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年表

郁达夫年表
郁达夫年表

1896年 12月7日(夏历十一月初三日),诞生于浙江省富阳县城市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取名文,幼名荫生,表字达夫。 1898年父郁企曾病殁。全家生活靠母亲陆氏摆炒货摊和六亩祖传薄田收入维持。 1902年春,入亲友罗氏自设的私塾启蒙,塾师葛宝哉。 1903年春,改入魁星阁私塾,塾师张惠卿。 1904年春,进入公立书塾“春江书院”。开始接触古典文学作品,并学习写诗。《自述诗》之六云:“九岁题诗四座惊”。 1907年春,转入由书院改建的新式学堂——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1年 1月,高小毕业,获得奖品《吴梅林诗集》。2月,离富阳赴杭州。考上杭州府中学,因经费不足,改入嘉兴府中学。9月,转入杭州府中学就读,与徐志摩同班。 1912年 9月,转入美国长老会办的之江大学预科(原名育英书院),不到半年,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而被开除。 1913年春,转入美国浸礼会在杭州办的蕙兰中学就读,不久因不满学校的奴化教育,决意回家独居苦学。9月下旬,随在北京高等审判厅任推事而被派赴日本考察司法的长兄郁曼陀动身赴日本留学。 1914年 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并获得官费生资格。初读一部(文科),后遵兄意转入三部(医科)。与郭沫若结识,成为共同爱好文学的好友。 1915年 6月,开始在上海《神州日报》上用郁达夫名字发表旧体诗作。7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毕业。 1916年春,结识日本汉文学家服部担风,参加了服部担风主持的“佩兰吟社”定期集会,并开始在他编辑的《新爱知新闻》汉诗栏上发表旧体诗作。 1917年 6月下旬,离开名古屋回国探望病中的祖母。8月初,回到富阳。与孙荃(1897—1978)订婚。9月初,返回日本。 1918年 5月,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中日军协约”掀起罢课学潮,达夫积极响应。 1919年 7月,在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11月中旬,返回日本,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即现在东京大学前身)经济学部。 1920年 7月,回国与孙荃结婚。后生女洁民、正民,子天民,另有一子龙儿夭折。 1921年 6月8日,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第二改盛馆郁达夫寓所成立创造社,并决定出版《创造季刊》。10月15,第一本小说集《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第三种。 1922年 3月15日,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付印,5月1日起由泰东图书局正式发行。郁达夫在该刊上发表小说《茫茫夜》和论文《艺文私见》。3月底,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经济学科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5月11日,沈雁冰从《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三十七期起连续三期以笔名“损”连载《〈创造〉给我的印象》,对郁达夫的《艺文私见》等文提出反批评,并逐篇评论《创造》季刊创刊号中的各文。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论战。9月17日,胡适在《努力周报》第十二期发表《编辑余谈——骂人》,指责郁达夫和创造社其他成员“浅薄无聊”,引起创造社和胡适派文人的一场笔战。 1923年 2月17日,与鲁迅结识。5月19日,作《文学上的阶级斗争》,首次在中国文艺界提倡文学应该为阶级斗争服务。10月初,小说、散文集《鸢萝集》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辛夷小丛书”第三种。11月2日,《创造日》停刊,共出101期。11月初,结识沈从文,并予以同情和帮助。11月16日,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2月13日,《现代评论》在北京创刊,开始为它撰稿。 1925年 10月31日,《咒甲寅十四号的评新文学运动》在《现代评论》第二卷第四十七期发表,配合了鲁迅批判章士钊的斗争。 1926年 3月18日,向往南方革命,与郭沫若、王独清同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教授。6月初,因子龙儿在京病重,离广州去北京。6月19日,抵京。龙儿已于14日死去,苦痛不已。 1927年 1月14日,认识王映霞,并开始追求她。4月8日,作《在方向转换的途中》,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的高压政策。同日又作《〈鸭绿江上〉读后感》,肯定蒋光慈的小说,并呼唤产生“烈风暴雨般的粗暴伟大,力量很足,感人很深的文学”。4月11日,作《公开状答日本山口君》。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午后出去访友人,谈及此番蒋介石的高压政策,大家都只敢怒而不敢言。”5月10日,在一次宴会上得知国民党当局要他“为他们帮助党务”作为“交换条件”,以“保证创造社的不封”,立却“托病谢绝”。5月23日,有人引诱郁达夫“出去做个委员”,断然拒绝。5月28日,托病去杭州暂避。5月29日,国

