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和速度压力汉语假字的重复启动效应

基于学习任务和速度压力汉语假字的重复启动效应
基于学习任务和速度压力汉语假字的重复启动效应

基于学习任务和速度压力汉语假字

的重复启动效应

报告人:尹靓朱文斌肖巧云王燕王东美叶娟

摘要本实验旨在用汉语假字作为实验材料来探讨前人在以英语单词作为实验材料得到的结论——词汇决定任务的重复启动效应中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过程:1、在词汇决定任务中重复启动的假字会在记忆中留下关于其身份信息的痕迹,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反应时会减少;2、假字的重复出现造成的熟悉感会使其更像一个真字,从而导致反应时的增加。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这个加工过程的假设。

关键词重复启动效应词汇决定任务汉字结构任务

基于熟悉感的过程基于提取的过程

1前言

重复启动效应是指多次呈现过的刺激,再次出现时会获得更高的反应速度。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者利用不同的范式和刺激材料进行研究,并获得了重复启动效应。研究采用的任务最常见的是词汇决定任务,即判断所呈现的字符是不是字。以字为刺激材料的研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即在测验阶段,被试对于重复出现的词有更快地反应及更高的正确率。

对于假字的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结果却不相一致。一些以词汇决定为实验任务的研究发现了假字的正启动效应。另一些研究者却报告无启动效应。还有一些研究报告了假字的负启动效应。Logan在1988年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Logan’s instance theory)来解释假字的正启动效应。他认为启动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记忆中存储的刺激与其解释信息的连接。学习阶段出现的假字,被试会在脑内生成关与它解释的信息(它是个假字)。而当假字在测验阶段再次

出现时,被试自动的会提取出这个信息,从而提高反应的速度,出现正启动效应。但是Logan 的理论并不能解释假字启动研究中无启动甚至是负启动效应现象。另一个与之相反的理论,familiarity-based theory的提出,解释了负启动现象。这个理论认为词汇决定任务的判断任务取决于被试对于所呈现刺激的熟悉程度。快的反应时的产生,可以是一个很不熟悉的假字(低于每个标准线)或是一个很熟悉的真(高于某个标准线)字。但如果一个刺激的熟悉度介于这两种水平之间,被试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辨认识别它的真实身份,因而产生负启动效应。虽然这两种理论的解释结果截然相反,但它们都认为,对刺激身份的判断是基于记忆中存储的关于该刺激与其信息(前者是刺激解释信息,后者是刺激的熟悉度)之间的连接。

基于以上研究,Zeelenberg等人综合这两种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们认为假字的判断任务中同时存在着两个过程,基于提取的过程和基于熟悉感的过程。基于提取的加工过程,被试获得关于刺激身份的信息,会加快反应时;基于熟悉感的加工过程,被试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辨别其真实身份,会减慢反应时。对假字的判断时间取决于这两个相反过程的整合。不同的实验设计会导致这两种过程的不同比例结合,因此前人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这两个过程的加工深度及所需时间不同。基于提取的加工过程是语义的,较深层,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而基于熟悉感的加工过程是对刺激形状的编码,较低级,刺激一被接受到,就能自动进行,时间很短。Zeelenberg等人利用两个加工过程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实验任务和压力条件,将两者剥离开,考察假字的认知加工过程,验证了实验假设。

由上可见,假字加工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过程。但是前人关于假字重复启动的研究均是采用英语单词作为刺激材料。而汉语作为表义文字,与英语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假字的双加工过程假设是否也适用于汉语呢?据此,本研究采用汉语的假字作为刺激材料,探讨英语假字的双加工过程是否能跨语言出现。

2 实验一不同学习任务的汉语假字重复启动效应

2.1 目的

采用Zeelenberg等人(2004)的研究范式,探讨在不同学习任务下汉语假字的启动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44名,均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随机分为两组,22名被试接受词汇判断任务的实验条件,另外22名被试接受结构判断任务的实验条件。

2.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2三因素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学习条件,包括词汇判断任务和结构

判断任务两个水平。组内变量为:1测验阶段呈现单词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过的和没有学习过的两个水平;2测验阶段字的类型,包括真字和假字两个水平。

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词汇判断任务条件下:学习阶段,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测验阶段,同学习阶段。在结构判断任务条件下:学习阶段,判断所呈现的字是上下结构或是左右结构;测验阶段,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的反应时。

2.2.3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32个真字和32个假字。真假字均是上下左右结构各半。真字为高频字,假字是用高频的真字,由造字程序制作。

两种条件下,学习阶段都有16个真字和16个假字(真假字均为8个上下结构,8个左右结构)。这32个字随机呈现,呈现两遍。被试需学习两遍。测验阶段包括所有的实验材料64个字,随机呈现。其中32个是学习过的,32个是没有学习过的。

