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

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特

吕妍

2013-1-9 14:48:03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2期(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人生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摘要]转型时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渐进式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至今尚未结束,并呈现出明显特点。

[关键词]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2.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0961(2005)02-0041-05

转型期的俄罗斯青年面对的是一个发生大变革的时代,由于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了根本性改变,在他们的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迷惘。以前所熟悉、尊崇的许多东西被完全不同的东西取代,社会结构和秩序正在失去其原有的稳定性,当代的俄罗斯青年无法及时地以既有的或者新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价值观发生了急速的变化。

一、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1.爱国主义被遗忘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向资本主义过渡,西方国家通过经济贸易、科技交流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传播媒介,对俄罗斯实施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俄罗斯民族一贯崇尚的爱国主义的深厚的历史根基也受到了腐蚀。而现在,苏联时期提

倡的爱国主义已难以为大众所接受。俄罗斯青年对祖国与民族的责任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一些年轻人甚至已经淡忘了爱国主义这个概念。

90年代初的一项关于俄罗斯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的社会调查表明,在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感情方面,很多人比较淡薄,国家权力机构在青年人心目中更是没有什么威信。许多青年人对于“祖国”这一字眼态度冷淡:33%的大学生回答说,“这只不过是我出生的地方”;28%大学生说,“祖国”意味着“这是一个可以很好地生存的地方”;还有11%的大学生说,“祖国,是一个空洞的字眼”[1]。

与此同时,俄罗斯青年对政治的关心程度也大为减弱。他们对国家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认为政治应该远离自己的生活,在对青年人最有吸引力的固定职业中,职业政治家不在其中。

爱国主义观念淡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俄罗斯青年对待应征入伍的态度十分消极。俄国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俄军兵员短缺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俄军的正常在编人员应该为100万左右,但事实上几年来一直没有招满过。俄罗斯每年有5万名新兵当逃兵,社会上成千上万的适龄青年又以种种理由拒绝服役,有人甚至不惜采取一些极端手段。俄罗斯军队中服兵役的人只占应服兵役人数的1/10。其他的人均有免服兵役的理由。近年来,俄罗斯公开逃避服兵役的青年增加了很多倍。从1989年的2 800人增加到1995年春季的2·8万人。1995年秋和1996年冬没有报到的应征入伍新兵则有3·1万人[2]。1996年俄联邦国防部对应征入伍者进行的社会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不愿意继续服兵役;只有很少的人认为保卫祖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俄罗斯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状况引起俄罗斯当局的高度重视。1994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发命令,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

育。2003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征兵令,其目的也是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唤起青年的公民意识。

然而,尽管俄罗斯当局采取了上述措施,但其结果并没有达到他们当初设想的那样。2003年征兵工作结束后,俄罗斯国防部长指出,近年来俄罗斯军队的新兵数量有稳定下降的趋势。无奈之下,俄军征兵机关不得不降低征兵标准,以期能凑够人数。但是这样一来,一些原本身体条件达不到入伍要求的人就混入了军队,甚至连一些酒鬼和“瘾君子”也堂而皇之地成了军人,结果把军营弄得乌烟瘴气,差点成了收容所。

2.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与青年爱国主义观念的淡化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而俄罗斯的“光头党”则成了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代名词。他们宣扬自己的民族是绝对优秀的,仇视和排斥其他民族。

“光头党”成员大都年龄在18岁以下,他们崇尚暴力、富于进攻性,经常成群结伙地聚集在外国人出没的地铁、大学、跳蚤市场附近,寻衅所谓的“种族敌人”,特别是黑人和亚洲人。他们虽不正式登记注册,但组织却很严密。2002年以来,俄罗斯光头党的总人数已从3万升至5万,85个城市里有光头党团伙的身影[3]。

起初,“光头党”只是用恶语漫骂外国人或者找外国人寻衅滋事,但不至于断送其性命。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他们的行为也日益趋向暴力、流血和黑手党行为。他们有恃无恐,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草菅人命,残害无辜,制造了一系列轰动俄罗斯的暴力事件。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光头党”的犯罪行为

仍屡禁不止。就在2003年底莫斯科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发生重大火灾后,仍有大约10名外国留学生遭到“光头党”袭击。

3.集体主义观念淡化

苏联时期,政府以各种形式对青少年实施集体主义教育,使集体主义深入人心。青少年几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选择学习的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时都把国家的需要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他们也都以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感到自豪。人们几乎一切都可以依靠国家和社会,但苏联解体以来,国家几乎没有给普通百姓提供过什么保护和帮助,过去赖以生存的集体也早已破产。原来在人民心目中居于首位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观念,目前已被个人利益和家庭观念所取代。

许多俄罗斯年轻人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所赚工资的多少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怎样。而对于国家建设贡献的大小几乎被青年人所忽略。调查显示,俄罗斯青年对工作的要求是:83·1%的人要求收入高,64·8%的人希望工作有意思,20·9%的人要求有好的工作条件[4]。至于该项工作对于集体和社会有多重要,那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问题。

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上升

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日渐流行,使俄罗斯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更加混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切从“我”字出发,把不择手段地获取个人利益当作人生的目的和人的价值的标准。

