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自由与劳动自由

理性自由与劳动自由
理性自由与劳动自由

【收稿日期】2003-07-07

【作者简介】王国坛,男,1963年生,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的研究。

第1卷第2期

2003年11月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nzhou Medical College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1No 12Nov 1,2003

理性自由与劳动自由

———关于马克思自由观对启蒙自由观的超越

王国坛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劳动自由,启蒙的自由观是理性自由。劳动自由强调的是现实的感性自由,是劳动者的自由劳动。理性自由强调的是纯粹的抽象自由,是不受感性经验制约的自由。理性自由超越了理性独断论,是反宗教反封建的武器,但仍然不是劳动者的自由。

【关键词】理性自由;劳动自由;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569(2003)02-0007-05

西方近代启蒙运动在反宗教禁锢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在追求自由平等的解放运动中,确立了理性自由的哲学主题,这一哲学主题由康德创立,由黑格尔完成。马克思虽然继承了启蒙运动的解放理想,但却超越了启蒙的理性自由的立场,代之以劳动自由的立场,从而给人类解放带来了全新的哲学主题。 一、实践理性认为劳动没有自由

实践理性是康德表达自由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实践理性是纯粹的理性,是不受感性经验制约的理性,是能够依据普遍原则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是一种“实践能力”。实践理性作为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它必须首先将人———具有理性的存在者———设定为“无条件的”存在者,即无限的存在者,而人作为无条件的无限的存在者,人就是一个自由的存在者。由此可见,正是因为人作为一个理性存在者,人才是一个自由的存在者,从而人才能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意志。因此自由是人的本性,也是理性的本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划分为三种:感性、知性、理性。他认为感性即是感受性,是直观对象以形成表象的能力;知性则是一种范畴能力,它以范畴的形式规范表象,从而形成经验知识,知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客观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先天形式条件、即在知性的先天形式中就已经显示了一种先验的统觉能力,由于这种先验的统觉能力才使得知性具有了先验的统一性。那么,知性的先验统觉能力来自哪里呢?来自于理性,理性具有最高或最后的统觉能力或统一性。由于理性在认识活动中不与感性经验直接相关联,只是统摄范畴的先验统觉能力,所以康德称理性为纯粹的理性或纯粹的自我意识。

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人的思维和对象世界必须服从同一规律,即自然的因果规律,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都有原因,都有一些条件限制着,从而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有条件的”存在者,所以知性范畴作为经验知识的先天形式条件,也必须服从于这个规律。按照自然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理性却有一种努力推广自己的概念达至经验的事物之界限之外的倾向,因为按照理性的要求,只有“使经验的综合远及于不受

条件限制者,始能使经验的综合绝对地完成”[1]。所以,希望绝对地完成对经验的全部系列的总体认识,

是理性的先天理想,没有这种理想存在,人们就泯灭一切认识动力。正是因为理性达到了经验事物限界之外,超越了自然因果必然性的束缚,它才成为一个”不受条件制限者”,所以理性必为自由。

康德以自由理性的观点超越了以往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独断论的观点。首先经验论的独断论否认自由存

在的可能性,认为世界上一切存在都处在自然因果必然性这个铁的规律统治之下,任何超越于经验界限之外的存在都是虚假的。而唯理论的独断论认为一切世界现象并非都依据自然法则之因果作用而发生,若想最终说明此等现象,就必须假定尚有另外一种因果作用,即自由之因果作用存在,亦即假定在世界之外有一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自由因存在,亚里士多德根据这个原则找到了“第一因”,牛顿则需要一个“第一推动力”,这种通常把上帝视为超越经验世界(即现象界)之外而独立存在之自由因,以及上帝创世说,是有其理性根源的。这就是康德之前理性独断论的表现。

康德首先超越经验论的“自然之因果作用”,主张理性应当成为一系列事物发生的自由因,此自“自由所发生之因果作用”仅表示某行动乃绝对自发性而已,此视理性之人或人之理性乃为“无条件的”存在者,此无条件的存在者作为自由者,“必视为元始运动者”[2],即此“元始运动者”之发生,自然之原因并无任何“决定影响”作用于其上。唯其如此,理性之人才能成为自己行动后果之社会责任的必然承担者。若按经验论,无自由之存在者,亦非“元始运动者”,则一切皆在先在条件之决定中,即处在自然因果链条之环节中,必将否定社会行为之自由性,所以也无人能承担自己行为后果之社会责任,依自然之法则,人必将由自己所负之责推诿与他者,此将为社会生活所不容。

