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粘性_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工资粘性_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工资粘性_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赵颖

内容提要:在具有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劳动者工资差异的决定方式。分析指出:工资粘性在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劳动力市场上工资

粘性的存在显著降低了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数量,且各技能层次劳动者技能报酬和工资粘

性的交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了恶化的趋势。通过采用

CGSS2006年的调查数据,这里分别对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以及各技能层次差异化的工资

粘性对劳动者工资的特征事实进行了归纳。逐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完善劳动力市

场的供求机制,是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并改善劳动者工资分化局面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工资粘性技能分化工资异质性

一、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实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伴生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它既体现为经济成果的分配方式和公平性,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持续性与社会和谐。由于其涉及主体广泛、来源多样、数量差异以及发展失衡,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2011年2月到2011年12月,《人民日报》相继刊发了关于收入分配制度、行业差距、分配价值观以及收入增加下资金聚集流动过程等30篇文章,再次将收入分配问题推至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分配关系不合理,表现在“两降四大一不顺,四低一慢两并存”;分配秩序混乱,表现为“侵权、不公、无序、繁多、失范、非法”①(苏海南,2011)。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过程中,初次分配的问题更值得关注。初次分配中收入分配秩序失范以及“潜规则”替代“正式规则”,导致我国社会居民收入存在较大下行风险(余斌,2011)。只有初次分配的形成机理具有一定合理性并能够包容各群体对这种收入形成的诉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社会公正。

工资收入是城镇中劳动者初次分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数量多寡②以及分布的人群特征,将在较大程度上决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1995年和2002年,我国居民劳动收入(包括工资和奖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296和0.344,其间上升了约16%(陈斌开等,2009)。2009年和2010

*赵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邮政编码:430073,电子信箱:zhaoying0504@gmail.com。本文为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入选论文,感谢与会者及匿名审稿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但文责自负。

①“两降四大一不顺”,其中“两降”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四大”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偏大,“一不顺”就是组织层级之间分配关系没理顺。“四低一慢两并存”,其中“四低”是农民、城乡贫困居民、部分退休人员和企业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低,“一慢”是劳动者工资增长率慢,“两并存”是许多低端岗位工资偏低和某些低端岗位工资不低并存和部分高管工资偏高与少数高管工资不高并存。分配秩序的“侵权、不公、无序、繁多、失范、非法”主要为欠薪逃逸拖欠工资、同工不同酬、特殊情况工资支付无序、部分用人单位制度外收入多、要素市场收入分配失范以及非法收入占相当比重。

②1990—2011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性收入增长了11.9倍,而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速分别为76.2和33.4倍。2011年,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为64%,较2010年增加12.4%,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增速为6.7%。同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为43%,增速为21.9%,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增速为15.4%。

65

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情况也不容乐观,基尼系数分别为0.479和0.431(杨灿明等,

2010,2011)。①虽然居民的收入来源形势逐渐多样化,但是工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具有的决定

意义是难以忽视的。就大多数中等收入劳动者而言,工资收入不仅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往往是影响此部分群体收入分配状况的决定性因素。2009年和2010年,工资性收入对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分别为41.19%和47%(杨灿明等,

2010,2011)。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总收入的各项收入构成中,工资收入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已跃居各收入来源贡献程度之首。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可以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两个显著特征进行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第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即为工资粘性②的广泛存在(宋湛,

2003;王仕豪等,

2006;陈冬华等,2010;李雪松等,2011)。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工资往往具有一定的粘性,从而直接影响了劳动者工资的实际水平和增速。由于市场中存在摩擦,工资往往难以实现灵活调整③,这种情形在外来务工者中更为普遍地存在(徐建炜等,2012)。在此情形下,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名义工资粘性的估算文献,也逐渐开始出现。部分学者测算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者名义工资粘性总体水平较低(徐建炜等,2012)。具体而言,工资粘性的存在,一方面直接影响了劳动者工资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间接阻碍了激励效应的实现(陈冬华等,2010)。由于市场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工资粘性,还会通过劳动者抑制性的工资增长和恢复性的工资增长,对物价水平的变动产生重要影响(田雪原,

2011;赵颖等,2013),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居民间超分配效应④。工资粘性不仅在我国显著存在,在其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也广泛存在(Mclaughlin ,1994;Floden et al.,2000;Christofides et al.,2003;Levin et al.,2006;Zanetti ,2007;Casares ,20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存在货币政策冲击的条件,工资粘性比价格粘性能够更好地解释冲击下的动态演化过程(Bordo et al.,

2000;Erceg et al.,2000;Christiano et al.,2005;李雪松等,2011)。失业问题的持续往往也与工资粘性的存在相关(Blanchard et al.,2007;Zanetti ,2007;Casares ,2010)。目前,工资粘性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遵循Blanchard et al.(1986)的思路。在这种分析框架下,处于垄断竞

争的劳动者,确定自己的工资水平,也即劳动力的出售价格,如Erceg et al.(2000)等。

⑤根据市场的冲击,调整其工资水平。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能力方面差异以及策略的安排,这种调节过程往

往存在进程不一致,

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劳动者难以实现同时调整工资。⑥Alessandro et al.(2010)的研究指出,在调整测量误差后,美国平均每季度劳动者的工资粘性程度较高,在0.72—0.95之

7

52012年增2期

⑤⑥

杨灿明等(2010,

2011)是基于全国范围内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李实等(2012)也对CHIP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测算,指出我国城镇居民2007年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39。由于存在年度间的差异,这里的数据难以比较。但是,两位学者的测算都支持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失衡的事实。

工资粘性是凯恩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劳动者的报酬水平难以随着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变化而及时发生变化,包括向

上刚性和向下刚性两方面。Wilson (1999)将工资的向下刚性定义为:职工薪酬不随企业的利润上升而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来,

Fischer (1977)等学者为工资粘性如何影响劳动工资水平建立了一套微观基础。2010年在湖北曾发生富士康和本田事件,正是因为工资水平较低和调整水平严重滞后共同造成的。据调查,导致富士康

事件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劳动付出与所获报酬严重失衡(62.7%)。在此情况下,湖北省于2010年12月颁布了《湖北省企业工会条例》

,对工资调整机制和具体方式作了规定。我们将这种由物价指数在消费项目上变化导致居民实际购买力变动,从而影响居民真实收入值大小,进而导致收入分配

格局出现变化的结果,称为物价指数的居民收入超分配效应。物价变动影响居民收入的传导机制是通过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实现的。这种超分配效应区别于市场中的初次分配、政府主导的再分配以及第三部门推动的第三次分配这三种主要分配方式,

主要是因为这种分配方式具有不可控制、不可预测和任意分配的特点。也有部分学者从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角进行工资粘性方面的研究,如Azariadis (1975)和Floden (2000)。

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诸如自由进入这样的约束条件,导致次优均衡的选择成为一种广泛的现象。这种限制通常

施加于劳动者一方,具体体现为部分行业或者企业的进入门槛较高。由于这种非对称的劳动力流动障碍,事实上也减少了决策集合中的数量。这种现实约束还同时减少了劳动者受雇前的讨价还价能力,影响了均衡劳动者工资水平的设定,从而导致出现无效率的匹配。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间,并且工资粘性的大小在各行业和各职业类型中的相似程度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失业率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密切相关。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为劳动者的技能分化。如果将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劳动者视为高技能劳动者,那么我国1990年和2010年高技能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重分别为10.60%和23.98%,二十多年间比重上升了一倍有余,年均增速约7%。①劳动者技能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显著的技能回报分化(李实等,2003,2012;陈斌开等,2009;徐舒,2010;蔡昉,2012),也导致工资收入分配格局迅速恶化(邢春冰等,2011;蔡昉,2012;李实等,2012)。实际上,技能溢价导致的收入差距不但在我国存在,而且是过去30多年全球范围内收入分化的主要特点(Katz et al.,1992;Gottschalk et al.,1997;Acemoglu,1998,2002,2003,2011;Acemoglu et al.,2002,2012;Park et al.,2004;Autor et al.,2005;Mocan et al.,2011)。通过这种技能上的劳动者异质性来分析收入分配,是收入分配的市场化视角。劳动力分层引致的一个重要现象即为工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是由技能溢价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各层级劳动者之间存在的工资议价能力所影响的。迄今,国内在前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后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劳动者内部的工资分配格局而言,技能价格变动会对此产生显著影响。一般而言,职工的职业结构与职业技能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技能分化通过影响职业结构的变动从而导致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夏庆杰等,2012)。高技能劳动力的出现,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低技能劳动者间工资水平的分化,但是也可能会通过改善收入积聚主峰的位置值和创造就业机会这两种途径来改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也即同时具有Acemoglu(2002)所指出的侵蚀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中,高技能劳动力工资的变化呈现更加多元的趋势(Murphy et al.,1992;邢春冰等,2011;李飞跃,2011;刘斌等,2012)。近年来,关于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对宏观收入分配影响的分析也逐渐开始出现,如劳动力市场上的技能结构与劳动者收入在GDP中占比的问题也开始得到一定的研究(王永进等,2010;邹薇等,2010)。技能提升的重要意义,在于减少市场对劳动者个体的歧视,提高劳动者的市场议价能力(葛玉好等,2011)。一般而言,在导致技能分化的原因中,教育是重要的一个方面(Galor et al.,2000;徐舒,2010;李小瑛等,2010;魏下海等,2012)。

