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_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_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_薛焕玉

2007年1月Journal o f China Univ ersity of Geo sciences(Socia l Sciences Editio n)Jan.2007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

薛焕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8)

摘 要:在对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由来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给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科学的界定。然后对作为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产生基础的社会教育理念

的变更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及其在世界和我国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探讨。最后,对我

国学习共同体教育和学校管理目标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教育;学习共同体;教育和学习理念变更;教育和学校管理目标模式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7)01-0001-10

一、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由来

(一)对学习和学习共同体的几种不同描述

学习一向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不同的学派对学习的定义各不相同。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自我概念的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虽然这些定义都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但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有人曾对于学习提出过这样的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也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人类的学习并非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具有社会性、以语言为中介和积极主动性等特点,人类学习还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由此可见,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人际之间,即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和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作用。不难看出,人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共同体性质的活动。

迄今为止,对学习共同体已有多种描述,现将主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将21世纪的学校设定为“学习共同体学校”,认为“学校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是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是家长与市民参与教育实践,并进行学习的场所”[1]。这里,教师已不是“Teaching Professor”,而是“Learning Professo r”。

2.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3.“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 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4.将多门课程融合到一个教学活动程序中的课程设计[2]。

(二)对学习共同体基本概念和属性的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和家长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

*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简介:薛焕玉(1938—),男,江苏无锡市人,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重大现实问题、教育战略学和教育未来学等。

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班级可以看作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可以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学习共同体,而班级中的小组也可以认为是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区县、地市教育局也可以将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跨越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领域的,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具有许多重要属性,现分析其中一些基本属性(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属性内容表 述

主体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在校青少年学生和成人学生、在职参与学习的成人以及终身学习的成人等学伴、教师、专家、家长、社会成员……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构成学习共同体的主体。

主体特征具有共同目标

学习主体不仅对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特征:对于共同体有归属感,正是

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

中,完成智力,尤其是非智力的发展。

条件学习支撑环境包括物化设备、人力支持、信息资源等学习资源。

活动方式进行相互对话、

沟通和交流

学习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

过对话、沟通和交流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强化动机,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

现共同进步。

表现形式人际关系

在学习共同体中形成有序的(可能通过某种组织机构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既竞争又合作,各自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得到尊重,具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在民主的氛围中各司其

职,形成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作用

范围

交流群体小组、团体、班级、学校、家庭、社会(范围可以是区县、城市、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

(三)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由来

“共同体”一词,作为社会学的概念进入学科领域,最早来源于德语“Gemeinschaft”,可追溯到1887年滕尼斯(Fe rdinad Tonnies)出版的Ge-meinscha f t und Gesellscha f t一书,其基本含义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作者采用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是具有很强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团体,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一战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Ge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时尚概念。在英语中,“Community”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3]。在英语中,“Co m-m unity”除了共同体的解释外,还有社区的意思,因而共同体又增加了地域的特征。

在教育领域对“学习共同体”的探索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 hn Dew ey)提出的学校概念。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历,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4][5],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因而,接受学校教育不只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而且接受教育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虽然杜威当时没有提出“学习共同体”这个概念,但他的许多观点与当前的学习共同体思想观念是相符的。佐藤学教授在描述日本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时也说,他们正在实现“多种多样的人共同生活的生存方式”(杜威语)[6]。

还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瑞典的成人教育形式“学习圈”,它是由奥斯卡·奥尔森(Oscar Ol-sson)在1902年就倡导的一种“大众成人教育”形式,因参加者要坐成一个圆圈而得名。学习圈有如下四个基本点:(1)学习费用低廉,没有任何人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学习;(2)学习方法简单,每个人都能参与,无论他(或她)以前所受教育程度如何;(3)参与者之间平等,都有相同的机会来表达自我,在规划学习方面都有发言权;(4)书本和图书馆在学习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学习圈在瑞典仍然是一种最常见的成人教育形式[2]。

最近以来,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发展,成为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各界关心、追求的时尚。这主要归因于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变更,以

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未来学家的重大贡献。因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主要依据是教育理念的变更:由教育向学习的转移。这种转变主要来自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以及教育目的、目标和职能的变更。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职能一直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也一直把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开发智力和开启智慧,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也为人类自身个性发展服务。教育一直是以长者言传身教、幼者学习模仿,老师讲,学生听,以教育、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辅的教育方式。

当人类进入70年代以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书中不仅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的主张,而且还提出了教育要教会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要实现从以教师教学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转移,要求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移。还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观念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主张[7]。这是教育理念由教育向学习转移的重大开始。

1979年,罗马俱乐部在《学无止境》中提倡用创新性学习来克服“人类的差距”,认为以往的维持性学习,只能教给学生“学会”。应该倡导在快速变化和急剧变革的时代提出的创新性学习,教会学生“会学”[8]。

1984年,罗马俱乐部又在《用学习运动来改造人类自身》一文中提出了个人学习和社会学习的理念,强调不仅个人需要不断学习,社会也需要进行学习[9]。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中又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发展”四大支柱。以后,教育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等主张不断提出,逐步完成了从教育为主向学习为主的教育理念转移。

就“Learning”一词而言,本身既有教育之意,又有学习之意,教育本身也包含学习之意。1996年12月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的中们对从教育为主向学习为主转移的认识在提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通过网络学习也开始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学习也就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手段。

到此为止,教育理念由教育向学习转移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层主要含义:

1.从总体上来说,由教育向学习转移,由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转移。

2.在学校中,由老师讲学生听的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师生互动,转变为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愉快地学习;学习不再只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而也应该是一种享受。

3.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人们不仅学会从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尽快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而且会很快地进行选择、分析、加工、整理和应用,并进行创造和创新。

4.人们更注重利用网络学习,进行即时的个体的快速学习,随时清除头脑中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接受更多、更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5.更重视在参与和预期过程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6.不仅个体需要学习,整个社会都需要不断学习。社会的每个团体、组织、机构都成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教育理念变更和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他是个一直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者。在他之后,科尔伯格又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又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在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2]。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和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手段,通过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认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13](P61-68)。

四、学习共同体在企业的表现

形式: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在英语中为“Learning O r-ganizatio n”。它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与工业社会有着许多完全不同本质特征的社会。只有弄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搞清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出现学习型组织的必然性。

1.工业社会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知识经济社会产生在知本主义时代,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求效益的时代。如果说工业社会采用科学技术物化成果制造了大型动力、传动和操作机械,延伸了人的肢体,弥补了人的体力不足的话,那么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创造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及其软件技术,则是延伸了人类的感官,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大脑的功能。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借助于工业时代创造的大型机械,人们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力,就能直接创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如果说,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力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量。