2.2.4 程序

每一个被试计算机前独立完成任务。实验程序由E-Prime软件编制。屏幕上一次仅呈现一个字。

学习阶段:该阶段包括32个trials,每个trial之间间隔1000ms,这32个trials重复出现2次,顺序随机。每个字呈现之前,屏幕会出现一串“*”号,持续500ms,紧接着呈现字。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按“f ”键表示“真字”,按“j ”键表示“假字”。在结构判断任务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字上下结构或是左右结构,是按“f ”键表示上下结构,“j ”键表示左右结构。

实验前告诉被试将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f ”键和“j ”键上。如果被试反应错误,屏幕上会呈现“错误!”持续1000ms,如果被试反应正确但反应时超过2000ms,屏幕上呈现“太慢!”持续1000ms。

测验阶段:该阶段包括64个trials,其中32个是学习过的,32个是新的,其中16个字16个非字。要求被试进行词汇决定任务,即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程序同词汇决定任务的学习阶段。

2.3 结果和分析

对测验阶段两种条件下被试对目标字的反应时进行统计。

首先删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数据。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没有一名被试的正确率低于80%,在结构判断任务条件下,有4名被试的正确率低于80%。据此删除4名被试的数据。

其次删除被试反应时在2.5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删除了3.19%的数据。在结构判断任务条件下,删除了2.34%的数据。

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平均反应时如下表:

表1

学习条件真字假字

词汇决定任务

学习过的563 641

未学习过的644

启动量 3

结构判断任务

学习过的565 684

未学习过的605 676

启动量40 -8

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字的(真字或是假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43)=95.310,p<0.01。真字的反应时总体快于假字:对于假字来说,学习会使被试对该假字的熟悉感处于两阈限之间,其中上限是被试对真字的熟悉感,下限是被试对未学习过的假字的熟悉感,此过程会增加反应时;对于真字来说,其熟悉感始终在上限之上,学习会产生正启动,降低被试的反应时。

被试在不同学习条件下对假字的反应差异显著。F(1,43)=8.293,p<0.01。对于假字而言,词汇决定任务使被试对假字有语义加工,因此形成“该字是个假字”的身份信息,从而在测验阶段提取信息时加快被试的反应;结构判断任务中被试对假字仅有字形的加工,只能增加熟悉感,使假字更像真字,被试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辨别它。

被试在不同学习条件下对真字的反应差异不显著。F(1,43)=0.127<1。对于真字,其熟悉感始终在上限之上,不同的学习任务不会改变它的阈限范围,但词汇决定任务对真字的加工更深,从而有更高的启动量。

另外,字的类型与学习情况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图示如下: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A 21E s t im a t e d M a r g i n a l M e a n s 700

680

660

640

620600580560

540

B 12

注:A 表示字的类型(1为假字,2为真字),B 表示学习情况(1为未学习过,2为学习过) 3 实验二 不同压力下的汉语假字重复启动效应

3.1 目的

采用Zeelenberg 等人(2004)的研究范式,探讨在不同压力下汉语假字的启动情况。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38名,均以汉语为母语的。被试随机分为两组,20名被试接受速度压力的实验条件,另外18名被试接受准确率压力的实验条件。

3.2.2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2×2三因素混合设计。 组间变量为测验条件,包括速度压力条件和准确率压力条件两个水平。组内变量为:1测验阶段呈现单词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过的和没有学习过的两个水平;2测验阶段字的类型,包括真字和假字两个水平。

整个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速度压力条件下:学习阶段,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测验阶段,同学习阶段但要求被试尽快地做出反应(不低于600ms )。在准确率压力条件下:学习阶段,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测验阶段,同学习阶段但要求被试尽可能准确地做出反应。因变量是测验阶段的反应时。

3.2.3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32个真字和32个假字。真假字均是上下左右结构各半。真字为高频字,假字是用高频的真字,由造字程序制作。

两种条件下,学习阶段都有16个真字和16个假字(真假字均为8个上下结构,8个左右结构)。这32个字随机呈现,呈现两遍。被试需学习两遍。测验阶段包括所有的实验材料64个字,随机呈现。其中32个是学习过的,32个是没有学习过的。

3.2.4 程序

每一个被试计算机前独立完成任务。实验程序由E-Prime软件编制。屏幕上一次仅呈现一个字。

学习阶段:该阶段包括32个trials,每个trial之间间隔1000ms,这32个trials重复出现2次,顺序随机。每个字呈现之前,屏幕会出现一串“*”号,持续500ms,紧接着呈现字。在词汇决定任务条件下,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按“f ”键表示“真字”,按“j ”键表示“假字”。

实验前告诉被试将左右手的食指分别放在“f ”键和“j ”键上。如果被试反应错误,屏幕上会呈现“错误!”持续1000ms,如果被试反应正确但反应时超过2000ms,屏幕上呈现“太慢!”持续1000ms。

