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第六章-抽-样(习题解答)

6-2-第六章-抽-样(习题解答)
6-2-第六章-抽-样(习题解答)

第六章抽样

一、辨析题

1、一般来说,任意抽样技术适用于正式的实际调查。

错误。适用于非正式的探测性调查,或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2、一般说来,总体中各单位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需要抽样的样本数目越多;反之,需要抽样的样本数目越少。

正确

3、分层最佳抽样法指的是等比例分层抽样。

错误。这是非比例分层抽样。

4、一般而言,抽样的样本占总体的比例同抽样误差成反向关系,即抽样比例越大,抽样误差相对越小。

正确

5、抽样误差是随机抽样调查中必然发生的代表性误差,所以平均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误差一般包括了技术性误差,即调查工作中的误差。

错误。这种误差一般不包括技术性误差即调查工作中的误差。

6、总体单位之间标志变异程度越大,抽样误差越大;反之则越小。

正确

7、样本单位数目越多,抽样误差越大,反之则越小。

错误。样本单位数目越多,抽样误差越小,反之则大。

8、一般来说,简单随机抽样比分层、分群抽样误差大,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大。

错误。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误差大。

9、点值估计是考虑了抽样误差,直接以样本指标作为总体指标的估计值,作近似的估计。

错误,不考虑抽样误差。

二、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也称为抽查,是指从调查总体中抽选出一部分要素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抽样所得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专门性的调查活动。

2、抽样

抽样是指在抽样调查时采用一定的方法,抽选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以及各种抽样操作技巧和工作程序等的总称。

3、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又称为概率抽样或机率抽样,是对总体中每一个体都给予平等的抽取机会的抽样技术。在随机抽样的条件下,每个个体抽中或抽不中完全凭机遇,排除了人的主观因素的选择。

4、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又称为分类随机抽样,是把调查总体按其属性不同分为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在各层(或类型)中随机抽取样本的技术。

5、分群随机抽样

分群随机抽样(cluster sampling),又称整群抽样,是把调查总体区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中

抽取某些群体进行全面调查的技术。

6、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又称等距离随机抽样或机械随机抽样。它是在总体中先按一定标志顺序排列,并根据总体单位数和样本单位数计算出抽样距离(即相同的间隔),然后按相同的距离或间隔抽选样本单位的技术。

7、非随机抽样

非随机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亦称为非概率抽样或非可能率抽样等,是对总体中每一个个体不具有被平等抽取的机会,而是根据一定主观标准来抽选样本的抽样技术。

8、判断抽样

判断抽样(judgement sampling)又称目的抽样或立意抽样,是一种根据调查人员的经验或某些有见解的专家选定样本的抽样技术。

9、配额抽样

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是按照一定标准,分配样本数额,然后在规定数额内由调查人员任意抽选样本的一种抽样技术。

10、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独立控制配额抽样规定按独立的控制特征分配并抽取样本,即对调查对象只规定具有一定控制特征的样本抽取数目并规定配额,而不是规定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控制特征的样本数目并规定配额。

11、点值估计

点值估计是直接以样本指标作为总体指标的估计值,不考虑抽样误差,仅作近似的估计。

12、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是在一定把握程度下,根据抽样指标和抽样误差范围,对总体指标估计值落入的区间范围作出的估计。

13、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是指在采用随机抽样技术,由调查结果推算全体时,预先能算出来的误差。

三、单选题

1、( C )是将调查总体的每个单位编上号码,然后将号码写在卡片上搅拌均匀,任意从中抽选,抽到一个号码,就对上一个单位,直到抽足预先规定的样本数目为止。

A.乱数表法

B.直接抽取法

C.抽签法

D.图表法

2、在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中,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资料的连续性,又能减轻调查户的负担,可采取( A )

A.样本轮换

B.任意抽样

C.判断抽样

D.配额抽样

3、( D )同时对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控制特征的每一个样本数目都作出具体的规定。

B.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C.分层抽样

D.非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4、( B )不是按各类单位数占总体的比例分配样本单位,而是根据种类的变异数大小、抽取样本的工作量和费用大小等因素决各类的样本抽取数。

A.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B.分层最佳抽样

C.非独立控制配额抽样

D.判断抽样

5、( C )是把调查总体区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中抽取某些群体进行全面调查的技术。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分群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6、小刘想对Z市人口居住情况进行一个调查,因此,他把Z市随机地分成了几个情况相似的区域,然后从中选取了10个区域并对其这些区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这个例子中,小刘运用的是( B )A.分层随机抽样

B.分群随机抽样

C.判断抽样

D.系统抽样

7、关于随机抽样,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D )

A.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的抽查

B.随机抽样抽取的样本可以大致上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排除了人的主观因素的选择

D.随机抽样可以节约调查投入的有力以及财力

8、非随机抽样不包括( B )

A.判断抽样

B.系统抽样

C.任意抽样

D.配额抽样

9、关于配额抽样,不正确的是( D )

A.样本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B.会受到调查人员选择偏好的影响

C.在某些情况下,配额抽样得到的结果跟一般随机抽样法得到的结果相似

D.配额抽样注重“质”的分配

10、从上海的每十个无偿献血者中进行抽样属于( D )

A.分层抽样

C.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11、小王对香槟酒的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她界定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收入阶段,然后规定调研人员对每个收入阶层中特定数量的人群进行访谈。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B )

A.分群抽样

B.配额抽样

C.任意抽样

D.随机抽样

12、关于分群抽样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分群抽样的两个主要优点是可行性以及低成本

B.分群抽样是最有成本效益的随机抽样方法

C.对基于群的统计数字进行计算和解释可能很困难

D.在分群抽样中,如果群与群之间差异较大,则抽样误差会较小

13.关于抽样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抽样误差是随机抽样调查中偶然发生的代表性误差

B.抽样误差的大小同样本单位数成正比关系

C.简单随机抽样比分层、分群抽样误差大

D.重复抽样比不重复抽样误差小

14、不属于影响抽样数目多少的因素是( D )

A.总体中各单位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

B.允许误差的大小

C.抽样方法

D.样本的涵盖范围

15、抽样调查过程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步是( B )

