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考点

知识点

1、从历史上看,人类发现美、欣赏美以至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在实践中创造美,是由来已久的。

2、《国语》(伍举论美)是我国较早介绍对美的本质的一种看法的书。孔子的“尽善尽美”;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墨子“食必求饱,然后求美”;老子的“虚静说”;庄子提出了美丑关系的相对性学说,发展老子的观点“心斋”“坐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荀子“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3、毕达哥拉斯根据“数的原则”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统一”;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第一部谈论美的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进化说。

4、鲍姆加登(美学之父)1735年第一次提到了美学的概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第一卷出版。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知就是指逻辑学;意是伦理学;情是感性学或美学。

5、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抓住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想象力;黑格尔——美作为理念的感性显现

6、与马克思同时出现,以及此后20世纪的美学流派,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哲学方向发展: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美学、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胡塞尔现象学美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

沿着心理学方向:费希纳实验美学(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美学,心理实验美学,是现代美学之父)、里普斯移情说、布洛“心理(审美)距离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阿恩海姆的格式塔心理学和心理完形

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丹纳(时代、种族、环境)

7、梁启超(趣味教育)、王国维(系统介绍西方美学的第一人)、蔡元培(以美学代宗教)以及鲁迅,代表了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的开端。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为中国美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形成了以吕荧为代表的主观派、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形成了四大派争鸣的局面

8、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在生活”

9、从美学史上来看,黑格尔曾经区分美学研究的经验方法和理论的方法,其后费希纳归纳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

10、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波浪线和蛇形线是美的;克莱夫·贝尔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在于理念;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1、克罗齐(直觉主义)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是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美在关系”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1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三个方面:①首先,美必定是一种感性存在。②其次,

美必然具有令人动情的感染力。③美的感性形态是流动的、新颖的。

13、审美属性是一种价值属性,审美价值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14、“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15、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

16、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17、正式提出崇高的范畴的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朗基弩斯。《论崇高》

丑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以丑衬美。二、化丑为美。

美感的存在以感知能力为前提,感知能力以视觉和听觉最为重要。

简答题及论述:

1、美与真善的辩证关系

(一)美与真的关系与区别

真是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现律。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

(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二)是美与善的关系。

(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

美以善为前提。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

(2)美和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 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 主要不是讲形式,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美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 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2、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

形式美同美的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美的形式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因而是千差万别的;而形式美则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

(2)美的形式总是同美的内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形式美同内容美的关系却是间接的,朦胧的,甚至可远离内容而相对独立。

(3)美的形式为一切美的事物所具有,形式美的范围却有限制。

构成美的自然物质因素:形状、色彩、声音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1、整齐一律;2、匀称比例;3、平衡对称;4、比例、节奏;5、对比、主从;6、多样统一

3、社会美的含义和特征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物的审美价值,它是得到人们美感肯定性评价的社会生活形象的审美特性。

社会美的特征:

A以内容取胜,重在内容的美(任何美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各种美的形态侧重点有所不同,就社会美而言,它重在内容美。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性(真),又要反映出人对社会实践的需要、目的和尺度(善),是真与善的统一)

B直接现实性(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着,有直接现实性,是鲜活而生动的审美对象。这种直接现实性一方面产生着现实功利,一方面又受时空限制。现实功利使它产生社会效应,而时空限制,又使它不能充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因而对社会美的观照,既应注意其现实效应,又必须讲究时效)

C明显的功利性(社会美明显的功利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内容的善。突出善、侧重内容美,必然突出实用功能。但是,精神生活领域中的美的功能,并不直接表现为物质上的实用,而是精神上的“实用”,即直接具有树立先进的理想、积极的生活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顿悟人生真理、人生价值、激起生活激情等等功能。这些精神上的“实用”功能的实现,当然也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完成)

4、艺术美的含义

广义的艺术指各种技艺,即指人们在完成物质生产、社会活动、精神领域里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熟练的技能、技法和技巧,这是艺术古老内涵的延续和扩展。按照这种界定,精妙的外科手术、高超的球技,与音乐绘画等一样都具有艺术性质。

狭义的艺术即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则仅指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即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以及书法、摄影等。它们都是直接脱离了功利需要而专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艺术美的特征:

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性。(社会美和自然美也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社会美偏重于内容,自然美偏重于形式,而艺术美则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艺术美的魅力首先直接来自于艺术形式,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形式美,而且由于艺术的历史发展,各种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技能。再加上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使得各种艺术的审美形式成了美的最高象征。)

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

鲜明的形象性。

强烈的情感性。

特殊的愉悦性。

想象性

5、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

一、根据艺术的存在形式划分: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

二、根据艺术诉诸人们的感觉方式划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三、根据艺术塑造形象、情境、氛围所用的不同物质材料或物质手段划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6、造型艺术

含义:“造型艺术”这个概念是德国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美学家莱辛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首次提出来的。莱辛所谓造型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

但从艺术塑造形象或具象或抽象的角度看,一切艺术均可称为造型艺术。或直接造型或间接造型,或动态造型或静态造型。这是“造型”的普泛意义。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造型艺术具有形象直观性。

2.具有瞬时永固性。

3.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7、审美范畴:

优美(没有加粗)

优美的特征:1、优美的事物侧重于静态,即使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也是舒缓不迫的,没有大的起伏变化.因而显得宁静而平和。

2、优美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美较纯净,或者说是相对单纯的。优美不像祟高那样包含对文冲突的因素,也不惊喜剧那样带有丑的成分。它没有复杂深奥的内涵,而且表现得很明朗。

3、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即优美感,是一种贯穿审美活动始终的愉悦之情,一种单一的顺向的审美愉快。

效果:

1、优美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美较纯净,或者说是相对单纯的。优美不像祟高那样包含对文冲突的因素,也不惊喜剧那样带有丑的成分。它没有复杂深奥的内涵,而且表现得很明朗。

