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千年的中国经济-林毅夫

展望千年的中国经济-林毅夫
展望千年的中国经济-林毅夫

展望千年的中国经济

林毅夫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向您问候。

千百年来,人们在跨越新年,跨越新世纪,跨越新千年的时候,都会对未来的日子有一番展望,那未来的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今天请来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请他谈谈这个问题。欢迎林教授上场。

为了今天把您请来,我先了解了一下您的信息,主要从网上来了解的。在网上我获得了这样的一个资讯,说您是政府经济智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的高徒。

林毅夫:希望您讲的都对。

主持人:讲的都对。另外我觉得还应该介绍您的另外一个侧面。

在网上去年6月1日的记录当中,有一个叫朱丽珠的人这样问您:林教授,在您是孩子的时候,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您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林毅夫教授这样回答:得到大人的赞美。

林毅夫:是的。

主持人:那您小的时候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吧?

林毅夫:当然就是因为不太乖,所以希望大人赞美我。

主持人:是这样。那您------是听您的口音,您不是在内地长大的?

林毅夫:我应该属于南方人,祖籍是福建。

主持人:祖籍是福建,出生地呢?

林毅夫:出生地,那还是在中国吧。

主持人:林教授来回来去的避免说自己出生在台湾。

林毅夫: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没有讲错。

主持人:对,您讲的是对的。在电视普及到家庭以后,大家都能在电视中看到台湾的生活是一种什么状况,楼堂馆阁的是什么样子。大家也看到,台湾恐怕在某些程度上比内地富裕好多。您怎么会想到来内地呢?

林毅夫:我想,内地有一个比较大的舞台,同时也许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年轻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地方,可以做贡献的地方是大陆,这是我到内地来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主持人:您到内地来是哪一年?

林毅夫:1979年。

主持人:1979年,改革刚一开放您就进来了。

林毅夫:是因为我来了才改革开放。

主持人:1979年到现在已经有21年了,设想一下,这21年您在台湾的发展,会不会比现在还要风光?

林毅夫:一个人的成就和贡献是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衡量的。我想从收入来讲当然会高一点吧,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从影响层面来说,我想在北京大学影响会大得多。

主持人:台湾的清华大学也很不错啊。

林毅夫:台湾的清华大学当然也不错,台湾的台湾大学也不错,但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是在北大。

主持人:北大的同学给林教授鼓掌。好,那咱们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林教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报告题目是“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展望未来一千年的事情,好,我们洗耳恭听。

林毅夫:好,我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新年的时候,也是新

世纪的时候,也是新千年的时候,来跟同学们谈谈未来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状况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但是我想要展望未来的话,肯定要先看看过去。第一个千年也就是公元一年的时候,当时西方是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很强,统一了意大利半岛,而且也统一了北非,统一了中东,成为一个大的帝国。我们在电影上可以看到,它确实是文治武功,非常强盛。

那么东方呢,是中国。中国当时是什么时候,什么朝代?我想大家都知道,是西汉的时候。西汉也是中国的第一个盛世,我们讲汉唐盛世,西汉是第一个。那到底中国在汉朝的时候跟罗马对比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两个国家没打仗,所以大概也没有办法真正的比较。不过西方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麦纳森(音),他最近出了一本书,根据很多记载,他发觉在汉朝的时候,跟西方的罗马作比较,大概这两个国家,整个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水平相当,分不出高下。也就是在公元一年的时候。

我们知道,西方在罗马以后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分崩离析的结果是范围的缩小,经济就停滞落后了。

中国从汉朝之后呢,当然也是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总的来讲,中国还是一直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维持大一统,经济、政治、文化都还在继续发展。汉朝之后另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就是唐朝。唐朝之后到公元1000年的时候,西方是所谓黑暗社会,大可定局。而中国在公元1000年的时候,是宋朝。宋朝在武功方面当然比不上唐朝,比不上汉朝,但从文字方面,现在很多学者的研究认为,宋朝如果是在文化、在科技各方面,是中国在前现代社会里顶峰阶段。我们知道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基本上都已经发明了。宋朝时,当时整个中国的钢铁产量达到多少?有没有人知道。我查过,宋朝的时候,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达到15万吨,跟现在比起来1亿多吨,好象很少。但什么东西都是对比的,宋朝的时候中国钢铁产量虽然只有15万吨,但从人均产量的角度来看的话,是西方的六倍。我们知道,整个经济发展钢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军事工业上面,要是没有钢铁的话那就要挨打,

那是毛主席讲的,对不对?那在宋朝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宋朝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是属于世界领头,跟西方比起来我们是发达的多。

这个情形维持了很久。有一个西方学者叫做西普勒(音),他研究欧洲从十一世纪,公元1000年到公元1700年,十一世纪到十八世纪这七百年的时间,他做了研究以后,这本书的结论方面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的好。他说公元十一世纪一直到十八世纪,西方跟中国对比,西方基本上是一个农业的、贫穷的、落后的社会。相对于中国来讲,就是一个工业的、富强的国家。十八世纪之前,西方跟中国的对比正好是相反的。这可以讲说是从上一个千年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基本中国的状况。

西方在十八世纪中发生工业革命,发展得非常快,而中国基本上属于原地踏步,所以在短短的一百年,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整个的局面就改变了。西方变成一个非常富有、非常工业化的社会,而中国变成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经济。这样一个强烈的对比,在这一千年当中的强烈对比,当然对一个国家的地位来讲是产生很大的影响。

固然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说中国人站起来了。但是当时只是政治上站起来,从经济,从国家的富强程度,如果说中国人要站起来的话,那只能从1979年也就是我回国开始那一年算起来。

这20年,我们才真正的感觉到中国的重新富强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因为从1979年一直到1999年这2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平均起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率是9.7%,将近10%,连续20年,将近10%的增长,也就是20年当中我们翻了两番,增加了4倍还多。在当时全世界将近两百个国家当中,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是最快的,这20年世界的平均大概是3%左右,我们高出了3倍。而且这段时间里面,中国也从一个比较内向型的农业社会变成一个外向型的、工业发展速度很快的国家。在这20年时间内,我们对外的贸易出口每年增长速度是达到14.7%,也就是平均起来将近15%的增长速度。在这20年当中,我们对外贸易增加了10

多倍。对外贸易占国民经济总值,到九十年代末,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35%左右,在全世界的大国当中,这是比例最高的。也就说中国实际上在大国中是一个最开放的经济。