测验阶段:该阶段包括64个trials,其中32个是学习过的,32个是新的,其中16个字16个非字。要求被试进行词汇决定任务,即判断所呈现的字是真字或是假字。速度率压力条件下,被试的指导语为:“因为这个任务有难度,你可能会比第一阶段做出更多错误的反应。尽可能的减低错误,但是要保证尽快地做出反应。”被试的反应时如果超过600ms,屏幕上呈现“太慢!”持续2000ms,对被试的错误反应不进行反馈。正确率压力条件下,被试被告知要求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反应,系统对被试的反应不做任何反馈。

3.3 结果和分析

对测验阶段两种条件下被试对目标字的反应时进行统计。

首先在速度压力条件下,删除正确率低于60%的被试数据。有2名被试的正确率低于60%,据此删除。在准确率压力条件下,删除正确率低于90%的被试数据。有1名被试的正确率低于10%,据此删除。

其次删除被试反应时在2.5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在速度压力条件下,删除了13.5%的数据。在准确率压力条件下,删除了16.56%的数据。

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平均反应时如下表:

表2

测验条件真字假字

准确性压力

学习过的567 604

未学习过的581 604

启动量34 0

速度压力

学习过的462 504

未学习过的475 498

启动量14 -6

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字的(真字或是假字)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2)= 71.228,p<0.01。真字的反应时总体快于假字:对于假字来说,学习会使被试对该假字的熟悉感处于两阈限之间,其中上限是被试对真字的熟悉感,下限是被试对未学习过的假字的熟悉感,此过程会增加反应时;对于真字来说,其熟悉感始终在上限之上,学习会产生正启动,降低被试的反应时。

被试在不同测验条件下对假字的反应差异不显著。F (1,32)=0.469。对于假字而言,速度压力条件中,因为提取假字身份信息所需时间较长,被试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只能基于熟悉感,而这种熟悉感会增加被时的反应时。准确率压力条件中,被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这两个加工过程,因此启动情况要依靠两个过程的权衡。

被试在不同测验条件下对真字的反应有差异,接近显著。F (1,32)=3.939,p=0.056。对于真字而言,要求被试尽可能准确的反应,需要增加反应时,这是一个速度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另外,字的类型与学习情况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显著的。图示如下: Estimated Marginal Means of MEASURE_1

A

21E s t i m a t e d M a r g i n a l M e a n s 560

550

540

530520510500

B 1

2

注:A 表示字的类型(1为假字,2为真字),B 表示学习情况(1为未学习过,2为学习过) 4 总讨论

本实验基本验证了zeelenberg 关于假字加工过程的假设假设。

在词汇决定任务中,字的启动基于两个过程。基于熟悉感的过程,高熟悉度的刺激,被试会做出真字的反应;对低熟悉度的刺激,被试会做出假字的反应。另一个过程是基于提取的过程,提取该刺激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在学习阶段,被试在记忆中存储了它是真字(或是假字)的信息。这信息的提取会在被试执行任务即判断它是否为真字时发生。

基于熟悉感的过程对于重复出现的假字会减慢其反应。因为假字的熟悉感本来是很低的,学习阶段的学习会使其熟悉感提高,但是仍然远低于真字。这种介于两个熟悉度水平(上限:真字的熟悉度;下限:假字的熟悉度)的熟悉感,导致了被试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辨别。因而减慢了被试的反应。对于真字来说,重复出现使得本来的高熟悉度变得更高,加快了被试的反应。所以这个过程对于假字和真字产生的启动效应是不同的。与之相反,基于提取的

过程,不管对真字或是假字,提取其真实身份的信息都会加快被试的反应。

在结构判断任务中,被试仅对刺激的形状进行加工,这种表层的加工不会在记忆形成该刺激真实身份(假字或真字)的信息,而是增加被试对刺激的熟悉度。所以对于假字来说,该任务会减慢被试的反应,即出现负启动效应;而对真字会有正启动效应。

本实验结果与zeelenberg的结果基本一致,在词汇决定任务下真字与假字均发生了正启动,在结构判断任务中,真字产生正启动,假字产生负启动。但是假字无论在哪种任务中,都只有较小的启动量。

在速度压力任务于准确率压力任务中,被试对假字的加工同时存在基于熟悉感和基于提取的两个过程,而对被试的不同的时间要求会影响这两个过程的权衡,由于基于提取的过程对字有更深的加工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基于熟悉感的过程加工较浅,所需时间也相应较短,因此在速度压力下,被试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基于提取的过程,而主要依赖于基于熟悉感的过程,从而增加了被试的反应时;在准确率压力下,被试有时间完成这两个过程,其反应时由两个过程的权衡决定:若基于熟悉感的过程占主要地位,被试的反应会受到干扰,反应时增加,产生负启动,若基于提取的过程占主要地位,被使得反应会加快,产生正启动。

