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压指数、主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进展

脉压指数、主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进展
脉压指数、主动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冠脉病变分级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血栓形成无有———— 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 成功率>85% 60%-85% <60% 危险性低中等高 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 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 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 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 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但<90。)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 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 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 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

脂蛋白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脂蛋白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9-02-22T11:02:03.80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11期作者:李威,张强* [导读] 随Lp(a)浓度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该相关性在不同组LDL患者中仍旧存在。(苏州市立医院,心血管内科,215006)【摘要】目的:探讨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 院2016-2017年,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患者基础及临床数据,分析Lp(a)与冠脉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结果:以患者血浆中Lp(a)浓度的<25%,25%-75%及>75%分为三组(77例VS154例VS77例),三组患者冠脉Gensini评分(45.047±3.425 VS 51.263±2.357 VS 67.529±3.689,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并行回归分析,探讨Lp(a)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以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浓度分组行亚组分析,在同LDL浓度组内,随Lp(a)浓度升高,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结论:随Lp (a)浓度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逐渐加重,该相关性在不同组LDL患者中仍旧存在。【关键词】:脂蛋白a;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程度;低密度胆固醇。 Lp(a)是一种类似于LDL的特殊的脂蛋白颗粒,以疏水性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为核心,表面包裹胆固醇和磷脂,主体结构呈球形,即含有与LDL类似的脂质核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 apoB),还含有独特的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A apoA)[1]。既往大量研究已证实Lp(a)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对于Lp(a)血浆内浓度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在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血浆Lp(a)的浓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2016-2017年于我院心内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入院时仍处于急诊PCI手术时间窗内,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诊断标准符合:(1)突发胸痛或胸闷持续不缓解>30min,首发症状12h内入院;(2)心电图出现相邻导联ST抬高>0.1mv;(3)心肌酶谱CK-MB>16U/L;肌钙蛋白>0.08ng/ml。;(4)心超示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排除标准:(1)既往曾诊断为冠心病,且已行冠心病相关药物干预的患者;(2)既往曾行PCI或CABG术治疗患者;(3)入院时已过急诊PCI手术时间窗,而行择期PCI或药物保守治疗者;或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及死亡的患者;(4)严重心衰或肝肾衰竭的患者;(5)有其他严重急性疾病的患者。 1.2相关资料:1. 2.1一般基础资料,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并计算BMI,收集患者既往病史资料,了解其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目前正在吸烟(患者目前仍在吸烟或戒烟少于2个月者)的情况。及患此次入院心梗分级资料。(见表2)。 1.2.2实验室检查资料。入院当时,术前、术后,术后次日致出院前每日监测患者血液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浓度,选取CK-MB及cTnI峰值纳入分析;患者入院后立即行的床边急诊心超测量心脏功能EF。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3 mL,测定Lp ( a ) 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LD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血肌酐(Cr-s);并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1.2.3冠脉病变程度评价,患者入院后所行急诊PCI手术结果,由两名具备导管手术资格的医师,以“冠脉Gensini评分[2]”方法对冠脉造影结果独立进行评分,对两者评分相差>5%的由更高年资医师进行第三次评分,获得各病人冠脉病变程度的量化指标。 1.3资料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检验”,记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冠脉评分结果及与血脂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数据与统计结果:2.1入组的308例患者取Lp(a)四分区间,分别以<25%,25%-75%及>75%为标准,进行分组(表1)。组1(Lp(a)<52.5mg/L):共77人;组2(52.5mg/L≤Lp(a)<292.75mg/L):共154人;组3(Lp(a)≥292.75mg/L):共77人。Lp(a)分布情况见图1。 2.2三组患者基础资料中“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正在吸烟者人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在3级以上的人数在较高Lp(a)组人数越多(7人VS 30人VS 20人,P=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冠脉循环应用解剖及冠脉病变