1.赚钱的职业最具吸引力,下海成为时髦

青年的择业问题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青年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秩序和政治局面的安定。在当代社会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始终为人们所深切关注。而择业观念的变化,则直接影响到青年的就业方向,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代的俄罗斯青年,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价值观与他们的父辈大相径庭,而对于职业的选择,则更能直接体现出这一特点。

苏联时期,去建设西伯利亚水电站、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作家、当军官、开发原子能是毕业生们最崇高的理想。家长也为孩子们的理想感到高兴和自豪。当时最高的道德追求是“纯洁的理想”———一切为了祖国。

苏联解体后,上一代的许多生活准则和喜怒哀乐在当今的青年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和无法忍受的,他们对生活和现实完全抱着相当实用主义的态度。

许多俄罗斯青年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时代大潮冲击所致。现在俄罗斯的青年人梦寐以求的职业是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企业经理或外企职员,因为转向市场经济的俄罗斯越来越需要这样的人。据俄罗斯教育部的资料显示,进入培养律师、经济学家和翻译人才的高等学校的竞争尤为激烈。

在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社会综合研究所所长、哲学博士、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利索斯基于1996年和1997年分别在俄罗斯14个城市和18个城市的青年中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中,青年们认为最有社会威望的5个职位为:1.律师(51%); 2.医生(33%); 3.经济学家(30.2%);4.企业家(28%);5.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11%)[5]。不难看出,俄罗斯青年人渴望通过一种新兴的高收入职业尽快富起来。

2.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比从前更看重学历。目前,俄罗斯正兴起第二学历热,许多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消失了近十年的读书学习热又重返俄罗斯了。

十年前,在莫斯科如火如荼的私有化浪潮中,人们为了生存自救,开始下海经商,打工挣钱。许多青年人也为此改变了自己追求的目标,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也有一些青年人由于经济的原因,支付不起高额的学费而被迫辍学。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确立,人才和学历又重新成为社会的“新宠”,成为有更大发展、能挣大钱的敲门砖,成为改变自己命运的金钥匙。自1997年开始,第二学历热及读书充电热在俄罗斯逐渐变为一种时尚。目前,金融、保险、财会、法律、审计、计算机软件设计、外语等专业领域是俄罗斯最热门的几大充电行业。

2002年,参加第二学历考试的人数与往年相比翻了一番,是五年来最多的。导致这一情况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这一学历可以保证他们有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提升机会以及更从容应变市场的能力;同时也是在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保住现有位置、寻求更高发展的捷径。另外,现在许多年轻人追逐出国镀金热,希望可以到国外寻求发展。因此,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外语补习班十分热衷。除了各大学开办的各类补习班之外,家庭教师辅导这种方式在莫斯科也十分盛行。

由此可见,与苏联时期的读书学习热相比,如今俄罗斯青年人的学习热,更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而这一目的却是和苏联时期大相径庭。如果说苏联时期青年学习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话,那么转型期的学习目的则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和赚更多的钱了。

3.崇尚西方,趋之若骛

前些年西方国家以优厚的待遇把俄罗斯中老年科学家诱出国门,而现在外流人才日趋年轻化,每年有数以千计的青年奔赴海外求学。调查显示,70%的俄留学生不愿归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又最欢迎俄理工科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美驻俄大使馆也对申请留学的俄罗斯人降低了门槛,不仅大幅减少签证费,还放宽了留学条件。

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和美国一相关组织的统计,90年代中期,正在就读或刚进入外国高校的俄罗斯大学生总数为1.3万人。而这些“青年才俊”在完成学业后,一般都会直接在当地寻找发展机会,而不是回去“报效祖国”。这些青年人不愿在俄罗斯发展的原因,除了在国外可以得到较高的收入之外,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也可以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可见,“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西方物质利益引诱的结合才是造成俄罗斯青年人才外流最重要的因素。

4.婚姻观扭曲,择偶标准发生变化

如今的俄罗斯青年选择婚恋对象时很讲求实际。对于部分人来说,爱情不再是婚姻的基础,而经济状况、外貌则成为婚姻的首要条件。在圣彼得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2/3以上的男青年择偶标准是:“漂亮、年轻”、“像小猫一样听话”,“能像母亲一样在生活上照顾自己”;有3/4的女青年则倾心于“有钱、有地位的男子”,“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像父亲一样经常给自己送礼物”[6]。在报刊、杂志上征婚的女性中,很少有仅限于要求对方能满足其温饱的“纯朴女性”。一位窈窕淑女在征婚广告中称,希望找一位至少有150万卢布存款的男子,而广告中却只字未提对方的年龄或其他条件。另外,女性们更愿意倾心于全面发展、没有不良习惯、行动果断、具有运动员般体魄的男子。总之,她们需要的是一位能够给她们安全感而又无可挑剔的“骑士”。

近些年来,愿意嫁给外国人的女郎日益增多。翻开报纸,欲求外国人当配偶的广告并不少见,多数是直接用外文写的,显然是为了尽快与外国人找到“共同语言”。专门介绍俄罗斯女郎与外国人相识的机构也应运而生。它们与外国婚介所联系,赚取大把的服务费,被介绍人也甘愿奢侈一回,当然,受骗上当者不乏其人。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近些年来,俄罗斯的女性为了能找到更好、更有钱的伴侣,也不惜花费金钱包装自己,以取悦对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就有这样一所艺妓学校。报名者只要交上440美元的学费,就可以在这个学校听十个主题为“抚摸的艺术”、“情色烹饪”、“肚皮舞”等讲座。这所学校的校长认为,通过他们的培训,学员将成为一个“理想女人”;可以使年轻女孩获得成功的婚姻,使已婚妇女不失去丈夫,因为她知道如何色诱男人,并且懂得如何打扮自己。这所学校的成立引起社会各界很大的不满,他们认为,到这所学校学习的妇女只满足于成为男人的玩物,而不是学习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男人建立关系,这使人感到十分悲哀。

