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4月,恩格斯在1888年经

过修改,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这个“提纲”是马克思为了清算费尔巴哈所作的理论准备,是未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的草稿。

《提纲》的产生,标志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彻底决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观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从费尔巴哈进一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有三次决裂,第一次是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决裂,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产生为标志;第二次是同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以《神圣家族》的产生为标志;第三次是同费尔巴哈的决裂,以《提纲》以及以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产生为标志,在此之前,总的说来,马克思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许多方面超过了费尔巴哈,已经是在向历史唯物主义前进了,但是,他还是把费尔巴哈的“发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看作是批判旧的国民经济学的“真正的基础”,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费尔巴哈提出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完成。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仍然对费尔巴哈作了过高的评价,认为只有费尔巴哈

....才

是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

...的哲学,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

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同时也...........”,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

.......批判的基本要点

.......。而且推崇费

...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

....的思辨

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秘密,摧毁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概念与说法,用“人”的本质来代替是指“无限自我意识”在内的破烂货,说费尔巴哈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当20年后,马克思回首往事,又重读《神圣家族》一书的时候,曾经向恩格斯说:对费尔巴哈的崇拜是很可笑的,是肉麻的吹捧,但我一点也不感到脸红,而只有从《提纲》开始,才对费尔巴哈作了比较彻底的清算,才真正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影响,标志着和费尔巴哈彻底决裂了。

整个“提纲”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恩格斯在1888年经过修改加工,作为《费尔巴哈论》一书的附录,第一次发表。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从内容上看,因为《提纲》的基本思想,十分强调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实践观点是《提纲》的灵魂,它犹如一条红线贯串全篇。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论哲学的消极性和直观性,奠定了辩证唯物论的基础。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奠定了历史唯物论的基础。提纲挈领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

理,例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观点等等。其次,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变革,这就不但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批判了唯心主义。

而“新世界观”主要指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实践观点是《提纲》的核心,在《提纲》中,马克思不仅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它作为人类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而且把它引入历史观,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在实践观点上同费尔巴哈的分歧,是同如何看待人的问题紧密相关的。马克思赋予实践以革命的意义,表明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纯自然的人完全过渡到现实的、社会的人,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既唯物而又辩证的哲学。此外,在《提纲》中,马克思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的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变革,不但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这就是所谓“新”之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提纲》包含着新的世界观,“是非常宝贵的”。

第二点,从时间上看,《提纲》是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世界观转变之后的最初著作,但是《提纲》的上述思想还只是刚刚崭露头角,只是以未展开的形式提出的,只是一个供研究而匆匆写成的《提纲》根本没有准备发表,而只是在以后的著作中才得到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如果说,《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对新世界观的第一次全面的制定,《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系统地阐述和发挥了《提纲》的思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二、内容讲解

《提纲》共十一条,根据传统的理解,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根本缺点,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基本原理,指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二条);(二)揭露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及其认识论根源,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第三-—九条);(三)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空前大革命,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第十、十一条)。

下面,我们分别作简单介绍:

第一部分

第一条

这一条,主要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这一条可以看作《提纲》的总论。可分为三层意思:

1、揭露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点

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这是正确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形式去

..的或者直观

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

......,当作实践

解”,这段话集中揭露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性和直观性的缺点。

所谓“事物、现实、感性”三个词,在旧唯物主义的著作里,特别是在费尔巴哈的著作里,说的是一回事,就是指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客观世界,也包括客观存在着的人,所谓费尔巴哈对事物只是从“客体的”形式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就是说,他把人们认识的客观对象只是当作同人的实践活动毫无联系的纯客观的对象去理解,而不是把客观对象当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去理解,不懂得客体只有在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而是把实践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排除了出去。因此,它把人对客观世界的关系,只看作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看作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它不懂得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割裂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离开客观实践的抽象的、僵化的统一。因此,它的认识论就不能不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

2、批判唯心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歪曲

旧唯物主义抛弃了革命的实践,把人的认识仅仅看成是消极的感性直观,相

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

...方面”,如何看待唯心主义对人的能动作用的发展?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就是说,就它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而和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被动的感性直观相比较而言,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就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言,则又是非常荒谬的。所谓“抽象地发展”是什么意思?主要是说,它片面地夸大了主观能动的作用,把本来是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意识,无限地夸大和膨胀,使之成为脱离了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当作世界的创造主。例如,费希特的自我可以创造非我,认为客观世界是由自我创造出来的。黑格尔则是在抽象思辨范围内谈能动作用,认为“绝对精神”是能动的,自然界和社会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这是典型的“精神万能论”,“主观随意性”,所以是十分荒谬的。

