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_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和实践_许业和

_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_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和实践_许业和
_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_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和实践_许业和

[摘 要]产业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引擎,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转型升级,逐渐摆脱以往只注重单一物质空间规划的模式,加强了产业规划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双重路径,形成以产业遴选为基础、空间组织为落实的二位一体规划设计思路。研究以苏州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为例,论证了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其他地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借鉴。[关键词]路径依赖;产业园区;空间规划;业态规划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10-0025-05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Practice With Double Approaches/Xu Y ehe, Yu Linhong

[Abstract] Industrial park is a major driving force of local economy.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is transferring from physical planning to industrial and spatial double approaches. Industry selection is the basis of spatial layout.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cases.[Key words] Path dependence, Industrial park, Spatial planning, Industrial planning

“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双重路径下的产业园区规划和实践

□ 许业和,虞林洪

0引言

产业园区是应对全球化职能分工,振兴地方经济的特殊政策的空间载体,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助推城市地方经济的主要空间引擎,是城市规划管制工具服务地方经济的一个主要战场,同时也是城市地方政府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一个主要空间成果。以苏州为例,改革开放30年来,依托于各类产业园、开发区等产业空间的建设,苏州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万亿元,增幅9.6%,位列全国第六,其中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万元,位列全国第三。截至2013年底,苏州大市范围有国家、省级产业园区共计17个,其中国家级的12个,省级的5个,约占江苏省的1/3,创造了全市50%以上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80%以上

的进出口总额。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几次快速扩张后,目前苏州地区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着区域产业趋同、空间特色同质、人力成本递增及土地资源稀缺四大问题,先发优势被弱化。而其中招商主导引发的产业趋同则是目前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首要发展瓶颈,在发展乏力的倒逼机制下,产业园区规划也在逐渐地调校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需要,逐渐改变以往重土地楼宇、轻产业组织的规划思路,加强区域产业选择研究,积极应对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园区规划挑战。

1“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双重路径的必要性

分析

1.1产业园区经济空间根本属性使然

产业园区出现的历史使命就是给城乡居民提供消

[作者简介]

许业和,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虞林洪,高级工程师,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所所长。

费所需的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其概念、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拓展和延伸。其从原先功能单一的进出口加工区、制造基地逐渐向功能复合、具有一定产业整合度的综合型产业基地转变。内部产业门类越发庞杂,产业园区各企业之间功能性衔接越发紧密,产业园区的空间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升级,部分产业园区甚至跨越了产业范畴桎梏,进入城市新城的序列。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立区之初,是参照新加坡产业园区的做法,而后随着产城融合的推进,生产性设施、生活性设施以及城市、区域性设施相互融合,生活性现代服务业愈发发达,最终实现从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城组团的转换,“由园变城”。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园区实现转型、产业升级的成功案例,但万变不离其宗,园区的根本属性还是典型生产空间,是企业依托园区空间资源优势,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产品、提供服务的空间场所,并且给城市提供就业机会和财税收入,具有明显的经济空间特征。随着苏州地区产业升级精细化要求的提升,土地资源稀缺的倒逼,原有圈地卖楼的粗放式园区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因此要回归园区本源,改变招商主导的开发模式,梳理园区经济空间功能布局,强化产业研究。

1.2 产业园区规划层次归属缺失

在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中,产业园区规划难以归属到具体某一类规划层次。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基于土地开发权的空间管制,通过设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5级体系,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蓝线、绿线、黄线、紫线”三区四线,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书三证来实现对空间的管控。其法定规划顶层设计偏重于衔接现有的行政体制管控,而忽视