本实验结果基本与预期一致,在速度压力下真字产生了正启动,假字产生了负启动,在准确率压力下,真字产生正启动。但实验结果仍有一部分与预期有所差异:在速度压力下,假字的启动量很小,在准确率压力下,假字没有出现启动现象。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有如下几个可能的原因:1、实验一的学习阶段由于假字的学习遍数较少(学习2遍,明显少于zeelenberg的学习4遍),被试没有对假字形成很深的熟悉感。2、在实验二中有由于被试量较少,在速度压力与准确性压力下,我们的被试量只有34个,比预期的60个少了26个,而且只有zeelenberg的被试量数目的一半,这对结果必然产生了影响。3、中文字的结构与英文有一定的差异,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中文属于象形文字和表义文字,每一个音节都有其独立的意义,因此被试可能在对汉字进行结构加工的时候就有一些意义上的加工,也就是说,被时可能直接对汉字进行较深的加工,而当换为呈现假字时,被试没有这种较深的加工,只能重新进行再认与现加工,所以对于假字的熟悉感也不能像英文加工一样出现那么深的熟悉感,故其在结构判断任务和速度压力条件下,由于熟悉感而造成的负启动没有像zeelenberg的实验那么明显。除此以外,我们还推测在进行中文加工的过程中,被试的加工可能存在着基于熟悉感和基于提取两个过程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像zeelenberg等人用英文实验材料证明的那样只存在两个独立的过程。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前人对英语假字的加工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两个相反的过程,基于提取的过程和基于熟悉

感的过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英文假字加工中存在的两个相反的过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汉语。实验采用Zeelenberg等人(2004)的实验范式。所得的数据趋势与假设的相同,但是显著性不高。可能的原因,首先假字的学习遍数太少,学习效应也没有特别的明显,需要通过重复的学习放大而获得较高的显著性。Zeelenberg等人(2004)的实验在学习阶段学习4遍。本研究考虑到实验的时间问题,学习阶段仅对材料进行了两遍学习。因此反应时的差异没有达到预期的显著性水平。

其次,被试量太少。Zeelenberg等人(2004)在实验中采用了112个被试,其中实验一被试44人,实验二被试68人。而在本研究中,实验一被试44人,实验二的被试仅仅34人,比预期的少了26个。在实验二中正确压力的条件下之所以出现的没有启动的现象,与被试量的数目之间存在着很大关系。

第三,实验情景的控制没有完全标准化。被试完成任务的时间不相一致,较早完成任务的被试离开时,发出噪音,会转移其他被试的注意,降低数据的有效性。

5 参考文献

Nonword Repetition Priming in Lexical Decision Reverses as a Function of Study Task and Speed Stress. (Rene Zeelenberg,Eric-Jan Wagenmakers) 2004

Frequency and Repetition Effects in Lexical Memory. (Don L. Scarborough, Charles Cortese, and Hollis S. Scarborough) 1977

Semantic Priming and the Word Repetition Effect in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Gary L Dannenbring & Kevin Briand) 1982

Short-Term Implicit Memory for Words and Nonwords. (Elinor McKone) 1995

Nonword Facilitation in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S achiko Kinoshita, Marcus Taft, and John E. Taplin)1985

常见的重复赘余词语例举新选

常见的重复赘余词语例举 1.并非是、绝非是、岂非是、实属是。 2.见诸于、付诸于、来自于、倾向偏 重于。 3.国际间、人际间、这其中、这期间、 此个中。 4.唯其因为、切忌不要、防止不要、 杜绝不要、切忌不可、避免不要。 5.您令郎、您的令爱、我的愚见。 6.涉及到、波及到、再次复发、互相 厮打、互相自我批评、基本上根除、亲眼目睹、开始启用、一致公认、随便苟同、非常奇缺、非常溺爱、太过(分)苛求、过分溺爱、悬殊 很大、差距悬殊、凯旋而归、报刊

杂志、邂逅相遇、遭人挨打、可以 堪称、令人可爱(威慑)、令人堪 忧、被应邀、提出质疑、非法走私、坏毛病。 7.过高的奢望、无故平添、多年的夙 愿、多余的废话、深深的沉思、无 声的潜台词、没用的废物、不熟悉 的新情况、不必要的疾病(麻烦、误会)、正常的事业、年轻的小伙 子、破天荒的第一次、过分的溢美 之词、目前的当务之急、普通的芸 芸众生、无报酬的义务劳动、优秀 的传统美德。 8.来我校莅临指导、截止日期的最后 一天、时速可达1000公里/小时、

迄今也未忘记、喜爱和青睐、青少 年人群、第一部处女作、十里路左 右的距离。 9.全身(浑身)遍体鳞伤、人民(百 姓)生灵涂炭、被人贻笑大方、无 数(众多)莘莘学子、特别穷凶极 恶、独自孑然一身、眼睛望穿秋水、向后退出一步、座位座无虚席、正 方兴未艾、人为地蓄意破坏、各自 分道扬镳、一直耿耿于怀、值得可 歌可泣、让人利令智昏、忽然恍然 大悟、好像如芒在背、迅速立竿见 影、显得相形见绌、各种形形色色、更加弥足珍贵。 句子的开头出现了介词时:

经过老主任的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句首介词“经过”,使“老主任的再三解释”的主语地位丧失,可去掉“经过”,如果要保留“经过”,则可去掉“才使”,从而整个句子的主语变为“他”)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负启动效应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Ξ 刘明矾1,2,黄任之2,姚树桥2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系,南昌330027;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长沙410078) 摘 要:近几年,对负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干扰项抑制与情节提取都是引起负启动的原因,究竟哪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与实验任务有很大的关系。从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位置负启动与前额皮层有关,EPR上表现为P1和N1波幅减小或N2波幅的增大,支持抑制机制。特性负启动P3成分仍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脑区的广泛激活模式使得研究者越来越倾向采取整合的观点。 关键词:负启动效应;认知神经科学 中图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7)01-0019-05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在人类注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的进展,如选择性注意早期阶段的加工、诱发早期选择性注意的因素和注意网络的功能分析等方面。人们在注意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是对大量信息的相关部分的选择,负启动效应便反映了这种机制。负启动是指对先前被忽视的项目进行反应时与控制组相比出现反应时延长的一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种现象被广泛地研究,然而,产生负启动效应的具体机制一直是最具争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负启动任务用于临床样本中,研究者是否能对所获得的结果做出更加正确的解释。近年来(2001~2006),由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逐步揭示负启动中的脑活动机制,文章拟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系统的梳理和评述。 1 负启动效应与干扰项抑制机制 Neill和T ipper[1,2]最初认为,负启动现象反映了注意的抑制机制,这种抑制机制抑制了干扰项内部呈现的激活水平。因此,如果在启动显示中干扰项的内部呈现与抑制相关,则接下来探测显示中的刺激在提取先前被抑制的呈现时,加工过程将被削弱。由于这种观点的广泛性,在现有的大量应用性的研究中,负启动任务成为测量个体抑制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 大量研究已发现,在需要抑制不适当反应的实验条件下前额活动增强。H oughton和T ipper[3]在负启动的中枢抑制部分强调了前额叶对注意控制的具体功能。Wright等[4]在视觉空间任务中证明了抑制机制在负启动中的作用。他们要求被试对目标字母O的位置进行反应,分析发现,儿童在控制条件下,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感觉运动区域网络被激活,而在负启动条件下,前额内侧皮层、前额下皮层、眶额皮层以及辅助运动区的几个区域被选择性地激活。Wright认为,视空间负启动与其它抑制任务一样,在额顶神经网络具有特定的细胞亚群。由于实验范式的差异,不同影像研究中参数的设定和分析方法的不同,这些脑区在抑制加工过程中的具体功能尚不清楚。同时,Wright等[5]采用同样的任务对成人的脑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前额的上、下皮层及内侧皮层被选择性激活,支持了负启动与抑制机制的关系。 由于抑制和提取两种解释的主要差异在于负启动效应的时程方向,因此,研究者认为在时间上具有高分辨率的ERPs技术在研究负启动的神经机制上具有独特的优势。K athmann等[6]采用这一技术在位置负启动任务中发现,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对目标位置进行反应时,顶枕部位的P1和N1成分波幅减小,P3潜伏期延长,P3波幅未见差异。K athmann据此认为,内隐记忆加工并未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位置负启动可能与感觉加工的早期抑制以及刺激评价过程减慢有关。同时,Ruge和Naumann[7]在对位置负启动任务的研究中发现,负启动条件下的ERP成 第27卷总第101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7年 第1期 Ξ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05JJ30053)。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实验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30分): 1. 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 2. 将心理学融入经济学研究的心理学家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奖。其核心工作就是将心理学的引入到经济领域。 3. 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4. 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实验室情境比真实生活;实验室情境得出的结果;实验室研究结果一般会在真实生活中加以。 5.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简称MEG)的工作原理是:大脑工作时所形成的,在头颅外表产生,脑磁图通过捕捉这些,便可反映大脑内部的神经活动。 6.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的;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的。 7. 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系列中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的项目学习起来则

难得多。 8.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和。可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人类)是具有。 9. 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任务和任务。 10.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配成对,然后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 1.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 (A) 极限法(B) 恒定刺激法(C) 阶梯法(D) 平均差误法 2.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3.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4.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 (A) 形容词核对表(B) 维量等级量表(C) 面部表情(D) 生理指标 5.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 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欢迎阅读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1 1、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防止”跟“不要”冲突,去掉一个。) 2、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聚精会神地”和“专心地”去一个) 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作者是”和“写的”重复) 4、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潜台词已是无声的了,“无声”多余) 5、我们非常热爱家乡无比漂亮的山河。(“非常”与“无比”重复) 6此涉及到党群关系.“及”即“到”,所以“到”多余,应去掉. 7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际”意为“彼此之间”,与其后的“间”重复,应去掉“间的”. 8无声的潜台词.“潜台词”都是无声的,意义隐含在字词的背后.去掉“无声”. 9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发生”已表出现意,所以“出”、

