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女性异化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女性异化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女性异化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女性人物的异化

摘要: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主要抨击了官僚资本主义对人的压迫。

女性人物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都发生了异化,丧失了自我。她们都不同程度的被“物化”和“病态化”了。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异化;物化;病态化

约瑟夫·海勒(以下简称海勒)是美国著名的当代作家。他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这部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争的范畴,就如海勒本人所表明的“我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①海勒只不过借战争作为幌子,来揭示美国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和人生存的困境,同时也控诉了美国官僚机构的腐败和黑暗。在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他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写了发生在意大利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地中海的一个美军空军基地-皮亚诺萨小岛上的事件。这里的一切都不可理喻、令人绝望。士兵们被看不见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控制着,执行一次又一次的飞行任务。在被死亡和恐惧笼罩的环境下,人们一个个的疯了、精神失常。小说主要按人物分章叙述,着墨最多的就是各色士兵和军官,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执行着“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的任务。处于劣势的士兵们成了牺牲品,在飞行任务加多的情形下一个个的牺牲了,成了军官升官发财的垫脚石。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对女性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就从这极少的描写中,更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荒诞和残酷。女性在社会历史中处于“他者”和“边缘化”的地位,被男人认为是附属品。凯特·米勒特在《性政治》里尖锐指出“在男权制社会里,用于描述女性的那些象征并非是有女性自身制定的。由于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都是男权制的社会,因此,形成女性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也是由男性设计制定的,我们现在所知的女性形象就是由男性一手制造并且是符合其需要的”。②海勒很显然是用男性视角来写小说中的女性的,把她们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就是通过女性这类弱势群体来更深的揭示主题。她们面对战争的残酷和官僚的压迫无

①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542页。

②凯特·米勒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力反抗,只能顺从社会的不公,在肮脏的环境里变态的生存。她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活着。《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女性人物可以分为三类,护士、军官的妻子和妓女。她们除了像男人一样要受到官僚机构的压迫,还要受到男人的压迫。在这些女性人物承受不住压迫时精神都发生了异化,大都被“物化”和“病态化”了,成了非人。

一、女性的“物化”

所谓“异化”就是“人不再坚持曾被奉为圭臬的人之本位,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个性,蜕变成他物,甚至更为卑微、单一的的基本元素,这便是人的异化”。

③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描写了三位护士:克拉默、达科特、德里德尔将军的护士,她们在官僚政权的统治下丧失了作为护士的本职,成为了政治的工具。达科特和克拉默护士只是一架没有思想的听从命令的医疗机器,根本不在乎士兵的死活。一个浑身雪白本不存在的“制成标本、消过毒的木乃伊”,④没有任何知觉根本不存在的实体,达克特护士和克拉默护士使他保持得干干净净。她们常用一只短柄小刷轻刷他的绷带,用肥皂水擦洗他手臂上、腿上、肩膀上、胸脯上和骨盆上的石膏。她们还用湿抹布每天几次擦去两条细细的黑橡胶管上的灰尘。这两个年轻的护士一刻不停地擦着那两只玻璃瓶。她俩为自己所做的杂务活而感到自豪。那些活着的有病的士兵她们却是冷漠的对待,遵从官僚的意愿,鼓励士兵执行飞行任务。达科特护士不和约瑟连结婚就是因为他不遵守“第二十二条军规”,觉得约瑟连丢人。

德里德尔将军的护士完全是将军用来诱惑威胁士兵的工具。她美丽娇小逢人便露出笑脸但却从不开口说话,总是跟随着德里德尔将军,甚至在下达轰炸阿为尼翁任务时也进了简令下达室。约瑟连见到她后就爱上了她并忍不住哼哼了起来,接着整个简令室的士兵都跟着哼哼起来了。这就是德里德尔将军要达到的效果,迷惑士兵使其精力分散从而听从他的指挥。丹比少校在德里德尔将军禁止哼哼时,他却由于太集中自己的任务哼出了声就要被拉出去枪毙。官僚机构荒谬的判定士兵的生死。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无处不在的,笼罩着每个士兵。丹尼卡医生为了获得军饷,让约瑟连帮忙在麦克沃特的飞行记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麦克沃特在执行