2、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即优美感,是一种贯穿审美活动始终的愉悦之情,一种单一的顺向的审美愉快。

崇高(重要)

含义: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来源:最早提出崇高这一专用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写有《论祟高》——书.不过所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

特征和审美效果:

祟高的事物侧重于动态,即使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也呈不规则和无秩序状,因而显得动荡崇高的事物所表现的美比起优美来要复杂得多,其中充满对立、矛盾与冲突,甚至包含丑的因素

崇高感是一种由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审美感受.一种从逆到顺的复合的审美快

感。

悲剧

含义: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分类:英雄悲剧(如巴黎公社的失败、埃斯库勒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普通人悲剧)和普通人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一家的不幸遭遇、鲁迅笔下样林娘一生的悲惨命运)两种类型

悲剧特征:

1.悲剧主人公遭受深重苦难和不幸死亡的结局是悲剧美及其审美效果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悲剧人物必须代表社会正义力量和美好事物,至少要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唯此才能产生悲剧美和悲剧效果。

2.人类命运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是造成悲剧中不幸、苦难、毁灭、死亡的原因,悲剧美及其强烈的震撼力即根源于此。

3.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非常强烈。它使主体的审美心理贴近审美对象,从而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效果:悲剧对象引发的是恐惧与怜悯之情。亚里士多德(净化)

喜剧(喜剧的表现手法是幽默、夸张、讽刺、滑稽和想象)

含义: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喜剧性矛盾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矛盾,通常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不协调状态而表现出来。

分类:有肯定性喜剧和否定性喜剧两种

喜剧的特征和审美效果

1.特征:喜剧性矛盾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要表现为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还需要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喜剧性矛盾。

A.所谓“不协调”,在喜剧性矛盾中具体表现为“假装”和“掩饰”

B喜剧性矛盾的喜剧性解决一般都具有突然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C艺术表现手段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具有艺术讽刺性。

效果:

A在喜剧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更多一份理智。B喜剧让人发笑,带来笑的愉快。

8、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生活丑可以转换为艺术美:

1)丑是美的对立面。在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由于违背了美的规律而具有反审美的性质,只会令人厌恶,不可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然而,现实丑一旦进入艺术,却能够转化为艺

(2)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活丑进入艺术后,如果艺术表现又是出色的,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

A.经过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评价和艺术反映及独具匠心的加工制作,现实中的丑成为艺术表现对象。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便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B.利用丑的对比烘托,美表现得更突出、更鲜明。丑也因此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其“丑得如此精美”而激发起强烈的美感。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3)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

美与丑的关系:1. 美和丑相互依存;2.美和丑相互补充;3. 美和丑相互转化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9、人化的自然

人化的自然指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事物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原先纯粹的自在之物的自然由此成了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化”的自然,具备了令人愉悦的审美属性,成了人们欣赏的审美对象。

人化的自然的二种情况:

A.被改造和支配的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问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外貌,从而改变了原先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使之“人化”。

B.意识作用下的自然。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某种观念。

“人化的自然”的三种表现

1、变害为利

2、人类掌握自然规律,对其有充分的认识,自然物成为人类生活环境中可亲可爱的一部分

3、自然作为人和人类精神生活的某种象征被人格化人情化

10、审美心理

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器官是耳朵和眼睛。

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里普斯“移情说”:移情就是通过主体意识的活动将对象人格化为“自我”、“移情”所产生的快感,是对自我“内心活动”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欣喜。

布洛“审美距离”说

老子就有“虚静”、“涤除玄览”的说法,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观念。

“知觉完形” :“格式塔”是“完形”的意思。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艾伦费斯在其著名论文《论格式塔性质》中提出。“格式塔”作为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11、审美判断

含义: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美与不美、审美价值高低所作的主观判断。

审美判断同逻辑判断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1、逻辑判断是用概念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和标志出来的。如“这朵花是红的”判断句中,“花”、“红”等都是表示某种概念的词语。审美判断则是非概念的心理感受和感情反应。

2、逻辑判断:抽象把握逻辑演绎

审美判断:具体的感性形式直感和直悟。

3、逻辑判断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审美判断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审美判断是感情判断

审美判断的标准

审美判断的标准:即审美标准,是主体进行审美判断所依据的内在尺度。

审美判断的共同性:时代、民族、地域、个性

审美判断的差异性

时代差异性: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受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以及一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形成各自不同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爱好等,表现为不同时代的美感差异性。

民族差异性:由于各个民族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地域、性格、趣味、爱好等的不同,这种不同又渗透到审美判断中,形成不同民族的美感的不同特点和差异。

地域的差异性:在同一时代和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民俗风情的不同,反映在审美判断上,可能形成不同地域的特点。

个性的差异(年龄、性别、心境等):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道路、命运和遭遇,以及文化艺术修养与心境等等各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差异好像树的叶子一样,是没有完全相同的。这种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特殊性格、需要、爱好和情感的体验.形成了个人的审美趣味和美感。

12、美感的特点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美感通过对象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在美的欣赏中不需要借助于抽象的推理或思考,是一种非概念、非逻辑的直觉感受)

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整个审美过程感到一种自由、舒畅和愉悦。美感愉悦的三个层次,

即生理感官层次的审美愉悦、一般心理层次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

如南北朝时的宗炳所说的“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3、美感的潜伏(超越)功利性

(1)从美感的性质上说,美感是人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

(2)从美感的内容上说蕴涵特定的社会功利内容。

(3)从美感的效果来说,美感的获得表现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4、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新意境的实现;