现在是一个新的世纪开始了,过去这20年给我们很多希望,我们所要知道的是未来到底怎么样?未来中国是不是能够实现我

们几代知识分子所希望的,让中国重新强起来的这样一个梦想。我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个人的看法是很乐观的。我的乐观是根据分析来的,因为我们如果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的话,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因素到底有哪些东西。那么对一个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有三点。

一个就是各种投入要素的积累。比如说劳动力的增加,自然资源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如果这些能增加的话,经济就能增加。当然我们知道,土地一般是不能增加的,不像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如果觉得土地太少,还可以到国外拿个殖民地,现在是不行的。再就是劳动力会增加,但是受到人口增加的限制,所以劳动力增加的速度也是比较慢的。一般来讲,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能不能快的因素,最重要看资本积累速度是不是快。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如果你有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劳动力,同样的资本,如果你能够改变生产结构,把这些要素从一个生产率比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比较高的部门的话,那这样经济也可以增长,所以第二个是经济结构转移。

第三个是技术变迁、技术创新。同样的劳动力,同样的资本,同样的生产结构,假如我能用比较好的生产技术的话,那么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会比较快。所以,我们要看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其实只要看这三方面。但这三方面当中,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因为如果技术不创新的话,我们读经济的人都知道,技术不创新的话,不断积累资本就会面临所谓边际效益递减。在这样的状况下,到了一个程度,以后你即使增加资本也不能增加生产,也不能增加产出。所以,这样的状况下,积累的积极性就很低,资本增加的速度就很慢。资本增加的速度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技术变迁的速度。同样的情形也在生产结构中。假如说技术不变化的话,就不会有新的产

业部门,而且在同一个产业部门里面,也就不会有生产力比较高的环节。要看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变迁的可能性,其实主要看技术变迁速度是不是快。归结起来,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技术变迁,技术创新的潜力有多大。

对技术创新有好几种方式。

一种方式就是所谓自己做,开发跟研究RND(音)。假如说你是技术创新属于最边缘的国家、最发达的国家,应用最好的技术,要得到新的技术,通常自己必须做,开发和研究做RND(音),这是一种方式。我们知道这种方式成本非常高,失败的概率非常高。发达国家不得不做,它如果不做就没有新的技术,没有新的技术,它的经济就处于停滞状况,但是要做的话成本非常高,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有一个技术差距。这个技术差距就给我们另外一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就是和发达国家一样去做,RND会花很多钱。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利用我们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靠引进技术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技术状况。我们经济学上讲的创新不是发明,创新的意思就是说,在下一个生产过程中,你用的技术比现在新,这就叫创新。既然我们跟发达国家有这个技术差距,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差距,利用所谓后方优势,以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变迁的可能。

到底要走哪个路?我是科学家的话,我当然希望做RND(音)了,因为要是做RND(音)的话,成功了以后跟人家说这个是我发明的嘛,那当然非常的令人敬佩了。要是RND(音)不成功的话,尤其像我当教授的,我还可以写个论文,说这样做不能成功,而且还可以发表,而且还可以升级。但是那样成本可能很高。

如果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靠引进技术与靠发明来做,成本是根本不能比较的。引进技术最贵的方式就是买专利,所要付的成本也不过是原来人家发明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我们买了专利,一定是成功的专利才买。这样算起来的话,如果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变迁的话,这个成本与自己做RND来比的话,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发展中国家靠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变迁,在这种状况下,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快,然后结构变迁的速度就会快,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相互加强的作用,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可以很快。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的时候,世界上有所谓几个奇迹,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亚洲经济发展的奇迹,他们这个奇迹怎么取得,背后真正的秘密是什么?它背后的最主要的秘密就是靠引进技术

的方式,来加速这种经济的发展。比如说,二十世纪末,有哪些技术是日本发明的?有哪些技术是“亚洲四小龙”发明的,基本上你想不出来。因为他们技术都是靠引进的,就是靠以低的成本来引进技术,获得很快速的技术变迁,所以他们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快。

日本经济发展快是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维持到八十年代中期,四十年的时间。“亚洲四小龙”是五十年代末,一直到九十年代它还维持,也是四十年的快速增长。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作为一个现在经济上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上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利用这个差距的话,靠引进技术的方式,至少可以跟日本人做的一样好,至少可以跟“亚洲四小龙”做的一样好,也就是说靠引进技术我们至少可以维持四十年的经济增长。而我相信可能维持更长,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比日本人聪明,最主要是日本靠引进技术来加速它经济增长,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他的技术水平与最发达的像美国和欧洲的差距,比我们在79年才开始走上这条道路的时候,这个差距我们比他大得多。这样的话,我们靠引进技术能够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时间就应该比它长的多。

79年之前我们基本上是自力更生,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做。79年之后我们开始引进技术,我们从79年一直到99年,维持2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假如说亚洲四条小龙维持四十年,那么按照我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维持五十年。那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中国至少还有三十年可以维持每年经济8%或者更多一点的增长速度。

假如说从公元2001年到公元2030年,中国平均发展速度,每年不要说8%,就是平均每年7%的经济增长的话,十年就可以翻一番,二十年就可以翻两番,三十年就可以翻三番。也就是说,

在2000年,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产值达到1万亿美元,第一次达到1万亿美元,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增加一倍就变成2万亿美元,到2020年的时候翻了两番变成4万亿美元,到2030年的时候翻了三番变成8万亿美元。按照当时中国的人口按照估计,到2030年的时候大概16亿左右,8万亿美元,16亿人,也就是平均每个人的收入大概是5000美元,当然跟发达国家还有个差距,可以算是中等发达国家了。中国人比美国人多五倍,虽然每个人均收入比它低,但我们人口规模比它大,所以我相信2030年的时候,按照发展潜力来讲的话,中国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最强的一个国家。

当然会给我们很多机会了,实际上也给世界上很多人的机会,因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发展潜力来讲,我个人非常乐观。可是各位也知道,这只是潜力,而不现实,要把潜力变成现实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尤其中国目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转型中国家,还是一个怎么样把计划经济变成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目前来看,我们在发展跟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归纳成几点。

第一点,比如说,中国的金融结构还相当脆弱。我们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农工建,银行里面呆帐坏帐特别多,前面谈到了“亚洲四小龙”也曾经有四十年左右的快速经济增长,但是在97年时候爆发金融危机,一个原因就是银行呆帐坏帐非常的多。我们现在的银行还是比较脆弱的,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如果发生金融危机的话,那么可能整个社会就要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就很难恢复,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可是社会风气也坏得很快。贪污腐化非常普遍。现在报纸上都在登贪污腐化,积累起来的话,可能会变成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还会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变成政治问题。我们知道,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发展就甭提了。这是第二点我们要克服的问题。