康德以一种“非经验论者的经验论”[3]来批评唯理论的独断论,他认为唯理论的错误在于超越于可能的经验范围之外去寻找一种终极因,并视此种终极因并非理性思维活动的意向性,而为在理性认识活动之前即已存在的实体。康德认为,理性自身不存在一个真实的对象,它仅是一种规律而已,即它只为知性的认识活动应如何进行,并为最终达到经验对象之完全概念而终止认识活动提供一条指示性的规律而已。理性只是一种意向性活动,这种意向性活动必须立足于经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如果超出了经验的现象界,要想把超时空的物自体作为对象,并企图获得物自体的知识,则必然产生幻想和谬误,因为这将导致理性超出经验之外进行纯粹的主观建构,从而产生虚假知识。实践理性作为人的理性性格,作为自然人身上之先验部分,它是自由的。“自由就其实践的意义而言,乃脱离任何感性的冲动所加压迫之意志独立。”[4]人们曾把人的嗜好、愿望、需要等等具有偶然性特殊性东西提高到意志努力追求的原则高度。按康德的看法,如果人受这些偶然的特殊的东西支配,就没有自由,因为这些东西决定着人受感性的自然的存在条件的支配,这样就会使人沦为自然因果法则控制下的奴隶。为了获得自由,人必须将自己的理性独立起来。理性具有推理的力量和设定普遍原则的能力,理性必须绝对拒绝接受或容许任何外在的非原则的东西的侵扰,把自己绝对置于普遍原则或“绝对命令”支配之下,人才能获得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人遵循原则的自决能力和自主性。黑格尔认为,“自此以后,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便成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5]从这个意义上去看,则劳动就没有自由,因为任何劳动作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物质条件下才能进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现实的具体的人,只能在特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按照康德的看法,这种劳动是不自由的。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只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它并未超出理论理性的“形式主义”观点。[6]马克思认为,康德割裂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他把受“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变成了“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7]。

二、逻辑学只是表达和确证了理性的自由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从而也作为启蒙理性主义的完成者,他以逻辑学的形式表达和确证了理性的自由。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唤醒了理性的意识或思想的绝对内在性,从而把理性独立的原则,理性的绝对自主性确定为哲学上的普遍原则,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正是在这个原则上来理解理性的。他同样把理性视为超越于自然因果必然性限制的独立存在,视为纯粹的、绝对的、自由的存在,所以黑格尔的逻辑学即是关于绝对理性的真理。但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只是空洞的静止的抽象形式,是一种抛开差别性和现实性,单纯强调同一性的抽象形式,这种抽象形式如同黑夜一样,它使一切牛在黑夜里都变成黑的。这是知识空虚的一种幼稚表现。他认为绝对理性只有当它自身具有自我规定性时,只有当它是自身转化和自身是自身的中介时,即只有当它建立自身运动时,它才是个真正的现实的存在。只有建立在差别基础上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反映自身,才是绝对的真理。“如果中介或反映不被理解为绝对的积极环节而被排除在绝对真理之外,那就是对绝对理性的一种误解。”[8]就人的发展来说,胎儿固然先天地就是人,但人若想真正地成为人,必须经过后天的历练和教养。

任何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如狼孩,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人作为有教养的理性,是决不能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任何脱离现实生活具体内容的人,都将成为无任何内容的人,是一种浅薄、虚浮和空洞的人。因此,理性的教养和理性的运动是不能离开现实性的环节的。黑格尔认为,理性的运动不是不可知的,因为理性的运动始终在人的意识中实现的,所以理性必然成为人的意识的经验对象,所以他说,描述理性运动的科学“就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9]。在谢林看来,理性(自我)如果不运动(思维),它就什么也不是,从而就不能认识它,“自我只有通过自己的自我认识活动,才成为一种被认识的东西。”[10]理性运动作为意识的经验,它只能是一种内在的经验,如果缺乏必要的思维规定,它就不可能被陈述出来。真理是理性运动过程的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逻辑学作为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它即是陈述理性自身运动过程的科学。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他表达了理性思维的顽强进取精神和永不停息的面向未来的精神劳作。在“纯有”阶段即在无规定、无过渡、无分化之”无”的阶段,甚至是再往前追溯到“无之无”的阶段,人是处在原始的本能和天籁的和谐的自然状态或“伊甸园”状态。在这个阶段,人不可避免地成为“处在暴力”或“神圣权威”的奴隶。人将自己内心的自由自主性从而也将内心的一切重负都寄托于外在力量的奴隶生活,必然使自身的生命生活异化为“不堪忍受的生命之轻”。为了逃避这种不堪忍受的生命生活,人便努力去寻回那被异化出去的精神自由。一旦开始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时,人便与自然处于对立的“分裂状态”,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就表现为由“无”过渡为“有”。但这种”分裂状态”也不是人类应该停留的最后安息之所,因为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必然蕴涵着生命生活中所“不堪忍受的生命之重”。精神为了逃避独立支撑来自于“不堪忍受的生命之重”的压力,它必然反身去寻求自我肯定的精神安息,即努力去实现精神与自然的和解,这就是为什么“精神总是要通过自力以返回它原来的统一”的原因。[11]按照这个逻辑,精神将永远处于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永不停息的过渡和转化之中。这样,精神的运动总是以生命的生活为限度,同时,精神运动的内在动力又必然根源于生命生活。

