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笔记(材力II)

材料力学笔记(材力II)
材料力学笔记(材力II)

材料力学(土)笔记

第一章 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1.非对称纯弯曲梁的正应力

当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

或者梁虽然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外力不作用在该平面内时

梁将发生非对称弯曲

这时对称弯曲的正应力公式将不再适用

1.1 非对称纯弯曲梁正应力的普遍公式

若梁的任意横截面上只有弯矩M (其值等于外力偶e M )

取x 轴为梁的轴线,y ,z 轴为横截面上任意一对相互垂直的形心轴

弯矩M 及其在y ,z 轴上的分量y M 和z M 均用矢量表示

对于非对称弯曲,平面假设依然成立

非对称弯曲梁横截面上任一点处正应力的普遍表达式为

2

()()

y z yz z y yz y z yz M zI yI M yI zI I I I σ---=-

上式称为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

式中y I 、z I 和yz I 依次为横截面对y 轴和z 轴的惯性矩及对y ,z 轴的惯性积

y 和z 代表横截面上任一点的坐标

可解出中性轴与y 轴间的夹角θ为

tan z y y yz

y z z yz M I M I M I M I θ+=+

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将分别发生在距中性轴最远的点处

对于具有棱角的横截面,其最大拉、压应力必发生在距中性轴最远的截面棱角处

对于周边为光滑曲线的横截面,可平行于中性轴作两直线分别与横截面周边相切于两点

该两点即为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压应力点

将其坐标(,)y z 分别代入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即可得横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压应力)

由于梁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拉应力,max t σ和最大压应力,max c σ点均处于单轴应力状态

于是根据最大拉、压应力不得超过材料许用拉、压应力的强度条件

即可进行非对称纯弯曲梁的强度计算

1.2 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的讨论 不论梁是否有纵向对称平面,外力是否作用在纵向对称平面内,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都适用

即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包含了对称弯曲情况下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①梁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且外力作用在该对称平面内

将0y M =、z M M =、0yz I =代入广义弯曲正应力公式,即得

z

M y I σ=- 上式即为对称弯曲情况下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正应力公式

在对称弯曲中已知,梁的挠曲线必定是外力作用平面内的一条平面曲线

这一类弯曲也称为平面弯曲

②梁不具有纵向对称平面

但外力作用在(或平行于)由梁的轴线与形心主惯性轴组成的形心主惯性平面内

将0y M =,z M M =、0yz I =代入广义弯曲整理公式,同样可得上面的公式

上式表明,只要外力作用在(或平行于)梁的形心主惯性平面内

对称弯曲时的正应力哦给你时仍然适用

可得tan θ=∞,90θ?

=,说明中性轴垂直于弯矩(即外力)所在平面

即梁弯曲变形后的挠曲线也将是外力作用平面内的平面曲线,属于平面弯曲范畴

③梁具有纵向对称平面,但外力的作用平面与纵向对称平面间有一夹角

弯矩M 的矢量与y 轴间的夹角为?,将cos y M M ?=、sin z M M ?=、0yz I =代入 cos sin y z

M M z y I I ??σ=- 此时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正应力,可视作两相互垂直平面内对称弯曲情况下正应力的叠加

在此情况下,确定中性轴与y 轴间夹角的公式化简为

tan tan y y z y z z

I I M M I I θ?=?= 对于y z I I ≠,因而θ?≠

即中性轴不再垂直于弯矩(即外力)所在的平面

梁弯曲变形后,其挠曲线不再外力作用的平面内,这类弯曲也称为斜弯曲

2.两种材料的组合梁

设梁由材料1与材料2组成

其弹性模量分别为1E 和2E ,且12E E <,相应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A 和2A

梁在纵对称平面内承受纯弯曲,横截面上的弯矩为M 当梁的两种材料的接触部分紧密结合,在弯曲变形过程中无相对错动时,视作整体

平面假设与单轴应力状态假设依然成立取截面的对称轴和中性轴分别为y 轴和z 轴

由平面假设可知,横截面上各点处的纵向线应变沿截面高度呈线性规律变化

任一点y 处的纵向线应变为

y

ερ=

式中,ρ为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当梁的材料均处于线弹性范围,由单轴应力状态下的胡克定律

可得横截面上材料1与2部分的弯曲正应力分别为

11

22y E y E σρσρ?

=????=?? 由横截面上正应力所构成的法向分布内力系的合成等于内力的静力学关系,即得

1211220N A A dA dA F σσ+==??

121122

A A y dA y dA M σσ+=?? 与同一材料梁在对称弯曲时的推导相仿

若将组合梁的截面变换为仅由材料1构成的截面,则仅需将横截面上材料2的宽度换为

'21

E b b E = 于是两种材料的组合梁可变换为同一材料的均质梁进行计算

同一材料的截面相当于两种材料的实际截面,称为相当截面

应用相当截面,按同一材料梁算出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σ

于材料1部分,即为实际的应力

材料2部分(变换宽度部分),必须将其乘以两材料弹性模量之比值21/E E ,才是实际应力

上述按相当截面的计算方法,对于其他形状截面的两种材料组合梁也完全适用 只需将截面高度维持不变,将其宽度折算,即可得到相当于一种材料的相当截面

在计算相当截面时,将原来的截面折算为哪一种材料的相当接面,对计算结果无影响

3.开口薄壁截面梁的切应力·弯曲中心

3.1 开口薄壁截面梁的切应力

对于横向力作用下的非对称开口薄壁截面梁

横向力必须作用在平行于形心主惯性平面的某一特定平面内 才能保证梁只发生平面弯曲而不扭转

这以一特定平面,就是梁在形心主惯性平面内发生弯曲时横截面上剪力s F 所在的纵向平面

若横向力作用在平行于该特定平面的另一纵向平面内

则梁不仅发生平面弯曲,还将发生扭转

3.2开口薄壁截面的弯曲中心

非对称薄壁截面梁,其横截面上剪力Sy F 和Sz F 的作用线教育A 点

为使梁只发生弯曲而不扭转,梁很说那个横向外力所在的纵向平面就必须通过该交点A 这一交点称为截面的弯曲中心,或剪切中心 对于具有一根对称轴的截面,其弯曲中心都在截面的对称轴上

则仅需确定其垂直于对称轴的剪力作用线,剪力作用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截面的弯曲中心

若截面具有两根对称轴,则两根对称轴的交点(即截面形心)即是弯曲中心

对于由两个狭长矩形组成的截面,由于狭长矩形上的切应力方向平行于长边

且数值沿厚度不变,故剪力作用线必与狭长矩形的中线重合,

其弯曲中心应位于梁狭长矩形中心的交点

弯曲中心的位置仅与横截面的几何特征有关

因为弯曲中心仅决定于剪力作用线的位置,而与其方位及剪力的数值无关

4.开口薄壁截面梁约束扭转的概念

5.平面大曲率杆纯弯曲时的正应力

第二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

1.塑性变形·塑性极限分析的假设

1.1塑性变形的特征

塑性变形主要特征

①塑性变形时不可逆的永久变形,一旦产生后,即使荷载卸除也不会消失

产生塑性变形后再卸除荷载,往往会导致受力构件内的残余应力

②应力超过弹性范围后,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

③塑性变形与加载的历程有关

应力超过弹性范围后,卸载时的应力-应变关系基本上按平行于弹性阶段的直线呈线性关系

直至达到材料在反向时的屈服极限,这就是材料的卸载规律

在考虑材料的塑性变形时,对于同一应力水平,不同加载过程对应的应变值不同

只有明确了加载过程,才能得到应力、应变间的对应关系

④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远大于弹性变形量

当应力超过弹性范围后,其总应变包含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

通常所说的塑性变形,是指在常温下、与时间无关的不会消失的永久变形

在高温下随承载持续时间而引起的塑性变形,称为蠕变

1.2 塑性极限分析假设

实际工程中,为简化计算,通常作如下假设

①荷载为单调增加的静荷载,若多个荷载同时作用,则各个荷载按比例同时由零增至最终值

满足上述加载方式的荷载称为简单加载

②结构(或构件)虽局部产生塑性变形,但其总体的变形仍然足够小

因而其变形的几何相容条件仍保持为线性

结构(或构件)由于大的塑性变形变为几何可变机构时,称结构(或构件)达到了极限状态

③结构(或构件)达到极限状态之前,应始终保持为几何不变体系

④材料具有屈服阶段,在塑性变形较小时,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可理想化为理想塑性模型

其中,一种是不考虑弹性变形的影响,即材料在达到屈服极限之前,应变为零

而在达到屈服极限之后,应力保持不变,应变持续增长,称为刚性-理想塑性模型

另一种是考虑弹性变形的影响,即材料在屈服极限前,应力-应变关系保持为线性,并服从

胡克定律,在达到屈服极限后,应力保持不变而应变可继续增长,称为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2.拉、压杆系的极限荷载