人们在社会、经济、人文层面的诉求,缺

乏对特色功能的考虑,尤其是以产业园区、

旅游度假区及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特

色功能组团更是如此。而苏州对于这种法

定规划约束的破解,则可追溯到苏州工业

园区的立区之初,当时借力于中国和新加

坡两国政府合力共建,园区的规划建设借

鉴了新加坡的经验,突破当时国内相关规

划程序约束,采取了先建设后补充规划的

做法,然后通过总规、控规的形式纳入法

定规划体系。

1.3空间与产业联动不足

产业园区是以生产为主导职能的城

市特色片区,其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设

施配套都需要围绕生产这一基本目的进

行,而现行的规划层次则立足于从空间

管控出发,强化园区空间规模控制,缺乏

对产业体系构建和产业空间布局的探讨。

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延续城市规划行政

空间管控方法,停留在以三级规划控制为

主的层面,以及以空间开发权获取、转移

的常规规划管理路径上,具体表现为园区

空间在布局上是完整有机的,但内在的

产业集聚度不高,企业之间关联性不足,

各产业链之间缺乏整合,未体现土地的级

差效益,其可持续性堪忧。

1.4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现实需要

现有产业园区一般开发建设模式是

先圈地建楼,后招商运营,对产业园区

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配置层次等产业

规划等缺乏统筹考虑,一度出现圈地后

荒废、建楼后闲置,产业园区建设陷入

不愠不火、发展动力不足等尴尬局面。

由于产业园区形成、发展需要一定的培

育周期,考虑成本因素,产业园区产业

配置层级合理与否决定了周期的长短。

而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在融资成本压力

之下,需要尽快缩短“投入—产出”投

资周期,而扣除产业园区基础建设、厂

房建设等必须的时间成本,余下的就是

企业产品链的建设,这是可调节的成本

余地。在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压缩企业

产出时间是不二选择。考虑到各个行业

“投入—产出”周期差别,产业园区需

要配置主次有别的产业门类,加强产业

集聚和分工协作体系,重点把握“产业

链”主脉,发挥主导产业门类的“火车头”

作用,用主导大项目推动产业园区发展,

形成多层次、有差别和有重点的产业配

置层级,兼顾短期效益和长远考虑。

1.5产业园区盈利模式的再次考量

目前产业园区盈利模式主要有出让

土地收益、税收收益两大块,其中土地

收益是目前产业园区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资本的运

营,获取土地增值收益、产业用房租金

收益和配套商住设施收益等,而通过出

让地块获得土地出让金是其主要形式,

不过在当前土地资源稀缺、土地市场疲

软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已遭遇瓶颈。因

此,急需要摆脱以往卖楼、卖地的模式,

跨越产业园区盈利模式临界点,拓展新

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点,以提供产业园区

公共服务为根本,促进产业园区企业发

展,扩大产业园区企业的税收收益比重,

积极引导优质、高效的产业门类入驻产

业园区。

2“产业遴选与空间落实”双重路径

的几个关键层面

2.1双重路径下产业园区规划的理念、

原则及策略

2.1.1产业主导的规划理念

转变旧有开发权主导的物质空间规

划理念,向产业主导、空间落实的综合

规划理念过渡。双重路径既是继承原有

产业园区物质空间规划的方法,又是总

结苏南发达地区实践经验,强化产业规

划的角色定位,考虑产业与空间布局之

间多重链合,加强产业园区产业方向选择和产业层次建构,“强身健体”,培育产业园区持续健康的发展动力,形成以产业遴选为基础、空间组织为落实的规划设计思路,其中产业选择是重点。2.1.2系统综合的规划原则

强调产业与空间链合、长期与短期兼顾、定性与定量协同三个规划原则。分析产业选择与功能空间组织之间、产业园区开发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之间、技术手段的定性分析和多因子筛选模型之间三大关系,落实产业主导的规划理念,落实规划方法。

2.1.3效益优先的规划策略

强调产业园区整体效益优先,实现产业园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促进、融合和协调的良性互动,走集约型、精细化的产业园区发展之路。

2.2产业遴选的三个层级

2.2.1确立产业遴选方向

产业遴选首先要明确一个选择方向,由于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载体,承担了一定城市职能,承接了一定产业功能,产业选择的方向需要界定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通过对相关上位规划的解读、产业园区区域条件及现状资源情况的判断,按照产业园区产业功能的辐射范围,划定一级、二级及三级空间范围。其中,一级范围为区域的宏观层次,即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省);二级范围为城市背景层次,即苏