A.选择调查样本

B.确定调查总体

C.个体编号

D.实施调查

16、把调查总体按其属性不同分为若干层次。然后在各层中随机抽取样本,称为( B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分群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17、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它的调查范围和工作量比较大

B.不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抽样和资料分析

C.能够计算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

D.受人为干扰很强

18、非随机抽样是按一定的主观标准抽选样本,有其优缺点,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非随机抽样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资料

B.可以缩小抽样范围

C.可以判断其误差

D.总体中每一个体不具有被平等抽取的机会

19、根据调查人员的经验或某些有见解的专家选定样本的抽样技术,属于( B )。

A.任意抽样

B.判断抽样

C.配额抽样

D.系统抽样

20、当调查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较小,或调查对象不明,难以分组、分类时,适用的抽样技术是( A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

C.配额抽样

D.分层随机抽样

21、在购买力调查中,按收入多少由低到高进行排列,并根据总体单位数和样本单位数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相同的距离抽选样本单位的方法,称为( C )。

A.任意抽样

B.判断抽样

C.系统抽样

D.简单随机抽样

22、进行现场访问,任意选择一群消费者或者营业人员进行谈话,了解他们对商品质量的看法或购买动向。这样的方法称为( A )。

A.任意抽样技术

B.判断抽样技术

C.配额抽样技术

D.以上都不是

23、一般而言,抽样的样本占总体的比例同抽样误差( C )。

A.呈同向关系

B.呈相关关系

C.呈反向关系

D.没有关系

四、多选题

1、非随机抽样一般分为(ACD )。

A.任意抽样

B.系统抽样

C.判断抽样

D.配额抽样

2、随机抽样有(ABD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判断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3、常见的非抽样误差的原因有(BCD )。

A.由调查结果推断总体时预先能计算出来的误差

B.抽样调查不当

C.调查实施不当

D.被调查者应答不当

4、影响抽样数目的主要因素有(ABC )

A.总体变异程度

B.允许误差的大小

C.不同的抽样技术

D.抽样成数

5、判断抽样的具体做法有(AC )

A.由专家判断选择样本

B.随机选择样本

C.利用统计判断选择样本

D.按配额选择样本

6、判断抽样适用于(BC )。

A.调查单位差异较大

B.调查单位比较少

C.选择的样本有较大的代表性

7、抽样调查的特点有(AD )

A.收效快

B.样本代表性不高

C.具有主观随意性

D.费用少

8、为了提高抽样调查的有效性,需要切实控制抽样误差,具体可以采取的措施有(ABCD )。A.严格遵循抽样调查的程序

B.合理选用抽样技术

C.科学设计调查方案

D.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9、对于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

A.调查对象较稳定,具有费用低、效果好的优点

B.缺点是调查户登记、记账的工作量较大,难以长期坚持

C.样本轮换方法是在调查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轮换全部调查户,以减轻调查对象的工作负担D.家计调查、住户调查等都是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的运用

10、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ACD )。

A.总体单位之间的标志变异程度

B.抽样调查设计不当

C.样本单位的数目多少

D.抽样方法

11、导致非随机抽样无法判断误差的原因有(BC )。

A.抽样范围较大

B.总体中每一个样本被抽取的概率不一样,概率值的大小不清楚

C.可靠程度只能由调查人员主观评定

D.所有调查样本都给予平等看待,难以体现重点

12、抽样调查的优点(ACD )

A.时间短、收效快

B.抽样误差小

C.质量高可靠程度好

D.费用省、易推广

13、下列属于随机抽样的有(ABCD )

A.简单随机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分群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

14、下列属于非随机抽样的有(ABC )

A.任意抽样

B.判断抽样

C.配额抽样

D.系统抽样

15.分层随机抽样技术在市场调查中采用较多,分层时要注意(ACD )。

A.各层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异

B.分层的数目应酬较多

C.要知道各层中的单位数目和比例

D.每个层次内每个个体应保持一致

16、在非比例分层抽样时,决定各层样本抽取数的因素有(BCD )。

A.各层中单位数占总体的比例

B.各层的变异数大小

C.抽取样本的工作量

D.费用大小

17.影响抽样数目多少的因素有(ACD )。

A.总体中各单位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

B.抽样范围

C.允许误差的大小

D.费用大小

18、配额抽样与判断抽样的区别有(ABC )。

A.抽取样本的方式不同

B.抽样要求不同

C.抽样方法不同

D.抽样目的不同

19、下列属于非抽样误差的有(BCD )。

A.随机抽样技术引起的误差

B.抽样调查设计不当

C.调查实施不当

D.被调查者应答不当

五、简答题

1、简述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及其优缺点。

答:固定样本连续调查法是指把选定的样本单位固定下来,长期进行调查。例如,家计调查或是住户调查及用户调查等。

优点:这种调查方法的调查对象稳定,可以及时、全面取得各种可靠的资料,费用低、效果好。

缺点:调查户登记、记帐的工作量较大,长年累月的记帐,负担较重,难以长期坚持。

2、简述配额抽样与判断抽样的区别。

答:一是抽取样本的方式不同。配额抽样是分别从总体的各控制特性的层次中抽取若干个样本,而判断抽样是从总体的某一层次中抽取若干个符合条件的典型样本。二是抽样要求不同。配额抽样注重“量”的分配,而判断抽样注重“质”的分配。三是抽样方法不同。配额抽样方法复杂精密,判断抽样的方法简单、易行。

3、简述非随机抽样的优缺点。

答:优点:非随机抽样按一定的主观标准抽选样本,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资料,选择较为典型的样本,使样本更好地代表总体;可以缩小抽样范围,节约调查时间、调查人员和调查费用。

缺点:无法判断其误差,检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这是因为,用非随机抽样技术进行调查的总体中,每一个样本被抽取的概率不一样,概率值的大小不清楚,无法借助概率计算推算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可靠程度只能由调查人员主观评定。由于主观标准不当或主观判断失误均会增大抽样误差,出现差错难以核实。

4、简述随机抽样的优缺点。

答:优点:(1)随机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的调查。它的调查范围和工作量比较小,又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此能省时、省力、省费用,又能较快地取得调查的结果,同时,抽取的样本可以大致上代表总体。

(2)随机抽样技术能够计算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可通过概率推算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即抽样误差(又称代表性误差),并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缺点:(1)对所有调查样本都给予平等看待,难以体现重点。