对于静定的拉、压杆系,当其中受力最大的一杆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

结构就将产生大的塑性变形而达到极限状态

因此,结构的极限荷载与弹性分析中最大应力达到屈服极限,使杆件开始屈服时荷载相同

对于一次超静定结构,当其中受力最大的杆件的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

而使该杆开始屈服时,由于超静定结构存在多余约束,结构并不会产生大的塑性变形

若继续增加荷载,则开始屈服的杆件,其应力保持不变(保持为屈服极限)

其他杆的应力持续增长,直至其他某一杆内的应力也达到屈服极限时

结构开始大的塑性变形变成几何可变机构,而使结构达到极限状态

结构(或构件)开始出现塑性变形时的荷载,称为屈服荷载,记为s F

使结构(或构件)处于极限状态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记为u F

按弹性设计时,结构的破坏荷载为屈服荷载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析时,结构的破坏荷载为极限荷载

3.等直圆杆扭转时的极限扭矩

设直径为d ,长度为l 的等直圆杆承受扭转外力偶矩e M 的作用

圆杆的材料为弹性-理性塑性,其切应力τ与切应变γ的关系如正应力与应变的弹塑性关系

材料的弹性模量为G

弹性阶段,最大切应力和相对扭转角分别为

max 3

16e p M T W d τπ== max 2p l Tl GI Gd

τ?== 杆件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横截面上的扭矩为屈服扭矩,其值为

3

16s p s s d T W πττ==

当几面各点处的切应力均达到s τ时,则横截面上各点处均将发生塑性变形

整个截面进入完全塑性状态,这时不需要再增大外力偶矩,杆件将继续扭转变形

引起大的塑性变形,即杆件达到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的极限扭矩为

u s A

T dA ρτ=? 3/220212d u s s s A d T dA d πρτπτρρτ===??

考虑材料的塑性时,增加了圆杆的承载能力

若等直圆杆在达到极限扭矩u T 后,卸除荷载,即反向施加外力偶矩e u M T =

则圆杆的横截面将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有以下特征

①卸载后圆杆横截面上的残余应力必自相平衡

②残余应力的最大值为s τ,如在卸载后,继续翻向增大外力偶矩 当外力偶矩增大到2

3

e s M T =-时,横截面周边处的切应力将达到s τ

若继续增大外力偶矩,τ-γ关系将不再保持线性关系,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叠加

4.梁的极限弯矩·塑性铰

4.1 纯弯曲梁的极限弯矩

设一承受纯弯曲的矩形截面梁,材料可理想化为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且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 和屈服极限s σ均相同

在线弹性范围内,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该点到中性轴的距离成正比

其中性轴为横截面的水平对称轴

当梁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梁开始发生塑性变形

横截面上的弯矩为

2

6

s s s bh M W σσ==? 梁的曲率为

12s s E h

σρ??=? ??? 若继续增大外力偶矩,则截面上的弯矩也随之增大

并随着显影的增大,横截面上正应力达到s σ的区域将由其上、下边缘逐渐向中轴扩展

即线应变s εε=的点处的正应力达到s σ,而s εε>各点处的正应力均保持为s σ

这时梁处于弹性-塑性阶段,梁虽已产生塑性变形,但其值不大,是有限的

当整个横截面上各点处的正应力均达到s σ,则整个截面进入完全塑性状态

梁将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而达到极限状态

梁横截面上受拉部分的面积为t A ,受压部分面积为c A ,t c A A =

横截面上轴力N F 是确定中性轴的条件

当梁达到极限状态时,中性轴将横截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部分 对于具有水平对称轴的横截面,其中性轴与该对称轴重合

对于无水平对称轴的横截面,其中性轴将与线弹性范围内工作时的中性轴位置不同

中性或走将随塑性区的增加而不断移动

在极限状态下,横截面上法向内力元素所组成的力偶矩就是梁的极限弯矩u M

u s s M W σ=

s t c W S S =+

t S 和c S 分别为受拉部分的面积t A ,受压部分面积c A 对中性轴的静矩,均取正值

式中,s W 称为塑性弯曲截面系数,对于由水平对称轴的横截面t c S S =,//u s s M M W W =

4.2 横力弯曲梁的极限荷载·塑性铰

对于在横向外力作用下的静定梁,考虑材料塑性时梁的极限荷载

可根据最大弯矩所在截面的极限进行计算

梁材料可理想化为弹性-理想塑性模型

当梁上的最大弯矩小于屈服弯矩时,梁处于弹性状态

当最大弯矩达到屈服弯矩时,危险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

当荷载继续增加,跨中截面上的弯矩M 处于s u M M M <<范围时

梁处于弹性-塑性状态,跨中截面上的塑性区逐渐向中性轴扩展

最大正应力达到屈服极限的截面,则从跨中截面逐渐向两侧延伸

当荷载增大到梁跨中截面上的弯矩达到极限弯矩时,截面全部进入塑性状态,弹性区消失

这时跨中截面两侧的两段梁,在极限弯矩不变的条件下,将绕截面的中性轴发生相对转动

由于截面达到完全塑性而引起的转动效应,犹如在该截面处安置了一个铰链,称为塑性铰

塑性铰时由于截面达到完全塑性所引起的铰链效应

这时,截面上承受的弯矩即为极限弯矩

塑性铰所在截面两侧两段梁的转动方向,恒与极限弯矩方向一致

当梁卸载,即截面上的弯矩小于极限弯矩,塑性铰的效应随之消失

第三章 能量法

1.概述

可变形固体在受外力作用而变形时,外力和内力均将做功

对于弹性体,由于变形的可逆性,外力在相应的位以上所作的功

在数值上就等于积蓄在物体内的应变能

当外力撤除时,这种应变能将全部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利用功和能的概念求解可变形固体的位移、变形和内力等的方法,统称能量法

2.应变能·余能

2.1 应变能 当杆件发生组合变形时,在线弹性、小变形条件下

每一基本变形的内力对其他的节本变形并不做功

故组合变形杆的应变能等于各基本变形应变能的总和

若组合变形杆横截面上的内力包括轴力、扭矩和弯矩

且三者均可表达为截面位置x 的函数,不计剪力影响,则组合变形等直圆杆应变能

222()()()222N l l l p F x dx T x dx M x dx V EA GI EI

ε=++??? 式中积分应遍及全杆,若为非圆截面杆,则p I 应改为t I

由于材料是弹性体,略去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外力所作的功在数值上就等于积蓄在杆内的应变能,即

1

0V W Fd ε?==?? 在拉杆加载过程中,单元体上外力所作的功等于积蓄在单元体内的应变能

1

0v W d εεσε==? V

V dV v dV v V v AL εεεεε====?? 对于杆件内各点处的应变能密度v ε随该点的坐标而改变的情况,应先求出应变能密度,再

积分计算整个梁内所积蓄的应变能

在扭转时,整个轴内所积蓄的应变能同理计算,但σ和ε要换成τ和γ

应变能具有如下特征

①应变能恒为正的标量,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

在杆系的不同杆件或不同杆段,可独立选取坐标 ②应变能仅与荷载的最终值有关,与加载顺序无关

③在线弹性范围内,应变能为内力(或位移)的二次齐次函数,力的叠加原理不再适用

2.2 余能

另一个能量参数称为余能,是仿照外力功的表达式计算另一积分

积分是F -?曲线与纵坐标轴间的面积,与外力功之和正好等于矩形面积11F ?,称为余功

用c W 表示,即

1

0F c W dF =?? 将余功相应的能称为余能,并用c V 表示,余功和余能在数值上相等,即

1

0F c c V W dF ==?? 几何线性问题中,同样可仿照应变能密度来计算应变能的方式

c c V V v dV =?,10

c v

d σεσ=? 余能有以下特征

①余能(或余能密度)仅具有与应变能(或应变能密度)相同的量纲,并无具体的物理意义

②线弹性材料的几何线性问题中,由于荷载与位移(或应力与应变)间的线性关系

因而余能(或余能密度)在数值上等于应变能(或应变能密度),但两者迥然不同

3.卡氏定理

3.1 卡氏第一定理

卡斯蒂利亚诺导出了计算弹性杆件的力和位移的两个定理

通常称为卡氏第一定理和卡氏第二定理

设梁的材料为非线性弹性,梁上有n 个集中荷载作用

与这些集中荷载相对应的最后位移分别为1?、2?、...、n ?

假定这些荷载咱比例同时由零增至其最终值1F 、2F 、...、n F (即为简单加载)

于是外力所作的总功就等于每个集中荷载在加载过程中所作功的总和,则

01i

n i i i V W f d εδ?===∑?

式中,i f 和i δ为加载过程中荷载以及位移的瞬时值,右端每一积分均为位移i ?的函数

设与第i 个荷载相应的位移有一微小增量i d ?,则梁内应变能的变化dV ε

i i V dV d εε?=

??? 其中,i

V ε???代表应变能对于位移i ?的变化率 因为仅与第i 个荷载相应的位移有一微小增量,而与其余各荷载相应的位移均保持不变

因此对于位移的微小增量i d ?,仅i F 作了外力功,则外力功的变化为

i i dW Fd =?