与女士的征婚相比,男士在向女士求爱前,则先考虑对方是否有住房等。多数男子对女方相貌也较为看重。一位女子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多大关系,只要漂亮就有男子愿意同她相识并结婚,甚至愿意为此戒掉吸烟、酗酒等恶习。

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盛行

1.金钱至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年轻一代对待金钱的态度较以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并不忌讳谈论金钱,绝大多数年轻人推崇“多干活多赚钱”。另外,年轻人中间有一种观点日渐流行,那就是“金钱可以买来自由,买来知识,甚至可以买来修养”。由此可见,金钱在青年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然,有一部分年轻人能够正确地对待金钱,他们认为一个人应该通过合法途径挣钱。但是,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认为,金钱是决定一切的力量,钱是万能的。于是,他们只追求获得金钱的多少这一结果,而并不注重如何去赚钱这一过程。因此,在青年人当中,就会有一些人不择手段去赚取金钱,哪怕是犯罪。据社会调查显示,目前,1/3的青年希望学美国讹诈勒索的绑匪。在对圣彼得堡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女学生最羡慕的职业是当“国际女郎”。更有甚者,在一项民意调查中表明,许多青年人认为,最赚钱的行当是当妓女。在青年经商者中,也有很多是在黑市上活动的投机者,他们想方设法、不惜任何代价地挣钱,即使可能犯罪也不愿悬崖勒马,更有甚者直接参与犯罪活动。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罪犯来说,他们最初犯罪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能赚钱,可以过舒适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眼中,那些黑社会成员们个个都丰衣足食,过着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敛财手段也是有惊人的效果。许多青年还把黑社会成员当成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于是便效仿他们的行为。

2.追求享乐

追求享乐,并不是今天俄罗斯青年所特有的。赫鲁晓夫下台后,理想主义的破灭以及随着封闭状态被打破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流传,让年轻人明确地意识到了自己与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对立。他们便开始扮演公开的反抗者角色。他们以所知道并能够做到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愿望和欲望:流行服饰、消费至上、享乐、毒品……当然这些在当时只是一些个别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苏联解体后,这种发泄就更加无所顾忌了。在莫斯科,年轻人常常聚集在“饿鸭”夜总会,热烈地品评克里姆林宫附近某商业走廊的成套家具,交换着对鬼神或占卜的看法,讨论西方生活等问题,但却只字不提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许多年轻人还沉迷于对西方商品的追求之中。其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把购买昂贵的消费品作

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推销西方商品的广告更是随处可见。在西方本不入流的品牌在莫斯科却大受赞赏,人们追捧它,只是因为这些东西是西方的,是先前可望而不可及的。虽然进口税使西方商品在莫斯科的卖价比在巴黎和罗马高出30%,但也未能使俄罗斯人却步。300美元一双的单皮鞋一度卖得就如20世纪80年代的紧缺香肠一样快。现在,在俄罗斯的各个行业都能见到西方公司。因为俄罗斯人喜欢这些西方的产品,所以这些产品大行其道。从房屋建筑业、旅店业到快餐业,几乎没有西方公司不涉足的行业。十几岁的孩子在网上冲浪、溜冰、玩电脑游戏、吃汉堡包、喝可乐,表面上与西方没有什么差别。现实使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向往西方生活。

更有甚者,许多有享乐主义思想的年轻人,把吸毒看作是有身份的象征和时髦的享受方式。从上述扼要罗列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演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至今尚未结束,但其发展趋势表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价值评价标准的选择上,多元化取代了一元化。过去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价值评价标准不再被认为是惟一正确的,代之而起的则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多元价值评价体系。

第二,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奉献与索取发生“错位”。过去长期推崇的无私奉献精神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倾向却在愈演愈烈。

第三,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实用主义占据了上风。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安逸,似乎理想与信仰都是多余的东西,祖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统统都没有关心的必要了。综上所述,笔者仅就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趋势及其特点做了一定的剖析。我们不禁为俄罗斯青年价值观的变化感到担心。毕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才有希望”。

许多俄罗斯的有识之士也已深切地感受到了青年一代思想道德状况“滑坡”给俄罗斯国家与民族造成的巨大潜在威胁。近年来,以普京为首的俄罗斯新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唤醒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国民意识,恢复俄罗斯强国地位的措施。如在俄罗斯联邦新国歌中使用以前苏联国歌的曲调,教育青年不要“数典忘祖”,善待卫国战争老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同时打击金融寡头和黑势力,惩治腐败,振兴国家经济,维护国家统一等。但是,下坡容易上坡难,尽管普京政府的措施中有些已经初见成效,仍不能说已经找到了救治“颓废”的良药。究竟普京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力挽狂澜,重振俄罗斯昔日雄风,人们还要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海运·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5.

[2]董泉增,林建华,耿振军·嬗变后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44-45.