③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④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杨恝,程爱玲,邹惠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第205页。

任务时不幸身亡,丹尼卡医生也被宣布死亡。得知丹尼卡医生的死讯后,丹尼卡医生的妻子丹尼卡太太非常难过。她悲痛欲绝尖厉的恸哭声刺破了斯塔腾岛宁静的夜空。几乎整整一个星期,这可怜的女人完全心神错乱。就在她渐渐听天由命地接受丈夫的死亡时,邮递员带来了一封有她丈夫亲笔签名的海外来信,信中再三嘱咐她不要理会任何有关他的坏消息。这封信把丹尼卡太太惊得目瞪口呆。就在第二天,退伍军人管理局来函通知她,由于她丈夫的牺牲,她今后有权终生享受抚恤金,此外还可以得到一笔250美元的丧葬费。毫无疑问,她的前途一天天光明起来。同一星期,社会保障总署来函通知她说,她和由她抚养的18岁以内未成年儿女都可以按月领取补助费,此外她还可以领取250美元的丧葬费。她以上述政府公函作为丈夫的死亡证明,申请兑付丹尼卡医生名下的三张保险金额均为5万美元的人寿保险单。每天都给她带来出乎意料的新财富。她最亲密的女友们的丈夫开始和她调情。事情发展成这种结局,丹尼卡太太开心极了。她甚至把头发都染了。她那笔惊人的财富仍在不断增加,而此时皮亚诺萨岛上的丹尼卡医生却为了不被埋入地下而苦苦挣扎。他终日垂头丧气惶恐不安,想不通他的太太为什么不回他写的那封信。丹尼卡医生阵亡的消息传来后,他的太太受到了许多意外的照顾,于是她装作不知道丹尼卡医生还活着。

人,在金钱利益的诱惑驱使下,什么都可以做出来。丹尼卡太太完全异化为金钱,在面临金钱和亲情时,丹尼卡太太选择了金钱抛弃了亲情。为了金钱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丧失了作为妻子的职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被物化,只有资本才具有人格,在丹尼卡太太的眼里,金钱高于一切,高于他丈夫的安危。女性被物化为金钱,主要是女性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跋扈的社会。金钱是男人的独物,当男权社会确立的时候,男性便牢牢地攫住了经济大权,并逐渐制造出一个新的“图腾”,即是“金钱”,于是在英雄或权力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双重魔圈中,女性失去了独立为“人的”价值。为了起码的生存,便很容易地被金钱锁住,从而导致了女性自我的严重异化。因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这种膜拜势必使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命之爱”深受伤害。

二、女性的“病态化”

女性人物在被物化的同时,很多精神上备受折磨的都产生了病态化的倾向。

沙伊斯科普夫的太太是一个沉于性欲的人,她笨的出奇,连每月二十八都数不清。沙伊斯科普夫太太最称心的事就是有一个拥有陆军妇女队制服的多丽·达兹的女友,“沙伊斯科普夫少尉的太太一到周末,便穿上这套制服;他丈夫中队里的学员,无论是谁,想跟她上床,她便会为他脱下这套制服。”⑤这里小说在暗示妻子如同妓女,只有欲望没有钟情。她的病态化欲望使由于长期受性压制造成的。沙伊斯科普夫是个战争狂,他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在阅兵比赛中获胜。甚至疯狂的想到用一根长长的二英寸厚、四尺宽的栎木,把士兵钉在上面,从而使步伐一致。他丧失了人性,把人都作为了战争的机器,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他的太太。他的太太只是一件摆设,在他是没有意义的,是他军事的模特。沙伊斯科普夫太太由于得不到正常妻子的生活,才产生了病态化的心理。