由于外力功在数值上等于应变能,故有

dV dW ε=

整理可以得到

i i

V F ε?=?? 上式表明:弹性杆件的应变能对于杆件上某一位移之变化率,等于改为以相应的荷载

称为卡氏第一定理

卡氏第一定理适用于一切受力状态下线性或非线性的弹性杆件

式中,i F 代表作用在杆件上的广义力,可以代表一个力、一个力偶、一对力或一对力偶

i ?则为与之相应的广义位移,可以是一个线位移、一个角位移、相对线位移或相对角位移

在运用卡氏第一定理时,必须将应变能表达成给定位移的函数形式

这样才可能求其对给定位移的变化率

3.2 卡氏第二定理

受n 个集中荷载1F 、2F 、...、n F 作用的梁,材料为非线弹性

与各荷载相应的最终位移分别为1?、2?、...、n ?,按简单方式加载

外力的总余功等于每一集中荷载的余功之总和,梁内的余能为

01i

n F c c i i i V W df δ===∑?

式中, i f 和i δ分别为加载过程中荷载及位移的瞬时值

上式表明,梁内的余能时作用在梁上一系列荷载i F 的函数

同卡氏第一定理,可得

c i i

V F ??=? 上式表明:弹性杆件的余能c V 对于杆件上某一荷载之变化率,等于与该荷载相应的位移

称为余能定理,余能定理适用于一切受力状态下线性或非线性弹性杆件

式中,i F 代表广义力,而i ?代表与之相应的广义位移

在弹性杆件或杆系中,由于力与位移成正比,杆内得应变能在数值上等于余能

因此对于线弹性杆件或杆系,可用应变能代替余能,从而得到

i i

V F ε??=? 上式表明:线弹性杆件或杆系的应变能对于作用在该杆件或杆系上的某一荷载值变化率,等

于该荷载相应的位移,称为卡氏第二定理

卡氏第二定理时余能定理在线弹性情况下的特例,仍然适用于任意受力形式下的线弹性杆

卡氏第一定理和余能定理适用于线弹性或非线弹性体,而卡氏第二定理仅适用于线弹性体

4.用能量法解超静定系统

利用能量法所得力-位移间的物理关系,就可求解超静定问题的范围扩展到任意荷载作用下、

线弹性杆系、刚架或曲杆等超静定问题

5.虚位移原理及单位力法

第五章 应变分析·电阻应变计法基础

1.概述

在实际工程中,有一些构件或由于形状不规则,或由于受情况、工作条件比较复杂

按其计算简图进行的理论计算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有时也用试验的方法来检验按计算简图进行理论分析所得结果的精确度

通过实验来研究和了解结构或构件应力的方法,称为实验应力分析

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很多,较为常用的有电阻应变计法等 方法是以电阻应变片为传感元件,将其粘贴在被测构件的测点处,使其随同构件变形

将构件测点的应变转换为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变化,便可确定测点处的应变

并进而按胡克定律的得到其应力

电阻应变计的特点是传感元件小,适应性强,测试精度高

该方法有其局限性,即只能测量受力构件表面上各点处的应变

在实际应变测量中,往往先测定测点处沿几个方向的线应变,然后确定该点处的最大线应变

进而确定该点处的最大正应力

2.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分析

2.1 任意方向的应变

推导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在该平面内沿任意方向线应变和切应变的表达式

规定α角逆时针转动为正

先分别算出由各应变分量x ε、y ε、xy γ单独存在时的线应变αε和切应变αγ

然后按照叠加原理求得同时存在时的线应变αε和切应变αγ,得到

111()()cos 2sin 2222x y x y xy αεεεεεαγα=++-+

1()sin 2cos 2222

xy x y αγγεεαα-=-- 2.2 应变圆

将线应变ε作为横坐标,将/2γ-作为纵坐标,即将纵坐标的正向取为铅垂向下

便可绘出表示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不同方向的应变变化规律的应变圆

受力物体内一点处各方向应变的集合,称为一点处的应变状态

在已知一点处的三个应变分量x ε、y ε、xy γ后,就可依照应力圆的作法作出应变圆

注意应边圆的纵坐标时/2γ,且正值的切应变在横坐标下方

2.3 主应变的数值与方向 平面应力状态下,在平面内一点处也存在着两个相互垂直的主应变

其相应的切应变均等于零,由应变圆可得两主应变的表达式为

2211

[()()]2

x y x y xy εεεεεγ=++-+

2221[()()]2x y x y xy εεεεεγ=+--+ 主应变1ε的方向与x 轴间所夹角度为

0/22arctan arctan ()/2()

xy xy x y x y γγαεεεε==--0α

3.电阻应变计法的基本原理

3.1 转换原理及电阻应变片

导体在一定应变范围内,其电阻改变率/R R ?与导体的弹性线应变/l l ?成正比,即

//s R R K l l

?=? 式中,常数s K 称为材料的灵敏系数

因此可选取合适的导体制造成电阻应变片,粘贴在构件表面测点处

使其随同构件变形,从而测定构件测点处的应变

金属丝制造成应变片后,因金属丝回绕形状,基体和胶层等因素影响,应变片的灵敏因数为

/R R

K ε?=

式中,ε为沿应变片长度方向的线应变

应变片的灵敏因数K 与制造应变片材料的灵敏因数s K 值不尽相同

应变片的灵敏因数K 一般通过实验测定,常用应变片K 值为1.7~3.6 电阻应变片的基本参数为灵敏因数K 、电阻值R 、标距l 和宽度a

由应变片测得的应变实际上式标距和宽度范围内的平均应变

当需要测量一点处的应变时,应选取尽可能小的应变片

当要测量不均匀材料的应变时,则须选用足够大的应变片,以得到测量范围内的平均应变值

3.2 测量原理及电阻应变仪

应变片随同构件变形而引起的电阻变化,可用四臂电桥(惠斯顿电桥)来测量

电桥的四个桥臂的电阻分别为1R 、2R 、3R 和4R

当对交结点A 、C 接上电压为AC U 的直流电源时,另一对角结点B 、D 的输出电压为 1144BD AB AD U U U I R I R =-=-

由于

112AC U I R R =

+,434

AC U I R R =+ 故得到 13241234()()BD AC

R R R R U U R R R R -=++ 当电桥的输出电压BD U =0,即电桥平衡时,得

1324R R R R =

若电桥的四个桥臂均为粘贴在构件上的电阻应变片,且其初始电阻相等

则在构件受力前,电桥保持平衡,BD U =0

在构件受力后各应变片产生的电阻该变量分别为1R ?、2R ?、3R ?和4R ?

考虑到i R ?远小于R ,略去分子中i R ?的高次向和分母中的i R ?项

即可得到电桥的输出电压为

13244BD AC R R R R U U R

?+?-?-?=?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实际应用的应变仪采用双电桥结构,把测量电桥和读数电桥串联起来

1R 、2R 、3R 和4R 是有应变片组成的测量电桥四个桥臂的电阻

而'1R 、'2R 、'3R 和'

4R 为由可调电阻组成的读数电桥四个桥臂的电阻 双电桥的总输出电压为

'BD BD

U U U =+

旋钮刻度盘的读数R ε与测量电桥中的四个应变片的应变值之间的关系式为

1324R εεεεε=+--

按上述原理制成的仪器称为电阻应变仪

应用电阻应变仪,可直接读出构件表面被测点处应变片的应变值

3.3应变测量中一些问题

用电阻应变计法测量应变时,通常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测量电桥的接线

在实际测量中,测量电桥的接线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半桥接线法,将测量电桥的1R 、2R 两臂接上应变片,而另两臂3R 和4R 短接

即用电阻应变仪内接的相同值的标准电阻(340εε==)

另一种是全桥接线法, 即将测量电桥的四个桥臂都接上应变片

②温度补偿

在测量过程中,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将引起构件和应变片产生温度变形

各应变片处的温度变化也不一定相同,测得的应变值将包含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测量误差

为消除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测量中可使相邻两臂的应变片粘贴在处于同一温度环境下相同材料的表面上