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

13、美感不等同于快感

1.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生理快适为基础。

2.美感必须赏心悦目,悦耳动听,是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那种愉悦。但在美感的愉悦中往往渗入伦理的、理性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使某种通告也能转化为美感,如崇高感与悲剧感。审美愉悦的情感色调不是单一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不仅仅是快感、喜悦,也有痛感,哀愁。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表现。整个审美愉悦感是各种情感的复合体,它包含了非常复杂的人生内容和情感体验,情感越是复杂曲折,越是能令人起伏跌宕、悲喜交加,回味无穷,引起人的审美愉悦。

3.美感具有分享性,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那样属于私人现象。美感的各种情态与审美主体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却能使人得到精神上、情感上的满足。

14、审美教育

含义:指通过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人格上得到完善。

近代中国古代关于审美教育的论述:

1、梁启超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趣味”在西方指人的鉴赏力,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际上指审美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是趣味教育的“最大利器”。

2、王国维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1906年,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

3、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坚决主张审美教育与宗教分离,取而代之,认为审美教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取代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宗教是历史的必然。是颇有成就的审美教育实践家。

西方关于审美教育的论述:

(一)古代

柏拉图培养“理想国”公民的角度公民的启蒙教育、初级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教育和净化的功能。

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

(二)近代

席勒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把这种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

15、审美教育的功能和特点

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真正的德育并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美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三)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越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潜移默化、熏染刺提

审美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1.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审美的敏感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1审美理想的培养;2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3锻炼驾驭形式的能力。

16、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一)家庭教育

人生最早、时长最长、影响最细微的审美教育。从胎教到晚年的怡情养性,都对人自身的美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审美教育的主导是父母。家庭环境的审美化,生活秩序的审美化,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和谐有序

(二)学校教育

更集中、更系统、更综合。

教学审美教育

管理审美教育

一是要美化校园

二是要美化校园人际关系和校风学风。

(三)社会教育

1.审美实践活动旅游、健身

2.通过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

3.通过城乡环境的美化陶冶人的审美情趣

二、从美的不同形态看

(一)自然美

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寄托情志,返照人格,重塑人的灵魂;自然美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生态观念,树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宇宙情怀,达到人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社会美人的美文化环境

(三)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

三、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的自身修养和教育(胎教、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死亡)

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的精神的自由证实了自己的存在。童话是幼儿美育的主要的方式,像《白雪公主》、像《米老鼠》、还有《孙悟空》这样子,这些童话都使幼儿具有一种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儿童你必须要培养他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青少年的教育因为主要是上学,主要是学校教育。那么,青少年的美育要注意的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使青少年自由、活泼地生长。

二、青少年的美育要注重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

三、在青少年阶段要注意艺术经典的教育

成年人

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使成年人的生活更为紧张,因为功利心和竞争心,使一个人的心胸完全为利害得失所充满,不空灵、不自由、患得患失,整天生活在焦虑和失望之中,而审美心胸可以使人在人生波动之中保持一种宁静,“宁静以致远”审美心胸又是自由空灵的,那么无形中就拓宽了生命的空间。

老年人是人生中一个赋闲的阶段,很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一种寂寞感、一种孤独感,也可能因为社会变动引起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们要寻求精神的寄托,要缓解因为精神上的寂寞、孤独而引起的烦躁、焦虑。老年人美育也有多种形式,比如说种花、养鸟、

画画、练书法、弹琴、下棋、听音乐、散步、打太极拳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激发老年人新的人生追求,可以开辟老年人新的情趣天地

死亡是人生的否定,但死亡又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就像一出戏最后的一幕,这最后一幕怎么演出,对一出戏可以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说,精神境界不同的人对待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把人生境界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知道怕死,因为他不知道死的可怕。功利境界中的人一切行为都是为我,那么死就是我的存在的削面、断面,所以,在功利境界中的人最怕死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人在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中来对待死亡。

一个人只要自己的一生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一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是充满情趣的一生,是爱的一生,那么当死亡降临的时候,他就会感到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已经终了,可以休息了,或者感到自己即将回归自然与造化合为一体,所以他就会保持一种平静、达观和洒脱,那样的话,他人生的最后的一幕会弥漫着诗意。

美学学科的建立:美学——伊斯特惕克

1750年年鲍姆嘉登出版著作《美学》第一卷,此举标志美学学科诞生。

美学(Aesthetica)词源考证:

(1)西文中的意思

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登于1735年首先使用,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

鲍姆嘉登有感于当时的人类知识系统的缺陷,即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知、情、意三者的研究状况的缺陷而创立美学这一学科。当时,“知”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则有伦理学在研究,惟独“情”这类感性活动,还没有一门学科来研究。所以,美学最初是作为研究感觉(感性知识)的一门学问而诞生的。

(2)美学的中文翻译

A.日本人中江兆民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王国维于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

美学的创立——以鲍姆拉登为代表

美学的奠基——以柏拉图为代表,柏拉图有关“美本身”问题的提出标志美学思考的开始,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思考的结论——美是理式

美学的发展——以康德与黑格尔为代表: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抓住感性与理性的中介——想象力,重点分析人的审美心理机制,力图将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黑格尔的美学观: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引入与综合时期(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朱光潜:主客观统一)

2.第二阶段:苏化时期(蔡仪、吕荧、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李泽厚)[蔡仪:美是客观的;吕荧:美是主观的;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3.第三阶段:实践美学时期(以李泽厚为代表)

4.第四阶段:后实践美学时期

美学研究对象(审美活动):

(一)鲍姆嘉登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不过,他所说的美是指感性认识的完善。(二)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强调要研究现实美

(四)现代审美心理学派则强调美学要研究美感经验。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小知识点)

(一)“伍举论美”

《国语?楚语上》中记载的“伍举(伍子胥祖父,伍奢父)论美”,较早地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美,美与善,美与功利的关系。

(二)墨子:“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因此,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

(三)孔子:“尽善尽美”

“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能算是善的、好的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即是有周公的才和美德。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四)孟子:全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美的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