[3]АЛЕКСАНДРКОЛЕСНИЧЕНКО·Бритоголовыеидут[N]·НовыеИзвестия.2004-02-17.

[4]程利.数字显示:当今俄罗斯青年人[J].中国青年研究,1998,(6).

[5]韩骅·当代俄罗斯青年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J].国际观察,1999,(2).

[6]熊小奇.俄罗斯的半边天[J]·社会,1995,(9).

[责任编辑:安兆祯]

[作者简介]吕妍(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史学硕士。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俄罗斯思想”与俄罗斯社会转型 周尚文 2013-1-27 15:11:30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解读俄苏社会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成为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重塑“俄罗斯思想”,作为维系俄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支柱,就成为当政者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叶利钦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思潮流派纷争迭起,反映了转型期间社会的全部复杂性。普京时期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俄罗斯思想”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思想”俄罗斯社会转型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2)04-0078-06 “俄罗斯思想”是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思想观念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俄罗斯思想渗透在俄苏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上,无疑也在当今俄罗斯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所表现。它既是当今俄罗斯总统普京治国纲领的思想源泉,也是解读俄苏社会和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的一把钥匙。 一、俄罗斯思想:俄国历史文化的聚结点 近年来,人们对俄罗斯思想议论颇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思想包容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意思加以界定。归纳起来,俄罗斯思想似可作以下几方面的概括:

笫一,东西方结合部文明。俄罗斯广袤的国土横跨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加上蒙古人的西征、土耳其人的北扩,与西部的冲突,造成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在此处碰撞、杂居、融合和共存。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1]这种文明的特征是,非东非西,既东又西。东西方结合部文明,表现为俄罗斯思想的全部复杂性和矛盾性,俄罗斯思想就其内容而言,是在斯拉夫文明的基础上,广为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乃至远东文明的综合体。就宗教形态来说,东正教这一最有俄罗斯特色的基督教,成了维系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纽带。在俄国历史上这种结合部文明导致国内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分野和持续不断的争论。斯拉夫派相信俄国具有建立在东正教基础上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他们看来,俄罗斯应走自己的历史发展道路,而不应追随西方,仿效西方,因为“一切俄罗斯的东西都是神圣的、美妙的;他们希望从纯洁、朴实的俄罗斯精神中找到哲学和艺术的源泉,找到俄罗斯的未来。”西方派则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是迟滞俄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事物,使俄国封闭和落后。因此,俄罗斯只有否定过去,全盘欧化,才能找到出路,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两派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祖国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不同。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斯拉夫派把俄罗斯当作母亲,母亲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是理所当然的;西方派则把俄罗斯看作孩子,孩子就应当不断学习,吸取国外一切进步的、先进的东西,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 笫二,王权与专制主义。崇尚权威,特别是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威面前,表现出十足的奴性。俄罗斯人的国家观念和集权意识,是在历史上反抗外敌入侵、争取国家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所谓“笫三罗马”理论的出现,君主专制的思想广为流传。这种思想为沙皇制度的形成和

最新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与挑战 摘要: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十分迅速,传播媒介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介质的出现,新闻采编工作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新媒体时代赋予了新闻采编工作新生命,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对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研究新形势,遵循新规律,找准新特点,才能实现新发展。本文就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和特点及当前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环境,对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提出加强和改进新闻采编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新闻采编;发展;挑战 1、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面临的挑战 1.1新闻信息爆炸式增长与价值选择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介质快速增加,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新闻信息和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出有价值的、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就需要媒体编辑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在信息爆炸时代,时间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新闻如何能够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让受众在最短的有效时间里获得想要的信息变得越来越“艰难”。所以,对新闻采编工作者信息价值的发现与提取、信息内容的处理与编辑提出了挑战。 1.2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处理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丰富多彩,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当某一事件发生后,事件见证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和解读,很难说哪个媒介的信息是

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的。如果为迎合新闻的及时性,在没有尽最大努力得到最权威的认证之前就发布消息,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为代价来换取及时性,显然不可取;若不能短时间内发布准确的新闻信息,又会被其他媒介的声音淹没。因此,如何实现新闻及时性与真实性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新闻采编人员深思的问题。 1.3新闻制造者与消费者的边界模糊化 传统媒体时代,只有政府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少数媒介是新闻生产、传播的工厂,新闻采编作为一种职业,与线索提供者、消息传播者具有鲜明的身份区别。而随着各种媒介平台的兴起,新闻制造者与消费者的边界正在模糊。例如一些新浪微博大V、网络公知、贴吧吧主、微信大号等,他们凭借网络粉丝的力量,成为新闻生产、传播不可小觑的力量,某些信息的权威性甚至超过传统的媒介;一些事件发生后,往往不是专职的新闻采编工作者最先发现和发声的,而是一些能够操作基本的新媒体传播工具的事件亲历者和见证者。这说明,受众和记者在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中的角色、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记者亟待提高自己发现、处理新闻信息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措施 2.1新闻采编工作的思维创新 首先就是在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进行采编思维的创新,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新闻采编的思维,才能实实在在指挥采编行为上的创新所以在进行新闻采编工作时要结合需求市场,从普通受众的关注点出发,既要让新闻采编的内容能够讲出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还要让真相不显得那么空洞和乏味,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让他们将新闻报道当成一种生活时尚进行关注,增加新闻信息的接受度。例如现在许多地方卫视都在积极进行新闻采集工作的思维创新,将普通的新闻报道运用现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 8:14:48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