其中一个为构件测点的应变片,称为工作片

一个为不受荷载作用的应变片,称为温度补偿片

③灵敏因数调整器的使用

由于各种电阻应变片的灵敏因数K 值不尽相同

为使应变仪的读数值正确反映测点的应变,在实际测试中

同一次测试应选用具有相同灵敏因数值的同一种应变片

并且在测量前,将电阻应变仪上灵敏因数调整器的指针对准应变片的灵敏因数K 值

这时,应变仪的读数R ε与四个桥臂的应变间才符合关系

4.应变的测量与应力的计算

4.1 单轴应力状态

当构件的测点处于单轴应力状态时

只需在测点处沿主应力方向(亦即主应变方向)粘贴一个电阻应变片

然后,用电阻应变仪测定其应变ε,并按胡克定律

E σε=

求得其正应力σ,也即测点处的主应力

4.2 主应力方向已知的平面应力状态

若构件的测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

且其主应力方向(即主应变方向)可通过理论分析或其他试验方法加以确定

则可在测点处沿两个主应力方向粘贴电阻应变片,应用温度补偿片或自动补偿法

测得相应的两个主应变

然后,应用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广义胡克定律公式,得到测点处相应的两个主应力

4.3 主应力方向未知的平面应力状态

若构件的测点处于平面应力状态,而其主应力方向尚未可知

无法直接测定该点处的两个主应变

为此,可通过测定该点处任意三个方向的线应变,据此以确定主应变及其方向

在实际测试中,为了简化计算,通常采用45°应变花,或称直角应变花

有时也采用60°应变花,或称等角应变花

第六章 动荷载·交变应力

1.概述

所谓动荷载,是指随时间作急剧变化的荷载,以及作加速运动或转动的系统中构件的惯性力

若构件内的应力随时间作交替变化,则称为交变应力

构件长期在交变应力作用下,虽然最大工作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无明显的塑性变形

却往往发生骤然断裂,这种破坏现象,称为疲劳破坏

因此,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构件还应校核疲劳强度

2.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等速转动时的动应力计算

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等速转动时,构件内各质点将产生惯性力

动应力的最简单解法时应用动静法

即除外加荷载外,再在构件的各点处加上惯性力,然后按求解静荷载问题求得构件的动应力

3.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

当运动中的物体碰撞到一静止的构件时

前者的运动将受阻而在瞬间停止运动,这时构件就受到了冲击作用,杆件承受冲击荷载

设有重量为P 的重物,从高度h 自由下落冲击到固定在等截面直杆AB 下端B 处圆盘上

杆AB 的长度为l ,横截面面积为A

重物为冲击物,杆AB 为被冲击物

在冲击应力的估算中,假定:

①不计冲击物的变形,且冲击物与被冲击物接触后无回弹

②被冲击物的质量与冲击物相比很小可略去不计,而冲击力瞬时传遍被冲击物

且材料服从胡克定律

③在冲击过程中,声、热等能量损耗很小,可略去不计

可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来计算冲击荷载作用下被冲击物的最大动位移d ?,及冲击应力d σ

冲击物在冲击过程中所减少的动能和势能等于被冲击的杆增加的应变能

冲击荷载d F 可以表示为

d d F K P =

式中d K 称为冲击动荷因数 211d st h K =++

? 其中st Pl EA

=?,即重物P 作为静荷载作用在杆下端时杆端的静位移 求得冲击动荷因数后,杆横截面上的冲击应力可表达为

d d d d st F P K K A A

σσ=== 可见,冲击位移,冲击荷载和冲击应力均等于将冲击物的重量P 作为静荷载作用时

相应的量乘以同一个冲击动荷因数d K

d d st K ?=?

d d st K σσ=

对一个结构来说,动荷系数只有一个

由此可见,冲击荷载问题计算的关键,在于确定相应的冲击动荷因数

增大相应的静位移st ?值,可降低冲击动荷因数d K

在水平冲击情况下的动荷因数d K 为

2

d st

v K g =? st ?是杆在冲击点收到一个数值等于冲击物重量P 的水平力F 作用时,该点的静挠度

就是结构在受冲击点沿水平方向的静位移

4.交变应力下材料的疲劳破坏·疲劳极限

4.1 金属材料的疲劳破坏

有些构件内的应力随时间作交替变化,这种随时间作交替变化的应力,统称为交变应力

实践表明,金属材料若长期处于交变应力下,则在最大工作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

且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骤然的断裂

这种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4.2 交变应力的基本参量·疲劳极限

5.钢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的疲劳计算

材料力学笔记(第四章)(可编辑修改word版)

材料力学(土)笔记 第四章弯曲应力 1.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1.1弯曲的概念 等直杆在包含其轴线的纵向平面内,承受垂直于杆轴线的横向外力或外力偶作用时 杆的轴线将变成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 凡是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通称为梁 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都具有对称轴 若梁上所有的横向外力或(及)力偶均作用在包含该对称轴的纵向平面(称为纵对称面)内,由于梁的几何、物性和外力均对称于梁的纵对称面,则梁变形后的轴线必定是在该纵对称面内的平面曲线,这种弯曲称为对称弯曲 若梁不具有纵对称面,或者,梁虽然具有纵对称面但横向力或力偶不作用在纵对称面内,这种弯曲统称为非对称弯曲 1.2梁的计算简图 梁的计算简图可用梁的轴线表示 梁的支座按其对梁在荷载作用平面的约束情况,通常可简化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①固定端 这种支座使梁的端截面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对梁端截面有3 个约束,相应地,就有3 个支反力,即水平支反力F Rx ,铅垂支反力F Ry 和支反力偶矩M R ②固定铰支座 这种支座限制梁在支座处沿平面内任意方向的移动,而不限制梁绕铰中心转动,相应地,就有2 个支反力,即水平支反力F Rx 和铅垂支反力F Ry ③可动铰支座 这种铰支座只限制梁在支座处沿垂直于支承面的支反力F R 如果梁具有1 个固定端,或具有1 个固定铰支座和1 个可动铰支座 则其3 个支反力可由平面力系的3 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求出,这种梁称为静定梁 工程上常见的三种基本形式的静定梁,分别称为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 梁的支反力数目多于独立的平衡方程的数目,此时仅用平衡方程就无法确定其所有的支反力,这种梁称为超静定梁 梁在两支座间的部分称为跨,其长度称为梁的跨长 常见的静定梁大多是单跨的 2.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2.1梁的剪力和弯矩 为计算梁的应力和位移,应先确定梁在外力作用下任一横截面上的内力 当作用在梁上的全部外力(包括荷载和支反力)均为已知时,用截面法即可求出其内力 梁的任一横截面m-m,应用截面法沿横截面m-m 假想地吧梁截分为二 可得剪力F S ,弯矩M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规定 dx 微段有左端向上右端向下的相对错动时,横截面m-m 上的剪力F 为正,反之为负 S dx 微段的弯曲为向下凸,即该段的下半部纵向受拉时,上半部纵向受压时,横截面上的弯矩为正,反之为负 为简化计算,梁某一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可直接从横截面任意一侧梁上的外力进行计算,即

完整版材料力学答案单辉祖版全部答案

第二章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13} 2-1 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题2-1图 解:各杆的轴力图如图2-1所示。 图2-1 2-2 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图a与b所示分布载荷 均沿杆轴均匀分布,集度为q。 A Bq <1a HD 题2-2图 (a)解:由图2-2a(1)可知, F N(X) 2qa qx 轴力图如图2-2a(2)所示, F N,max 叩 图2-2a (b)解:由图2-2b(2)可知, F R qa F N (X1) F R qa F N(X2)F R q(x2 a) 2qa qx2

F N,max qa 图 2-2b 2-3 图示轴向受拉等截面杆, 横截面面积A=500mm 2,载荷F=50kN 。试求图 示斜截面m-m 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以及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题图 T ax — 50MPa 2 2-5 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还同时画出了低应变区的详图。 试确定材料的弹 性模量 E 、比例极限 p 、屈服极限s 、强度极限b 与伸长率 判断该材料属于何种类型(塑性或脆性材料) 。 T -sin2 a 50MPa sin( 100 ) 49.2MPa 2 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分别为 轴力图如图2-2b(2)所示, ^max lOOMPa F 50 103N — A 500 10- 6 m 2 斜截面m-m 的方位角 a 50,故有 解:该拉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1.00 108Pa lOOMPa 题2-5 解:由题图可以近似确定所求各量。 2 2 (T ocos a lOOMPa cos ( 50 ) 41.3MPa A- 220 106Pa Ae 0.001 220 109Pa 220GPa -220MPa , - 240MPa ,并 -440MPa , 3 29.7%

材料力学试验

第五章材料力学实验 5.1 拉伸 拉伸是材料力学最基本的实验,通过拉伸可以测定出材料一些基本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强度、塑性等。 一.实验目的 1.测定塑性材料的上下屈服强度R eH 、R eL 、抗拉强度R m 、断后延伸率A和截面收缩率Z;测定脆性材料的抗拉强度R m; 2.掌握用引伸计测定塑性材料的弹性模量的方法; 3.绘制材料的载荷-位移曲线; 4.观察和分析上述两种材料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比较它们力学性质的差异; 5.了解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仪器、设备及试件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引伸计,游标卡尺等。 最常见的拉伸试件的截面是圆形和矩形,如图5.1-1(a)、(b)所示。 l)是待测部分的主体,其截面积为S0。按标试件分为夹持部分、过渡段和待测部分。标距( l)与其截面积(S0)之间的关系,拉伸试件可分为比例试件和非比例试件。按国家标准GB228-2002距( 的规定,比例试件的有关尺寸如下表5.1-1。 表5.1-1 三.实验原理