收入总量分配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深入认识收入分配问题客观上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收入分配有全面深入的认识。上述文献分别从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这两个视角,考虑了我国劳动者技能和工资粘性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和决策时滞等方面的原因,市场并非是完善的。伴随着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各劳动者的就业选择面和工资议价能力开始出现较大的区别。一般而言,随着教育或者技能层次的提升,工资粘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徐建炜等,2012)。如果在技能分化的环境中仍旧假设高低技能劳动者具有相同的工资议价能力,并且存在对称性的工资调整速度,显然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区别。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工资的变化也往往难以随着供需变化而及时的调整,通常存在一个延期。这种工资调整上的延期,就产生了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因此,需要将技能分化和工资粘性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以便在具有工资粘性的劳动力市场上分析具有不同技能劳动者如何做出其劳动供给决策,并且对这两种假设下劳动

①如果将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劳动者视为高技能劳动者,具有初中和高中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为中等技能劳动者,而仅受过初中以下教育劳动者为低技能劳动者。那么我国1990年和2010年高技能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重分别为1.6%和10.09%,十多年间比重上升了八倍有余,年均增速约15.35%。我国1990年和2010年中技能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重分别为62.9%和27.27%,十多年间比重下降了60%,年均减少约-6.96%。我国1990年和2010年高技能劳动者在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重分别为35.5%和62.64%,十多年间比重上升近一倍,年均增速约4.73%。在此意义上,过去二十多年教育较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即为具有初中以下学历劳动者在全部劳动者中占比持续下降,以及具有初中以上技能劳动者特别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劳动者占全体劳动者比重的显著上升。根据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85

者工资分配的微观机理和宏观趋势进行辨析。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引入工资粘性,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即技能层次间工资粘性存在的差异。在外部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技能和工资粘性的不同组合既存在加速劳动者收入分化趋势所的可能,又存在结构性的缩小技能溢价从而缓解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恶化的可能。在此意义上,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减少劳动力市场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工资粘性,如漠视劳动权益等,是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数量进而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举措。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将在劳动者供给决策的基础之上,分别引入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从而获得我们的基本分析模型。主要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我国的特征事实将在第三部分中给出。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基本模型

自此部分,我们将引入基本模型。我们的假设如下:(1)劳动和资本是可以替代的,并且替代率等于1;(2)高低技能劳动者的替代率不等于1;(3)部门内既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和资本均具有异质性;(4)不存在货币冲击。

工资粘性的分析涉及到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决定过程,因此需要细分劳动者技能进行分析。我们在此首先引入劳动力供给形式,然后再引入工资粘性的表达式,得到具有工资粘性的一般劳动力工资溢价决定方程。

(一)劳动供给

参照Smets et al.(2003)对劳动力供给的设定,可以得出个体劳动者和社会全部劳动力供给数量及相对工资水平的关系:

H

t,j =L

t

W

t,j

W

[]

t

λj

1-λj

(1)

其中,H

t,j 和L

t

分别为既定技能层次和社会上全部的劳动力,其中j=s,u,分别代表高技能劳动

者和低技能劳动者。W

t,j 和W

t

则是其相应的工资水平。该式说明,既定技能层级上劳动者数量的

多少,与给定技能水平内工资状况同社会所有行业中工资状况的比重相关,也即与相对工资率大小相关。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CD-CES生产函数,用以刻画经济活动中资本和高低技能劳动者对总产出的贡献。

Y

t =A

t

K1-α

t

[γ(Aζs

t

H

s

)ρ+(1-γ)(Aζu

t

H

u

)ρ]α/ρ(2)

其中,A是技术进步系数,K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资本。ζ

s 和ζ

u

是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

的劳动效率参数。ρ为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替代弹性,α为两类劳动者共同占有的劳动收入份额,γ为高技能劳动者收入在全部劳动收入份额中所占的比重。在此生产函数形式下,我们容易得出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溢价水平:

w=w

s

w

u

1-γ

zρ(ζs-ζu)

t

H

u

H

s

1-ρ

(3)

其中,w是两类劳动者的工资溢价水平,w

s 和w

u

分别是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

水平。在方程(3)中,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溢价取决于他们相对工资所得份额、相对技能水平、相对供给数量以及两者之间的替代率。如果这种替代率小于1,那么说明高低技能劳动者是互补的,高技能劳动者的增加并不会排斥低技能劳动者。在此情况下,高技能劳动者供给数量的增加,会逐渐降低既定层次上的技能回报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工资收入分化的趋势。但如果高技能劳动者会逐步替代低技能劳动者,那么前者的数量上升必然会伴随着工资收入差异的扩大,从

95

2012年增2期

而恶化整个社会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

(二)工资粘性

沿袭Erceg et al.(2000)的思路,

我们将工资粘性设定为Calvo (1983)的形式,这种工资粘性的设定形式,能够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Walsh ,2003),因此得到了诸多学者的支持(Smets et al.,2003;Christiano et al.,2005;Levin et al.,2005;Casares ,2007)。此处,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方式设定工资的决定方程:

W t =

1

(W t ,j )

1

1-λj

[]

dj

1-λj

(4)

其中,W t 和W t ,j 分别为社会加总后的工资和个体劳动者的工资。

在此假设下,如果工资中具有ξ的粘性,那么1-ξ的工资可以实现灵活调整。经过一定的等式变化①,那么可以得到如下的工资决定方式:

w t ,j =

1-ξt ,j (1+π·

t ,j )

1

j

1-ξt ,[]

j

1-λj

(5)

这里的w t ,j 是劳动者工资相对社会工资的水平,也即相对工资率水平。其中,π·

为劳动者绝对工资的变化率。如果假定社会上工资水平都具有灵活调整的可能性,并且如果一般性的假设社会上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为1,那么这里的ξ等于0,工资率水平也就等于1。那么工资率w t ,j 也即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这和效率工资理论中的最优工资决定水平是一致的。

将(1)、(5)式带入(3)式,我们可以得到:

w =γ1-γz

ρ(ζs -ζu )

t

(1-ξs )λs (1-ξu )

λu

(1-ξu (1+π·

u )11-λu )λu (1-ξs (1+π·

s )

11-λs

λ{

}

s

1-ρ

(6)

(6)式即为包含劳动者技能和工资粘性的工资溢价决定方程。在此方程中,劳动者实际技能水平的高低以及工资粘性的实际水平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工资溢价水平。如果两者同时变动,那么所产生的联动效应将会对工资溢价的实际变化产生多维度的影响:或者在一定的组合下进一步放大劳动者间的工资溢价,或者通过其他的组合方式控制技能溢价水平的增加。在(6)式中,

如果两类劳动者都不具有工资粘性时,也即当ξ等于0,就可以得到自由市场上工资没有粘性时的劳动力供给决定方式。当各技能劳动者工资变动率与社会平均工资变动率基本一致时,也即劳动者之间工资粘性不再具有差异时,

劳动者将获得效率工资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三、模拟分析及特征化事实

根据第二部分中的基本模型,这里就劳动者的技能分化、工资粘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模拟分析,并通过CGSS2006的数据描述我国特征化事实,以检验模型部分分析的合理性。

(一)模拟分析

就技能分化和工资粘性单变量变化对劳动者工资溢价的影响而言,存在各自的影响机理。技能分化导致的工资溢价变动趋势和经典文献中结论是一致的(见图1)。高技能劳动者技术水平的上升,使得高低劳动者间的工资溢价水平迅速扩大,劳动者工资的差异也由此扩大。低技能劳动者技术水平的上升,则提升了他们工资的获得数量,从而改善了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控制这种技能间的工资溢价。

在给定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工资粘性对高低劳动者技能工资溢价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见图

6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详细过程可向作者索取。

2)。在我们的数值模拟中,高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变化,分别缩小和扩大了工资溢价水平。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越高,或者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越低,都是加剧这种工资分化的重要因素

图1

技能分化与工资溢价

图2工资粘性与工资溢价

注:在图1中,我们将劳动者的技能简化为一个线性形式,因此技能参数变动也会带来劳动者技能水平线性提升。虽然这种假设较为严格,但是能够反映出技能参数变动对劳动者实际能力的一般演进趋势。

如果在技能分化的前提下,工资粘性也在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劳动者间工资溢价水平会呈现怎样的演进趋势呢?图1—图6对此给出了答案。

技能分化和工资粘性的交互影响,放大了劳动者间的工资溢价水平,(图3—图6)使得劳动者工资决定机制更加复杂,

旨在促进低技能劳动者工资收入增加的调整措施也会由此产生多方面影响。一般而言,当高技能劳动者的数量接近并超过低技能劳动者的数量时,仍存在较高的技能溢价,

促使更多的低技能劳动者深化自身人力资本。高技能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会导致技能回报率的相对贬值,降低此部分劳动者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会提升劳动力整体的生产率,从而促进其收入水平的上升。前者可以称为高技能劳动者的供给效应,后者则可以被视为是生产效应。在既定时期中,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劳动者工资水平如何演进及具体变化方式。