沙伊斯科普夫太太精神上出现的严重危机还表现在她信仰的迷失上,她试图找到自己的精神出路,但发现结果却被自己否定了。感恩节的那天,她在医院同约塞连进行了学者式的谈话。她认为应当感谢上帝,比如上帝赋予我们健康的身体,让我们活着,让我们通过痛苦知道危险的处境。但这一切都被约塞连否定了,约塞连认为上帝是一个土佬儿,一个笨头笨脑、自命不凡、粗野愚昧的乡巴佬。这些辩论把沙伊斯科普夫太太吓哭了,她不断的打约塞连。这些举止说明她不信她想相信的上帝。她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找到精神信仰但却又抱怀疑的态度,想走出自己的精神困境,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沙伊斯科普夫太太的纵欲和精神危机正是战后美国现实社会的现状。尼采提出“上帝死了”的观念后,西方世界出现了精神危机,找不到存在的价值,社会处于一片混乱和无序状态中,人们感到的只是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生活于皮亚诺萨岛外的人们也是处于恐怖和荒诞的境地,其中描写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妓女。内特利的妓女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她美丽动人却总是一副慵懒睡不醒的样子,对什么都是漠不关心。内特利每次去罗马休假都要把自己的钱全部花在她的身上,他要她做个规矩的女孩不要再出去接客。但内特利的妓女却以折磨内特利为乐,当着他的面到街上拉客,在他的战友面前不穿衣服。这些都表明她心理根本没有人的感情,精神是麻木的。同时她也存在变态狂的心理疾病。约塞连好心好意来告诉内特利的妓女,内特利阵亡的消息。小说中写道:“就为

⑤同⑤,第82页。

了某一桩其实根本不是他犯下的滔天大罪”,⑥她手持尖刀,挥舞双拳,对约塞连穷追猛打,弄得约塞连满嘴血污,丧魂落魄,几经周折,约塞连终于没有逃脱妓女的魔掌,一刀砍在他扬起的那只胳膊下面的腰上。内特利妓女由于失去内特利,从发泄悲愤发展成追杀约塞连的变态狂。她如幽灵般尾随约塞连,成了威胁约塞连挥之不去的魔影。内特利的妓女根本就没有判别是非的标准,只是非理性的机械的发泄自己的愤懑。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女性人物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相对于男性来说她们都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化身,她们的存在对男性来说都是物的象征,供男人支配,没有选择的权利。无论沦落为金钱的化身,还是政治的工具,这都是被迫的选择,她们找不到生存的权利。所谓的病态的反抗更透漏出女性人物的悲哀,从人变为了令人恐惧的恶魔。《第二十二条军规》在这里不仅指军队中到处弥漫的控制人的权利,它也衍生到人的生活中,表示“在法律、制度或习惯上不分青红皂白使人成为牺牲品的荒谬现象”。可见女性人物也逃脱不了被“第二十二条军规”控制的命运。

三、女性异化的社会根源

《第二十二条军规》通过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和荒诞人物的塑造,揭示了官僚制度下的人物异化。无论是作品中所指的统治阶层还是受人任意摆布的小人物都是官僚体制下的牺牲品,内心都充满了孤独和恐惧。可以说海勒对这些人物精神状态的描述是对战后美国病态社会的生动写照。他们的物化和病态化是社会异化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暂时的举国一致的时期,但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这种暂时的一致分崩离析了,各阶级的厉害冲突又显现出来,社会不公重新加剧,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美国公民受到来自政府的明目张胆的怀疑、迫害,整个社会没有公正,没有理性,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弱肉强食。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下,没有信任可言,没有安全感可言,更没有关爱可言。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们对生存的困惑与绝望是导致人孤独与异化的根本原因。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海勒流露出了对美国社会现实的失望,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当时人类精神状态的担忧与关怀。

四、结论

⑥同⑥,第472页。

“黑色幽默”作家大都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的惨痛记忆犹新,“他们在战争的难以形容的破坏中所看到的,似乎不仅是一个旧秩序的崩溃,并且也是一个未来的可怕的预言。毫无理性而效率又极大的暴力、对所有富于人性的东西的全面压抑、从自我、从社会和从自然异化出来,所有这些战争遗留下来的东西威胁着要确定使人类处于一个集权政治和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约瑟夫·海勒借助极度荒诞、可怕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危机重重的美国。军规重压之下那些异化的病态的女性人物的灵魂反映出了现代社会精神领域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个人尊严和自由的丧失、人们内心的焦躁、迷惘、恐惧、绝望等等。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异化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小说的荒诞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杨恝,程爱民,邹惠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

