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2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

1.社会总产出

(1)社会总产出的概念

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2)社会总产出的形式

①实物形式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社会总产品,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物质产品只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类。服务是指能够提供使用价值的活动形式、以非实物形式存在的产品。服务可分为物质性服务和非物质性服务。

②价值形式

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形式,并需要确定一系列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这些价值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a.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b.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其公式为: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d.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其公式为: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津贴=国民净收入-间接税+津贴。

在社会总产出的诸多价值指标中,以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为内容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作为代表性指标的。

2.社会总产出结构

(1)总产出结构的定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指社会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即产业结构和社会

总产出的地区分布。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2)产业结构的分类

①两大部类结构

它是指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②农轻重结构

它是指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我国在1978年以前,长期采用的是这种划分方法。

③三次产业结构

它是指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顺序,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

(1)社会总供给的定义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广义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狭义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来代表。

(2)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是构成总供给规模的一个基本物质条件。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也越快,反之亦然。

②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能够实现的社会总供给水平也越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或利用效率取决于经济体制。

③价格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是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函数,二者呈正方向变动。

④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使各个产业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使供给总量不断增加。反之,则使总供给下降。

⑤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水平上升,供给量也随之增加;反之,供给量会随之减少。

⑥对外贸易。通过对外贸易,一国可以利用国际市场的原材料、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来调节国内供给总量和供给结构,增加供给总量。

二、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

1.社会总需求的内涵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1)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

与社会总供给相对应,社会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①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②国外需求。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

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2)广义和狭义的社会总需求

狭义的社会总需求是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广义的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金支出所形成的、对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内的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品)需求。

2.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货币资金支出形成的。货币资金的来源有两条渠道:一是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和再分配;二是来自于再生产过程之外的资金。

(1)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

社会总需求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资金,是这一时期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销售值。

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资金和投资需求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①从社会产品生产和销售形成的资金中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

②税收和利润中用于投资的部分;

③农民所得的纯收入用于投资的部分;

④居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

总括以上各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投资资金,可以下式表示:

投资资金=企业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由税金和上缴利润转化的国家投资资金+由企业留存利润转化的企业投资资金+农民纯收人中的投资资金+由居民个人收入转化的投资资金

(2)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

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和消费需求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职工工资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②税收和利润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③农民纯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④居民其他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消费资金,可以下式表示:

消费资金=个人消费资金+公共消费资金=(企业与国家职工工资收入及各种奖金+农民纯收入中的消费资金+居民的其他收入)+(企业的公共消费资金+事业单位机关的公共消费资金)

(3)自再生产过程之外的会总需求资金

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财政出现赤字后向银行透支,用赤字性拨款进行国家投资或用作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开支;

②银行在集中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金和城乡居民储蓄之外的扩张信用,贷款给企业进行投资。

3.社会总需求的结构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就分解为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

(1)投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投资结构是指在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投资结构具体包括投资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技术

结构、再生产结构、规模结构、主体结构等。一般来说,投资结构由下列因素决定:

①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状况。要在不同时期确定一定的投资重点,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用合理的投资分配结构塑造合理的产业结构。

②科学教育水平。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与运用。

③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投资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要求投资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求做到投资在各地区间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④体制因素特别是投资体制,也是影响投资结构的重要因素。

(2)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

①居民收入水平。这是影响消费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恩格尔系数考察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并可以作为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

②居民收入结构。高收入水平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小;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所占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则越大。

③价格因素。价格既指消费品的绝对价格,也指它们的相对价格。

④商品因素。商品本身的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行为,从而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

⑤消费者个人因素。它包括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周围社会环境对消费水平的示范影响、消费者对经济发展的判断或预期及心理活动因素。

⑥社会对消费行为的引导。这是指社会所倡导的消费指导思想、政府制定的消费政策以及企业通过广告、促销活动对产品的宣传等。

⑦人口的构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教育水准、地区、民族、宗教信仰等)、消费传统和外部消费文化等。

⑧消费结构还直接受到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影响。

4.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

由于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从影响投资需求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来分别考察。

(1)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国民净收入数量越多,可用于投资的数量越多,投资规模越大;国民净收入增长率越高,投资增长幅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②消费率与投资率。在国内生产总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投资率提高,投资规模增大;投资率下降,投资规模缩小。

③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由于投资支出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消费和投资的比率必须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及其构成相适应。