州地区;三级范围即微观的产业园区周

边地区,包括一些类似的相同项目。一、

二级层次的产业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如

201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将苏

州发展方向正式明确为“以现代服务业

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

系”;而三级层次则是提供相关直接经

验,总结其发展得失,给产业筛选提供

参考依据(表1)。

2.2.2建构多因子产业遴选模型

在确立产业方向的基础上,结合上

位规划以及周边规划对产业园区所承担的

城市功能角色进行细化,明确可以进入产

业园区的产业门类,并确定其承担何种角

色,以便在后期招商运营中合理安排入驻

次序。运用AHP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目

标层、准则层和指标评价因子三个评估层

级因子分析模型,分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层

级进行。定性分析主要是利用产业园区所

承担的城市角色对进入产业方向中的产业

目录进行初次筛选;其后通过多因子分析

相关产业在基地的发展前景,确立其在将

来产业园区中的核心、支撑及辅助的角色。

其中,分析因子需考虑不同产业类型在基

地发展所具备的基础、面临的环境和可能

对基地产生的影响。从现状竞争力、资源

支撑力、外部推动力、潜在执行力和基地

影响力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十个分项指标

的评价体系。核算各个产业的评估得分,

考虑产业园区与周边产业载体的关联性,

确立入选产业门类(图1)。

2.2.3梳理多层次产业体系

通过评分高低,确立产业门类排序,

从资源整合调配、统筹协调和循序渐进

开发的角度出发,关注产业园区中长期

的增长潜力,兼顾近期实施可能性,营

造持续、健康的产业格局,形成核心产业、

支撑产业、辅助产业之间4∶3∶3的

合理配比。对于导入的相关产业,倾向

性界定相关标杆企业,以起到拉动产业

园区发展、提升产业园区品质和打造产

业园区形象的作用。在关注地均GDP、

节能减排、就业岗位及地方税收的同时,

兼顾长远利益,从产业园区发展的全局

考虑,合理策划产业园区的产业门类。

这一点可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看,

其立区之初,借鉴新加坡经营城市的理

念,摒弃单一的产业定位,将房地产视

为战略产业,通过近20年的培育,房地

产已成为园区的支柱产业,是助推目前

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的三大引擎之一,成

为苏州房地产市场的方向标。

2.3建立空间布局模型

借鉴产业多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空

间布局分析模型,组织产业园区功能区

块的分布。首先强化对空间场所的识别,

梳理空间特征要素,包括地形、地貌、道

路交通以及其他地块开发建设相关要素,

空间类别具体范围产业方向与园区关系

一级范围长三角地区

(包括江苏省)国际先进制造业

国际先进服务业

指导性

二级范围苏州地区现代服务业服从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

先进制造业

现代农业

三级范围园区周边地区产业案例筛选竞争性

表1 产业遴选方向模型

图1 产业遴选因子模型

其次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基地不同地块的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依据效益优先、环境优先和便民优先的原则进行布局。其中效益优先即保证产业园区相关产业群能高效的完成生产,包括相关生产流线组织、关联企业的配套程度及道路交通方面的需求等;环境优先是将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企业遴选出来,这其中包括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企业以及对环境景观品质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研发企业等,在布局上形成一定独立区块并与其他区块有一定联系,如高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基地放在临湖、临水以及产业园区公园等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块,而对环境有污染的则需要加以隔离,布局在偏远地段;便民优先则是安排对便民服务实施要求性比较高的企业,如一些企业实行的三班倒生产体制,其工人对于住宿、休息等相关配套设施空间距离的要求就比较高,因而在空间布局上应予以考虑。3苏州漕湖产业园实践案例

3.1相关背景概述

为顺应苏州城市转型,应推动中新

合作本土化战略,实现苏州工业园区经

验外传,彰显园区发展的特色品牌。苏

州工业园区与苏州相城区决定“跨区合

作、联动开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合作共建苏相合作区,作为承接苏州工

业园区的外溢产业地区,加快产业与城

市融合的城市化进程,围绕培育城市功

能的发展目标,发展现代居住产业、生

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项目选址

在苏州相城区的西北部, 以漕湖产业园

为轴心,北与北桥街道隔湖相望、南与

黄埭镇接壤,西与无锡相邻,东与渭塘

镇相接。区域中部有京沪高铁、绕城高

速通过,东侧紧靠苏虞张公路,交通便利,

总面积约为47.8 km2,其中先期启动环

漕湖产业园(图2)。

3.2 规划内容和基本思路

规划中以园区产业遴选为工作重点,

分析园区的产业背景、筛选园区产业门

类和建构完整产业体系,完成园区的非

物质产业规划的内容,其后综合评估场

地功能适应性以及进行园区空间特色塑

造,形成脉络清晰、结构完整的规划思路。

3.3 产业规划相关内容

3.3.1产业方向的选择

在产业方向选择上,从长三角、苏

州以及相城区、工业园区三个层面予以

梳理。其中,园区产业选择方向服从于

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

宏观背景,直接从苏州和相城区层面获

取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智能电网、

物联网、生物技术和医药以及休闲旅游

服务业等直接产业指导目录,在承接苏

州工业园区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

外溢产业的同时兼顾相城区本地特色的,图2 园区产业背景分析示意图

图3 园区产业分项评价结果示意图

图4 4132复合型产业体系示意图

整合自身区内环湖优质资源,并结合园区的创智港、宜居城和清水乡三大发展定位,选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两大产业发展方向。