“来”多余,应去掉. 10这些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这些”与之重复,应去掉“这些”. 11切忌不要违规.“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不要”与“切忌”连用,意思刚好相反. 12报刊杂志.“报刊”即报纸和杂志,后再用“杂志”,语义重复. 13邂逅相遇.“邂逅”即偶然遇见,与“相遇”重复. 14学习先进楷模.“楷模”即榜样,模范,就是先进,故此二词重复,去掉其一. 15警匪力量悬殊很大.“悬殊”意即“相差很远,很大”,与“很大”重复.去掉“很大”. 16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与“笑”重复.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2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洁”有卫生、清洁之意,与前面的“卫生”重复. 2切忌不准随地吐痰. “忌”,认为不适,有否定义,加上“不”,意思相反.去掉“不准”. 3凯旋而归.“凯旋”就已是“胜利归来”之意,这与后面的“归”重复,去掉“而归”. 4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后再用“教育”就重复了.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记忆 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

1.记忆广度法 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 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 (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

标点符号和词语重复

在标点符号与表意相同的文字重复处命题,就是检测考生正确理解文意和灵活运用标点符号的一种必要手段。标点符号与表意相同的文字重复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省略号和“等”“等等”重复。例如: 1.第二代无绳电话用了数字技术,主要有泛欧数字无绳电话、个人接入通信系统……等。(2004湖南省高考题) 2.我家的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 【分析】省略号表示列举省略,“等”也表示内容的省略,显然二者在使用上重复,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二、顿号同连词“和”“及”“与”“或”“或者”等重复。例如: 1.参加这次龙舟赛的有永顺花船、晨溪红船、以及沅陵黄船。 2.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红花、和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 【分析】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能使用顿号,因为这些连词已经表示并列关系,顿号也表示并列关系。“和”一类的连词,一般用于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三、冒号同表意相同的文字重复。例如: 1. 在这所学校,我与李老师最熟:因为在我上五六年级的时候,她就一直教我们语文和算术,并当班主任。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这就是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分析】例1中冒号表示解释说明,即冒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文的解释,但在冒号后面又用了表示解释原因的“因为”,因此造成重复,故应该删除“因为”一词。例2冒号已经是在表示解释原因了,但后文又使用了“这是因为”,因而造成了表意上的重复。 四、起解释说明作用的破折号同表意相同的文字重复。例如: 1.生长在人际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6, 6(11), 1142-1148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5911529.html,/journal/ap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5911529.html,/10.12677/ap.2016.611144 文章引用: 代小东, 常宝, 沈鹤玲, 刘春艳(2016).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心理学进展, 6(11), 1142-1148.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Xiaodong Dai 1,2, Bao Chang 3, Heling Shen 3, Chunyan Liu 1* 1Teachers’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2 College of Education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3 Shuangyushu No. 1 Primary School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Received: Oct. 28th , 2016; accepted: Nov. 18th , 2016; published: Nov. 23rd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aa1591152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Priming effect is the changing of processing target stimulus in the speed, accuracy and reaction tendency under the action of priming stimulu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model of priming effects: spreading-activation model, compound-cue theory and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The former two theories are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priming effect theory, the last theory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antic correlation of priming effect. The research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at the priming effect is based on the semantic correlation or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adopting the eye movement research techniques. The experiment is within-subjects design by a single independent variable of three levels (semantic distance: 1, 3, and 5). It measured the graphical semantic judgment process of 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show that the bigg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stronger the eye reaction is, the weaker the priming effect is; the smaller the semantic distance is, the weaker the eye response is, the stronger the priming effect under controlling for other factors is. Priming effect is not based on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but based on semantic correlation. This study supports the priming effect of distributed memory model. Keywords Priming Effects, Semantic Priming, Semantic Distance 启动效应中的语义相关 代小东1,2,常 宝3,沈鹤玲3,刘春艳1* Open Access * 通讯作者。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蚁金瑶,钟明天,罗英姿,凌宇,姚树桥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理中心,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 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关键词】情绪图片;阈下;情绪启动效应;负性偏向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7)03-0304-04 AStudyof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withAffectivePictures YIJin-yao,ZHONGMing-tian,LUOYing-zi,LINGYu,YAOShu-qiaoTheSecon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wastoreplicatethesubliminalprimingeffectwiththeaffectivepic- turesandcomparethereactionstopositivetargetpicturesandnegativetargetpictures.Methods:Primepicturesweresubliminallypresented,andthesubjectswererequiredtojudgewhetherthetargetpicturewasapositiveoranegativeoneassoonaspossible.ThecorrectresponserateandthemeanresponselatencyweresubjectedtoANOVAwithrepeatedmeasures.Results:Significantmaineffectsoftargetandaffectivecongruencewerefoundforbothcorrectrateandmeanresponselatency.Themeanresponselatencywassignificantlyslower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ascomparedtothoseforaffectivelycongruenttrials.Thecorrectrateforaffectivelyincongruenttrialswasthelowest.Subjectswererela-tivelyslowertorespondtopositivetargetpicturesthantonegativetargetpictures.Conclusion:Thereareaffectiveprimingeffectswithsubliminallypresentedpictures.Thereis“ negativitybias”in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Keywords】Affectivepicture;Subliminal;Affectiveprimingeffect;Negativitybias 【基金项目】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号: 2005053302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05JJ30053)通讯作者:姚树桥 在心理学领域中,存在这样的假设:人类对于周围环境总是无意识地将其评估为正性的(令人愉悦的)或负性的(令人不快)。Fazio等[1]建立的情绪启动范式为该自动评估假设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支持。情绪启动(affectivepriming)是指对在评价上处于两极(如,正性的或负性的)的目标刺激而言,个体对其做出评价的时间与准确性受到其前面的启动刺激性质的调节,当启动刺激(如,友谊)和目标刺激(如,爱)的性质相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会更快、更准确。而当启动刺激(如,讨厌)与目标刺激(如,快乐)性质不一致时,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反应就较慢,错误率也较高。启动效应证实了人类拥有非条件性地、自动对传入刺激进行评价的能力。 自Fazio等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后,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实验任务、不同的刺激材料、变化不同的 SOA(刺激不同步时间)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启 动刺激(阈上呈现、阈下呈现)来探讨情绪启动效应的本质,结果均较一致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并不依赖于对启动刺激的有意感知,提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2],而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有关研究更是为情绪启动效应的自动加工本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然而,以往的阈下情绪启动研究得到的结果不一,有学者甚至得到“反转”效应[3,4],另外,以往的研究多只对启动、非启动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正确率进行比较,没有详细比较不同情绪启动条件(启动、非启动、控制)中,个体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反应是否有差异,即在探讨启动效应的时候,没有同时考虑到长期以来学者所观察的“负性偏向”(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反应快于对正性刺激的反应)[5]。 当前,阈上情绪启动研究的刺激材料比较多样 化,如词汇、简单线图、生活情景图片等,但在阈下情绪启动的研究中,刺激材料则相对单调,一般采用词汇作为刺激材料。鉴于Lang等人编制的国际情绪图片系统(IAPS:InternationalAffectivePictureSystem)[6]解决了情绪研究中一直以来存在的刺激材料标准化