(五)荀子:《乐论》是中国第一篇美学专门著作,“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

(六)老子、庄子提出了美丑关系的相对性学说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小知识点)

(一)古希腊、古罗马

毕达哥拉斯:“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身之中。西塞罗:“物体各部分的一种妥当的安排,配合到一种悦目的颜色上去,就叫作美。”

“道德美”独立地自然而然地有其内在本质和外在容貌。”

达?芬奇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蒙娜丽莎》和谐的美。

荷加斯:他提出波浪线与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大希庇阿斯篇》——西方第一部论美的专著,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黑格尔: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费希纳:实验美学;“自下而上的美学”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心理完形

克罗齐:“美即直觉即表现”

叔本华: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意志(流转不息,悲观,反理性)的暂时休歇,取决于审美把握的直观方式,看作是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避难处所。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

贺拉斯:代表作《诗艺》

席勒:美是“活的形象”,生活和形象的统一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

(三)在自由创造中产生美

20世纪美学流派主要分为三类:(小知识点)

1、哲学方向: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美学;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胡塞尔现象学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维根坦斯语义分析美学。

2、心理学方向:费希纳实验美学;里普斯移情说;谷鲁斯内模仿说;布洛心理距离说;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美学;荣格原型说;格式塔心理学美学,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

3、艺术社会学角度:格罗塞等人的富符号论美学;伊瑟尔接受美学,卡冈系统论美学

美和真善的关系:(简答题)

真,是指各种食物自身的自然状况及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

善,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

美,是指在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

1. 首先是美与善的关系。

(1)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美以善为前提。美的事物是一种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形象。(2)美和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a.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b.不是讲形式,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美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2. 美与真的关系

(1)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客观规律可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

(2)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

审美发生理论:

(一)摹仿说

(二)生物本能说

(三)“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

(四)巫术与图腾崇拜说: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

(五)劳动说: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

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过渡,这中间人类的观念形态起了中间环节的作用。

美的形态:

一、自然美:(人化的自然)

人化的自然指经过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事物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原先纯粹的自在之物的自然由此成了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化”的自然,具备了令人愉悦的审美属性,成了人们欣赏的审美对象。

人化的自然的二种情况:

A.被改造和支配的自然。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问程度地改变了自然的外貌,从而改变了原先自然与人的对立关系,使之“人化”。

B.意识作用下的自然。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人们通过联想和想

象获得某种观念。

“人化的自然”的二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天然的胜景经人发现后,总不免稍加修葺,使其锦上添花;而欣赏美景时,人们也总要展开想象、联想,使画意同诗情相连。像西湖八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既有西湖和秋月的天然胜景,又有湖边平台楼阁的精美建筑,还需借助人对月亮的丰富想象,可以说兼容了自然本色美、人工美和象征美,这才能获得最理想的美感享受。

二、社会美:

定义: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人和事物的审美价值,它是得到人们美感肯定性评价的社会生活形象的审美特性。

特征:(简答题)

(一)以内容取胜,重在内容的美:任何美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社会美而言,它重在内容美。社会美既要体现社会客观规律的历史必然性(真),又要反映出人对社会实践的需要、目的和尺度(善),是真与善的统一。与社会美的内容相比,社会美的形式则往往是个别的,被限定的,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也缺乏审美观照意义。这使社会美主要体现为一种内容的美。

(二)直接现实性: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着,有直接现实性,是鲜活而生动的审美对象。这种直接现实性一方面产生着现实功利,一方面又受时空限制。

(三)明显的功利性:突出地表现为它内容的善。突出善、侧重内容美,必然突出实用功能。从表现形式看,自然美与艺术美侧重于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娱乐休息的精神性功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间接作用。而社会美主要体现为精神的“实用”功利和物质的实用功利,其作用是直接的。

三、艺术美(简答题)

1、内容:

广义的艺术指各种技艺,即指人们在完成物质生产、社会活动、精神领域里的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熟练的技能、技法和技巧,这是艺术古老内涵的延续和扩展。按照这种界定,精妙的外科手术、高超的球技,与音乐绘画等一样都具有艺术性质。

狭义的艺术即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则仅指精神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即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以及书法、摄影等。它们都是直接脱离了功利需要而专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艺术美通常是指精神形态的艺术产品的美。

2、特征:

(一)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性:艺术美是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艺术的形式美最根本的力量还在于生动鲜明地体现了深刻的内容。

(二)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要保存和延续并发展人类审美文化,就必然跨越时间和空间,例如电影,就完全能穿透时空限定,甚至重组时空。

(三)鲜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载体是艺术符号,而艺术符号主要由形象构成

(四)强烈的情感性:展示人们的想象和认识世界的情感欲望和情感力量,充分地、全面地、深刻地表现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而且艺术表现的情感是经过选择、积淀、强化、升华等处理后的,其感染力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五)特殊的愉悦性:从艺术中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复调】的,不是单一或单纯的喜悦和和谐感。

艺术美与艺术的“化丑为美”:(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

1.生活丑可以转换为艺术美

(1)丑是美的对立面。在现实生活中,丑的东西由于违背了美的规律而具有反审美的性质,只会令人厌恶,不可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然而,现实丑一旦进入艺术,却能够转化为艺术美。(2)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被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生活丑进入艺术后,如果艺术表现又是出色的,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

A.经过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评价和艺术反映及独具匠心的加工制作,现实中的丑成为艺术表现对象。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便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B.利用丑的对比烘托,美表现得更突出、更鲜明。丑也因此获得特殊的审美价值。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其“丑得如此精美”而激发起强烈的美感。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3)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

2.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原则

(1)征服性原则

(2)对照性原则

(3)形式美原则

形式美:

1、形式美的含义:形式美是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

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

形式美同美的形式的关系实际上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区别

(1)形式美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2)形式美是美的形式的共同特征,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美的形式是具体的、个别的。(3)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而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在具体的美的事物中,事物的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有直接的密切关系。

(4)美的形式为一切美的事物所具有,形式美的范围却有限制。

3、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一)整齐一律;(二)匀称比例;(三)平衡对称;(四)比例、节奏;(五)对比、主从;(六)多样统一。

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

一、根据艺术的存在形式划分:空间艺术、时间艺术、时空综合艺术

二、根据艺术诉诸人们的感觉方式划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想象艺术

三、根据艺术塑造形象、情境、氛围所用的不同物质

四、根据材料或物质手段划分: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优美(名词解释):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优美不像祟高那样包含对文冲突的因素,也不惊喜剧那样带有丑的成分。它没有复杂深奥的内涵,而且表现得很明朗。

崇高:(简答题)

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最早提出崇高这一专用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他写有《论祟高》.

崇高的特征和审美效果:

1、祟高的事物侧重于动态,即使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也呈不规则和无秩序状,因而显得动荡

2、崇高的事物所表现的美比起优美来要复杂得多,其中充满对立、矛盾与冲突,甚至包含丑的因素,

3、崇高感是一种由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审美感受.一种从逆到顺的复的审美快感。

悲剧:

1、定义: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2、分类:悲剧主要有英雄悲剧和普通人悲剧两种类型。英雄悲剧,如巴黎公社的失败、埃斯库勒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通人悲剧,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一家的不幸遭遇、鲁迅笔下样林娘一生的悲惨命运。

3、悲剧的特征:

(1)悲剧主人公遭受深重苦难和不幸死亡的结局是悲剧美及其审美效果赖以产生的必要条件。悲剧人物必须代表社会正义力量和美好事物,至少要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的合理性,唯此才能产生悲剧美和悲剧效果。

(2)人类命运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是造成悲剧中不幸、苦难、毁灭、死亡的原因,悲剧美及其强烈的震撼力即根源于此。

(3)悲剧所引起的审美感受非常强烈。它使主体的审美心理贴近审美对象,从而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悲剧对象引发的是恐惧与怜悯之情。

4、悲剧的性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冲突就是好人道受厄运。(净化)

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互相对立的人物所代表的两种伦理力量之间的必然性冲突。

(小知识点):“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性】;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喜剧性】”——鲁迅

喜剧:

1、含义: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喜剧性矛盾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矛盾,通常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之间的不协调状态而表现出来。

2、基本类型:

喜剧有肯定性喜剧和否定性喜剧两种。

3、喜剧的特征和审美效果:

(1).特征:喜剧性矛盾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主要表现为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还需要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喜剧性矛盾。

A.所谓“不协调”,在喜剧性矛盾中具体表现为“假装”和“掩饰”

B喜剧性矛盾的喜剧性解决一般都具有突然性,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C艺术表现手段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具有艺术讽刺性。

(2).效果:

A在喜剧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理与审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更多一份理智。B喜剧让人发笑,带来笑的愉快。

喜剧的性质:亚里士多德:“丑陋或乖讹”。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艺术作品中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的条件:

1.征服性原则。是指在精神上压倒丑,情感上否定丑,道德上审判丑,从而体现出主体精神对客体对象的优越与自主性。

2.对照性原则。对照性原则是就进入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而言,即丑的对象作为构成因素进入艺术与其他构成因素要形成对照关系或对比关系。

3.形式美原则。这是对化丑为美的艺术技巧的要求。

美感心理活动的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

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感官。

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1)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看到瑞雪便想到丰年,爱屋及乌

(2)类似联想:“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比联想:“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想象:想象是人的大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想象

里普斯“移情说”:移情就是通过主体意识的活动将对象人格化为“自我”、“移情”所产生的快感,是对自我“内心活动”所体验到的愉快和欣喜。

老子就有“虚静”、“涤除玄览”的说法,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观念。

布洛“审美距离”说

(一)定义:审美判断是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美与不美、审美价值高低所作的主观判断。(二)审美判断同逻辑判断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逻辑判断是用概念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和标志出来的。如“这朵花是红的”判断句中,“花”、“红”等都是表示某种概念的词语。审美判断则是非概念的心理感受和感情反应。

逻辑判断审美判断

抽象把握。具体的感性形式。

逻辑演绎直感和直悟。

逻辑判断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审美判断则具有明显的主观性审美判断是感情判断

(三)审美判断的标准

审美判断的标准:即审美标准,是主体进行审美判断所依据的内在尺度。

(四)审美判断的差异性:时代差异性。民族差异性。地域的差异性。个性的差异性

审美判断的共同性:时代,民族,地域,个性

美感的特点:

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和评价

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美感通过对象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在美的欣赏中不需要借助于抽象的推理或思考,是一种非概念、非逻辑的直觉感受。

二、美感的精神愉悦性

整个审美过程感到一种自由、舒畅和愉悦。美感愉悦的三个层次,即生理感官层次的审美愉悦、一般心理层次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

如南北朝时的宗炳所说的“应目”、“会心”、“畅神”三种境界。

三、美感的潜伏(超越)功利性

(1)从美感的性质上说,美感是人对自身的肯定和赞美

(2)从美感的内容上说蕴涵特定的社会功利内容。

(3)从美感的效果来说,美感的获得表现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四、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对感性世界的新的认识形式、新意境的实现;

具有不可重复的唯一性。

美感不等同于快感(判断):

1.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生理快适为基础。

2.美感必须赏心悦目,悦耳动听,是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那种愉悦。但在美感的愉悦中往往渗入伦理的、理性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使某种通告也能转化为美感,如崇高感与悲剧感。审美愉悦的情感色调不是单一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是和谐感,也有不和谐感;不仅仅是快感、喜悦,也有痛感,哀愁。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表现。整个审美愉悦感是各种情感的复合体,它包含了非常复杂的人生内容和情感体验,情感越是复杂曲折,越是能令人起伏跌宕、悲喜交加,回味无穷,引起人的审美愉悦。