【2】汪小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年。【3】杨仁敬:《美国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年。

【4】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5】凯特·米勒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6】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

【7】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年。

浙商二十二条军规

浙商二十二条军规 1. 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要想把握经济局,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你可以不看财经报道,也可以不看焦点访谈,如果你不是做石油和外汇的,甚至你都可以不去管类似9.11事件和中东局势,但新闻联播一定要看。 2. 不要轻易相信和约或合同 哪怕合约让你的律师看过了,公证处公证了都不要轻易相信,甚至当你客户把钱已经汇入你指定的帐户以后你都必须确认,这笔钱你能不能拿出来,能不能动。而和约以外的涉及到利益冲突的任何口头承诺与解释你都必须当他是放屁,无论香还是臭。在对方兑现承诺以前,不要沉湎其中,无论对方是谁,哪怕那是你交了十年的朋友甚至是和你身为暧昧的女人都必须如此。 3. 必须守信,一诺千斤,但对不守信的人例外 你确认你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你才可以承诺,但不要夸大其辞;你如果想一直做个商人,那么你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虽然你可以不在乎外界对你的争议甚至你也可以制造争议但你不能失去信誉,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骗子;信誉具体包括你如果和别人约了2:00见面,那么你绝对不可以1:50以前或者2:01以后出现,如遇交通堵塞或以外事件,那你必须及时通知对方,除非你出了车祸遇到空难昏迷不醒或者已经死亡,否则你都没有理由爽约、早到太早或迟到太迟,而你的涵养则体现在守不守时、守不守承诺等方面;而一旦当你确认对方是在为了利益而一再欺骗你,那么你对对方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不过分,甚至你可以将计就计,反过来给他画一个饼! 4. 你能赢得起但你可能输不起的生意,最好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清楚,如果你输了,那么你是否输得起,而不是去考虑你如果赢了会怎样怎样,输不起的事情你最好别做!而考虑输的范围时,你也不要只考虑钱财方面,作为半个商人,有些东西你永远都输不起,包括你爱的女人,你的家人,你的江湖地位甚至你的信誉;所以你必须在做任何生意以前全面考虑清楚你究竟输得起、输不起?如果输得起,那么OK,你去义无返顾的DO IT吧! 5. 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不要把自己手里所有的牌全部亮出来,因为牌局随时会中途停止,而对方也随时会出新的牌,不到最后关键时刻,最好不要亮出你手里最有分量的牌,最后

英语毕业论文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AnExistentialAnalysisofCatch22

An Existential Analysis of Catch-22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 (i) Abstract(English)........................................................................................... .. (ii) Abstract(Chinese).......................................................................................... .. (iii) 1. Introduction.................................................................................................. .. (1) 1.1 Catch-22.......................................................................................................... (1) 1.2 Writing Background ........................................................................................... ...1 2. The Existentialism…........................................................................................... (2) 2.1 “I think, so I a m” and “e xistence before