在技能水平给定的环境中,高技能较低的工资粘性和低技能劳动者较高的工资粘性,均使工资溢价曲线呈现上升趋势。这种溢价水平的变动存在一个加速上升的区间,充分显示了此二变量联动所可能产生的较大工资分化效应。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工资粘性能产生四种基本组合,即高技能高粘性、低技能高粘性、高技能低粘性与低技能低粘性。

在低高组合中,低技能劳动者较高的工资粘性进一步放大了技能工资的差异。随着高技能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上升,工资溢价曲线呈现加速增长的趋势。在低高组合中,虽然低技能劳动者技术能够实现提升,但是他们较高的工资粘性阻碍了其工资增速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工资分配格局的改善。在此情况下,如果低技能劳动者技术进步率低于高技能劳动者,或者工资粘性足够大,或者两者联动效应足够大,都会使低技能劳动者难以达到工资收入增加的目的,更难以实现工资收入等级的跨越。

与此相反,在高低组合中,如果低技能劳动者的技术不断上升但是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逐渐增加,

那么低技能劳动者工资增速将快于高技能劳动者,能够在远期内在工资水平上追赶高技能劳动者,从而缩小技能工资差距,甚至能够实现从低技能劳动者向高技能劳动者的转变。

正是在此意义上,由于技能分化和工资粘性交叉影响的存在,仅仅依靠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并非会真正改善低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缩小高低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溢价,改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如果工资粘性的负面影响大到足以抵消技能提升的正面效应,那么片面地强调低技能劳动者

1

62012年增2期

技术的提高难免会事倍功半。在改善低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本的同时,减少外生或者内生原因导致的工资粘性,使低技能劳动者形成向上的工资预期,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无疑具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图3

高高组合与工资溢价

图4

低高组合与工资溢价

图5

高低组合与工资溢价

图6低低组合与工资溢价

注:在图3—图6中,横向看图3和图4,以及图5和图6,可以观测到假定技能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工资粘性对劳动者工资溢价曲线的影响。纵向看图3和图5,以及图4和图6,可以观测到假定工资粘性不变前提下,技能水平变动对劳动者工资溢价的影响。

(二)特征化事实

前述部分从理论视角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模拟分析。我国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是否这种随技能分化的工资粘性影响了劳动者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在所有制存在差异的环境中,这种影响机制是否有一致性?此部分,我们将通过使用CGSS2006年的数据,着重描述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的现实特征,来验证我们分析的可靠性。

在2006年全部劳动者工资分布格局中,整体的基尼系数为0.4608,说明城镇劳动者工资分布

2

6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的格局失衡程度较高。其中,各技能水平组内的差距能够解释98.03%的工资分化现象。

①(见表1)细分技能层次,缺乏技能和技师层次劳动者收入分化对总体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的恶化具有重要的影响。阿特金森指数的测算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因此,既定技能层次上工资收入差距成为职工工资分化的主要原因。表1

2006年分技能职工月工资分解

总收入差距GE (0)A (1)Gini 总收入差距

0.39070.32340.4608

组间差距0.00760.0133组内差距0.38300.3142缺乏技能0.43850.35500.4881初级0.17550.16090.3138中级0.21610.19430.3435高级0.30450.26250.4160技

0.65960.48290.5887高级技师

0.1139

0.1077

0.2521注:GE 和A 分别是广义熵和阿特金森指数,

GE (0)和A (1)是GE 中a =0和A 中e =1的情形。广义熵中的参数a 为0或者1的时候,该指数都是可加可分解的,且差别不大。为了处理简单,在此我们取a =0,即GE (0)。阿特金森指数的分析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思路。

虽然总量分析能够揭示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技能劳动者和缺乏技能劳动者之间工资差异的现实,但忽视了其中所可能具有的结构性特征,如单位类型和所有制差异。为了更好地分析工资粘性②和技能分化联动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从上述方面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工作特征主要涉及劳动者的单位类型及所有制属性。我们在这里首先分析单位类型下劳动者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对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的影响,然后就所有制差异下前两者对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就社会整体而言,工资粘性下降,意味着工资调整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改善的机会也就越大。如果低技能劳动者工资调整速度快于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调整速度,就会出现社会公平程度提升的现象。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内部③,工资改善速度的增加反而使得工资分化程度进一步上升。

缺乏技能的劳动者,工资粘性高于具有技能劳动者以及社会全部劳动者的水平,分配格局也较高技能劳动者更加失衡。在技师水平以上,工资分配格局与缺乏技能劳动者的分配格局存在一定的类似。但是,由于样本中不包含极高的收入值,因此比实际的工资分配格局要公平些。

无论是否具有技能,企业中职工的工资粘性要高于事业单位中职工的工资粘性,工资分配格局也更为失衡。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部分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单位所追求的目的存在差异。一般来说,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的经济组织,会选择在成本最低的条件下实现产出最大化。由于2006年劳动者供给较为丰富,企业可以选择继续维持较低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前

3

62012年增2期

这里使用的数据是CGSS2006年的调查数据。该数据样本量在10000份左右,调研省份为28个左右。数据筛选方式如

下:我们剔除了异常样本,得到4862个观测值。由于我们需要研究企业所有制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因此剔除了该项中存在的问卷选项之外的数据,

得到3127个样本。我们将所研究劳动者的年龄限制在18—60岁,最终得到2458个样本。我们这里使用的是CGSS2006数据中18—60岁之间劳动者在过去的三年内是否获得过工资等级上的晋升作为我们衡量

工资粘性的主要指标。这和工资粘性的真实定义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工资粘性选取的时间过短,也可能在衡量过程中存在过多的干扰因素。因此,我们将其作为一个替代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资粘性的分层特征。

CGSS2006年的调查问卷中,区分了五种单位类型,分别是党政机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经营。经过我

们对工资收入和所有制类型等项目的剔除,仅剩下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共计2618个样本。

提下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继续开展,因此工资粘性较大。而事业单位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因此,其职工的工资调整通常与既定时期的经济景气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完全为其所决定。在此类组织中,政府在工资调整的决定上,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两种类型单位中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和工资分配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22006年分技能职工月工资按单位类型分解

技能级别

工资粘性工资分配

整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整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

全部样本0.67650.73070.52070.46080.47330.4208缺乏技能0.73890.76510.63400.48810.47950.5124具有技能0.49700.59280.36810.37070.43340.2658初级0.53000.62410.38100.31380.35580.2331中级0.48320.58890.35370.34350.39430.2712高级0.44860.52380.32610.41600.50070.2489技师n.a.n.a.n.a.0.58870.64440.2080高级技师n.a.n.a.n.a.0.25210.33730.1133注:n.a.代表样本量过小,数值不具有代表性,因此不予列示。

在企业单位内部,随着技能水平上升,工资粘性逐渐下降,但工资分配格局却不断恶化。这种趋势,与社会整体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和工资分配格局演技趋势基本一致。工资粘性随技能水平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说明技能水平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从而使得劳动者的工资决定机制更加灵活多样。在同一技能层次中,由于技能熟练水平和议价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这种技能层次内劳动者的异质性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强化。也即,技能层次的提升将匀质性劳动者变成了异质性劳动者,因此同一技能层次内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恶化。

由于企业内部工资粘性和工资分配格局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有必要对其内在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这里按照所有制性质,对五种类型企业中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变化趋势和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分类测算。

除其他企业类型外,具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显著低于缺乏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见表3)按照技能细分,这种工资粘性的相对分布状态仍保持不变。

表32006年分技能职工月工资粘性按所有制分解

技能级别整体国有或国有控股集体或集体控股私有

全部样本0.67650.65960.74260.6826

缺乏技能0.73890.73030.78670.5485

具有技能0.49700.50970.53190.3095

初级0.53000.57720.51110.2500

中级0.48320.49220.52630.3158

高级0.44860.41380.62500.6667

技师n.a.n.a.n.a.n.a.

高级技师n.a.n.a.n.a.n.a.

注:港澳台资、私有和外资企业样本数量较少,难以有效计算基尼系数,故不予以列示。n.a.同样代表3基尼系数难以计算。

相对缺乏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而言,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高,且其工资调整的速度也快于后者。这样,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存量和流量上均高于缺乏技能劳动者。这种由于工资46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粘性差异带来工资上分化的趋势,是市场分工深化、劳动专用性增加的具体体现。如果低技能劳动者未能够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的上升,实现技能级别的提高,那么在工资粘性较高的情形下,则更难以改善其自身的收入水平,从而产生收入的低端极化现象。与此相对应,高技能劳动者也会逐渐开始出现极化主峰。如果市场上劳动者能够合理地实现劳动报偿权,并且劳动者的风险厌恶系数和主观贴现率相去较小,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规则进行必要的监管和规范,那么高低劳动者极化主峰存在向中间移动的可能性。也即,

劳动群体里中等收入比重的劳动者数量将会显著上升,逐渐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劳动者群体工资分布结构。

在区分所有制类型和劳动者技能的前提下,可以计算出各类别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格局。(见表4)总体而言,较之于私有企业,国有和集体企业工资分配格局更为失衡。这一方面是由国有企业普遍实行非均衡高工资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员较多,容易放大这种影响。私有企业的工资一般是市场导向的,因此工资分配失衡的状况并非显著。就技能水平而言,全社会具有技能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较为公平,

显著优于缺乏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趋势并非存在于全部的所有制企业中。在私有和其他类型企业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分布状况要优于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分布状况。在实际中,这些类型企业中无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往往较低,是一种低层次的分配公平。而高技能劳动者的议价能力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中同层次劳

动力的议价能力,

①因此劳动的回报率更高,工资分配格局也更容易随着技能水平的上升而日益分化。表4

2006年分技能职工月工资按所有制分解

技能级别整

体国有或国有控股

集体或集体控股

私有全部样本0.46080.41400.58770.4238缺乏技能0.48810.44830.61070.3866具有技能0.37070.32860.45700.5315初级0.31380.30350.27760.4239中级0.34350.34430.33310.2966高级0.41600.28740.55560.6338技

0.58870.21430.4504n.a.高级技师

0.2521

0.2509

n.a.

n.a.