3.3.2产业进一步筛选

考虑产业园区的发展动因,兼顾一定的产业整合度和集聚效益,从现状竞争力等十个分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候选的服务外包、总部基地等十一个产业门类进行评估(图3)。其中,现状竞争力包括区域比较、自身基础两类指标;资源支撑力包括人口、土地和生态三类指标;外部推动力包括交通、政策两类指标;对基地的影响力包括相城区和苏州两个层面,按照累加分值排序。生产性服务业排在前六位的是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生活性服务业排列次序是居民服务业、地产开发、旅游休闲、餐饮业及宾馆住宿。

3.3.3多层次产业体系构建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因子分值高低排序,确立基地的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辅助配套产业层次,形成“4132复合型产业体系”(图4)。其中,核心产业为以金融保险、法律咨询、总部经济和科技研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园区层面以集聚资本和信息为主。支撑产业为以地产开发、休闲旅游和居民服务为代表的消费性服务业,在相城区层面以集聚人气为主,以及以技术研发

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苏州层面以集

聚技术为主,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技

术支持。辅助配套产业分为特色产业和

配套产业,特色产业是以文化、生态为

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着重体现园区的

品牌特色,配套产业是指餐饮、住宿和

主题公园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在相城

区层面以集聚人气为主。

3.4空间布局具体落实

规划利用空间布局分析模型,提炼场

地的道路交通、水体保护和高压走廊三个

因子,采取两级权重方法,其中道路交通

遴选主干路、次干路和快速路为二级权重

因子。从效益优先、环境优先和便民优先

三个方面对园区内的生态用地、生活用地

和商业服务业用地三类功能用地适用性进

行综合评估,其计算方法为用地适宜性=

道路交通×w1+水体保护×w2+高压走

廊×w3,而道路交通=主干路×w11+次

干路×w12+快速路×w13,利用GIS平

台通过相关数值叠加得出相关地块与功能

最优的匹配关系。其中,生态用地布局主

要位于基地的东西两侧的滨湖地段。建议

建立环湖地区生态廊道,作为区内主要的

公众活动、文化休闲和生态景观空间,并

严格控制建设量。居住用地布局上优先考

虑漕湖北岸东侧、快速路两侧,其中南片

区夹在园区和核心区之间,采取居住、办

公相混合的开发模式。而用地相对完整的

北部,可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交通可达

性,优先考虑成片的居住区开发。公共设

施布局应沿现状跨湖道路以及漕湖南岸的

沿线地区优先考虑布局,采取高强度、大

规模的开发模式。基地西部不适宜作为公

共设施地块。最终在整合兼顾上述三大功

能导向下的评估结论基础上,结合常规的

空间布局规律和设计方法予以落实定位,

从而实现园区整体空间布局组织(图5)。

4结语

苏州地区的产业园区发展从改革开

放发展至今历经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与

国内宏观产业环境变化是同频脉动的。在

既定的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承担着经济

发展和改革示范先行的双重重任。兼顾既

有的法定规划体系以及苏南地区快速发展

的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不断适应政策变

化、市场化需求。借助于产业园区规划理

论的发展、空间组织方法的优化以及计算

机手段的进步,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逐渐

呈现出以产业遴选为基础、空间组织为落

实的规划设计路径。

(本文案例来源于《环漕湖区域产业

策划和空间形体研究》,对相关设计人员

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缉慈.中国产业园区现象的观察与思

考[J].规划师,2011(9):5-8.

[2]周立,姜劲松,宋金萍.基于产业与空

间策划的科技产业园城市设计探索[J].

规划师,2012(增刊1):129-134.

[3]刘瑾.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

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

[J].规划师,2012(4):58-64.

[4]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中国建

设院.环漕湖区域产业策划和空间形体

研究[Z].2014.

