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活动答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活动答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活动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P3

活动1.不能简单下结论,需多方考证。因为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结果可能相同。(1)在海边眺望远航归来的船只,首先看到的是船只的桅杆,而后是帆船越来越大,最后才慢慢地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这种方法可以证明地球为球形。(2)发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形成弧形的阴影。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为球形。(3)可以推测出地球是球形。例如:站在大地上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永远走不到地平线。登高望远、航空照片、环球航行等。

活动2.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坚持严谨、执著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

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 P4活动:略

P6:

活动1、(1)经线是半圆状,纬线是圆。(2)所有经线都相等;纬线有长有短。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依此为标准向东、向西各有1800;赤道为0度纬线,依此为标准向北、向南各有900。

(5)穿过的大洲、大洋有: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亚洲;北极圈穿过北冰洋、北美洲、大西洋、欧洲、亚洲;南回归线穿过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南极圈穿过太平洋、南极洲、大西洋、印度洋。

活动2:赤道是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 1600E和20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

-------------------------------------------------------------------------------------------------------------------- P8

活动1、恰当。

活动2、有差错。由于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所以可以找到4个地方:东经116度,南纬40度;东经116度,北纬40度;西经116度,南纬40度;西经116度,北纬40度。

活动3、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P10

活动1、2题:(略)

活动3、人们以1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原因:由于地球自转,才有了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的东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由于畅畅和姨妈处在不同的经线上,所以才出现了时间的差异。同一时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时间。

-------------------------------------------------------------------------------------------------------------------- P12

活动1、(略)

活动2、(1)不一样。夏季高,冬季低。(2)不一样。夏季白天长,冬季白天短。(3)当地处在五带中的温带,在温带一年中,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时间最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多;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白昼时间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最少;春、秋两季昼夜平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活动3、我国大部分陆地处在北温带。

--------------------------------------------------------------------------------------------------------------------

第三节地图

P15活动

1.(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不在同一经线就没有正南、正北之分;不在同一纬线,就没有正西、正东之分,这两点的相对位置应是西北、东北、西南、东南中的某一个。(3)Y在X的东北方向,X在Z的西南方向。

2.科技园区在学校东南、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的正南、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西南。农业实验区与学校直线距离675米、沿公路从学校到科技园900米。

3、略

-------------------------------------------------------------------------------------------------------------------- P17活动

2、略

3、要求学生绘制到书本上。估计C点海拔是250米;D的海拔是—50米。

-------------------------------------------------------------------------------------------------------------------- P21活动

1.分别为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城市交通线路图。原因是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地形图2.⑴略。(2)5路7路或5路2路7路等。(3)4、5

3.(1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P27活动

通过小朋友在地球上的谈话,说明人们生活在陆地上,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都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因此起名叫地球,这反映了从古到今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

-------------------------------------------------------------------------------------------------------------------- P30活动

1、a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东南与大洋洲相望,西南与非洲相邻,西部与欧洲相邻。

B 欧洲:东临亚洲,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北临北冰洋。

c北美洲:北临北冰洋,西隔太平洋与亚洲相望,东隔大西洋与欧洲相望,南接南美洲。d太平洋:被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和亚洲所包围。

e北冰洋:被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包围。

2、a相连的大洲: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b仅以海峡分隔的大洲:

亚洲、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极洲、南美洲:德雷克海峡

3、各大洲的轮廓及其分布特征

a 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对称分布。如: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

b 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

4、略

--------------------------------------------------------------------------------------------------------------------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P32活动

图2.10: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

图2.11: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为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

图2.12:人类活动对海平面的作用。

-------------------------------------------------------------------------------------------------------------------- P35活动

1、互相远离的非洲与南美洲两岸有相似的地层且轮廓互相吻合,并分布有相同的动物海牛和驼鸟,说明它们经历了相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同的环境,在地质时期是同一块大陆,说明大陆漂移说是有科学依据的。

2、是有科学依据的,它包括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的证据,而现代观测也证明大陆仍在漂移运动之中。

-------------------------------------------------------------------------------------------------------------------- P38活动

1、板块发生张裂运动→地震表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

2、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隆起抬升形成高原及山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具体解释见第40页。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1节多变的天气

P43活动

1、试举一例如天气与工业生产、商业活动、旅游活动、休闲娱乐、海盐生产、渔业生产、海空交通、建筑行业等的关系。补充解释(1):海盐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海水蒸发过程,需要了解日照、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以及晴、雨日数等气候资料,一次生产作业过程中最好有连续七、八天的晴天,切忌中途出现大雨,这就需要准确的天气预报。(2):捕鱼与风的关系最大,风力适宜既利于渔船出海,又利于鱼类群栖,抢风头,赶风尾,往往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正确的风力预报可以指导渔业生产。

