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写作

电视解说词写作
电视解说词写作

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辅导

电视解说词谁都会写,但真正写得好,写得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并不那么容易。许多文章写得好的人,不了解电视制作的特殊要求和特殊规律,安一般写文章的方法来写解说词,结果因和电视的其他表现方法配合不起来。

如何处理好画面语言同解说词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各表现手段、构成因素之间有机配合的问题。这种配合关系的处理,是合理运用电视语言,正确处理、安排解说词使用的关键,也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第一个问题:电视解说词的结构特点

准确地说,电视解说词写作并不是一种写作,而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为什么说是一种安排,它和电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有关系的。

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所谓多因素,是指电视语言是由多种艺术因素和多种技术表现手段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电视语言的构成因素很多,它包括画面、美术、音乐、解说、字幕、同期声,以及及各种特技、录音等技术手段构成。而这些手段往往是在电视节目中共时态的发挥作用。这些不同的手段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表述任务,共同构成电视语言的表述系统。所以说,我们在使用电视解说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电视语言的立体结构这样一个特点,考虑到它和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和协调关系。所以说电视语言的立体结构决定了解说词写作只能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第二个问题: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

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电视解说词的接收对象不是读者,也不是听众,而是观众。观众的视觉注意力主要是集中在画面上,所以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围绕画面进行。必须为“看”而写。

体现电视解说为“看”而写的特点,在文字处理上起码包涵这样两层意思:

第一、

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应该包含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即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力向画面上引导。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第二、电视解说词应来自画面,从画面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然后展开解说,又回到画面中去。

它必须在画面中找到一个细节,找到一个信息点展开解说。

第三、

在电视解说词的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如此,这般;以及“他、他们”之类的指示代词特别多。

由于电视解说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决定了它自身形态的不完整性和非独立性。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解说从手法上说,只是一种“镶嵌”的艺术,而不是自我堆砌;它不承担所有“画龙”的任务,只承担其中“点睛”的任务。

往那里镶嵌,向何处点睛,是否镶嵌得天衣无缝,能否点睛在关键之处。需要认真设计和安排。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处妙笔,则点石成金。

由于电视解说非独立性的特点,创作时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尽量用画面叙事,用画面讲故事。

对于电视节目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能够用画面表现的,尽量用画面表现。要善于使用画面讲故事,提高画面自身的叙事能力。电视画面本身有极强的表现力,也有很出色的叙事能力。电视语言有很多优势,但也有一些局限。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不少编导,不善于用画面表述,而习惯于用解说。遇到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需要讲述的故事情节,首先想到的是传统的文字叙事。实在不行,就大量地使用人物采访进行叙述。而不会用画面讲故事,不擅长使用画面的叙事。

什么时候需要用解说呢?只有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的或表现不好的时候,再考虑使用解说。

一是对那些曾经出现和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未能及时拍摄到或保留下来相关图像,试图用画面再现过去,再现历史,电视画面无能为力。

二是对画面形象无法必须的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事物进行预测和展望。

三是画面难以直接揭示、剖析的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是画面难以表达那些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

五是画面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2)电视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千万注意,不要见山说山,见水说水,只是“看图说话”式地撰写解说,简单重复说明画面已经充分交代,观众一目了然的画面形象。没必要作重复的解释和说明。

解说应当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无形的信息,和画面有一定联系,但观众直接看不出来的信息。电视解说不去简单解释说明画面,更侧重对画面的理解和感受。

(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当在画面编成之后。

就是说,从操作的程序上,应当先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完成的具体情况,再考虑解说词的

处理和安排。这里我们讲的是一般情况,特殊类型个别情况将在另章讨论。

解说是“镶嵌”,是“点睛”,没有画面,往那里镶嵌?没有龙体,向何处点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人在制作节目的程序上,习惯于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文字稿的内容再来编画面。有些人干脆把磁带录好彩条铺好黑场,把解说词录在磁带上,然后根据解说词插入相关的画面镜头。这种作法比较简单,解说和画面的位置也容易对齐,目前采用这种先解说、后画面的作法,为数还不少。

但是这种作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声画两张皮”。解说事先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表述系统,然后配上相关的画面图解文字,解说与画面各行其是,都缺少针对性,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和特点。

有人提出,事先没有解说词的基础,我们根据什么去编辑画面呢?可以不可以有一个文字脚本或策划方案呢?可以。

但这个文字脚本或策划方案,仅仅是一个最初的设计和勾勒的雏形,它为我们的拍摄、采访、编辑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逻辑思路,但不能作为最后的解说词使用。

因为文字脚本或策划方案,面临着一个电视化的过程。

在这个电视化的过程中,文字脚本的许多内容要被转化为电视的各种表现手段,要被不同的电视手段分化,瓦解。就是说要被“五马分尸”。它的主要内容应该转化为画面表现,还有一部分内容分别被转化为音乐、字幕、同期声采访等手段,只有一部分内容被改造为解说词。文字稿的电视化过程,就是一个被支解和取代的过程,所以文字脚本是不能直接作为解说词使用的。

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写作,也和一般的文学创作不同。它必须符合电视的特点和规律,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文字脚本必须适合操作,能够操作。甚至连时间周期,路线场点,经费人力,技术设备,难易程度,这些条件都要考虑周全。无法操作的文字,是没有用的。

第二、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与可视性。

文字脚本的写作要充分考虑电视形象化传播的特点,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全部内容都适合电视表现的。文字脚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侧重那些具有可视性、画面感的材料。

第三、在文字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

因为叙事角度和叙述人称的事先确定,对前期的采访拍摄都有先在的规定性,直接影响拍摄方式和拍摄风格,影响采访记者的提问和介入方式。但文字脚本无论写得如何精彩,它也不能作为最后的解说词直接使用。解说词一定要根据编成的画面去合理安排布局,它来自画面,又引导画面。

(4)电视解说词不要求文字形式的完整。

一般文章的作者,尽量追求文字形式的完美。但解说词不作这样的要求,因为它既不需要,也没有必要追求文字上的完美无缺。

我们把解说词从电视节目中分离出来以后,单独去看,就可以发现,它在文字形式上有许多缺陷和不足。它的文字结构是不严谨的;某些语言是不连贯的;思维是跳跃的;因果关系是残缺的;指代关系是不清楚的;比例是不匀称的……给人东拉一句,西扯一句;突如其来,忽然又去的感觉。刚说到历史,又转到当代;才提到海外,又扯回中国;不是有因无果,就是有果无因。其因其果到那里去了?可能在画面,可能在采访同期声,也可能在字幕。总之,并不一定体现在解说词中。如果用文学写作的标准去衡量它,会轻而易举地指出许许多多文字上的缺陷,甚至给人前言不搭后语,没头没脑,支离破碎的感觉。但是,这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正是电视解说在文字形式上的特点。

