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日本的神道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对于日本来说,始终是一个巨大的他者。

在宗教层面,对两国同样影响巨大的是佛教,佛教对这两个国家来说都是他者。中国在接受佛教之前存在的是不成体系的道家思想、宗教色彩浓厚的儒家学说、各种民间宗教以及历史悠久的祖先崇拜。佛教传入中国,凭借成熟的理论与新颖的思想迅速在中国站稳了脚跟,此后中国的宗教体系才得以建立起来,道教也是在与佛教不断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日本也是如此,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亦不存在成熟的宗教(实际上,佛教传入日本时尚称“倭国”,而无“日本”的称法,日本二字已暗含了某些神道思想)。佛教成熟的理论在日本同样是迅速站稳了脚跟,慢慢地日本思想界中开始有人意识到佛教始终是一种外来物,寻求一种本土宗教与之对抗便成了他们的课题,于是在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日本的神道也迅速成熟起来。只是神道的先天不足使得之不得不沦为佛教的从属,平安时代中期产生的“本地垂迹”说确立了佛主神从的地位,神变成了佛在日本的“垂迹”。

天平宝字七年(公元763年),伊势国多度山的多度大神居然通过附身人体,降下神谕称“吾历经久劫作深重罪业,故受神道之报。今冀永离神身,欲归三宝。”([日]义江彰夫:《日本的佛教与神祇信仰》)就这样,以多度大神为代表,日本全国各地的神灵纷纷要求皈依三宝,神宫寺在全国建立起来,僧侣执掌神宫寺,在神像前诵读佛经,佛教仪式大行其道,神道不振一至于斯。

佛教气焰日盛但也渐渐堕落,人们对佛教渐渐开始不满,这也就为神道摆脱对佛教的依附提供了契机,伊势神道的建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度会延加为首的神道家们开始有意识的排除神道中的佛教因子,明确神佛的不同,提出神道自身的风俗,确立了神道自身的戒律。这是神道对于来自中国的“外来物”进行的第一次大反抗。

进入13世纪,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学传入日本后迅速得到统治者的青睐,贯穿德川幕府始终的官学正是朱子学。于是,神道刚刚摆脱了佛教的压制,神道和儒道的结合又开始了。神儒的结合主要表现是强调神之道即是圣人之道,赋予神道强烈的政治含义。正如津田左右吉所说,“把佛教从神道分离开来,是神道家们继承了儒者的针对佛教的宗教对抗心的结果,且也有受朱熹思想影响的因素,更具体而言,则首先表现于神道是王道、是政治之道的思想上。”([日]津田左右吉著,邓红译,《日本的神道》,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50页。以下再引本书只标页码。)

大约在江户前半期,是神儒合一的高潮期。江户时代是日本的“锁国”期,这个时期日本与外国的交流比较少,在中国吸收的各种理论得以充分沉淀,国内安逸的环境也适于自身文化的发展。于是,对儒教的反抗在非官方层面迅速就开始了,于是出现了以荷田春满为首的国学四大家,国学迅速发展起来。所谓国学,是指由户田茂睡、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尤其是贺茂真渊所开创,并由本居宣长加以完成的思想系列([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国学的主要目的是强调日本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先验的,其发展过程则是对抗儒教尤其是朱子学的一个过程。于是在神道层面的“复古神道”(即国学家倡导的神道)对“儒家神道”的反抗也就成了国学对儒学反抗的

一个分战场,这也是神道对于来自中国的“外来物”进行的第二次大反抗。

从神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日本思想界有一种独立的倾向,一种摆脱中国影响的倾向。这种倾向从民族主义的考量来说是合理的,只是日本要想从中国思想中独立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在思想体系的建构中又不得不吸收中国的思想,这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窘境。就神道来说,可以说其像一个毫无内容而不断延长的空白布筒,它是用每个时代强有力的宗教“习合”来填充其教义内容的。正因为它没有绝对者,又没有以独特的方式形成对世界进行逻辑性、规范性整合的“道”,所以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感染也无抵御的装备。([日]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丸山真男的看法虽然略显悲观,但用之描述神道在日本开国前的状况却是大抵不错的。

在以反抗佛教为目的的伊势神道中,明显地存在着儒教、道教乃至佛教的因素。从伊势神宫的祭祀是尊祖敬宗的礼教、神宫即是宗庙来看,其中国思想的首要因素是儒教(P59)。只有皇室才以神宫为宗庙,仪器祭祀为尊祖敬宗之礼,神宫在这方面也引进了儒教思想(P61)。其次是阴阳说和五行说(P62),在附会之下,丰受大神成了显示生命之源的水德的神,天御中主尊由于与之同体,其水德被扩展成了宇宙的根本(P87)。这就是伊势神道利用中国思想反抗佛教的概况。

江户时代国学对儒学的大反抗,更是无比的激烈,学者们迅速建立了以日本文化中心说为基调的国学体系,中国思想饱受批判。山崎闇斋(1618-1682)声言“中国之名,各国自言,则我为中,四外为夷也”,由此,日本学者也开始将日本称作“中国”、“神州”。会泽安(1752-1863)认为, 东方为神明之舍, 太阳所出之处, 日本居大地之首, 应君临四方万国。神道界作为思想界的一支对儒学也有激烈的反抗,贺茂真渊认为日本人在古代是善良的,只是被后来传入的中国思想所污染结果人心变恶了,并提出,日本是日升之国, 中国是日中之国, 印度是日没之国, 故日本是万国之本源。本居宣长则声言“天照大御神之道为天皇治天下之道、广布四海万国诚真之道”(张翔:《日本文化与东、西方文化——江户时代至当代日本比较文化研究述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九零年第六期。),这简直是要把神道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来发展了。