第三点,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是我们经济当中的一个核心骨,因为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城市里大约三分

之二的工人还是在国有单位工作,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拥有我们经济中大约三分之二、60%的固定资产。我们知道,国有企业在改革这20年中,固然对社会的发展作了很多的贡献,但是国有企业的状况还是差强人意。不管是盈利,不管是生产能力,不管各方面来看,还有很多地方要改进。如果国有企业不改进的话,政府不断的给它补贴,就变成社会一个很大的负担。我想对于我们政府来讲,一个国有企业补贴多少负担也有限。而且经常为了照顾国有企业,很多该有的改革也就做不了,所以这是第三个大问题。到底在未来这十年、二十年,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也会变成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第四个问题,我想各位也都注意到。改革从79年一直到2000年,我们经济增长非常快,可是这个增长的果实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我们知道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非常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非常多;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跟改革之前比起来的话也非常不错,但问题是与东部一对比,他们的经济就落后了。地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地区收入差距大了以后,也可能变成社会问题,也可能变成政治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也可能造成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那么再看呢,像环境问题,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我们国内在90年代的高速增长当中,也发生了连续几次大的洪水,每次洪水都说这是百年一见的大洪水,可是十年当中就有三次了。那未来这二十年、三十年会不会每来几年就来一次百年一见的大洪水,那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最后就是国际化的问题。今年就要加入了WTO。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现加入WTO,跟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相当重要的。像中国这样的转型中国家,能不能适应加入WTO以后可能带来的冲击?这些问题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看到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很好的发展展望,另一方面又看到现实有这么多的问题,有时候难免让我们觉得很着急。可是我觉得问题是不怕的,我前面谈到有汉朝的盛世,有唐朝的盛世,你要是仔细

读历史,当时的记载里面都记载了社会里面不少黑暗面,其实所谓黄金时代都是后人的回忆,在任何时代里面都会有问题的。但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确认这些问题,尤其我们能不能确认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以及看到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在迈进。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怕有问题。而且,问题正是我们年轻人对国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时候。

前面我谈到那么多问题,谈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基本上我把这些问题分成改革的问题跟发展的问题。前面谈到环境的问题,加入WTO以后可能带来的冲击的问题,这是发展的问题,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有这些问题。那么我前面谈到金融结构非常脆弱的问题,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贪污腐化的问题,国有企业的问题,我认为这是转型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性质稍微有点不一样,对发展的问题我想各位看的比较多,很多教科书里面都有,所以我今天想跟各位侧重谈一下改革的问题。

前面谈到改革四方面的问题,金融结构、贪污腐化、国有企业、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表面上问题看起来相当复杂,而且呈现的面不一样,但其实我把它总结起来,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走了一个渐进式的改革,并不是一个配套的、一个所谓休克疗法的改法。在这种状况下,这个经济体系当中有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有一部分是市场经济,这两个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配套,不是完全配套就有冲突。有冲突当然就会有问题,制度上的冲突。

另一方面,这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取得完全成功有关系。我们分析一下,前面提到我们现在银行里,四大国有银行里,呆坏帐特别高,那为什么会有呆坏帐呢?我们知道四大国有银行主要的贷款是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四大国有银行的贷款呢?因为它的效率很差,要是没有银行给它贷款支持,就活不下去。那重要的问题就是说,给它(钱)它也不见得能经营的好,到时候还不了钱,就变成呆帐,坏帐。所以我们看来就是说四大国有银行呆坏帐比例高的问题,其实完全是国有企业的问题。

贪污腐化问题其实跟国有企业也有关系。贪污腐化在经济学上叫寻租行为,什么叫寻租行为呢?政府的人为压抑,市场中某种

商品的价格就比市场的均衡价格低,在这种状况下,由于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当由政府来分配商品的时候,就会造成谁跟政府方面的关系好谁就能拿到那个价格。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价格都不断在放开,但是当中有一个价格并没完全放开,就是银行的利率,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关键的产品的价格。为什么价格要压低,同样是为了支持国有银行。前面讲,我们很多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经营不好,它不仅是要贷款,而且是要低息贷款,低息贷款的结果就变成对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大于银行的供给,那么就会形成说谁跟政府官员的关系好,谁跟银行的官员关系好,谁就能拿到这个贷款。这样看起来的话,就会造成很多人去贿赂政府官员,贿赂银行官员等等,去拿到这些低价的贷款。当然,其他产品如果被政府把价格压低的话,通常的情形会是这样子的。

为什么要维持这样的低价呢,如果把价格放开,让市场竞争来取得,不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同样是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因为中国这么大,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不一样,像东部地区,它的主要的比较优势是在制造业,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在农业中像粮食、棉花,那么西部地区它的比较优势是在自然资源,在矿产上。那么为了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就人为的压低一些主要农产品像粮食、棉花的价格,压低一些主要矿产品的价格,以低价的方式来支持国有企业的发展。但我们知道,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比较好,当它工业发展好(的时候),从中部需要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从西部需要的矿产品越来越多,但是那些主要农产品,主要矿产品价格的压低了,在这种状况下,东部越发展,从中部、西部得到更多的农产品、矿产品,而它的价格有不少是被压低的,在这种状况下,等于说用中部、西部低价的农产品、原材材料支持东部的发展。可是东部是比较富有的,你让比较穷的人去支持比较富有的人的发展,这样的话,东部越发展,东西部的这个差距就越大。前面谈到维持这样的价格体系,同样是为了支持国有企业。

这样看起来的话,我们能不能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前面谈到那么多问题,就看我们能不能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如果国有