注:港澳台资、私有和外资企业样本数量较少,难以有效计算基尼系数,故不予以列示。n.a.同样代表4基尼系数难以计算。

在各所有制企业中,技能水平越高,工资分配失衡的格局越明显。但是,除了私有和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其他各类企业中,具有技能劳动者工资分配格局仍优于缺乏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分配格局。上述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一方面说明劳动者技能的提升,会导致同层级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分化日益显著。另一方面,高技能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分配格局也会较为公平。之所以在高技能劳动者内部工资分化的情形下整体分配格局会得到改善,

主要是由于他们的技能呈现金字塔状,即技能相对较低的劳动者仍占据绝大多数。因此,处于较高技能水平劳动者工资的分化,对整体劳动者工资的分布的影响较为有限。

就整体而言,各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分布状况与工资粘性的相关性基本为正。换言之,更高

的工资粘性,通常会导致同一劳动技能层次上职工出现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②是否具有技能,对

劳动者的工资分布影响程度较大。缺乏技能,

会使得工资粘性相对较高,改善自身收入的机会也相5

62012年增2期

①②

表4中私有企业具有技能劳动者的工资粘性要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中同层次劳动者的工资粘性。

在我们的样本中,具有技能的样本数仅为805。进一步按照所有制和技能划分,则每类的样本数量将更少。因此,这里分

类计算的工资粘性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只能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可以根据是否具有技能对工资粘性的大小和工资收入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对较小。在高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工资的分配格局就容易趋于失衡。具有一定的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动者的议价能力,从而提升劳动者劳动报偿权的实现。

如果按照单位类型划分,各层级劳动者的工资粘性和分配格局具有新的特点:无论是否具有技能,事业单位中的工资粘性程度较低。除高级技师外,工资粘性对技能水平上升而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工资改善的机会越多,使得工资分配格局随技能水平的上升而逐渐恶化。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显著特色,两者对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数量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如果在技能分化的前提下工资粘性存在进一步的分化,那么劳动者工资收入差异将可能会更加扩大。这意味着抑制性的劳动者工资较为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名义收入,会恶化劳动者的工资分配格局,进而会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技能分化的环境中,工资粘性呈现出典型的随技能水平上升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导致了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的分化。我们通过CGSS2006年的数据分析了工资粘性和技能分化应向劳动者工资的传导机制,证实了理论模型分析的可靠性。

在此背景下,积极促进劳动者特别是低技能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增加劳动者的技能回报水平,改善微观层面个体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扩大宏观层面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份额。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机制,减少由市场势力的存在形成抑制性的劳动者工资,促进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蔡昉,2012:《如何认识中国收入分配现实:一个求同存异的分析框架》,《比较》第59辑。

陈斌开、杨依山、许伟,2009:《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经济研究》第12期。

陈冬华、范从来、沈永建、周亚虹,2010:《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第7期。

葛玉好、曾湘泉,2011:《市场歧视对城镇地区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第6期。

李飞跃,2011:《结构变迁与工资差距》,《经济学(季刊)》第2期。

李实、丁赛,2003:《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李实、罗楚亮,2012:《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短期变动与长期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4期。

李小瑛、陈广汉、张应武,2010:《中国城镇地区高等教育外部回报率估算》,《世界经济文汇》第2期。

李雪松、王秀丽,2011:《工资粘性、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模拟———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1期。

刘斌、李磊,2012:《贸易开放与性别工资差距》,《经济学(季刊)》第2期。

宋湛,2003:《工资粘性、市场分割与劳动配置绩效》,《经济科学》第6期。

苏海南,2008:《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及改革思路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人》第8期。

田雪原,2011:《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财贸经济》第7期。

王仕豪、张智勇,2006:《制造业中农民工用工短缺:基于粘性工资的一种解释》,《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王永进、盛丹,2010:《要素积累、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占比》,《世界经济文汇》第4期。

魏下海、董志强、温伟华,2012:《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效应与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经济科学》第1期。

夏庆杰、李实、宋丽娜、Simon Appleton,2012:《国有单位工资结构及其就业规模变化的收入分配效应:1988—2007》,《经济研究》第6期。

邢春冰、李实,2011:《中国城镇地区的组内工资差距:1995—2007》,《经济学(季刊)》第1期。

徐建炜、纪洋、陈斌开,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名义工资粘性程度的估算》,《经济研究》第4期。

徐舒,2010:《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经济研究》第9期。

杨灿明、孙群力,2010:《2009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分析报告》,《湖北省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果要报》。

杨灿明、孙群力,2011:《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等的分解———基于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财贸经济》第11期。66

2012年增2期

余斌,2011:《国民收入分配:困境与出路2011》,中国发展出版社。

邹薇、刘勇,2010:《技能劳动、经济转型与收入不平等的动态研究》,《世界经济》第6期。

赵颖、王亚丽,2013:《物价指数变动的城镇居民收入超分配效应》,《经济学家》第1期。

Acemoglu,D.,1998,“Why 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3(4),1055—1089.

Acemoglu,D.,2002,“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0(1),7—72.

Acemoglu,D.,and J.Ventura,2002,“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7(2),659—694.

Acemoglu,D.,2003,“Patterns of Skill Premia”,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0(2),199—230.

Acemoglu,D.,and D.Autor,2011,“Skills,Tasks and Technologies: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Vol.4,Amsterdam:Elsevier.

Acemoglu,D.,and D.Autor,2012,“What Does Human Capital Do?A Review of Goldin and Katz's 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NBER Working Papers17820.

Alessandro,B.,S.Basu,and P.Gottschalk,2010,“Some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Sticky Wages”,NBER Working Papers16130.Autor,H.D.,L.F.Katz,and S.K.Melissa,2005,“Trends in U.S.Wage Inequality:Re-Assessing the Revisionists”,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2095.

Azariadis,C.,1975,“Implicit Contracts and Underemployment Equilibria”,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3(6),1183—1202.Blanchard,O.J.,1986,“The Wage Price Spiral”,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1(3),543—65.

Blanchard,O.J.,and J.Gal ,2007,“Real Wage Rigidities and the New Keynesian Mode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39(s1),35—65.

Bordo,M.D.,C.J.Erceg,and C.L.Evans,2000,“Money,Sticky Wages,and the Great Depres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0(5),1447—63.

Calvo,G.A.,1983,“Staggered Pricing in a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2,383—396.

Casares,M.,2007,“Monetary Policy Rules in a New Keynesian Euro Area Mode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39(4),875—900.

Casares,M.,2010,“Unemployment as Excess Supply of Labor:Implications for Wage and Price Inflation”,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7(2),233—243.

Christiano,L.,M.Eichenbaum,and C.Evans,2005,“Nominal Rigidities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a shock to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3(1),1—45.

Christofides,L.N.,and M.T.Leung,2003,“Nominal Wage Rigidity in Contract Data:A Parametric Approach”,Economica,70(280),619—638.

Erceg,C.J.,D.W.Henderson,and A.T.Levin,2000,“Optimal Monetary Policy with Staggered Wage and Price Contract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6(2),281—313.

Floden,M.,2000,“Endogenous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Business Cycl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4(8),1409—1429.

Galor,O.,and O.Moav,2000,“Ability-Biased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Wage Inequality,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5(2),469—497.

Gottschalk,P.,and T.M.Smeeding,1997,“Cross-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arnings and Income Inequalit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5(2),633—687.

Katz,L.F.,and M.Kevin,1992,“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1963—87: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1),35—78.

Levin,A.T.,A.Onatski,J.C.Williams,and N.Williams,2006,“Monetary Policy Under Uncertainty in Micro-Founded Macroeconometric Models”,NBER Chapters,in: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5,20,229—312.

Mclaughlin,K.J.,1994,“Real Wag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4(3),383—414.

Murphy,K.M.,and F.Welch,1992,“The Structure of Wag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1),285—326.

Mocan,N.H.,and U.Bulent,2011,“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Earnings of Unskilled Workers,and Crime”,NBER Working Papers17605.

Park,A.,X.Q.Song,J.S.Zhang,and Y.H.Zhao,2004,“Rising Returns to Skill,Labor Market Transition,and the Growth of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University of Michigan.

Smets,F.,and R.Wouters,2003,“An Estimated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Euro Area”,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5),1123—1175.

76

赵颖:工资粘性、技能分化与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Walsh,C.,2003,“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Cambridge,MA:MIT Press.

Wilson,B.A.,1999,“Wage Rigidity:a Look Inside the Firm”,Working Paper.