而国学家们激烈反抗儒家的背后,其所用的方式、方法、材料却还是充满了中国色彩。贺茂真渊排斥中国的儒教之道以建立日本之道,理由是儒教所说的道是人为之道因而不是真正之道,以此来证明日本的道是自然之道,是真正的道。以儒教为人为之道,是来自于荻生徂徕,但和荻生徂徕相反的是,他以此来排斥儒教之道,在排斥的同时采取和荻生徂徕的儒教思想相反立场的道教思想,讲道是自然之道(P213-214)。本居宣长人为圣人是人,神不是人;人为之道不是真正的道,神为之道才是真正之道,可见本居宣长所说的“神”是皇祖意义上的“人”,而荻生徂徕的圣人不是一般的人,在创造了道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神。排斥儒教的本居宣长之说,其实明显是从儒教思想变形而来的(P219)。而以日本为世界的本国的思想,是把中国的大中华思想加以逆向运用的结果。为了和中国的华夷思想相对抗,神道家不但主张以日本为中国,本居宣长和平田笃胤甚至还以中国为“戎”或“西戎”(P231)。总之,国学者们企图把中国思想(及佛教思想)从神道驱除,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本居宣长的思想中基于中国思想的很多,平田笃胤不但继承之,在其思想中还直接引进了一些中国的东西(对佛教也是如此),到了平田笃胤的流派,这种倾向更加显著,在各种问题上随心所欲

地附合中国思想(P259)。

以上即是传统日本神道思想界对中国的反抗情形。其实,国学对儒学的强烈反抗,儒学本身也要负担一份责任,儒学对于中国周边国家动辄以“蛮夷”视之,满足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可是也侮辱了邻国的民族感情,在其能及的范围内,他们也自然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儒学也就成了他们学习的坏榜样,日本、朝鲜就一直在谋求建立自己的“小中华体系”。而二战中日本建立的“大东亚共荣圈”,细看之下竟隐约有古代中国之朝贡体系的影子,这样说来,直到二战时,日本也没有彻底摆脱中国带给他的心理压力,而中国却为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提供了草图。

俱往矣!如今中日两国均在西方化的浪潮下惨淡经营着,谁知将来两国思想界的走向呢?

鲁迅学医与日本明治维新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鲁迅于一九○四年八月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关键词:鲁迅、明治维新、医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在上海图书馆调查柳亚子的资料时,本人发现了一份《鲁迅自叙传略》。这是最早的关于鲁迅生平的真实记载,写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刊登在《语丝》(一九二四年创刊,周刊)杂志上。后又与柳亚子、茅盾、王独清、白薇、洪琛、章衣萍、许钦文、钟敬文几位中国现代作家的自传合于一集,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发行(一九三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主编柳亚子。收入其中的这份《鲁迅自叙传略》反映了一九二五年之前的鲁迅生平思想轨迹。之后,鲁迅先生又在此基础上两次修订了他的《自传》,一是于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所撰的鲁迅《自传》,另外则是在他故去的前二年,一九三四年增补的《自传》(后者参见《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这两种《自传》对于其二五年之后的活动与创作情况作了增补、修订。 《叙略》中涉及到鲁迅先生早期几次人生道路的转折,皆无不与当时国内外的社会思潮相关。如曰其在路矿学堂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鲁迅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关于鲁迅学医的原因,许寿长《年谱》略而未及,仅记曰:“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四年)二十四岁,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医学专门学校肆业。”历来的鲁迅研究对于其早期学医的因由亦未作进一步探究。本文认为,鲁迅当时决意选择学医主要基于下述因由:其一,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其二,受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影响。其三,受近代医界否定中医五行说思潮及新文化革命运动中批判封建文化思潮影响。其四,试图以新的医学来疗救病苦并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一八六八年。十九世纪中叶西医在日本的势力大盛,与汉方医学冲突迭起。明治六年(1874)日本颁布《医制》,明治八年(1876)颁布《医师职业考试法》,使中医逐渐式微,终被西医取代。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完成了由传统医学向西方医学的转变,推动了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的发展。其时的“扶洋抑汉”政策,即是日本医疗卫生事业向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步骤,是明治维新从医学革命迈向现代化的成功。它使青年鲁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迅看到了改革社会的一线希望,于是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日本明治维新时掀起了废止汉医的思潮,而彼时以进化论为主要思想武器的青年鲁迅笃信新医学——西医。他认为:“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热风·随感录》四十九)由于早期在思想方面主要受进化论所支配,鲁迅将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看成是新生的东西,误以为这些东西可以解救二十世纪的欧洲文明,也可以突破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重压。“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故而他相信,新医学取代旧医学亦应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欧美和日本医学的发展,明治维新的巨大影响,使国人思想为之大变。二十世纪开始,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医学。这场运动也给近代中国医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广泛深入而又旷日持久的论争。(参见拙文《近代中西医学观的碰撞与交融》,《中医药学刊》2002年6期)这场论争主要围绕着中医存废、中西会通、废医存药等方面而展开。当时医界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早年留学日本,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废止汉医思潮影响,他于1916年发表《灵素商兑》,否定《内经》等中医理论,率先向中医基础理论宣战。论争涉及阴阳、五行、运气等内容。