2、B 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C 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D 天气与军事的关系

3、略

-------------------------------------------------------------------------------------------------------------------- P46活动

1.无云的地方可能是晴天,有亮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有雨,有灰白色云的地方可能是阴天。

2. 晴转阴;小雨转中雨

3.略

4.略

P48活动:略。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P 50活动反映了气温与衣着、饮食、建筑、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密切。

P51活动

1.⑴最高月7月:22℃。⑵最低月1月:1.5℃。⑶年较差:20.5℃。⑷年变化:该地气温终年在0℃以上,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较大。

2.略

-------------------------------------------------------------------------------------------------------------------- 53活动

1.⑴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不同,由赤道向两极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越来越少。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2.山顶的气温应是24℃。具体计算:28.8-(1520-720)÷100×0.6=24℃。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P54活动

1.阴雨连绵一个月,存放的衣物受潮,农业减产,人们出行不便……..;

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在农业上易形成旱灾,空气干燥,对人健康有害……;

某城市下了大雪,交通堵塞,电线易断,形成断电….。

2.只要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 P55活动

1、⑴该地10、11、12月降水较多超过100毫米,1、

2、

3、

4、5月份超过50毫米。⑵6、7、8月份降水较少,其中7月份低于10毫米。⑶该地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2、略。

-------------------------------------------------------------------------------------------------------------------- P56活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

阿塔卡马沙漠。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P58活动

1.人们一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一年,一般只注意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如:济南的

气候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昆明四季如春”和“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描述气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明天大风降温”描述天气

3.

-------------------------------------------------------------------------------------------------------------------- P59活动

1、A地全年高温多雨,B地全年低温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是纬

度位置不同。

2、受海陆位置影响,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岸自南向北是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温带季风气候;西岸是湿润的地中海式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部是干燥的温

带大陆性气候。

3、A坡是迎风坡,降水多;B坡是背风坡,降水少。

4、⑴地形⑵纬度位置⑶海陆位置

-------------------------------------------------------------------------------------------------------------------- P61活动

1、气候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是,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生活受气候

的限制越来越小。

2、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不同,不能简单的将一地树木(农作

物)移栽(种)到其他地区。

3、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危害而言的,,否则只是自然现象,成不了灾害,同理,同等级的

灾害,在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大得多。

4、只要合理即可,如:⑴控制地球上的人口数量。⑵减少对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的利用,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研制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⑶保护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原始森林,大力植树造林。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和人种

P65 活动

1、

2、⑴尼日利亚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结论: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这意味着德国人口在不断减少。

3、略。

-------------------------------------------------------------------------------------------------------------------- P67活动

1、A地:面积12500平方千米,人口数1000000人,人口密度80人/平方千米。

B地:面积10000平方千米,人口数1600000人,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千米。

2、人口稠密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都在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主要集中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降水过多)、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海拔高,地势陡峻)。

人口稀疏区:分布在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

P70

1、每天增加219028人,每小时增加9126人,每秒增加2.5人。

2、例如:教育、医疗、卫生条件难以改善;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能源短缺;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被破坏等。

3、如:①大多数外来人口居住在郊区,住房条件差、拥挤并且产生大量垃圾,污染郊区环境。②由于人口较多,为社会治安带来压力。③从乡村来的劳动力,不怕脏、不怕累,承担了城市的环卫建筑等工作,美化了城市环境。但由于工作岗位的减少,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④由于人口增多,给教育、医疗等带来压力。⑤民工潮返乡,给交通运输

业带来巨大压力等等。

-------------------------------------------------------------------------------------------------------------------- P72

1、(1)白色人种(2)南、北美洲(3)

2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P75

1、还有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

2、

P77

1、A、基督教教堂 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C、佛教佛塔

2、略。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P79

1、

或者这样表述:

乡村景观: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房绿地等,Array商店、医院、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较少。

景观差异:

城市景观:有大片的住宅、密集的道路、工厂等生产设施、以及较多的

商店、医院、学校、影剧院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

2、A、非洲 B、欧洲 C、亚洲

--------------------------------------------------------------------------------------------------------------------

P83

1、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和红民村、河北省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庙宇、明清皇家陵寝、山

东省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等。

还有:我国的北京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

址、泰山、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孔林、孔庙、孔府、

布达拉宫、武当山古建筑群、峨眉山—乐山大佛、庐山、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

圆林、颐和园、天坛、武夷山、大足石刻、明清皇家陵寝、龙门石窟、清城山—都江堰、

皖南古村落、云冈石窟、三江并流。

2、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我们对待它的态度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老四合院进行合