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异化的定义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在生命科学中,异化是与同化相反相成的范畴,是指生命个体不断地分解自身,把物质和能量不断地排出体外的一种作用过程。在哲学领域,作为普适性较高的范畴,异化所反映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用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一定程上也是存在的,也一定程度的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一、科学技术异化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异化,具体来说,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的社会现实。简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扭曲、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 二、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 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 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 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公民,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就应该走出自己的市民现实性的范围摆脱这种现实性……进入自己的个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专题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问题 弗洛姆(心理学家)在很大的篇幅上阐述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就是人的基本感情并不是植根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产生于人类生存的特殊条件......他认为人的异化是深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种文化的缺陷,正是由于大家都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底蕴之下,才会对病态的人、病态的社会浑然不觉。 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单纯地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手段,而爱、理性与创造性等人类高贵的品质在这里被全部的淹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如今所有的文明一文不值,因为异化的人并不需要思考,并不需要哲学,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机器所“交代”给他的一道简单的工序而已......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表现为,人无法体验到自己是一个主动体、人类权力的持有者,他所能体验到的是一件在市场上待卖的商品,弗洛姆把这种倾向称之为“交易倾向”......这种待价而沽的异化人格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尊严的丧失,而尊严正是人类所特有的,异化的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实体。他们不会说“我就是我”,而只会说“我就是你需要的”。人丧失了万物的尺度的地位,变成了如同商品一般的“物”,而“物”无所谓自己。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异化。人与他的同胞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的理解与友爱,而是两部活着的机器之间的相互利用关系。 “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具体的人的行为,其中包括了我们的感觉、身体需要、审美感;这是说,在消费中,我们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行为应当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情味的、创造性的经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是为了给人以快乐,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而是消费本身成了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 弗洛姆分析了公开的权威有理性权威和非理性权威之分......20世纪中期,权威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公开的权威,而是无名的、不可见的、异化的权威,这种权威来源于利润、经济需要、市场、常识、舆论等,集体所做、所想、所感受到的一切。无名的权威藉以运转的机制是“协调一致”......美德即适应,即与他者一致;恶即与众不同”〔〔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受到无名权威支配的人便丧失了自我感,一切的趣味和判断全部被齐一化了,由于人的自我感的丧失,他体验到自己被无尽的虚无与恐惧所包围,为了从这种困境之中逃脱出来,他便急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 在弗洛姆看来,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社会经济状况造就了现代西方人的性格,使人的精神健康处于紊乱状态.....什么是“社会性格”呢?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并不是简单的指在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而它的功能是在特定的社会中锻塑及引导人的能量,目的在于保证社会的持续运行。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科技带来的好处,在不知不觉中,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类从懵懂的远古时代发展到享受着空调、冰箱、彩电和轿车等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功不可没。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看,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便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功能,不断地推动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进程,实现着人和自然的共同进化和发展。这也是科学技术创生、发展的正面效应之所在,是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之所在。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目的、正面功能的实现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能也在不断地产生和扩大。 所谓科学技术的异化,简言之,就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马克思对这种异化意味深长的评价道:“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在近两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前提,但是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人带来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却使人陷入了深刻的,全面的异化之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科技异化的基本观点是:科技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劳动的价值,沦丧了生存的意义,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需要的工具,总之,科技已成为一种与人相敌对的甚至控制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 科技异化主要是从近代西方开始产生,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近代社会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技在军事和工业诸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技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在血腥惨烈的现代战争中,高技术武器的使用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祸首元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投向日本的两枚原子弹将人类推向了核战争的深渊之中。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频频使用贫铀弹等非常规武器,不仅破坏了伊拉克的生态环境,而且使许多参战的官兵患上了无药可医的“海湾战争综合症”。其次,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网络问题。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根源与处理 什么是异化?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哲学上,是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从词源看,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alienation又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揭示两层意思:一是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 在生物学上,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的实质是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包括蛋白质、脂类和糖类被氧化并在氧化过程中放出能量。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把自己变成非己。本文所研究的异化,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异化,而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异化。 一、异化的根源 异化的根源是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黑格尔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精神实现自己的需要。 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 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观念的外在的表现过程是从不充分表现向充分表现发展。发展到人类产生之后,就由人类的精神活动成果表现出来,即由伦理、道德规范、法律等表现出来。再发展到哲学阶段,观念通过哲学完成了自我认识,完成了向观念的回归统一的过程。所谓异化,就是客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异化论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客观事物是观念的外在表现的观点,一个是从观念到客观化再到回归观念的三段论观点。费尔巴哈认为,异化的根源是人自身,是人对自然产生依赖和敬畏的结果,是人对自我既肯定又否定的一种现象。马克思认为,产生异化的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马克思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赏析 翻着一部关于描写疯子生活的书,一个个荒诞无比的故事跃入眼帘,但人们又告诉你这些都是真实的,你会有何感想?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便是如此——一部在幽默下悲伤的后现代经典之作。读者在看本书时想笑不难,但笑后内心的酸楚却常油然而生。作者运用了在谈笑之间对荒诞性进行异常深刻披露的手法,典型地代表了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部讽刺现代战争的“黑色幽默”小说,又是一部揭示战后美国荒诞现实的社会小说。作者海勒不但继承而且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他用异乎寻常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对西方现代生活的新的体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还包含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下面本人从四个方面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给予指教。 (一)荒诞的故事,荒诞的人物 一大堆光怪陆离、形形色色、不可理喻的事件、场面、人物,展现了一个疯狂的世界、一种荒谬的现实和一群异化了的军人。《第二十二条军规》全书凡42章,各章一般以某个人物为中心向读者讲述这样一个个故事。其中又以尤索林这个人的经历贯穿始终,从而串联起一组滑稽的浮雕式人物画像展览。作品中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置他人的生命于不顾。他们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愚弄下属,主宰普通人的命运。而普通士兵则是被大人物任意摆布的对象。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是军事官僚集团中一个典型代表。他冷酷残忍,对军阶无限向往,一心想当将军。为此,他千方百计要设法博取上级的欢心。上级一皱眉,他就惶惶不安。他企图利用部下的全部生命去换取自己的晋级升迁,他的主要手段是任意把飞行次数一次一次地增加。而卡思卡特下属的官兵虽然言行各不相同,但人人却为自己盘算,没有一个具有献身精神。食堂管理员迈洛则是卡思卡特上校众多荒诞残酷下属中的荒诞典例。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在迈洛的心中只有金钱和利润,根本就没有祖国的概念。 书中大部分人物的性格都如以上两位一样残酷与荒诞,他们已失去了军人的职责与尊严,变成了赤裸裸的剥削者或被蹂躏者,而心中的爱国意识更是丧失殆尽。如此的荒诞在当今社会现实却无处不在,这着实为现实的悲哀。当权者失去了良知,何谈为人民谋幸福?一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苏州大学研究生考试答卷封面 考试科目:________________考试得分:________________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日期:年月日