Zanetti,F.,2007,“A non-Walrasian Labor Market in a Monetary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31,2413—2437.

Sticky Wages,Differentiated Skills and Determinants of Labors'Wage

Zhao Ying

(Public Finance and Taxation School,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wage gap among labors'with the background of sticky wages and differentiated skills.Sticky wages do distinguish among various skill levels of labors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exact amount of wages received by the labors.The deterioration tendency of labors'wages situation may attribute to the interaction of skills and sticky wages among labors.We conclude the stylized facts of China's labors'wage from sticky wage,differentiated skills and their intersection respectively through employing the data from CGSS2006.Feasible suggestions include improve labors'skills levels as well as ameliorate demand supply mechanism in the market.

Key Words:Sticky Wages;Differentiated Skills;Wages;Heterogeneity

JEL Classification:D31,E24,J31

(责任编辑:成言)(校对:莹子

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

(上接第41页)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An Inframarginal Analytic Perspective

Zhao Ya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gradual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ies of China provide some enlightening clues for exploring the economic la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pecializ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we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 in the inframarginal perspective which reveal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transaction efficiency under influence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llustrate that different evolution path of transaction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caused by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egions.Therefore,we think that further improving the market-oriented trading environment of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narrowing region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Key Words:Regional Disparity of Income;Transaction Efficiency;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Inframarginal Analysis JEL Classification:J30,J24,J01

(责任编辑:詹小洪)(校对:莹子)86

岗位技能工资方案.doc

岗位技能工资设计方案

薪酬管理实训某企业“岗位技能工资”制度设计方案 系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实训内容:

实训地点: 实训日期: 目录 工资管理制度 (4) ①工资管理制度: . (4) 二 . 工资结构 (5) 三 . 工资系列 (5) 四 . 工资计算方法 . (5) 应发工资 =固定工资 +浮动工资 (6) 固定工资 =基本工资 +技能工资 +岗位工资 +工龄工资+学历工资 (6) 浮动工资 =业绩考核奖 +年终奖 +特殊贡献奖 +全勤奖 (6) ②工资调整制度: . (6) 五 . 薪级调整 (6) 六 . 关于员工工资 . (6) 一、基本工资、工龄工资数额的方案 (7) 二、技术(职务)等级表 (7) 技术工人等级表 . (7) 管理人员等级表 . (8)

专业技术人员等级表 (8) 非技术工人等级表 . (8) 三、技术(职务)等级工资标准表 (9) 四、岗位等级表 . (9) 五、岗位等级工资标准表 (10) 六、员工纳入工资标准的办法 (11) 岗位工资档次纳入表 . (11) 工资档次纳入表 . (11) 六、试用期、学徒期、熟练期及定级工资待遇表 (14) 八、在编工作人员法定福利待遇一览表 (15) 九、浮动工资(即奖金)的各项方案 (16) 1. 创新奖 . (16) 2. 优秀建议奖 . (17) 3. 特殊贡献奖 . (17) 十、按现行社会保险各项费率、住房公积金比例、个人所得税税率,编制员工工资发放表. 17 个人所得税税税率表: (17) 工资管理制度 ① 工资管理制度:

第一条按照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遵照国家有关劳动人事管理政策和公司 其它有关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试用工和临时工除外)。本制度所指工资,是指每月定期发放的工资,不含奖金和风险收入。 二 .工资结构 第三条员工工资由固定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 第四条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 第五条固定工资是根据员工的职务、资历、学历、技能等因素确定的、相对固 定的工作报酬。 第六条员工工资总额由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拟定后报总经理审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每月对员工进行考核,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比例并报人力资源部审核、 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发放。 第八条员工工资扣除项目包括:个人所得税、缺勤、扣款(含贷款、借款、罚 款等)、代扣社会保险费等。 三 .工资系列 第九条公司根据不同职务性质,分别制定管理层、技术人员、非技术人员、专 业技术人员四类工资系列。 第十条管理层系列适用于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 第十一条职能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从事行政、财务、人事、质管、物流等日常 管理或事务工作的员工。 第十二条项目管理工资系列适用于各项目经理及项目部成员。 四 .工资计算方法

职工薪酬与职工工资之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年1月1日起工资核算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执行,今后我国还要逐步在其他企业推行工资核算改革。职工薪酬是一个人工成本的概念,它决定了企业成本、费用的高低及利润的多少,它与原职工工资相比,存在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怎样?现比较并分析如下: 一、职工薪酬与原职工工资之差异比较 (一)核算范围与计量方法的差异 1.原职工工资的核算范围与计量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第1号令发布的《关于职工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的规定,工资总额由以下内容组成:(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奖金(4)津贴和补贴(5)加班加点工资(6)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计划生育假、婚丧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原因按计时工资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以及附加工资和保留工资。而改制后的企业工资结构相对简单: 主要项目的计量(以甘肃省为例): (1)工资表中的应发工资为公司与职工签订的协议工资。 (2)养老保险金:职工个人负担的最低标准=(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 8%;企业为每位职工负担的最低标准=(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20%。 (3)失业保险金:职工个人负担的最低标准= (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 1%;企业为每位职工负担的最低标准=(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 2 %。 (4)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负担的最低标准 =(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 2%;企业为每位职工负担的最低标准=(全省上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7 %。 (5)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 幅度内缴存。 2. 职工薪酬的核算范围与计量方法 新准则规定,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1)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2)职工福利费;(2007年3月2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不再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3)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4)住房公积金;(5)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6)非货币性福利;(7)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8)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但此准则不涉及对于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和企业年金的规范。 职工新酬中部分项目的计量方法: (1)养老保险费:企业按上一年被保险人月平均工资总额的20%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按8%缴纳,企业全部被保险人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基数。 (2)医疗保险费:职工按本人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缴纳工资基数之和的10%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3)失业保险费: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上年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的0.5%交纳,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作为缴纳失业保险费的基数。 (4)工伤保险费: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类别,对照《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档次表》,选择所属行业类别对应的浮动基准费率计算缴纳,个人不缴纳。 (5)生育保险费:用人单位按本单位上年月平均工资总额的0.8%缴纳;职工个人不缴纳。 (6)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 幅度内缴存。

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方案

岗位技能工资制试行方案 劳动部1992年1月7日颁布的“关于进行岗位技能工资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案作了规定,它们是: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基本内容 岗位技能工资制是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加强工资宏观调控为前提,以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评价为基础,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内容,按职工实际劳动贡献(劳动质量和数量)确定劳动报酬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它是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主体和基础。 (一)劳动评价体系 岗位技能工资制通过劳动评价体系对各类岗位、职位的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以及职工的劳动实绩进行科学、全面的测试和评定,以正确区分各类岗位、职位和职工的劳动差别,以此作为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劳动评价体系是建立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前提条件,它由岗位劳动评价和职工劳效评价两部分所组成。 岗位劳动评价: 岗位劳动评价是将各类岗位、职位劳动对职工的要求和影响综合归纳为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四项基本劳动要素,通过测试和评定不同岗位的基本劳动要素,科学评价不同岗位的规范劳动的差别,并以此作为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1.劳动技能 主要指不同岗位、职位、职务对职工所要求的:

(1)受教育(培训)程度,指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实践经验,指工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经历和从事专门工作的资历,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 (3)实际工作能力,指工人的实际操作能力、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能力。 2.劳动责任 主要指因岗位、职位、职务不同: (1)对产品(服务)质量、数量、成本和消耗所负的责任程度; (2)对设备、财产所负的责任程度; (3)对安全生产、劳动卫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所负的责任程度; (4)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负的责任程度。 3.劳动强度 主要指因岗位、职位、职务不同: (1)体力、脑力劳动紧张程度; (2)疲劳程度; (3)劳动姿势; (4)工时利用率。 4.劳动条件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岗位工作4.doc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岗位工作4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岗位工作 薪级工资根据任职者工龄、任本岗位年限以及岗位等级确定,其实质是对岗位工资进行修正,对经验丰富者给与更多报酬,取消工龄工资反映在薪级工资中。 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岗位工作 1)制作公司每月的工资报表,按时发放工资; 2)薪酬数据分析及统计等工作,按时完成人工成本、人工费用的分析报告; 3)员工各类人事手续办理,包括员工录用、离职手续办理、人事关系转移; 4)办理员工养老、医疗等公司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 5)管理公司员工人事档案资料并及时更新;每月编制公司 人员分类表,离职率分析表; 6)负责公司员工劳动合同、劳务协议的签订; 7)制作保险交纳报表; 8)管理福利体系的日常事务; 9)按时完成人力资源部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具体的注意事项: 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依据任职者在组织中的岗位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基于这样两个假设:第一,岗位任职要求刚好与任职者能力素质相匹配,如果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意味着人才的浪费,如果员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则意味着任职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资制的理念是:不同的岗位 将创造不同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岗位将给与不同的工资报酬; 同时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于超过岗位任职要求的能力不给与额外报酬;岗位工资制鼓励员工通过岗位晋升来获得更多的报酬。 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是简化了的岗位工资制,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表达出层级还表达出工作性质,比如人力资源主管、财务部部长等就是岗位,而职务仅仅表达出来层级,比如主管、经理,以及科长、处长等。职务工资制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职务工资制只区分等级,事实上和岗位工资具有本质的不同,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别,岗位价值综合反映了岗位层级、岗位工作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是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而职务工资仅仅体现层级,是典型的等级制工资制度。职务工资制特点和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缺点近似,但相对