日本人的忌讳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习俗,在日本当然也少不了一些忌讳了。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社交禁忌 日本人送礼时,送成双成对的礼物,如一对笔、两瓶酒很受欢迎,但送新婚夫妇红包时,忌讳送2万日元和2的倍数,日本民间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一般送3万、5万或7万日元。礼品包装纸的颜色也有讲究,黑白色代表丧事,绿色为不祥,也不宜用红色包装纸,最好用花色纸包装礼品。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人士没有携带夫人出席宴会的习惯。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日本人没有互相敬烟的习惯。进入日本人的住宅时必须脱鞋。在日本,访问主人家时,窥视主人家的厨房是不礼貌的行为。在日本,没有请同事到家与全家人交往的习惯。日本人从来不把工作带到家里,妻子也以不参与丈夫的事业为美德。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鲁迅与“假洋鬼子”.

鲁迅与“假洋鬼子”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文化思想经历了由“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的转折。在这种历史氛围下,一批西式的绅士淑女应运而生,在中国文化思想舞台上独领风骚:胡适、丁文江、蒋梦麟、陈衡哲、徐志摩、林徽音、冰心、林语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现代西化精英,与他们的前辈严复、辜鸿铭、王国维已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从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的姿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胡适,自留学起就活跃于美国的主流社会,热衷于演讲、旅游、组织学生会,积极参与美国的总统大选,俨然就是美国人的一员,他在给美国女友韦莲司的信中不无得意地称自己比欧美的思想家更加“西方”,胡适这样说:“要是我发现自己假装有什么真知灼见带给西方世界,我觉得那是可耻的。当我听到泰戈尔的演说,我往往为他所谓东方的精神文明而感到羞耻。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远离了东方文明。有时,我发现自己竟比欧美的思想家更‘西方’”(《不思量自难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丁文江在英国整整住了七年,从生活方式到思想,都彻底地欧化,被傅斯年称为“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菁华”(胡适:《丁文江传》,海南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陈衡哲也觉得跟美国人和欧洲人在一起,比跟中国人在一起更加自在。留东学子虽然身在东瀛,但心在西洋,西化的劲头,比起留学欧美的人毫不逊色,甚至更有过之,用郭沫若的话说就是:“我们在日本,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罪。” 与此相对应,一批前所未有的、洋味十足的“新中国人”在文学作品中闪亮登场:郭沫若笔下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半人半神、古希腊式的抒情巨人,郁达夫的《沉沦》中那位终日沉浸于英国浪漫派诗人的世界,颇以尼采的超人查拉图是特拉自比的中国学子,鲁迅《头发的故事》中那个西服革履、挥动棍子驱逐愚民的N先生,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个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崇洋之情、几乎与美丽的“康桥”溶为一体的抒情主人公,冰心的《给小读者》里那位与美国文化风土似乎有天然亲和力的中国女子……其中,陈衡哲的《洛绮思的问题》特别值得一提。这篇小说从人物、背景到叙述方式,都彻底西化了,假如隐去作者的姓名,俨然是一篇地道的外国小说。然而,此作却是取材于中国留美学子的一段三角精神恋爱的插曲(夏志清认为,小说中的洛绮思和瓦德,原型就是陈衡哲和胡适,胡适这样说自己与陈衡哲的关系:“她是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她对于我的主张的同情,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舞。”胡适是小说初稿的最先阅读者之一,读后提了许多意见,经若干删改,成了后来的样子。参见夏志清:《小论陈衡哲》,《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79年版)。出于某种顾虑,作者隐去了主人公的中国人身份,将其换成美国大学教授“瓦德”和“洛绮思”。东方学子的生活与情感,就这样不露痕迹地消化在西方文化的密码程序中。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中国人对“假洋鬼子”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不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此时,守旧势力仍然十分顽强,并且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节节胜利表现出更大的不安与焦虑,保守派领军人物林纾对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妖魔化,乞求“伟丈夫”平定乾坤的无奈想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文言小说《荆生》里,林纾虚构了汉中伟丈夫荆生以雷霆万钧之怒,教训了三个以“禽兽之言”乱其“清听”的海归少年,使他们狼狈鼠窜的故事。三少年“一为皖人田其美,一为浙人金心异,一则莫钬,不知其何许人,悉新归自美洲,能哲学”,

神道神馔_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传承。神馔(しんせん)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的食品。如果说,神道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的话,那么,神馔可以说是日本食文化的原型,它反映了日本食文化的特点和日本食文化史的发展。 一、什么是神馔? “神馔”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吃的、喝的所有食物的总称。由于是专门供奉给神享用的,被蒙上了“神圣”、“神秘”的色彩,所以就不能与常人吃的东西一样称 为“食物” ,在古代称为“御馔”、“御食”(みけ)、“御贽”(みにえ)、“御物”(おもの)。神馔的制作方法也只是在部分相关的神官之间秘密传授,其全貌往往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性。明治初年的神祇制度改革,对各神社供奉给神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加以统一,并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统称为“神馔”。除了少数传统古社外,全国大多数神社的神馔几乎变得完全一样。现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昌明以及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对神道神馔的研究也日益开展。许多具有悠久传统的大神社,对各自的传统神馔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并逐步恢复了具有古代传统特色的神馔。在科学技术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关于神馔的情报被媒体以各种手段传播,神馔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一)基本神馔———水、米、盐 一般神社和家庭神棚(神龛)日常供奉的是水、米、盐三品,这是人最基本的 生活必需品,也是神道供奉神的最基本供品,称为“基本神馔” 。在各种例行祭祀时,除上述三品外,还要供奉精米、糙米以及米的制成品(米饭、米饼)、酒(清神道神馔———日本食文化的原型王蓉156