3.美感具有分享性,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那样属于私人现象。美感的各种情态与审美主体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却能使人得到精神上、情感

审美教育:指通过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人格上得到完善。

审美教育的论述(小知识点):

先秦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梁启超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

王国维明确地把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提,肯定审美教育的独特价值。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

亚里士多德的审美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

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

席勒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真正的德育并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美育以生动鲜明的形象为手段

(三)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越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熏染刺提

审美教育的实施

一、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

(一)家庭教育

人生最早、时长最长、影响最细微的审美教育。从胎教到晚年的怡情养性,都对人自身的美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家庭审美教育的主导是父母。家庭环境的审美化,生活秩序的审美化,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和谐有序

(二)学校教育:更集中、更系统、更综合。

教学审美教育;管理审美教育

一是要美化校园

二是要美化校园人际关系和校风学风。

(三)社会教育

1.审美实践活动旅游、健身

2.通过各种文化设施进行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

3.过城乡环境的美化陶冶人的审美情趣

二、从美的不同形态看

(一)自然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寄托情志,返照人格,重塑人的灵魂;自然美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生态观念,树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宇宙情怀,达到人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和谐。

(二)社会美:人的美文化环境

(三)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

三、从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进行的自身修养和教育:胎教、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死亡

美学原理

一填空题。

1、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

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3、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4、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5、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5、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6、悲剧的美感主要包括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7、“荒诞”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8、蔡元培提出“美育代替宗教”,被称为“中国美育之父”。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什么是审美活动。

第一,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第二,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第三,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他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命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理解。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把这三个层面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个命题的内涵得到一个认识,那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是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3、简述一下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

第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世界。

第二,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在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

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美感)。

4、简述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答:1.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听这两个感官。视听这两种感官,按黑格尔的说法,是人的认知性感官,他们也是审美的主要感官,但在有些时候视听这两种感官在引发美感的同时也引发一种生理性的快感,他们混搭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

这些视听两种感官得到的美感都夹杂着生理快感,在这种精神愉悦和生理快感的复合体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精神愉悦,而且这里的生理快感也包含着一定的精神因素。

2、除了视听这两种感官,其他感官(格兰亚伦所说的低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也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者加强美感。例如“香味”美感和嗅觉的快感,第一,这种香味的快感并不是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它本身也是超实用的;第二这种香味的快感,不是单纯的生理快感,他创造了一种氛围,一种韵味,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样的快感,就成了美感,或转化成美感。

5、简述美感的特性。

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虑。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理性)的性质。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6、简述时代风貌与审美风尚的联系。

时代风貌与审美风尚有联系,但不是一个概念。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体现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而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时尚的另一个特点是影响面广,往往部分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也不分男女老幼,时尚的另

一个特点是渗透力和扩张力很强。

7、简述美感的社会影响因素。

任何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因而它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必然受到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教养、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是美和美感必然具有会历史意蕴的原因。

8、如何看待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我们把艺术作品分为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第一,材料层。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材料作为载体,艺术作品的这个物质材料的层面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另一方面,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第二,形式层。形式层是与材料层相联系的,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艺术作品中的这个形式层在作品中也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吧,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另一个方面,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

第三,意蕴层。艺术作品的意蕴,我们过去也称之为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意蕴与理论作品的内用不同,艺术作品的“意蕴”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形式吧它“说”出来。艺术作品的“意蕴”蕴涵在意象世界之中,而且,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复活(再生成)的,因而艺术的“意蕴”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9、简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崇高和优美的第二种区别。那就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

崇高和优美的第三个区别是,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10、简述悲剧的本质及其分类。

悲剧的本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1、悲剧性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2、矛盾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3、由于新生事物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它的力量太小,不足于战胜旧事物,所以,在矛盾冲突中失败。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提出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根据悲剧主人公或悲剧的表现对象,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

根据造成悲剧的原因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11、简述美育的特点。

答:第一、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第二、美育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人们心甘情愿的,是心向往之的。

第三、美育是渐进性的。

第四,美育具有自发性和主动性。

12简述荒诞的审美特点。

“荒诞”在形态上的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首先,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的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完整的、立体的、独立存在的个体被取消,存在的只是面——或者是立体被挤压成的面,或者是被拆散后再拼凑的面,或者是毫不先关东拉西扯到在一起的面。宗旨,单面的存在,单向度的存在——它们要不就稠密得毫无秩序,要不就空虚得毫无实质——就是我们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看到的。

其次,由于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的不复存在,造就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真实的生命呈现平板,稠密,不可理解的形式。无高潮,时间不再是矢量;无中心,空间不再有秩序,这样的神明存在真是一个无聊的平板。

最后,是价值的削平。在荒诞艺术中,平板上的一切都是等值的,或者说,平板上的一切都是无价值的,因为荒诞艺术绝对的否定任何价值。正因为如此,“题材”在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没有意义。高雅与鄙陋,神圣与平凡,美丽与丑恶,完好与残破,都是一样的——机器贵重的画框中间可以仅仅是一条抹布。