2.工业社会是一个以数量和质量求效益的社会,以产量和利润为目标,以技术和奖惩为驱动力,“以量多求进”为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社会是靠在产品和服务中增加知识、智力和人性化服务含量而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的社会,以市场和学习为驱动力,以不断创新求生存和发展,“以快变求胜”为管理策略。

3.工业时代的管理是以权力为特征的金字塔结构,强调员工必须绝对服从老板,强调标准化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是以建立共同愿景为基础的、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以增强学习力为核心,重视提高员工的智商和创造力,促使员工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工业时代用“制度和控制”促使人更勤奋地工作;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员工不断创新,自我超越,更聪明地工作。在这样的时代,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就应运而生了。它是学习共同体理论在企业的表现形式,与学习共同体理论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同样,也有许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用于管理自己的单位和部门。因而要研究学习共同体,也就有必要研究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实践,已为企业界乃至社会各界广泛

4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重视。学习型组织是在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知识更新、老化速度加快,知识和智力在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的新形势下提出来的发展企业、经济、社会的一种管理策略。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六大特点和五项修炼。

(一)学习型组织的实质可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当今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员工的学习力,提高员工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

第二句话:学习型组织是让全体成员体会到工作和学习中生命意义的组织。人的需求有温饱、安全感、归属感、人的尊严和实现自身价值五个层次。只有当员工受到尊重、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和意识到生命的意义时,才会乐于奉献,企业也才会获得成功和辉煌。

第三句话:学习型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

(二)学习型组织的六大特点

1.精简。通过先乘后减和先事后人来实现。所谓先乘后减就是要先对员工进行多面手的培训,让员工掌握几个方面的技能,而后经过考核,让优秀者上岗。所谓先事后人,是指企业中不外乎有三类工作:第一类是做得越多企业发展越好;第二类是做得多少与企业的发展无关;第三类是做得越多,对企业的阻碍越大。将做第二类、第三类工作的人辞去,也就达到精简的目的了。

2.扁平化。学习型组织很强调上下互动创造巨大的能量。现代企业管理主张企业管理层次越少越好。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把中间层次改革掉。这样底层员工的好建议就能直接反映到高层管理决策层。

3.有弹性。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只有那些决策富有弹性,有应变、适应能力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4.不断自我创造。知识经济社会是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要求领导、管理者和员工能够预见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未来50年以后社会的变革和需求,不断创造性地工作。

5.善于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征,是根据当今和未来社会快速变革和发展的形势提出来的。时代变化得越快,知识更新得越迅速,就越需要学习。如果说工业社会一个老总每天只需要用2个小时学习,现在就需要用4个小时学习,未来可能就需要8个小时学习,一定要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6.自主管理。一个企业真正辉煌的时刻是大多数职工辉煌的时刻,一个聪明的领导人不是考虑自己的辉煌,而是考虑怎样为员工提供实现辉煌的机会。只有让员工既动手,又动脑,主动实现自己的辉煌之时,企业才会走向辉煌。企业要走向成功,必须让员工参与进来,有自主管理的机会,感受获得成就的快乐,体会人生的真正价值,并乐于奉献。这样管理和领导才会成功,企业也才会成功。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只有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员工的各自优势,上下一起动,才能让企业获得永久的成功。

(三)五项修炼

1.自我超越。它既适合于个人,也适合于企业和其他组织。自我超越就是要克服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准则,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超越。具体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树立崇高的境界和目标,使个人和企业等组织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二是变驯服工具为奋发创造;三是要敢于挑战自我极限、常规极限和死亡极限。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指的是思想方法、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正确,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败。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以及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不断克服各自心智模式的缺陷。

改善心智模式有三种办法:(1)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2)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学会开放自己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互相沟通才能变竞争为合作,变两败俱伤为双赢。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实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政策,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寻找产品和服务销售市场,采取“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政策,以求得“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建立共同愿景。愿景是指愿望和前景,建立共同愿景是指建立共同的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有了共同愿景,集体才能有使命感,才能有动力和活力。目标、理想和价值观,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全体员工奋发向上,共同努力完成目标任务。

4.团队学习。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就主要靠整个团队的智力,靠人力资源的开发。要使全体员工认识到:(1)团队学习的目的是使团队的智商大于个人智商之和。(2)团队学习的关键是进行对话。(3)团队学习的障碍是自我防卫。(4)团队学

5

第7卷第1期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

考。战略家的责任就是要对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全面、动态的筹划、思考和指导。

五项修炼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团队学习和改善心智模式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两项修炼是向上张力,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是核心。前四项修炼都离不开系统思考,离不开整体、动态发展、本质地系统思考[14]。

应该说,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的实质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英语中,学习共同体是“Learning Co mmunity”,学习型组织是“Learning O rganiza-tion”。一个是学习的共同体(社区),一个是学习的组织机构。前者适合于社会上的任何团体机构,更多是学校和教育机构;后者更多是适用于企业,但也适用于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团体。

五、“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共同体”理论

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学校和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校是学习者的社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的观点。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迈克·富兰(M ichael Fullan)在总结学校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后,于1993年在《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应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学习者的社区”;作为学习机构的学校变革的主要动力是学校内校长、教师及学校外相关力量的协作和联合;“个人在学习机构里一定要能够再次建立新的学习伙伴关系,再建立,又再建立……”[15]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已故主席、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Ernest L. Boy er)于1995年发表了《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The B asic School:A Comm unity o f Learn-ing),就采用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校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愿景;能够彼此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相互关心照顾;气氛是快乐的”。1998年9月由王晓平等人翻译的该书中文本在北京出版发行[16](P20-46)。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共同体环境。布朗和坎皮恩(Brow n&Cam pione)提出设计学习者和思考者共同体,李普曼(Lipman)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伯雷特(Scardam alia&Bereiter)提出知识界共同体,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 T-GV)提出学习共同体,并指出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罗斯(Ro th)提出实践共同体(戴维·H·乔纳森,2000)[3]。近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学习支撑环境和条件影响越来越大,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也得到很大的发展[17]。各种学习共同体的提出,都归因于研究者研究共同体的角度不同。例如:提出学习共同体,更多地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学习和意义建构的;提出实践共同体,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虑人类的学习,考虑的不只是学校中的学生、认知,而且考虑日常世界、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互动的结果不只是关注意义建构,而且还关注身份和共同体;提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更多是强调网络作为学习的支撑环境和条件作用的重要性。