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

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构建与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一国家制度能力的内涵界定 国家能力理论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各国学者对国家能力的研究正在不断修正与完善中。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国家作为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正是因为它是为了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结构而产生的。国家具有“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但他们更强调“国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发展的独立领域”,“它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都应该从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中得到解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中东欧与俄罗斯经济转型十年:对比与借鉴 徐坡岭 【内容提要]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已经走过10年历程。本文以中东欧和俄罗斯10年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统计资料对中东欧和俄罗斯各自的经济转型绩效进行了概括性评价。指出,虽然中东欧和俄罗斯的经济市场化在制度体制的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考虑到制度转型的不良经济绩效,经济转型的综合绩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中中东欧与俄罗斯这个经济转型群体在绩效方面又表现出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经济转型绩效差异的主客观原因,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型经验教训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中东欧;俄罗斯;经济转型;绩效;借鉴 【作者简介]徐坡岭,男,1966年生,大连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教师,副教授,现为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大连116023)20世纪80年代末,中东欧以及原苏联地区20多个国家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转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10年多的转型历程,到了对其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总结的时候了。当然,如果要对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做出准确而又全面的评价结论,这些国家转型实践的时间还不是足够长。但是,如果仅就其中的某些关键领域和重要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10年的实践已经足够了。本文依据一定的统计资料,并根据我们建立的对经济转型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中东欧国家和俄罗斯经济转型作了一些粗浅的评价和总结,以供我们借鉴。 一比较与总结 (一)绩效比较

作为10年市场化经济转型实践的结果,中东欧国家的整个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体制层面上,计划经济机制已经完全退出经济生活。从现象层面上看,商品与服务短缺的现象也已经完全消失,商品与服务的种类也显著增加。 以前受到束缚的个人的创造精神也被解放出来,新的业主阶层大量产生,他们是这些国家未来财富创造的基础。概言之,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初步统计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首先,为市场化转型所支付的社会成本大大高于改革倡导者们的预期成本。必须看到,市场化改革一开始,居民的实际平均收入水平就开始大幅度下降,而且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在这10年里,只有占居民人口 1/5的“社会精英们”提高了自己的生活水平,几乎1/3的居民加入了贫困队伍。据联合国前不久的统计资料,目前这些国家中,1.47亿居民的日均收入低于4美元,而在80年代末,这一数字仅为0.47亿[1]。贫困化队伍的不断扩大是靠过去的中产阶级的丧失换来的,这些过去的中产阶级恰恰是那些支撑社会生产力的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学者、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卫生工作者。在进行改革的这些年里,这些国家的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目前高达10%~14%的有劳动能力居民处于失业状态,而1989年的这一数字只有1.5%~2%[2]。 其次,试图缩小东西欧之间社会经济与技术差距的努力和期望也宣告落空。如果比较中东欧和欧盟国家90年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及其变动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在10年过渡结束的时候,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是恢复到了1989年的水平,而欧盟成员国的相应指标在最近10年里则增长了几乎20%。在这急剧变化的10年里,这些“第二世界”的国家不但没有使自己向“第一世界”的标准靠拢,反而滑向了“第三世界”

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03-03-07 一、中国杂志市场现状分析 1、中国杂志市场概述 宏观背景: 如果有人问:中国四大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中,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很多人会回答:杂志! 是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杂志截止到2001年底的统计,共有8725种,从数量上来说,在世界上也算的上是期刊大国。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传媒领域政策的变动,杂志市场呈现了良好的资本增值性。投资杂志成为继网络之后最热门的传媒投资方向,杂志期刊市场也显得异常热闹,目前中国杂志市场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 a. 期刊的同质化现象 几乎所有的财经类杂志都是为高级经理人打造;几乎所有的汽车

类杂志都是为购车者和车主制作;几乎所有的时尚类杂志都是为年轻白领女性开办,很多杂志的读者定位方向趋同,如果再细分下去则定位稍显模糊。(见图一) b.社会政治性与市场资本性共存 以前杂志社是国家、政府宣传方针、政策、法规、法令以及学术交流、情报、提高人民生活素质的重要工具,许多年来杂志的发展也一直围绕着政治影响和社会效益方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的期刊纷纷开始自负盈亏,走向市场,在主管单位的允许下各种资本也开始介入。除少量的杂志走向市场资本运营外,多数杂志的政治性仍占主导地位。 c.杂志的编辑、销售、发行体制不健全