企业的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前面谈到的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一个国家不实际参加经营,而厂长经理实际经营,所以他对生产多少、卖了多少、雇佣了多少工人、使用了多少原材料很清楚。但国家不知道,所以就有许多信息不对称。在这种状况下,就会出现厂长、经理利用经营权侵犯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利益,这是问题最根本的核心。这个问题最根本的东西是所有大型企业都存在的,不只是国有企业是这样的,私营企业也同样有所有者跟经营者分离,也同样会有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更复杂,所有的国有企业他都有一些政策性的负担,比如说老工人比较多,比如说他要养很多冗员;比如说,在我们应该是资金属于非常稀缺的社会,资金的价格非常高,但硬要他去发展资本密集的产业,这些都是政策性的负担。那么在有政策性负担的状况之下,就会有政策性的亏损。谁应该为政策性的亏损负责?不是厂长、经理,是政府。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当他有亏损的时候,有政策性亏损的时候,政府就必须给补贴。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前面我谈到有信息的不对称,生产多少,卖多少只有厂长、经理知道,政府不知道,在这种状况下,一个企业如果他有政策性亏损要找政府负责,他有经营性亏损,自己多吃、多占、多拿,或是投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亏损,他也会说这是政策性造成的,因此就会他把所有的亏损都推给国家。国家因为必须对政策性的亏损负责,他又分不清经营性跟政策性的亏损,在这种状况下,就把所有的亏损都负责,就必须给他低息贷款,就必须压低各种价格来扶持它,这是问题的总根源。所以,我想如果要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必须把政策性亏损剥离开来。如果没有政策性亏损的话,一个企业在竞争性的市场中,只要他正常的管理,他就应该有正常的利润,如果没有正常的利润就代表不正常的管理,这样政府就可以对这个厂长、经理采取各种应该有的奖或是惩,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我谈政策性剥离,剥离政策性的负担,前面谈到比如说到老工人,比如冗员,比如说资金过度密集,这个问题在90年代末,我们政府已经开始在往这个方向在走。比如说有下岗,把冗员解决

了,比如现在还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把老工人的负担也剥离开了。再有一些企业,他的经营资本过度密集,我们资金比较稀缺,我们国内资金价格比较高,跟国外同类产品比,国外的资金成本低,我们就很难跟他竞争。我们现在基本上采取跟国外合资的方式,或是到国外上市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利用国外比较廉价的资金,只要他资金的价格跟国外的价格一样,那我们就应该可以跟他竞争。这个改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我们改革是正确的方向。那么把这些政策性亏损剥离以后呢,国有企业应该就可以跟其他企业一样竞争。那么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了以后呢,银行的问题就能解决,这种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就能解决,而且也就不要专门给国有企业补贴,所以各种价格就能放开,那么这样社会上寻租的行为就会少,社会风气就能改善。

这样总来得看,如果展望二十一世纪,展望现在新的千年,我们应该可以感到乐观。因为一方面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还有一个相当大的技术差距,我们只要认准这个方向,靠引进技术的方式,我们应该至少可以维持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市场)。这个过程当中有不少问题,但是我们知道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而且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社会是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在走,那对我们年轻人真是大好机会呀!因为社会有问题,所以我们作为知识分子,可以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最后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人,对这个社会可以有贡献,我们可以对我们的未来有大好的希望感到高兴。谢谢!

主持人:好,下面的发言机会留给了网友和现场观众。

观众:林老师,您好,前段时间我们受北京大学国际研究中心的指派,对北京市普通居民做一个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居民对我们问到一个问题:你对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有一个什么样的估计,并且对您个人的家庭未来的生活有何估计?相当部分居民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持一种悲观的态度。那么有一部分居民可能要看这

个节目,我就想请问林老师你想对他们这些下岗,或者即将面临下岗的观众说些什么呢?

林毅夫:我想说,前面谈到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当中有一部分就是要减少冗员,那么冗员当中有些就要面临重新就业。

我知道,面对不稳定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他的不稳定到底是一个短期的不稳定,还是一个长期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很大靠我们经济发展的状况是怎么样。如果说经济发展按照我提出的那个模式来发展,我们是按照引进技术、按照我们比较优势来发展,我们现在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优势是劳动力多,劳动力比较便宜。假如说我们经济发展是做以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或是产品为主的话,那么这样的发展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那些下岗的工人很快就能够重新找到就业。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他这种过渡期就会减少,非常短,他重新找到就业以后,这个工作,他的工资,他的发展前景会比过去更好。因为他过去留在国有企业里面,国有企业如果没有竞争力的话,那么即使拿到工资,看到的是一个不断衰败、负债累累的产业,这种状况之下,即使你就业,心情也不好。

如果说你到了一个产业里面,发现这个产业,这个产品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这个企业不断在发展,那心情就好。那我想你上次做这个调查,正好就是我们国家在解决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三年转亏为盈的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所以就让一部分工人下岗,那么这部分下岗工人由于当前状况,一时还没有找到就业,所以心情当然会比较悲观。我想我们作为学者,一般看问题会比自己当前所处的环境看得更宽一点,更远一点,我们能看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我们也知道整个社会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同时我们也想推动社会往这个方向发展。只要这个社会能够真正大家齐心协力推动这个社会往我刚刚所讲的

小步快走的方式来发展的话,我们也为你刚刚讲到做调查那些现在感到非常悲观、非常失望的人找到一条出路。

主持人:咱们看一下来自河南的一位网友,他的一个提问,他说

1999年8月份的时候,林教授在一篇文章《新农村运动与内需》中呼吁,说庞大的农村市场缺口问题的重心在于电,电视信号、自来水严重匮乏。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和电气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对启动经济将很快发生作用。他们问的问题是这样的,这是一件大好事,积善积德,但您不认为这是一个天方夜谭吗?

林毅夫:这是形势逼人强的问题。因为我刚刚谈的是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所以没有谈这一两年中国的经济是怎么样。这一两年中国的经济,经济上面有所谓通货紧缩的问题,通货紧缩是物价不断下降,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它物价不断下降的前提是什么呢?前提是供给大于需求,当整个生产能力大于实际需求话,经济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因为你生产能力过剩以后,就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就下降了。而且一个产业、一个企业里面如果有全面的生产能力过剩的话,一般企业开工的状况不好,企业盈利的状况不好,在这种状况之下,就业增加的也不多,这样下来工资也没有增长的前景,企业还可能面临破产的压力。这种状况之下的话,消费者消费的意愿就不高。所以我想说,如果我们能在农村地区来一场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基本的生活,供水、供电、供电视信号,道路这些状况都改变的话,在目前的这种生活水平之下,农村就会有很高的需求可以爆发出来,可以把我们现在相当大一部分的生产能力都消化掉,而且这样的投资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因为在农村里面的投资,尤其是在农村里面创造就业,在农民里面创造收入,所以一方面是增加他的需求,二方面是增加他的收入,增加他的供给。这个我是解决当前我们通货紧缩困境最好的一个办法。