常见赘余、重复词语

中学语文常见赘余(语意重复)语病例析 语意重复短语50例 1、杀人的刽子手 2、无声的潜台词 3、胜利的捷报 4、不必要的浪费 5、第一部处女作 6、最高顶点 7、过高的奢望8、罕见奇观 9、当前工作的当务之急10、偶然邂逅邂逅相遇 11、十分酷爱12、心里由衷的 13、亲眼目睹14、前来莅临指导 15、过于溺爱 16、一天天日臻完善17、公开宣称18、免费赠送 19、白白地虚度20、随便苟同 21、非常(十分)巨大22、非常奇缺23、极其罕见24、诉诸于 25、这其中26、涉及到波及到 27、来自于28、国际间人际间 29、截至到30、报刊杂志 31、破天荒第一次32、第一个首创33、凯旋归来34、提出质疑 35、庆祝国庆55周年36、百姓生灵涂炭37、妄自菲薄自己38、真知灼见的意见

39、难言之隐的苦衷40、忍俊不禁的笑起来 41、溢于言表之外42、三令五申的强调43、耿耿于怀至今难忘44、众多莘莘学子 45、浑身遍体鳞伤46、显得相形见绌47、独自孑然一身48、让人贻笑大方49、没想到受到不虞之誉50、各种形形色色 资料二 中学语文常见赘余语病例析 在修改病句练习中,赘余是一个让学生感到头疼的难点。所谓赘余,是指一个结构完整、句意明晰的句子,表达上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组成部分。它是病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现对中学语文常见赘余语病例析如下: 一、动词类赘余 白白虚度(“虚”含“白白”意,“白白”赘余) 被应邀(“应邀”含“被”意,“被”赘余)被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含“被人笑”