酒、白酒、黑酒、甜酒)、干鲜海鱼(鲷、鲣、鲨鱼、鱿鱼等)、干鲜河鱼(香油鱼、鲤鱼等)、海藻(海带、紫菜、裙带菜等)、干鲜鲍鱼、海参、野鸡、水鸟、时令蔬菜、时令水果等。除个别神社外,一般没有肉类。应各种祭祀对象的差异和祭祀的特殊需要,演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神馔。下面以神社神道的中心—— —伊势神宫的神馔为例,对神馔作一介绍和分析。 伊势神宫(简称神宫)位于三重县伊势市五十铃川之上,由正宫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以及分布在它周围的125所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组成。内宫供奉皇祖天照大神,外宫供奉专司五谷产灵的丰受大神(谷神、水神、食物神)。按照神话传说天照大神是天皇的祖先,原本供于皇宫中,与天皇“同床共殿”。第十代崇仁天皇时迁出宫外,几经周折,第十一代垂仁天皇时1,镇坐于此,创建伊势神宫。从此,伊势神宫一直被作为日本皇室和国家的最高宗庙,是神社神道的中心。“伊势之国是美味之国”(《日本书纪》)。富饶的伊势湾,清澈的五十铃川,肥沃的稻田和菜园,郁郁葱葱的神路山,盛产山珍海味,是一座天然的大食橱。当初选定在此地建伊势神宫,“美味之国”也许是个重要的原因。 伊势神宫每日有早晚两次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此外,每年有以神尝祭(10月15日)和月次祭(6月30日、12月30日称为“由贵大御馔祭”)三大祭典为首的100多个重大祭典。还有每20年一度的“式年迁宫祭”那样的盛大祭典。如果加上所属的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的祭典,每年共有1500个大小祭典。几乎在所有的祭典中,都要供奉神馔。下面就神宫的每日两次的常规祭典,和每年三大祭典的神馔作一介绍。 (二)伊势神宫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的常规神馔 每日早晚两次常规祭典的神馔称“常规神馔”。常规神馔只供奉于外宫的御馔殿,内宫的诸神们每天到此殿来享用供奉。每天有五名神官专门负责制作神馔,他们从值班的前一天起,就要住进斋馆,斋戒沐浴,清祓身心。次日清早5时(冬季为6时),来到制作神馔的专用厨房(忌火屋殿),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发火。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火叫做“忌火”,意思为“清洁干净”的火。生火以后,在没有烟囱的古老灶具上,用蒸罐(甑)将米蒸成饭,称为“强饭”。 常规神馔的品种有米饭(强饭)、盐、水、鱼(鲣、鲷,夏天用干鲣干鲷和干鱿 157

鲁迅早期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接受

鲁迅早期对西方文化的选择与接受 原创:小白-cabbage00 内容摘要:鲁迅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和接受,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由于生活在近代中国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目击了中国人民深受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的痛苦,加上幼年遭受家庭变故,之后奔赴日本学习,看到中国人民的麻木,历经冷暖的鲁迅,开始冷眼看待世界,并积极寻找到以文化来救亡的道路。在其自身文化选择意识推动下,鲁迅吸纳接收西方文化,并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加以改造,而不是生搬硬造,创造成为自己的思想,其中包括进化论、立人思想,非物质重精神等。这些思想继承了一些西方文化,但又异化于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也赋予了它们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鲁迅;早期思想;选择意识;接受表现

一、影响鲁迅早期思想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1840年被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国门之后,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军事交锋无一胜绩,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被推入了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境地中,许多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亡主张,总括起来则主要有林则徐、魏源首先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以及洋务派提出的“富国强兵”和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以及革命派提出的推翻满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主张。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洋务派的主张彻底破产,中国不但没有走向富强的道路,反而惨败于自己曾经弱小的近邻。维新派在甲午战争之后乘势崛起,但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但让人看清了中国残酷的现实,也让人们认识到要依靠满清政府来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的不切实际。革命派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满清政府由于与广大的汉族人民存在着激烈的民族矛盾,他们不惜通过对帝国主义国家屈膝求和出卖中华民族利益的方式维持自己的腐朽统治,因此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进而促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革命派过于注重政治和军事的斗争,对于文化启蒙缺少应有的重视,主要依靠华侨,会党和新军的力量,没有取得下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也就为日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埋下了祸根。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主张,但却并未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甚至益加的沉沦衰落。鲁迅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他认识到,中国不可能通过从器物上学习西方实现救亡,也不可能通过制度上的改变现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中国人看到西方国家强大的时候,有没有思考到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如此的进步,拥有这么强大的军事实力的根源是什么。西方能够如此强盛,根本的原因不在器物上,而是在观念上,在思想上。在思想上拥有创造力,才会有创造器物的动力,才能主动的创造财富。鲁迅认为中国落后就落后在国家的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没有上进心,观念迂腐陈旧,清政府的腐败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实质的是笼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要改变中国