那么,造成这种荒谬绝伦的原因是什么?马克思说:“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也就是说,它也不懂得什么是实践,把实践活动从人的主观能动性中排除了出去。不错,黑格尔也讲述过实践,但是他所说的实践是指精神的活动,观念的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实践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能动性不但表现在能够认识世界,而且主要

表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改造世界,实践活动是要凭借物质手段来进行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因而它是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对于这一点,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所说的能动性,是脱离了实践的,被抽象化和被歪曲了的意识的能动性。

3、指出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错误看法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先说一下,即“思想客体”和“感性客体”,所谓“思想客体”就是指黑格尔的那个神秘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那里,主体即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其本质仍然是绝对观念,所以,思想客体就是指绝对观念,所谓“感性客体”,主要是指自然界和人。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说,费尔巴哈坚决抛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反对把神秘的绝对观念这种“思想客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主张把自然界和人这种“感性客体”作为研究的对象,这当然是对的,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费尔巴哈却不把人的活动本身当作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当作实践活动去理解,而只是把理论当作真正人的活动,这就错了,费尔巴哈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上发生错误?关键在于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尽管他也经常使用实践这个概念,他所说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完全是两码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主要是指三大基本实践活动,指的是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而在费尔巴哈那里,主要是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那种吃吃喝喝、投机经商的利己主义活动,他曾经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说过,“直到今天,犹太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

....处世原则,是利己主义。”1[1]费尔巴哈偶尔也把实践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只是一些萌芽,对他的整个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马克思说,“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的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这句话,是针对费尔巴哈特别强调“理论的批判活动”而提出的,此外没有别的意思。

第二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针对旧唯物论的主要缺点,科学地提出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费尔巴哈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承认有客观真理,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在怎样检验真理的问题上,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因而做出了错误的回答。

他说:决定这一点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2[2]也就是说,他把人的感性直观看作是检验认识的客观真理性的标准,他认为直观是“一目了然”的,是“不证自明”的,只有用直观本身(即认识本身)才能证明直观的正确与否,但是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如果我的直观和你的直观有分歧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又说:只要大多数人同意就是真理。由此可见,费尔巴哈转来转去,所寻

求的真理的标准并没有越出思想的范围,还是像以往的一切旧哲学一样,只是在主观的领域里兜圈子,而没有找到一个客观的标准。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的这一错误,明确地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能在思想的范围内解决,不论是个人的认识,还是多数人的意见,都必须在思想的范围以外,即在实践中才能解决。因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唯一桥梁。通过实践,人们原来的思想、打算、计划取得了预定的结果,就证明这个思想、打算、计划是正确的,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不具有客观真理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力量”,“此岸性”几个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思维的真理性”是指思维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思维的现实性”是指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思维,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转变为现实。思维的“力量”一方面是说,思维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说,正确的思维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成功地改造客观现实,从而使思维本身得到实现的力量。所以,思维的“力量”也就是思维的“现实性”,只不过是“力量”更深入地说明了“现实性”。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以,上述的几个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康德承认有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这是对的。但是,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现象”,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而对于“自在之物”本身,他认为处在远离现实世界的彼岸,则是人的思维永远无法达到的,是不可认识的。也就是说,康德认为人的思维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康德的这种观点是非常荒谬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客观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他在这里只是借用“此岸性”一词,用来说明人们的思维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马克思在这一条的末尾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

....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是向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要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是否能正确反映现实的话,那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第二部分