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分析——以福州市为例(一)

职工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分析——以福州市为例(一) 摘要:职工工资收入,历来是各级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福州市在岗职工的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是,收入高了,差距也大了,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也日渐显露。 关键词: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对策 Abstract:wageincomeworkershavealwaysbeenpeopleatalllevelsofgovernmentandthefocusofattent ion.Inrecentyears,theFuzhou-the-jobworkerswagestogrowsteadily.However,thehigh-income,thega pisalsolarge,theissueofincomedistributionhasbecomemoreexposed. Keywords:tradeunions;income;gap;response 一、职工工资收入的基本情况 2006年福州市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77.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85%。其中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71.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7%。福州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2068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6%。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66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84%。 1.从单位性质看,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人均工资均实现稳步增长。企业年平均工资为19001元,比去年同期的16811元,增加2190元,增幅13.03%;事业单位年平均工资为25066元,比去年同期的22166元,增加2900元,增幅13.08%;机关年平均工资为26725元,比去年同期的23155元,增加3570元,增幅15.42%。 从增长幅度看,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人均工资均实现了稳步增长,且增幅均在两位数以上,但绝对额差距不均,机关增资水平高于企业2.39%。 2.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工资水平最高。2006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发放工资总额89.03亿元,占福州市发放的工资总额的50.10%,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发放工资总额5.58亿元,占福州市发放的工资总额的3.14%,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3.09亿元,占福州市发放的工资总额的46.76%。全年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651元,城镇集体为13465元,其他经济单位为17081元。国有经济单位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增幅达14.74%;而工资水平较低的集体单位比上年增长11.08%。国有经济单位分别高出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3.66和1.87个百分点。 3.从区域看,县(市)区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职工平均工资差距较大。福州市8个县(市)区的薪资比较结果:长乐市年薪最高,为19259元;福清市年薪依然位居“老二”,为18355元,第三名是闽侯县,为17998元。位居福州市中游的是:闽清县(16763元)、连江县(16319元)。年薪最低的是永泰县、平潭县、罗源县,年薪分别为16255元、16163元和15348元。 4.从国民经济行业看,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在国民经济19大行业中,有11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超过20000元。福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居国民经济19大类行业之首的是金融业,年平均48960元,月平均4080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年平均45781元,月平均3815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年平均分别为13952元、13929元,月平均仅为1163元、1161元。增幅最大的行业是“金融业”,与去年同期相比陡增了28.83%。19个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但是,“农、林、牧、渔”业增幅最小,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微增5.79%。目前,在“十一五”中支持三农发展成为主要的国策,相应的支农政策不断出台,因此农业板块仍然在低位徘徊的状况应给予重点关注。 5.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属”单位平均工资最高。“中央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074元,比去年同期的36034元,增加4040元,增幅11.21%;“省、自冶区、省直辖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9188元,比去年同期的25324元,增加3864元,增幅15.26%;“地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6180元,比去年同期的22397元,增加3783元,增幅16.71%;“县及县以下”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531元,比去年同期的18307元,增加2224元,增幅12.15%。

2017年工资制度

公司工资制度(草案) (2017)年度 为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发挥潜能,促进公司发展和员工收入提高,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结合本公司实际状况,制订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一、工资的种类 员工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工龄工资、福利工资、效益工资构成。 二、销售人员按业务能力和业绩考核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个级别,级别不同,工资标准不同。销售人员除工资外,业务提成,电话费补助、车辆油耗补助,参照《营销管理方案》执行。 三、一般试用期员工按公司对应工资标准执行,其他岗位试用期员工工资由行政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照所对应应聘岗位相关工资标准适当调减执行。 四、离职员工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等按当月实际出勤天数计算。 五、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执行年薪制,每月按岗位对应工资标准发放部分为工资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参照相关挂钩考核责任制,年终考核发放。高管人员不享受加班费。 六、国家法定假日、婚假、产假、丧假,基本工资、技能工资照发。 病假按个人标准日工资50%扣除,病假时间较长,扣除后实发工资低于基本工资标准者按基本工资发放。事假按个人标准日工资扣除,事假时间较长,扣除工资后影响基本生活保障者,公司适当考虑给予生活补助。标准日工资指基本工资加岗位工资加技能工资总和除以当月应出勤天数所得值。病、事假超过三个月,予以辞退。病、事假期间无效益工资,事假超过3天,当月效益工资全免。当月非全勤,该月年终奖全免。全年事假天数累计达到20天者,取消年终奖分配。 旷工一天扣2天标准日工资,当月效益工资全免,旷工3天解除劳动合同。 因生产不饱满或其他不可抗因素,公司可安排部分人员短期放假,放假期间从工资中扣除每日岗位工资。 七、工伤由所在部门出具工伤报告,经审定是责任工伤享受基本工资,不享受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效益工资;非责任工伤享受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及技能工资。 八、加班费按每小时15元计算。 九、下列款项须从工资中扣除 1、工资收入个人所得税 2、欠款 3、各种社保金个人缴纳部分 4、违章处罚款项

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成绩金融学院2010级 统计学本科学年论文设计框架 题 目:西安市行业工资收入差异分析 ——以服务行业为例 学生姓名: 某某 分院(系): 金融学院 指导教师: 刘 某 完成时间: 2013 年3 月 28 日 1、 课题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省会西安为主。但随着以农业为主的计划经济向以工业为主的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不同社会群体、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行业差距为研究对象,从工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西安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以服务业为主。通过对西安市近二十年来行业收入(主要是第三产业)变化趋势的分析,运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回顾和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历程、成因和后果,对当今西安市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做出基本判

断,有针对性提出了缓解先不断扩大的行业收入差距建议,为西安市的经济管理部门及经济组织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于繁荣西安经济、构建和谐西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学术意义上来讲,本文以西安这个区域性行业收入为切入点,以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为重点,为当前学术领域中相对匮乏的区域性行业收入分配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进一步充实了行业收入分配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日渐扩大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深化,不少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致力于行业收入分配的研究,行业分配的科学研究不断发展。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行业收入分配的标准。分配标准主要集中在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两个标准上。嘉瑞(2003)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配。晓亮(2000)认为按劳分配也属于按要素分配;蔡继明(2006)认为两者可以结合统一起来。但他们对于两者的实质性区别都没有进行说明。 2、行业收入差距的表现方面。理论界任务我国目前行业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垄断性和非垄断性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新型和传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知识和资金密集行业与劳动密集型行业收入差距过大。这些表现基本属于主要的表现,但对于一些新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关注。 3、收入差距的价值判断方面。理论界对于我国目前行业收入差距的价值判断有多种主要观点,主流观点是“行业收入差距不合理、不公平”。如王晓英(2000)认为当前一些新兴行业职工的收入比较高,但这些新兴行业以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为特征,风险大、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对这些行业的高工资应予以肯定;陈宗胜(1999)认为分配差别的扩大是激励经济增长的源泉。 4、行业收入差距的原因。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是由市场机制本身及我国市场发育的不完全造成的。

全国各地职工平均工资地区差异研究分析

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析

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平均工资水平差异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我们这里只要研究2002-2011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镇的工资和农村的工资存在差异,一般城镇的工资要比农村的工资要高,各行业的工资也存在差异,垄断行业的工资比非垄断行业的工资要高,这也是影响平均工资的影响因素所以我们要限定一些因素,使得研究更加简单些,这里主要是限定了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可能是很多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这关系到到中国很多个家庭的幸福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所以研究全国各地职工平海军工资地区差异,有利于国家统筹兼顾各地区的职工工资,缩小地区差异,社会财富地区分配更加协调,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料分析 我们将采用经济地区的划分分组,将中国31个省市直辖市划分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具体分组概况如下(表1): 表1: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的概况 全国31省市直辖市分布如图1所示:

二、有关算数平均数的计算 1、2002-2011年期间各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计算公式为: 2002-2011年期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总额/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 2002-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表2: 2002-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表3: 综合两个表格得出的2002-201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表4:

技能工资管理制度

技能工资管理规定 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确定有关技能工资方面的管理方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决定技能工资的要素 技能工资根据下述要素综合确定:职工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体力、精力及其他在开展工作时所必需的综合技能。 第三条技能工资的考察期间 技能工资每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X月为考察期,X月决定调整。 第四条新参加工作者的技能工资 新参加工作者,原则上在一年之不享受技能工资。但对其中成绩优秀者,经特别审查,可支付给其技能工资。 第五条技能工资的评审 技能工资的评审,不局限于提薪。对于能力低下者,亦可实行降 第六条评审委员的任命任命评审委员,必须严肃、公正,不允许掺杂私心。 第七条严守秘密 评审委员对已进行的评审结果,必须严守秘密,不向他人泄露。 第八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经公司经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审查后予以公布,但任何人不得泄露各评审委员的立场。 二、评审标准 第九条技能工资的评审原则