1.塑性材料弹性模量的测试 在弹性范围内大多数材料服从虎克定律,即变形与受力成正比。纵向应力与纵向应变的比例常数就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 ,也叫杨氏模量。因此金属材料拉伸时弹性模量E 的测定是材料力学最主要最基本的一个实验。 测定材料弹性模量E 一般采用比例极限内的拉伸实验,材料在比例极限内服从虎克定律,其荷载与变形关系为: ES Fl l = ? (5.1-1) 若已知载荷F 及试件尺寸,只要测得试件标距内的伸长量Δl 或纵向应变即可得出弹性模量E 。 000 Fl F E lS S = =? (5.1-2) 本实验采用引伸计在试件预拉后,夹持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并在弹性阶段测试;当进入过弹性阶段或屈服阶段,取下引伸计。其中塑性材料的拉伸实验不间断。 2.塑性材料的拉伸(低碳钢) 实验原理如图5.1-2(a )所示,首先,实验各参数的设置由PC 传送给测控中心后开始实验,拉伸时,力传感器和引伸计分别通过两个通道将式样所受的载荷和变形连接到测控中心,经相关程序计算后,再在PC 机上显示出各相关实验结果。 图5.1-2(b )所示是典型的低碳钢拉伸图。 当试件开始受力时,因夹持力较小,其夹持部分在夹头内有滑动,故图中开始阶段的曲线斜率 低碳钢的屈服阶段通常为较为水平的锯齿状(图中的B ′-C 段),与最高载荷B ′对应的应力称上屈服极限,由于它受变形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同样,屈服后第一次下降的最低点也不作为材料的强度指标。除此之外屈服过程中的最小值(B 点)作为屈服强度R e L : el el F R S = (5.1-3) 当屈服阶段结束后(C 点),继续加载,载荷—变形曲线开始上升,材料进入强化阶段。若在这一阶段的某一点(如D 点)卸载至零,则可以得到一条与比例阶段曲线基本平行的卸载曲线。此时立即再加载,则加载曲线沿原卸载曲线上升到D 点,以后的曲线基本与未经卸载的曲线重合。可见

材料力学答案 第三版 单辉祖 北航教材

附录A 截面几何性质 A-1 试确定图示截面形心C 的横坐标y C 。 题A-1图 (a)解:坐标及微面积示如图A-1a 。 图A-1a ρρA d d d ?= 由此得 α αR ρ ρρρρA A y y R αα R α αA C 3sin 2d d d d cos d 0 = ?== ?????--??? (b)解:坐标及微面积示如图A-1b 。 图A-1b y ay y y h A n d )d (d ==

由此得 2)1(d d 0 ++=?= = ? ??n b n y ay y ay y A ydA y b n b n A C A-2 试计算图示截面对水平形心轴z 的惯性矩。 题A-2图 (a)解:取微面积如图A-2a 所示。 图A-2a y z A d 2d = 由于 α αb y α b y αa z d cos d sin cos === 故有 4πd )cos41(4 d cos cos 2)sin (d 32π 2 π- 3 2π 2π- 22 ab ααab ααb αa αb A y I A z =-= ??= =? ? ? (b)解:取微面积如图A-2b 所示。

图A-2b ??d cos 2 d 2d 22 d y z A == 且?在α与α-之间变化,而 d δ d α2sin -= 由此可得 ) 4 4sin (32)d cos41(64d 2sin 418 d cos 2)sin 2(d 4 4 2422 22 ααd d d d d A y I ααααα αA z -=-==?==????---????? ?? A-4 试计算图示截面对水平形心轴z 的惯性矩。 题A-4图 解:显然, 4 π1264π124 443R a d bh I z - =-= A-5 试计算图a 所示正六边形截面对水平形心轴z 的惯性矩。

应力状态——材料力学

土体应力计算 补充一、力学基础知识 材料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后的内在表现,即变形规律和破坏特征。 一、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 材料力学以“梁、杆”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材料力学的任务 材料力学的任务:在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下,以最经济的代价,为构件确定合理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适宜的材料,而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强度:杆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断裂或过量塑性变形的能力。刚度:杆件在外载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杆件在压力外载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如:自行车结构也有强度、刚度和稳定问题; 大型桥梁的强度、刚度、稳定问题 强度、刚度、稳定性

三、基本假设 1、连续性假设:物质密实地充满物体所在空间,毫无空隙。(可用微积分数学工具) 2、均匀性假设:物体内,各处的力学性质完全相同。 3、各向同性假设:组成物体的材料沿各方向的力学性质完全相同。(这样的材料称为各项同性材料;沿各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的材料称为各项异性材料。) 4、小变形假设:材料力学所研究的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与原始尺寸相比甚小,故对构件进行受力分析时可忽略其变形。 假设

四、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五、内力?截面法?轴力 1、内力 指由外力作用所引起的、物体内相邻部分之间分布内力系的合成(附加内力)。 2、截面法 内力的计算是分析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等问题的基础。求内力的一般方法是截面法。

(1)截面法的基本步骤: ①截开:在所求内力的截面处,假想地用截面将杆件一分为二。 ②代替:任取一部分,其弃去部分对留下部分的作用,用作用在截开面上相应的内力(力或力偶)代替。 ③平衡:对留下的部分建立平衡方程,根据其上的已知外力来计算杆在截开面上的未知内力(此时截开面上的内力对所留部分而言是外力) 截面法

材料力学读书笔记刘鸿文第四版

1.??? 2.??? 3.??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一章绪论 材料力学基本任务 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抵抗变形) 稳定性(维持平衡)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连续性 均匀性 各向同性 外力及其分类 表面力(分布力集中力)作用方式 体积力 ?? 4.静载 动载(交变、周期、冲击) 内力、变形与应变 时间变化 线应变切应变(角应变)1Pa=1N/m2MPa应力 5.杆件变形基本形式 ?拉伸与压缩 ?剪切 ?扭转 ?弯曲 第二章拉伸、压缩与剪切 1.轴力、轴力图 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2.圣维南原理 离端界面约截面尺寸范围受影响 3.直杆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α=0时,σ αmax =σ α=45°,τ αmax =σ/2 4.低碳钢的拉伸性能(铸铁、球墨铸铁) ?弹性阶段(塑形变形、弹性变形比例极限弹性极限胡克定律) ?屈服阶段 ?强化阶段 ?紧缩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塑性指标:伸长率δ(工程上的划分:>5%塑形材料<5%脆性材料)、断面收缩率ψ 卸载定律:应力应变按直线规律变化 冷作硬化:第二次加载时比例极限得到提高,但塑性变形和伸长率有所降低(利用:起重钢索、建筑钢筋常用冷拔工艺提高强度;某些零件喷丸处理使其表面塑形变形形成冷硬层提高表面强度克服:冷作硬化使材料变硬变脆难于加工易产生表面裂纹,工序之间安排退火) 碳素钢随含碳量的增加,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相应提高,但伸长率降低。 铸铁拉伸因没有屈服现象,强度极限成为唯一强度指标。 材料力学性能主要指标:比例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弹性模量、伸长率、断面收缩

) 率 5. ? ? 6. ? ? ? 7. 8.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温度和时间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低温脆性 高温蠕变(松弛) 强度设计 失效(强度不足、刚度不足、稳定性不足 高温、腐蚀等环境 加载方式) 许用应力 强度校核、截面设计、许可载荷强度计算 安全因素选取的考虑因素(载荷、材料、重要性、计算精度、经济性…… 拉伸时横向缩短轴向伸长 泊松比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因变形而储存的能量 应变能(功能关系) 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 力学静力平衡方程+几何变形协调方程 温度应力、装配应力 应力集中 几何外形突然变化引起局部应力集中增大(圆弧过渡) 理论应力集中系数(塑形材料静载条件下可以不考虑 脆性材料较敏感 灰铸铁:内部缺 陷和不均匀性) 周期性载荷和冲击载荷应力集中非常危险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单辉祖谢传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答案

工程力学 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单辉祖 谢传锋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1-1试画出以下各题中圆柱或圆盘的受力图。与其它物体接触处的摩擦力均略去。 解: 1-2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杆的受力图。 (a) B (b) (c) (d) A (e) A (a) (b) A (c) A (d) A (e) (c) (a) (b)

工程力学 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单辉祖 谢传锋 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解: 1-3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梁的受力图。 (d) (e) B B (a) B (b) (c) F B (a) (c) F (b) (d) (e)

解: 1-4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a) 拱ABCD ;(b) 半拱AB 部分;(c) 踏板AB ;(d) 杠杆AB ;(e) 方板ABCD ;(f) 节点B 。 解: (a) F (b) W (c) (d) D (e) F Bx (a) (b) (c) (d) D (e) W (f) (a) D (b) C B (c) B F D

1-5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a) 结点A ,结点B ;(b) 圆柱A 和B 及整体;(c) 半拱AB ,半拱BC 及整体;(d) 杠杆AB ,切刀CEF 及整体;(e) 秤杆AB ,秤盘架BCD 及整体。 解:(a) (d) F C (e) W B (f) F F BC (c) (d) AT F BA F (b) (e)