第三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对一些旧唯物主义者关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这些旧唯物主义者主要是指十八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以及后来继承了他们的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欧文等。费尔巴哈也包括在内,因为费尔巴哈也有和他们相类似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是,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就它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这一点而言,有它的合理的成分,而且对当时反封建来说,也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他们把道德的败坏,精神的颓废都归结为封建制度——即环境的腐朽影响的结果,需要改变。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有严重的缺点和错误,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它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认了环境的形成和改变正是经过人的革命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否认了教育者本人也必须是要接受教育的,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第二,他们所说的环境也并不是指的社会经济关系,而主要指的是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对于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他们又认为是由人的理性和意见决定的。他们有一句典型的话,叫做“环境决定意见,而意见又支配世界”,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完全是自相矛盾的,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他们,意见又是如何产生出来的?为了从上述矛盾中解脱出来,他们说,这要靠个别的天才人物、立法者和统治者等等,是他们的伟大发现,而广大群众则是无能为力的,这些天才人物是天生的教育者,而广大群众则是天生的被教育者,这就完全陷入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对于欧文,大家都比较熟悉,他也是鼓吹英雄史观的一个典型,并且自封为“天才”,他制定了一套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大力宣传,并进行了一系列示范性的试验,企图说服统治阶级,达到自下而上地和平改造社会的目的,结果他的这些空想都成了泡影。

针对他们关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相互关系的错误观点,马克思用实践的观点给以严肃的批判,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就是说,环境改变的过程,也正是人的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自我改造的过程,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同时又改造人们本身,既教育别人,又教育自己,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统一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即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讲的这个意思。

第四条

这一条,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前面讲过,费尔巴哈在反对旧的宗教问题上,是有巨大的功绩的。费尔巴哈运用异化的观念,对旧的宗教展开了批判,这里,首先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异化?所谓异化,是指这样一种客观现象,它表现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同人相对立,作为一种异化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支配人,这就是异化,也叫外在化,疏远化等等。所以,一讲到异化,至少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客观现象,不是一种心理状态。第二,它和人的活动有关,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如果和人的活动没关系,就

不会有异化。比如说,自然规律能支配人,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异化现象,因为它不是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如果和人的活动没关系,就不会有异化。第三,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的条件下消失,所以异化不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另外,还必须说明,异化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哲学问题,它是和许多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看,它和哲学的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它是对主体和客体关系认识的深化,深化到主体和自己的产物的关系领域,任何哲学都要解决主客体的关系,但是不一定都懂得异化。如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异化问题又和矛盾联系在一起,异化就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主体所创造的东西,反过来又支配主体本身,这本身就是矛盾,所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异化可以被理解为对立、差别、非同一等等,但异化又不完全等同于矛盾。否则,就把异化的特殊内容取消了。矛盾是普遍的,异化并不是永恒的,普遍的,自然现象产生的不是异化。以上讲的什么是异化。

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不能把什么东西都称为异化,乱用异化这个概念,什么社会主义的异化等等。异化在黑格尔之前就已提出,是黑格尔作为概念使用,异化主体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异化主体是人,马克思的异化的主体是社会的人。

那么费尔巴哈如何运用异化的观念对旧的宗教进行批判?费尔巴哈是在人

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上使用这个概念的,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基础归结为或还原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认为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人分离出去,然后对象化为脱离自身的精神性本体,这种精神性本体,反过来又与人相对立,控制人、支配人。他曾经明确地说,“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从人那里来的”,“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就是整个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也就是在本条开头马克思所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即“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解释一下,人怎样把自己的本质从人分离出去的,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类,即人类的共同特征(抽象的),这就是说,人的本质是无限的,但每一个现实的人,却都是有限的。费尔巴哈认为,这个矛盾就导致了人与自己本质的分裂,导致了超人的神,即上帝的产生。因为根据上述矛盾,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不能充分体现“人”这一本质,人的本质只有在他以外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于是,由于人的依赖感,使本来体现在全人类中的这一本质独立了起来,成了一种超感性的对象,这就是所谓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便成了所谓神或者上帝,所以上帝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虚幻的反映。例如,全知全能的特性。

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人间世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在当时反对宗教和唯心主义世俗基础的斗争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起了解放思想的改造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费尔巴哈没有进一步分析“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因而也就不能找到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真正途径。他只是憎恨这个“世俗的基础”,但并未认真地去解剖它。所以,马克思

说在批判宗教这个问题上,费尔巴哈只做了一部分工作,而主要的工作却还没有做!