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结(Peter M.Seng e),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1970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管理学院,师从“系统动力学”创始人福雷斯特(Jay Fo rre ste r)教授,被系统动力学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理念所吸引,开始与同伴着力研究“学习型组织”理论。1992年,其名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一书获得世界企业联合会(Wo rld Business Academy)的最高荣誉开拓奖(Pathfinder Aw ard),1995年获得版权。“学习型组织”理论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政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并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在美国排名前25家的企业中,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身;在世界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中,40%的企业都是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管理改革的。例如大家熟知的福特汽车公司和微软公司,都按“学习型组织”进行管理;日本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按“学习型组织”进行改造,大阪市也应用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建设,麻省理工学院(MI T)“学习型组织”学习班学院的1/3来

自日本;荷兰成立了“组织学习研究中心”;新加坡国防部开设系统思考研习营,又提出了要创建“学习型政府”的目标;欧洲提出了“学习型社会”五大特征;瑞典不少企业也都在实践“学习型组织”……

1997年,世界管理大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当今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不管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最重要的是激发员工的学习力。”如果说,“工业时代通过管理控制人勤奋工作,学习型组织鼓励人聪明地工作”。随之,“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上海广泛开展。上海同济大学成立了“学习型组织”研究室,该研究室副主任张声雄还成立了民办的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并担任该所所长。北京市、上海市等政府机构也已经提出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来建设“学习化社会”。上海宝钢、青岛海尔等大企业都在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改造自身,并获得巨大的成就。

1998年7月,《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更推动了中国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热潮。教育界也有不少学校采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发展和建设学校。

2006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实际上,总书记是在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建设成为高层学习共同体,带动全党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和谐的学习化社会。

在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首先倡导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并于1998年在茅崎市的滨之乡小学建立了研究试验基地学校;2002年,佐藤学的研究专著《公立学校的挑战》,总结了在富士市岳阳中学创建初中“学习共同体”实验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这两所试验基地学校都消除了几十名学生厌学不到校的现象,也彻底杜绝了校园暴力和违法行为,学习能力由原来全市最低水平一跃跨入到顶级行列。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万多名教师到滨之乡小学访问学习,岳阳中学也接待了数千名教师的参观学习。

现在,全日本已经有将近2000所小学以“滨之乡模式”挑战学校改革;以“岳阳模式”推进中学改革的学校也已经有300多所,以此态势发展,预计按“岳阳模式”改革的学校2007年将超过1000所,真正形成了燎原之势。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教师都组团参访,美国、英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教育研究人员也前往考察。将近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人员、

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组成考察团,前往滨之乡小学、岳阳中学考察,并将该模式运用于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改革。在韩国还成立了学习共同体研究院。

最近,佐藤学正在着手进行高中阶段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实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21世纪的学校发展蓝图。不仅可成为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天地,也是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并且还可以作为家长和市民支持与参加学校改革、共同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

199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开始探索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8][19]。

目前,在中国,不仅像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高等学校,而且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研究性大学,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在对学习共同体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据网上公布的信息,参与某个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已达183人,他们主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以及上海、江苏等一批中小学校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燎原之势。

六、对我国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

目标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学习共同体学校的目标模式

建立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目标模式在于:

1.保障学生的学习权。通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即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保障学生的学习权。注意这里提的是学习权,而不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可能是被动接受,学生进入学校虽然获得了受教育权,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并不一定就有了学习权。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权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按照传统的观念,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手段,是要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为此,必须做到: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哲

学告诉我们,差异在联系中就会产生矛盾,事物内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和多样性就从根本上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共同体学校反对整齐划一和千篇一律地进行教育教学,倡导个性化教育和个别化教学。

二是在教学中运用相似性原理。学习共同体学校通过相似性教育教学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只有所学的东西与个人的体验、经验产生相似的共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相似的运动、相似的联系、相似的学习和相似的创造,才能产生相似的经验、相似的感受、相似的生活和相似的知识。

学习毅力是在长期的具有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作用的情况下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和学习动力、学习毅力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有几个学习观念需要转变:

(1)学会享受学习。以前人们都是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其实学习并没有那么可怕,当我们的学习方法得当,而且能够享受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时,学习既是艰苦的,同时又是愉快的。

(2)采用互联网学习,学会快速学习,跳跃式学习。以前我们常说,要耐得十年寒窗苦,甘于坐冷板凳,所谓要厚积薄发。有时候为了弄清一个基本问题这种精神也是需要的。但是在当前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在知识半衰期很短的情况下,还需要学会运用互联网学习,学会快速学习,跳跃式学习。既要博览群书,还要快速浏览互联网等媒体上的各种有用知识和信息。否则,在很多情况下,当你花很多时间弄清楚一个问题以后,有些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的数据就不准确了。所以既要深入钻研,又要综观全局;既要厚积薄发,还要学会博观约取。

(3)学会用“减法”进行教学和学习。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知识陈旧老化、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只会积累知识是不行的,还要会删除陈旧老化的东西,得出重要而简要的结论。这就如佐藤学教授学习了美国学者的经验后,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归纳出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学习内容越少,学习的成果越多(Less is mo re);第二,课程越简化,知识越系统(Sim ple is be tter);第三,规模越小越细致(Sm all is sensible)。

因而,应该精简课程内容,简化知识体系,进行小班额教学,个别化教学,才能求得最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4)用整个身心和全脑去学习。要动手、动脑学习。既要用逻辑思维学习,也要用形象思维,创造性地学习,左右脑同时得到运用,全身性学习。在教学上要做到声音、图像、文字、数据和表格并茂,调动学生全身所有的感官都来参与学习。

2.保障教师的发展权。将学习共同体学校建设成为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学校将教师作为教育专家来进行培养和培训;所有教师都要相互开放课堂,通过对教学的案例研究,构筑教师间相互学习的同事关系。保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使教师职业得到不断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和研修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满足,体会到自身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3.保障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学习共同体学校实行对社区开放,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学校依靠家长和市民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的参与和关注,将家长和社区居民引入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组织开展家长和社区居民参与教学、协助教师共同培育儿童的“参与学习”的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使家长和社区居民不仅自己得到提高和快乐,而且对学校和孩子满意和放心,也使学校教育教学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模式,学习共同体学校必须采取如下几项基本措施和对策:

1.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习求发展,以学习促进教育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2.精简人员和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和烦琐事务。教师实行“一人一职”制,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学习、授课、备课、研修和课程建设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尽量减少与学习和发展无关的活动,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学习、锻炼和与成长、发展有关的活动。