解说词是一种“镶嵌”,要求配合。所谓“镶嵌”,就要有隐有显,有藏有露,有突出有回避。这样才能“嵌入”画面。如果一味追求完整,文字上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其结果只能是“硬贴”成两张皮。

解说词的缺陷和不足,正是留给其他电视语言发挥的地方。

表面上只言片语的解说,一旦进入电视语言的总体系统,就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因此,电视解说无需考虑自身文字的完美,不能自说自话。解说过于追求表面文字形式的完美,反而是愈益反损,失去了电视多种手段表现的综合优势。

(5)解说不要描绘自然景色、描写人物形象。

因为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动、再传神,也远远不及画面一个镜头那样,能形神兼备、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在形态方面,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完全用不着解说词去搜索枯肠,用抽象语言做隔靴搔痒式的苍白描写。

语言描绘形象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准确”。尽管语言在传达其他信息方面极其准确,画面极其不准确,唯有在描绘形象上,二者正好相反,画面描绘非常准确,语言描绘非常不准确。因为文字语言描绘形象,只能用模糊语言,而不能用精确语言。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唤起读者无穷的遐想神思,勾画自己心目中的形象。电视传播则不然,它不必去唤起观众的形象感,尽量避免对画面形象的直接描写,尽可能少用描述性语言和过多的形容词汇。

至于花红草绿的景色,热闹壮观的场面,对电视画面来说,是小菜一碟;对电视解说来说,是废话一堆。所以,写解说,一定牢牢记住三个字“少描写”!

一般情况下应当先编好画面,然后根据画面的情况安排解说。但根据电视节目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如政论片、文献性纪录片等。

政论片和文献性纪录片的情况比较特殊,可以事先写好一套相对完整的解说词文稿,然后根据解说词的叙述结构、意义表达,去拍摄、寻找相关的画面作形象的说明。解说作为基本的表述手段,电视的其他表现手段围绕解说进行安排。所以,这类节目定位特点是“解说为主,解说先行”。

那么,政论片和文献性纪录片对解说有那些特殊的要求呢?

(1)解说的语言有独家资料,独家观点。比较完整的表述形式。

(2)以具体的细节,具体的故事情节代替政论。

(3)论述带着信息进行。

其次是电视新闻可以先写好新闻稿

为什么电视新闻消息的制作可以先写好新闻稿,然后再根据新闻稿来编辑画面呢?这样不会造成“声画两张皮”的问题吗?

电视新闻可以事先写好新闻的文字稿,然后根据文字稿再来编辑画面。

其一,因为电视新闻消息一般报道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复杂的旁枝末节,而且新闻消息报道的时间比较短,平常一条消息也就是几十秒钟,或一、两分钟而已。记者一般都是自采、自写、自编,记者在写搞件的时候,对将要编辑的画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有限的一些镜头和顺序基本上是“成竹在胸”。特别对记者比较熟悉的常规报道,画面镜头的基本框架路子早已是轻车熟路。所以,在撰写新闻稿的时候,脑海中已经对未来的画面有了形象的储存。可以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处理和安排新闻稿的文字。

其次,我们国家有些消息的报道要求必须使用“新华社统搞”无论报纸、广播、电视,所有的传播媒介必须使用统一的稿件,统一的文字向外发布消息,不容许进行任何改动或增删,也不需要考虑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所以,各种媒介吃“大锅饭”的情况,就只能根据事先确定的统一的文字稿再来编辑画面,用相关的画面对文字稿进行辅助的图解。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宣传部门规定的“统稿”,要求统一口径,统一文字。比如,对逝世领导人的履历、评价,重要会议的公报等,都不允许媒体各行其是地进行报道。像类似这样的情况,只能根据文字稿编辑画面。

其三,有些电视新闻消息的报道没有充分的电视化,同报纸、广播的新闻消息的报道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不可替代的画面信息,万能画面太多。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不像写文章,拿一摞稿纸和一支笔,就可以洋洋洒洒,天马行空般地任意挥洒。

电视解说必须全方位地考虑问题,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难就难在这里。

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辅导(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辅导)

第三个问题:学会充分利用电视的其他表现手段,为解说词的展开提供支点和借力。

同时,其他表现手段也为解说词提供了很多可借用的力量。如音乐、字幕、同期声等。

要善于找支点,找借力。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占有材料

电视节目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极其丰富多采,涉及的题材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三百六十行,乃至七百二十行,都可能进入我们报道的视野,成为制作节目的选题。每个电视记者或编导,虽然个人的阅历经验、知识准备有所不同,但任何人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报道领域的专家和各个方面的通家。而电视解说又承担着向观众传达信息的主要任务,如果解说词的撰稿人对所要报道的问题还一知半解,甚至稀里糊涂,怎么能使屏幕前的观众有所收获呢?

所以,撰写电视解说词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须在创作之前充分占有材料。

在占有材料时候,一定要抱着“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态度,把有关的材料尽可能收集起来,把相关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周全。

电视节目的创作首先面临一个选择问题。

要有选择余地,就必须更多地占有材料要善于联想。

创作节目,撰写解说,应该想到的问题必须尽可能想到。围绕题材“想”材料。凡是和这个题材有点关系的问题,无论将来是否要用,是否合适,只要沾点儿边的问题,先把它记下来。一个题材,起码要想出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相关问题。把凡是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相关材料,尽可能想到,不怕累赘,不怕重复。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把这些随意想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鉴别,看那些是可用的,那些是备用的,那些是可用合并同类项的,那些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那些是可以顺便交代的。

“想”到的材料越多,越丰富,在创作的过程中,才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至于捉襟见肘无话可说。

2.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任何一个司空见惯的题材,都会有多方面的对应关系。

就是要求我们在创作中,应该尽量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看一看其他人会怎样看待、怎样报道同一事件的。从中国的、外国的;正面的、反面的;政府的、百姓的;宏观的、微观的;赞成的、反对的;媒介的、个人的;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可能性的比较,可以使我们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使我们在多种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中,作出更加冷静与正确的选择。

选择角度,一般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

叫“放弃第一反应,不用第一选择。”

就是打破惯常的、传统的角度。接到题材后产生的直接反应,往往是一种定势思维,按照朱光潜先生在艺术心理学上的说法,是一种“套板反应”。这种反应下作出的决定,往往是大家最熟悉