(2)抽样范围比较广,所需时间长,参加调查的人员和费用多。

(3)需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抽样和资料分析。一般调查人员难以胜任。

5、简述非独立配额抽样法的工作程序。

答:第一步,选择对总体进行分类的标准,即“控制特征”;

第二步,按控制特征将总体分为若干个群体;

第三步,将总的样本数在各个群体中分配,确定各群体中的样本数;

第四步,按“配额”在各个群体中选定样本。

6、简述影响抽样数目多少的因素。

答:抽样数目是指抽样单位数,影响抽样数目的因素如下。

(1)总体中各单位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变异程度大需要抽取的样本数目越多;反之,需要抽取的样本数目越少。

(2)允许误差的大小。允许误差大,抽样数目可以少一些;允许误差小,抽样数目可以多一些。允许误差大小要根据调查的要求和条件来确定。一般说来,调查准确度要求高,力量强,费用充足,允许误差要小一些,反之可以取大一些。

(3)不同的抽样技术也会影响抽样数目的多少。一般说来,随机抽样比非随机抽样样本数目要少一些,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样本单位数目少一些。

7、简述判断抽样法的优缺点。

答:判断抽样法具有简便、易行、及时,符合调查目的和特殊需要,可以充分利用调查样本的已知资料,被调查者配合较好,资料回收率高等优点。但是,这种方法易发生主观判断产生的抽样误差,同时,由于判断抽样中各个调查单位被抽取的概率不知道,因而无法计算抽样误差和可信程度。如果调查者的经验丰富,知识面广,判断能力强,抽取的样本代表性就大;反之则小。一般适宜于在调查总体中各调查单位差异较小、调查单位比较少、选择的样本有较大代表性时采用。

8、简述非抽样误差产生的原因。

答:一是抽样调查设计不当。如果调查人员在样本设计时不注意,可能出现遗漏、空缺、重复、重叠等问题,势必影响抽样调查的正确性。二是调查实施不当。调查人员素质不高或认识有问题,调查询问方法不当,主观上有闭门造车的思想,在家中私自编造回答内容;记录、统计、编写调查数据资料时粗心大意等等,都会导致误差出现。三是被调查者应答不当。有的是被调查者迁移、外出造成缺员;有的是被调查者拒绝应答,有的则是应付调查或不愿很好地接受调查,导致回答的正确性受到影响。

9、在所有抽样技术中,哪一种是成本最低、耗时最少的?这种技术的主要局限性是什么?

答:分群抽样。分群抽样是最有成本效益的随机抽样方法,但分群抽样可能导致相对不精确的样本,而且很难构成异质的群,对基于群的统计数字进行计算和解释也可能很困难。

10、在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选择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一是研究的性质。在探索性研究中,调查的结论往往只是初步的,且可能没有充分的基础使用随机抽样;而在

结论性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用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市场份额或者全体市场的大小,则随机抽样是受欢迎的。

二是抽样误差对非抽样的相对大小。对于一些研究问题而言,要求有高度精确的总体特征估计值,在这种情况下,随机抽样更可取;如果非抽样误差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非随机抽样会更好,因为通过判断可能更好地控制抽样过程。

三是总体中需要研究的变量的同质性。对于一个样本差异程度较大的总体来说,用随机抽样法可能更有效,因为它能确保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

四是统计及操作上的考虑。一般来说,随机抽样很复杂,对研究人员统计上的要求较高,成本及花费的时间也更长。在许多营销研究项目中,很难为额外的时间和开支提出正当理由。因此在实践中,研究的目的规定了将使用哪种抽样方法。

11、抽样调查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答:(1)确定调查总体。(2)个体编号。(3)选择调查样本。(4)实施调查。(5)测算结果。

12、简述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答:(1)总体单位之间的标志变异程度。

(2)样本单位的数目多少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

(3)抽样方法的不同,抽样误差大小也不相同。

13、如何有效控制抽样误差?

答:(1)准确选定抽样方法。

(2)正确确定样本数目。

(3)加强组织领导。

六、计算题

1、A 地投保的车主总数为18000人,其中大约有70%(π)为平安保险公司的客户,若平安保险公司想通过抽样调查来确认其市场份额:

(1)置信区间为95%(z=1.96),可允许的误差范围D=p -π=±2% 。 应抽取多少样本量?

22(1)/n Z D ππ=-=2 017(2 016.84)

(2)置信区间为99%(z=2.58),可允许的误差范围D=p -π=±3% 。应抽取多少样本量?

22(1)/n Z D ππ=-=1 553(1 553.16)

(3)对(1)、(2)的计算结果是否需要进行有限总体校正?若需要,校正后的样本量是多少年来?

(1)中所需样本量超过总体的10%,需校正;(2)不需校正;(1)校正后的样本量为:/(1)nN

N n +-=1 814(1

813.85)。

(4)除了定量因素,确定样本量时需考虑的定性因素有哪些? 决策的重要性、研究的性质、变量的数目、分析的性质、类似研究中所使用的样本量、发生率、完成率以及资源约束。

2、一家当地餐馆的管理人员想确定家庭在价格高昂的餐馆的平均月消费数目。有些家庭根本不消费,而另一些家庭的花销高达每月300美元。管理人员想要95%置信度的结果,并且不希望误差超过正负5美元。

(1)应该用多少样本量来确定平均月家庭支出?