正是由于人的“知识之树”与“生命之树”这种内在张力关系,才使人的精神永远按照否定的辩证法的运动方式向前发展。黑格尔完成了康德所确立的启蒙立场,即以逻辑学的形式实现并确证了理性运动和创造的自由性。黑格尔的精神劳动的积极创造性为马克思的劳动立场的确立提供了重要思想启迪。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结果。”[12]这是马克思哲学实现立场转变的重要契机。

三、劳动的自由是感性的现实的自由

所谓劳动的自由即是劳动者的劳动自由。只有劳动者摆脱和消灭奴役劳动的一切关系之后,才能有劳动者的劳动自由和个性独立。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思想中的合理性内核,并在超越它们的纯粹意识观点的基础上,把劳动自由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自由。

马克思的劳动自由思想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通过人的生产与动物生产的比较,从而确定人的生产,即人作为真正的人的生产的独特性。人只有摆脱肉体需要的支配,才能真正进行生产,人的劳动才能体现出自由自觉的本性,从而为理解异化劳动奠定了理论前提。另一方面,劳动自由只有从建立在人自己劳动基础上的自我发展中才能得到理解。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生活,所以劳动是人最本己的活动。意识作为劳动的机能,则有意识的劳动把自己的活动变成自己意识和意志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自己的劳动才是自由的。异化劳动则把自己有意识的劳动、自己的本质仅仅变成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第三,现实人的劳动必须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才能进行,脱离一定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人什么也干不了,只有把这些物质条件理解为人的无机身体,现实人的劳动才是可能的。而异化劳动剥夺了人自己的无机身体,则劳动就变成了抽象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着重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实质,为了有效说明异化劳动的实质,必须弄清楚非异化状态下的劳动本质。马克思在说明这个问题时的主要实证分析方法就是把人的劳动和动物活动进行比较,通过理清人与动物之间的明确界限,从而确定人之为人的真

正本质。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康德的启发。[13]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动物只在自己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摆脱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并且只有在他彻底摆脱这种需要的支配下才真正地进行生产。所以,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则是全面的。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人的机能。如果把这些机能同人的其他本质活动割裂开来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他们就具有动物的性质。人对自身的本质和自身的生活、对对象化了的任何属人的创造物的感性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对物的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享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在劳动中,人将自己的全部官能向世界打开。当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对象存在的时候,人自身也在其中成了对象的产物,人之所以能创造对象,就是因为自身即是对象的产物。劳动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生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这就是人的本来状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人的劳动变成了单纯谋生的劳动,人的一切机能和智慧都统统变成了谋生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对象同劳动者分离了,资本同劳动分离了,工人除了自身的劳动能力外一无所有,有人以为劳动者由此获得了自由,因为劳动者可以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但劳动者的劳动并不自由,这种自由只能是片面的自由,忍受痛苦的自由。资本家把劳动者只是看作劳动的动物,只是看作具有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劳动在经济学家那里只是以赚钱活动的形式出现,他们不考虑资本能养活多少工人,而只考虑能赚多少钱。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是有害的、造孽的。”[14]问题在于,在异化劳动中,工人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劳动,而是由工人本身之外的资本决定劳动,当资本需要劳动的时候,工人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当资本不需要劳动时,工人就没有生存的希望。从而工人的劳动成了外在资本运动的因果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工人的一无所有和自由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不仅不是真正的自由,反而使工人成了资本的奴隶。解放劳动首先在于消灭工人劳动中的虚假自由。[15]