冠脉循环应用解剖及冠脉病变 冠状动脉是升主动脉发出的第一对分支,分别被称为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从升主动脉的左冠窦发出后在主肺动脉后面朝左行约1-2厘米后继而分为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发自右冠窦,继而向下行走在右房室沟里直到心脏隔面。临床上经常提到的“三支病变”就是指这三支冠状动脉的病变。 (一)左主干 左主干发自主动脉的左冠窦,长约0.5-1厘米,直径因人而异,一般在0.45 厘米左右。它是冠状动脉最重要的一段。左主干的病变可引起严重的心脏缺血,产生顽固的心绞痛症状。其突然闭塞可导致病人猝死。左主干病变往往伴随升主动脉的粥样硬化或钙化,也经常伴随颈动脉狭窄。在冠状动脉造影片上,左主干是必看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部份,尤其当造影体位不太理想时更容易被忽略。严重的左主干病变一旦确诊,必须急诊处理。由于左主干位置较深,搭桥部位一般不选择左主干本身。 (二)左前降支 左前降支自上而下走在前室间沟内,直径约2-3毫米,沿途向右后方的室间隔发出若干室间隔支,供血给室间隔的前三分之二。其中以第一间隔支最为重要。左前降支向左前方的左心室游离壁发出多根对角支,为左心室的前侧壁供血。有时第一对角支发自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相交处而被称为中间支。左前降支是三支冠状动脉中最重要的血管,它决定着左心室功能的好坏。若无有效侧枝循环形成,该血管近段的突然闭塞可以造成左心室前壁广泛心肌梗死、室间隔穿孔、室壁瘤形成甚至左室破裂,往往导致病人猝死。而其严重狭窄可导致不同程度及类型心绞痛的发生,而且往往向左上肢及左侧头颈部放射。 左前降支在三支冠脉中发病率最高,多数病变位于近段,尤其在对角支及室间隔支的开口处病变最多、最重。在糖尿病病人及高脂血症患者中,左前降支的病变往往表现出多发性或弥漫性,给冠脉搭桥手术造成困难。 冠脉造影可以清楚显示左前降支及其病变。显示其较好的位置有右前斜位和左前斜位。在其近段完全闭塞时,通过右冠脉造影时的逆行显影也可显示左前降支。左前降支的中段三分之一多数被浅层心肌覆盖,而其远三分之一多位于心外膜表面,有利于手术的实施。随着心跳,左前降支自然屈度的凸向也有助于判断它是否能提供理想的搭桥部位。 (三)右冠状动脉 绝大多数的右冠状动脉发自主动脉的右冠窦,极少数发自左冠窦或左前降支。它有外科临床意义的分支主要有锐缘支、右室后支和后降支。锐缘支主要供血给右室前壁。后降支供血给室间隔的后三分之一,并同发自左前降支的间隔支之间在此形成侧支循环。发自右冠脉的右室后支为膈面心肌供血。有约60%发自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及右室后支的分布范围接近包括左室膈面在内的全部膈面,即右优势型的冠脉分布。均衡势次之,左优势最少。 右冠状动脉的病变发生率仅次于左前降支,其严重狭窄也可导致心绞痛的发作,其高位完全闭塞往往导致下壁透壁性心肌梗死,而且可伴有房性心律失常。而低位闭塞又有一定量的侧支循环形成,常导致非透壁性下壁心肌梗死。透壁性下壁心肌梗死也可在心脏膈面形成室壁瘤。 冠脉造影片上的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均是观察右冠脉全程的良好体位。右冠脉起始部、中段尤其是后降支开口处是病变的好发部位。锐缘支和后降支的走行比较表浅,是冠脉搭桥的常选部位。 (四)左回旋支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观察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常规抗血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 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复杂冠脉病变择期PCI的患者,分为在常规抗血栓基础上联用静脉泵入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60例(替罗非班组为A组)和常规抗血栓组60例(对照组为B组)。观察30 d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严重出血发生率及轻度出血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两组30 d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对于冠脉病变比较复杂的患者,在常规抗凝基础上,术中和/或术后可以考虑联合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加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标签:替罗非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血栓形成 经30多年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三大方法之一。近几年来随着介入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以及介入经验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具威胁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更多的复杂冠脉病变患者实施PCI治疗,在这部分患者中,有着更高的血栓发生率。为此,笔者观察复杂冠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中及治疗后,在常规抗血栓基础上联用替罗非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复杂冠脉病变择期PCI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事前评估出血风险,有以下出血高风险因素者不纳入试验[1-2]:年龄>75岁,女性且体重180/110 mm Hg,急性心包炎,已知的对替罗非班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为A组和常规抗血栓对照组为B组。A组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42~75,平均(64.5±6.4)岁;B组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5~74,平均(63.5±5.7)岁。A组中合并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30例,左心室射血低下8例,长病变且支架长20例,小血管病变8例,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24例,双支架植入2例。B组中合并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8例,左心室射血低下7例,长病变且支架长18例,小血管病变7例,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21例,双支架植入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合并有以下情况:高脂血症、糖尿病、左心室射血低下、长病变、小血管病变、弥漫迂曲钙化病变、富含血栓或脂质病变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冠脉造影病变分析 (一)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的评估可以通过肉眼、量化冠状动脉造影、冠脉内超声等方式进行。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狭窄直径减少的百分比或者狭窄面积减少百分比来表示。肉眼评估时多用直径减少百分比表示;直径狭窄50%,相当于面积狭窄75%; 大于50%的直径狭窄和大于75%的面积狭窄通常可以认为在运动中诱发血流下降,大于85%的直径狭窄可以引起静息时血流下降;如果一根血管有数个程度相同的狭窄,其对血流的影响呈累加效应。如在前降支只有一个50%的狭窄,可能没有很多临床症状,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50%的狭窄,则临床意义与90%的狭窄相同。在一条心血管上有数个不同程度的狭窄,应以最重的狭窄为准。如果狭窄程度相同,长管状狭窄对血流的影响大于局限性病变。 根据ACC/AHA的建议,冠脉病变分为A、B、C型三种,其中B型又分为B1、B2型(仅符合一项B型病变的为B1型,。型)B2型病变特征的为B项或以上的2符合.