最习惯的大路货。你能够这样想,别人也会这样想,你选择的切入角度,是一般人人都会想到的角度。所以,对直接反应出来的第一选择,一定要暂时搁置起来不要使用。想方设法,上下求索,看有没有可能寻找出更新的角度进行表现。

在做节目选择角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以小见大”;

越是小,越是具体,越能够接近观众。所以,最好通过具体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故事,具体的细节人手展开叙述。越是小,越是具体,越不容易雷同。再重大的题材,再宏观的事件,也可以通过很小的切入点逐步展开,以小见大,由实入虚。

比如,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都在组织一批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报道。题材相同,过程相似,评价一致。怎样发挥电视的优势吸引观众,有所突破,关键就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角度。那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切入的角度往往很具体,甚至很细小。比如反映二十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有一部片子切入的角度极为独特,它从一户普通百姓家中小小的电源插座人手,二十年以前,普通百姓家中是不需要什么电源插座的,顶多有几个电灯开关,随着各种家用电器的不断增加,每家每户的电源插座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一个房间到每个房间,从电源插座到电话线、公用电视天线等等,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级。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二十年来物质供应的丰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是“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角度。

通过转换立场,转换角色,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摆脱惯常的思路,往往能够发现新的切入点。正面攻不上,反面攻或侧面攻,或许能够找到最佳的突破口。

反向思维,不一定是反面的去表现。主要是通过不断地对惯常的思路提出疑问,提出挑战,多问一些为什么。在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新的表述方式。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编导,一个不善于打破常规的编导,一个不敢否定自己的编导,不可能是一个出色的编导。

对撰写解说词来说,同样一层意思,你能不能有新的说法?同样一个故事,你能不能找到新的叙述角度?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向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过程。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求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既合情合理,但又能出奇制胜。我们的一些节目制作却老是违背这个规律,常常把节目做成“情理之外,意料之中”。许多获奖的节目,都是通过反向思维,转换思路和切入角度,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3.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一些同主题有关的重点细节,可能在整个画面上并不是特别抢眼,也不一定处于画面构图的中心,往往不被一般观众所留意。但它可能是一个相当重要信息点,这就需要借助解说的强调,将其

放大、展开、凸现出来。引导观众的视觉关注,使他们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而使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有力地服务于主题。

解说词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放大画面信息。善于观察画面,捕捉画面信息,就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4.调动观众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

解说词调动观众想象和联想,使观众从无形的画面想象到有形的东西来。电视解说词应能够调动起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令其结合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为观众的思维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用空间来表现时间,用空间来表现过去,都是通过解说词的补充来调动观众的想象的。

更为深入的是如何利用解说,使观众从无形的画面中,从解说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由狭义引向广义,从局部引向全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感受到更深刻思想内涵。并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深沉思索,甚至远远超出作品主题的定义。但它又完全是以眼前的画面作为展开联想的支点。

观众在接受听觉信息时,充分调动经验积累,自觉地同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从而引发对与之有关的事物的联想。解说应当在通过事物的表象特征,在启发观众的相关想象、联想方面下功夫,为观众的想象空间提供必要的逻辑依据,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借助语言诉诸观众的听觉。把凝聚在镜头间的深刻含义,用简洁的语言点明。

联想往往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特点。跳跃性大的联想,把表面上彼此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揭示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理。如果彼此之间的距离太接近,这种联想思考的空间过于狭小,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彼此的距离过大,过于离奇,虽然作者个人心里明白,却未必能启发观众相应的感觉,无法顺利地建立这种联系,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联想效果。所以,一定要通过解说点明被联想事物的接近之点,构成事物彼此间暂时的联系,为观众铺设一条联想的桥梁。

在观察画面的时候,不要只用眼睛去看,要调动多种器官去参与观察。要进行全方位地感受,让所有的器官同时发挥作用。在艺术表现上,这叫做“通感现象”。

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辅导(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辅导)

第四个问题:着重介绍电视解说词在艺术方面的要求:

1.画面长度与解说字数的关系

电视解说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展示空间的艺术,也是在空间的转换中展现时间的艺术。对于撰稿人来说,对时间字数的准确把握,是同画面配合的重要技术要求。电视解说不能天马行空般的任意挥洒,它必须注意到同画面的对位、交汇、碰撞、即离的时机,注意到画面长度的容纳字数和解说的语速。

在过去电视技术手段不够发达,录音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汉语普通话的解说要求,是每分钟的画面大概180个字左右的解说词。

现在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电视解说的播音速度也越来越快。现在电视解说的速度,是大约每分钟画面配250个字左右的解说词,或略快一些。但如果解说达到每分钟300个字以上,语速就显得过快,老年人或听力有障碍的观众就会感到吃力。

重要的是需要严格对位的地方不能错位。特别对画面中那些特殊的背景,特指的人物,必须强调的细节,解说的某个句子,甚至某个词汇,必须同相关画面的位置对得很准,与针对性的画面形象同时出现,才能取得声画结合的预期效果。否则,不仅这种交叉、碰撞、借力的效果难以实现。而且关键地方的错位,还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

解说词在形式方面的要求:

(1)电视解说词段落的划分尽量的要细,要短小,不宜长篇大论。有些解说写起来五六分钟,七八分钟还不分段,这样,合成的时候不便于解说同画面的准确搭配。段落短小,计算时间字数比较容易,播音员也便于调整语速,找准画面和同期声的准确位置。

(2)解说的句式必须使用短句,有时七八个字,顶多十几个字。一定要见标点符号。以利于同其他因素的配合或调整。

2.数字的形象化处理

电视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尤其是经济报道、成就报道、统计检查等报道中,数字出现得相当频繁,而这些信息非常抽象,很难用画面做准确的说明,基本上是通过解说词进行介绍的。然而,解说词中的数字听起来相当枯燥,往往影响解说词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观众通过听觉一次性地感受数字,没有思考计算的时间,很难直接作出清晰的反应,留下准确的印象。特别是数字的量比较大,数量单位观众比较陌生所时候,观众只是朦朦胧胧听到了数字的音节,根本不知道究竟代表了什么意思。

解说词中的数字如果量比较小,数量单位观众比较熟悉,或者大家一听就明白的,可以直接使用。

如果数字的量比较大,数量单位比较陌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的数字,必须作出形象化的处理。