目前一些杂志编辑力量为事业单位人员,销售力量为资本投资方,发行力量为邮政部门和发行商,由于三者体制的不统一,造成许多杂志在整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上存在瓶颈效应。 d.多数杂志仍以发行为主要收入来源 在8725种杂志中,其中有5300种左右的杂志发行量小于10000册,这部分杂志多数以发行为主要收入。另外发行百万的杂志在23种以上如《家庭》、《故事会》、《读者》等,其主要收入也来源于发行收入。如《读者》2001年将近2亿的收入中有1.8亿来自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只占10%左右。 由于中国市场上的期刊数量众多,很多类别的强势品牌期刊尚未形成,另外期刊市场良好的增值性(大众传媒投资平均8年可以产生效益,远比医药、日常消费品、银行、建筑等传统行业的10-15年快,在中国没有名牌媒体的情况下建立一个成功媒体品牌年限还可以缩短2-4年)使各种资本涌入,杂志市场呈现风起云涌之势,这场比试的结果将在3-5年内初见分晓。 2、杂志市场的游戏规则:(见图二)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版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俄罗斯转型期的国家制度能力与经济发展 黄秋菊 2012-3-298:14:48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 究》2011年第3期 【内容提要】经济转型不仅使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而且使其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调整。俄罗斯形成了一种“去工业化”、“去现代化”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中低端制造业的比重过大,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并伴随着畸形和混乱的市场体制,以及极度分裂的社会利益结构。俄罗斯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演化与国家制度能力具有内在密切关联。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俄罗斯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国家制度能力的强化与完善。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制度能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 【作者简介】黄秋菊,1982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两年前,金融危机山崩地裂,大萧条的记忆让全世界不寒而栗,各国的经济学家们都在试图回答和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崩溃。普遍认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线是美国“次贷”危机,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的失衡以及经济中的“泡沫化”。当前俄罗斯遭遇这场危机冲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最终的原因则是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踏上一条向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激进转型的道路。然而,过于激进且缺乏完备设计的制度变革却给俄罗斯整个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国家制度能力严重弱化,国家丧失了协调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力,最终陷入秩序崩溃和经济衰退的泥淖。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国家制度能力这一视角出发,对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绩效予以解读,并探讨后危机时代

运城市气候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 0。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及其思考 徐浩神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俄罗斯进行“休克疗法”这一重大的经济和政治转型事件的回顾和探讨,从而探寻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简略的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转变两个因素来看其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休克疗法激进式转型渐进式转型 一、引言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来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所以“休克疗法”又被称为“大爆炸”的改革理论,或“一揽子过渡”的政策主张。萨克斯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担任经济顾问时,针对这些国家存在的恶性通货膨胀,提出了反危机的激进纲领并取得积极效果。如玻利维亚的通货膨胀率从1985年的24 000%下降到1986年的21.5%,1989年又降为16.6%。80年代末90年代初, 萨克斯担任波兰等东欧国家的经济顾问,在萨克斯的建议下,波兰等国采用他在玻利维亚成功使用过的“休克疗法”。后来,萨克斯认为,俄罗斯也面临反危机(通货膨胀、财政危机等)和经济转轨(如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等)的双重任务,这与波兰等国的情况相同,因此俄罗斯有采取“休克疗法”的充足理由[1]。 前苏联和东欧在1990年前后推行“休克疗法”改革,一般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价格和管制的自由化改革,快速的私有化以及严厉的财政紧缩和预算平衡政策。当时学术界曾普遍认为“休克疗法”是这些国家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尽快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并重新步入增长之路的捷径。 然而事与愿违,休克疗法的实施之初,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经济下滑。根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1993年统计公报的一些主要数据,出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几乎是全面连续下降。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比1991年共下降29%;工业生产在同期内下降31.3%;农业生产降11.7%;基本建设降49%;交通运输降43%;外贸总额降32.2%。 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持续扩大。继1992年财政赤字占GDP5%后,1993 年全联邦财政赤字达11万亿卢布,占GDP的7%,比1992年扩大17倍。现金发行量从1992年的1.5万亿卢布增加到1993年的10.1万亿卢布,增长5.7倍。通货膨胀率1992年为2500%,1993年为900%。 三是,消费物价飞涨,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贫富差距扩大。1993年12月与上年同期相比,消费品和服务费总价格指数增长8.4倍(1992年上升25倍),两年累计上涨244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百货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和特点 近几年,随着消费品内需市场的持续发展,传统百货企业大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摆脱了沉重的国有员工负担,强化了经营管理和卖场绩效管理。民营股份制百货企业崛起,以更加活跃的姿态开始连锁百货扩张。外资百货企业更带来较高的品牌商品定位。由此带来了百货业的持续繁荣。但这种繁荣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就是,百货店千店一面,差异化极小。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百货业面临剧烈的业态分化、重新定位、经营方式创新的难关。 一、近年来百货业的发展变化和趋势 1、业态的变化: 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处于饱和和分化状态。7000平方米以下的向主题店、品牌店、精细化方向发展,15000平方米以上的向购物中心方向发展,30000平方米以上的向SHOPPING MALL方向发展。新兴百货业态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必将迅速成长。 2、经营方式的变化: 从经营方式来说,中国百货与外国百货区别很大,无论从租赁保底,到联营扣点,对零售商而言只是一份“二房东”管理,对供应商而言只是一个直销窗口。这种经营方式形成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百货商店经历了一个放弃经销、代销商品,全面转向联营、引厂进店甚至场地出租方式的转型,实际上成为“二房东”。这是在传统大型综合百货商场为减轻历史包袱,向供应商推卸经营成本,实施利润最大化的持续压力情况下形成的。 而国外百货店经营的商品大多实行买断经营,按专业化类别化特色化细分市场定位,并直接进行顾客服务和经销商品的信息及物流服务,形成物流百货、品类百货、折扣百货、流行百货、精品百货等不同业态类型。 近阶段,国内品牌百货商店再次开始调整经营方式,首先是扩大与品牌商的联营,并逐步与顶级品牌商扩展经销和授权代理业务,并开始出现类别化的自有品牌专业店。 3、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业态演进,零售业按品类和目标客户群细分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2015.1.15) 解说:石油危机卢布暴跌,俄罗斯告急,强人普京遭遇考验,俄罗斯能否如他所言在两年内走出经济困境,俄罗斯经济是否可能面临崩溃,其经济危机是否会对中俄战略合作造成创伤?近年俄罗斯经济转型对中国有何启示? 邱震海:《寰宇大战略》,运筹帷幄中,大家好,我们知道过去的四、五天时间里面,全世界人们眼睛都盯着俄罗斯,而且都盯着俄罗斯的卢布,卢布几乎像过山车一样上上跌跌,卢布的暴跌和俄罗斯的经济危机似乎一触即发,虽然这几天稍微有点回升,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今天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卢布暴跌的背后有没有一只黑手,是不是阴谋使然,第二,对中国未来有什么警示?我们先看看卢布危机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解说:今年以来卢布频频贬值,为阻止卢布贬值,俄罗斯中央银行连续六次提高利率,结果都收效甚微,本月16日俄罗斯突然大幅提高利率6.5个百分点,是17%,然而此举未能稳住卢布,其币值当日狂贬20%,卢布今年大约累积贬值50%,而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也逼近10%,与此同时俄罗斯原油价格近期频频下跌,已经跌破每桶60美元的价位,石油占到出口总量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国家收入因此大量减少,据估计原油价位如果继续停留在每桶60美元,明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萎缩4.6%,俄罗斯已然陷入经济困境,难以抵挡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制裁。 邱震海:这个油价下跌一段时间了,但是卢布突然大下跌,这个让人不得不产生一个思维,产生一个阴谋论的思维,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只黑手,因为从去年的斯诺登事件,美国出不了这口气,今年上半年开始乌克兰克里米亚危机,西方国家也是憋了一口气,所以先回答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阴谋论,所以我们请来温元凯教授、丁学良教授,这位是卢麒元教授,大家都是政治经济金融的大家,温教授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经济学家):我认为这个某种意义上说明华尔街的金融大颚的一种厉害,也不过于要强调用阴谋论,因为卢布下跌也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原油价格的下跌,因为跌到55美金。 邱震海:但是原油价格突然下跌,背后有没有阴谋? 温元凯:有,美国的页岩气大量增加,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第二就是新能源大量的推广,使原油的相对重要性正在降价,第三,就是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能源的需求没那么强劲,我就认为金融大颚轻轻一推就把俄罗斯推入陷井,所以这是顺势而为,厉害的就是这种顺势而为。