(二)钙化冠状动脉造影对钙化的识别低于IVUS。一部分患者在X线下可以观察到沿血管走形的条状影,其亮度和大小反映了钙化的程度; (三)溃疡 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溃疡,其造影表现为“龛影”; (四)瘤样扩张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一样也是动脉 粥样硬化的结果,但也见于冠状动脉炎。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表现为瘤样扩张。 (五)夹层 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尤其是球囊预扩自发性夹层较为少见。.张病变时,经常出现冠脉夹层。有时在造影时也会发生冠脉夹层。 根据冠脉夹层的形态学不同,可分为: A型夹层:注射少量造影剂或造影剂清除后造影剂无滞留,

冠脉腔内出现局限性线形透光区; B型夹层:冠脉管腔内出现与血管平行的条状显影; C型夹层:血管壁外造影剂滞留; D型夹层:螺旋形夹层; 在上述类型中,A型和B型夹层预后较好,很少发生血管急性闭塞,C型和D型夹层的预后差,尤其是D型,易出现血管急性闭塞。 (六)血栓 血栓性病变最常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冠脉造影表现为冠脉腔内“毛玻璃样改变”或者出现充盈缺损。与IVUS相比,冠脉造影对较小血栓的识别敏感性较低;(七)心肌桥 心肌桥血管段由于其上肌束的压迫,在心脏的收缩期血 管受压明显,在舒张期恢复正常或受压程度减轻。与冠状动脉痉挛不同,在注射硝酸甘油后,心肌桥血管段受压会更加明显。心肌桥多见于前降支中段,但是在对角支、回旋支和右冠也可以出现心肌桥。 (八)冠状动脉痉挛 在冠脉造影过程中经常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同时伴有心前区不适或胸痛症状,原因多为造影导管或其他器械刺激血管所致。当怀疑冠脉痉挛时,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 (100-200ug),1-2min后再在同一投照体位进行冠脉造影;

冠脉病变SYNTAX_评分_值得收藏(附图)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 评分体系(附图)一、冠状动脉树 注: 1. 右冠状动脉近段11. 回旋支近段 2. 右冠状动脉中段12. 中间支 3. 右冠状动脉远段12a. 第一钝缘支 4. 右冠-后降支12b. 第二钝缘支 16. 右冠-后侧支13. 回旋支远段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 左后侧支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 左后侧支a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 左后侧支b 5. 左主干15. 回旋支-后降支 6. 前降支近段 7. 前降支中段 8. 前降支心尖段 9. 第一对角支 9a. 第一对角支a 10. 第二对角支 10a. 第二对角支a

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 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 1. 右冠状动脉近段 1 0 2. 右冠状动脉中段 1 0 3. 右冠状动脉远段 1 0 4. 右冠-后降支 1 / 16. 右冠-后侧支0.5 /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 5. 左主干 5 6 6. 前降支近段 3.5 3.5 7. 前降支中段 2.5 2.5 8. 前降支心尖段 1 1 9. 第一对角支 1 1 9a. 第一对角支a 1 1 10. 第二对角支0.5 0.5 10a. 第二对角支a 0.5 0.5 11. 回旋支近段 1.5 2.5 12. 中间支 1 1 12a. 第一钝缘支 1 1 12b. 第二钝缘支 1 1 13. 回旋支远段0.5 1.5 14. 左后侧支0.5 1 14a. 左后侧支a 0.5 1 14b. 左后侧支b 0.5 1 15. 回旋支-后降支/ 1