在介绍数字的同时,增加一个参照系和可比量,进一步说明这个数字。这个参造物或可比量最好用观众比较熟悉,比较形象具体的东西,能够迅速理解数字的基本量度。

由于电视语言的特点,在使用参照物的时候,尽量寻找具有视觉感的因素,用大家比较熟悉的具体形象作参照。

广播电视都是通过听觉传达数字的,所以在数字使用上有着这些特殊的要求。这个形象的数量不一定绝对准确,但大体相当。

同样,如果在电视解说词中使用到历史年代,不能仅仅出现一个年代序号,因为观众没有时间思考计算,查找到底是什么年代,必须使他们一次性接受了解这个年代,应该在介绍年代序号的同时,进一步用这个年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参照。

如果是对外宣传的节目,最好用世界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参照。

3.谨慎使用简称

在电视解说词中使用简称,一定要非常慎重。

简称,是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节约字数,对固定称谓的一种压缩用法。由于约定俗成的广泛基础和社会认可,交流时无需解释就可以彼此明白。比如“三中全会”“九届人大”“四个面向”“三个代表”,以及“北大”、“清华”“大京九”等等,都是广泛使用的简称。

电视解说词中使用简称,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承认,过于生僻,容易误解的简称不宜使用。电视解说词使用简称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约定俗成,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不能随心所欲自己发明简称。简称在电视中使用,必须看它的社会接受程度,媒介宣传中的流行程度,不能想当然的自行其是。

(2)简称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界限。过去时代广泛使用的简称,今天的年轻人可能如听天书,不知所云何物。比如,文革期间大量使用的一些简称,像什么“斗私批修”“一打三反”“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今天再使用,必须作充分的背景说明,否则年轻的观众听起来如堕雾中。

有些简称,只在一个特定的时期使用,过了那一段特定的时期,就不宜使用了。特定时期后,今天再使用,必须用全称,或作出充分的说明。否则,观众理解起来非常困难。

(3)简称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在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广泛使用,大家认可接受的简称,不宜用在跨地区、跨范围传播的电视解说词中。各地都有本地通用流行的单位简称,本地人互相交流没有什么障碍,其他地区的观众可能根本不懂。特别是行业、领域内的简称。因为“隔行如隔山”,外行业的观众可能毫无了解。

地域性方面,比如由于城乡社会的差异,城市中使用的简称到农村使用未必妥当。

(4)在企业或地区的简称后面加“人”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慎重。

许多单位,为了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经常在企业简称后面加“××人”。有些企业简称加“人”就会在听觉上不舒服,像“一汽人”“二汽人”“北内人”,就容易同“气人”“内人”联系起来,而什么“仪征化纤人”更不可用,如果是“机器厂”还能称作“机器人”吗?一次,这种简称在电视解说中使用是不合适的。

(5)简称不能生硬套搬。简称没有什么规律,语言压缩和组合的方式不尽相同。

不能看别人使用这种压缩方式,你也盲目照搬。语言有很多特殊的禁忌,谐音、关联、引申、

会意的地方很多,约定俗成的简称是经过社会检验的产物,不能照猫画虎。

(6)使用简称要注意对象、场合。

在一般情况下经常使用的简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正式的场合和重要的时刻,需要使用全称。比如重要外事活动,正规的外交公报或照会都要使用全称。一般人去世,我们习惯说把他的遗体送到“八宝山”火化,但重要领导人逝世,“八宝山”必须用全称,写成“八宝山革命公墓”,以示尊重。所以国家领导人逝世的讣告或“告全国人民书”,国家单位必须使用全称。

电视解说词在简称的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也相当严重,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问题,希望大家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认真注意,避免产生不应有的错误。

我们在电视解说词写作时要做到:

1.解说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

解说语言是介于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一种语言表述形式,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一种听觉语言。它屏除了口语中那些杂芜的成分,使之更准确、更精炼。但又充分吸取了口语中那些生动、活泼、流畅的成分,使之同观众的交流更为自然。因此,解说语言要时刻注意自己是作用于观众听觉的语言,力避那些句型过长,过于雕饰,半文半白,难听难懂的书面语。

解说词往往体现出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毋庸置疑的。设想如果在解说词中出现了“侃大山”一词,起码可以知道这是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作品。但其迅速流传,说明了它独具的生命力。

作品的时代感,主要体现在解说词中。而生活化的语言,往往凸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如“链接”、“闪亮登场”等语言表述方式,明显感觉到世纪之交当代中国社会的氛围。

2.提高解说语言的机智、幽默程度

电视解说要吸引观众,必需接近观众。要使观众留下印象,加深记忆,必须使他们产生兴趣。如果能把深刻的道理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表述出来,把蕴含的深层价值用轻松的方式揭示,避免教化面孔引起的逆反心理,使观众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通过语言的独特魅力,通过趣味的接近和调动,接受了知识和道理,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观众在出乎意料的欣赏状态下,对精彩的解说发出会心的微笑,不知不觉中获得一种知识和智力的启迪。

3.解说语言分寸感的准确把握

解说语言分寸感的准确把握,既是作者个人文字修养高下的一个标志,也体现出对报道内容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语言的精确性依赖于思维的精确,依赖于对画面的理解能力,对画面的揣摩越细致,对问题的思考越精确,笔下语言的分寸感就越强。电视解说一定要善于在类似的语言中反复比较、推敲、选择,不能满足于“差不离儿”,更不能似是而非,或削足适履。

少使用程度副词。

解说语言由于有画面形象的配合,尽量少使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之类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传

达具体的信息。像什么“灿烂”“辉煌”“伟大成就”“极大提高”“明显进步”“进一步突破”“大干快上,狠抓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等等,华而不实,空话连篇。此类解说,不仅没有传达具体的信息,不会取得任何实际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这种恶劣的文风,产生很坏的影响。

尽量避免使用套话。

假话、大话、空话,简称“假、大、空”,是我们历来反对的一种文风,但是所谓“任务”一来,总有人习惯使用这种语言模式,也是电视解说词中屡禁不绝的一种通病。说浅了是一种思想的懒惰;说深了,是一种故意的亵渎。有些句式和表达方式,最初使用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新意,但如果用得过多过滥,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什么情况都拿出来乱用,就成为不传达任何信息,毫无表现力的套话。

解说用词一定注意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过于绝对,尽量避免直接下结论。结论最好由观众作出,作者的评价和立场体现在报道的过程中。所谓“过犹不及”“欲益反损”,话说过了头,还不如不说。解说要把握好分寸感,要含蓄,要留下回旋的余地。