3.实行课堂改革,进行“以学习为中心”的授课创造。实行“活动性、对话性、反思性学习”的课程建设,在课堂内开展灵活多样的对话性学习实践活动。其基本方式是在学生、教师、家长中形成相互“对话”、“交流”和“倾听”关系。每个人

8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都是教室中的主人,都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民主地毫无保留地进行对话和交流。

4.制订有弹性的课程和课程表,实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和个别化教学。将教学计划细化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由数位教师负责。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声、像、文字、数据和图表并茂地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习效率,又要做到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交流和倾听。

5.将公开授课和教案研究确定为学校运行的中心环节。所有的教师都要公开授课,构筑作为教育专家的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合作性同事关系,每天用一定时间听课、看录像,并进行交流,每周举行年级授课研究和自主公开授课研究会,每月一次的校内研修会有几位教师上公开课,所有教师每年最少有一次机会在校内研究会中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6.开展案例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优质课”,更不是为了创造“示范课”,而是为了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得以实现。在教学案例研究时无须打印教案,案例来自于日常的、公开的教学活动。课后,教师们讨论的不是讲授和提问技术与教材的优劣,而是根据在教室中观察的事实,重点讨论什么地方学生学习顺利,什么地方学生学习受阻,如何改进。

7.家长和市民被热诚地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学和学习活动。将学校建设成为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吸引家长、社区市民来学校参与各项活动,并逐步将家长、市民与教师、学生一起直接参加授课的“参与学习”的实践导入课堂。

以上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目标模式虽然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的情况提出来的,但基本原则也适合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对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而言,更适合于将大学及其各学院、各系科、各专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或学习共同体,还应该更多地强调开设研讨型课程,更多地加强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交往和合作,组成各种各样、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更要加强“Ro tation”和“Presentation”,安排研究生经常轮流到各个导师和研究生小组去观摩、考察和实习,每个研究生组每星期至少要提供一次研究生自己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研究成果,进行研讨交流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如实地将研究生小组视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提高和不断成长。

(二)区县、地市教育局学校管理目标模式

1.区县、地市教育局长要引领全区教育的发展,以学习求发展。教育局领导自身要坚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求发展,组织团队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和团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树立共同愿景,进行系统思考,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引领全区县、地市教育的发展。

2.更新管理理念,坚持管理就是组织学习,管理就是服务。坚持创新学校管理就是要不断组织学习,为全区县的学校提供优质服务。要实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要为学习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团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服务,为学校的成功创造优质条件服务。

3.坚持基于问题的学习,给启示,不给模式。将全区县、地市的所有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每月召开一次研讨会,通过学习研究讨论学校发展中的问题,并加强与学校的对话,以及学校之间的相互对话,在研讨和对话中得到启示,不用固定的模式束缚学校的手脚。

4.坚持校长要引领学校。要组织校长不断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教学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和成长,引领学校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5.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要制定规划,分期分批地建设教师职业发展学校;对教师进行分期分批培养和培训;并组织教师在相互观摩、对话、研讨、学习中不断提高职业发展水平。

6.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的基本建设支持力度,并逐步建立全区县、地市校长、教师在各校轮换上岗的制度。借以保证全区县、地市各学校的均衡发展,实行平等教育。加上全区县、地市各校形成了“学习共同体”,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在学校管理模式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也会逐步趋于均衡发展。

以上区县、地市教育局学校管理目标模式,其基本原则也适合于城市和地区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

参考文献:

[1]佐藤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教育改革———展望与哲学

[E B/OL].h ttp:∥ww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933505.html,/gjjl/jlxx/gjjl

20060904141619.html,2006-09-04.

9

第7卷第1期 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

[2]Kir,K.Def in ition and Descr iption o f the Learnin g Communi-

ty[EB/O L].h ttp:∥w w w.uw s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933505.html,/education/lkirby/1c/1% 20definition.htm#Summ ary,2005-08-10.

[3]武俊学.学习共同体理论溯源[EB/OL].http:∥edu.m blog-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933505.html,/ju nxue/posts/12916.aspx,2006-10-08.

[4]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1.

[6]佐藤学.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华东师范大

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Botkin,J.,M.Elmandjra,M.M alitza.No Lim its to Learning

[M].Rome:T he Club of Rome,1979.

[9]M alaska,P.A rebellion against ignoran ce in comm emoration of

l ife's w ork of Aurelio Peccei[A].The Club o f Rome[C].Hel-sinki:Finnis h S ociety for Future S tu dies,1984.

[10]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6.

[1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98.

[12]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5.

[1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1998,(1).

[14]彼得·圣结.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M].郭

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5]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厄内斯特·波伊尔.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M].

王晓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7]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http:∥w w w.be-

https://www.360docs.net/doc/4110933505.html,/sikao/n etgtt.htm,2006-09-15.

[18]孙波.以学习求发展———学习共同体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9]时晓玲,刘琴.哈尔滨南岗区建立学校“学习共同体”[N].中国

教育报,2005-11-15(2).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XUE H uan-y u

(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 ducational Research,Beijing100088,China)

A 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 appro ach o f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com munities,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o 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m munity and learning comm unities,this pa-per gives learning com munities a scientific definition.Then it intro duces and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concept,th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alism and learning o rganization,as w ell as their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rest o f the w o rld.A t last it giv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 n o n the educatio n and schoo l man-agement target in China.

Key words:education;learning comm unity;concept chang e of educatio n and learning;target model of edu-catio n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 n

(责任编辑:燕 祥) 10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

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活动方案

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活动方案 指导思想 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藉此推动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纵深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各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不必面面俱到,着力突出重点;不搞形式主义,讲求活动实效;不能只顾眼前,做好长远规划。 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建和活动领导小组,副校长杨xx担任组长,教科室主任尹xx任担任副组长,特级教师牛xx担任专干。牛xx老师具体负责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活动的各项工作。 活动原则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2.引领与反思相结合的原则; 3.自主与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教学与教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参加人员