(b) (c) (d) (e) F AB F A C A A C ’C D D C’ B

材料力学笔记

材料力学(土)笔记 第三章 扭 转 1.概 述 等直杆承受作用在垂直于杆轴线的平面内的力偶时,杆将发生扭转变形 若构件的变形时以扭转为主,其他变形为次而可忽略不计的,则可按扭转变形对其进行强度和刚度计算 等直杆发生扭转变形的受力特征是杆受其作用面垂直于杆件轴线的外力偶系作用 其变形特征是杆的相邻横截面将绕杆轴线发生相对转动,杆表面的纵向线将变成螺旋线 当发生扭转的杆是等直圆杆时,由于杆的物性和横截面几何形状的极对称性,就可用材料力学的方法求解 对于非圆截面杆,由于横截面不存在极对称性,其变形和横截面上的应力都比较复杂,就不能用材料力学的方法来求解 2.薄壁圆筒的扭转 设一薄壁圆筒的壁厚δ远小于其平均半径0r (10 r ≤ δ),其两端承受产生扭转变形的外力偶矩e M ,由截面法可知,圆筒任一横截面n-n 上的内力将是作用在该截面上的力偶 该内力偶矩称为扭矩,并用T 表示 由横截面上的应力与微面积dA 之乘积的合成等于截面上的扭矩可知,横截面上的应力只能是切应力 考察沿横截面圆周上各点处切应力的变化规律,预先在圆筒表面上画上等间距的圆周线和纵向线,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正方格子 在圆筒两端施加外力偶矩e M 后,发现圆周线保持不变,纵向线发生倾斜,在小变形时仍保持直线 薄壁圆筒扭转变形后,横截面保持为形状、大小均无改变的平面,知识相互间绕圆筒轴线发生相对转动,因此横截面上各点处切应力的方向必与圆周相切。 相对扭转角:圆筒两端截面之间相对转动的角位移,用?来表示 圆筒表面上每个格子的指教都改变了相同的角度γ,这种直角的该变量γ称为切应变 这个切应变和横截面上沿沿圆周切线方向的切应力是相对应的 由于圆筒的极对称性,因此沿圆周各点处切应力的数值相等 由于壁厚δ远小于其平均半径0r ,故可近似地认为沿壁厚方向各点处切应力的数值无变化 薄壁圆筒扭转时,横截面上任意一点处的切应力τ值均相等,其方向与圆周相切 由横截面上内力与应力间的静力学关系,从而得 ?=?A T r dA τ 由于τ为常量,且对于薄壁圆筒,r 可以用其平均半径0r 代替,积分 ?==A r A dA δπ0 2 为圆筒横截面面积,引进π2 00r A =,从而得到 δ τ02A T = 由几何关系,可得薄壁圆筒表面上的切应变γ和相距为l 的两端面间相对扭转角?之间的关系式,式子中r 为薄壁圆筒的外半径 γ?γsin /==l r 当外力偶矩在某一范围内时,相对扭转角?与外力偶矩e M (在数值上等于T )之间成正比 可得τ和r 间的线性关系为 γτG = 上式称为材料的剪切胡克定律,式子中的比例常数G 称为材料的切变模量,其量纲和单位与弹性模量相同,钢材的切边模量的约值为GPa G 80=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力学》考试复习重点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材料力学笔记 §1-1材料力学的任务 1.几个术语 ·构件与杆件:组成机械的零部件或工程结构中的构件统称为构件。如图1-1a 所示桥式起重机的主梁、吊钩、钢丝绳;图1-2所示悬臂吊车架的横梁AB,斜杆CD都是构件。实际构件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所以根据形状的不同将构件分为:杆件、板和壳、块体.

杆件:长度远大于横向尺寸的构件,其几何要素是横截面和轴线,如图1-3a 所示,其中横截面是与轴线垂直的截面;轴线是横截面形心的连线。 按横截面和轴线两个因素可将杆件分为:等截面直杆,如图1-3a、b;变截面直杆,如图1-3c;等截面曲杆和变截面曲杆如图1-3b。 板和壳:构件一个方向的尺寸(厚度)远小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如图1-4a 和b所示。 块体:三个方向(长、宽、高)的尺寸相差不多的构件, 如图1-4c所示。在本教程中,如未作说明,构件即认为是 指杆件。 ·变形与小变形:在载荷作用下,构件的形状及尺寸发生变化称为变形,如图1-2所示悬臂吊车架的横梁AB,受力后将由原来的位置弯曲到AB′位置,即产生了变形。 小变形:绝大多数工程构件的变形都极其微小,比构件本身尺寸要小得多,以至在分析构件所受外力(写出静力平衡方程)时,通常不考虑变形的影响,而仍可以用变形前的尺寸,此即所谓“原始尺寸原理”。如图1-1a所示桥式起重机主架,变形后简图如图1-1b所示,截面最大垂直位移f一般仅为跨度l 的l/1500~1/700,B支撑的水平位移Δ则更微小,在求解支承反力R A 、R B 时, 不考虑这些微小变形的影响。

材料力学实验参考

实验一、测定金属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延伸率δ和面积收缩率ψ。 2、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b σ。 3、观察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并绘制拉伸图(l F ?-曲线)。 二、仪器设备 1、液压式万能试验机。 2、游标卡尺。 三、实验原理简要 材料的力学性质s σ、b σ、δ和ψ是由拉伸破坏试验来确定的。试验时,利用试验机自动绘出低碳钢拉伸图和铸铁拉伸图。对于低碳材料,确定屈服载荷s F 时,必须缓慢而均匀地使试件产生变形,同时还需要注意观察。测力回转后所指示的最小载荷即为屈服载荷s F ,继续加载,测得最大载荷b F 。试件在达到最大载荷前,伸长变形在标距范围内均匀分布。从最大载荷开始,产生局部伸长和颈缩。颈缩出现后,截面面积迅速减小,继续拉伸所需的载荷也变小了,直至断裂。 铸铁试件在极小变形时,就达到最大载荷,而突然发生断裂。没有流动和颈缩现象,其强度极限远低于碳钢的强度极限。 四、实验过程和步骤 1、用游标卡尺在试件的标距范围内测量三个截面的直径,取其平均值,填入记录表内。取三处中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积的直径。 2、 按要求装夹试样(先选其中一根),并保持上下对中。 3、 按要求选择“试验方案”→“新建实验”→“金属圆棒拉伸实验”进行试验,详细操 作要求见万能试验机使用说明。 4、 试样拉断后拆下试样,根据试验机使用说明把试样的l F ?-曲线显示在微机显示屏 上。从低碳钢的l F ?-曲线上读取s F 、b F 值,从铸铁的l F ?-曲线上读取b F 值。 5、 测量低碳钢(铸铁)拉断后的断口最小直径及横截面面积。 6、 根据低碳钢(铸铁)断口的位置选择直接测量或移位方法测量标距段长度1l 。 7、 比较低碳钢和铸铁的断口特征。

材料力学读书笔记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1. 材料力学基本任务 ? 强度(抵抗破坏) ? 刚度(抵抗变形) ? 稳定性(维持平衡) 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 连续性 ? 均匀性 ? 各向同性 3. 外力及其分类 ? 表面力(分布力 集中力) ? 体积力 ? 静载 ? 动载(交变、周期、冲击) 4. 内力、变形与应变 线应变 切应变(角应变) 1Pa=1N/m 2 MPa 应力 5. 杆件变形基本形式 ? 拉伸与压缩 ? 剪切 ? 扭转 ? 弯曲 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 1. 轴力、轴力图 拉伸为正 压缩为负 2. 圣维南原理 离端界面约截面尺寸范围受影响 3. 直杆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α=0时,σαmax =σ α=45°,ταmax =σ/2 4. 低碳钢的拉伸性能 (铸铁、球墨铸铁) ? 弹性阶段(塑形变形、弹性变形 比例极限 弹性极限 胡克定律) ? 屈服阶段 ? 强化阶段 ? 紧缩阶段(局部变形阶段) 塑性指标:伸长率δ(工程上的划分:>5%塑形材料 <5%脆性材料)、断面收缩率ψ 卸载定律:应力应变按直线规律变化 冷作硬化:第二次加载时比例极限得到提高,但塑性变形和伸长率有所降低(利用:起重钢索、建筑钢筋常用冷拔工艺提高强度;某些零件喷丸处理使其表面塑形变形形成冷硬层提高表面强度 克服:冷作硬化使材料变硬变脆难于加工易产生表面裂纹,工序之间安排退火) 碳素钢随含碳量的增加,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相应提高,但伸长率降低。 铸铁拉伸因没有屈服现象,强度极限成为唯一强度指标。 材料力学性能主要指标:比例极限、屈服极限、强度极限、弹性模量、伸长率、断面收缩率 作用方式 时间变化