解说写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呢?那就是“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意思到了,目标明确了,但就是不作直白的结论和主观的评价。搭箭拉弓,瞄准目标,弓弦拉满,但手中的箭死活不放出去。观众非常清楚你的目标走向在那里,让人感到内蕴的潜力无可估量。这样可以引导观众主动的参与思考,自然而然地作出自己的结论。不要越俎代庖,硬下结论。如果非要把话说得过满,过于绝对,非要把箭硬放出去,势必让人摸去底牌,其效果,势必成了“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了。

解说应该为观众提供积极思考和补充想象的天地,不要什么话都从自己嘴里说出,总要有些含蓄的东西。含蓄是一种技巧,以一当十,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含蓄也是一种艺术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的语言去追求无限的意趣。含蓄更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是一种亲切和平等的交流。

4.简洁凝练的表述技巧

语言表述要求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罗里罗嗦,是基础写作的老生常谈,也是对一切写作艺术的共同要求。然而,对于电视解说来讲,简洁更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解说是严格受到画面时间制约的表现手段,要在有限的画面时间内传达较多的信息量,必需使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要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支点,选择最适合的切入角度,选择最有效的形象载体,一针见血地说明问题。这就要求撰稿者把对生活现象的理解,凝聚在一个焦点上迸射出思想的火花。它对简洁的要求比一般文学写作更为严格,不允许漫无边际地自由挥洒和铺陈。

电视解说的简洁不仅要求它惜墨如金,更要求它根据配合画面的特点,寻找出最有效的形象载体,具有“一叶知秋”的形象表现力。“一叶飘落而知天下俱秋,一草萌生而知天下皆春”,这一草一叶,就是最具有形象概括力的有效载体。电视解说没有充裕的时间让你前因后果、枝枝蔓蔓地详细诉说,它需要通过形象的典型特征,调动观众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高度精炼凝聚在一点上,点到为

止。

如写“鸦片战争……”

简洁的要旨在于准确的选择,抓住最具表现力的形象,抓住要害,一针见血,一语中的,无需赘言。

我们讲的只是解说词写作的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和失误的总结。

所谓“文无定法”,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没有一定之规。只能说,怎样处理比较合适;怎样处理还需要斟酌。不能绝对地说,必须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具体情况一定要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才能判别。我们讲的是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基本的要求。

要“取法乎上”,一定要向高标准看齐。做节目,要以严格的规范化的标准要求自己。

电视解说词是写作是一门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观摩大量的作品,做各种单项的和综合性的练习。通过对练习作业的分析,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逐渐领悟和把握其中的一些诀窍。丰富自己的创作手段和创作技巧。

电视解说词写作学习有两点参考经验:一是一切学习从模仿开始,要善于学习,善于模仿。二是要学会做节目,一定要学会看节目。

心得体会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

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 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解说词写作B卷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考试试题B 卷 提示:考生须独立认真完成答卷,若答卷出现雷同,则雷同答卷作废,并以“0”分计。 说明:电视解说词写作课程的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时间为1.5小时。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是指?( ) A 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 B 可以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 C 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配合,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 D 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 E 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章。 F 其它(请具体写出) 2、电视画面的局限性有哪些?( ) A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B 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 C 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D 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 E 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F 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G 其它(请具体写出) 3、电视解说的创作构思要注意哪些问题?( ) A 充分占有相关材料。 B 选择合适的切入角度。 C 合理组织安排结构。 D 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E 其它(请具体写出) 4、 解说词写作中要从哪些方面注意简称的使用?( ) A 不能随心所欲发明简称 B 简称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界限不太重要。 C 在某一行业流行的用语可以使用在跨行业传播的电视解说词中。 D 在企业或地区的简称后加“人”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慎重。 E 使用简称要注意对象、场合。 考场________ 年级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层次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 所属学习中心___________ 座位号________

难点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要点

难点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要点 【分析】影视专题片解释词的创作,与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其他文学体载一样,都是利用文字来传达作者的思维和意图,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但由于其传播方式不同,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点。电视根据其传播方式,写作时应把握关键两点: 一是两种语言,声画交触。写作时应①要求具体,就是言之有物,不空泛。并写作时要具有画面感,根据画面所提供的内容,运用文字,进行形象,具体的描述和议论,深挖画面内涵,强化主题,宣泄感情,增加信息量,使声画和谐交融,以达到传播扩张力和最佳效果。 ②要求形象,言之有画,闻如其声,如见其景。一方面解说以画面为基础,但又不能停留在画面上进行简单地指述。③要求准确,就是言有度。解说要符合情理和常规,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符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 二是一次传播、言简意明。①字要响,遣词用字要清楚响亮,写作时多用平声字,慎用同音色,注意押韵。②词要双,多用双声词,双声词有两个音节,一来能留下深刻印象,二来符合人们日常用词习惯,三则意思也表达的更准确具体。③句要短,少用多层从句、复句、倒装句。④数宜简。一是指数字要准确、简明。二是指数字,一般要简化处理,粗略不计,把小的数目去掉,四舍五入。同时用形象替换,把冗长复杂的数字换成形象化的简单数字。另外,还可以用图像显示,字幕标出,制成因素等方式。 难点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 【分析】电视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作出评论的一种体载。首先它是新闻,因此必须选择新近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做出评论。对于报道对象的准确,选择和及时报道,是电视新闻评论得以生存的关键,事件必须具有分析评论的价值。电视新闻评议写作:特点是一事一议,由具体的新闻事件出发,引发出对某一普遍问题,某一社会现象的评论。它具有“以点带面”以小具大的特点,在撰写时,要注意有目的地陈述新闻事实,夹叙夹议,尽可能从画面形象出发,自然提炼出所要评论的问题。评论部分不随意夸大,作结论时慎重把握语言分寸,避免直接作出主观的结论和是非评判,而是让事实说话,引导观众去思考,让观众自己下结论。另外,其文字语言尽量带有一定的“潜台词”和暗示性,以启发和引导观众的想像力和判断力。同时语言正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尤其是评论,必须要有独特的见解和分析。这样就能给观众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一般这类节目分析多于评论,解剖多于判断。调查展示是它最重要的评论手段。过程往往比结果和结论更重要。解说一般不承担重要叙事功能,只起着引发故事,交待时空背景,压缩调查过程,缕清因果关系和人物关系,提请观众注意关键细节,做出必要的点评。其最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提出,结构全片,整台散乱的信息,