学校现任教师中,教龄9年以下(含9年)的青年教师。 活动内容 1.建立成员业务档案。包括: ⑴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登记表 姓名、年龄、性别、毕业学校、学习专业、修业年限、专业职务、任教年级、是否参加高学历进修、获得的最高奖励、备注。 ⑵每个成员的专业发展规划书 按学年度填写。内容有个人专业发展的基础分析,包括师德修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等项目;自我剖析,谈基础分析的的感受,找出自己的薄弱项目和重点发展项目;三年发展目标: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校、区、市级)、学科带头人(校、区、市级)。年度具体目标:师德修养、学识水平、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的细化和量化。 ⑶每个成员的学年度业务总结 针对自己的年度专业发展规划书,说明目标落实情况,介绍自己取得的成绩,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提出建议。 ⑷每个成员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论文、著作等原件。 2.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 全体成员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围绕“二字一话一机”:粉笔字、水笔字、普通话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进行。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言学与语文教学 12中本3 李淑荧 2012014317摘要:语文教学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语文知识。本文探究语言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从汉语语言学中的语音,词汇,语法这三面研究如何应用语言学来指导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言学语文教学语音词汇语法 有人认为识字和写字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识字和写字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语文教学中有比识字和写字更高层次的方面。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读、写、说能力需要语言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语音 语音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音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提高言语素养,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音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并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的语音理论,却需要用这些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读说实践,因此语文教师要了解并掌握语音理论,并且现在要想当语文教师的老师都必须达到普通话测试水平的二级甲以上。 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音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我觉得语文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教学生正确读准字词,培养他们普通话的正确读音。我认为,语文教师教他们从语音中的元音与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等重要方面学习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教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让学生简单了解辅音,声母,元音,音节,韵母、声调等的概念,让他们了理解声母与元音的发音原理和舌位图,以及让他们了解自己方言中声母、韵母和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差异。比如:辅音n/l,n和l舌尖中、浊音,不同的是n是鼻音,l是边音。有些方言中这两个辅音全部相混,有些方言部分相混。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这些辅音

教育论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

教育论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 教育论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特点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视角来审阅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与学习生活,我们发现,课堂生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非主题性的、奠基性的、主观的、直观的存在,是教师和学生将课堂教学作为其生命存在的展现过程。作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生活应该具有自然、习惯、非课题、非预设、自发本能等特点。然而,“实然”的课堂生活则成为一个完全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隔绝的目标性、科学性、规范性、预设性、非交往性的过程,成为一个教师与学生为了知识而存在的过程。这种课堂生活状态,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生活与其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正在逐渐地缩小,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正在被无限扩大的教学专业世界所填充,使教师和学生封闭地生活在一个狭隘的、没有生命情趣的课堂世界之中。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生活世界缺乏交往的体验,缺乏生命的表现,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因为这样,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教学专业世界同时被异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生活得不像一个正常的社会化了的人,在专业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失去了其生活世界作为基础,使专业世界成为异化人的存在的主要工具。原本成为学生乐园的课堂成了学生最烦恼的地方,应该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地方,却与学生的经验、认知、爱好、活动、交往、情感等没有多少关系。而且还会

使他们纯真的情感和天生的好奇心得到压制。传统课堂的生活是一种压抑的生活、奴性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异化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生活的快乐。我们认为,这种课堂生活状态所赖以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将知识视为客观性、终极性和价值中立的存在,忽视了知识的境域性,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知识的奴隶。实质上,传统的课堂主要是“知识”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知识而展开的,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成为学校生活的全部,在这种状态下的人自然而就异化为认识的工具。 一、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什么是共同体?“共同体”一词 , 作为社会学的概念进入学科领域 , 最早来源于德语“Gemeinschaft”,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 1887年出版的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一书 , 其基本含义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作者采用这一概念主要在于强调共同体的自然形成和整体本位,强调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 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最初关于共同体的理解中,具有一种基于某种关系的自然性和封闭性。从发生的角度来看,血缘的纽带成为共同体最原始的形态,其次是基于地缘的共同体,而精神的共同体则是真正的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人的结合或关系脱离了可见的空间联系,而发展成为一种心灵生活的亲近。“共同体”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相对应的是“Community”,注解为:①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人 文 论 坛 166 INTELLIGENCE 试论库恩的范式理论及该理论缺陷 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陈 杪 摘 要:库恩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但是同时库恩的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认为这种缺陷在于库恩看待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以及其科学革命观的非理性化。 关键词:范式 科学革命 相对性 非理性化 美国科学史家库恩,以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而享誉世界。而人们对其“范式”理论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智慧历史的一座里程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掘”;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它是“完全不足信的”和“耀眼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库恩的范式理论。 一、库恩范式理论简介 何谓科学活动,科学是怎样发展的?对这个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种认为:科学发展始于事实,事实经验不断地被归纳为理论或理论不断地为经验所“证实”,如逻辑经验主义;第二种则主张:科学发展始于问题,通过经验的“证伪”而不断由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理论,如波普尔证伪主义。 而库恩则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将科学进步的图景概括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在解释这个过程中,库恩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即“范式”。尽管“范式”在库恩自己的著作中涵义也不尽相同,但它大致可表述为:“某一特定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们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该学科的一种共同的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当一门学科缺少一定的范式,即科学家对基本问题、观点没有达成一致,则该门学科仍处于前科学状态。而范式一旦形成,则形成成熟的常规科学。“一个范式和一种更秘藏的研究方式的取得,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的发展已经成熟的标志。”而当在常规科学研究中总是发现反常规问题,人们对该范式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则该范式危机就出现了,这时另一种范式取而代之,一场科学革命随之而来,之后确立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常规科学并如此反复。 由此可见,“范式”这个概念成了库恩科学观的核心概念,体现了他对于科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正是由于 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在不同的范式指导下,对同一自然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范式论揭示了科学不仅仅是纯粹理性和纯粹逻辑范围内的事情,科学活动及其发展是与科学以外的社会和历史因素紧密联系着的,是多种要素综合影响下的整体性活动。强调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库恩范式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 库恩科学观的另一部分“科学革命”理论也相当具有启发性。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跃进转化的方式即科学革命的方式进行的,而非归纳主义科学观特征的积累进步。“科学革命在这里被当作是那些非积累的发展事件,在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部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因此,科学革命的根本内容是抛弃旧范式而接受新的范式。库恩用“革命”这一概念来强调科学进步的非积累性。认为一个范式发生危机经由科学革命而由另一范式所取代。科学的长期进步不仅包括在理论框架内确证事实和定律的积累,而且也时常包括推翻一种范式,并用另一不相容的新范式取而代之。而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重新塑造过程。科学共同体在自身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实践标准等方面发生“达尔文式的进化”。 二、范式理论的缺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也有着较大的缺陷。库恩只承认知识的相对性,忽视其真理性,具有相对主义倾向。库恩认为,范式仅仅是科学家用来解决“谜题”的工具。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仅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旧范式,但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接近客观真理。例如库恩指出:“我认为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方式来重建像‘真实在哪儿’这种说法;一个理论的本体与它的自然界中的‘真实’对应物之间契合这种观念,现在在我看来原则上是虚幻的。”因此库恩的立场缺少一个基本要素即“前后相继的理论会逐渐逼近真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是科学家们通过建立范式,在理论框架内所进 行的对话与交流。但是,科学理论除了在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外,其最根本的功能应是用于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科学发展史中,每一次爆发科学革命,其根本上是因为革命之后的科学理论相比于革命前的科学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例如伽利略的物理学代替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代替牛顿力学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包含更多的真理要素,更为客观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即科学革命理论也具有非理性色彩。在阐述新范式如何产生时,库恩曾指出:“新范式或者是一种容许日后阐释的充分的暗示,都是一下子突现出来的。有时是在午夜里,有时是在一个深为危机所烦恼的人的头脑里。”他认为科学范式和科学理论的产生,是科学家是个人心理格式塔的瞬间的转变,是一种云翳顿开的体验,夸大了灵感、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其实,在范式的转换过程中离不开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刻苦艰辛的实验,还需要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艰苦的理性思考的过程。这是人的内心因素与现实世界在人的主观努力下,运用理性思维,使人产生一个心理转变的复杂过程。 综上所述,库恩的科学观虽然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科学发展,注重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可谓一种创举,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非理性色彩和相对性。本人认为,库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学发展的内部历史,在具体解决某一相同问题上,一个范式的解答必定是因为更加逼近客观真理而超过另一范式,才能吸引众多的科学家,从而一个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科学自此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 [澳]艾伦·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林学俊:《试论库恩的范式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3]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