“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及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新特点及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变革渗透到媒体领域,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借助“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创新发展,激发自身发展新活力带来了难得可贵的历史机遇。探究“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路径,提升新闻采编能力,对引导传统新闻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互联网+ 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略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开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要加强工作理念的创新,不断适应新媒体变化趋势,在实践中,要从编辑工作理念、编辑流程与制度、编辑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综合质量,打造现代人才队伍,让创新型工作理念融入到每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维当中,真正实现思维创新和理念创新,培养高质量编辑人才队伍[1]。 一、认清“互联网+”时代特点,分析新闻采编问题 认清“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特点,对于创新采编模式具有核心意义。对于广播电视新闻领域来说,受传统采编工作模式的影响,工作过程显得较为单一枯燥,并且效率较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新闻采编形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整体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凭借着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新闻采编工作的手段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也就是说,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更加灵活化和年轻化的新闻采编工作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编观念,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2]。在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采编的内容投放方式是非常单一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随着媒体技术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让新闻采编内容投放实现多元化成为可能。受众在获取新闻采编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因此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内容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得到凸显,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亟待提档升级。 二、调整新闻采编工作思维,提升节目综合质量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升级带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民获取媒体资讯的方式。层出不穷的媒体资讯APP,以及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和社交网站,不斷挤占广播电视的生存空间。在现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格局中,如何打通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与新媒体的无缝对接,也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工作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辑,要形成全媒体思维,注重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提升新闻节目编辑工作水平。不管是在节目采集还是编辑过程中,都要通盘考虑全媒体对新闻节目素材的需求,思考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不同媒介平台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有效的改

运城气候特点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

山西省运城市气候的变化及原因小调查 0801010104 水文一班潘垣臻 1、运城气候概括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西临黄河,东依太行山,北靠吕梁山,山河纵横,地势复杂。从气候上来看,运城地区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降水量为500—600毫米,年均气温为11—13度,年辐射总量为5016-5852 MJ/(m2·a),是全省最低值,但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从地形上来看,运城市全区平均海拔350一400米,属于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运城盆地。由于地势低洼且较平坦,那里形成了700平方公里的闭流区,是山西省内唯一的内流域区。 2、气候成因及变化趋势 运城地区地处华北平原西部,黄土高原的西部,属于季风气候影响的边缘地区。由于地处太行山以西,高耸的山脉阻断了来自海洋上源源不断的水汽,加之处于盆地地区,降水明显小于山区,各种地形因素使得当地十分缺水,常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及水资源利用情况称为当地发展的瓶颈。然而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运城地区的气候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表现最为显著的是降水和气温。气温呈最年上升的趋势,而降水则逐年减少,干旱的形势令人堪忧。具体如下两图。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年降水呈逐年少的趋势。 其中粗实线表明线性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气温呈逐升高的趋势。 3、气候变化成因 我认为我的家乡未来几十年里,这种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趋势不会改变。 气温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气温的升高,海陆差异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尤其是东亚中纬度地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山西省的夏季风减弱,而运城地区的降水主要靠夏季风,这是导致山西干旱的主要原因。当然,影响运城气候因素的年际变化的因素还有太平洋副高的变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未来若干年里,全球变暖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运城市乃至山西省的这种气温降水变化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活动占有一部分不可忽略的比例。大量的人类活动,几乎改变了每个流域的气候,改变了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其是最后一点,对气候的变化起着无法忽略的影响。 作为一个大学生,生活中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节约资源,从每一滴水到每一度电,节能减排。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利用自己的知识,试着研发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节能小工具。也算是为改变气候变化,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桂香、赵彩萍、李新生等。近47年来山西省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研究,200 6,23(3):500-505 2.魏凤英。华北地区干旱强度的表征形式及其气候变异。自然灾害学报,2004,13 (2):32-38 3.张庆云,卫捷、陶诗言。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气候 与环境研究,2003,8(3):307-318。 4.王文义。山西气候与干旱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0。