电视解说词范文

电视解说词范文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作用 画面本身具有局限性,既无法展示未来,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 描绘或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法回答新闻的基本要素等。 1.解说词能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我们以人物为例,采访雕塑家刘焕章比数学家陈景润就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刘焕章作为雕塑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数学家陈景润强,这时,要塑造陈景润的形象,电视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内容,让观众更多、更具体地了解数学家陈景润那些抽象的思想、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目解说词和一般文学写作区别很大:一般文学写作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而电视解说词却不必用夸张性语言,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解说词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电视节目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 局限。像新闻的五个?W?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纪录 性节目同样也重视这点,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 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问题,还要挖掘?如何?,其次,纪录性节 目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有关知识也要靠解说词来完成。 3.解说词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地表达主题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地表达主题。 二、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与细节 细节包括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绪细节等等。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描绘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细节的完成,常常获益于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细节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在采访时目的要明确,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解说词所表现的细节,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一句话,而有时则可能是几个字。对表达细节来讲,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 三、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解说词写作如果能既具体又形象,才能造成一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渲染生命底色 ——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 镜头:巍巍大桥、浩浩汉水、摩天大楼、繁华街道 解说词:汉水之滨,景美物丰;体操之乡,人杰地灵。现代科技月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当我们徜徉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富流的时候,我们也会痛心地发现,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东西——传统美德在渐渐销蚀,导致世风渐下,道德危机,荣辱不分,是非不明。 镜头:一组德育文件,国家领导人讲话,网站相关报道,“两行”教育会议。 解说词: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一向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仙桃市委、市政府也在全市开展“两行”教育。市教育局运筹帏幄,周密布署。自此,“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我市拉开了帷幕。 (主片) 字幕:渲染生命底色——仁爱教育行动掠影 镜头:校园全景、升旗仪式、广播手语操 解说词:仙桃市大新路小学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仙桃市城区中心。学校占地面积3. 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38个教学班,学生2360人,教职工115人。其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5人,省市学科带头人8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 镜头:喷泉校雕、锦旗牌匾、媒体报道 解说词:大新路小学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学校”、“全国学习型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殊荣。在新的形势下。大新路小学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仁爱教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成为仙桃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排头兵。 字幕:守护心灵净土润育生命底色 镜头:课外活动、出游场景 解说词: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小学阶段加强对孩子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镜头:李庆成特写、少先队员献花、李庆成同期声 解说词:2005年11月下旬,大新路小学校长李庆成参加了第一届儒学伦理与东南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培训会,返校后,他立即召开校长办公会,传达会议精神,分析教育现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用中华传统美德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他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传为佳话。我们要兴仁爱之风,铸仁爱之魂,全面开展仁爱教育,并把它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我们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品牌。”] 镜头:课题研讨会、人生宝典书籍、课题方案、李启艳、朱爱平、王志勇等同期声 解说词:科学决策,合理调控是有效活动的前提。大新路小学将仁爱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和科研课题研究之中。他们拟定了行动方案,制定了实施细则,在理论上定性,在实践中定位,在评价中定标。关于仁爱教育,李启艳校长作了如下诠释:[“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传统的真善美为基础,培养学生知礼、行孝、懂爱的品质,

电视解说词写作

1、电视解说词的定义: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 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 2、电视解说词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凡是电视创作中涉及使用语言文字的地方,凡是创作 者需要以文字语言形态准备的,无论是有声的还是无声的,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是有声源还是无声源的,是出现在节目中的还是未曾出现的,都应该进入它的考虑范围。如果把外延限定得过于狭窄,我们就会作茧自缚,陷入概念之争的沼泽中去,无法自圆其说。 3、电视解说词的应用重点:a、电视记录片、专题节目的解说词部分的使用与安排;b、大 型系类节目,如政论片、文献记录片的前期文稿和后期解说词部分的加工调整;c、除电视新闻消息之外的电视新闻节目,如大型活动的现场直播、通讯特写、评论综述、深度报道等稿件的案头准备工作;d、电视综艺节目的串场过渡词、电视栏目的串联词前期文字稿准备;e、电视节目各种策划方案、选题报告、拍摄采访提纲、文字脚本的写作;f、节目或栏目标题、宣传标语、频道呼号、片头题记的写作;g、各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对解说词的特殊要求。(或简答) 4、电视语言就是利用光电或数字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以声音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视觉和 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5、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规则: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的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 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6、电视解说使用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如果电视画面可以表现,并且能够充分表现的地方,应该尽量发挥画面的作用,没有必要非得使用解说。) 7、电视解说的主要功能大致归纳为十种:a、补充-----充实,填补,拾遗补缺,弥补画面 不足;b、引导-----定向,启发,提示,帮助理解,引导注意;c、强调-----突出,强化,捕捉细节,挖掘内涵;d、渲染-----营造气氛,烘托气氛,激发情感,提高兴趣; e、延伸-----想象,联想,扩展,散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f、过渡-----承接,转 场,递进,弥合接缝,跨越流畅;g、压缩-----紧缩时间进程,迅速转移空间,省略多余的部分;h、概括-----提炼,抽象,升华,总结,点题;i、对比-----与同时出现的其他手段在内容、形式、风格、节奏上形成反差;j、整合-----通过调整、转移、伸缩、帮助、借力,综合协调各手段的关系。 8、解说与画面配合的基本状态是若即若离,有时{紧贴画面},有时又{游离画面},二者既 {对立},又{统一}。 9、禁止使用{假话}、{大话}、{空话}。 10、伴随画面的电视解说,尽量要把某种概念、某种意韵的表达诉诸于充实具体的形象,把解说提供的形象与画面形象叠印交融,把理念表述得生动活泼、亲切具体。 【简答题、】 1、解说词在电视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法脱离电视特定的语言环境。 (2)分门别类单独进行研究和学习。 (3)解说词写作必然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电视解说词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说-----不仅是指对画面的解释(2)解说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3)解说应具有灵活、准确的正对性(4)解说的应用类型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怎样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达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 在传媒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如何把握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深入采访,精心提炼。 写好一篇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不深入一线采访,闭门造车,或仅仅通过间接了解,或通过观看拍摄的电视画面来写作,是难以想象的。只有亲临新闻现场,直观的了解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才能全面把握好题材。电视片与小说创作一样,注重故事性,但电视专题片更忠于原始素材,它基本上不对素材进行内容上的加工,只是在对素材进行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以期达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从而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对于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而言,忠于原始素材永远是第一位的,能否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提炼到什么程度,这要看作者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因此只有深入采访全过程,尽可能多的掌握素材和信息并加以提炼,才能起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效果,才能达到弘扬真、善、美的目的。 二、注重真情实感,表达文化深蕴。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都具有新闻性,要用事实说话,用采访拍摄手段选择生活中典型的事物进行报道,它不同于新闻那么概括、简要,而是更深刻、更详细。它要交代事物的来龙去脉、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它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对事物进行细微的刻画和渲染,它更注重艺术技巧的运用,更注重原型的刻画,更注重情感和意境。它要调动一切艺术因素去感染观众,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总是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和统一。比如,记者在对一个单位进行专题采访的时候,不能仅仅把片子定论为说明片或介绍片,许多单位希望通过一部