初一语文学情分析

初三语文期中考试学情分析 教师:李蓓 一、整体情况概述 我任教两个班(3班和4班)的整体情况如下:两个班级中,男生所占比例大,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两个班当中语文学习的拔尖同学少之又少,同时又都存在着语文成绩相当差的学生。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虽经过了两个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有所增强,成绩整体有所提高。通过本次期中考试,还是表现出一些问题:两个班级中4班在住宿班中成绩很高,但是3班成绩比较薄弱,比较差。两个班尖子生人数较少,中坚力量也不行,由于班级中有几个成绩相当差的,考三四十分的同学,导致全体学生的平均分不高。 总之,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优生个数少,语文成绩拔尖的学生少;同时语文学习相当差的同学占部分比例。这是导致两个班级成绩差距较大,3班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重要原因。 二、存在问题 我通过对期中试卷的分析,学生平时的作业和课堂上的表现,我认为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知识掌握相当不牢固。在平时的小测、月考中呈现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其中男生居多。如本次试卷中写字和注音题,补充诗句题,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选择题。以及课内文言文中对于文言实词和句子的翻译等,都掌握的相当不扎

实。这些题都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这些都掌握不好,就非常清晰的表现出学生平时课堂上的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平时上课强调到的知识、多次反复复习的知识记不住,更不要提课外的内容了。这次考到了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几句古诗,有好多同学都不会,其实在课堂上都已经被送过了,可是有的同学不认真不仔细,得过且过,造成在考试中失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靠,成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绊脚石,导致他们语文成绩不高。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学得比较浮躁、不扎实,课后复习还不够充分。女生的语文成绩比男生的要强一些,有些总体成绩靠后的,可是语文成绩还行。 (二)作文水平较差。作文是整张试卷中占分比例最大的一个题目。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让补充完整题目,有不补充题目的;有补充了题目,没有写到作文区域第一行的,不知道作文的基本格式的;用不上平时所讲的有关作文的知识的,开头段结尾段不够优美、不够吸引读者;中间段落故事凌乱、不够典型、分段乱的;不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字数不够的。这都是作文丢分的几个原因。一些同学在平日的练笔过程中就不认真对待,平时又不愿意看别人所写的优秀文章,肚子里墨水空空,必然拿不到高的分数。这次作文题目为 “有陪伴,滋味更长”,题目要补充完整,但是有几个同学竟写成了别的题目,这就是读题不认真。作文只要内容丰富,有真情实感,字数达到,书写认真就没有大问题。 (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听课习惯。班级内不少学生,到现在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上课强调的重点知识,不认真做笔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大庆路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无法回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你表现得再完美,也很难创造很高的价值。“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山可以不靠山,但人一定要靠人。能聚人者以一当十,善管人者以一当百。团队的志向是共同的事业。只要团队成员,都能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一心一意为 所在的团队而努力,相互之间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 二、组织领导 组长:王建华 副组长:许国堂 办公室:周海燕 三、组织形式 1、由校长室直接管理,教科室分管。 2、学校内:由学校牵头,在学校范围内,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组长由集体推荐、个人自荐,成员自行组合,每组3-5人,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全面开展,每位教师可参加1-2组,采取多种形式,“师带徒”“青蓝”工程结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职责任务 1、学校职责任务 (1)负责学校共同体的组建,建立共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2)负责共同体的管理:组织小组研制共同体的活动计划和学年目标,根据本学科特 点组织并督促各共同体按照计划要求开展活动,完成相关任务。 (3)组织对校共同体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每学期一次。 2、教师共同体职责 (1)制定、交流自我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措施, (2)每学期至少有1节以上市、区级公开课,所有成员要执教1节校级公开课,承办1 次业务讲座。 (3)每学期至少发表2篇主流期刊文章,在三大杯论文竞赛中获奖不少于3 篇。 (4)共同体至少有一个市级以上课题研究任务。 (5)成员之间开展五个一活动:“同研一个课题、同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同写教学反思、同建教育博客”等共同研讨活动。 五、评价考核 每学期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进行考核,设优秀团队奖、达标奖,并在教师专业评比上优先考虑。 2015 年9月7日 分组: 语文3组:任慧芳;周海燕;李惠。 数学2组:李玲;缪书园。 英语组:张凤 品德组:马莉 综合实践组,周海燕 科学组:王生军 艺体组:许国堂 综合组:王建华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学情分析]预览:小学二年级语文学情分析在经过了一年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与人交往合作能力以及大量读书的习惯。但是,由于教学的随意性,没有整体的规划,不善于思考总结,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1、识字。虽然注重了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效率低,再加上平时没有及时带领学生回头复习,导致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在这方面耗时多,仍然有少数学生对生字掌握不牢固。2、阅读。课堂阅读教学虽然能够静心备课,但是不能做到精心,没有总结反思。3、写字。一学期以来没有上过一堂成功的写字指导课,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忽略了写字课的指导。虽然每次作业都强调孩子的书写,也能对每次优秀作业进行及时表扬,但是孩子是在硬性规定下被迫认真书写,写字水平整体难以有很大的提高。4、查字典。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同样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作用,虽然孩子已经完全学习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但没有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能够在读书识字过程中自觉查阅字典的比例几乎为零。5、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更不能及时给予帮助。6、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和写话说话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虽说接近学生的生活,但对我们学生来说生活范围狭隘,看过的书籍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很难脱口而出。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二年级里所学的内容。小学三年级语文学情分析为了在该班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我觉得有必要对该班在不同的研究阶段进行学情分析: 一、问题研究前的现状分析1、大部分学生从平时的作业、单元检测和期中测试中反映出双基知识掌握得较好。2、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二、在研究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一)做细课堂教学。1、重视课内阅读;2、适当的说话指导;3、加强背诵;4、重视语言的转化和内化。(二)做足课外积累。1、培养课外积累的兴趣;2、拓展课外积累的空间;3、教给学生课外积累的方法。(三)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多阅读课外书籍,多背诵古诗词、多写读后感,带学生参观厂矿、各种自然景观,调查家乡的变化等。每个单元的教材安排有口语交际和单元教材相吻合的习作。每次课后的小练笔,我都认真地加以指导。每周要求学生灵活得应用课内外所积累的好词佳句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观察日记。暑假里还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以手抄报的形式将好词好句、名言警句摘录下来。三、问题研究后的分析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会自觉地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功底得到了培养,语文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用词更准确,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的直抒胸意、畅所欲言。他们还能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但也有3.4个学生,由于平时积累知识很少,写作基础较差,写话短短几句,且语句不通顺,事情说不清楚,语无伦次,颠三倒四,想象力较差。四、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