民党当局到创造社出版部搜查,逮捕职工数人,并调查郁达夫在杭州的住址。6月5日,与王映霞订婚。7月31日,成仿吾到达上海。郁达夫“将创造社出版部事务全部交出”,“从此脱手”。8月15日,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刊登启事,声明退出创造社。文艺论著《文学概说》由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为《百科小丛书》第137种。9月3日,作《农民文艺的提倡》,提出文艺要表现“占最大多数,最大优势”的农民阶级,要描写“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感情,农民的苦楚。”10月5日,参加由北新书局李小峰宴请鲁迅的宴会,与鲁迅重逢。10月6日,设宴欢迎鲁迅。从此,进一步与鲁迅成为至交和战友。 1928年 1月16日,在《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六号上发表《卢骚传》,配合了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本月,与王映霞结婚。婚后租住嘉禾里一四三号,不久后改住一四四号。2月16日,在《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八号上发表《翻译说明就算答辩》,进一步与梁实秋论辩。本月,由钱杏村介绍,秘密加入太阳社。8月16日,在《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九号上发表《对于社会的态度》,详细阐明自己脱离创造社的原因,批评创造社作家攻击鲁迅。 1929年 7月,作鲁迅与北新书局版税纠纷的调解人和鲁迅与林语堂冲突的和事佬。10月6日,得知安徽省教育厅长程天放攻击自己为“堕落文人”,并列入“赤化分子”名单中,准备加以迫害,立即乘船回沪。 1930年 2月10日,离沪去杭州、富阳小住。2月13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为发起人。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由鲁迅提名为发起人之一。11月,致函“左联”负责人,表示不能经常参加“左联”的会议。结果,被开除出“左联”。 1931年 1月17日,李初梨在上海东方旅社参加党的会议时被捕,郁达夫积极奔走营救。12月19日,参加周建人、胡愈之等集议组织的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成立大会。 1932年 1月1日,在《新月》第四卷第一期上发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志摩在回忆里》。1月7日,在暨南大学作以《文学漫谈》为题的讲演,号召青年学生“要用文学来作宣传,唤起我们本国的群众,叫他们大家起来反抗帝国主义。”2月4日,与鲁迅、茅盾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谴责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战争”。2月8日,与戈公振、陈望道等组织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并任编辑委员和国际宣传委员会委员。4月20日,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不久即被国民党查禁。7月5日,作《文艺论的种种》,强调指出“文学是非要大众化不可的”。7月10日,发起文化界人士集会,与柳亚子、茅盾等32人联名致电南京国民党当局,要求释放泛太平洋产业同盟秘书牛兰夫妇。9月,林语堂执编的《论语》创刊,被聘为特约撰稿人。在创刊号上发表散文《钓台的春昼》,控诉了蒋介石这一“中央党帝”的暴行。 1933年 1月,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杨可佛等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本月,作《为小林的被害檄日本警视厅》,抗议日本法西斯当局杀害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的野蛮行径。4月3日,出席民权保障同盟全国执行委员会和上海分会的联席会议,讨论营救中共党员廖承志、罗登贤等人。春,参加宋庆龄举行的一次民权保障同盟的会议,对史沫特莱说:“我不是一个战士,我只是一个作家。”5月15日,领衔发表《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5月23日,与蔡元培、杨杏佛等联合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逮捕作家丁玲和潘梓年。8月16日,在《中国著作家欢迎巴比塞代表团启事》上签名。欢迎参加远东反战会的外国代表团。12月30日,鲁迅为王映霞书写诗幅《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1934年 5月1日,撰文参加《春光》杂志发起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作品产生”的讨论,认为鲁迅的《阿Q正传》和茅盾的《子夜》都是伟大的作品。9月,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创刊,任编辑委员。12月5日,开始在《人间世》陆续发表自传(一)至(八)。 1935年 7月,在杭州官场弄般若堂边购地,开始兴建“风雨茅庐”。10月,《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 1936年 2月2日,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赴闽。2月7日,被委任为福建省政府参议。6月12日,被任命为福建省政府公报室主任。9月25日,在福州路致中学讲演《国防统一阵线下的文学》,对“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上口号,谈了自己的看法。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连夜致电许广平。10月20日,在赴沪轮