劳动自由的另一种突出表现是实现个性自由。所谓个性自由就是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爱好、兴趣,按照自己的自然秉赋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即每个人可以只服从自己的决断和选择。黑格尔认为,作为有理性的人,作为有教养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最终决断的君主。用马克思的说法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像国王一样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每个人能够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才能有充分的劳动自由。同样,只有在自由的劳动中,才能肯定个性的独立性。在自由的劳中,人在自己的劳动和自己的劳动产品中享受到自己的生命表现,并直观地感觉到了由自己的个性所形成的毫无疑问的权利而感受到一种乐趣。当他人享受和使用我的劳动产品时,我感到我创造了他人的本质,我的劳动成了他人本质的必要补充,从而也证实了我的个性成了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我的劳动直接实现了和确证了我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16]可是在异化劳动中,由于人的劳动被资本控制,人的个性被资本的统一性抹杀,所以人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他的异己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利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利,而他本身,即他作为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这种劳动异化状态表明,在劳动者背后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力量和主宰力量,如果人的劳动是一种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那么,他的劳动就是不自由的。工人的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曾被设想得要比先前更加自由,而事实上他们更加不自由,因为他受更加强大的物的力量的统治。他的劳动不是出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而是由于外在的强迫。无产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这个使自己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一切关系,“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17]在马克思这里,劳动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活动,所以劳动总是表现为感性物质活动。没有感性的物质对象和物质条件,劳动就什么也实现不了。不仅如此,现实的具体的人总是有感性需要的人,人需要那些能满足自己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对象和物质条件存在,人的生存之所以依靠劳动,就是因为劳动能创造出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所以马克思把自然环境视为人的无机身体,只有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改造自己的无机身体,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对象存在,才能实现并证明自己的劳动的自由性。康德认为劳动没有自由,只有纯粹的实践理性才有自由。因为劳动一旦陷入感性的物质条件中,就要受到自然因果必然性的限制,所以就不可能有自由。只有把理性完全限制在纯粹的自我意识的界限以内,限制于

绝对的领域,理性才能自己支配自己,自己给自己做主,因而才是自由的。马克思认为,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这种自由意志只是一种”貌似独立的力量。”[18]如果人的本质力量不能在自己的对象中表达出来,实现出来,就不能证明自己是自由的。

意识是劳动的机能,而劳动却不是意识的机能,所以意识中的自由不能代替劳动的自由。自我意识如果只局限于自身的界限内支配自己本身,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或者它只能是一个虚假的自由。只有通过劳动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为对象的存在,从而达到对对象世界的改造,才能实现和确证自身的自由。异化劳动就是通过剥夺人的无机身体,即剥夺人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才使人的劳动变成了抽象的、片面的活动,以至于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变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丧失,人的生命的自我实现变成了生命的自我牺牲。所以人不能在感性的现实中实现自己,人的劳动就不自由。

康德所强调的摆脱自然因果必然性的限制的思想,马克思也注意到了,这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消灭异化劳动的思想,即消灭劳动之外在力量对劳动的强制和奴役。所不同的是康德要把自由仅仅实现于思想中。思想自己从来不能实现什么,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利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思想要有所作为,必须转化为人的劳动的力量。◆

【参考文献】

[1][2][4]康德1纯粹理性批判[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

[3][13](美)加勒特?汤姆森1康德[M]1北京:中华书局,20021

[5][6][11]黑格尔1小逻辑[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

[7][15]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

[8][9]黑格尔1精神现象学[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10]谢林1先验唯心论体系[M]1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

[12][14]马克思1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16]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17]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

[18]马克思,恩格斯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

[责任编辑:李 哲]

汉语姓名的拼写规则

197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外交部、测绘总局、地名委员会共同制订的《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作为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实施说明》,指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

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布《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指出:自通知发布之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

1988年7月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并实施《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指出: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

1996年1月22日,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T16159-1996)正式发布,自1996年7月1日起实施。

(丁 宜摘编)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献资料 1.原始资料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 ──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和这些原理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

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 劳动者就业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劳动者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法律赋予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职业并通过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的一项资格能力。包括劳动者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力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力。 (一)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不因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七条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赋予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有利于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竞争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可见如在招聘广告中限制性别、信仰等条件,必需是国家特别规定的工种或岗位,否则就是违法招聘广告。有关部门应完善招聘广告方面的法规,对招聘广告审查上有一套更具体的审查程序;对“就业歧视”行为进行制裁,并且在人们的观念上进行大力的引导和宣传。 (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保障。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权是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体现,劳动者自主择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建立新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对于用人单位这种违背职工意愿,合同到期后职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强行收取培训费的作法,在一些企业相当普遍。劳动者选择职业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就业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用人单位,不受外力的强迫;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就业后所享有的辞职权。当前对劳动者选择职业权利的侵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者辞职权的侵害。让人欣慰的是,新近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以上问题作出了较好的规定,劳动着的正当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二、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保障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不受侵犯,《劳动法》第五章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报酬权是劳动权利的核心,它不仅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有力的生活保障,也是社会对其劳动的承认和评价。目前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巩固: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 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 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本课结构: 本课讲解: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推翻封建制,必制造舆论)