(解说词)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论文 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除了内容深刻,画面真实,音乐和谐之外,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 每一位前台电视工作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似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将有力,粗狂豪放。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特色鲜明,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解说词的生动性 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https://www.360docs.net/doc/5612316983.html,第一,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一部电视专题片要得到观众的认可,能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己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谢到亲切自然。例如专题片《豫东人从容面对苹果之战》的开头,作者的解说词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播报》。这两年,在社会上,苹果的话题变得有些沉重。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太激烈了。有句话说得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年豫东大地的苹果又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如何采取应对的措施呢?对此,豫东人民是处惊不乱,从容应变。”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第二,解说词要写得要口语化,生活化。口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动人的,因为口语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在写作时应注意选择一些富有感情的语气词,观众听了会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第三,解说词要写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听后催人奋进。例如专题片《百万亩果园引水工程》中末尾的一段话:“____年底到____年上半年,几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瞬间。勤劳智慧的豫东人民在面临干旱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里,要完成近一百亩的果园引水浇灌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这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巨大的劳动,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我们相信,有党的政策的指引,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豫东人民一定能完成这一工程,走向胜利的明天。”这段话铿将有力,感情豪放,能够释放出一股巨大的感染力。 2解说词的形象性

浅谈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 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 有人说,前期采访我也很认真,坐下来开始写解说词我也很投入,可写出来的解说词就是不能打动人。主要原因那就是文字功底欠缺了。头脑里没东西,肯定倒不出“货”来。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因此,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在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罗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不能只注重图像、画面,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

电视解说词复习题库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是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地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解说词”一词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虚构的电影。 电视解说词研究的两种分歧: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者能够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其他手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为存在的前提。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 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空前的。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语言的综合优势,使他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 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度越高。 画面作为象征和隐喻符号,注意避免单一性和凝固化,要善于创造性地寻找崭新的形象载体;善于从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发现其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形象感受。 在使用及理解象征和隐喻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形象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文化习惯。第二,人们不同的修养、心境、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形象象征的理解。第三、象征应该是“雾里看花”般地“隔层同视”,产生“似花非花”的效果,绝不是洞若观火。第四,如果某种形象的一种象征意义被过多地反复使用,它的艺术价值会相应递减。 在创作中,象征和隐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尽量寻找全新的形象作为象征或隐喻的载体,努力创造崭新的一次性的象征符号;其次,尽量利用节目过程中,现实生活的进程中出现的细节、道具,赋予它象征的作用和意义,不一定是节外生枝,硬加上去的形象。第三,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不要一览无余,直截了当。 电视解说词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画面的某些明显的不足和局限: 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为了弥补画面材料欠缺造成的遗憾,电视编导们经常采取用“空间”表现“时间”的办法。文字的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追忆、回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实。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画面揭示起来相当困难,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来营造铺垫。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测。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在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时,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表现主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升华、深化与判断评论。在这方面,画面表现起来相当困难。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电视解说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解说词,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解说词离不开画面, 二者相辅相成 电视作品中,声与画孰轻孰重,近年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观点认为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最直接的,画面具有直接可观、可感性,画面的出现就带来形象的确切性,因此画面本身的冲击力就能调动欣赏者的情绪,引发联想想象,产生艺术感染力。也有专家认为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并不完整,不能带给观众准确的信息,单靠画面难以将作品的主题表达出来,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必须利用语言作为补充、衬托,才能克服仅靠画面表达的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欣赏中的差异,从而使作品思想感情表达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成为可能。所以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才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通过多年的创作实践,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些体会。事实上,一部电视专题片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综合体,二者相辅相成。人们使用眼睛和耳朵接受信息,没有什么主次之分,声画结合的心理学基础,原本是人们观察、审视、辨析事物的方式。画面和解说词的关系,也是这个道理。有些题材内容的节目,画面显得更为重要,这时候解说词也许很少甚至不用。但很多经典的专题片因其优美的解说词而让人们记住,比如《话说长江》、《长白山四季》《西藏的诱惑》等等。《话说长江》第一回《源远流长》的开篇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你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之外的长江! 俯瞰三峡长江水。你可能会联想的到长长的飘带,洁白的哈达,是啊,多么美丽,这也是长江。

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编 辑/李培培 【作者简介】曹显杰(1968-),男,河南范县人,孙吴电视台记者。 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曹显杰 (孙吴电视台,黑龙江孙吴164200) 【 摘要】电视专题片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是影象、解说词及其它辅助形式 完美结合的产物,影象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解说词则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要想写好专题片解说词,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是重要的三个方面。 【关键词】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08)06-0063-01 在电视这个异彩纷呈的舞台上,电视专题片以其独特的视角、 专业的眼光、全方位系统的报道形式,在电视节目的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电视片是一个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是影象、解说词及其它辅助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如果说影象是电视专题片的躯体,那么,解说词就是电视专题片的灵魂。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以及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一篇好的解说词或行云流水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细腻或粗犷豪放,对于广大受众来说都是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如何写好专题片的解说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要深入挖掘 电视专题片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因此,前期的深入采访和对素材的全面理解对后期的解说词写作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记者要在对素材的深入了解上打开自己的认知之门,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过程中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尽可能深地去挖掘素材,调动我们浑身的细胞来达到与素材的沟通与契合,通过我们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达到一种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 二、要有真情实感 真挚的情感,严肃的态度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电视解说词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其必须严格的以事实为依据,不可以随作者的主观去创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我们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 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 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一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 如果我们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只是以一个采访者或外人的角度去解读、去创做,那么,我们的专题片一定是骨肉分离的,这只能算是完成了一个写做任务,这部专题连自己都感染不了,更何况去感动观众。 三、要提高文学素养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以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 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如果我们头脑空空,写出的东西必定让人感到如同嚼蜡,根本不可能感动受众。所以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加强文化素养的积累,要勤于读书,勇于质疑。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知识面广、文字能力强,那语言的组合就会很顺畅,文字的表述就如同源涌般溢出。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深入挖掘、真情实感、文学素养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重要三步。对电视记者而言,文字功夫是我们从业的前题,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对于一部专题片来说,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环环相扣,方能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我们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葺 2008年11月总第138期第6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Nov.2008Serial No.138No.6 63··