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an.2011 V o.l24N o.1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李 萍 (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数字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管中窥豹,透视日本的文化一角。 关键词:数字;日本;喜好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1)01-0157-02 所谓数字,就是记数用的记号、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够缺少数字,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但是,即使是同样的数字,由于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各国人对数字的理解也不一样。数字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和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日本人的数字喜好的询问调查,喜欢的数字的顺序如右表: 日本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视阳数为吉祥数字观念的影响,对奇数颇为偏爱。认为奇数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数字。在庆祝节日、结婚典礼、婴儿起名等喜庆活动中,都用奇数进行祝贺。比如,三月三是女儿节,五月五是男孩节,七月七是七夕节。 七五三 节就是日本人为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祝岁的节日, 七五三 也是节日待客上菜的数字,即第一道菜上7个,第二道上5个,第三道上3个。 三三九 收稿日期:2011-01-02 基金项目: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的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日本人喜好的数字统计表(n=100)排 序日本人喜好的数字人 数所占百分比 1728人28% 2824人24% 3317人17% 46,511人11% 52,99人9% 617人7% 70,44人4% 度 是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喝酒的数字,即用三只酒杯,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在日本12个重大节日中,除了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体育节外,其余全是奇数。日本运动员也多偏好使用奇数号码。日本的和歌、俳句也是遵循5、7、5的音数律。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日本人的数字喜好。 1,看来既像粗壮挺拔的大汉,又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日本人却对它没感觉,1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送的是3、5、7等奇数数额,一般不送 2 ,日本人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新 becom e i ncreasi ngly accep ted.N o t a ll discourse ana l ysts use Functiona lG ramm ar as set out here,but the vastm ajor it y re l y on recognizably si m ilar models o f language.A s probab l y t he mo st full y deve l oped v ers i on of a tex t o riented f unc tiona l approach, Functiona lG ramm ar has t he great advantage that it is t here ready for use by ana l ysts whose m a i n focus may be on diff e rent aspects. W ith the deve l op m ent of FG,t he most recent ed ition Func tional D iscou rse G ra mm ar(FDG)appears.Itsm a i n develop e rs are K eesH engeve l d 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0119900.html,chlanM ackenzi e,but m e mbers o f the Amsterdam based Functiona l G ra mm ar Co lloquiu m w ere acti ve l y i nvo l ved fro m its incepti on.Be i ng mo re su i tab l e for the analysis o f pheno m ena t hat ex ceed the level o f the clause than it predecesso r,wh ile re ta i ni ng m ost o f its m erits,Functi onal D is course G ra mm ar has graduall y co m e to replace the use o f Func ti onal G ra mm a r,although the t wo coex i st qu ite happ ily. References: [1]Y ang Y uchen.Introduci ng D iscourse Ana l y si s:fro m T heory to P ractice[M].N o rt heast of N or m a lU n i versity,2004. [2]G eo ff T hompson.Introduci ng F uncti onal G ra mm a r[M].Fo r 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ress,2000. [3]H a lli day.An Introducti on to F uncti onal G ra mm ar[M].L on don:Ed w ard A rno l d,1985. [4]Cou ltha rd.A n Introduction to D i scourse A nalysis[M].L on don:Long m an,1977. [5]http://m i nerva.li ng.m https://www.360docs.net/doc/be10119900.html,.au/resource/V irt ua ll L i b rary. 特约编辑:易 殊 157

日本神道史及其政治影响

日本神道史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摘要】:日本神道思想起源于公元九世纪,形成于日本民族的原始社会,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神学思想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主要通过简述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历史政治地位和作用,重点探讨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神道思想形成发展政治影响 日本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中,神道和神国思想的结合毫无疑问,对日本民族和国家的近现代文化,政治和国家统一发展富强以及国家向外侵略和扩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些影响中,除了日本的对外侵略,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日本的神道思想在社会发展中往往所起大多都具有积极方面的作用。 日本神道思想起源于公元九世纪,形成于日本民族的原始社会,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道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可以说,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神学思想在日本社会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本文主要通过简述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其历史政治地位和作用,重点探讨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日本神道思想的形成和简要发展 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社会进入德川时期,相当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国家分裂现象严重。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好处在唐朝的兴盛时期。由于日本国内的战乱,使得中国唐朝时期的先进文化不能被传入日本,日本向唐朝学习的积极性也骤然下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原先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在日本国内战火的洗礼中慢慢的发生在转变,以至于成为儒从神和佛从神。在当时,日本国内人民的向外学习意识被民族主体意识即同化意识所取代,使得当时在日本国内兴起的神道思想得到吹捧,并逐渐在日本政治文化增强地位,直到最后确立发展成为具有主导性优势思想。 日本的神道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发展形成并且确立,最终在日本神道思想的逐步演变过程中,还催生出日本神国学说以及日本武士道精神等,直到今日在日本还有崇尚神祭拜神的风俗,日本的靖国神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由此可见,日本的社会中神道思想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二、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在日本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的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日本整个国家的制度,行为和精神可定会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由此可以基于文化思想对政治的渗透作用,从制度,行为和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究日本神道思想对日本近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日本人的禁忌_