冠脉病变分型

冠脉病变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相关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9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0例,三支病变组18例,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之间差异,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糖尿病病程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糖化血红蛋白受检验条件与治疗情况的干扰小,分析和判断价值优于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标签:冠状动脉病变;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2012年1月~1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年龄26~76岁96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其中单支病变组48例,双支病变组30 例,三支病变组18例,并观察三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糖尿病病程,分析相关性,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以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血管每支狭窄程度>50%为诊断依据。排除:继发性糖尿病,两周内使用激素等影响血糖的因素,但不包括使用降糖药物者。 1.2方法 1.2.1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 1.2.2检测指标所有患者入院后次日空腹取外周血液标本送检测量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三脂中有一项及以上升高者即为高脂血症) 1.2.3 CAG检查及分组所有患者在住院5~7d内择期行CAG检查,一支以上冠脉血管病变狭窄大于50%定义为冠心病,左主干狭窄达到或超过30%为阳性,将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定义为主要冠状动脉,按病变累及主要冠状动脉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變组和三支病变组;左主干者计为双支病变。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均用SPSS15.0软件完成。 2结果 2.1不同冠脉病变累及支数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单支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显著小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P<0.05和P<0.01),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病,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Guidezilla延长导管

复杂冠脉病变PCI治疗利器 ——Guidezilla延长导管 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作者:苏晞 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发展迅速。由于患者依从性好、出血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点,桡动脉已成为目前国内外众多医院PCI手术的首选入径。但经桡动脉PCI 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处理严重钙化、近端扭曲或慢性闭塞等复杂冠脉病变时,指引导管支撑力不足而导致球囊或支架不能成功到达靶病变区域,甚至发生支架毁形或脱载。特别是当病变节段已扩张或存在夹层,但因系统支撑力不足支架无法到达病变段时,操作者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如何在原有指引导管及导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支撑力以成功完成PCI手术一直是探讨的热点。双导丝技术、球囊锚定技术、子母导管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等均可作为增加PCI过程中导管支撑力的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导丝缠绕、锚定血管损伤、冠脉穿孔、夹层撕裂、较小的内径影响多器械操作等。 与传统的双导丝技术、单纯球囊锚定技术、5进6双导管技术相比,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在使用6F指引导管的情况下更为便利及有效。同时该技术保留了冠脉内初始时置入的钢丝,避免了某些情况下重新进入钢丝时误入血管夹层的风险(特别是在球囊扩张后)。笔者所在中心应用证实在经桡动脉PCI 时补救性应用Guidezilla延长导管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Guidezilla延长导管的结构: Guidezilla延长导管是一种能与6F指导导管兼容的单腔快速交换导管,由推送杆(A)和导引导管段(F)组成。GuidezillaTM延长导管总长度145cm,推送杆长120cm,由不锈钢海波管构成;导引导管段长25cm,由特殊的钢丝编织网和聚合物结构构成(图1)。 延长导管的型号6F,内径(B)0.057 in (1.45 mm),外径0.066 in (1.68 mm),外表面为亲水涂层(G),推送杆与导引导管段呈内嵌式聚合物包裹结构连接。器械上有两个铂-铱标记带,使用X线透视时可清晰观察判断导管位置。远端标记带位于导管末端2mm处。近端标记带位于引导节段的开口以远3mm处。 Guidezilla延长导管通过指导导管输送,因此外径比指导导管内径小。Guidezilla器械的近端翼片上指示出内径和引导导管兼容性(表1.)。 图1.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https://www.360docs.net/doc/939551646.html,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 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 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在治疗这型病变时,支架应完美覆盖分支开口,然后对吻球囊扩张可避免斑块的移行。 4型病变: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 4a型病变: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 4b型病变: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2分叉病变处理对策 国际上比较公认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是保证主支及分支的理想开放,或在保证主支理想开放的前提下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50%,血流为TIMI 3级。 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尽可能的置入一个支架,即主支置入支架,除非当分支的解剖比主干解剖更重要时,分支供血范围大于主支时,可在分支置入支架,对吻支架比provisional 支架好。 如果需要置入二个支架时往往采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因为在分叉病变的多种支架置入方式中,T型支架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远期效果较好。在分叉病变的类型中1型病变有时需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而其他类型的病变往往只在主支置入支架,但支架置入应该完全覆盖分支的开口,最终用双球囊对吻技术扩张。对于分支血管是否需要保护取决于分支的大小、分支的供血范围、分支与主支的解剖关系。一般认为分支直径大于2mm的血管应予保护,尤其当分支较粗大且供血的区域重要,或者当分支的解剖比主支解剖更重要时,此时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 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 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 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 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 6 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艮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 B 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 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 1 1988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 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 A 型病变 B 型病变C 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v 10mm管状,10-20mm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V 45。)中度成角(>45。但v 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v 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冠状动脉疾病(CA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冠狀動脈疾病 (CA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s also called heart disease or atherosclerosis. It is caused by the build up of fatty deposits called plaque in the blood vessels of the heart. The heart must get oxygen and nutrients to work well. Blood carries the oxygen and nutrients to the heart through the blood vessels called arteries. As the plaque builds up in the blood vessels, blood flow to the heart muscle is decreased. When blood flow is decreased, chest pain, shortness of breath, or other signs may occur. If the blood flow is stopped or blocked, it causes a heart attack. 冠狀動脈疾病也稱為心臟病或動脈硬化症。它是由稱為斑塊的脂肪在心臟的血管內積聚而導致的疾病。 心臟必須得到氧氣和營養才能良好地運作。血液將氧氣和營養通過稱為動脈的血管帶到心臟。斑塊在血管內積聚之時,通往心肌的血流量減少。當血流量減少時,會引起胸痛、呼吸短促或其他症狀。如果血液流動停止或受阻,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 右冠狀動脈 主動脈右冠狀動脈 主動脈右冠狀動脈 旋動脈 旋動脈FRONT Right Coronary Artery Aorta Right Coronary Artery Aorta Left Coronary Artery Circumflex Artery Circumflex Artery