[收稿日期]2014-07-06

图5 用地功能适宜性分析示意图

043.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初探

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初探 陈露,余炜楷 摘要:空间规划是政府调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空间规划为代表的空间政策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现行空间规划体系不全、内容传导不足的情况,笔者在梳理相关技术规定、借鉴国内空间规划管控体系构建案例(北京、上海、广州等)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次区域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细化空间管控的内容,确定城市次区域层面的空间管控内涵、类型和要素。划分底线空间、结构空间和发展空间三类空间,通过“刚弹结合”的管控方式,构建包含14大类、28中类和50小类要素的城市次区域空间管控体系,以落实上层次总体规划战略要求并指引下层次详细规划编制,实现空间规划体系与内容自上而下的有效传导与管控。 关键词:空间规划,次区域,管控体系 1引言 空间规划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有效调控社会、经济、环境要素而采取的空间政策工具,是对空间用途的管制和安排。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政府进行空间治理的核心手段,是政府调控和引导空间资源配置的基础[1]。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势在必行,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多规合一”为代表的空间规划实践逐步开始大范围探索。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及自然资源部的成立,空间规划实践逐步深入。目前,空间规划的实践多以省域、县(市)域为空间单元开展相关工作。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各省也纷纷开展县(市)级的空间规划试点工作。 空间规划的主体内容(三区三线等)更侧重自上而下的刚性保护要求,强调生态文明导向下的资源保护,而对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发展空间则未提出太多具体指引。县(市)以上尺度的空间规划如何有效传导到城市次区域,确保地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耦合政府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关系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议题。 2空间规划的传导与管控 目前,在空间规划的传导与管控方面,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也开始了探索与实践。 2.1广州实践 广州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市域-片区-规划管理单元”的三级空间传导体系,通过建立“功能分区-用途分区-用地分类”的传导机制,探索刚弹结合、逐层细化的空间布局传导可行性,同时运用“结构管控-边界管控-指标管控”三种方式,实现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分析 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公共设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通过多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能够实现城市土地资源动态平衡。本文首先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的理念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规划布局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公共设施;住宅;交通 前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城市公共设施日渐增多,在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包括体育馆、医院、社会福利配套设施等等,只有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规划,才能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 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应该加快公共设施共享,扩大建设规模,积极推进交通设施、通信设备等基础项目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应用科学的空间适宜性评价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分析,可对公共设施布局规划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具体的布局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形式,还需要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综合考虑城市已有工程项目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引导。在具体的分区引导过程中,需要将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现有的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以及择机建设用地这三种[1]。 2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理念 2.1 细分公共物品属性 政府部门是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在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中,施工成本比较高,建设规模比较大,并且施工工期较长,很难获得收益,因此,私人或者企业往往不会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现如今,我国经济体制发生变革,公共设施也逐渐被细分为纯公共设施、混合型公共设施以及市场化公共设施,由于投资建设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公共设施决策、投资和管理也发生了分离。基于此,在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规划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布局时,应该优先对纯公共设施进行规划布局,比如对于文化馆、博物馆,可优先布局,而对于电影院以及其他娱乐设施,则可交给市场规划。第二,对于公共物品以及市场化物品,需要注意协调好二者在城市空间的布局形式,如图1所示。