意,“被人”赘余) 到此光临(“光临”含“到”意,“到此”赘余) 非常嗜好(“嗜好”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非常酷爱(“酷爱”含“非常”意,“非常”赘余) 共同协商(“协商”含“共同”意,“共同”赘余) 过度酗酒(“酗酒”含“过度”意,“过度”赘余) 过分溺爱(“溺爱”含“过分”意,“过分”赘余) 过分苛求(“苛求”含“过分”意,“过分”赘余) 过高奢望(“奢望”含“过高”意,“过高”赘余) 凯旋归来(“凯旋”含“归来”意,“归来”赘余) 可以堪称(“堪称”含“可以”意,“可以”赘余) 来家造访(“造访”含“来”意。“来家”赘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标签: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 1 启动效应概述 1.1 定义 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 启动效应的分类 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 研究程序 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3] 1.4 常用测验方法 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词汇确定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某些字母是否可以通过组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1、启动效应: ?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称为启动效应。?启动效应一般又可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二种。 ?重复启动是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验刺激完全相同于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在启动研究中,最常应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以及词干或词段补笔。 2、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要求特征: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3、根据在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实验设计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②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故又称独立组设计。 ③混合设计指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有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对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4、实验信度与实验效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 实验的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5、反应时 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基本问题: ①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被试的任务很简单,他预先已知道将有什么样的刺激出现并需要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②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与简单反应时不同的是,选择反应时任务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多样而复杂的联系,更贴合日常生活的复杂反应。 速度-准确性权衡:当人们急于做某事时,更容易出错;相反,当人们试图准确完成某一件事时,为了达到预期的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这种关系被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6、什么是实验性分离? ①就是在实验上将两个对象或者概念区分开来; ②从实验操纵来说,也就是通过操纵一个自变量使两个对象发生不同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7、斯特鲁普(Stroop)效应: 单词意思与墨水颜色一致时,报告速度快于报告中性单词墨水颜色的速度; 单词意思与墨水颜色不一致时,报告速度慢于报告中性单词墨水颜色的速度; 这就是斯特鲁普(Stroop)效应。

实验7 记忆类实验(二)

记忆类实验(二) 记忆的加工水平 内隐记忆 记忆的加工水平 简介: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法论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的影响。1983年,Jacoby的一项实验十分典型: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单词,这3种条件要求的对单词意义的加工是逐渐增多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却是逐渐减少的。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不断提高;而知觉辨认的成绩却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降低,即随着感知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本实验将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的一致性。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再认成绩应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知觉辨认成绩则应随着字形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方法与程序: 一共100对单字反义词词对,学习其中的50对。要求记忆的是50对中的一个字。分三种方式呈现:先呈现注视点,再直接呈现要记忆的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要记忆的单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问号,让被试想出要记忆的单字。 测验分为2种:再认和辨认,各测一半,即25个。但每种测验会加入25个新字。即再认任务一共

知觉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1

知觉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许 杰 周仁来 Department of Clinical Neurology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    摘 要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主要对象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概念启动被认为主要反应对刺激意义的优先加工阈下呈现的单词识别残词补笔?  关键词 启动效应内隐记忆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 提供了大量关于知觉启动的脑解剖证据启动的产生与大脑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存在密切的联系 研究人员往往把健忘症病人中保留的 内隐记忆以此推测 这就意味着首先应查找大脑哪些区域的 损伤导致对近期及某些远期记忆的丧失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 了解了杏仁核对情绪性记忆的调节起作 用小脑对条件反射起作用   1 启动是由新皮层所调节

Dolan采用功能性神经成像对阈下呈现刺激的偏好判断的研究揭示 Fleischman,Vaidya,Lange和Gabrieli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但在单词识别和视觉补笔任务中却显示出重复启动的缺失[7] Squire研究发现启动了的刺激导致了枕部皮层18区的血流变 化 [8] Badgaigan和Posner采用PET对正常被试内隐词干补笔和外显词干线索回忆的时间进程加以记录的研究表明右后皮层的活动降低 尽管也观察到了对先前呈现单词的外显回忆相似的降低 在250毫秒后外显记忆使额部被激活当启动不足以产生反应偏向时内隐指导语条件下未启动单词的提取诱发出右额的激活大量的证据都显示出   1 通常右半球以形式加工为主Marsolek等认为抽象的子系统和形式特定的子系统 只对同一单词的不同变化形式中的共同成份进行编码 表征单词形式的特定例子当词直接通过左视野呈现给右半球时大写对小写而直接通过右视野呈现给左半球的词干变化则不产生这种效应 而且学习-测验时均以相同刺激直接呈现到右半球的启动也明显大于左半球[10,11]Koivisto的研究发现 对小写形式的变化这也就是说 左半球也能进行对形式特定的表征进行计算 当用以前学过的词干进行补笔时 Bucker 学习测验之间以相同和不同条件下的刺激直接呈现给右半球所导致的血流量降低均大于 左半球左半球没有这种情 况发生[12] 相对而言  2 知觉启动的脑机制  对知觉启动外部特征的描述以及其神经基础的解剖研究 尽管距此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路程要走  *Schacter DL. Pet studi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Memory Disorders Research Society, Cambridge, MA. 1994,Ju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