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发言稿

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见面会发言稿 半程小学赵燕妮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事: 大家好! 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特殊而有意义的日子,我很荣幸能参加这次成长共同体新老教师见面会,更荣幸的是能作为帮扶教师代表发言,这是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也将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更是我不断进取的动力。 其实,四年前我也是一名新教师,回忆自己刚刚走上讲台之初,面对教育教学工作,时常有困惑的时候,有时甚至会感到束手无策。我想对在坐的每一位新教师说一句:我真羡慕你们!在你们教育生涯刚刚起步不久的时候,就有人在注视着你们,关心着你们,搀扶着你们,你们是幸运的! 我结对子的老师是王冠萍。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今后我会和她一起做好以下几点: 一、虚心学习,踏实工作。多听课,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方法。抓住课堂,提升素质。王老师我想说:你的帮扶教师并不只是我,我只是你名义上的帮扶教师。其实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你的帮扶教师,尤其是那些与你共事的教师。他们中有些课上得好,有些教学经验丰富,有些班主任工作非常扎实,非常出色,他们中每一个人都是你们学习的榜样。 二、关注细节。备好每一次教案,上好每一堂课,讲评好每一次练习,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关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变化······只

有把细节做好,才能为自己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机遇,展现自我。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但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又是不多的,而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准备着,都要善于把握每一次机会,让机会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多阅读,勤实践,善思考,摸透学生,找到教学的路子。 四、同舟共济,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没有绝对的帮扶教师,也没有绝对的新教师。希望我们通过这次结对建立真正的友谊,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今天,在这个隆重的“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见面会”上,我想代表在坐的帮扶教师们,向大家承诺:从今天起,我们愿意对自己工作上严要求、业务上多提高。我们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你们。当你们遇到困难时一定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你们走出困境。从高从严地要求自己和新教师。 我想,我们学校的新老教师成长共同体,不是一个虚空的形式,它将承载的是一份责任与一份自我体现。我相信,我们结对子的教师一年后能给学校、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语用学案《言语的基本原则—— 得体》

言语的基本原则——得体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语言的运用》第一单元教学案 编制:夏智明审核:高二语文组 主备人:夏智明使用班级:高二十一班教学时间:2013-5-22 学习目标: 1、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2、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言语行为的“得体”原则,增强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教学难点:分析语言实例,培养观察语言现象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自主学习: 1、小故事:话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以前的一位苦难朋友从乡下赶到京城去找他,其中一个人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他这话说得很委婉,朱元璋听了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起了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立刻就封他为大官。 另外一个苦朋友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心想:“同是那时候一块儿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一见朱元璋的面,他就直通通的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我们两个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罐子都被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叶子也一嘴吃进嘴里了,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并吞下去,这样红草的叶子才一起下肚了……”他说这些话,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2、什么是表达得体 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3、“说话应该得体”,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听到过的特别得体或者不得体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探究: 一、案例分析课本第6页“学习还是审议?” 二、视野延伸:周总理的语言艺术 1、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国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说明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国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2、在一次除外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向外宾介绍邓颖超同志“这是我的爱人”,大家还知道哪些跟“爱人”同意的词,你认为周总理使用的这个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高考链接 1、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2012山东)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2006江苏)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⑾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⑿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修改:(1) (2) (3) 三、探究身边的语言 唐国强主演的电视剧《东方》以追求真实完美而引人入胜,但有几句台词值得商榷:a蒋介石说:“想不到苏联这么快就承认新中国”,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比较符合蒋介石的身份和此时的心情。b又如阎锡山对蒋说:“早在1931年中共就在江西建立苏维埃国家了”(大意),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与其身份相符了。C剧中毛泽东主席常称“我们的蒋委员长……”你怎么看。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拓展: 1、下面语言不得体的地一项是()

最新初二语文学情分析讲课教案

初二语文学情分析 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初二语文组的教师面对不堪入目的成绩单,对近期的语文工作作如下总结: 本次考试与其他几次考试相比,分数比以往下降10分左右,原因有:本次题量较大,很多学生没有做完,或做的比较潦草,做题质量没有保证,现代文丢分严重;默写错别字现象严重;作文有内容无新意。 一、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说说教师的教:教师过于追求进度,文言文的学习掌握不过扎实,缺少默写巩固,现代文阅读没有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造成考试的陌生感和读文速度的下降。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例如:对书写的忽视,对不完成作业者的漠视,对学生自主学习时“磨洋工”现象的无助,导致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效率难以保证。作文训练缺少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生能写,但质量不高。语文的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够,阅读的兴趣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普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没有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从成绩来看中等生将要走向差生的边缘,学生没有目标学习没动力,一切都无所谓的心态,班级缺少学霸型精英的领导的,班级缺少浓郁的学习氛围。缺少质疑精神和求真的态度。家庭作业完成的质量差,抄作业的现象极为严重,语文成绩的保障关键在课堂。 二、集体备课 开学两个月来,我们集体备课做的比较实,备课分工到位,超周备课,

