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和萍治疗脊柱疾病的正骨手法经验介绍_范志勇

参考文献

[1]Hu D N,Savage H,Roberts J E.Uveal melanocytes,ocular pigment epithelium and Mueller cells in culture:in vitro toxicology[J].Inter J Toxicol,2002,21(6):465-472.

[2]张婉玉,王津津,冯俊,等.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冻存复苏[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6):342-344.[3]王琳,惠延年,王雨生,等.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冻存和复苏

收稿日期:2009-04-15

作者简介:范志勇(1978-),男,广东梅州人,医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和脊柱相关疾病。

培养[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3):157-159.

[4]Chaitin MH,Hall MO.Defective ingestion of rod outer segments by cultured dystrophic rat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83,24(7):812-820.

[5]Finnemann SC,Bonilha VL,Marmorstein AD,et al.Phagocytosis of rod outer segments by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s requires alpha (v)beta5integrin for binding but not for internaliza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7,94(24):12932-12937.

[6]张励,唐由之,冯俊.中药治疗湿性老年性黄变性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2005,15(1):2-4.

[7]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03-2104.

·经验撷菁··经验撷菁·

查和萍治疗脊柱疾病的正骨手法经验介绍

范志勇1,冯海军2,黄伟昌1,关德斌1,孙闯3

(1.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2.宁夏自治区中医院骨伤推拿科,宁夏银川750021;

3.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查和萍教授学验宏富,临证时强调筋骨理论的运用,重视治筋求本,运用以牵压为基础的正骨手法在治疗脊柱疾病方面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查和萍;脊柱;筋伤病;手法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09)12-2041-02

查和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及暨南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现担任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推拿疗法杂志》专家编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与物理医学会副主委,广东省推拿按摩学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委员会委员,临证30载,学验俱富,长期从事脊柱筋伤疾病的诊疗,笔者师从教授学习,现将其辨治脊柱病的正骨思维介绍如下。

1重视“骨错缝筋出槽”理论在脊柱病中运用骨关节正常的间隙或相对位置关系发生了细微的改变,并引起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时,则称之为“骨错缝”。筋出槽则是指筋的形态结构、空间位置或功能活动发生了异常改变。在临床上教授认为筋肉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发生病变势必影响另一方,他们共同维系脊柱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可以认为筋是指紧密连接于骨关节的一部分组织,这里所说的筋可认为和现代解剖学之关节囊、滑囊、肌腱、韧带、肌筋膜、软骨和椎间盘等组织相似,正常情况下,通过筋的“束骨”,维系着脊柱的正常结构关系生理范围内的各种功能活动。“骨错缝、筋出槽”可发生于任何关节部位,尤其好发于脊柱,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如清·钱秀昌《伤科补要》在论述背脊骨伤中指出“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现代医学也认为:脊柱病常见的椎间盘病变,小关节紊乱和骨错缝、筋出槽最密切相关[1]。

教授认为:为什么一些患者椎间盘病变反复不愈,或者反复发作小关节紊乱,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只考虑筋出槽,未重视骨错缝;二是只考虑骨错缝,未重视筋出槽;三是未充分认识到筋骨肉和肝脾肾的相关性,没有在适当情况下服用调理肝脾肾的中药以维系筋骨肉的稳定性。如治疗椎间盘病变只是强调了筋出槽,未重视骨错缝,尤其是关节突关节的错缝;如对一些反复发作小关节紊乱只是强调了骨错缝,未充分重视筋出槽,导致许多患者当从明显的临床表现转入间歇期时,表面临床治愈,但患椎关节突关节仍有错缝,一旦遇到适宜刺激仍可复发。因此手法运用时要想达到骨正筋柔的效果,就必须在手法运用时做到“筋骨肉”并重,对于“骨错缝、筋出槽”的治疗,《医宗金鉴》指出“手法者,正骨之首务”。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教授认为,对于脊柱疾病通常采用循筋点按手法令筋和顺入槽,然后进行适当牵引,最后进行正骨复位[1]。同时教授认为:要使真正做到减少脊柱疾病的复发一定要适当服用调补肝脾肾的药物,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以维持手法复位后的疗效。

2经筋理论对脊柱筋伤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2.1经筋理论治疗脊柱筋伤疾病的理论渊源教授认为经筋理论对治疗脊柱筋伤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素问·痿论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具有联络四肢关节,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经筋受损或经筋失养,则产生经

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灵枢·经筋》中“手太阳之筋柄,绕肩胛引颈而病”,《灵枢·经筋》指出:“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于踝,上循胫外廉……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后引尻……”。《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挛,脊反折,项筋急”。从内经原文可以看出,从经筋理论治疗颈、腰等脊柱疾病具有其经络学基础。

2.2手法治疗强调治筋求本治病必求其本是中医学治病精髓,这一原理运用在手法治疗脊柱病同样适用,教授诊断时的一个特点就是,四肢筋伤病从脊柱出发,一般筋病治筋,一般四肢经筋局部受损伤之后出现的相应症状,在治疗上可以治之以筋;一些反复不愈的四肢的筋伤,大都由颈椎病、腰椎病等累及相关经筋而引起,如颈源性肩周炎,腰源性膝关节炎,这些引起四肢症状的疾病即是疾病之“本”,通过对原发病的治疗,可取良效。