13、审美活动的特点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三、论述题。

设计美学考试题

设计美学考试题 简答题: 1、简要说明“设计审美”即使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 动? 答:设计审美的核心是融合了“迪扎因”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和艺术的感性,技术美和艺术美创造性活动。设计是一种构思与计划,以及把这种无形的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视觉化手段化为有形的产品过程,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促使产品产生的整过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设计什么的中心问题是人与物的和谐,强调了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是研究设计审美的主导因素。设计审美是把美学原理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是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美学产生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实用功能和与审美功能以及物质效能和精神效能的统一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同时也为理性通往感性开拓了现实的道路。劳动条件、劳动环境适应了劳动者的生理机能,市劳动生产中形成生理上的快感、舒适感、安全感,从而激起劳动者心理活动的愉悦感。劳动条件符合人的生理结构,促使劳动中的快感上升为美感,使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精神状况向更高境界发展。因此,设计审美即使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动。 2、为什么说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 创造? 答: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的影响,设计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它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设计的产品要考虑实用性,美学的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之中。因此在设计创作时,都应当围绕着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考虑和设计,从材料的选择、外部造型、色彩装饰等多方面,都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虑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实用工艺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就是要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也具有审美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不仅希望日常生活用品坚固适用,而且希望这些用品精致美观,甚至把美观放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所以,未来设计的范围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大,人类科技与艺术的结合造就了然泪设计的发展。 3、简要说明设计审美的本质是如何体现的? 答:设计的本质是○1设计是人类创造的○2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设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据实际需要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实物体。审美的本质是不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论述题复习资料

自考美学问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 4、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 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5、为何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 答: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美学专题复习题答案

2013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部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鲍姆嘉通在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学科产生的标志。 2.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依据唯物主义哲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 3.马克思说,“(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4.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5.在认识论美学的五种形态中,德国古典美学最为重要,它的代表性人物是康德、席勒、黑格尔。 6.在中国现代的美学家中,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的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8.王维国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自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9.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宗白华倡导并亲身实践体验美学,提出了“艺术意境(意境或境界也对)”、“节奏”等重要概念,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10.清末明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接受了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的“审美静观说”,发挥了审美无功利观念。 11.在《古代社会》一书里面,(美国)摩尔根(L.H.Morgan)依照物质生产方式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12.我国在上世纪 50年代出现过短暂而热烈的“美学讨论”,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客观论、主观论、主客观统一论和社论等多种不同学说及其争鸣场面。 13.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形象性和感染性。 14.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内容直接相联系的;而形式美则是从各个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美。 15.“泛审美”指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趋向生活化、实用化、通俗化、和商业化,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16.美感不是心灵所固有的,也非天然的禀赋,更不是神赐的迷狂,美感来源于

广东2015年自考设计美学课程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自考设计美学课程(04026、单项选择题一 现代科学观的缔造者之一(伽利略)在天文学、运动的原理和定律、数学与经验的关1 联、实验科学或科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年出版的《新工具》,16202 (培根)被同时代人赞誉为“自然大臣”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是(马克思主义)3 现代之父(塞尚)向世人揭示了新的“看”的方法。4 (毕加索)是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现代艺术家。在现代设计史上,5 热的抽象代表为(康定斯基)6 冷的抽象代表为(蒙得里安)7 .帕克斯顿8 英国“水晶宫”的设计者是约瑟夫.保时捷9 纳粹时期素有“电动汽车之父”斐迪南DIA”10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简称为“BIIA”11 英国工业艺术院,简称“CAI”12英国美术与工业委员会“NRD”13英国国家工业艺术注册设计师“世纪二三十年代意大利设计界最有代表性且最富才华的人物。.庞蒂是2014吉奥GM 美国通用公司的简称为15年19231882—德1934年出版的菲德里柯..奥尼斯的《16“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西班牙、拉美诗选》中;文丘里。在建筑上最早提出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是美国建筑家罗伯特.17 .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雅克德里达。18 .盖里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解构主义大师。19美国建筑师弗兰克-----上海土山湾工艺院20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摇蓝21《癸卯学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年正式废除了科举,成立学部。22清政府于1905 北京美术学校创立,设立图案系。1918年成立第一所国立美 术院校—23中国近代于24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作者是培根。--二、多项选择题 1 为努力探索而牺牲的科学家有(布鲁诺)(伽利略) 2 莫奈的作品有(卢昂.大教堂)(阿尔让特依大桥) 3 商品有计划的废止方式主要有三种:A不断增加产品的新功能,使前期的产品不断老化;B不断更新产品的流行形式,使前期的产品很快过时;C直接控制和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4 设计美学包含了设计的(功效性、审美性、伦理性)设计美的特征:(功能性、艺术性、技术性、商业性)5 6 设计美学的分类:(环境设计类、工业产品设计类、视觉传达类) 7 现代设计的三大范畴:(现代建筑及环境设计、现代产品设计、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建筑与绘画》约翰·拉斯金设计作品有《建筑的七盏明灯》、8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 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 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 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独立本科段《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4026) 主编:罗礼平、潘日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2012 年 2 月 《设计美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 04026) 指定用书:《设计美学》徐恒醇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设计美学》课程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术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是检验学生对设计美学理论掌握情况而设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这门课程对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视点和方法。本课程主要包括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文化整合论、审美范畴论、符号表现论、风格变迁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在接受技术教育的同时,系统地了解设计美学原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继而建立起一个现代性的、面向文莱的、开放的设计观,更好的做出高质量的设计。 二、考试目标 考核要点 (一)第一章形态构成论 1.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2.人的感知特性与完形理论

3.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 4.产品形式的构成与意境(二)第二章功能转化论 1.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 2.产品的功能及其划分 3.功能转化原理 4.审美创造与意象生成(三)文化整合论 1.文化的形态构成 2.设计文化的构成 3.生态文化与大设计观 4.文化取向与市场取向(四)审美范畴论 1.形式美 2.技术美 3.功能美 4.艺术美 5.生态美 (五)符号表现论 1.符号与传播 2.建筑语言与产品语言 3.产品造型的符号学规范 4.商标与广告的形象设计六)风格变迁论