日本人的禁忌谈 日本人一对男女上街,女子在右边走;挽手行走,则是女子挽着男子。三人上街,中间的位置最受尊敬。 日本人在送礼时,多采取这样的作法:即送些对主人毫无用途的礼品,因为收礼的人可转送给别人,那个人还可以再转送给第三者。日本人对装饰有狐狸、獾图案的东西甚为反感,因为狡猾狐狸是贪婪的象征。到日本人家作客,携带的菊花只能有十五片花瓣,因为只有皇室帽徽上才有十六片瓣的菊花。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一般人不要送菊花,因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和饭店一般没有4和42的病床和房间。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日本从四月一日到七日叫绿化周,包括街道绿化日、宅旁绿化日、学校绿化日、荒山绿化日、交通绿化日、绿化树木保护日。日本人抽烟多喜欢自己抽,很少主动敬你一支,因为日本人认为香烟是有害身体的。日本人一有伤风咳嗽,外出时就戴上白色的口罩。日本人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这个动作是表示骂“你这个老爷子”,毫无赞赏之意。用小拇指表示“情人”。 高声说话,定睛凝视他人,手插在衣袋里以及用手指指人,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恭敬。在交换名片时忌讳从屁股后兜里掏出或装入,这是对人极不尊敬的举动。忌三人并排合影,那是因为站在人间的人有受制于人之嫌。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信时忌倒贴邮票,因为它暗示着断交。到日本人家作客应预约在先,非请莫进,非请莫坐,忌讳窥视卧室,不得翻弄除书报以外的东西。忌讳在众人面前接吻、拥抱。朋友在一起时不单独一个人吃口香糖之类的东西。 日本人穿衣都是右向掩衣襟,而人死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因为在与现实阳世完全相反的阴间,死者的装束也要与人间相反。因此日本人是不会买左向掩衣襟的服装,哪怕是国际名牌。结婚时,如果日本新娘身着传统和服,忌着羽织(外褂),因为江户时代禁止女性着羽织,此后只允许深川的艺妓穿着,因此现在的新娘在婚礼上是绝不穿羽织的。犯禁忌引发不吉利或降低身份。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

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

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文坛未出过类似的作家 在很多人眼中,鲁迅与日本人的关系,似乎一直难以说清的是“改造国民性”与“民族立场”之间的区隔。在中学课文《一面》中提到的内山书店老板——鲁迅的日本好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朋友鲁迅》中,则披露了很多以前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节——当年内山老板被人称为日本间谍,月薪高达50万元,鲁迅先生对他说不必在乎这些谣言。正如谣言同样曾攻击鲁迅先生领过日元或卢布一样,鲁迅先生也不屑一顾。而在先生去世后,许广平被日伪汉奸76号抓去,内山老板多次与日军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毛毯,许广平也未曾收到,及至放回家,归还的物品中仍然少了一本日记。我想此时,谣言的散布者已经不知所踪,而温暖我们的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温情。 这本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鲁迅“谜一样的最后十年”中许多真实的思想碎片,内山老板与鲁迅交往的前后经历,以及日本作家喜爱鲁迅的原因。在《先生说过的话》一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先生无畏的牺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对青年和自由一以贯之的热爱和鼓励。先生去世后,6000多名青年自发前来送葬,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我想,今天再来看《先生说过的话》,回顾先生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震动灵魂的力量。 文中,鲁迅先生问内山老板,“孔圣人还在世的话,他是亲日派还是反日派?”对此,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用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观点,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国也好,日本也罢,

包括对中国同样影响深远的美国和苏联,都有其思想和文化的长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做法。后世知识分子往往热衷于“胡适还是鲁迅”的论证,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并肩作战的基石。比如,鲁迅对内山老板直言,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日本人的长处——认真;对此,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同样表达了对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深恶痛绝。而这一点,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特具的医生的冷静和理性。 作为一名医生,鲁迅对人类的痼疾下刀既快又狠,但对于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则充满了爱护和尊重。医生是“良药苦口”、“治病救人”,而骗子则甜言蜜语后谋财害命。所以,鲁迅最痛恨暴力与屠杀,最无情地揭露各种“富人秘史”、“登龙妙术”,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学生的非正常死亡。这也是他之所以屡次著文批判蒋介石政府的主要原因。所以,可以想见,任何试图屠杀人民的政府,都是鲁迅先生的死敌。而对于新生事物,他都充满爱护和鼓励。他最喜欢的是新的文艺方式,比如,欧洲的木刻版画,鲁迅就曾多次举办其展览,无论是德国的豪放,还是俄国的纤细,无论是革命的激情,还是颓废与寂寞,他都欣赏把玩不已。 按照日本文学研究家竹内好的说法,日本作家和读者之所以喜欢鲁迅,是因为时至今日,日本文坛从未出过类似鲁迅的作家,这一点,恐怕是日本知识分子尊重鲁迅的根本原因。而书中,内山老板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认为鲁迅有日本古代武士的侠义心肠,该强硬的时候绝不妥协。面对一切受压迫和被剥削的人,首先是要教会他们自尊自信、

日本风俗与禁忌

日本风俗与禁忌 信仰忌讳 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 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 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谈判时,日本人用拇指和食指圈成“O”字形,你若点头同意,日本人就会认为你将给他一笔现金。在日本,用手抓自己的头皮是愤怒和不满的表示。 社交禁忌