科学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 1 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1]。 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2]。 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3]。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由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

《第二十二条军规》读评

读评《第二十二条军规》 海勒是美国文学的一面旗帜,于1961年出版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之先河。小说出版后却反响平平,它能声誉日重竟然是依靠越南战争,因为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该小说成了当时美国青年反战运动的精神食粮。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它几乎没有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明显的线索——不像许多小说按照一定顺序,比如时间展开故事;却又塑造了一大堆鲜活的人物。这是小说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小说读起来有趣,联系起来思想头疼,看完之后方觉开朗。作者构思布局实在之高。他起笔开篇不是建立一个叙事起点,而是剖开一个横切面,就像铺开一个簸箕,把所有相关情节全都呈现出来,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一件事情引出另一件事情,如是反复,形成一条链,环环相扣,既不紊乱,也无次序,只有关联。无疑是对传统逻辑结构的一个突破! 小说主要情节非常简单。“皮亚诺萨岛位于厄尔巴岛以南八英里的地中海中,这是一个很小的岛屿。”(译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第二十二条军规》卷首语。下文引用此书句子系同一版本)主人公约塞连上尉像只惊弓之鸟,在一片混乱、荒谬与恐怖中,为保全性命而进行疯狂的努力——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逃避作战飞行,一次一次装病住进医院,最后逃往瑞典,成功与否就不得而知。当然不能把约塞连当作海勒。但皮亚诺萨岛上的故事却无疑是对当时美军以及更宽范