正是马克思继续完成了费尔巴哈所没有完成的主要工作,阐明了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马克思说,“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这一段话就是讲的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其意思是说,人类社会之所以从本体中产生出宗教来,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把自然力加以神化,从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特别是后来,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出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剥削阶级为了剥削和压迫人民,需要用宗教来麻醉被剥削阶级;而被剥削阶级在还没有看到自己的力量的时候,这样由于社会压迫的结果,人们就只好把自己的希望和幸福寄托于来世,寄托于上帝,这就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阶级本质。

因此,要消灭宗教,就首先要改造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所以马克思又说:“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这就是消灭宗教的途径。就是说,首先要从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去理解,然后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改造人类社会,消灭阶级,发展生产力,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在这一条的最后,举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上述思想,他说:“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这里所谓神圣家族,是指由圣父(圣约瑟)、圣母(玛利亚)、圣子(耶稣)以及其它诸神构成的宗教世界。费尔巴哈把这种神圣家族归结为人间世界,指出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它是人间世界的虚幻反映,这是对的。但是,不能到此为止,所以,马克思强调,应当在理论上批判和揭露人类社会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即阶级剥削制度,并且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人类社会,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才能消灭宗教。

第五条

这一条和第一条的意思相同,主要是批判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了费尔巴哈之所以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思维”,指的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特征;从概念到概念,不从客观现实出发,所以“感性的直观”,指的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特征,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因为他不满意象黑格尔那样去研究抽象的思维,反对黑格尔那个从概念到概念的逻辑推论。而强调研究自然界和人,这是正确的。表明他在黑格尔学派的解体过程中,从唯心主义返回到了唯物主义。但是,由于他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只是把对自然界和人的认识看成又一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像照镜子式的反映,这样,他对自然界和人的认识就仍然是抽象的、空洞的,正如恩格斯在前面所说的,他“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所以,在一系列的

问题上,就不能不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例如,我们在前面几条所讲过的,由于他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正确地解决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不能对“世俗基础”、“现实世界”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能正确阐明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以及我们将要讲到的,他虽然把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但不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等等。

第六条

在这一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前面曾经讲过,费尔巴哈把神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用人的本质去说明神的本质,这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他对人的本质的了解是错误的。他把人的本质抽象化了,为什么呢?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可以从下面两点说明:第一,他不是把人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具体地历史地考察人的本质,而是抽象地孤立地去考察人的本质,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他“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

...——人类个体”。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宗教感情”,就是讲的人的感情,比如友谊、同情心、性爱等。我们在第三章讲过,在费尔巴哈看来,宗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性爱是宗教的最高形式,在他的宗教哲学里,还可以看到男女的性别之分,而一进入他的伦理学,就连这种差别也没有了,鼓吹不分彼此,不分性别的相亲相爱,这就是马克思所批评的“他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另一个概念就是所谓“人类个体”。这个概念,是费尔巴哈为了说明人的本质,所假想出的一个能够代表人类本质的标本。这个“人”,是一个孤伶伶的抽象的人,他应不属于任何社会,也不属于任何阶级,这个人除了人人都生而有之的一些属性,如吃吃喝喝,饮食男女等之外,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样的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第二,他不是把人当作一个社会的人,而是把人当作一个抽象的人去加以说明,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共同性”,马克思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费尔巴哈不是用人的社会属性,而是用人的自然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他所讲的人,不是社会的人,而是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肉体的人。什么叫做“类”?费尔巴哈曾经提出过“个性”、“种”和“类”三个概念,“个性”指的是个体的特性,“种”指的是种族、部落、民族的特性,“类”则是指整个人类所具有的共同性。费尔巴哈说:“在类中一切人都是共同一致的,他们的种族、部落和民族的差别都消失了”。3[3]因此,费尔巴哈所讲的人的本质,指的就是人类的共同特性,这种共同性是什么?就是“理性,意志和心”,就是人的“绝对本质”,由于这种共同性都是人们在自然方面的一些属性,是生而有之的,是不受任何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东西,是一种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无声无息的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在社会方面的各种特征,所以,马克思才说,他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

...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上述两点,就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之所在,针对费尔巴哈的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错误,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是科学的,正确的。因为,人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种自然的动物,而是一种社会的动物;自从人类社会出现的那一天起,人就不是脱离集体而孤立存在的,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要生活,就必须生产,要生产就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结成了家庭、社会、阶级、国家、宗教等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因此,我们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就应当把人当作整个社会关系中的一分子,而不应当把人当作与社会关系根本无关的东西去考察,否则的话,像费尔巴哈那样,是不可能作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第七条

