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课 外交关系的突破练习 人民版必修1

第2课外交关系的突破

1.已故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对华政策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尼克松这番谈话的本质目的是( ) A.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

B.主张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认为中国是未来美国的对手

D.指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与题中材料没有直接关系。B项是尼克松当时的本质意图,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扭转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的颓势。C项与材料无关。D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所在。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

2.以下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内容节选:“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 )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一历史性决议指的是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所以这一历史性决议的通过的只能是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2758号决议3.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

A.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被打破

B.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中国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中国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B项应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D项应发生于1955年亚非会议之后;均与题干中的时间“1972年”不符。由题干中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激增的信息可知,此现象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从外交上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故选A项。

考点:

4. 2013年12月2日,《环球时报》报道称“美方建议遵守中国(划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要求,日媒恼火指责盟友‘背弃’”。“冷战”时期,在中美日关系上美国曾有过同样的“背

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该举动是指( )

A.“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B.尼克松访华公报的发表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D.《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尼克松访华公报的发表才是美国“背弃”并引起日本“朝野震动”的举动,所以日本才非常主动地同中国搞好关系,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尼克松访华公报的发表5.1969年,中共高层对国际问题达成普遍认识:“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基于该认识,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争取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D.加入不结盟组织共同反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中的内容“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相悖,所以排除A项。B项内容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不是1969年,所以排除B项。D项是无关项,中国不是不结盟组织的成员国,只是它的观察国,所以排除D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苏关系

6.菲力普·肖特在《毛泽东传》中说:“在当年(1970年)国庆节那天,周恩来带着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夫妇,去和毛在天安门上拍照。这是一种空前的姿态:从未有一个外国人获得过如此殊荣。‘很不幸’,基辛格以后承认,‘他们的表达方式太曲折了,我们西方人粗疏的心灵完全错失了这一关键点’,在过了一段长时间后,他才意识到……。因此,第二年春天,毛做出一个甚至连鲁笨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姿态”。材料表明

①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即将打开

②与美国的对话得到毛泽东的支持

③中美关系的改善存在一些障碍

④中美关系的改善既有渐进性,也有曲折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能力的理解运用层次。需要学生在材料创设的新情境中提取基础知识。并进行解析、判断。根据题意可知整体考核的是“中美关系”,根据时间“1970年”,可知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前夕,做好时空定位;结合题目“周恩来”、“和毛在天安门上拍照”,“毛做出一个甚至连鲁笨的美国人都能够理解的姿态”结合知识可知,毛泽东整体布置,周恩来具体操作了这次活动;再结合基础知识考查“表达方式太曲折了”、“完全错失了这一关键点”、“第二年春天”等信息,可知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是曲折,渐进的;也可以据此合理推断“中美关系的改善存在一些障碍”。可得答案为①②③④,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斯诺访华(课标外)/乒乓球外交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创了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其重大外交成就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都出现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所以排除这两项。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④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符合题意要求,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新中国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的表现

8.在回顾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的四十年历程时,曾任外交部长助理的吴海龙这样概括道:中国对联合国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面;中国对联合国的参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中国对联台国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下面能够体现以上内容的有()

①重返联合国后,新增一百多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②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的多边人权机构工作

③中国已经参加了数十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说法符合题意,D项说法正确。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属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范畴,④说法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美国试图与中国改善关系

B.美国坚持孤立中国的政策

C.美国认为美中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D.美国希望瓦解中苏同盟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A符合题意,当时中苏矛盾激化,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再加上国内的经济危机及陷入越战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急需改善与中国的关系。B与题意正相反;C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当时中苏同盟名存实亡,无需“瓦解”。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开拓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

10.(13分)近代以来,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对方的兴衰存亡,也影响着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

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二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的理解,并指出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反思现今仍在曲折发展的中日关系,谈谈你的启示。(2分)

【答案】(1)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分)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分)

(2)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4分)

(3)理解: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1分)