估计σ=300/6=50

Z=1.96

D=5

所以,n=384.16,约等于385。

(2)执行调查之后,发现平均支出为90.30美元,标准差为45美元。请构建一个95%的置信区间。

)=94.81

)=85.79

置信区间是[85.79 94.81]

卢华伟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习题 “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卢华伟)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新登镇中学卢华伟 【摘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就初中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的现状,进行列举和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相关案例,紧紧围绕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运用例题、习题题目背景“二次开发”的策略,例题、习题题目条件与结论“二次开发”的策略,例题、习题题目基本图形“二次开发”的策略进行引导,寻求改进例题、习题处理的方法,以发挥其潜能. 【关键词】初中数学例题习题教学现状二次开发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体现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阐释;另一方面也使原有的教材更适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教材的例题、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也就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重要部分. 笔者认为教材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可以重点对题目背景、题目条件与结论、题目的解法、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二次开发”. 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例题、习题“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在备课中不能对例题、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再创造,在授课时也往往出现一笔带过、草草了事的教学现状,根本没有很好的利用例题、习题的所潜在的价值,而教材例题、习题的“二次开发”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一个有责任性的教师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有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解题能力.”为此,笔者予以关注并参阅对例题、习题处理的相关知识“借题发挥”,结合案例分析,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标的要求进行探究,以期促进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的认识、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原平市初中数学2011版课标测试题(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 和。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 “” “” “”。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与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 与相结合的方式。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 “ ”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 的能力、 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物理化学经典习题(配南大傅献彩)

物理化学经典习题 一、填空题 1.硫酸与水可形成三种水合盐:H 2SO 4·H 2O 、H 2SO 4·2H 2O 、H 2SO 4 ·4H 2O 。常压下将一定量的H 2SO 4溶于水中,当达三相平衡时,能与冰、 H 2SO 4水溶液平衡共存的硫酸水合盐的分子中含水分子的数目是 。 2.Na +、H +的还原电极电势分别为 –2.71V 和 –0.83V ,但用Hg 作阴极电解 NaCl 溶液时,阴极产物是Na –Hg 齐,而不是H 2,这个现象的解释是 。 3.在稀亚砷酸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硫化氢制备硫化砷溶液。其胶团结构式为 。注明紧密层、扩散层、胶核、胶粒、胶团。 4.在两个具有0.001mAgNO 3溶液的容器之间是一个AgCl 多孔塞,在多孔塞两端放两个电极,接通直流电源后,溶液将向 极方向流动。 5. 反应 A ?→?1k B (Ⅰ) ; A ?→?2 k D (Ⅱ)。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加入适当催化剂 改变获得B 和D 的比例。 6.等温等压(298K 及p ?)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在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进行,放热40.0 kJ·mol -1,若该反应通过可逆电池来完成,吸热 4.00 kJ·mol -1,则该化学反应的熵变为 。

7.若稀溶液表面张力γ与溶质浓度c的关系为γ0–γ =A + B ln c(γ0为纯溶剂表面张力,A、B为常数),则溶质在溶液表面的吸附量Γ与浓度c的关系为。 1O2(g) ═ H2O(l) 的8.298.2K、101.325kPa下,反应H2(g) + 2 (?r G m–?r F m)/ J·mol-1为。 二、问答题 1.为什么热和功的转化是不可逆的? 1O2(g) ═ H2O(g),2.在绝热钢筒中进行一化学反应:H2(g) + 2 在反应自发进行。问此变化中下述各量哪些为零,哪些大于零,哪些小于零?Q,W,?U,?H,?S和?F。 3.对单组分体系相变,将克拉贝龙方程演化为克-克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速率具有负温度系数,即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反而下降? 5.为什么说,热化学实验数据是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基础? 三、计算题 1.苯在正常沸点353K下的?vap H m?= 30.77 kJ·mol-1,今将353K及p?下的1molC6H6(l)向真空等温蒸发为同温同压下的苯蒸气(设为理想气体)。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第六章答案word版本

第六章相平衡 6.1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及自由度F。 (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 (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 (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 (5)I2作为溶质在两不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解:(1)C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2)C = 3 – 1 = 2, P = 3, F = C–P + 2 = 2 – 3 + 2 = 1. (3)C = 3 – 1 – 1 = 1, P = 2, F = C–P + 2 = 1 – 2 + 2 = 1. (4)C = 3 – 1 = 2, P = 2, F = C–P + 2 = 2 – 2 + 2 = 2. (5)C = 3, P = 2, F = C–P + 1 = 3 – 2 + 1 = 2. 6.2 常见的Na 2CO 3 (s)水合物有Na 2 CO 3 ?H 2 O(s),Na 2 CO 3 ?7H 2 O(s)和Na 2 CO 3 ?10H 2 O(s). (1)101.325kPa下,与Na 2CO 3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能有几种?

(2)20℃时,与水蒸气平衡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几种? 解:(1)C = S – R - R' = 2 – 0 – 0 =2 F = C–P + 1 =2 –P + 1= 3 – P ≥0,即P-2≤1,那么能与Na2CO3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只有一种。 (2)C = S – R - R' = 2 – 0 – 0 =2 F = C–P + 1 =2 –P + 1= 3 – P ≥0,即P-1≤2,那么与水蒸气平衡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两种。 6.4 单组分系统碳的想吐(示意图)如附图所示。 (1)分析图中各点、线、面的相平衡关系及自由度数; (2)25℃,101.325kPa下,碳以什么状态稳定存在? (3)增加压力可以使石墨转换为金刚石。已知石墨的摩尔体积大于金刚石的摩尔体积,那么加压使石墨转换为金刚石的过程吸热还是放热? 解:(1)OA线——石墨和金刚石的平衡 F=1 OB线——石墨和液相碳的平衡 F=1 OC线——金刚石和液相碳的平衡 F=1 O点——石墨,金刚石和液相碳的三相平衡点 F=0 A点——石墨和金刚石的不可区分点 B点——石墨和液相碳的不可区分点 C点——金刚石和液相碳的不可区分点 (2)从相图上可直接读得,碳在25℃,101.325kPa时稳定存在的形式是石墨;