什么会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什么会引起冠状动脉病变 导语:冠状动脉的病变一般就是冠心病出现的开始,这一类的疾病都是属于些血管疾病的一种,一般的冠状的疾病的出现都是心脏病的最先出现的问题,一 冠状动脉的病变一般就是冠心病出现的开始,这一类的疾病都是属于些血管疾病的一种,一般的冠状的疾病的出现都是心脏病的最先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是病变不了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病变的,下面会一一的介绍的,在自己的平时的生活中是要特比的注意的,注意自己的情绪的掌控,一定不要大喜大悲,保证自己的轻松的心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开口。冠状动脉分叉处因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的特点。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也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 钙化病变: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或管壁内的钙盐沉着,显示为密度不均的高密度影像。在40~4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0%,60~69岁人群中的发生率为80%。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由于钙化病变往往对血管扩张剂治疗反应差,经PCI或CAGB都成为可能的选择。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时往往血管成角、扭曲严重,使介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 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 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 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 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 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从技术到疗效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常见的病变,可同时累及分叉两侧的血管。根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真性及假性分叉病变,前者指主干及分支血管开口存在>50%的狭窄,后者指单侧血管受累。由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难以预测粥样硬化斑块的移动规律,许多假性分叉病变可以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而真性分叉病变又可以造成对侧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甚或闭塞。这些特点决定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不同介入技术疗效比较存在困难。 一、分叉病变分型的意义 传统的分型是基于分支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这一原则,由于介入治疗术中主要的原则是确保主干血管的通畅,因此,如何保护分支血管,如何对病变的分支血管进行处理是最大的难点。分支血管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治疗技术选择的难点,多数情况下分支病变主要位于分支的开口部位,这符合流体力学变化的特点。DUKE分型与LEFEVRE分型基本相似,而MEDIAN分型方法更加简单适用,后者将存在病变定义为“1”,无病变定义为“0”。由此可见,影响和决定分叉病变介入技术选择的主要问题是两侧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而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术的障碍。国内阜外医院陈纪林教授建立的新分型方法也较为适于在介入术中运用。综合这些分型方法,不难发现分叉的难点在于“岔口”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病变,这些病变如何移位,如何能够保证器械再次进入两侧血管更加容易。 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评价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总体可以划分为:Provisional术和首选双支架术。实际上,Provisional支架术又可以细分为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两种。 根据是否对分支血管保护(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导丝保护),Provisional术又可以分为有无Jailed导丝两种方法。Provisional术中在主干血管内置入支架后,如果分支开口需要置入支架,则可以选择的术式是有限的,主要包括T、Inner Crush术。而T支架术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保证分支开口能够得到完全覆盖或突入到主干血管内过多,对于Inner Crush术的担心在于突入到主干支架内的金属是否可以完全贴壁,否则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几率理论上是比较高的。 目前分叉病变的治疗已经不再强调单支架术,而是根据分支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用比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