(4)启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互信、和则双赢;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针对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应该从对中国、对日本而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再结合材料一信息“日本……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

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英国、法国和荷兰……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始于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中可以得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是指日本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这一“不正常状态”结束的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改善。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根据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三段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启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互信、和则双赢;应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共同的利益诉求。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近现代以来的中日关系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形考四2018年

答案: 【单选择题】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孤立了顽固势力 b.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 争取了中间力量 d. 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选择一项: a. 社会性质的变化 b. 革命力量的变化 c. 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d.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选择一项: a. 整风运动 b. 实行“双减双交” c. “三三制”原则 d. 精兵简政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 选择一项: a. 推翻国民党统治 b.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 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 选择一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并未立即爆发,主要原因是( )。 ①国民党尚未完成军事部署②阶级矛盾尚未成为主要矛盾 ③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④中共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选择一项: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择题】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其主要依据是( )。

现代中国外交

现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面临的相同的国际环境: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不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采取“另起炉灶”等方针取得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给帝国主义沉重打击。民国政府为换取列强承认,承认列强与华不平等条约,实行屈辱外交。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社会性质不同:一个取得民族独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个未取得独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力量不同:一个共产党代表群众意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一个资产阶级领导,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脱离群众,没有独立自主的基础。 外交政策本质上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受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1、1949-1955年初期外交特点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 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誉,粉碎了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 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4.13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原卷版)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考纲要求】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 3.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落实】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背景 (1) 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____________ 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 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 内容 (1) “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_______________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 “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 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____ 地位。 2. 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①____ 年12月,周恩来接见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⑵过程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 系的基本原则。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推荐学习]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 ——《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节选材料二 1949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运用一切努力防止中国共产党人从非苏联的来源获得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物资与装备”。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规定违反禁运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材料三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的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外文化的交融的思考 五四运动,一场由爱国青年发起的集爱国救亡、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与一体的伟大的民族觉醒运动,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空前活跃、壮观的中外文化交融的高潮。 闭塞落后的中国一时间涌现出大量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人才,“百家争鸣”,学习先进的外国文化,接受外来的新思潮。清政府开始派遣大量的青年学生留学海外,也有大量的的报纸、期刊、书籍来翻译介绍新文化新思潮。如《新青年》有《马克思研究专号》《易卜生号》。五四运动时期中外文化交融改变了中国文化封建保守的格局,空前规模地引进、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开创了文化开放的新局面。 而中日以其地理优势和风俗相近,文化交流尤为灿烂辉煌。从古代互派使臣、商人、学者、僧人,到后来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而后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先后打开,互设公使馆和领事馆,大批的中国青年留学日本,中日文化的交流异常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影响最大的有几个重要人物:魏源、罗森、黄遵宪。 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受到广泛的传播和推崇,成为日本幕末一代维新志士争相传诵的启蒙读物。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以至总结鸦片战争史经验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是日本人士大开眼界,帮助他们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情况,还提出了不少加强海防、抵御外敌的建议。 罗森的《南京纪事》第一次向日本人提供了太平天国革命接近真相的详细介绍,引起了日本人的重视。他的《日本日记》是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较高价值的日本游记。 黄遵宪也是近代中外交流史上的一位优秀代表人物,他著有《日本国志》和诗集《日本杂事诗》,它们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和认识,推动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研究,而且成为中国维新运动的重要启蒙读物。 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革,但是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改革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五四运动,维新运动,戊戌变法等等,表明了随着国门的渐渐打开,有许多有抱负的爱国青年有了改革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师夷长技以制夷”,它们或多或少都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的创办,重工业开始发展,新式学堂的创办,如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古代,由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比较发达,中日文化交流较多的是中国输向日本。而到了近代,交流的主要趋势逐渐发生逆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逐渐落后于世界甚至于日本?为什么在中外文化交流如此鼎盛时,外国经济文化政治不断强大,而中国的发展却推迟了如此之久?我觉得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 第一中国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中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所以统治者的管理制度越来越趋向专制,封建思想已经俘虏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很多年,虽然不缺乏创新之人,但是结果也只是被镇压,并被认作“不入流”的狂民,以致大大小小的改革和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对封建统治并无撼动。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历史巨作,对日本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却没有受到清朝统治集团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推荐下载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一.知识归纳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 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 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 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 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专题复习8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附练习及答案WORD 非选择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二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2分)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使“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2.新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既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又有利于中国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这次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却受到战败国的待遇,巴黎和会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什么反帝爱国运动?(2分) (2)图2与20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外交胜利有关? (2分) (3)图3反映的事件是邓小平哪一创造性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的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什么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分) (4)综上可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以崭新的外交形象活跃在世界舞台,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我国取得辉煌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答两点)(2分)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的拓展与提升+——中国古代史人教版精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 中断的文明古国。有明确文字记载、可以考实的历史有将近四千年之久, 以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可以认识的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以上。我国 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共同生活在辽阔的疆域上,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辉煌壮丽的,在若干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明是对世界历史的进 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还曾经对更为遥远的地域发挥过独特的推动作用。法国的著名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教授曾经动情地说:“中国文明曾是人类中很大一部 分的启迪影响者,将其文字、技术、人生观和世界观、宗教和政治制度赐 予了全人类的这一部分。朝鲜、日本、越南等作为中国移民的国家也都 属于同一文明圈。但中国影响的辐射范围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些地 区,,它也触及到了一些更为遥远的地区。”他说,西方欠下了中国的“文明债”,如果西方不曾借鉴中国,“就不可能具有它今天的面貌”(《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l997年,l~2页)。“欠债”之说当然是善意 的笑谈,倒也可以使中国人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应该思量 如何才能不愧对祖先所创造的辉煌。 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悠久、辉煌、丰富而又复杂的中国古代史加 以概述,难度相当大。让我们以历史年代为序,按照传统史学“大断代”的方法,共同探讨古史的深邃与奥妙。 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早期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 起源问题提供系统而珍贵的材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 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之外,近年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 “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所见的早 期猿人的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200~250万年,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在它的中晚期,“文明”的因素开始出现。在我