集体备课时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大家的智慧,基本呈现给学生的是集体智慧的大餐,我们大家的备课不局限于集体备课那两节课,听了课后及时交流沟通,明确这节课的优缺点,有了备课灵感创意时及时交流,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源泉活水。分工周备课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备课量,相对减轻了教师繁重的工作压力,但是,本学期加上语文主题丛书,再加上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在备课反面远远比其他学科要付出的时间要多,努力要多,及时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每天走进语文办公室,看到的都是语文教师忙碌的身影。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自律性、合作性、与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如一缕春风,使整个课堂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但是我们的小组学习存在着以下问题:小组分工不明确,交流秩序混乱,;一言控现象严重,学生有教师的忠实听众变成了优等生或组长的忠实听众;各自为政和霸权主义现象极为严重;评比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总之我们的小组学习只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导致了小组学习的实效的欠缺。 四、今后的具体措施 1、具体抓小组学习,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倾听的习惯,勇敢发言的习惯,守纪的习惯。 2、注重学生的书写指导,对学生强调书写的重要性,首先做到工整

共同体,青年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共同体: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题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 近几年我校新进了一批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专业基础好,思想活跃,创新思维强,富有朝气,精力充沛。他们满怀教育理想和激情,希望通过学习、教学和反思丰富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青年教师面临多重挑战和巨大困难——教育教学经验少,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偏低,无论是师德水平还是教学水平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制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主要有: 1、缺少引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行走在教育路上,只靠个人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会进步的。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展示、探究、合作,可能有一些方法,但不一定是以人为本,以生为主的真展示、真探究、真合作。这时,最希望的是得到名师的指导和引领,发现问题、纠正误区、弥补不足、发扬优点,使自己在教学上

切实践行课改理念,获得个人专业素养的提高。 2、缺少氛围。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教育问题,由此产生的困惑、引发的思考就迫切需要与同行交流。教师的个人成长不仅需要个人努力向上,更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积极氛围,形成合作、交流,才能实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缺少支持。上完一节公开课却听不到建设性的意见;没有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课堂教学理念只局限在校级范围交流,没有更广阔的舞台展示……。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往往长势不旺,甚至枯萎衰败,而众多植物在一起生长时,却长得挺拔茂盛。这就是植物的共生效应。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学校积极探寻青年教师的成长途径,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决定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整体发展。 二、建设学习型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一)专业学习: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理念先进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共同体存在的根基和使命,是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断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是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语文学情分析

语文学情分析 经过与其他语文老师的沟通交流,对上一学期语文期末考试情况,以及开学一个月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目前的现状是: 一、据了解本班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字体书写普遍不规范还不工整,上课小动作多。其次是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导致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害怕习作,还没有养成自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作业的完成情况非常不理想,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养成了不写作业的现象,尤其是家庭作业。 二、学困生占班级比例过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阅读和习作能力普遍较低,存在着班级间发展不平衡,班级内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现象。 三、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生搜集和存贮的好词、佳句、文段较少,能灵活运用所积累材料的学生寥寥无几。 四、班级凝聚力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受社会、家庭环境等的影响,部分学生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拖欠作业、不专心听讲、不记笔记、作业抄袭、作业不规范、不懂得学习方法等)和学习上进心不够好,组织纪律差、心理素质(承受挫折)较差。 针对上述现状,我将在本学期采取下列措施: 一、抓班风建设,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检查督促与表扬鼓励相结合。 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电教设备,激

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开展各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一些体验教育。 三、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通过早读课、自习课,利用学校图书室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有计划地布置学生的读书任务。重视词、句、段的训练,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四、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正确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做到多写多练,打好学生习作起步阶段的基础。 五、花大力气,多牺牲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六、重视与家庭沟通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语文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48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3人。省内学生15人,其中本地学生只有7个,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外来工子弟多,学生流动大,上学期学期转入学生有6人。 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学习。但也有少数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个别同学头脑不够聪明,反应慢。具体表现,学习比较浮躁,书写马虎,畏惧困难,作业不及时交,欠缺主动学习的习惯。家长很多是外来务工的,所以很多时候没有时间有效督促学生,只是在作业登记本上签个名;又或者家长对孩子教导时采取粗暴的教学方式,造成恶性循环。成绩不理想。以下,对我执教的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大力推进,教师成为课改的主力军。正如列宁所言:“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育方针再明确,课程标准再理想,教学材料再优良,如果教师的水平达不到,或者缺乏改革的意愿,教学质量仍然难以保证。如果缺乏一个关乎教师自身需要、利益和希望的提供话语权的变革,并且在决策和实践中忽视了这种独立性的话,那么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抑制。目前,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个体孤立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极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发展的条件和内在需求。由此,本文尝试探求一种更有效,更加契合教师个体内在需要的、开放的、合作沟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局限,回应教师自身改进和变革的需求及其为之所做的努力。 一、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局限 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焦点或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模式,以及自我研修式的反思实践模式。任何一种选择或取向都反映着决策者和实践者自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的理解和判断,受制于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解读和认识,这些发展模式或途径容易支配研究者的注意力,导致一些不成熟或者主观意志强烈的判断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案例分析模式指的是借助文本、影像等手段,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或故事的描述,继而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解读和剖析诊断,解释课堂现实中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认知、行为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的发展。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现实多样,比较多的是采用公开课或课堂录像,也有书面文本现实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提供了一种教学情境,包含着专家教育教学的特殊的事实样式。案例教学传授的是在特定情境下识别和运用相关知识所需的技能,通过对特定的具体的问题典型的感知实现学习的,优秀教师或专家的教育教学示范为教师提供了某种外在刺激时他们重新发掘和重组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现实中优秀教师提供的教学场景很难刺激观课教师的深入审视、批判和自我反思,更多的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仅仅将其作为模型去模仿,而缺乏对复杂教育教学背景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分析。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知识不仅仅是在学习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意义的,社会文化的互动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建构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和支持来实现。有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的社会群体)”给出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或者专家作为促学者或者助学者,学习者与促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地经常性地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合作文化的建立基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这种生态取向的学习者发展处于一种相对于“个人建构主义”更为宏观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合作文化,为学习者及促学者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经验、技术等等以及合作为核心精神,共同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