理改造,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有的四合院干脆拆除。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p87 活动1、

活动2、a图以湖泊为界b图以山脉为界c图以经纬线为界

活动3、补充:a领土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一个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土,不问其大小。 b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c领空的上限,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 p91

1、从地理分布来看发达国家多位于北半球(如美、加、英、法、德、日等),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的南部(如印度、苏丹等)。

2、与以前相比营养价值高的肉蛋奶的消费大大增加,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着装趋于多样化,交通工具倾向机械化,但交通出现阻塞现象。

再过十年生活会更好,饮食将会更注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绿色食品将会普及,居住将向舒适型发展,穿着更体现个性,私人轿车增多,交通更拥挤。

-------------------------------------------------------------------------------------------------------------------- p93

1、发展中国家-b-产品的价格低-d-利润流失发达国家-c-e-赚的钱多-a

2、举例:联合国安理会28日晚一致通过决议,要求所有国家采取必要措施严厉打击那些为恐怖主义组织提供资金、出谋划策或提供庇护的组织或个人。这是自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安理会通过的第二项关于打击恐怖主义问题的决议。安理会从谴责恐怖主义行为到通过这项对所有国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决议仅仅用了不到三周的时间,这充分显示了联合国希望发挥其自身作用,督促并协调国际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全球恐怖主义的决心。

3、举例:

安南说联合国在战后的作用应由安理会定

新华社联合国3月25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时强调,除了向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外,联合国在战后伊拉克的其他任何作用都必须由安理会以决议的形式来决定。

联合国发言人埃克哈德在安南和赖斯会谈后发表的声明中说,双方着重讨论了伊拉克境内的人道主义形势,以及如何为深受战争影响的伊拉克人民提供人道援助等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基础知识(最新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背诵资料 一、地球与地图 班级:姓名: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有○1海边看船○2“站得高,看得远” ○ 3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④ 地球卫星照片⑤ 月食 2.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km ,地球的最大周长约为 4 万km ,表面积约为 5.1 亿平方千米。 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形状长度指示方向度数范围 经线半圆相等东西方向0°—180° 纬线圆(两极为点)不相等南北方向0°—90° 4.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为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为赤道;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为本初子午线,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分界线为 20°W 和160°E。5.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南纬度越大;北纬纬度变化规律为越往北纬度越大;东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东经度越大;西经经度变化规律为越往西经度越大。 6.写出下列特殊纬线或经线的纬度或经度。 北极 90°N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0° 本初子午线0° 南极 90°S 南回归线 23.5°S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 和160°E 7.低纬度是指:纬度0°—30°;中纬度是指:纬度30°—60°;高纬度是指:纬度60°—90°。 列表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点。 方向周期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天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 9. 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北半球季节北半球昼夜长短北极圈内昼夜长短春分 3.21 赤道春季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夏至 6.22 北回归线夏季昼最长,夜最短极昼 秋分9.23 赤道秋季昼夜等长昼夜等长 冬至12.22 南回归线冬季昼最短,夜最长极夜