(完整版)大学物理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习题解(详细、完整)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 描写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 。 解:加速度是描写质点状态变化的物理量,速度是描写质点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故填“速度”。 1–2 任意时刻a t =0的运动是 运动;任意时刻a n =0的运动是 运动;任意时刻a =0的运动是 运动;任意时刻a t =0,a n =常量的运动是 运动。 解:匀速率;直线;匀速直线;匀速圆周。 1–3 一人骑摩托车跳越一条大沟,他能以与水平成30°角,其值为30m/s 的初速从一边起跳,刚好到达另一边,则可知此沟的宽度为 ()m/s 102=g 。 解:此沟的宽度为 m 345m 10 60sin 302sin 220=??==g R θv 1–4 一质点在xoy 平面内运动,运动方程为t x 2=,229t y -=,位移的单位为m ,试写出s t 1=时质点的位置矢量__________;s t 2=时该质点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___,此时的瞬时加速度为__________。 解:将s t 1=代入t x 2=,229t y -=得 2=x m ,7=y m s t 1=故时质点的位置矢量为 j i r 72+=(m ) 由质点的运动方程为t x 2=,229t y -=得质点在任意时刻的速度为 m/s 2d d ==t x x v ,m/s 4d d t t x y -==v s t 2=时该质点的瞬时速度为 j i 82-=v (m/s ) 质点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为 0d d ==t a x x v ,2m/s 4d d -==t a y y v s t 2=时该质点的瞬时加速度为j 4-m/s 2 。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自由与理性

《老子》是全世界译本仅少于圣经,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有资格称为哲学专著的经典著作。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老子认为世界存在普遍的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道。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存在,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各自的规律,这就是德。 老子认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妄为,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肆意妄为。老子强调道没有目的,没有喜好,纯粹理性。老子的无为一直以来让人们误读为避世,不作为,如果将《老子》中的“无为”改为“理性”,会更容易理解老子的思想。老子无为概念的含义要明显大于理性一词,无为是理性,是按规律办事,是无私欲不妄为。 老子的世界观可以描述为:世界是统一的整体,存在着普通规律,世界无私欲无目的,纯粹理性。整个世界包括天、地、人、道,即宇宙星辰、地球生态、人和普遍规律。天地就是现代词语中的自然界,《老子》中的自然则指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自然界和人及其遵守的普遍规律构成了整个世界。世界上的万物之所以存在,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道,有各自内在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认识到这些规律,并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做,就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老子的人生观可以描述为:人是自由的,人要循着天性去做事,纯朴自然不妄为。老子认为世界是纯理性的,人也应该是理性的,要节制私欲,不要因私欲而肆意妄为。无为是理性,因为无私欲也代表着正义,所以无为无不为。孔子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就能天下太平,因为他理性不妄为,代表的是正义。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先人类未能将自身与自然界完全区分开来,人类文明还处在未开化的萌芽期,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完全区分开来,人类与自然界站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老子哲学就是这样的思想,是天人合于一的思想。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之后,自身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在天人合于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精神占了主流。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自由、理性。

理性与情感平衡之美

理性与情感平衡之美(《傅雷家书》思想精要) ——《傅雷家书》思想精要 由痛苦换来的快乐,才是永恒的。 我盼望了这么多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光,这上点我看得比什么都重。你能掌握整个乐曲,就是对艺术加深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的整个人格和心胸扩大了。 从今以后,处处要靠你的个人毅力、信念和意志——实践的意志。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但天下事有利必有弊,有长必有短,往往感受快的,不能沉浸得深,不能保持得久。 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突出的部份,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往,深深的种在自己的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份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只要不心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和缓。 你除了热情澎湃以外,更有个钢铁盘的骨骼,使人觉得又热烈又庄严,又有感情又有理智。给人家的力量更深更强。 艺术家更加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整理、归纳。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只要尽量以得失之度处,就能平心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成绩。这种修养趁现在做起还来得及。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精神上会放松得多。最折麿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 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这个心理卫生的功夫比你练琴更重要,因为练琴的成绩以心理的状态为基础,为主要条件。我前晌对恩德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的朦朦胧胧的感情分辩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然会跟踪而来。 现在我深信这个磨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眼看自己一天天的长大成熟,进步,了解的东西一天天加多,精神领域一天天的加阔,胸襟一天天宽大,感情一天天的丰满深刻,这不是人生最美满的幸福是什么,这不是最隽康最迷人的诗歌是什么? 最要紧的是保养身心的新鲜,元气充沛,那末你的演奏也一定会更丰富,更清新。 你说常在予盾和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茅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予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没有完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天。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完美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一、 自由落体运功 1、 定义: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注意(1)只在重力作用下 (2)从静止下落 二、 重力加速度 1、 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 方向: 竖直向下 2、大小:g=9.8 m/2 s 注意:(1)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地点,g 的值略有不同 a.同一海拔高度,纬度越高的地方,g 越大. b.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的地方,g 越小 . (2)一般取g =9.8 m/s 2 ,以题目要求为主。 (3)在不同的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一般不相同. 3 方向:竖直向下 4 实质:是一个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 (1)大小 : t v gt (2)方向 : 竖直向下 四 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和位移-时间图像 [例1]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2 ,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例2]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 【练习】 一、选择题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4.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5.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论就业与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