这一条,实际上是上一条的继续,是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和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所有这些,前面已经详述,这里从略。

第八条

这一条,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就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而所谓“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段话集中阐明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社会意识,包括错误的、神秘的思想、理论,都能够从社会实践中找到根据、得到说明。例如,宗教理论是神秘的东西,但是它同样可以在人的实践中,在对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中揭破它们的神秘外衣,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比如,东汉人王府说过:“龙有九似。”

社会有机体到社会系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极其复杂、无限多样的,概括起来,可区分为如下两类:

一类是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各领域,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

一类是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中的人和人们的共同体,如家庭、氏族、民族、阶级、群众、个人等。

社会有机体的这两类社会要素,可简称为社会和人,社会只能在概念上加以区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总体范畴,它不是单指社会的某一方面,而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总概括,它是指由一切必要的社会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活动发展着的特殊物质形态。

第九条

这一条说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也就不能认识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所以,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有机统一体,这就是社会的本质。就是说用“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概括社会的本质,这就和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所谓的“一般社会”的抽象观点划清了界限。

而对于直观的唯物主义来说,由于它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最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指的就是资产阶级社会。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直观的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社会实践的作用,所以,它只能把人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肉体的人,不能把人当作一个处在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进行改造,因而也就只能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诸多孤立的、抽象的人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不能认识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所以,它就既不能正确的认识人的本质,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的本质。例如,对于人们的活动,它只能说明人们的动机,而不能揭示产生这种动机的社会经济根源。对于社会历史,它只能看到许多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堆积,而不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只能看到个别人物的作用,而看不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等。

以上六条(三一—九条),每条都说明了,实践的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建立起完整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包括最后两条,可以看作是对整个《提纲》的总结,因为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哲学发展中所引起的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改变了哲学的阶级基础,使哲学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从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特点;第二,它改变了哲学的目的和使命,使哲学从解释世界的工具变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从而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的特点。

第十条

这一条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根本不同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特点。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里所说的“‘市民’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市民

..”就是指资产阶级,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基础之上的,它反映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马克思又说:“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

..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人类社会”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只有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共

产主义社会,才能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这里所说的“人类

..”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指为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它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十一条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

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

..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三、重点提示

《提纲》比较难读和难懂,主要原因是:第一,《提纲》虽短,但是言简意赅,不易吃透、吃准;第二,这毕竟是一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时候,所使用的术语,概念有的还不十分精确,有的是从旧哲学那里借用的,这就增加了我们理解上的困难;第三,是翻译上的问题,意见又不一致,朱光潜先生曾就编译局的译文提出了不少质疑,不能说朱先生提的问题没有道理,但是,究竟哪一个正确,更接近原意,这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所以,鉴于上述原因,要把《提纲》读透,只能和马恩的其他著作结合在一起,不断地反复研究,才能逐步加深理解。

四、问题思考

1、费尔巴哈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家?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问题?

3、为什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旧唯物主义有哪些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3、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肯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4、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要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每一次阶级斗争的结局使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3.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点。(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对立表现在各种各种不同的等级制,等级是罩着宗教神秘性、家族轮理性、政治特权性外衣的一种层级划分(2)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钱关系。 (2)资产阶级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断革命化。 (3)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4)资产阶级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的冲击。(5)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阶级特性:(1)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的阶级(2)无产阶级是没有财产的,没有私利需要维护,它的革命最坚决、最彻底(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而就内容来说,则是国际性的斗争 历史使命:(1)无产阶级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已经不能生存下去了,资产阶级已经不能统治下去了。(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结论 (1) 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愈益尖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 (2)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已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资产阶级为了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有维持它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而随着工业的进步,工人的地位和生存条件却在下降,以至降到无产阶级生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不能保持自己的奴隶(工人)维持奴隶般的生活,工人不能养活自己只能依靠资产阶级养活。 (4)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阶级自相竞争之上。而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原著导读 课程背景: 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和实践哪些基本理论? 课程大纲: 课程导入: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 三、坚持和发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发展 一、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三、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部分: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一、人的劳动与物质世界 二、社会分工与人的活动 三、生产力与物质世界的发展