技能工资的评审,以过去一年本人的技能水平及其工作成绩的审核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评定技能等级。 第十条技能工资的评审围 技能工资的评审,在职工现行的职务围进行 第十一条评审标准 技能工资的标准,如下表-1所示 三、评审方法 第十二条评审委员会 技能工资的评审,由公司经理任命的技能工资评审委员会分管。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由公司经理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后确定。组成评审委员会的各委员,原则上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名,经公司经理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后确定。 第十三条评审方法 技能工资的评审,按各自的职务等级进行。对同一职务等级者进行比较对照,按业务种类分别进行考查,其具体容在下一条及以后诸条中规定。 第十四条工程人员评审要点

各类岗位工资标准情况一览表

各类岗位工资标准情况一览表附表6-1专业技术岗位工资标准表

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时光荏苒,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从2020年8月份担任项目经理到年末、这一年的工作

一幕幕的在眼前闪过。在领导们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互相关爱与工作配合下,在工作实践和学习中、这一年就此告一段落了。以下是我作为项目经理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我是2020年8月份调入公司项目管理部,以前在车间任职的时候,虽然对项目流程和职责这块有过很多接触,但没有进入日常系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提高的地方也很多,就职后开始对项目职责和流程这块进入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以及以前在车间的积累,很快便熟悉和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各项流程及规范性操作,接受了项目管理部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支持。进入全面的项目管理工作。 这四个月来,从刚入职时对项目管理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的不熟悉,到现在全面领悟了项目管理的规范、工作重点及流程,这一切离不开领导们和同事们的关心和指导。从最初刚接触到百盛以及honda打样产品的管理、把我领入样品项目建设的日常规范性操作中,到后来开始接受公司重要项目-虹悦城的管理中,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这些都离不开邵总和陈总的耐心且严格的指导下,在一次次一步步地磨练中受益到了不浅的知识。在后来接手三菱打样以及观志汽车出口项目的管理中……接触的项目更加全面,又加强了我对项目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学习。因自己所学与项目管理跨度较大、特别在对电脑知识这块,所以在工作方面领导们更是仁义至极,对我的尺度放宽,让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获益不浅、动力十足,只以后的项目管理

工资地区差异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那么,这种差异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地区工资水平及其差异既受制度变迁的影响又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具有典型的转型特征。而产生区域工资差异的因素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政策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 政策制度因素主要包括转型过程中的工资体制、对外开放、企业体制改革和地区保护。经济因素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工资体制: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有制经济,中央根据地区的物价水平、区域发展计划以及相关的人事管理体制将全国分为11 类地区的工资标准。地区工资类别越高的地区享受到的工资水平也越高。这一体制被称为地区工资类别制度改革开放后,通过85年引入市场机制和93 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影响地区工资水平的因素侧重点也逐渐从政策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对外开放:大量的研究认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根据国际贸易理论,贸易自由可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提高效率、获取技术等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收入的增加。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伴随直接投资而来的资本、技术、税收收入、生产力外溢等因素可以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推断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工资水平也越高。所以对外贸易促进了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工资的非均衡发展。 企业体制改革:我国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的所有制形式。但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地区的非公有经济的发展速度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快。这一差异可能导致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地区工资收入的差别。 地方保护:地方保护从以保护当地资源为主变为以保护当地市场为主,以各种方式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当地市场。这使其不能于时代接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工资水平也相应受到影响 生产要素角度: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流动性,工资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东部沿海地区日益成为全国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制造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则逐渐沦为采掘型的矿产资源基地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外围区域(范剑勇,2004)。如果由于区域职工主要集中在生产率低的产业,因而引起平均工资偏低,那么相应的政策应是在收入低的落后地区建设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如果经过产业结构差异的调整后,工资差异在相同产业生产率情况下仍然存在,那么相应的政策是分析和提高低收入区域的生产率水平。 如前面提到的西藏职工的平均工资和上海职工相当,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先进和基础设施比较好,容易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使工资水平相应提高。 这些是工资地区不平衡的一些原因,那么对于这种不平衡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接下来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技能工资管理制度模板

技能工资管理制度 1

技能工资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确定有关技能工资方面的管理方法, 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决定技能工资的要素 技能工资根据下述要素综合确定: 职工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体力、精力及其它在开展工作时所必须的综合技能。 第三条技能工资的考察期间 技能工资每年进行一次调整。每年×月为考察期, ×月决定调整。 第四条新参加工作者的技能工资 新参加工作者, 原则上在一年之内不享受技能工资。但对其中成绩优秀者, 经特别审查, 可支付给其技能工资。 第五条技能工资的评审 技能工资的评审, 不局限于提薪。对于能力低下者, 亦可实行降薪。第六条评审委员的任命 任命评审委员, 必须严肃、公正, 不允许掺杂私心。 第七条严守秘密 评审委员对已进行的评审结果, 必须严守秘密, 不向她人泄露。 第八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经公司经理及有关方面负责人审查后予以公布, 但任何人不得泄露各评审委员的立场。

二、评审标准 第九条技能工资的评审原则 技能工资的评审, 以过去一年内本人的技能水平及其工作成绩的审核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 评定技能等级。 第十条技能工资的评审范围 技能工资的评审, 在职工现行的职务范围内进行。 第十一条评审标准 技能工资的标准, 如下表-1所示 三、评审方法 第十二条评审委员会 技能工资的评审, 由公司经理任命的技能工资评审委员会分管。评审委员会提出评审意见, 由公司经理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后确定。组成评审委员会的各委员, 原则上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名, 经公司经理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后确定。 第十三条评审方法

技能工资的评审, 按各自的职务等级进行。对同一职务等级者进行比较对照, 按业务种类分别进行考查, 其具体内容在下一条及以后诸条中规定。 第十四条工程人员评审要点 工程人员的评审要点如下所述: (一)对工程的规划、部署、准备能力。 (二)对转包者及作业人员的使用方法。 (三)对最新工程施工法的知识掌握程度。 (四)关于土木机械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五)同与工程有关的客户、政府部门、地方管理机构等的交涉能力。 (六)有关工程的报告、结算及其它事务的处理能力。 (七)对安全保卫、防灾等的处理能力。 (八)对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九)对经费使用的妥切程度。 (十)其它业务处理能力。 第十五条经营人员评审要点 经营人员的评审要点如下所述: (一)对新的经营方式的适应程度。 (二)与现在的客户的交涉能力。 (三)对工程的预见及对工程情报的处理方式的妥切程度。 (四)争取定货技术及其努力程度。

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一、集团公司所属各饭店及相关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 二、根据各个岗位的劳动责任、强度、条件、业绩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等级和标准。 三、各单位可以对照分档标准将每位员工根据其岗位细分不同的类别与档别,工资定级都将通过本人的工作业绩考评后在本岗位类别与档别的工资标准范围内确定级别,并实行一年一评一定,即每年年末全员考评后,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业绩,确定下一年度工资等级标准。对考评中的优秀和不合格者,根据考评制度进行工资的晋升或下浮。 四、有下列情况者,在评定次年工资级别时,必须降级处理: 1、当年病假超过20天或事假超过3天者; 2、当年违纪丙类过失1次,或乙类过失2次,或甲类过失5次者。 五、对有突出成绩的员工,经过规定程序审批可以随时在本类本档工资标准范围内晋升工资;对严重违反企业制度的员工,经过规定程序审批也可以随时在本类本档工资标准范围内下浮工资。 六、员工岗位变动后应相应调整其工资等级。员工晋升为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由低级向高级晋升,实行6个月的考察期(从正式发文之日起计算),考察期工资定为该类管理人员工资的下限,如晋升者原工资已超过晋升后该类管理人员工资的下限,则保留其原工资。考察期满后部门经理及以下管理人员的工资定级原则上每满一年晋升一级,有特殊贡献或业绩突出者可以按规定程序审批破格晋级。其中饭店产业中,各饭店总经理、主持营运的副总经理(驻店经理)考察期3个月后可根据任职情况调整至总经理级的B级工资。 七、大中型饭店的划分标准为:年营业收入4000万元以上为大型饭店,年营业收入4000万元以下为中型饭店。其中享受大型饭店餐饮部工资上限的必须年餐饮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享受大型饭店康乐部工资上限的必须年康乐收入达到540万元以上。 八、各饭店人力资源经理、培训经理、质检经理、大堂副理工资等级不高于主管,夜总会经理、桑拿中心经理、总经理秘书、B型饭店厨师长和餐厅经理工

薪酬制度及表格格式

薪酬制度 A 公司薪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则所指的薪酬,是指定期发放的工资、福利及每年年终奖金。 第二条薪酬的分配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三条制定薪酬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员工能够与公司一同分享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把短期收益、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有效结合起来。 第四条薪酬分配的依据是:贡献、能力、态度和责任。 第五条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员工工资分工龄工资、学历工资与岗位工资三部分。其中岗位工资依据岗位和技能确定,考虑员工所在岗位的价值;工龄工资根据员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在公司工作时间的长短来确定,考虑员工对公司的长期贡献;学历工资根据员工的正式学历水平来确定,鼓励员工提高教育水平。其中岗位工资根据不同职位类别特点,进行适当浮动,根据考核结果和业绩水平来确定最终岗位工资收入。 第六条公司根据当期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状况决定工资分配水平,即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 第七条适用对象:本职度适用于所有的公司正式员工。 第一章工资体系 第八条工资体系采取五种不同类别:与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相关的管理人员工资制;与营销业绩相关的营销人员工资制;与技术职能相关的技术人员工资制;与生产相关的生产人员工资制;与各项具体事务相关的事务人员工资制的员工工资体系。 第九条实行管理人员工资制的员工,其工作特征是其工作业绩通过全公司的总体业绩来进行评估。这部分员工分成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各部门的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助理;一般管理人员包括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采购部、生产部、质检部、技术发展部、质量管理部的工作人员、车间主任、车间调度、领料员、总务主管和食堂主管。