材料力学答案解析单辉祖版全部答案解析

* * 第二章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2-1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题2-1图 解:各杆的轴力图如图2-1所示。 图2-1 2-2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图a与b所示分布载荷均沿杆轴均匀分布,集度为q。 题2-2图 (a)解:由图2-2a(1)可知, qx qa x F- =2 )( N 轴力图如图2-2a(2)所示, qa F2 m ax , N = 图2-2a (b)解:由图2-2b(2)可知, qa F= R

qa F x F ==R 1N )( 22R 2N 2)()(qx qa a x q F x F -=--= 轴力图如图2-2b(2)所示, qa F =m ax N, 图2-2b 2-3 图示轴向受拉等截面杆,横截面面积A =500mm 2 ,载荷F =50kN 。试 求图示斜截面m -m 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以及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题2-3图 解:该拉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100MPa Pa 1000.1m 10500N 105082 63=?=??==-A F σ 斜截面m -m 的方位角, 50-=α故有 MPa 3.41)50(cos MPa 100cos 22=-?== ασσα MPa 2.49)100sin(MPa 502sin 2 -=-?== ασ τα 杆内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分别为 MPa 100max ==σσ MPa 502 max == σ τ 2-5 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还同时画出了低应变区的详 图。试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比例极限p σ、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与伸长率δ,并判断该材料属于何种类型(塑性或脆性材料)。 题2-5

材料力学考研复习笔记

材料力学 (一)轴向拉伸与压缩 【内容提要】材料力学主要研究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受力与破坏、失效的规律。为设计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构件,提供有关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考察基本概念,掌握截面法求轴力、作轴力图的方法,截面上应力的计算。 【内容讲解】 一、基本概念 强度——构件在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以保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不会发生意外的断裂或显著塑性变形。 刚度——构件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的能力,以保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分的变形。 稳定性——构件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以保证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失稳现象。 杆件——一个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它两个方向的尺寸的构件,称为杆件或简称杆。根据轴线与横截面的特征,杆件可分为直杆与曲杆,等截面杆与变截面杆。 二、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 工程实际中的构件所用的材料多种多样,为便于理论分析,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对其作如下假设。 (一)连续性假设——假设在构件所占有的空间内均毫无空隙地充满了物质,即认为是密实的。这样,构件内的一些几何量,力学量(如应力、位移)均可用坐标的连续函数表示,并可采用无限小的数学分析方法。 (二)均匀性假设——很设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在构件中的位置无关。按此假设通过试样所测得的材料性能,可用于构件内的任何部位(包括单元体)。 (三)各向同性假设——沿各个方向均具有相同力学性能。具有该性质的材料,称为各向同性材料。 综上所述,在材料力学中,一般将实际材料构件,看作是连续、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可变形固体。 三、外力内力与截面法 (一)外力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来说,其它构件和物体作用于其上的力均为外力,例如载荷与约束力。 外力可分为:表面力与体积力;分布力与集中力;静载荷与动载荷等。

材料力学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一实验绪论 一、材料力学实验室实验仪器 1、大型仪器: 100kN(1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00kN(20T)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WEW-300C微机屏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WAW-600C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2、小型仪器: 弯曲测试系统;静态数字应变仪 二、应变电桥的工作原理 三、材料力学实验与材料力学的关系 四、材料力学实验的要求 1、课前预习 2、独立完成 3、性能实验结果表达执行修约规定 4、曲线图一律用方格纸描述,并用平滑曲线连接 5、应力分析保留小数后一到二位

实验二轴向压缩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I、测定低碳钢压缩屈服点 II、测定灰铸铁抗压强度 2、实验原理及方法 金属的压缩试样一般制成很短的圆柱,以免被压弯。圆柱高度约为直径的倍~3倍。混凝土、石料等则制成立方形的试块。 低碳钢压缩时的曲线如图所示。实验表明:低碳钢压缩时的弹性模量E和屈服极限σε,都与拉伸时大致相同。进入屈服阶段以后,试样 越压越扁,横截面面积不断增大,试样抗压能力也继续增强,因而得不 到压缩时的强度极限。 3、实验步骤 I、放试样 II、计算机程序清零 III、开始加载 IV、取试样,记录数据 二、轴向压缩实验原始数据 指导老师签名:徐

三、轴向压缩数据处理 测试的压缩力学性能汇总 强度确定的计算过程: 实验三轴向拉伸实验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用引伸计测定低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 (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 (3)、测定铸铁的抗拉强度,比较两种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和断口特征。 2、实验原理及方法 I.弹性模量E及强度指标的测定。(见图) 低碳钢拉伸曲线铸铁拉伸曲线 (1)测弹性模量用等增量加载方法:F o =(10%~20%)F s , F n =(70%~80%)F s 加载方案为:F 0=5,F 1 =8,F 2 =11,F 3 =14,F 4 =17 ,F 5 =20 (单位:kN) 数据处理方法: 平均增量法 ) , ( ) ( 0取三位有效数 GPa l A l F E m om ? ? ? = δ(1) 线性拟合法 () GPa A l l F n l F F n F E om o i i i i i i? ? ∑ - ∑? ∑ ∑ - ∑ = 2 2 ) ( (2)

材料力学考研《材料力学》刘鸿文配套真题与考点总结

材料力学考研《材料力学》刘鸿文配套真题 与考点总结 一、选择题解析 1如图1-1-1所示,四根悬臂梁,受到重量为W的重物由高度为H的自由落体,其中()梁动荷因数K d最大。[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研] 图1-1-1 【答案】D ~~ 【解析】物体自由落体条件下的动荷系数: 而ΔA,st=Wl3/(3EI)>ΔB,st=Wl3/(6EI)>ΔC,st=Wl3/(24EI)>ΔD,st =Wl3/(48EI),即ΔD,st最小,K d最大,且。

2图1-1-2所示重量为W的重物从高度h处自由下落在梁上E点,梁上C截面 的动应力σd=K dσst(),式中Δst为静载荷作用下梁上()的静挠度。[北京科技大学2011年研] 图1-1-2 A.D点 B.C点 C.E点 D.D点与E点平均值 【答案】C ~~ 【解析】Δst为静载荷时,在冲击物作用点处产生的静位移。 3当交变应力的()不超过材料疲劳极限时,试件可经历无限次应力循环,而不发生疲劳破坏。[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年研] A.应力幅度 B.最小应力 C.平均应力 D.最大应力 【答案】D ~~

【解析】由疲劳极限的定义可知,σ1是材料经过无限次循环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值。 4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疲劳破坏,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9年研] A.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小于材料的静强度极限 B.用塑性材料制成的构件,断裂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C.用脆性材料制成的构件,破坏时呈脆性断裂 D.断口表面一般可明显地分为光滑区及粗糙状区 【答案】B ~~ 【解析】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即使塑性较好的材料,断裂时也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反映固体材料强度的两个指标一般是指()。[北京科技大学2010年研] A.屈服极限和比例极限 B.弹性极限和屈服极限 C.强度极限和断裂极限 D.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 【答案】D ~~ 【解析】衡量塑性材料的强度指标为屈服极限,衡量脆性材料强度的指标为强度极限。 3根据小变形假设,可以认为()。[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研] A.构件不变形 B.构件不破坏

材料力学习题册答案-第7章+应力状态

第 七 章 应力状态 强度理论 一、 判断题 1、平面应力状态即二向应力状态,空间应力状态即三向应力状态。 (√) 2、单元体中正应力为最大值的截面上,剪应力必定为零。 (√) 3、单元体中剪应力为最大值的截面上,正应力必定为零。 (×) 原因:正应力一般不为零。 4、单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和三向均匀拉伸或压缩应力状态的应力圆相同,且均为应力轴 上的一个点。 (×) 原因:单向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不为一个点,而是一个圆。三向等拉或等压倒是为一个点。 5、纯剪应力状态的单元体,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值相等,且作用在同一平面上。(×) 原因: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值相等,但不在同一平面上 6、材料在静载作用下的失效形式主要有断裂和屈服两种。 (√) 7、砖,石等脆性材料式样压缩时沿横截面断裂。 (×) 8、塑性材料制成的杆件,其危险点必须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所建立的强度条件来校核强度。 (×) 原因:塑性材料也会表现出脆性,比如三向受拉时,此时,就应用第一强度理论 9、纯剪应力状态的单元体既在体积改变,又有形状改变。(×) 原因:只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10、铸铁水管冬天结冰时会因冰膨胀被胀裂,而管内的冰不会被破坏,只是因为冰的强度比铸铁的强度高。(×) 原因:铸铁的强度显然高于冰,其破坏原因是受到复杂应力状态 二、 选择题 1、危险截面是( C )所在的截面。 A 最大面积 B 最小面积 C 最大应力 D 最大内力 2、关于用单元体表示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如下论述中正确的一种是( D )。 A 单元体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 B 单元体的形状不是任意的,只能是六面体微元 C 不一定是六面体,五面体也可以,其他形状则不行 D 单元体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其上已知的应力分量足以确定任意方向面上的硬力 3、受力构件内任意一点,随着所截取截面方位不同,一般来说( D ) A 正应力相同,剪应力不同 B 正应力不同,剪应力相同 C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相同 D 正应力和剪应力均不同 4、圆轴受扭时,轴表面各点处于( B ) A 单向应力状态 B 二向应力状态 C 三向应力状态 D 各向等应力状态 5、分析处于平面应力状态的一点,说法正确的是( B )。 A a σ=0时,必有a τ=max τ或a τ=min τ B a τ=0时,必有a σ=max σ或a σ=min σ C a σ+90a σ+及|a τ|+|90a τ+|为常量 D 1230σσσ≥≥≥