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考试总结

一、名词解释(150-200) 马噶尔尼访华:清乾隆年间中英两国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是为中英两国首次正式通使。宗藩体制: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宗藩体制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不平等,如藩邦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宗主国朝贡称臣,使用天朝皇帝年号纪年,宗主国对藩邦进行敕封等,表现了宗藩之间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经济上,宗藩体制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增进了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上,宗藩体制促进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是中国晚清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实际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同文馆: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于1861年1月奏请开办。次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蒲安臣条约: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蒲氏美国公使任期届满,为清政府聘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率中国使团出访美、英、法、瑞、丹、荷、普、俄等有约各国。同年7月未经“咨明中国总理衙门”擅自签订该约。共8条,规定两国人民来往、居住、经商自由。在有关侨民的第五、第六、第七条款中,正式准许华人自由赴美及美予中国侨民以最惠国人民待遇二款。但不排除禁止华人加入美籍的禁令。同年,清政府批准该约。此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国向美国移民的自由,推迟排华法案的通过。1880 年中美签订续修条约,入美华工受到限制。 琉球事件:日本为侵略中国台湾和清藩属国琉球而制造的事件。1871年12月,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0余名琉球渔民被杀。日本借此宣称琉球渔民为日本管属之民,发动侵台战争。1874年10月31日,清政府在英、美、法等国的压力下,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承认日本侵台是“保民义举”,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次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1879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 马嘉理事件: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企图以印度、缅甸为基础,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事后,英方借此为由对清政府多方施压,企图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并于1876年13日与中方签订了《烟台条约》。 中俄密约:又称《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或《防御同盟条约》,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皇俄国以共同防御日本在亚洲的霸权为名,诱迫清朝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日本如侵犯俄国或中国、朝鲜时,中俄共同出兵互相援助;开战时,俄国军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