俄罗斯的政治转型的特点和前景

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点与前景 1.1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特点 在传统文化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俄罗斯政治转型既具有转型国家的共性,又有俄罗斯式的个性,西方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传统性,既相互融合、共生,又相互排斥、博弈。俄罗斯政治转型具有以下凡个特点。 1.1.1根本性制度变迁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共同性,但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还是两种根本对立、性质不同的制度。俄罗斯政治转型前的苏联社会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行苏维埃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转型后的俄罗斯,代之以西方政治模式的议会制、政党制、总统制,正如叶利钦所说,“取代苏联的是一个新的国家,一个有着与以前不同的边界、内外政策、政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国家”。普京上台后,虽然在诸多领域“非叶利钦化”,但是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与发展方向两个方面,他将继续叶利钦的道路,他说道,“通向市场和民主的道路,对于90年代走上这条道路的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尽管有种种困难和失误,我们终于走上了全人类都在走的主千道”,他所走的道路,也没脱离他所说的“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伴随国家根本制度改变的是整体性制度转换。新制度学派的D·菲尼认为,制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宪法秩序,即政权的基本规则;第二种是制度安排,包括法律、规章、社团、和合同;第三种是指规范性行为准则,包括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指从苏联政治制度到俄罗斯政治制度的全面而非个别的转型与转变,是一种整体性制度变迁。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主要表现在宪法领域,1993年俄罗斯宪法与前苏联的1977宪法有着完全不同,根据1993年宪法,俄罗斯承认意识形态的多元性,任何意识形态不得规定为国家的或必须遵循的意识形态;承认政治多元化与多党制;国家权力在立法权、执行权与司法权分离的基础上行使,相互独立。 1.1.2从激进到渐进的“民主化”改革 政治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主化改革,纵观近现代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政治转型大体可以分为激进与渐进两种类型。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改革者

关于信息采编工作的几点体会

关于信息采编工作的几点体会 如何做好信息工作是每一位信息员都在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在办公室学习和从事信息工作发现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浅谈信息采编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一、如何选题 选择主题非常关键,它直接影响信息的价值。选得准,报送的信息参谋价值就大,领导就比较关注;否则,即使费了很多心思,也很难引起领导的注意,就很难被采用。我们在写一篇信息之前,首先要思考就是:要明确这篇信息将要写给谁看,要从受众的角度选择题材。一篇信息在某个街道、全区范围内来看,可能是一篇不错的信息,但若放在全市的层面,可能不一定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因此,只有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尽可能地把握上级部门及本单位某一时期中心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来搜集素材,编辑报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才会有的放矢,采用率就会高。 在信息选题上,要关注“四点”: 热点。所谓热点,就是各级领导、各级单位高度关注的问题,也即是各单位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 例如,5月中旬以来,受供求关系和国内外饲料价格上涨影响,我国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国家陆续采取多项措施补贴和保障生猪养殖以增加供应平抑猪肉价格。受其影响,猪肉替代品市场进一步活跃,不法商贩走私进口国家禁

止入境的疫区猪、牛、羊肉副产品和禽蛋产品,成为热点问题。某外贸管理部门认真进行了调研,撰写了《受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影响重点地区应加强对肉类走私的查缉》,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一定时期内影响制约地方发展及各项工作开展的困难所在。近年来,基层的计生、查违、信访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趋势,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特区内外一体化、迎办大运会、应对金融危机等都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要求从事信息的同志及时掌握,及时反馈,以信息的形式,及时提供给领导,以服务领导决策,为地方工作服务。 新点。所谓新点,就是选择新的观察点、新的视角,研究问题,分析情况,发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经验。各街道所作的很多工作是相同的。因此,对同一问题或别人已编发过的信息,就要寻找新的观察点,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编出新鲜、新颖的信息。如交通治理等问题,很多街道都有报送,有的“新点”很突出,很有特色,市里编发很多。 特点。所谓“特点”,就是受所在地区的地理位臵、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执法环境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身特色。如我们布吉街道特点就是人多、城中村多,社会管理任务重。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做更多的挖掘和对工作的总结,推广我们的经验。 二、如何提炼标题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其中,消费占内需的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内需增长;主要特点;变动趋势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7-0005-0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最低值是1989年,只有2%;

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