材料力学答案单辉祖版全部答案

第二章 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 2-1 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题2-1图 解:各杆的轴力图如图2-1所示。 图2-1 2-2试画图示各杆的轴力图,并指出轴力的最大值。图a 与b 所示分布载荷 均沿杆轴均匀分布,集度为q 。 题2-2图 (a)解:由图2-2a(1)可知, qx qa x F -=2)(N 轴力图如图2-2a(2)所示, qa F 2m ax ,N = 图2-2a (b)解:由图2-2b(2)可知, qa F =R qa F x F ==R 1N )( 22R 2N 2)()(qx qa a x q F x F -=--=

轴力图如图2-2b(2)所示, qa F =m ax N, 图2-2b 2-3 图示轴向受拉等截面杆,横截面面积A =500mm 2 ,载荷F =50kN 。试求图 示斜截面m -m 上的正应力与切应力,以及杆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 题2-3图 解:该拉杆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100MPa Pa 1000.1m 10500N 10508 2 63 =?=??== -A F σ 斜截面m -m 的方位角, 50-=α故有 MPa 3.41)50(cos MPa 100cos 22=-?== ασσα MPa 2.49)100sin(MPa 502sin 2 -=-?== ασ τα 杆的最大正应力与最大切应力分别为 MPa 100max ==σσ MPa 502 max == σ τ 2-5 某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还同时画出了低应变区的详图。 试确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 、比例极限p σ、屈服极限s σ、强度极限b σ与伸长率δ,并判断该材料属于何种类型(塑性或脆性材料)。 题2-5 解:由题图可以近似确定所求各量。 220GPa Pa 102200.001 Pa 10220ΔΔ96=?=?≈=εσE MPa 220p ≈σ, MPa 240s ≈σ MPa 440b ≈σ, %7.29≈δ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答案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评分标准 拉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低碳钢的强度指标(σs、σb)和塑性指标(δ、ψ)。 2. 测定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3. 观察拉伸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拉伸曲线(P-ΔL 曲线)。 4. 比较低碳钢与铸铁的力学特性。 二、实验设备(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游标卡尺精度0.02 mm 三、实验数据(2分)

中 1 右 K N 左右 K N 左右 2 2 下 1 2 铸铁 上 1 15K N 左右 2 中 1 2 下 1 2 四、实验结果处理 (4分) 0A P s s = σ =300MPa 左右 0 A P b b = σ =420MPa 左右 %10000 1?-= L L L δ =20~30%左右 %= 1000 1 0?-A A A ψ =60~75%左右 五、回答下列问题(2分,每题0.5分) 1、画出(两种材料)试件破坏后的简图。 略 2、画出拉伸曲线图。 3、试比较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质。 低碳钢在拉伸时有明显的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局部变形阶段,而铸铁没有明显的这四个阶段。

4、材料和直径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其延伸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相同 延伸率是衡量材料塑性的指标,与构件的尺寸无关。 压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分) 1. 测定压缩时铸铁的强度极限σb 。 2. 观察铸铁在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并分析原因。 二、实验设备 (1分) 机器型号名称电子万能试验机 (0.5分) 测量尺寸的量具名称 游标卡尺 精度 0.02 mm (0.5分) 三、实验数据(1分) 四、实验结果处理 (2分) A P b b = σ =740MPa 左右 五、回答下列思考题(3分) 1.画出(两种材料)实验前后的试件形状。 略

材料力学B试题7应力状态_强度理论

(2) 主应力大小及主平面位置,并将主平面标在单元体上。 解:(1) MPa 6.762sin 2cos 2 2 =--+ += ατασσσσσα x y x y x MPa 7.322cos 2sin 2 -=+-=ατασστα x y x (2) 2 2min max )2 (2xy y x y x τσσσσσσ+-±+=98.12198.81-=MPa 98.811=σMPa ,02 =σ,98.1213-=σ MPa 35.3940 200 arctan 21)2arctan( 2 10== --=y x xy σστα 2. 解:取合适坐标轴令25=x σ MPa ,9.129-=x τ由02cos 2sin 2 120 =+-= ατασστxy y x 得125-=y σMPa 所以2 2m in m ax )2 (2xy y x y x τσσσσσσ+-± += 200 100 15050)9.129(755022-= ±-=-+± -= MPa 1001=σ MPa ,02=σ,2003-=σ MPa 3. 一点处两个互成 45平面上的应力如图所示,其中σ未知,求该点主应力。 解:150=y σ MPa ,120-=x τ MPa

由 ατασστ2cos 2sin 2 45 xy y x +-= 802 150 -=-= x σ 得 10-=x σ MPa 所以 2 2min max )2 (2xy y x y x τσσσσσσ+-±+= 22 .7422.214-= MPa 22.2141=σ MPa ,02=σ,22.743-=σ 4. 图示封闭薄壁圆筒,内径100=d mm ,壁厚2=t mm ,承受内压4=p MPa ,外力偶矩192.0=e M kN ·m 。求靠圆筒内壁任一 点处的主应力。 解:75.505.032 ) 1.0104.0(π1019 2.0443 =?-?= x τ MPa 504==t pd x σ MPa 1002==t pd y σ MPa 35.497.100)2 (22 2min max =+-±+=xy y x y x τσσσσσσ MPa 7.1001=σ MPa ,35.492=σ MPa ,43-=σ MPa 5. 受力体某点平面上的应力如图示,求其主应力大小。 解:取坐标轴使100=x σMPa ,20=x τ α τασσσσσα2sin 2cos 2 2 x y x y x --+ += ' 45-M e

(完整版)材料力学笔记(第四章)

材料力学(土)笔记 第四章 弯曲应力 1.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 1.1 弯曲的概念 等直杆在包含其轴线的纵向平面内,承受垂直于杆轴线的横向外力或外力偶作用时 杆的轴线将变成曲线,这种变形称为弯曲 凡是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通称为梁 工程中常见的梁,其横截面都具有对称轴 若梁上所有的横向外力或(及)力偶均作用在包含该对称轴的纵向平面(称为纵对称面)内,由于梁的几何、物性和外力均对称于梁的纵对称面,则梁变形后的轴线必定是在该纵对称面内的平面曲线,这种弯曲称为对称弯曲 若梁不具有纵对称面,或者,梁虽然具有纵对称面但横向力或力偶不作用在纵对称面内,这种弯曲统称为非对称弯曲 1.2 梁的计算简图 梁的计算简图可用梁的轴线表示 梁的支座按其对梁在荷载作用平面的约束情况,通常可简化为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①固定端 这种支座使梁的端截面既不能移动,也不能转动 对梁端截面有3个约束,相应地,就有3个支反力,即水平支反力Rx F ,铅垂支反力Ry F 和支反力偶矩R M ②固定铰支座 这种支座限制梁在支座处沿平面内任意方向的移动,而不限制梁绕铰中心转动,相应地,就有2个支反力,即水平支反力Rx F 和铅垂支反力Ry F ③可动铰支座 这种铰支座只限制梁在支座处沿垂直于支承面的支反力R F 如果梁具有1个固定端,或具有1个固定铰支座和1个可动铰支座 则其3个支反力可由平面力系的3个独立的平衡方程求出,这种梁称为静定梁 工程上常见的三种基本形式的静定梁,分别称为简支梁、外伸梁和悬臂梁 梁的支反力数目多于独立的平衡方程的数目,此时仅用平衡方程就无法确定其所有的支反力,这种梁称为超静定梁 梁在两支座间的部分称为跨,其长度称为梁的跨长 常见的静定梁大多是单跨的 2.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 2.1 梁的剪力和弯矩 为计算梁的应力和位移,应先确定梁在外力作用下任一横截面上的内力 当作用在梁上的全部外力(包括荷载和支反力)均为已知时,用截面法即可求出其内力 梁的任一横截面m-m ,应用截面法沿横截面m-m 假想地吧梁截分为二 可得剪力S F ,弯矩M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规定 dx 微段有左端向上右端向下的相对错动时,横截面m-m 上的剪力S F 为正,反之为负 dx 微段的弯曲为向下凸,即该段的下半部纵向受拉时,上半部纵向受压时,横截面上的弯 矩为正,反之为负 为简化计算,梁某一横截面上的剪力和弯矩可直接从横截面任意一侧梁上的外力进行计算,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