3牵引手法是治疗脊柱筋伤病的重点

教授根据患者不同脊柱病变节段强调不同角度的牵引,尤其是在颈椎和腰椎的运用。如颈椎和腰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颈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牵引可调节失衡的脊柱,解除小关节滑囊嵌顿、缓解因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减轻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受压症状、并增加有效血流量、有效缓冲椎间盘组织周缘的压力、有利于突出物回纳复位等。有研究表明:分析不同颈椎牵引位置的X光片发现牵引后椎间隙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宽,中立位椎间前后缘轴向位移为最大,椎间盘容积增大而对周围组织的压力减小;前屈位椎体后缘位移大于前缘位移变化,后纵韧带紧张;后伸位椎体向后有位移0.23 0.43mm,可调整小关节。中立位、前屈位牵引,轴向力量集中作用于椎间盘及椎间盘后缘,能有效缓解椎间盘对周围组织的挤压;而后伸位牵引力量主要作用于后侧小关节,解除关节滑膜嵌顿,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2-3]。因此教授提出:牵引手法是推拿疗法的重点,笔者在具体操作时往往采用牵引下的手法为主,根据上段、中段、下段颈椎的病变采用不同的角度牵引下手法,如上颈段病变笔者多采用垂直位下的正骨手法可获佳效。

4脊柱特色手法介绍

4.1颈椎手法:旋转牵压手法目前国内一般颈椎关节的错位手法多采用定位扳法,仰头或者低头位的斜扳,提拉旋转扳法多见,拔伸手法,从安全性的角度看,这类手法尤其扳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特色旋转牵压具有安全性髙的特点,其次在操作时注意例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选择,首先是根据颈椎不同病变节段旋转好一定角度,如下颈段我们一般选择颈椎前屈30?,此时再进行牵引拔伸,此时加一闪动力或者突发力对同侧肩部施压,当发出咔哒声响是为整复成功。教授认为:许多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关节紊乱时许多推拿医师习惯用旋转扳法,这类手法对于颈椎眩晕的病人效果一般,而且有一定危险性,如果采用这类手法除了安全性高外,整复效果也佳。

4.2胸椎手法:四人拔伸下冲击掌压法胸椎间盘突出症从解剖看,上10个胸椎和肋,胸骨一起构成了笼状结构,形成了结构内胸椎的稳定性,在笼状中的胸椎间盘活动受到限制,这就是为何胸椎间盘突出症在整个椎间盘发病中比颈椎和腰椎少见的原因,与颈、腰椎相比较为稳定,胸椎由于其稳定性,造成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需要在拔伸下操作,传统的手法一般为两人操作,教授的手法为四人操作,同时加大牵引的力度和角度,具体操作,用一毛巾从患者两腋下穿过,两助手牵拉毛巾,两助手对抗牵拉双下肢,同时晃动双下肢,操作者重心放于病变部位进行冲击掌压法,术中可听到脊柱在扳动时的“咯哒”声,表明手法成功。

教授认为,根据胸椎的解剖特点,这一手法的特点在于,我们通过加大牵引的力度,对常规体位下不易完成的整复可以很好的正骨复位。

4.3腰椎手法:大角度旋转牵压斜扳手法在运用腰椎复位手法过程中,教授认为可以通过运用大角度旋转斜扳手法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在角度加大的情况下,找准作用点只需要发出轻微闪动力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具体操作:患者的体位的摆放尤其关键,首先旋转好病变节段的角度,同时使患侧下肢一定要离开床面,利用患肢的重量尽量下坠以起到牵引作用,术者一手扶肩,一手肘部对患侧臀部髂骨翼用力,使患者躯干部旋转角度逐渐加大,但脊柱旋转角度最好不超过45?,术中可听到脊柱在扳动时的“咯哒”声,表明手法成功。

4.4对脊柱推拿时咔哒声的认识咔哒声是脊柱推拿过程出现的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有研究表明推拿所致咔哒声的产生与关节内气体腔有关,有部分学者认为咔哒声的出现没有意义,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活动人体的某些关节同样也发出咔哒声,其声响的出现只是代表关节面的分离;有学者认为咔哒声是成功复位手法必不可少的,认为它即是关节成功复位的标志[4-6]。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认为,脊柱整复手法所导致咔哒声响的发生和术者发力(无论颈腰椎的旋转扳力还是胸椎的按压力)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要出现较好的临床效果必须要出现被按压或者推板的棘突发生错动感,即推拿时所用的力只要足以克服阻碍关节复位的摩擦力,使关节复位,被动活动控制在生理范围内即是较为理想的整复。

参考文献

[1]张明才,詹红生,石印玉,等.基于“骨错缝、筋出槽”诊治椎间盘病症[J].中国骨伤,2008,21(6):441-442.

[2]胡坚勇,孙幼贞.颈椎病不同牵引方式的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03,24(1):28-30.

[3]李勇,李振宇,鲁尧,等.不同角度牵引治疗颈椎病的力学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41-42.

[4]李义凯,赵卫东,钟世镇.两种颈部旋转手法“咔嗒”声的比较研究[J].中医正骨,1998,10(6):9-10.

[5]李义凯,徐海涛,王国林,等.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咔嗒声响与最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

(9):644-645.

[6]查和萍,范志勇,张瑞芳,等.胸椎掌按法所致咔哒声响与最大按压力的量效关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2):126-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