论就业与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城镇中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也在逐年增加,而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并且在长期增长,远远超过了就业需求量,劳动就业压力非常大,并且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新的社会就业问题产生了,劳动者就业方面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直接使劳动者更加看重劳动机会,也间接导致了在劳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而放弃了合法权利的保护,这反而又放任了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使之有增无减。在这种劳动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涉及劳动者不断增多的新趋势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如何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所谓各尽其能,就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所谓各得其所,就是人位相适、按劳取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要把每一个人安排到适合其发挥、发展的岗位上,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一)我国劳动者就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下岗和失业问题也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就业总量矛盾严重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下岗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结

论理性与自由

论理性与自由 理性能使人自由。,斯宾诺莎这么说过。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我们主要来谈谈理性。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谁都向往自由,于是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获得自由。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真正的自由是被限制着的,被理性,被法律,被道德准则 有这样一篇报道写道: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的“异质思维”

(完整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习题课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习题课) 一、旧知复习: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_________位移时间关系____________速度位移关系____________ 从开始运动始计时,1s末、2s末、3s末……速度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s内、2s内、3s内……位移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s末、第2s内、第3s内……位移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Δx=________ 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 t/2=_______某段位移内中点的瞬时速度V s/2=_______ 二、例题选讲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当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D、任何物体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的下落运动完全相同 2、甲乙两物体均在同一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甲的重力比乙的重力大,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自由落下,则在它们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大 B、下落1s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的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大 3、一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下落x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则它落下的位移x等于___________。 4、从某电视塔顶附近的平台处释放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和风的作用,小球自由下落。若小球在落地前的最后2s内的位移是80m,则该平台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该小球落地时的瞬时速度大小是多少?(g取10m/s2) 5、竖直悬挂一根15m长的杆,在杆的正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察点A,让杆自由落下。求杆全部通过A点需多少秒?(g=10m/s2) 6、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在下落过程中( )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7、石块A自塔顶自由落下s1时,石块B自离塔顶s2处自由落下,两石块同时落地.则塔高为 ( ) A.s1+s2;B. 1 2 2 1 4 ) ( s s s+ C. ) (4 2 1 2 1 s s s + D. 2 1 2 2 1 ) ( s s s s - + 8、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离地面125 m时打开降落伞,伞张开后运动员就以14.3 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 m/s,问:(1)运动员离开飞机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2)离开飞机后,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地面?(g=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商南县高级中学蒋宏忠 72630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以及地球上不同地点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学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实验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事物规律迁移及应用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渗透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2.加强对控制变量思想的认识。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难点】 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g=9.8m/s2。 【教学方法】 1.观察法(生活与实验) 2.实验法

3.阅读法 【教学用具】 CAI课件、纸片若干、牛顿管、粉笔(举例用)、书签、直尺(实验用)。 【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与特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 ·自由落体加速度与基本公式。 ●引入(时间约2分钟) 1.文学家们在形容秋天的落叶的时候,常常说:飘零的落叶,却从没有人说飘零的苹果或者飘零的铅球呢? (学生回答:因为苹果下落得比树叶要快) 2.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比落叶下落得快呢? (学生答回:A.因为苹果的质量比树叶的质量大;B.因为苹果和落叶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 3.介绍历史: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大量的观察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幻灯片1) 4.过渡: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物体下落是否受到空阻力的影响呢?请同学位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解决这个两问题。(幻灯片2) ●自由落体运动──探究实验(时间约3分钟)

材料作文理智与情感及范文四篇

材料作文“理智与情感”及范文四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理解方面: 概念理解: (1)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2)情欲,指人的各种情感和本能欲望。 (3)莎士比亚的话的理解:“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秤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意思是人们应该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欲”,如果放纵情欲,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顶的结局。其强调了“理智”在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和放纵“欲念”的严重后果。 (4)朱光潜的话的理解:“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朱光潜先生认为,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因而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同时,“问理”者,强调做事情应该符合事理,符合礼仪,符合法律,因而,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者,强调一切源于内心,随心之喜怒哀乐行事,因而,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

高中物理公式(word完美版)

高中物理公式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 极>g 赤,g 低纬>g 高纬)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两个分力垂直时: 2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μ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