第三部分: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 二、社会结构及其基本构成 三、生产关系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三、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形态及其发展 二、社会发展规律 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六部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商品经济的矛盾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部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

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八部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扩张 三、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变化 四、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九部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 一、礼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礼会主义本质及其体现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十部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一、礼会主义发展的特性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十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体会的凝练,对后学者会有极大的帮助和启示。以此来读《活着的马克思》,我深刻的感受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知者才能书之。

马克思原著导读

【填空10 材料分析一组简答6 论述2】 1.共产党宣言历史背景 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进步发展;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艰苦的理论创造; 即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初步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思想。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2.“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如何理解? 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观点 1.(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历史时代的阶级关系状况有不同的特色; 3.资本主义社会消灭了等级制,但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反而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明朗化、 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阵营。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的革命作用 1、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代之以露骨剥削的雇佣关系和纯粹的金 钱关系; 2、充分发挥了人的创造能量,它使生产工具不断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和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 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捐到文明中来了; 4、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以先进的工业改造了落后的农业,是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 活的愚昧状态。对东方那些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农业民族也形成了强烈冲击; 5、在经济上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政治上打破了各自独立的封建割据状态,建 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 6、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 4、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1.资产阶级能够战胜封建阶级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封建的生产 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被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打败; 2.现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了,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私有 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3.资产阶级用以推翻封建制度的生产力这个武器,现在又要求破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了。这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无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社会最底层,是受压迫最深、受剥削最重的阶级。84 1.他们丧失了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工人成为机器的单纯附属品,劳动负担是非常重,但获得的工资却非常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3.工人被严密组织起来,在层层监视下像奴隶一样的干活; 4.资本家还招雇大量的女工和童工,是青壮男工的工作变得毫无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 5.工人不仅受到工厂主的剥削,还受其他资产阶级——房东、店主、当铺老板等地剥削。 6.如何理解“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86 1.阶级斗争分为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 2.经济斗争最早;政治斗争最基本、实质,而且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的为争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才是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是最高层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题

学习经典著作的方法是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问题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哪些? 句子1、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 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1、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 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 说。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4、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 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句子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 3、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问题:1、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 3、人的本质是什么? 句子: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2、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语句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 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过程不仅使劳动对象发生形式变化,而且使劳动者的目的和力量体现、凝结在劳动对象上,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变成劳动本身的对象体现,所以说劳动的产品就是劳动的对象化。然而,国民经济却假定资本是一个当然的前提,那就使得劳动失去了本质意义,而只是为资本服务。这就表现在:当劳动产生出物化的劳动产品的时候,也就是劳动实现的形式,但是工人在此时失去了劳动产品,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劳动的现实化就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此时,劳动本身的产品化就代表了工人劳动价值的丧失,资本家获得了劳动的对象劳动产品,他们对劳动的占有就是劳动产品脱离工人的异化的表现。 2.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 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在理论上,人与自然界在渊源上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而在人类处理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过程中,自然界就变成了人化的自然。人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资料作为人类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又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实践对象去挖掘,从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界不但是实践的对象,还是人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而存在,与人密切相关。这样,自然界的利益就和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是指一个物种本身所具有的与他物相区别的‘形式’,就是一个物种的本质。而一个物种的本质总是体现为其生命活动的意义,生命活动本身就是它自身本质的实质内容。因此,人类的本质也就是人的类特性就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阐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就是实践。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体现了异化的本质。在这句话中,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这就是人的异化。人与自身的关系分离,人不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通过他人的关系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人才能认识自己,才觉得自己的存在。 二、论述题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的? 理论部分: 基本思想: 第一部分:以异化劳动概念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对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名句解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一 11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与解析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大学期末《马克思经典原著导读》题库

【理解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ad hominem[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ad hominem[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段话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批判的武器”是指革命理论、精神武器,特指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武器的批判”指的是实际的革命行动、物质武器,特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革命理论的作用时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理论批判与现实的革命运动都是人类解放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强调了物质力量对于革命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辩证途径。在马克思看来,武器的批判所需要的现实的社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3“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这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它们是对立的,但“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谬误也会变成真理。】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劳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中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构人与人之间公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消除自然对人的压迫,人对人的剥削,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5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