1.风格范畴的内涵 2.中国器物风格的演化 3.西方工业产品风格概略 4.装饰的审美趋向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建议 为了使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和实施建议。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知识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一定的考核要点,这些要点便可视作考核目标,目的在于使应考者能够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更系统地学习本科目,也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同时,能够更加明确其命题范围,从而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的准确度。 《设计美学》是一门理论性强、涉及知识内容广泛的科目,在本大纲考核要求中,按照考核要点分成若干部分规定应考者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应考者应全面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识记与理解相结合。 (二)关于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设计美学》,徐恒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三)自学方法与社会助学提示 无论是应考者还是社会集中辅导,应以本大纲对知识点与考核要点做出的规定为纲,认真专研制定教材,明确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重点把握形态构成论、功能转化论和文化整合论等。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以及学生的理论思辨和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意识。孤立地识记一些零散的知识

(完整版)自考《美学》简答题复习资料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 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 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 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 自然美 (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 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①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不一样;②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 方法不一样。 4、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 答:因为:①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 西,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 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②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 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③再次,就审美而言, 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 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 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 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 5、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 象;②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③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 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④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 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6、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 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 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 的快感;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 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 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7、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② 最具个 性化的精神活动;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 一;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8、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答:1)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 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 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 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 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 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发展。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 活意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2)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 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 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 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 9、怎样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 在论为基础? 答:①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 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 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 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 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 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10、审美形态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 二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审美形态的生成性 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 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 ②贯通性一一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 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 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 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 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 这种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③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 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审美形态就是以一定的存在形 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 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④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 一。掌握审美形态的二重性特点,可以避免以西统 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从而在审美形态的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两极对立中保持必要的张力。 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 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答: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惊 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 中。①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惊异就是人 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 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既表 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 往。②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 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 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 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 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 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 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明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 最高的生存状态。 12、确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①广泛性或普适性一一即不仅在某一种 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中 使用,还在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②统摄性一一即 集杂多于统一。如中国古代审美形态术语颇多,且 有零散性特点,就需要概括和统摄。按照这种统摄性 原则,我们就会比较容易地发现中国古代审美形态 的基本脉络;③历史性一一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 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 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 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 答: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 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②工具不仅包 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 言符号的能力;③ 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 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 意识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 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 的一种物质手段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 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 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 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 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 里? 答:①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 展阶段的产物;②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在历史发展中 不断演变。 15、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答:审美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首先,中国文 字表意,高度重视词汇;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视语 法;其次,由此引发的审美形态的区别是:中国文字 长于抒情,具有诗性;西方文字长于叙事和论证, 具有逻辑性 16、优美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② 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③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④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17、崇高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①人与自然的对立与超越; ②人与社会的对立与超越;③艺术作品的崇高风 格。 特征:①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②社会价值实 现的昂扬之美;③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④恢宏豪迈 的尊严之美。

设计美学试卷(A)

设计美学试卷(A) 学校____班级____姓名____分数____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阅卷人____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20分)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4) ①毕达哥拉斯②苏格拉底③柏拉图④鲍姆嘉通 2、青铜器的美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美?(3) ①原始的美②铜的材质美③狞厉的美④粗犷的美 3、设计艺术的首要功能是(3) ①认识功能②道德功能③审美功能④娱乐功能 4、技术美的核心是(2) ①形式美②功能美③色彩美④线条美 5、工业设计与其它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①工业设计在创造上需要一定的技术②工业设计是一种人工制品③工业设计是意象思维的结晶④工业设计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材料 6、设计活动产生于(4) ①模仿②巫术③游戏④实践 7、在西方美学史上,主为“数或数量的关系是万物的本源”的美学家是() ①柏拉图②康德③毕达哥拉斯④黑格尔 8、西方美学从古典形式向现代设计形态转变的时间是()

①18世纪末期②19世纪中期③20世纪初期④20世纪中期 9、设计美学研究各种审美对象,其中最重要的是() ①社会中的审美对象②自然中的审美对象③产品中的审美对象④人生中的审美对象 10、“人是世界的美”这一命题内涵是(2) ①人为美而存在②有了人,世界才有美③有了世界,才有人的美④人是世界中最美的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三个或三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设计的本质是(1、 2、 3、4) ①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②设计是人类创造的③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④设计是将理念变为现实的物化过程⑤设计是现代艺术 2、工业美的结构要素是(1、2、 3、4) ①功能的结构②材料的结构③机体的结构④形式的结构 3、设计美的本质特征是(1、2、3、 4、5) ①功能性特征②社会性特征③形象性特征④历史性特征⑤交易性特征 4、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有(1、2、4、5) ①材料美②结构美③色彩美④形式美⑤功能美 5、产品结构的特征有(1、2、3、5) ①层次性②有序性③艺术性④抽象性⑤稳定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2019年自学考试《美学》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战国时的 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 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从《乐记》开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 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就是中和。建安时期,徐干首次提 出了“美育”一词。其义基本上是指用礼乐为主的先王之教来培养文 质兼备的君子。 美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渣滓”的过程。其类似于 亚氏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金 圣叹要求读者见文观心。 近代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是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 “趣味教育”。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为“四育”。 2.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 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 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 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 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美育 以感性的方式,来陶冶人的精神,转移人的气质。在艺术作品中,感 性形象是情感的载体。美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 过程,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感性意象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诉诸感必的 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水平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而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 潜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国儒道禅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水平,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动性——第一,在美育过程中,主体不但为外物和艺术所感动,同时也在这种感动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决定了美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适合着审美主体的多种需要。第二,主体在美育中的能 动性还表现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有自觉的追求。第三,审美是人与 物的自由关系中形成的,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体 现了自己的能动性。 3.审美教育与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的主要区别。 答:对美育内涵的三种意见: 第一,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和善二者混为一谈。导致善恶不 分的原因,一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社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所更 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的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二是 因为在古代,学科尚未分化,真善美难以廓清。 第二,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有、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把美育界定为情感 教育在学理上是不妥的。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泛化了情感。美 与情感相关,但不等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