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 劳动者就业权就是我国宪法赋予劳动者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就是法律赋予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职业并通过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的一项资格能力。包括劳动者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力中居于首要地位,就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力。 (一)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不因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七条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赋予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有利于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竞争与社会公正的实现。可见如在招聘广告中限制性别、信仰等条件,必需就是国家特别规定的工种或岗位,否则就就是违法招聘广告。有关部门应完善招聘广告方面的法规,对招聘广告审查上有一套更具体的审查程序;对“就业歧视”行为进行制裁,并且在人们的观念上进行大力的引导与宣传。 (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保障。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权就是劳动者人格独立与意志自由的法律体现,劳动者自主择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与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建立新型、稳定、与谐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对于用人单位这种违背职工意愿,合同到期后职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强行收取培训费的作法,在一些企业相当普遍。劳动者选择职业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劳动者在就业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用人单位,不受外力的强迫;另一方面就是劳动者在就业后所享有的辞职权。当前对劳动者选择职业权利的侵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者辞职权的侵害。让人欣慰的就是,新近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以上问题作出了较好的规定,劳动着的正当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 二、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保障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不受侵犯,《劳动法》第五章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报酬权就是劳动权利的核心,它不仅就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有力的生活保障,也就是社会对其劳动的承认与评价。目前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所存在的问题主

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 理性与感性是人的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造就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理性的人往往淡定,从容,比较容易有深度,有思想。感性的人往往注重内心,容易被感动,或者是情绪高昂,或者是多愁善感。总之,感情与理性就像是天平的两端。如果可以保持一种平衡。就可以让一个人的人格变得非常充实。 理性的人往往注重思考。所以性格一般较为内向。因为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所以,这类人的特点就是稳重,成熟,深沉,明理。他们不会动不动就发脾气,也不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去冒险。他们拥有很深的涵养。就像是一座座冰山,深藏不漏,但是往往一鸣惊人。往往是理性的人成就了这个社会。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等。都是理性的人,因为理性,所以他们可以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因为理性,他们谨慎仔细,深思熟虑。所以,他们一辈子做的事情也许不多,但是往往可以改变这个社会。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邓小平不可能制定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牛顿不可能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这样的经典。如果没有理性的思考,鲁迅不可能写出那一偏偏惊世骇俗的奇闻。理性的人,对凡事,看得开,看得透。所以,他们乐观,坚强,执着。但是,一个人如果绝对的理性,又会陷入一种极端无法自拔。很可能导致冷漠。因为凡事都看开了的人,会“外化而内不化”,不问世事,独善其身。心中自然会少了几分热血。这就需要感性来调节了。 感性的人,往往注重情感。他们会为了感情不顾一切。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地很彻底。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推心置腹,但是会显得有些浅薄,幼稚,天真。他们,往往率性而为。如果愤世嫉俗,就一定会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如果深陷感情,就往往欲罢不能,缠绵悱恻。这样的人,爱一个人会爱得

新形势下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摘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一贯重视对劳动者就业权利的规范和保障。然而,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严峻性不单单是社会劳动就业率低、失业率高这些简单的统计数字上了,而且还包括大量劳动者对自身就业权利毫无安全感的心理预期,这显然成为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难题。 关键字: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突出问题;对策 一、我国关于劳动者就业权利的相关规定及分析 所谓权利,实质上就是法律规定并保护的利益。而就业权即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就业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必须向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这有大量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规定。依据《宪法》的规定,于2007年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明确、具体地规定了劳动者一系列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等等。而《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则侧重对不同群体的劳动就业权。 细究上述法律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在劳动者就业权利立法方面强调了几点:首先,充分肯定了劳动者就业权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最基本的权利,并以宪法形式予以明确;其次,具体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明文规定了禁止就业歧视和对特殊劳动就业群体予以就业保护。再次,具体规定了劳动者享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从法律的高度获得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主择业的保障。最后,强调了国家和用人单位在保障劳动就业权实现过程中的义务,突出体现了劳动立法以劳动者权利为本位的基本立法精神。这些, 正是新形势下加强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的基本法律依据。在现代社会,就业权不仅仅是获取物质保障的权利,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劳动者不仅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存在权利受损的情况。 二、新形势下劳动者就业权利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央政府一直重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我国也建立了门类繁多的劳动标准体系,“劳动法理应更好的保护劳动者权益,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悖论的出现,根本说明了制度实施存在严重问题,即是说,我国就业权利保护方面的问题之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还处于文本状态,未起到真正规范的作用。 其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步,现阶段下竞争愈演愈烈,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人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带来了劳动年龄段人口的膨胀,而且会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难以摆脱巨大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历史存量太大而且增长迅速, 导致供求不平衡,从而产生就业权利无法保障的状况。 李培林分析了今后几年我国劳动力持续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认为“无论采取哪一种可能的生育率假设来测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的局面都是无法改变的”。经过测算,他认为,“1995年的劳动力资源8.2亿,2000年为8.6亿,2005年将超过9亿,2025年将超过10亿,其后一直到2050年都会保持在10亿以上”。具体到我国城镇, 李培林认为,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较前几年更加严重2000年我国城镇能提供就业机会700—900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教案(2)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一、内容解析: 1、内容: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解析 本课包含了本专题的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和第四课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含义、背景、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卢梭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对理想主义进行了补充。启蒙运动时西方思想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人得到彻底的解放,为反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得人文主义的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同时也对欧洲及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含义、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 (2)掌握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3)掌握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影响。 (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5)启蒙运动的意义。 2、解析: (1)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及17、18世纪欧洲社会变化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阅读掌握他们思想观点,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图表比较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掌握他们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反思感悟来拓展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 1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材料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2、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置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启蒙运动——启蒙的真谛——浪漫主义—理性主义的补充 (二)教学基本情景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导入: 我们在前面两节学习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