论日本神道教文化

论日本神道教文化 关键词:神道教,文化;民族;影响 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古代的几乎全封闭的日本,神道教的产生和自我发展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完全能够反映当时的日本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想。并且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称来源 公元5至8世纪,佛教经中国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了“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道与外国传入的佛法。 “神道”二字虽然源自中国汉字,但实际上中国与日本对此词的概念不同,我们若按字面来解释神道教,必会被其名称所误导。日本人称一切神明为Kami,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Kami。日本人称皇室、氏族的祖先与已逝的伟人英雄之灵魂为Kami,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与大自然的灵称为Kami。不仅单称优秀者、善良者、有功者。凡凶恶者、奇怪者、极可怕者亦都称为神。”也就是说:神道教所祭拜的“神”不仅是中国人所谓的神只,亦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都称为神。 发展与阻力 佛教初传入日本时,神道教信徒甚为反对。由大陆渡来的有力氏族,支持佛教。日本本土的氏族,拥护神道教,反对佛教。佛教僧侣具有大陆先进的知识,天皇因此支持佛教。一时神道教失势,然至8世纪末,佛教僧的权力亢进,天皇欲制佛教的势力,因而神道教再度得势,两种宗教逐渐互相混合。至明治时期,百姓等信仰两宗教。至江户时代末期,国粹的神道理论家宣称,两者不能相混。明治初年,兴“废佛毁释运动”。神道教成为国家的宗教。虽明治政府承认信教的自由,但崇拜神道教成为日本国民的义务,成为明治政府教导百姓忠贞爱国、誓死效忠天皇的工具,二次大战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英勇表现”就是最佳证明。 神道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古来神道的祭祀神职人员、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又将古社中多数小者,由政府统筹到大社中。1945年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在盟军要求下,日本政府宣布政教分离,裕仁天皇发布诏书,宣布自己是人不是神,废除国家神道,政府不得资助神社,但神社神道已经成为日本神道信仰的主流。 对日本国民的影响和军国主义的关系

鲁迅与托尔斯泰

“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 2016-01-11 15:36:28 来源:搜狐文化作者:卓光平 原标题:“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论坛综述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 2014年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由鲁迅文化基金会发起,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中法文化交流,受到了中法两国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根据“一年一度,一年一国”的原则,今年“大师对话”活动是在绍兴举办“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文化交流活动。 10月14日,来自俄罗斯托尔斯泰家族的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俄罗斯联邦总统顾问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玄孙媳、托尔斯泰纪念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托尔斯泰,牛津大学讲师安娜斯塔西?托尔斯泰等三位俄方嘉宾和鲁迅先生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令飞,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郑体武,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晓初等中外嘉宾齐聚绍兴文理学院,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世界文豪跨时空的文学交际为纽带,分别就鲁迅、托尔斯泰在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鲁迅与托尔斯泰的心灵遇合,鲁迅、托尔斯泰作品在中俄两国读者中的影响,托尔斯泰与鲁迅文化遗产在今天的价值等议题进行对话交流。 鲁迅长孙周令飞在致辞中指出,中俄两个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鲁迅与托尔斯泰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是他们有着多重的相交与契合。他们的精神相联系,他们是中俄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学习、友好交往的缩影和象征。鲁迅对俄罗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俄罗斯人民的伟大传统和所取得的文化艺术成就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向中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翻译介绍。而托尔斯泰作为立于世界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也对中国的文化给予了同样的关注,托尔斯泰的故居现在还能看到他收藏的丰富的中国书籍。然而,遗憾的是虽然鲁迅生前曾渴望访问俄罗斯,托尔斯泰生前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还年轻,我一定要去中国”,但他们两个的愿望最终都没能够实现。这就使得鲁迅后人和托尔斯泰后人在绍兴的会面交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玄孙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先生介绍了托尔斯泰与他的家人,以此剖析家人对其作品产生的影响。他指出,家庭联系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托尔斯泰最大的创作源之一。他认为,托尔斯泰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他的个人性格以及对待生活和人的态度,同时也刺激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创作。托尔斯泰的整个艺术生活使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再生,同时他也试图填补他生活中缺少的与人之间的鲜活直接的交往。他的两个祖父都在托尔斯泰出生前相继去世了。母亲当列夫2岁的时候也不在人世了,而托尔斯泰10岁的时候他又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父亲及祖母。乌拉基米尔?托尔斯泰认为正是过早的孤儿生活造就了托尔斯泰的个人性格,以及他对生活和人的态度,也预先确定了其文学作品的方向。当托尔斯泰特别需要亲人或者需要支持和建议的时候,他却缺少亲人。正是因为对母爱及父爱的渴望、幻想着如果父母亲还在身旁,童年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思考,都是他最初创作经验的刺激因素:杰出的中篇小说《童年》,该小说在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叫做《我童年的经历》。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教授鲁迅生前受俄国文学影响很大,在思想内容上、艺术上都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很长时间都难以忘怀。即便是这样,号召以俄为师来的鲁迅先生,他其实在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时刻没有忘记维护、挖掘和发扬祖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最后,郑教授呼吁在座学生在鲁迅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尤其是对俄国文学和鲁迅的研究,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学艺术。