围的影射。克莱文杰、哈尔福特、麦克沃特、温特格林、内特利、斯诺登……一个个丰满的人物,突然间命就没了,这是对战争最好不过的解释。我想,这些正是海勒自身战争经历至深的记忆。 海勒青年时期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生活在矛盾的西方社会里,他以参战的经历写下了大战在心里撒下的阴影。在海勒眼中,西方社会是“一片有组织的混乱”和“一种制度化了的疯狂”。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人变得“全疯了”。《第二十二条军规》正是要揭示这样的社会现实。在皮亚诺萨岛上,荒唐事层出不穷:卡思卡特上校可以任意增加作战飞行次数;丹尼卡医生因为飞机失事被宣布死了,活着不被认可,明明死了的人又还活在官方名单上;梅杰少校在屋子里时不见任何人,只有自己不在屋子里才允许部下进屋见他;规定只有从来不提问题的人才可以在开会时提问。这里一切都不可理喻、令人绝望,到处是一片混乱与疯狂的景象,人欲横流,道德沦丧,人们似乎都变成了没有人性的东西。疯人受勋,坏人得道,正义与理性受到嘲弄,无辜的人们被一种异己的力量所支配、吞噬,而那些当官的却藉了战争大发横财,飞黄腾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传统的道德原则和社会正义感反被视为异端,人们始终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敌对环境中,就如小说中的主人公约塞连所感觉到的那样。为逃离这个荒唐世界,保全性命,约塞连作了种种努力。可是每作一次挣扎只不过发现被箍得越紧。这条绳索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这条看不见、摸不着的军规,实际却是一个圈套。 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扉页开头写道:只有一个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实质上它只是一个圈套,是一个套在弱者身上的枷锁。看这段文字: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 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然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2、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3)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可谓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当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和人体之后所产生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却不得而知。 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的提出和智能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的某些行为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所反映的人的异化 《摩登时代》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反映了工厂里的工人因生产机械化而异化的现象,表现人和机械的冲突。 百度百科上对异化的哲学和社会学概念有这样的说明: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 在机械大工业高速发展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资本家露出了其毫无节制攫取利益的丑恶嘴脸,在一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冰冷的管理制度下,工人们缺少关怀,没有自我,得不到尊重。在《摩登时代》中就有这样一个情节,主角的老板想通过引进一种未知的仪器来达到减少工人就餐所花费时间的目的,但他不曾考虑仪器的安全问题,便随意在主角身上进行试验,结果机器在运转时出了故障,这使主角受到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侮辱。而作为工人的主角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这无疑是对现实中强势的资本家残酷对待弱势的工人的真实写照。 而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为了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无视工人们的死活,不断苛求更快的生产线速度,无休无止的压榨工人们的休息时间,使工人长期处于身体劳累与精神紧张的状态中。工人们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无所适从,却又无可奈何。而《摩登时代》的主角正是由于长期处于这样被压榨的环境下,被无奈地异化成冷漠、麻木的“机械般”的“工具”,只会不停地工作。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现象异化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内容摘要: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纵观世界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人异化成动物这样的故事情节。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促织》,抑或是古罗马文学作品《变形记》。以及后来英国作家麦克尤恩受启发后所写的《梦想家彼得》等等。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社会,异化的文学作品依然层出不穷,有的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思考。异化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异化传奇故事荒诞的情节社会压力时代发展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异化这个主题,几乎成了种执迷。《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源于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作蟋蟀,其目的是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表现百姓命运的可悲和痛苦。再观卡夫卡的《变形记》,格尔高斯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一夜之间突兀的变成一只大甲虫,最后被“心爱的”家人摒弃,在黑屋子里自生自灭。以及《梦想家彼得》中的小男孩,因内心滋生出对各种事物及各类人的不满,而异化成各种形态去感受使他烦扰的事物是如何生存的。在古典诗歌中,也不乏有异化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把自己说成是“春蚕”和“蜡炬”,表达自己对女友的思恋之情。现在我就将文学作品中的异化现象分析如下。 一、文学中异化现象的形成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中,无论是群体或个体都会碰到不可战胜的自然力或社会力的压迫,于是人们会通过幻想把自己异化为一种能战胜自然力的物,或异化为能摆脱人世间的苦难的物。这种幻想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为人们所喜爱。文学作品中有了异化现象,读起来诡谲怪异,产生奇特的艺术魅力。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在生活生产的过程中经常要与自然界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第二十二条军规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此后即离开学校,到《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部任职。1961年,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 除《第二十二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尔德一样好》(1979)。前者通过对美国中产阶级经理人员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他们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后者用诙谐嘲讽的笔法,通过一个试图涉足官场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描绘了一幅有关美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讽刺画。海勒也曾写过剧本,如《我们轰炸了纽黑文》等,但影响不大。 海勒的小说取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的哈哈镜和放大镜,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他的作品也带有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一些通病,如对社会现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等。 〖内容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危险。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迅速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米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