情感、理性、认知

情感、理性、认知 在情感与认知之间架起一杆理性的天平! ——题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丰富的主观情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构筑起纷繁复杂的社会体系。情感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融架设自由的桥梁,它以亲情、友情、爱情……维系着整个社会;认知则为人与客观的事或物之间的理解与探知铺就了通途!情感与认知之间,本就是相对独立的,对等的。然而实际上,冲动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观认识往往驾驭着人类的言行,替代了客观的认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对失窃的事实时,对同样作出劝诫的儿子与邻家的老人,抱持着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原因何在感情上亲疏之别左右了他对客观事实的评价! 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

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太平天国的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开创了反帝反封建的创举,却由于统治者洪秀全的独断专行,任人唯亲,大肆提拔同宗族的亲信,封王封侯,排挤同属统治阶层中非其宗族的开国元勋、元老,诸如石达开、杨秀清、韦昌辉……导致苦心经营的大好山河断送人手,石达开愤然率天国精锐出走天京,韦昌辉滥杀无辜酿成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是当时农民阶级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据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谓的"亲情"葬送了太平天国以及千百年来农民斗争的血泪结晶! 历史的硝烟,并不曾掩去人们心申的理性。建国后,毛泽东同志毅然拒绝调用湘潭老家的亲友赴京任职的请求,甚至将自己的亲生儿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线,提拔任用党内外有识之士,为共和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任人唯贤的典范! 用理性的思维来衡量感情与认知,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统一,不失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绝佳手段! 俗语说得好:帮理不帮亲!先人为我们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今人又将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与认知,打造更为美好的明天。

孟德斯鸠的理性自由法思想

孟德斯鸠的理性自由法思想 周贵卯 Ξ (湖北警官学院 思想品德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34)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孟德斯鸠的理性自由法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影响。文章认为:孟德斯鸠主张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这一具有原创性的、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哲学理论,对西方近现代宪政体制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时也是今天中国在强化国民的民主法律意识、防止和减少腐败过程中可以借鉴和利用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孟德斯鸠;理性;自由;法律 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A 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这部煌煌巨著以独特的方式研究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基本法律问题,但其最精彩的同时也是全书灵魂的内容是其理性自由法思想———主张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这部著作也因此被伏尔泰称之为“理性自由法典”[1](P140)。 一、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 什么是法?孟德斯鸠说:“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他的法;物质世界有它的法;高于人类的‘智灵们’有他们的法;兽类有它们的法;人类有他们的法。……由此可见,是有一个根本理性存在着的。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2](P1) 这里所谓的“法”大体上相当于“规律”,或者说是广义的“法”,他对这种“法”的界定和阐释充满了理性精神:强调一切事物都有法,上帝有上帝的法律,人有人的法律,一切都要用法来衡量。这种理性论在当时神学统制一切的时代,是一枚烈性炸弹,它摇憾了封建主义和专制暴政的堡垒———教会的统治。在这方面笛卡儿是先驱,他把理性当作一切知识的最后标准,把 神学驱逐出科学的领域。孟德斯鸠进了一步,他不但把科学和神学分开,而且把上帝和人分开,主张用法的绝对权威取代神的绝对权威,这样,在他的国家法或者说人定法理论领域里,是完全没有上帝和神学的地位的。所以他又讲:“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的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2](P6)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这一耀古烁今的真理性命题,赋予了法律以合乎自然和人性理性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是围绕法的精神而展开的。对于什么是法的精神,今天的人们都会说,法的精神就是自由、平等、公正、效率等等,孟德斯鸠思想中的法的精神当然包含了这些内容,但他并没有直接这样讲,而是说,法的精神是指下列几种关系:法律与政体的关系;法律与国家自然环境的关系;法律与自由的关系;法律与立法者的目的的关系;法律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等等,以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2](P7)。《论法的精神》的主体内容就是论述这些关系。 孟德斯鸠对法的精神的论述,不仅视角独特,而且观点也别开生面。比方说,在法律与政体的关系方面,他认为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实 32 2002年第5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Shayang T eachers C ollege N o.52002Ξ收稿日期:2002-08-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