提问:您一直强调对于中国来说,资金是相对稀缺的,现在我看到一个数据,就是说从1953年到1979年我们国家在这个阶段相对西部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在投入产出系数比里,东部地区是0.973,而西部地区只有0.256。当东西部地区有如此大的投入产出系数比的差异的情况下,在我们资金非常稀缺的情况下,国家现在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西部的建设当中去,是不是合适的?或者说我们是否

应该继续持续一段时间的西部非均衡发展战略,然后过十年左右的时间,等我们经济实力更加强大了,我们再去进行西部开发战略。

林毅夫:我觉得是这样的,看你在西部开发投资的是什么项目。因为西部的优势是在资源上面,东部的发展也需要资源,所以,如果在西部的投资是基础设施,让资源能够以比较低的交通运输成本进入市场,这样的投资是好的。因为既帮助了西部发挥比较优势,也帮助了东部发挥比较优势。如果你像过去一样,到西部地区去投资很多资本密集的制造业,那么这个显然不是他的优势,在这种状况下,形成的结果就是刚刚你说的那个数字。

所以,我觉得西部大开发这个概念是对的,重要的是开发什么?重要的就是这个开发能发挥他的比较优势。他的优势是在资源上面,资源要进入市场是需要基础设施,我觉得我们国家这次西部大开发,按照曾培淹主任所讲的原则,是相当对的,他讲西部大开发相当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相当重要的是市场回报率,相当重要的是市场原则,只要走这个方向去做的话,那么在西部的投资既促进了西部的发展,也促进了东部的发展。

提问: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绝大部分是靠电信、电子,还有银行业这些热门产业来拉动起来,以此来掩盖掉那些发展的不好的企业,掩盖那些亏本的企业,而且中国经济这些体制仍然占有了很多的问题和隐患。我想问一下中国这样的经济模式会不会有隐患,会不会引发危机?谢谢!

林毅夫:如果中国的经济模式真的按照你刚刚所讲的就会有点隐患。因为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国内传统都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是技术,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现在重工业在整个国际的技术领域已经变成不是最先进的,现在最先进的是所谓信息产业了,所以现在又开始把热点转移到优先发展知识经济,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但是他这种思想还是以技术为核心的。

我是经济学家,我知道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不是技

术,是成本。成本越低你就越有竞争力。那么一个国家的产品的成本是什么决定呢?决定你这个产品的生产所用的技术,它的劳动跟资本的比例是不是符合你的比较优势。这样讲起来,真正决定我们国家竞争力的有时候跟我们报上所看到的不一样。报上有很多报道,说我们国家现在在信息产业上面也能生产这个,也能生产那个。但是真正决定我们国家竞争力的指标是什么?在市场上面我们哪

种产品有竞争力呀?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什么?纺织业、家电产业、环境业、加工业,那都是劳动力很密集,那是我们真正有竞争力的。前面我们谈到我们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外贸出口增加了二十倍,增加二十倍,从一百亿,1979年时候出口贸易是一百亿,增加到现在是超过二千亿,二十倍,那二十倍当中主要的是什么,哪一部分是我们真正有竞争力的,哪一部分是我们这二十年发展最快的?有哪样是你刚刚讲的那几样,没有啊。所以我觉得经济形势还是比人强。真正发展的还是按照我们的优势在发展,如果我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它可以发展得更快一点。

提问:您通过对日本和亚洲的类比,来说说我们还有三十一年能维持8%的增长率,那我想这种类比性到底强不强呢?比如说,您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促进增长,但是我们要引进,人家会不会给呢,或者人家给日本,会不会给我们呢?

林毅夫:按照我们比较优势来引进技术的话,很多都已经超过专利保护期了;第二个,即使你有专利保护期的话,很多他也主动转移过来。比如说我们改革开放这二十年,有很多外商投资,外商投资里面大部分他投资以后,他就把他的技术,他的生产,他的管理都带进来了,那么这种技术就跟着这样的转移进来了。所以我说,我们靠引进技术的话,这个潜力非常大,当然我们会逐渐赶上发达国家,当你逐渐地赶上发达国家以后,你自己必须搞RND。假定说我们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美国对我们非常的警惕,那么美国不愿意把他们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我们。到那时候的话,我们人均收入美国的一半,我们的经济规模是美国的2.5倍,假如说美国

拿出2%的国民生产总值来搞RND的话,我们也拿出我们自己国民生产总值的2%来搞RND的话,我们RND的规模是他的2.5倍。你创新的速度就快,到那时候我们技术创新的速度比他还快。

提问:我有一点不同的意见,就是您刚才说,决定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因素是包括资本要素和技术水平。我们知道资本是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而我觉得就是站在一个千年的角度来看,对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可能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水平还不是很乐观,特别是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完全普及,那么这个边际报酬递减的临界点出现的可能是非常趋于无穷远的。分析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来看,其中教育的因素也是具有很重要的支持作用的。而且就是考虑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中西部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所以您觉得是不是如果您是一个投资者,对于我们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您觉得是对教育投入更大,还是对引进技术投入更大。

林毅夫:我看你是政府还是企业。如果是企业的话,一定是技术引进的成本大一点,如果是政府的话我非常同意教育是很根本的。但是教育的作用我想是跟其它要素最后是一个怎么样组合的问题,你比如说,如果说我们来看看如果说我们现在发展的高等教育比现在多十倍,那么国内能不能完全吸收,很多就可能流到国外去了,智力外流的情形也相当多,比如印度就是这样,你要是到世界银行的话,那很多很多的印度籍的经济学者在世界银行,你到国际机构都是这样,他对印度的贡献我不敢说没有,但是相对来讲并不是那么多,所以我觉得这里面的教育是要的,而且应该大发展的,尤其是在农村教育,基础教育上应该大发展,高等教育也应该加强的,但是这也是生产要素当中的一样,而生产要素当中的一样是必须跟其他生产要素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那么在引进技术这个阶段里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要发展得更好,高等教育也要加强,但是你要是说教育是决定因素的话,那么日本整个的教育水平一直到八十年代,如果你从各种教育指标来看还比不上美国,

高等教育就学的人数,教育的质量各方面,但是日本的经济已经赶过美国,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的话,这里是相辅相成的问题,那么教育的重要性讲的再高也不会有人反对,我想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任何一个东西,大概如果其他要素不变,只有一项要素增加的话,那项要素也会很快进入到所谓边际报酬的递减。

主持人:林教授,我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能不能告诉我们,在您心中,咱也不说一千年那么长时间,就说在这一百年当中,中国经济会是什么样子,您只能用一句话回答我。