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2006-08-30 13:13:25) 分类:编导专业 一个好的电视专题解说词应当符合电视节目的普遍特点,应当与画面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通过独到的视角,揭示出画面背后无法表达而又引人深思的东西。如果说专题片整个画面是龙,已经初步阐述了事物的原生态,那么专题片解说词就应该是点睛之笔,它应该给整个节目注入精神与灵气,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电视新闻界说词尤其共同的特点,都要求撰写这有较强的宏观把握能力,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而专题类节目解说词更强调作者精神和思想上的把握能力。新闻报道讲究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而专题类节目更注重引导观众进行思考。 如何写好专题类电视节目的解说词?现结合我们的实践,谈点粗浅体会。 一、深入采访,全面了解报道内容 撰写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不深入到采访一线,闭门造车,或仅仅通过间接了解,或观看记者采摄的电视画面来写作,是难以想象的。只有深入采访全过程,直观地了解报道对象

和报道内容,才能全面地把握好题材。电视片与小说创作一样,注重故事性,但电视专题片更忠实于原始素材,它基本上不对素材进行内容上的加工,只是在对素材进行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挖掘,以期达到震撼观众心灵、引发观众思考的目的,从而达到宏扬真、善、美的目的。 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而言,忠于原始素材永远是第一位的。能否对素材进行深度挖掘,挖掘到什么程度,这要看作者对题材把握的能力。要打动观众,那么首先必须打动自己,观众的思考是通过电视节目得到的,而解说词撰写者的思考,必须从采访的过程中引发。不深入到采访第一线,不零距离地了解采访对象,我们就无从对题材进行挖掘,有时甚至会出现歪曲事实的现象。 二、注重情感和意境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都具有新闻性,要用事实说话,用采访摄影手段选择生活中典型的事物进行报道。但是,它又不同于短新闻那么概括、简要,而是更深刻、更详细,它要交待事物的来龙去脉、矛盾的发展与解决,它提出问题、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写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电视台编辑、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电视工作者应该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里本文不想对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进行全面的研究探讨,只想结合自身实践对解说词写作中的语言要求谈一些粗浅看法。 具体、形象、准确 具体。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以自己的特殊形式存在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直观可见的画面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明晰的印象,使之便于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电视传播稍纵即逝,不容观众仔细琢磨,要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使人看后留下深刻印象,就要具体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使声画有机地融于一体,造成生活的立体感,从具体到抽象。 形象。画面形象已经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且见其人、闻其声的效果,那么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化应该怎样体现呢?这主要是说画面的形象还不完整,比较单薄,就要借助于解说词,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比如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解说词,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得生动、活泼,热情奔放。 准确。没有准确的语言,解说词就无法反映客观事物。但准确不是重复图解画面,而是画面的补充延伸和提高。准确既要内容准确,表达意思准确,又要声画默契,结合准确。如:

解说词准确地交代了黄河壶口的地理位置,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也从文化精神角度交代了壶口奇观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和影响。 通俗易懂,顺口顺耳 解说词的内容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让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出来,观众通过听觉器官感知有声语言,这就要求播音要顺口,收听要顺耳,这就要求用群众口头上常用的语言写解说词,要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 多用口头语。在汉语词汇里,有书面语词汇,也有口头语词汇。口头语是和书面语相对而言的,就语言基础来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相同的,不能各有一套。但是口头语言是说给人家听的,书面语言是写给人家看的,由于使用的形式不同,所以,在用词上和造句的习惯上都有一些差别。注意研究这些差别,解说词多用口头语,使之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才能通俗易懂,亲切生动。 当然,解说词并不一概排斥书面词汇,一些内容庄重、严肃的节目里书面词汇还是要多用的。 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声音短促,一闪而过,不容易听清,又不符合口语习惯。双音词声音较长,给人们的印象比单音词强一些。单音

电视解说词范文

电视解说词范文 篇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一、电视节目解说词的作用 画面本身具有局限性,既无法展示未来,无法回忆过去,也无法描绘或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无法回答新闻的基本要素等。 1.解说词能帮助完善形象报道。 我们以人物为例,采访雕塑家刘焕章比数学家陈景润就更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刘焕章作为雕塑家,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职业的动作性,电视画面表现力要比数学家陈景润强,这时,要塑造陈景润的形象,电视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拓宽画面本身不能覆盖的内容,让观众更多、更具体地了解数学家陈景润那些抽象的思想、枯燥的数学公式。在完善形象报道上,电视节目解说词和一般文学写作区别很大:一般文学写作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形象,而电视解说词却不必用夸张性语言,也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2.解说词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电视画面具有局限性,而电视节目解说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局限。像新闻的五个?W?能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好奇心和新闻欲,纪录性节目同样也重视这点,所以,要求解说词必须回答?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这五个问题,还要挖掘?如何?,其次,纪录性节目的有关背景、有关政策、有关知识也要靠解说词来完成。

3.解说词能引导人们的思路,更深地表达主题 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信息时,本能地把它同画面上的形象联系起来,这要求解说词要服从画面含义又不能简单重复画面已经表达的内容。加强解说词的表现力,要求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感动人、最富有寓意的细节,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依据生活经历、体验,要与画面的空间和时间发生对位式的联系;或者诱导观众的逻辑推理和概括力,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升华,创造词、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诱发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更深地表达主题。 二、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与细节 细节包括事件细节、动作细节、环境细节、情绪细节等等。细节可以使人物丰满、完整,使人物生活的物质环境变得真切,使所叙述的事件,描绘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细节的完成,常常获益于解说词的写作。 好的细节需要记者深入挖掘,在采访时目的要明确,对视听形象要有敏锐反应。 解说词所表现的细节,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一句话,而有时则可能是几个字。对表达细节来讲,视听复合语言是最完美的方式。 三、电视节目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1、有画面感,语言准确、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

2021年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沈阳电视台洪利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就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而言,它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它虽然与电视画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或事物都产生不了交流关系,但它却又都与电视画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如果在解说词中讲到乌云突变、大风骤起时,这边电视画面就不可能出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的场景;而如果画面中是人潮涌动的铁路春运的场面,可解说词却用上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词句,这就使人很费解了。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画”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没有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而再多用上些解说词倒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多么好的画面就如同漂亮的花一样,没有绿叶的陪衬也会失色不少。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的作用如此,怎样才能把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我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和努力。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在,有些电视记者采访,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了一篇解说词。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能赢得观众呢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人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你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首先要充分思考,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你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写出来。可以相信,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也定会打动观众的心。相反,同样是在作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的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只有你对采访对象、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或你想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