基于A_算法的空间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第46卷第13期 2010年7月 Vol.46 No.13 Jul. 2010 DOI :10.3901/JME.2010.13.109 基于A *算法的空间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 贾庆轩 陈 钢 孙汉旭 郑双奇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 100876) 摘要:针对空间机械臂在轨操作任务需求,提出一种基于A*算法的避障路径规划算法。根据机械臂和障碍物几何特征,对机械臂模型和障碍模型进行简化。通过研究机械臂本身所固有的几何特性,根据障碍物的位姿坐标,分析机械臂各杆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的条件,进而求解空间机械臂的无碰撞自由工作空间。在此基础上,利用A*算法在空间机械臂的自由工作空间进行无碰撞路径搜索,实现了空间机械臂的避障路径规划。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基于A*算法的空间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空间机械臂 避障路径规划 A*算法 中图分类号:TP242 Path Planning for Space Manipulator to Avoid Obstacle Based on A * Algorithm JIA Qingxuan CHEN Gang SUN Hanxu ZHENG Shuangqi (Automation School ,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Abstract :A novel path planning method to avoid obstacle based on A* algorithm is presented for space manipulator to accomplish the in-orbit mission. According to the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manipulator and obstacle, the manipulator model and obstacle model are simpl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herent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 of manipulator, and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coordinates of obstacle, the collision conditions of all links of manipulator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collision-free workspace of space manipulator is obtained. On this basis, the collision-free path search in the free workspace of space manipulator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 algorithm, thereby, the obstacle avoidance path planning is achiev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ath planning algorithm based on A* algorithm for space manipulator to avoid obstacle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Key words :Space manipulator Obstacle avoidance path planning A* algorithm 0 前言 随着空间探索的不断深入,空间机械臂应用技 术已经成为空间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空间机械臂代替宇航员完成空间作业任务,如组装与搭建空间站、释放与回收卫星、维护空间设备以及完成空间科学试验等,大大减小了宇航员舱外作业的风险,因此空间机械臂应用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在微重力环境下,空间机械臂系统处于自由漂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863计划,2009AA7041007)。 20100324收到初稿,20100504收到修改稿 浮状态,使得机械臂控制变量与非独立变量之间存在强烈的运动耦合,运动控制难度加大,从而空间机械臂的路径规划变得特别复杂[1]。此外,由于空间环境中的空间碎片,空间舱体外设试验装置等都有可能成为空间机械臂在轨操作过程中的障碍,因此为了顺利完成在轨操作任务,开展空间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研究十分重要。 避障路径规划是指在给定的障碍条件以及起始和目标的位姿,选择一条从起始点到达目标点的路径,使运动物体能安全、无碰撞地通过所有的障碍[2]。目前,针对机械臂避障路径规划提出了许多方法,其中最为典型的包括基于自由空间法和人工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 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梳理空间规划关系合理开展国土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是侧重于空间资源要素配置的“保障型”规划,主要是提高对区域空间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规划的综合性和战略性有待加强。 国土规划内容和指标要具有一定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突出规划的“实用主义”。 □郝庆 时隔20年后,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空间规划“群雄并立”的背景下,国家重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如何处理国土规划与相关空间规划的关系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 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关系梳理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2007年5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2010年6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 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土规划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发展、优化用地结构、促进国土空间和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共同目标。主体功能区规划侧重宏观划分,以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国土空间开发的自然

基础和社会经济基础,落实中央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科学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为各地的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国土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要作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借鉴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成果,在区域上规范、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政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国土整治工程,研究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促进主体功能区的形成。 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般认为区域规划就是区域性的国土规划。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编制国土规划的职责划归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保留了区域规划的职能。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由一家独揽变成了两家分管。“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积极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十多个区域性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推进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区域规划的覆盖面将不断扩大,与区域层级的国土规划在空间上出现重叠。 区域规划与区域性国土规划在规划目标、规划内容上有高度的重叠性和交叉性。今后,区域性国土规划应侧重区域性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综合配置、重视综合性国土整治,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国土资源和国土环境支撑,并从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资源保障程度、空间环境容量等角度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布局进行指导和约束。同时,区域性国土规划要配合发展改革部门的区域规划,通过实施国土空间准入、重要国土资源配额等措施,与发展改革部门区域规划制定的区域产业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政府绩效考核制度等一起发挥积极作用,共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规划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城乡建设部门根据自身需要,从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分析城市在不同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来指导城市规划,从而出现了城镇体系规划。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赋予城镇体系规划法律地位,并指出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为政府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提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依据。目前,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尚未通过国务院审批;部分区域级和省级城镇体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相关部门审批,开始实施。 对于城镇体系规划来说,它是由中国学者,在区域性国土规划缺失状况下开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国土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背景分析、城市的区域地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城市规模估算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因此,有学者认为,“城镇体系规划只是我国空间规划中的权宜之计,最终应当被国土规划所取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建设对土地资源需求逐步加大。为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国家于1986年成立国家土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2001年提出的北京“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陷于被动,还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04年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经进步了许多。 老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莫斯科为蓝本确定的,呈“单中心”、“同心圆”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

广州市餐饮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 (初稿) 广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目录 一、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规划背景和目的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规划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基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历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现状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环境和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发展定位和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发展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产业发展策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加强产业链延伸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打造餐饮名企集群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加强餐饮文化品牌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酒店的空间结构规划 1、楼层高度 楼层高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设计高度,及层高;二是实际应用高度,即天花板高度。 u 客房楼层高度应介于2.7-3.0m之间; u 客房天花板的高度,u 以2.4m为最低高度; u 公共走廊的天花板高度最低以2.1-2.2m为限度。 2、面积比例 酒店中各类设施的面积有一定的比例配套要求,这个比例越科学,就越能符合经营需要,有利于产出更大的平方米产生。酒店各类面积比例决定了将来酒店的收入的比例。面积构成分为营业面积及非营业面积: 非营业面积占比 客房的动线、门厅、电梯、电扶梯间、客用厕所18%-23% 客房部门、布草间、洗衣房3%-5% 厨房、验收、仓库、冷冻室4%-7% 管理部门办公室3%-5% 机电设备室、管道、工程工作室8%-12% 营业面积