林毅夫:中国的经济会变成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

主持人:追求进步,学术倾听,世纪大讲堂向您道别,下周同一时间再会,谢谢林教授,也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解读中国经济 读后感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 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在此书以前,我一直对“经济”类的书籍敬而远之。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点主要是文史哲,经济类的一直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对“经济”的许多现象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也是只求表面意会,而不作深究。但是当我接触的事情越多时,现实告诉我必须踏出这一步,不然,就永远限制于自己既定的知识和认识框架内,无法突破出去。庆幸的是,我踏出的这一步,是林毅夫的这本《解读中国经济》。 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想必不少人已经有所听闻,在此姑且不谈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他是透彻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 这本书里林毅夫主要要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经济那么发达,到了近代却这么狼狈?他不太相信文化决定论。他认为经济发展长远来看就看一个因素,科技的进步。中国古代人口多,市场统一,农民和手工业者试错机会多,所以科技更发达,经济也更繁荣。至于为什么中国近代衰落了,乃是因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进步更多地来自科学家和实验室,中国由于科举这个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徘徊不前,被西方远远地甩在后面。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建国以来,以1978年为分水岭,前后发展,至少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差距这么大?中国工业底子薄,积累少而人口多,选择这条路违背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走的非常艰难。这条路一经选择,中国的经济框架就注定了:重工业建设周期长,需要资金,于是政府刻意压低利息;重工业需要进口外国材料,于是人为提高汇率;重工业不能直接改善人民的生活,利润薄,于是一需要垄断,二需要刻意压低原材料价格和工资。 全书下来,让人识得特别是改革以来诸多问题的来龙去脉,也识得“提出问题、援引即有理论、查找理论缺陷、提出新的理论”这样经济学学术研究的模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清楚认识自己和别人,找到比较优势,遵循这个比较优势,利人利己!双赢的技巧并非相互的让步,而是找到对于双方重要程度不同的要素进行交换,例如巴以“土地换和平”,其实正是“比较优势”这个经济理论在发挥着作用。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国转型经济学二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转型经济学产生已近20年,中国学者对转型中的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式、企业行为、公平与效率、经济增长、“中国模式”等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与国外转型经济学研究相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扩展,应更多地关注人民福利和社会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中国;转型经济学;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2-0006-05 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便已开始,转型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却起步较晚。随着1989年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转型经济学在西方蓬勃发展,中国的转型经济学研究也随之开始。大致来说,自1993年开始,中国大陆学者开始对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94年4月,樊纲就中国渐进式改革发表的新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1994年6月,盛洪主编的《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出版,该书对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内涵作了规范和说明;1994年7月底,由上海文汇报理论部、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邀请了30余名中青年经济学家,联合召开“中国过渡经济

学”研讨会;1995年3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林毅夫表示,“现代经济学对于‘过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中国最早进行改革且成效最大,经验丰富,‘中心’抓住这一机会有可能对过渡经济学做出前沿性贡献。”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作为现实的总结和写照,转型经济学的发展也近20个年头。回顾转型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时与国际转型经济学加以比较,对推动我国转型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构建原则问题 中国转型经济学是指转型经济学与中国改革实践的结合。“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有着比其字面较窄的含义。第一,它是指中国学者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 文献;第二,它是指对中国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的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转型发生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动力、方式和推进机制。宋承先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全面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过渡经济学。谷书堂呼吁转型期中国经济学应把马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Keywords: petroleum safety oil price hike economic growth risk prevention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1.9~2.0亿吨。再次,未来国内原油产量还将下降,预计2020年前,中国仍处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的时期,到2020年探明储量约为5~5.5亿吨,到2050年,年探明储量下降到2.4~2.6亿吨。[2]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123

第一课 1.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a) 经济增长高速发展,22年来连续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与 原始的记录相比较翻了三番,其发展速度绝无仅有。 b) 进出口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改革前,中国是内外经济。改 革以来,对外贸易增长14.4%--14.7%,连续22年平均每年14.5%,约 为20倍,78年外贸占当年GDP9.7%,如今为45%--中国的经济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目前世界上最大贸易国是美国,其次为日本,但美 国进出口贸易占GDP≤15%,日本也仅为16%-17%,中国进出口贸易 占GDP≥45%这在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2. 中国的经济规模目前是世界第7位,按购买力平均价算是世界第2 位。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维持年均8%--10%的增 长,这是有可能的(林教授个人的观点)。 依据: 经济增长即生产发展需要物质依托,要考虑各种要素最主要为以下几点 土地--包括自然资源,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劳动力--可增,但各国的差别不大。 资本--经济增长区别的关键所在。 a) 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要看该国资本增长的可能性有多大, b) 其次看土地用以生产什么,若生产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则经济 的增长会较大,反之亦然--产业结构的调整; c) 技术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重大。(这里没有B点) 总结:最终依然看技术、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总体来说都将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资金不断积累只能使资金的边际回报率不断下降,使利率不断下降,就没有资金积累的积极性,若想有高效的资本积累则必需有技术的变迁与提高。 3. 若技术水平不提高,则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出现,没有新 技术就不会有新的技术部门,只有技术变迁,才能使各种资源从附 加值低的产业部门向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技术变迁的潜力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 刘树成 刘树成简介 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武强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关于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于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 当前,传统的采油技术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新的石油需求,必须不断的对采油工艺进行创新以及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石油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因此科研人员更好的针对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更好的让石油开采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共生。笔者在这篇文章就石油开采的新工艺,我们国家石油开采的历史以及石油开采的种类,和石油开采的工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推动相关从业人员更进一步的推动石油工程开采技术的完善。 标签:采油技术;工艺;产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采油技术已然满足不了石油开采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它所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警醒着人们不断探索研究出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原油开采技术。因此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作者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国的采油技术,探索研究适合我国石油工程采油工作的新技术,使我国石油工业创造出新的辉煌。 1采油技术的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的采油新技术发展很迅速,有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以及各种综合的方法等,但其本质都是在努力提高原油采收率。从技术的应用时间顺序和技术原理上来看,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顾名思义一次采油,就是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一种方法,常见的一次采油方法有溶解气驱、弹性水驱和气顶驱等;经过一次采油之后,地层压力明显变小,需要为油井注水以平衡地下能量的减弱,这被称为二次采油。通过二次采油之后,采取注水,并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等,扩大注水的波及范围以便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主要是依靠化学方法,辅助开采最艰难的层面油藏,一般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复合驱等。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在二次采油水驱的基础上向油层注入排驱剂来采油,不同的排驱剂有不同的排驱机理。三次采油增油的效果非常好,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重视和研究。 2.我国采油技术的现状 2.1完井工程技术 所谓完井就是指勘探井和开发井的钻井最后阶段,都称为完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对于直井、定向斜井、丛式井、水平井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掌握了多种完井方法,比如裸眼井补管完井、下套管射孔完井、套管内外绕丝筛管、砾石充填等完井方法。根据油田所处地理位置及油藏情况确定应用不同种类的完井方法。比如华北迷雾山油藏,由于地质条件为碳酸盐岩裂缝,油田采用了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讲演者小传 林毅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3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授予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 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 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 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于是,适应于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一套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就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对经济资源