现代电子线路基础(新版教材)-- 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习题答案 6.1 在题图 6.1所示调谐放大器中,工作频率f o =10.7MHz,L 1-3=4μH,Q o =100, N 1-3=20匝, N 2-3=5匝, N 4-5=5匝,晶体管3DG39在f o =10.7MHz 时测得g ie =2860μS,C ie =18pF, g oe =200μS, C oe =7pF,|y fe |= 45mS,y re =0,试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A vo 和通频带BW 。 解: 25.020 53~13~21=== N N P , 25.02053~15~42===N N P 总电容pF 4.55)L *)f 2/((1C 20==∑π LC 振荡回路电容pF 8.53C p C p C C ie 22oe 2 1=--=∑ LC 振荡回路固有谐振频率'0f ==10.85(MHz) 固有损耗电导:'' 6 00036.710()0011g S Q L 2Q f L ωπ-= = =? 2226266 1200.25200100.2528601036.710 0.228()oe ie G P g P g g mS ---∑=++=??+??+?= 116.32L 0Q G L ω∑== )KHz (6563 .167 .10Q f B L 0W === , 1210 228.0104525.025.0G |y |P P A 6 3fe 210 V -=????-=-=--∑ 注:由上述计算可以看出,' 0f 和0f 相差不大,即部分接入后对谐振频率影响较小,但概念要清楚。另外,这里给出了fe y (即认为是m g )不要通过EQ I 来计算m g 。 6.2 题图6.2是某中放单级电路图。已知工作频率f o =30MHz,回路电感L =1.5μH, Q o =100,N 1/N 2=4,C 1~C 4均为耦合电容和旁路电容。晶体管在工作条件下的y 参数为 ie (2.8j3.5)mS y =+; re 0y ≈ fe (36j27)mS y =- oe (0.2j2)mS y =+ 试解答下列问题: (1) 画出放大器y 参数等效电路; (2) 求回路谐振电导g Σ; (3) 求回路总电容C Σ; (4) 求放大器电压增益A vo 和通频带BW ; (5) 当电路工作温度或电源电压变化时, A vo 和BW 是否变化? 解:(1) y 参数等效电路如上图: (3) 由0f = 得2226212 01118784431415103010C .(pF )Lf ..∑π-===????? (2) 11=P , 25.04 1 122===N N P 由y 参数得)(58.1810302105.363pF C ie =???=-π,)(6.1010 3021026 3 pF C oe =???=-π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例题与习题的处理都是简单的、表面的,对教材例题与习题“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在备课中不能对例题、习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 再创造,在授课时也往往出现一笔带过、草草了事的教学现状。而教材例题与习题的“二次开发”能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重结论轻过程”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挖掘隐含问题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解题境界。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穷于应付繁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 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 导学生的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解题能力。” 二、核心概念界定 教材例题与习题的“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课程标 准对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背景、条件和结论、解法以及题目中的基本图形进行再度发 展和创新,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它以既有教材 为依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可以从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对既有教材例题与习题 灵活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 二是对其它教学素材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 三是自主开发其它新的教学资源。 三、理论依据 1.再创造理论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他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 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做 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弗赖登塔尔说的“再创造”,其核心是数学过程再现,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研究、合作商讨,来探索 问题的结果并进行组织的学习方式。 2.波利亚解题思想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 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地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材料。波利亚强 1

初中数学教材教法题库含答案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试题库1(共十一份) 试题(一) 一填空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标准》中所陈述课程目标的动词分两类。第一类,知识与技能目标动词,包括了解或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第二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包括经历或感受、体验或体会、探索。 二、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总体目标。(15分) 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 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简述: (1)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1、要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较以前有很大不同。按照新课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可接受性,将其称为第三学段,隶属于,具体有六个核心概念。四大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物理化学第六章习题答案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 (三)计算题 1. 293K时,敌敌畏在酸性介质中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1127d-1。若敌敌畏水解为一级反应,试求其水解反应的半衰期。 =ln2/ k =0.6931/0.01127d-1=61.5d 解:t 1/2 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a粒子的半衰期为15h。求该试样分解速率常数和分解80%所需的时间。解: = 0.6931/15h=0.04621h-1 放射性元素分解为一级反应,k=ln2/t 1/2 t=-ln(1-x)/k=-ln(1-0.8)/0.04621h-1=34.83h 二级反应规律 3. 某溶液含有NaOH 和CH3CO2C2H5,浓度均为0.0100mol ·dm-3。在308.2K时,反应经600s 后有55.0% 的分解。已知该皂化反应为二级反应。在该温下,计算: (1) 反应速率常数? (2) 1200s能分解多少? (3) 分解50.0%的时 间?

(c A 解:(1) 反应为 NaOH +CH 3CO 2C 2H 5 → CH 3CO 2Na + C 2H 5OH 该反应为二级且初浓度相同,故有 -d c A /d t =kc A 2 , c A =c A0(1-x ), 积分后得 k = (1/t )(1/c A -1/c A0) = x /tc A0(1-x )=0.550/[600s ×0.0100mol ·dm -3×(1-0.550)] =0.204 dm 3·mol -1·s -1 (2) x =1/(1+1/ktc A0) = 1/[1+1/( 0.204 dm 3·mol -1·s -1×1200s ×0.0100mol ·dm -3)] = 0.710 =71.0% (3) t 1/2= 1/kc A0 = 1/( 0.204 dm 3·mol -1·s -1×0.0100mol ·dm -3) = 490s 4. 溶液反应 A + 2B → 2C + 2D 的速率方程为 -d c B /d t =kc A c B 。20℃下,反应开始时只有两反应物, 其初浓度分别为0.01 mol ·dm -3和0.02 mol ·dm -3,反应26h 后,测定c B =0.01562 mol ·dm -3,试求k 。 解:因为c B,0=2c A,0,所以 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 c B /d t =(k /2)c B 2 移项积分后得 k =2(1/c B -1/c B,0)/t =[2(1/0.01562-1/0.02)/26] mol -1·dm 3·h -1 = 1.078 dm 3·mol -1·h -1 5. 某二级反应 A + B → C + D 的初速率为0.10 mol ·dm -3·s -1,初浓度均为0.1 mol ·dm -3,试求k 。 解:速率 υ=kc A c B =kc A 2 k = υ0/c A,0 = 0.10 mol ·dm ·s /(0.1 mol ·dm ) = 10 dm ·mol ·s 2 -3 -1 -3 2 3 -1 -1 6. 某零级反应 A → C + D 开始时只有反应物且浓度为0.1 mol ·dm -3,反应600s 后反应物的浓度变为 0.05 mol ·dm -3,试求速率常数k 和反应的完成时间。 解: 零级反应 c A =c A ,0–kt k =(c A,0-c A )/t = (0.10-0.05) mol ·dm -3/600s = 8.333×10-5 mol ·dm -3·s -1 t =c A,0/k =0.10 mol ·dm -3/(8.333×10-5 mol ·dm -3·s -1) = 1200s 7.一种反应 A + 2B → C 的速率方程为 -d c A /d t =kc A c B 2。在某温度下,反应按化学计量比进行。试 推导出 A 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并求反应的半衰期。 解:c B =2c A ,代入速率方程得 -d c A /d t =kc A c B 2= 4kc A 3 积分得 (c A -2- c A,0-2)/2=4kt 即 -2- c A,0 -2) = 8kt 半衰期 t 1/2=[(c A,0/2)-2- c A,0-2]/8k = 3/8kc A,02