名称 纬度范围 地理现象 热带 23.5°N —23.5°S 终年炎热,有阳 光直射 北温带 23.5°N —66.5°N 四季分明,无阳光直射,也无极 昼极夜 南温带 23.5°S —66.5°S 北寒带 66.5°N —90°N 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 南寒带 66.5°S —90°S 10. 读教材第 14 页五带示意图,将五带的名称、分界线名称及相应纬度填入上图 中并完成下表。 11. 地图的三要素是指: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如何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以指向标定方向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以经纬网定方向 ③一般 地图,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 。 12. 比例尺等于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用一句话描述比例尽的大小与 地图所表示内容的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尺大围小内容详” 。 13.海拔是指 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是指 某一地点高出另一 地点的垂直距离 。 14.等高线具有如下特点:①等高线都是 闭合 曲线,可以重叠但一般不会交叉; ②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 海拔高度 相等;③等高线上所标注的数字表示 海拔 高度;④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我们称之为 等高距 。 15.等高线越密集表示 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表示 坡度越缓 。等温线越密 集表示 气温差异越大 。 16. 写出以下地形的等高线特点(第 25 页): 山峰: 闭合等高线的中心,数值内高外低 ; 山脊: 等高线向低处突出(低突脊) ; 山谷: 等高线向高处突出(高突谷) ; 陡崖: 等高线重合之处 ; 鞍部: 两座山峰之间的低地 。 17. 读右等高线地形图,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 位名称。 A. 山峰 B. 鞍部 C. 山脊 D. 山 谷 E. 陡 崖 列表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第 27 页图)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高度 低 高 高 较低 地面起伏 小 较小 很大 较大 四周高中间低 19. 可以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是地形剖面 图。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二、教材内容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环境 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热情,教材可读性强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是教材的意义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活动题答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活动”答案/提示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P.2 1.北半球2.画线略,东半球P.3 1. 135?E-73?E =62?,跨东五区至东九区5个时区 2. 54?N-4?N=50?,北温带。P.4 1.海南省已是春耕大忙时期。 2.这是因为我国领土东西跨经度60多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地点的地方时刻早,我国东西两端点的地方时相差4个多小时。3.略。 4.略。P.5活动(上):玲玲的那些想法中,除了“可以乘船到里海旅游”不对外(因为里海是内陆湖泊),其他都对。活动(下):1.我国的陆上邻国,东邻朝鲜,以此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其他陆上邻国是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2.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东面是韩国和日本,东南面为菲律宾,南面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P.9 1.①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②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③⑶ 2.湖南—人头广东—大象鼻子陕西—直立的兔子青海—玉兔山东—狮子黑龙江—天鹅 3.略。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P.11活动(上):1.河南、澳门 2.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具体分布情况略 3.略。活动(下):1.略。2. 8.82年5年6.43年3. 15亿17亿P.13 1.江苏、湖南、青海、西藏。2.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因为东部地区耕地多,气候温和湿润,生产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加上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因而人口密度大。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等,耕地少,生产粮食少;而且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因而人口密度也小。3.略。4.全国:人口129500万,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江苏:人口7438万人,人口密度744人/平方千米;湖南:人口 6440万人,人口密度307人/平方千米;西藏:人口262万人,人口密度2人/平方千米。由此可见,从沿海到内地,我国人口密度逐渐减少。P.14 1.略。 2.略。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

七年级地理上册序言(人教版)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 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工业》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三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从编写体系上看,工业是学生在学完交通运输业和农业之后,接触的又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所以在结构方面,本节教材与前两节相互呼应,既有一致的介绍思路,又巧妙地将工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从内容上看,为了达成课标要求,本节教材先是在第一个黑字标题“工业及其重要性”中讲述了什么是工业,工业有什么作用。虽然课标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要求,但学生如果不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及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就无法正确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利于后面的工业分布的学习和分析工业基地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学生很少接触工业生产,要求学生对工业下定义有一定难度,教材没有给出工业特别复杂的概念,而是用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目,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浅显易懂。目的是让学生对工业生产和工业部门有一个基本认识,而且图片材料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学习概念的枯燥乏味。 教材第二个黑字标题是“我国工业的分布”,是以“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分布图”的分析为核心来完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课文提供的两条线索,归纳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工业分布在时间上的变化,教材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配合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分布的历史变化,用鲜活的事例说明我国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第三个黑字标题是“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此教材做了较大篇幅的介绍。先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折线图”,描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及取得的成果。学生可以从图中读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断增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体会到自豪感。教材引用了趣味性图片和文字资料,举例介绍了一些我国领先世界的高新技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兴趣。然后,利用“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展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状况,通过读图分析可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教材最后一部分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式课文,可以让学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变动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新版本教材内容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多变的天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的开篇。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从教材结构看,它是继续学习气温、降水和气候知识的基础。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安排了很多有关天气的常识,进一步强调了天气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读图、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体现了新课改下的新教育理念。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②通过活动体会天气变化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加生活常识技能。 难点:①分析天气特征。 ②理解天气要素,如风向风力符号的表示。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地理知识,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①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像能力也逐渐发展。 ②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经过前段的学习,有一定基础。 3.学生学习动力分析 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知识,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理念】 1.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3.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于比较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信息运用FrontPage 技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度的环境。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结构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图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

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一章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干米,相部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干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 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新雷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干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喆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县,01表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増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一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顶基本国策。 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 最大的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 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 回族,苗族,维吾尔族,族,土家族, 蒙古族,藏族共9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 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分 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 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 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 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 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 大小,一律平等。 第一章重点图:P4图 1.4;P7图 1.7:P10表格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 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 布。 22、第一阶梯青蔵高原雄居西南,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 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 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域 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 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 多样、山区面积广太。 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 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海拔最高)、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 地(纬度最高)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最大)、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 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 混石流。开发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 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 方普遍高温。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 原因: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其次 是冬季风的影响。1月0C等温线大 致沿杂一准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 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 无冰期。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新疆吐鲁番;夏季气温 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 汉、南京 26、划分温度帯主要指标是活动积 温。 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 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 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 广大的高原气侯区。 南京位于亚热帯 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 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 的托克逊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 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 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 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 京位于湿润地区, 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 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 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帯来一些灾害性 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是:(400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 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 要出现在夏天。秦岭一淮河以北河流 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 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一淮河以南的 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 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 的河流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 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 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藏布江、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说教材