国内寿险市场2002年回顾及发展趋势展望(一)

国内寿险市场2002年回顾及发展趋势展望(一) 内容提要:伴随着入世的进程,2002年国内寿险市场呈现高速增长、竞争主体迅速增加、新产品占居主导及销售渠道不断拓宽等特点,展望未来,寿险业将在开放与竞争的环境中,向金融产品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系、资产管理型的投资体系和多渠道销售方向发展。 一、2002年寿险市场的主要特点 1.市场高速增长,但主要是外延型发展 进入新千年的中国寿险市场伴随着加入WTO的进程增长逐步加速,2000年增长率14.4%,2001年增长率43%;2002年同比增长率高达62%.推动2002年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有:(1)分红险的热销:1999年以来的低利率环境促使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2001年上半年投资连结等非传统型产品热销,下半年随着股市疲软,非传统险销售下降,各保险公司转而力推分红险,在2002年达到高潮。据统计,在个险新单保费中,2001年分红险占比为38%,2002年已上升到59%(不含中国人寿个人销售的鸿泰险),分红产品的高速增长促进了寿险市场迅速增长。(2)保险代理人迅速增长:全国五大寿险公司的个人代理人2002年达119万,比去年底的90万增长32%.(3)机构网络的扩张:新华、泰康、太保等公司去年底获得大批设立机构的许可,2002年迅速在全国扩张。(4)趸缴型业务的发展:不少公司出于迅速占领市场的考虑,大力推动趸缴业务的发展,大部分公司的趸缴率超过50%,个别公司的趸缴率达到80%.

2.竞争主体迅速增加,市场总体高度垄断下出现局部战国格局 2002年,保险开放地域进一步扩大,除广州、上海外,先后有外资及合资寿险公司在北京、大连、深圳、天津和苏州开业,已有的合资公司也加快了扩张的步伐,如中宏、太平洋安泰和信诚等都谋求在外地开设分公司。而新华、泰康也迅速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公司,成为真正的全国性公司。 尽管由于经营区域的限制及发展时间短暂的原因,大部分新兴企业的市场影响度不高,总体看寿险市场仍然呈现高度垄断状态,居市场前三。位的中国人寿、平安和太保占居近95%的市场份额。但在部分地区战国格局初现,如北京,新华的市场份额已居第二,个险首年已居第一;在天津,银行保险市场泰康居第一;在广州、深圳等地友邦正呈现强烈的后来居上之势。 3.新型产品占据主导,投资问题突显 1999年平安在国内首推投连险,随后分红险及万能险也先后面市,在低利率环境下,新产品得到了高速发展,并且取代传统非分红型险种成为业务主导,据统计,2002年新型寿险产品(投资类和分红类产品)收入占个险新单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60%.寿险的业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新型产品的热销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目前中国银行实行超低利率,股市持续低迷,在投资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资金自然流向可能比银行和证券市场获得更高回报的人寿保险市场,尤其是预定利率高于同期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林毅夫谈经济学方法论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这篇对话不管是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的学生来说,都受益良多,同时也回答了我心中的很多疑惑。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的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但是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我想用一句话总结我的学习心得,那就是“一体、二常、三归纳、四个把握”。 一体指的是“理性”是经济学的本体,任何经济学的理论都是建立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是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别。不以这个出发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就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反过来,如果以理性为出发点来观察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即使所观察、解释的现象和金钱和物资利益无关,也是经济学的理论。但是这个理性不是没有限制的,它是“一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在他所知的可能的选择方案中,总是会做出他认为的最佳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有界的。但是在构建模型时,如果无界理性就可以很好的解释、预测现象、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引入有界理性、从而保证模型的简单明了。 “二常”指的是“常有”和“常无”。我们现在作为学生,,首要的着力点应该在于做好经济学和数学的基本训练、多看理论文献、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林老师所说的“豁然贯通”。所谓常有就是我们心中要常有对经济学的追求。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就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能把理论当作真理本身。虽然“理性”作为经济学的本体是不变的,但是选择的限制确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切忌用现有的理论来套用所要分析的现象。 而“三归纳”指的是林老师提出的“一分析,三归纳”的方法。一分析是指“本质特征分析法”,即在分析一个现象时,首先想清楚谁是这个现象的主要决策者,以及他的目标、目标的特性,他所处的环境的特性等等。而想要找到这些目标和特性,就要借助归纳的方法,包括当代横向的归纳,历史纵向的归纳和多现象综合归纳,即“三归纳”。反复交替进行分析和归纳我们才能建立逻辑的自洽,推论与现象相符的理论。 “四个把握”则是告诉我们做学问的原则以及如何成为一位对社会进步作贡献的经济学家。首先,我们要清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差别,在推动社会进步是,要从改变决定内生变量的外生变量入手才能有效改变内生变量,否则不仅事与愿违更有可能令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强调产权和治理结构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不可能根本改变国企软约束的情况。其次,在外生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146个国家中位居第133位。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管理方面相当薄弱。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本项研究中,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投入)政策、环境收费与价格政策、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保险)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表1)。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经济激励约束、筹集

资金、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经济政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财政政策。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基础,环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典型的“共有资源”。共有资源具有明显的“无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无排他性”是指不可能排除那些不掏钱的人享受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好处,即“搭便车”,从而导致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非竞争性”是指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该物品另一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即该物品提供给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环境保护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环境保护与治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进行,需要政府制定法规强制社会和企业施行,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实施污染治理。 财政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也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环境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对环境保护

石油安全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安全对经济的影响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

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1.9~2.0亿吨。再次,未来国内原油产量还将下降,预计2020年前,中国仍处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的时期,到2020年探明储量约为5~5.5亿吨,到2050年,年探明储量下降到2.4~2.6亿吨。[2]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如上所述,油价上涨是影响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油价的上涨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4年,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经济部孟