教材第六章习题解答

第六章化学动力学习题解答 1.回答问题: (1)什么是基元反应(简单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复杂反应)?基元反应和平时我们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计量方程式)有何关系? (2)从活化分子和活化能角度分析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解答】(1)化学反应进行时,反应物分子(或离子、原子、自由基)在碰撞过程中,只经过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由一种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称为简单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元反应所组成的总反应,是非基元反应,称为复合反应。基元反应是反应机理最简单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一个宏观的总反应。 (2)一定温度下,气体分子具有一定的平均能量,具体到每个分子,则有的能量高些有的低些。只有极少数的分子具有比平均值高得多的能量,它们碰撞时能导致原有化学键破裂而发生反应,这些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所具有的最低能量与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简单碰撞的活化能,简称活化能。 对一定温度下的某一特定反应,反应物分子所占的分数是一定的。因此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分子的总数成正比,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分子总数增多,活化分子的数目也相应增多。于是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度加快。 温度升高不仅使分子间碰撞频率增加,更主要的是使较多的分子获得能量而成为活化分子。结果导致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显著增加,从而大大加快了反应速率。升高温度可使活化分子的分数增加。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主要是因为它改变了反应的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相应地增加了活化分子的分数,反应速率也就加快。 2.设反应A+3B →3C 在某瞬间时3()3-=?c C mol dm ,经过二秒时3()6-=?c C mol dm ,问在二秒内,分别以A 、B 和C 表示的反应速率A B C υυυ、、各为多少?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例题精炼-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共3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1课时列表解决问题 习题精挑 1.一个苹果重多少克? 【答案】100+50=150(克) 150÷3=50(克) 200+50=250(克) 2.一个皮球从48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先填表,再解答) 【答案】24 12 6 3 第1次弹起:48÷2=24(米) 第2次弹起:24÷2=12(米) 第3次弹起:12÷2=6(米) 第4次弹起:6÷2=3(米) 3.三年级的男生分成4组,每组有30人。三年级的女生比男生少16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4×30=120(人) 120-16=104(人) 第2课时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习题精挑 1.先看图说说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答案】说一说略 46+18=64(只) 64+25=89(只)

2.四年级有学生113人,五年级有学生96人,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比四、五年级的学生总人数少42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答案】113+96=209(人) 209-42=167(人) 3.书店运来科技书128本,运来的故事书的本数比科技书多12本,运来的文艺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4倍。运来文艺书多少本? 【答案】128+12=140(本) 140×4=560(本) 第3课时间隔排列 习题精挑 1.○□○□○□○□○□○ (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多少个□? (2)如果一共摆了20个□,则○有多少个? 【答案】(1)6个5个(2)20+1=21(个) 2.实验小学有一条60米长的道路,计划在道路一边栽树,每隔4米栽1棵。 (1)如果两端都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如果两端都不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答案】(1)60÷4=15(棵) 15+1=16(棵) (2)60÷4=15(棵) 15-1=14(棵)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每章典型例题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例题1 1mol 理想气体于27℃ 、101325Pa 状态下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到平衡,再由该状态恒容升温到97 ℃ ,则压力升到。求整个过程的W 、Q 、△U 及△H 。已知该气体的C V ,m 恒定为? ?K -1 。 解题思路:需先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有关状态: (T 1=27℃, p 1=101325Pa ,V 1)→(T 2=27℃, p 2=p 外=,V 2=) →(T 3=97℃, p 3=,V 3= V 2) 例题2水在 -5℃ 的结冰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计算时要利用0℃ 结冰的可逆相变过程,即 H 2O (l ,1 mol ,-5℃ ,θ p ) s ,1 mol ,-5℃,θ p ) ↓△H 2 ↑△H 4 H 2O (l ,1 mol , 0℃,θp )(s ,1 mol ,0℃,θ p ) ∴ △H 1=△H 2+△H 3+△H 4 例题3 在 时,使 5.27 克的甲醇(摩尔质量为32克) 在弹式量热计中恒容燃烧,放出 的热量。忽略压力对焓的影响。 (1) 计算甲醇的标准燃烧焓 θ m c H ?。 (2) 已知时 H 2O(l) 和CO 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 kJ·mol -1 、- kJ·mol -1 , 计算CH 3OH(l)的θ m f H ?。 (3) 如果甲醇的标准蒸发焓为 ·mol -1 ,计算CH 3OH(g) 的θ m f H ?。 解:(1) 甲醇燃烧反应:CH 3OH(l) + 2 3 O 2(g) → CO 2(g) + 2H 2O(l) Q V =θ m c U ?=- kJ/32)mol =- kJ·mol -1 Q p =θ m c H ?=θ m c U ?+ ∑RT v )g (B = (--×××10-3 )kJ·.mol -1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处理策略 经过几年来高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感到教师应对教学与高考的压力加重,自身专业素质的要求增高;另一方面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增多。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做到不超出课标要求,不加重学生负担,而又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呢?本文从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问题的处理策略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紧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5个必修模块基本涵盖了以往课程的内容,而这4个选修系列中不仅涉及了以往课程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往课程中没有的。在总的教学时间并没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偏多和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原教材相比,现在一个学期学两本必修,高一年级就要学4本必修,老师们普遍认为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很好地完成教学要求,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常常是囫囵吞枣,掌握得不好。学生负担过重,对知识的理解“蜻蜓点水”,学得不深入,掌握不牢固。另外高考基本是两年上完新课,一年复习,许多学生在高一不久数学学习就跟不上,造成更多数学差生,数学平均水平下降。 2、教材内容知识衔接不好 一方面,由于初中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接轨不严密,很多内容初中高中都没有但又经常用到,导致有些知识脱节,初、高中衔接不好。如在高中新课程学习中需要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十字相乘法、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立方和差、三数和的平方、两数和与差的立方等知识与方法,而这些知识和方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已删去。 另一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逻辑体系教学感到知识的衔接困难。如在《必修1》中许多集合问题及函数定义域问题的学习中,需要运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而这一内容在《必修5》中才出现。《必修2》中“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列出了有关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不仅与章节名称不符,而且这里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与《选修2-1》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相关内容相隔太远。 另外,部分高中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衔接不好。一方面,其他科目用到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没有学到,例如,高一物理(必修)力的分解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三角函数,而三角函数问题在高一下(必修4)才会学到。另一方面,数学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其他科目还没学到,例如《必修1》用到物理中的物体运动原理,学生没有学到,无法解决;再如《必修4》在讲函数的图象时,提到物理中的简谐运动、交流电等都与物理不同步。