日本饮食禁忌汇总

日本饮食禁忌汇总 在饮食文化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是很值得探究的。因为它能反映日本人的精神结构、社会结构及认识事物的方式,反映日本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色。那么你知道日本饮食禁忌有哪些吗?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1、招待客人用膳时,不能把饭盛得过满或带尖。当着客人的面不能一勺就将碗盛满,否则被视为对客人不尊重。 2、用餐时,不能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上。因在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 3、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只食用一碗就说够了,第二碗饭即使是象征性的,也应要求添饭。因为只吃一碗则寓意无缘。 4、给客人盛饭时,禁忌把整锅饭一下分成一碗碗的份饭,因过去给囚犯盛饭时多采用这种方法。 5、忌讳往糕上撒盐和撕拉着吃糕。 6、吃饭时禁忌敲饭碗,据说这是因为人们迷信敲碗声会招来饿鬼。 7、忌讳在锅盖上切东西。 8、忌讳往白水里放汤。 9、着过筷的饭菜和动过口的汤,不能吃到一半剩下。携带食物外出郊游时,禁忌把吃剩的东西丢在山里。据说这是担心吃剩的东西会招来鬼魂。 10、忌讳把红豆饭浇上酱汤吃。迷信这样做会在结婚时遭雨

浇。 11、带腥味儿的食品禁忌用作祭祀神佛的供品。 12、供过神灵的食品忌讳让女孩子吃,认为这样做会使女孩长大后姻缘不合。 13、作为客人就餐时,忌讳过分注意自己的服装或用手抚摸头发。 14、在有关红白喜事的宴会上,禁忌谈论政治、宗教等问题。 15、在宴会上就餐时,忌讳与离得较远的人大声讲话。讲话时禁忌动手比划和讲令人悲伤或批评他人的话。 16、在较大型的宴会上因故要中途退场时,禁忌声张,否则会使主人不欢,他人扫兴。 17、就餐时禁忌口含或舌添筷子,忌讳含着食物讲话或口里嚼着东西站起来,否则会被认为缺乏教养。 日本人饮食中的禁忌,在日本的不同地区或家庭还有许多。譬如有的人家正月忌食杂煮;有的村或部落忌食鸡肉或鸡蛋等。但是,吃饭或喝汤时发出声响,日本人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

关于日本神道教的简单介绍

关于日本神道教的简单介绍 什么是神道教: 神道是日本原始宗教,以祭祀日本本土天神地祇为主,以日本皇祖皇宗的遗训为内容,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神道教的起源: 神道起初没有正式的名称,一直到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创造“神道”一词来区分日本固有的传统信仰与外国传入的佛法。是以在《日本书纪》〈用明天皇纪〉中的“天皇信佛法,尊神道。”句中,首次出现了“神道”这个称呼。 汉字传入日本后,“神”字被用来表示日语中的“かみ”(kami)。当时的日本人称已逝的人之亡灵为“かみ”,亦将认为值得敬拜的山神及树木、狐狸等动植物的灵魂称为“かみ”。“かみ”还包括一些令人骇闻的凶神恶煞。其后,人物神的历任天皇、幕府将军、功臣、武士等也渐渐被作为膜拜对象,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而现在,根据日本文化厅统计在日本国内约有1亿2百万支持者,占日本人口比例近85%。但日本五大新闻之一的《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指出很多日本人不过是进去寺庙里面求神许愿罢了,并不是真正信仰,与中国大陆类似。 祭祀活动: 日本神道祭祀包括了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祭祀分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包括大尝祭。中祀包括新尝祭、神尝祭、相尝祭、神衣祭、祈年祭。小祀包括镇花祭、镇火祭、镇魂祭、三枝祭、道享祭、风神祭、祈雨止雨祭、月次祭、星祭、招魂祭、荒神祭、地镇祭。《古事记》中除了至尊神天照大神以外,神道教的神按职别包括六个辅佐神、五部上祖神、三十二神、五行神、风神、雷神、山神、草神、海神、河神、二十一祓神、六福神、道祖神、和歌神、八大武神、军神、酒造祖神、医术祖神、神乐祖神、服部祖神等等。 神宫里的神官称为祭主、大宫司。神社的首领称为神主,其下有祢宜(觋)、祝、巫(神子)等等。神乐舞女称为巫女。明治二十七年颁布《神官神职服制》敕令,此后修正3次,分为正装、礼装、常装。正服黑罗冠、略服乌帽子(有位立乌帽子、无位折乌帽子)。正服衣冠,四位以上缝腋位袍黑唐草纹、五位赤唐草纹、六位以下绿无纹、无位黄平绢无纹。礼装斋服服制与位袍同,用白绢。中单短帷子,有位者为红绫,无位者红绢。下着指贯,三位以上紫底藤丸纹,四位五位紫平绢,六位以下浅黄平绢。此外有衣冠代用布衣,即无襕狩衣。常装包括狩衣和净衣。中祭、小祭的祭服为常服,即狩衣。别官以下仆从服白张。供品称为神馔,包括饭、饼、白米、黑米、野鸟、水鸟、海鱼、川鱼、海菜、野菜、果实、盐、酒。 关于皇祖天照大神: 日本神道教以天照大神祭祀为中心。天照大神是天皇一系的祖宗神,天皇所郊祀的天神太乙,即日神,为高天原八百万神的君王。天照大神赐给其子孙三神器,即八咫镜、草薙剑、八阪琼曲玉,作为统治的凭证神玺,保佑子孙永远统治日本。14世纪北畠亲房著《神皇正统记》,上起于神代,终兴国初。《神皇正统记》中的天皇世系经德川光圀《大日本史》采纳成为官方史家定说。 派别: 神道大致有三种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有13个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创始人;民俗神道无严密组织,是农民自己祭祀农事和路神。明治维新后,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社神道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出资资助。古来神道的祭祀神职人员、神主(神道的祭司)以及下级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世袭。明治政府不采传统的制度,废止世袭职。设置内务省中一部局来管辖全国神社,而神职皆成内务省的职员。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