外资报告,中国经济危机

外资报告:中国的红色警报(全译本) 2010年04月02日11:58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此为美国著名投资公司GMO发表的研究报告,列出了中国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十个特征。报告一面世,就引起了中国是否存在泡沫的又一次大讨论 编者按: 3月23日,美国著名投资公司GMO发表了这篇研究报告。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关于中国是否存在泡沫的又一次大讨论。此前,今年1月,美国著名的空头投资者詹姆斯?查诺斯预言,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巨大的危机。 华尔街近年一直追捧中国,但内心深处的一丝隐忧始终存在。这份报告把这种担忧表达了出来。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已经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反驳文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飙升未必是坏事》。但李晶的观点不乏批评者。财新网的名家博客Barrons即撰文驳斥。 财新网已经在3月31日刊登文章“美国著名基金预警:中国现狂热投机先兆”,介绍这篇报告。 为了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报告的内容,财新网将全文作了翻译,全文约1.2万字。 【财新网】(记者陈璐实习记者黄玉蕾译)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前景十分萧条:家庭需要减债,西方政府不得不勒紧钱袋。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许多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投资者的这种热情很容易理解,因为中国有着13亿人口,且经济增长空间巨大。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但中国有非常好的增长记录。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GDP增长了16倍。

那么其中的蹊跷在哪里呢?那就是,目前中国呈显出了许多投机狂热的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描述历史上一些著名泡沫的特征以及概述中国经济目前的脆弱性。 第一节:识别投机狂热和金融危机 我们能够在泡沫破裂前就识别出投机狂热么?我们能够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看出它的端倪么?纵观那些著名经济学家、央行官员以及华尔街权威人士在过去十年中的观点,上述问题的答案就是:不可能! 但事实上,泡沫还是可以在事前识别的。尽管经常被忽略,但确实也有一些人在研究判断金融危机的先行指标。几年前,这套指标中有不少指标反映,美国和其他一些地区的经济变的很脆弱。而今天,这些红色警报盘旋在华尔街新宠――中国的上空。 过去的投机狂热和金融危机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下面,我将列出三个世纪以来著名泡沫的十大特征。 1.巨大的投资灾难往往始于一个令人信服的增长故事。 它可以是一些革命性的新技术,比如19世纪的铁路、20世纪20年代的收音机,或者最近的互联网。即使这些技术都是真实的,但它们的预期增长率却可能被高估。早期的快速增长,往往让人们推定,这种增长会持续到遥远的将来。 同理,这样的增长神话也可能针对某个特定的经济体。某个经济体将有潜力成为霸主,在很多时候往往是投资者的一场空想。1719年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源于就是被约翰·劳(John Law)的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所吸引,相信其可能使法国成为欧洲的霸主。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京,投资者们蜂拥而至,就是因为相信日本可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从供给侧改革视角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

论文题目:从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解读供给侧改革 摘要 准确认识宏观经济的新走势,主动适应并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站在新发展阶段起点上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本文围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供给侧改革的词源、提出背景和含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其特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供给体系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对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发展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5 月考察河南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一概念。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发展的命脉,2015年中央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这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项伟大的结构性改革。 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1 “供给侧”词源分析 两个多世纪以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对“供给侧”的研究和应用起起伏伏,但从未淡出经济学人的视野。“供给侧”经济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的开端,可认为是19世纪初“萨伊定律”的提出和发展,而随着“后来居上”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对其进行了几近全盘的否定;20 世纪 70 年代,“供给学派”重新兴起,构成历史上在“供给侧”的第一次复辟,且明显带有“螺旋式上升”的新特点,并紧接着又继续湮没于“凯恩斯主义复辟”的浪潮中;直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供给侧”学派才又重新以“供给管理”这一带有继续“螺旋式上升”新特点的形式,重新回归至举足轻重之位。 2.2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背景及含义 2015年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

林毅夫4.24北大演讲: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林毅夫)2014-04-24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92期)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今天(2014年4月24日)晚上7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高级论坛在光华管理学院阿里巴巴报告厅举行,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创办人、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就当期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进行了演讲。林教授的主要观点包括:2010年以来的经济增速衰退,不应当忽略国际经济波动的外因;中国经济增长需要以来内需,但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并不科学;中国经济崩溃论的反驳与“8%增长20年”论的解释。 作为一个苦逼本科经济狗,楼主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并进行了全程笔记。窃以为演讲中的很多观点,逻辑和事实都有利于大家对现阶段经济形势的理解,故不避辛劳,第一时间整理于此贴,以供参阅评论。 特此声明: 1. 本贴涉及所有论点、理论、思想,知识产权归林毅夫教授所有,楼主在此传播,目的是促进广大吧友对经济状况的概括性认识和理解,不含有任何营利目的; 2. 本帖是楼主基于现场笔记、记忆事后整理,并非林毅夫教授讲座原文,任何断章取义,对于任何借本帖中只言片语对林毅夫教授进行人身攻击的言论,楼主对其引用的真实性不予承认; 3. 楼主欢迎诸位吧友对本帖内容进行积极讨论,不欢迎人身攻击、意识形态论和地域黑。 基本事实:中国的经济发展从1979到2013,35年持续9.8%增长。1979年大陆的人均收入是最贫穷非洲国家的三分之一;现在达到6800美元,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8亿人摆脱世界贫困线(1.25美元/天)的标准。 近一两年以来,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很可能崩溃,现在的6800美元不过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到底会不会像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高速增长不可持续、功亏一篑?这是一个关键的课题。个人、企业的发展无法脱离经济的大环境,只有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所学才能有用武之地。今晚就分析一下大家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问题进行讨论。 因为中国是现在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贸易体,要了解中国必须放眼世界。我的目的是分析中国持续发展的前景,但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国际经济形势切入。 2008年,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突然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当时确实来势汹汹,发达国家的股市突然下跌了40%,发展中国家普遍下跌50%,国际贸易萎缩一般,失业率急剧增加。即使在发展状况较好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出现2000多万的失业。从各种经济指标来看,甚至比1929年大萧条的来势更加危急。G20年底会议商定采取三个方面的共同应对措施:挽救受到危机影响的银行、采取积极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坚持自由贸易。我国4万亿政策后迅速止跌回升,2009年9.2,2010年10.4,2011年9.3,表现鹤立鸡群,拉动了世界复苏。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表现也普遍比较好(印度,巴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