物理化学经典例题

一、选择题 1. 下面有关统计热力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微观平衡体系 B.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是大量分子的宏观平衡体系 C. 统计热力学是热力学的理论基础 D. 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是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两门学科B 2.在研究N、V、U有确定值的粒子体系的统计分布时,令∑ni = N,∑niεi = U, 这是因为所研究的体系是:( ) A.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独立的 B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相依的 C. 体系是孤立的,粒子是独立的 D. 体系是封闭的,粒子是相依的C 3.假定某种分子的许可能级是0、ε、2ε和3ε,简并度分别为1、1、2、3 四个这样的分子构成的定域体系,其总能量为3ε时,体系的微观状态数为:( ) A. 40 B. 24 C. 20 D. 28 A 4. 使用麦克斯韦-波尔兹曼分布定律,要求粒子数N 很大,这是因为在推出该定律时:( ). ! A、假定粒子是可别的 B. 应用了斯特林近似公式C.忽略了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D. 应用拉氏待定乘因子法A 5.对于玻尔兹曼分布定律ni =(N/q)·gi·exp( -εi/kT)的说法:(1) n i是第i 能级上的粒子分布数; (2) 随着能级升高,εi 增大,ni 总是减少的; (3) 它只适用于可区分的独立粒子体系; (4) 它适用于任何的大量粒子体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1)(3) B. (3)(4) C. (1)(2) D. (2)(4) C 6.对于分布在某一能级εi上的粒子数ni,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A. n i与能级的简并度无关 B.εi 值越小,ni 值就越大 C. n i称为一种分布 D.任何分布的ni 都可以用波尔兹曼分布公式求出B 7. 15.在已知温度T时,某种粒子的能级εj = 2εi,简并度gi = 2gj,则εj 和εi 上分布的粒子数之比为:( ) A. 0.5exp(εj/2kT) B. 2exp(- εj/2kT) C. ( -εj/kT) D. 2exp( 2εj/kT) C 8. I2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307K,相邻两振动能级上粒子数之n(v + 1)/n(v) = 1/2的温度是:( ) A. 306 K B. 443 K C. 760 K D. 556 K B 9.下面哪组热力学性质的配分函数表达式与体系中粒子的可别与否无关:( ) 《 A. S、G、F、Cv B. U、H、P、C v C. G、F、H、U D. S、U、H、G B 10. 分子运动的振动特征温度Θv 是物质的重要性质之一,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C ) A.Θv 越高,表示温度越高 B.Θv 越高,表示分子振动能越小 C.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激发态的百分数越小 D. Θv越高,表示分子处于基态的百分数越小 11.下列几种运动中哪些运动对热力学函数G与A贡献是不同的:( ) A. 转动运动 B. 电子运动 C. 振动运动 D. 平动运动D 12.三维平动子的平动能为εt = 7h2 /(4mV2/3 ),能级的简并度为:( ) A. 1 B. 3 C. 6 D. 2 C 的转动惯量J = ×10 -47 kg·m2 ,则O2 的转动特征温度是:( ) A. 10 K B. 5 K C. K D. 8 K C ; 14. 对于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当温度升高时,小于分子平均能量的能级上分布的粒子数:( ) A. 不变 B. 增多 C. 减少 D. 不能确定C 15.在相同条件下,对于He 与Ne 单原子分子,近似认为它们的电子配分函数 相同且等于1,则He 与Ne 单原子分子的摩尔熵是:( ) A. Sm(He) > Sm (Ne) B. Sm (He) = Sm (Ne) C. Sm (He) < S m(Ne) D. 以上答案均不成立C 二、判断题 1.玻耳兹曼熵定理一般不适用于单个粒子。(√) 2.玻耳兹曼分布是最概然分布,但不是平衡分布。(×) 3.并不是所有配分函数都无量纲。(×) 4.在分子运动的各配分函数中平均配分函数与压力有关。(√) - 5.粒子的配分函数q 是粒子的简并度和玻耳兹曼因子的乘积取和。(×) 6.对热力学性质(U、V、N)确定的体系,体系中粒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数一定。(×) 7.理想气体的混合物属于独立粒子体系。(√)