研说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研说教材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目标。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 1、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地球、地球仪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2、地理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3、世界地理概貌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事物形成概念理解规律 2、分析判断地理事物 3、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沟通和交流 2、培养兴趣和审美情趣 3、国际合作全球意识 4、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 2、内容目标: 第一单元: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 2、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 1、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2、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第二单元: 知识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拥有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第三单元: 知识目标: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能力目标: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第四单元: 知识目标: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能力目标: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五单元: 知识目标:认识世界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说教材 (一)教材编写意图: 1、图象与文字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 读图、用图的效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为后面的地理学习打下 了基础。所以要注重读图方法的培养。 2、更有利于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自学感知事物的所在。也就 是变教学中的“导教”为“导学”。 3、所学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知识点都与生活都 密切相关,也就使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从“学习生活中 有用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为出发 点。 4、活动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作 业要注意开放性,是注重培养不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5、不论是哪一册的学习都是注重知识的循序渐进,都是由总到分, 由理论到实践的。对于七上经纬度的学习,是地理学习中难度最 大的环节,但它是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的,所以更要注意学生的 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方式突破。 (二)教材编排体例 教材由章构成,每章又由课构成,每课分别由:文字系统、阅读材料、实践活动组成。其中又有地理漫画、正文文字、地图、图像、图表等版块丰富补充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包含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地图》三课组成 第二单元陆地和海洋《大洲和大洋》、《海陆的变迁》两课组成。 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气温及气温的分布》、《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世界的气候》四个内容组成。 第四单元居民与聚落《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人口与人种》、《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三个内容构成 第五单元发展与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加强国际合作》两部分内容。 (四)立体式整合 第一单元,七年级上册教材以帮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地理,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为教育主题。本单元统领七上全册教材,他从宏观上介绍有关地理知识和人类发展的关系。后几个单元分别介绍了天气、人口,国家发展的相关内容。从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教学与反思 【教材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的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过程。现在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基本了解我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国策,初步了解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从本章开始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我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地形对中国河流分布、水量、流向的影响。通过学习我国让我人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种种政策措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本节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学情分析】 所教学的八年级学生属于比较落后、偏僻的山区,本地区少数民族的学生比较多,学生的消息比较闭塞,地理知识很贫乏,地理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理解一些地理位置,学习地理知识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特点和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在图上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认识我国几组主要山脉的走向。 3.、通过比较,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的地势特征和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和分布。 2. 培养学生判读地形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播放歌曲 齐唱歌曲《歌唱祖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从歌词中我们了解到什么?提出什么问题?通过学习这一节来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纬线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纬度经度 起止 度数 0O ( 0O纬线叫赤道)—90 O N/S 0O (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 代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 20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O W—180O—160O E) 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电子课本_部分2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21 图1.30 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22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活动 根据需要选择地图 1. 下面两幅图(图1.31和图1.32) ,一幅是中国地图,另一幅是北京市地图。 图1.31 中国地图图1.32 北京市地图 (1)比较这两幅地图,哪幅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内容详细一些?哪幅地图的比例尺较大?由此,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请把你的结论填写在下表中。 (2)如果要了解北京在祖国的位置,应该选择哪幅地图?如果要认识北京市的轮廓特征,需要选择哪幅地图? 2. 小明暑假去云南旅游。在他旅游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不同的地图与他相伴。(1)出行前,小明找到一张中国交通图(图1.33)。这张图能为小明的出行提供哪些帮助?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23 图1.33 中国主要交通干线图 (2)到了云南昆明,小明想要住宿,他需要哪种地图? (3)小明除了要在昆明游览,还想去云南其他著名景区游览,他需要哪些地图?(4)小明到了某著名景区后,要确定景点的旅游线路,他需要哪种地图?

24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例如,图1.34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图1.35)。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 作等高线地形图。 图1.34 地面高度的计算 图1.35 等高线示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51页)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言 【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_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由于地理是小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够不上来的重要原因。九年级毕业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精心整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教案苏教版 序言 【教材分析】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

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但, 亿)普 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 4. 以上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

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 2 点。 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