船上作《对于鲁迅死的感想》:“鲁迅虽死,精神当与中华民族永在。”10月22日,瞻仰鲁迅先生遗容和参加鲁迅先生的葬仪。10月24日,作散文《怀鲁迅》。11月13日,以为福建省政府采购印刷机和日本文艺界邀请讲演名义离沪赴日本请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战。抵达日本后不几天,和郭沫若一起出席日本改造社举行的欢迎会,会上讨论了翻译出版《大鲁迅全集》事宜。后又于11月29日和12月6日两次探望郭沫若。 1937年 1月3日,离开厦门。在厦门期间,曾支持厦门大学学生向厦门国民党当局要求将一条经南普陀的大道改名为“鲁迅路”,以纪念鲁迅,但未有结果。3月1日,为日本改造社出版《大鲁迅全集》而写的《鲁迅的伟大》一文在《改造》第十九卷第三号上发表。5月18日,致电郭沫若,转达国民党当局的意见请他回国。7月27日,郭沫若由日本回到上海,参加抗战。郁达夫专程赴沪迎接。10月20日,在《小民报·怒吼》上发表《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认为“纪念先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赓续先生的遗志,拼命去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及黑暗势力奋斗。” 1938年 1月初,得悉老母陆氏于去年12月31日饿死故里的噩耗,悲痛至极。3月9日,应郭沫若的邀请,赴武汉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3月27日在武汉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被选为理事。5月9日,作《日本的娼妇与文士》,痛斥为日本军阀为虎作伥的佐藤春夫。5月14日,在文艺界人士《给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上签名,正告周作人不要堕落为民族罪人。8月1日,在戴望舒主编的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创刊号上发表《抗战周年》,宣传抗战必胜。12月18日,偕王映霞和长子郁飞离开福州赴新加坡。 1939年 1月1日,应邀前往马来亚槟榔屿参加《星槟日报》创办典礼。同日,在《星洲日报》上发表政论《估敌》,对敌人的动向和虚弱本质作了精辟的分析。1月9日开始主编《星洲日报》早版的《晨星》副刊和晚版的《繁星》副刊。1月15日,接编《星洲日报星期报》和《文艺》副刊。1月21日,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发表《几个问题》,引起了星马文化界的一场论战。2月5日,接编《星槟日报星期刊》的《文艺》双周刊。2月9日,在《星洲日报·繁星》上发表《满江红——福州于山戚武毅公祠新修落成而作用岳武穆公原韵》,抒发了捍卫祖国的豪情。3月22日,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发表《杂谈近事·捐助文协的事情》,号召《晨星》投稿者把稿酬的一部分或全部捐助“文协”。11月23日,长兄郁曼陀在上海遭到日伪特务暗杀。次年3月24日上海律师公会举行盛大追悼会,郁达夫遥寄挽联。 1940年 2月,与王映霞协议离婚。4月7日,开始编辑《星洲日报星期刊》的《教育》周刊。4月19日,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发表致林语堂的信《嘉陵江上传书》,表达了与林语堂的真挚友谊和对国民党权贵的不满。7月上旬,《星洲日报》主笔关楚璞辞职回国,郁达夫代主笔三个多月,承担撰写社论之责。7月至8月,因足疾,委托青年诗人冯蕉衣主持《晨星》编务。本年秋,结识新加坡英政府情报部华籍职员李筱瑛。10月11日,参加在武吉智马青山亭举行的青年诗人冯蕉文的葬礼。10月17日,在《星洲日报·晨星》上刊出“纪念诗人冯蕉衣”特辑。 1941年 2月23日,出席星华筹赈会主办的刘海粟画展开幕典礼。3月14日,领衔发表《星华文艺工作者致侨胞书》,抗议国民党当局发动皖南事变,要求团结抗日。4月起,主编英政府情报部出版的《华侨周报》。5月9日,在《星洲日报·晨星》上撰文介绍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谎》。8月,翻译林语堂的《瞬息京华》,开始在《华侨周报》连载,三四个月后中止。12月27日,出席陈嘉庚领导的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兼任文艺股主任。 1942年 1月6日,出席星华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主席。2月4日,日军开始进攻新加坡,国民党政府驻新加坡领事馆拒绝签发回国护照,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巴美吉里汶。2月6日转至荷属另一小岛石叻班让。2月9日转至望嘉丽。2月16日,转至望嘉丽对岸的保东村,开始蓄须,学习印尼语,准备长期隐蔽。开始写作《乱离杂诗》。3月初,与王纪元转到保东村附近的彭鹤岭,以开设一小杂货店作掩护,改名赵德清,任店主。4月中旬,乘船前往苏门答腊西部了帕干巴鲁。5月初,到达苏门答腊西部高原小市镇巴爷公务,以富商身份出现,先住广东华侨开设的海天旅馆,