薪资结构表

薪资结构表 一、基本工资 员工基本工资的标准是根据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不同职位等级设定,主要是满足员工基本生活的要求。见表1。 表1:基本工资标准单位:元 (基本工资标准相对较低,用意在于提高员工的岗位意识。帮助员工树立在其位、谋其职、得其益的工作理念) 二、津贴 津贴是对薪资的一个补充。 公司的津贴分为工龄津贴、岗位津贴、职务津贴、项目津贴等。 1、工龄津贴 公司鼓励员工长期在公司工作。员工在公司实际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工龄津贴增加100元。 2、岗位津贴 岗位津贴是员工薪资的主体部分,员工个人的岗位津贴主要根据员工在公司所任职位及员工本人的能力级别来确定。 2.1公司的职位按管理、技术、市场/销售等划分为不同的职系。各职系职位的等 级及不同职系职位相对位置的高低,通过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产生。 2.2员工能力级别则通过对员工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后确定。 2.3员工的能力级别从低到高共分为六个层级(一、二、三、四、五、六),每一 层次中根据该能力级别依员工的年资、经验、熟练程度等不同,分为若干小级。 每一层次相临小级的级差大小,则依据具体层次来确定,能力层级较低的员工级差较小,等级较高的员工级差较大。各能力级别的划分标准及定义见表2。 表2:能力资格级别划分标准及定义

表3:岗位津贴标准表

(第0、1、2级属于各岗位的初级能力认定,须在上级主管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第3、4、5级属于各岗位的中级能力认定,可独立完成本职工作;第6、7级适应于工作能力已经达到晋升标准或成为高一级岗位候选者,但目前因岗位无空缺无法晋升的员工,一旦需要,可立即承担起相应工作) 3、职务津贴、项目津贴 3.1主要针对临时职务和某些特殊岗位;由公司分管领导提议,行政总监审核,报总经理、董事长审批后执行。 3.2 津贴根据项目的难度、复杂度、标的大小等因素,在500~5000元/月的范围内确定。

岗位薪点工资制实施办法

岗位薪点工资制实施办 法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深圳分公司岗位薪点工资制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规范公司内部薪酬分配行为,更好地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企业的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参照集团公司岗位薪点工资制管理办法,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按劳分配,坚持市场导向,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突出岗位要素在薪酬分配中的主导性地位,向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倾斜,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一岗一薪、岗变薪变。 第三条本《办法》的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竞争原则、经济原则与激励原则。 2、公开透明原则。 3、工效挂钩浮动考核原则。 4、前瞻性与可行性相结合,成长性与平衡性相结合原则。 5、突出岗位要素的主导性地位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范围为公司机关全部在岗管理人员。 第二章岗位薪点工资制的构成与实施 第五条岗位薪点工资制是以管理岗位为主要实施对象,以薪点数为标准,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按企业结算工资总额确定薪点值,以岗位贡献为依据,以员工贡献大小为基础,确定岗位劳动报酬的一种弹性工资分配制度。

第六条岗位薪点工资制实行“以岗位为主确定薪点数、以绩效考核增减薪点数、以效益好坏核定公司工资总额、以机关结算工资总额确定薪点值”的原则。 第七条岗位薪点工资制由基本薪点工资、辅助薪点工资和保障工资三大部分构成。 工资总和=基本薪点工资+辅助薪点工资+保障工资 基本薪点工资包括:岗位薪点工资、技能薪点工资和学历薪点工资。 辅助薪点工资包括:工龄薪点工资和效益薪点工资。 第八条基本薪点工资和辅助薪点工资由薪点值和薪点数共同确定。 基本薪点工资=(岗位薪点数+技能薪点数+学历薪点数)*固定薪点值 辅助薪点工资=工龄薪点数*工龄薪点值十效益薪点数*效益薪点值*员工的个人综合考核贡献系数 第九条薪点数的分类: 薪点数包括基本薪点数和辅助薪点数两大类。 (一)基本薪点数的确定: 基本薪点数=岗位薪点数+技能薪点数+学历薪点数 1、岗位薪点数 岗位薪点数依据岗位测评结果相应确定,其薪点数标准详见附表一。 公司机关在“因事设岗、因岗定编、因编定人”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岗位和相应的编制数,通过编制、分析、完善岗位说明书,建立岗位评价标准,成立岗位评价小组,由岗位评价小组对各岗位的责任大小、强度高低、所要求的人员素质和技术复杂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合理确定岗位类别。公司机关管理岗位划

职工学历专业技术资格技能等级认定及薪酬兑现管理办法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职工学历、专业技术资格、技能等级认定及薪酬兑现管理办法 一、技能等级的认定及工资兑现 ㈠认定及兑现原则 ⒈经公司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评定并获取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资格的,承认其相应资格并兑现工资。 ⒉调入系统内的职工在原单位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暂不予认定也不兑现技能工资。 ⒊通过地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考试并获取职业技能等级的暂不兑现技能工资。 ⒋对于同一职工获得多个技能等级证书的,并且都符合所在岗位任职条件的,按就高原则予以享受。 ㈡兑现标准 职业技能工资是针对生产营销一线岗位实施的,包含各个二级单位技术专责、安全专责及班组长及以下一线职工。职工职业技能工资按出勤考核发放,在岗享受,不在岗取消。具体标准如下: 职业技能工资标准(元/月)

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通过公司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并核准认定的⒈ 职工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与所从事的专业相符的按⑴执行。照职业技能工资标准的100%职工获得的职业技能资格与所从事的专业不相符的⑵ 50%执行。按照职业技能工资标准注:各岗位所对口的职业技能资格标准见附表。对于公司暂未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工种,可参⒉ 照所在岗位任职资格规定的职业技能等级且符合相应技能所需从业年限后,与专业技术资格工资合并按就高原则享受。具体标准如下:

生产岗位人员转岗后职业技能工资的兑现⒊ 供电单位生产岗位涉及的专业为线路运行与检修专业、 3变电运行与检修专业和营业用电专业,共个大类专业。生产岗位人员在同一大类专业范围内转岗的,可直⑴卑微如蝼蚁、坚强似大象. 共享知识分享快乐 接认定为视同对应岗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工种,并可直接享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工资待遇,允许参加对应岗位工种的高一级职业技能考评认定。 ⑵生产岗位人员跨大类专业范围内转岗的,职业技能工资待遇可保留一年,在一年内允许参加同层次同级别职业技能资格考评认定;如第一年未通过考评认定的,次年只允许参加同层次降低一个级别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评认定,职业技能工资待遇降低一个级别执行;第三年直接按照职业技能资格与所从事专业不符对待,执行50%职业技能工资。 ⑶对于距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在一线生产岗位专业年限10年及以上跨专业范围内转岗的人员,职业技能工资可按原标准保留至退休。 二、专业技术资格的认定及工资兑现 ㈠认定及兑现原则

基本的工资制度有哪些

基本的工资制度有哪些? 在企业薪酬管理实践中,根据薪酬支付依据的不同,有岗位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工资、工龄工资、薪级工资等薪酬构成元素。通常企业选择一个或二个为主要形式,其他为辅助形式。选择并确定工资制度形式是很关键的,这体现着公司的价值导向。 步骤/方法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工资制度形式: 依据岗位或职务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工资制或职务工资制;依据技能或能力 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技能工资制或能力工资制;依据以绩效进行支付的工资体 系,如计件工资制、提成工资制、承包制等; 依据岗位(职务)和技能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技能工资制或职务技能工资制; 依据岗位(职务)和绩效工资进行支付的工资体系称为岗位绩效工资制或职务绩效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 岗位工资制是依据任职者在组织中的岗位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 岗位工资制基于这样两个假设:第一,岗位任职要求刚好与任职者能力素质相匹配,如果员工能力超过岗位要求,意味着人才的浪费,如果员工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岗位要求,则意味着任职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法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岗位工作。岗位工资制的理念是:不同的岗位将创造不同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岗位将给与不同的工资报酬;同时企业应该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的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对于超过岗位任职要求的能力不给与额外报酬;岗位工资制鼓励员工通过岗位晋升来获得更多的报酬。 职务工资制 职务工资制是简化了的岗位工资制,职务和岗位的区别在于,岗位不仅表达出层级还表达出工作性质,比如人力资源主管、财务部部长等就是岗位,而职务仅仅表达出来层级,比如主管、经理,以及科长、处长等。职务工资制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职务工资制只区分等级,事实上和岗位工资具有本质的不同,岗位工资体现不同岗位的差别,岗位价值综合反映了岗位层级、岗位工作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是市场导向的工资制度,而职务工资仅仅体现层级,是典型的等级制工资制度。职务工资制特点和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缺点近似,但 相对于岗位工资制,职务工资制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根据职务级别定酬,某些人可能没有从事什么岗位工作,但只要到了那个级别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这是对内部公平的最大挑战。 技能工资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