客房营业面积34%-55% 客房公共空间8%-15% 餐饮面积每一席位1.5-3.0m2 宴会厅面积每一席位1.6-1.8 m2 通常来说,客房的总面积占酒店总建筑面积的50%以上(其中,克服哪个部门的净营业面积为客房总面积的65%-70%),餐饮娱乐面积占20%-25%,走道、大堂等公共面积占15%-20%,酒店内部管理区(即后台工作区,设备及内部使用面积)约占酒店总面积的10%-15%。各部分具体的比例数据见下表: 根据酒店客房总数倒算公用设施面积参考标准(欧洲酒店)(单位:m2/位)经营区域可延伸的大型中型小型 大堂 餐厅、咖啡厅 1.0-1.2 0.8-1.0 0.4-0.8 酒廊/酒吧 1.4-1.8 0.8-1.2 <0.6 多功能厅0.8-1.0 0.6-0.8 <0.4 会议室 3.0-4.0 1.0-2.0 <1 行政及后勤区域低(a)一般(b)高(c) 行政 前区办公室0.2 0.4 0.4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课后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崔功毫魏清泉刘科伟编著) 课后答案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 (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空间布局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Chapter 4 旅游空间布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 1.了解旅游规划空间布局有关理论; 2.掌握旅游规划空间布局的原则、方法和主要模式。 4.1旅游地空间布局的内涵 1.定义 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分,各区背景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设计以及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2.旅游地空间布局的两个环节 空间布局包括两大环节:功能分区和项目选址。 3.旅游地空间布局三个层次 空间布局分成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4.2旅游空间布局的相关理论 4.2.1 发展理论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的内涵 增长极又称发展极或增长中心,最先是指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一组具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工业。增长极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而是以不同强度呈现点状分布,增长中心通过

各种渠道引起周围地区经济增长。增长中心不仅本身迅速发展,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该理论最先用于解释工业部门的发展,后来逐渐用于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在对区域旅游进行发展布局时,将那些旅游资源价值大、区域条件好、社会化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旅游地或旅游城镇作为旅游增长极来培育,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开发,并以此来带动其他旅游地、旅游点的发展。简言之,就是在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努力培养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借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也称为据点式开发。 2.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内涵 梯度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呈现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现象。梯度理论认为,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辐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程效应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举例:北京,极化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上海,辐射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2)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由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向周围呈递减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规划布局时,考虑到旅游发展的梯度,遵循其发展规律。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三章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 第一节工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十四条工业发展目标 大力推进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建设现代化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发展壮大临海型和资源型工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近海油气开发、电力、木浆制纸、农海产品加工、饲料、纺织服装、电器机械等八大支柱产业,建设沿海钢铁基地、全省重化工业基地、农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高级纸业基地和小家电制造业基地,形成主导产业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完整,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信息化程度高,结构高级化,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格局。到2010年,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到2020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第十五条湛江市区工业布局 (一)临港工业园,位于霞山区西南沿海,重点发展石化、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海洋运输配套和仓储物流业。 (二)官渡工业园,以民营企业为主,主要布局经济型家用电器制造、化学工业、包装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三)麻章工业园,主要布局音像制品、水产品、食品、饲料加工和花卉种植加工等。 (四)东海岛省级经济试验区,结合深水港口的开发,规划大型沿海钢铁基地和配套的能源及相关的装备制造业、修造船业、港口物流业。 (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延伸区,规划在东海岛开发试验区,主要接受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转移和布局新型较大型工业。 (六)太平一带,发展林浆纸一体化基地项目。 (七)赤坎区大埠、调顺一带,发展农海产品加工、建材、机电产品、环保装饰材料等工业和中小型修造船业。 第十六条遂溪县工业发展与布局 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海(水)产品加工业,主要以制糖和综合利用、特种酒精、高岭土、建材、化工等为主,重点布局在县城东北面的工业区。 第十七条吴川市工业发展与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