④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效益系数越大,说明投资效益越好;反之,则相反。

⑤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是影响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

⑥物价水平、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等,也是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

(2)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除影响投资需求的前两个因素对消费需求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外,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还有:

①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需求的最主要因素。影响消费需求的收入因素

不仅同消费者现实的绝对收入水平有关,而且还同他们的相对收入以及预期的收入有关。②利率水平。利率高低影响人们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利率提高,将诱使人们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反之,储蓄就可能减少而消费增加。

③物价水平及其预期。消费者对物价水平变动的消费支出反应,主要取决于物价水平的变动同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变动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

1.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

(1)宏观经济失衡的内涵

宏观经济失衡是指社会总供求在数量上不相等,在结构上不成比例。它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以及总量与结构都不平衡。

①总量失衡的类型

a .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

b .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

这两种类型的总量失衡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②结构失衡的类型

a .各部门的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

b .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

c .有些部门供过于求、有些部门供小于求、有些部门供求平衡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

(2)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可能性的来源

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可能性,源于商品经济的矛盾。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的媒介之后,商品生产者不再为使用价值生产,而是为价值而生产,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往往不能立即转化为商品,卖出商品的货币持有者并不立刻购进商品。于是,便会发生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与流通的分离,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失衡就具备了可能性。

(3)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及时性以及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此,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尤其如果社会不能有效地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则现实中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严重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难以避免的。

2.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的条件

(1)两部门经济——企业和居民

在封闭条件下,假定全社会只有企业和居民两个经济主体社会的总供给,包括社会消费供给和社会储蓄投资供给,即:

s Y C S

=+社会总需求包括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即:

d Y I C

=+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就必须使,即,即:

s d Y Y =C S I C +=+S I =储蓄投资供给等于投资需求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条件。这个平衡条

件要求国内必须有能使储蓄顺利转化为投资的健全机制,投资和消费必须有物质保障。这种最一般的平衡条件,是一种理论的抽象。

(2)三部门经济——企业、居民和政府

把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主体扩展到政府,由两个主体变成三个主体,政府的财政收支就是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公式可以表示为:

i p

S C G C I G ++=++这就是说,如果,则,即政府财政收支平衡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

S I =i p G G =的基本条件。如果,则:S I ≠i p S G I G +≠+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用与的差额来加以弥补,即国家政府通过扩张或紧缩财政i G p G 的办法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3)加入银行活动后的平衡将银行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考虑进来,把上述平衡的公式修改为:()()q t C S S C I S ++=++在这个平衡公式中,代表信贷存款,代表信贷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把该平衡式q S t S 移项整理,就得出:()()()t q C S C I S S +=++-公式中的表示在银行参与下新形成的社会投资需求和社会消费需求。()t q S S -上述平衡公式的含义是,原有的社会总供给等于原有的社会总需求加上经过信贷收支相抵后新形成的社会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信贷的扩张和收缩是调节社会总供求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4)加进政府、银行活动后的平衡条件公式把政府、银行的活动一同加进来进行分析,则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条件公式是:i q p t

S C G S C I G S +++=+++将上述公式移项整理后可得出:

()()()()0

p i t q C I C S G G S S +-++-+-=????这个公式表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既可以通过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来调节,也可以通过财政、信贷的综合平衡来调节。但上述的平衡条件都必须以实物总量供求比例合理和结构合理为前提。

(5)开放经济的平衡条件

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在封闭条件下分析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对加入国际进出口贸易同样是实用的。以代表出口量,以代表进口量,则社会总供求平X IM

衡条件的公式为:i q p t C S G S IM C I G S X

++++=++++将公式移项整理可得出:()()

i q p t X IM C S G S C I G S -=+++-+++这个平衡式的含义是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再考虑出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若以代表资本流入,代表资本流出。则社会总KI KX 供求平衡条件的公式是:

i q p t C S G S IM KX C I G S X KI

+++++=+++++将该公式移项整理后得出:()()()()i q p t X IM KI KX C S G S C I G S -+-=+++-+++这个等式的含义是国际收支的差额等于国内总供求的差额。在这个等式中可能出现:0X IM -=0KI KX -=这个平衡关系的含义是,进出口贸易平衡,资本流出流入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防总供求也平衡。如果在较长时期内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的总供求平衡也会受到破坏。当然,也不排除出现:()()0X IM KI KX -+->()()0X IM KI KX -+-<如果国际收支是顺差,国内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用国际顺差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如果是逆差,国内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用国际逆差来弥补国内的供求差,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以上各种供求平衡条件的理论分析,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总供求平衡确定一个理想的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四、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混合体制中,政府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干预,不同程度地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主体的行为,行使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的一般经济职能:

(1)建立市场经济运行基本框架。为了维护市场的自由交换,就需要政府建立起市场经济的秩序,以界定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它们活动的边界,从而使它们在边界内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2)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而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劳务主要包括国防、国内安全和警察,消防、道路和桥梁、交通控制系统等各种市政工程,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和咨询服务等。

(3)稳定经济。这是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能,其目的主要是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良好的宏观环境,消除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4)维护竞争,反对垄断。市场自身的运行往往会产生两种破坏竞争的倾向:过度竞争、垄断。过度竞争会造成竞争的毁灭,而垄断则会造成竞争的窒息。对此就要求政府必

须运用反垄断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保护竞争,以形成有效竞争市场。

(5)保护自然资源和发展教育。这一职能是根据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效应产生的市场失灵而确立的。

(6)切实提供和完善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会产生一些人们难以接受的残酷后果,需要政府提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或基本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现

社会公平。宏观调控的目标具体为:

(1)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的目标包含两层含义:①经济持续增长;②经济均衡增长。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虽然是指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就业状况,但它并不排除诸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而是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3)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价格指数分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三种。

(4)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即是指既不发生逆差,又不发生较大幅度的顺差。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收支状况对现代开放型经济的国家至关重要。

3.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一般来说,宏

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1)计划手段

计划手段是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的形式主要是指导性计划,突出其宏观性、战略性

和政策性。计划调控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功能之不足。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①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价格作为调节杠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投资的方向,调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结构,调

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及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增强适应

市场供需变化的竞争能力。但它不能调节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于既

鼓励生产又鼓励消费的商品也不能靠价格调节奏效。

②税收杠杆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经济活动,最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和流通、调节市场供求、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调节进出口贸易关系等作用。但税收的固定性使

之难以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对于需要增加供给、减少需求的商品,靠税收的调节也难以

奏效。

③信贷杠杆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调节存贷款利率,能够把闲散的资金动员起

来加以利用,支持经济的发展;能够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能够控制货币流通量,调节社会总需求,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能够促使企业提高资金

的利用效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④工资杠杆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形式,确定合理的工资等级差距,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还可通过确定工资总水平,来调节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由上可见,几种经济杠杆各有长处和局限性,每种经济杠杆的作用范围、作用方向和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关键是综合利用经济杠杆。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两个方面。

①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

②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4)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宏观调控中要以经济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其他手段,发挥各种调节手段总体功能,以便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4.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还需要运用经济政策来实现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是各项预算拨款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按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为平衡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组成。货币政策的类型:平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一项完整的产业政策,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手段三个构成要素。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在我国是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政策目标是指政策预定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工具。

(4)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一般来讲,收入政策包括两个部分。

①政策目标选择

收入政策目标选择可分为收入结构政策目标选择和收入总量政策目标选择。

②具体实施措施

具体实施措施是指为了促进收入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采取实施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a.以法律形式规定最低工资标准;b.税收调节。c.实施工资和物价管制。d.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

宏观调控政策除以上主要政策外,还有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汇率政策等,它们共同构成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从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并有选择地采用各项调控政策,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总体功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

5.政府的微观监管职能

(1)微观监管的目的、主体、对象

微观监管(规制或管制)职能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微观监管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微观监管的对象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居民。

(2)微观监管的分类

根据政府监管对象、目的和手段的不同,可以把微观监管划分为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两部分。

①经济性监管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为了防止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使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依据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进行的监管。经济性监管的领域主要包括自然垄断领域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

②社会性监管是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治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监管。与经济性监管相比,它是一种新的规制监管形式。社会性监管的领域主要有两个:a.针对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典型的如环境污染问题。

b.针对那些存在信息偏差,有可能对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威胁的行业。

(3)完善微观监管体制

完善我国微观监管体制的重点是从根本上剔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统制”方式、方法,以为市场失灵领域重建市场机制作用条件为目标,建立健全现代微观监管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投资体制改革,是形成有效宏观调控传导机制,完善微观监管体制的重要前提。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