物化教材习题解答(人卫版)第6章习题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答案 1. (1)一级反应 kt c c ln 0= 20 k 32 100100ln ?=- k=0.01928 min –1 (2)r = k ?c r 0=0.01928?0.03=0.005784 mol –1?l –1?min –1 r 20=0.01928?0.03?(1–32%)=0.003933 mol –1?l –1?min –1 (3)设水解百分数为x ,40 01928.0x 11ln ?=- x=53.75% 2. (1)s 144410 8.42ln k 2ln t 4 2 1=?= = - (2)kt p p ln 0 = t=10s 时 10 108.4p 60.66ln 4 ??=- p=66.34 kPa t=600s 时 600 10 8.4p 60.66ln 4 ??=- p=49.98 kPa 总压计算: N 2O 5 → 2NO 2 + 2O 21 t=0 p 0 t=t p 2(p 0–p) ())p p 2 1 - 2 p 35p p 0-= 总 ∴t=10 s 时, p 总 =67.14 kPa t=600 s 时, p 总 =91.68 kPa 3. 从表中数据看,反应物无吸收度,吸收度A 表征产物的浓度。 t=∞ 时,反应完全,(A ∞–A )表征反应物浓度。 一级反应,kt A A A ln c c ln 0=-=∞∞ ln(A ∞–A)=-kt+lnA ∞ , t(s) 0 300 780 1500 2400 3600 ∞ ln(A ∞–A) -1.390 -1.546 -1.743 -2.048 -2.442 -2.996 其回归方程为:ln(A ∞–A)=-4.409?10–4?t –1.397( r=0.9998 n=6 ) ∴k=4.409?10–4 s –1 4. r=kc kt c c ln r r ln 00== k 12010 1104ln 3 3=??-- (1) k=0.01155 min –1 (2)min 60k 2ln t 2 1== (3)1 -3 00 L mol 3463.001155 .010 4k r c ?=?==- 5. 初浓度相等的二级反应速率方程为 0 c 1kt c 1+ = t ~c 1的回归方程为: 91 .98t 79.11c 1+= (r=0.9999 n=7) (1) k=11.79 mol –1 ?L ?min –1 (2) 91.98c 10 = c 0=0.01011 mol ?L –1 (3) 0 c 1kt c 05.01+ = t=159 min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浅谈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 兴化市临城中心校初中部王爱荣 摘要: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少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例题教学教法单一,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例题教学教学研究开发改编题后反思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例题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但为学生提供解决数学问题的范例,揭示数学方法,规范思考过程,而且为其数学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石。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往往忽略例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盲目选择一些难题、偏题,进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恐惧、厌恶数学,适得其反。也有不少教师例题教学教法单一,照本宣科,讲解刻板,缺乏变通、创新,失去了例题教学应有的功能。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研究, 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面谈谈我对“如何处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首先要尊重教材, 教材的编写时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凝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智慧。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现成的例题,它们能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对于这类例题, 不能简单的模仿、记忆,追求解题的难度和技巧,应着重让学生体会例题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与本节课教学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 有些例题的背景比较抽象,缺乏生活气息,如果将例题进行适当的“开发”,改编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处理后的例题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整合的新教材。只有这样经过优化整合的教材,才能使它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观念。例题的再次“开发”,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由“重结论轻过程”转向“过程与结论并重”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效果。以下是我在例题“开发”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处理分析4页word

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处理分析 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都是许多专家学者经过无数次的权衡,最终编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习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人能力。教师如能够将例题的作用发掘出来,学生学习数学就不再成为难题。但这也对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以及对例题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功能 首先,例题在结构方面体现了重要知识点与技能的结合,学生在解题或听教师讲解习题的过程中都是在掌握方法,获得知识,逐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因而处理例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在功能性上,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主要具有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和转化功能。这需要教师在处理例题时总结技巧,传授给学生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例题的规律,从而能够掌握同类习题的解法。对于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过程要在此过程中进行规范,让学生在掌握规律、方法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以及解题带来的成就感与乐趣。此外,初中阶段的重要数学概念、数学方法都融入了数学例题当中,学生巩固知识、延伸技能都需要通过解题来实现。教师在处理例题时应进行经验指导,将例题的功能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处理策略 (一)处理例题,增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的形成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题:甲乙二

人相距4千米,二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按照7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乙按照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其中甲在出发时携带了一只小狗,小狗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向乙方跑去,在遇到乙时折返,直至甲乙二人相遇。求小狗在此过程中共跑动了多少千米。这一题目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读题后会陷入茫然。此时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应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就能够轻松的解题。题目中已经给出了小狗的行进速度,只要能够求出其共跑动了多长时间就可得出跑动的总路长,也就是需要求出甲乙二人相遇所需的时间。设甲乙相遇所需的时间为x,列出方程7x+6x=4,求出x后乘以小狗的行进速度即可得出答案。这样的解题思维使得这样一个原本数量关系复杂,条件较多的例题迎刃而解了,而运用的正是逆向思维方法。可见,在学生思而不得其解时让他们尝试运用逆向思维,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还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利用例题,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能够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不足和错误之处,找到创新化的解题路径,实现再创造。如题,变式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变式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被拓宽,巩固了知识点。教师要不断地询问学生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应从哪一点入手分析?哪一种方法更为便捷?从而使学生不断反思,提高对例题的处理能力和解题的效率。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上学期)每章典型例题.doc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 例题1 1mol 理想气体于27℃ 、101325Pa 状态下受某恒定外压恒温压缩到平衡,再由该状态恒容升温到97 ℃ ,则压力升到1013.25kPa 。求整个过程的W 、Q 、△U 及△H 。已知该气体的C V ,m 恒定为20.92J ?mol -1 ?K -1。 解题思路:需先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有关状态: (1mol, T 1=27℃, p 1=101325Pa ,V 1)→(1mol, T 2=27℃, p 2=p 外=?,V 2=?) →(1mol, T 3=97℃, p 3=1013.25kPa ,V 3= V 2) 例题2 计算水在 θp ,-5℃ 的结冰过程的△H 、△S 、△G 。已知θ)(,,2l O H m p C ,θ )(,,2s O H m p C 及 水在 θ p ,0℃的凝固焓θm con H ?。 解题思路:水在 θp ,-5℃ 的结冰过程为不可逆过程,计算时要利用θp ,0℃结冰的可逆相变过程,即 H 2O (l ,1 mol ,-5℃ ,θp 2O (s ,1 mol ,-5℃,θp ) ↓△H 2,△S 2, △G 2 ↑△H 4,△S 4, △G 4 H 2O (l ,1 mol , 0℃,θ p H 2O (s ,1 mol ,0℃,θ p ) △H 1=△H 2+△H 3+△H 4=θ)(,,2l O H m p C (273K-268K )+θ m con H ?+θ )(,,2s O H m p C (268k-273K) △S 1=△S 2+△S 3+△S 4=θ)(,,2l O H m p C ln(273/268)+ θm con H ?/273+θ )(,,2s O H m p C ln(268/273) △G 1=△H 1-T 1△S 1 例题3 在 298.15K 时,使 5.27 克的甲醇(摩尔质量为32克) 在弹式量热计中恒容燃烧,放出 119.50kJ 的热量。忽略压力对焓的影响。 (1) 计算甲醇的标准燃烧焓 θ m c H ?。 (2) 已知298.15K 时 H 2O(l) 和CO 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分别为-285.83 kJ·mol -1 、- 393.51 kJ·mol - 1,计算CH 3OH(l)的θ m f H ?。 (3) 如果甲醇的标准蒸发焓为 35.27kJ·mol - 1,计算CH 3OH(g) 的θ m f H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