后租住一座小洋房。5月底,在巴爷公务侨长处,被日本宪后发现精通日语。6月初,被迫去武吉丁宜日本宪兵分队任通译。9月,开设赵豫记酒厂,任头家(老板)。 1943年 2月,假装肺病辞去宪兵分队通译职务,回到巴爷公务主持酒厂,不久又集资开办造纸厂和小型肥皂厂。9月15日,与华侨姑娘何丽有在巴东结婚,后生子大雅,女美兰。 1944年 2月,被汉奸洪根培等告密,真实身份被日本宪后发现。要胡愈之、沈兹九和张楚琨等立即转移。本年,在巴爷公务公路上,打了汉奸洪根培两个耳光。 1945年 2月,作遗嘱。8月16日,从收音机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万分高兴,立即写信通知棉兰的胡愈之等准备迎接胜利的到来,并曾召集当地华侨组织欢迎联军筹备委员会。8月29日晚,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古丁宜的丹戎革岱的荒野中,或在武吉丁尼秘密隧道中推下后面的万丈悬崖而亡。殉难时仅50岁。

郁达夫《沉沦》赏析教案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 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 真挚,格调清丽。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 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 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 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郁达夫先生的文章特点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 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精)

谈谈郁达夫早期小说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关键词]郁达夫艺术风格自我暴露 郁达夫早期小说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早年作品如《银灰色的死》。 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 郁达夫早期作品,主要写了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所受的歧视和侮辱,并对主人公的无限忧郁予以彻底的暴露。《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二、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 “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郁达夫就是将吃饭问题的艰辛,社会制度的罪恶,失业的悲痛,饥寒交迫的滋味,一一如实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钱杏邨在《<达夫代表作>后序》中写道:“从他的创作里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社会经济,是不容青年存在的。” 三、以惊人的坦率来暴露爱情的苦闷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郁达夫在其《日记九种》中写道:“名誉、金钱、女人都同时地三角联盟来向我进攻!悲哀啊!真是说不出来的悲哀!” 五四时期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时代。然而,封建军阀的和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使这种思想失去了现实的土壤,变成一种无望的痛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郁达夫以自己的大胆和直率,对爱情的追求,性苦闷以及妓院生活等,做了惊人的自我暴露和毫不掩饰的刻画。 郁达夫小说关于爱情的追求性苦闷的暴露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钱杏邨先生把这个社会其归结为人生理问题。(《<达夫代表作>后序》)是有些简单化的。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失去了一切人间温暖时才进入妓院大门的,而他们都不是把女性作为泄欲工具,而是把它们当做一个“人”,在欣赏,关心和爱怜的。这些妓女形象如海棠,碧桃,翠云等,全无一点淫污之感,他是借碧桃,此宣泄

《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编号: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四届“探骊杯”大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参赛论文 题目:《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专业:汉语言文学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一、创作之袒露自我 (5) 二、形象之忧郁 (5) 三、环境之忧郁 (7) 四、表达之忧郁 (8) 参考文献: (9)

《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摘要:郁达夫的一生是忧郁的,他这种忧郁的情结铭刻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 铭刻在一字一句间。《沉沦》这篇轰动文坛不朽之作更是将郁达夫忧郁情绪表现到了极致!无论是创作态度、人物形象还是表达方式都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情调。 关键词:《沉沦》忧郁情调创作袒露人物环境表达方式 From the sink of Yu Dafu's melancholy Author:Yao Rui Tutor:Professor Li 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Abstract: Yu Dafu's life is blue, His melancholy complex imprinted on his hero in his fiction and print every single word or phrase.Sink this sensational literary masterpiece is the Yu Dafu’s depression to the extreme performance! Whether the creative attitude or figures or expression can reveal the melancholy. Key words: “sink”:melancholy mood:The creation of bare:Figure environment expression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赏析——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文章的首句“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忆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以人生阅历来说,我是不能与郁达夫先生相较的,我却也能在自己已走过的日子中品出个中滋味。 以我这种狂妄的年纪是很容易说狠话的,也易感情用事,相互争吵过的同学,老师也是一定有几个的。现在想来,已没了当初的愤与怨,只有嘴角的笑意能代表我此时的想法。因此,我是没有真正讨厌过一个人的。现在在我脑中留下的,只是那时的几个画面,让我回味。 先生虽未在北平久住,但对它的感情确是最深的。他说他当时的北平是典丽堂皇,悠闲清妙的。初读时,以为这两个词是不应同用的,在思维中已形成了两词是对立的观念,多读几遍,便觉得十分合适。 “典丽堂皇”显而易见是向着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而言。帝已老去,而城依然。也许是王者之气浸染着这些建筑,现在在游览这些地方时,在富丽堂皇的外表下,还能感受到浓重的肃穆气息。 北平的四合院是十分“悠闲清妙”的,喝喝酒,吃吃茶,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有一丝寒意。记得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有写道: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

肉,刨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如雪,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1 文题为《北平的四季》,但又何止是四季,简直就让我们把北平都了解了个大概。北平的人事品物,北平物质的供应,北平房屋的防寒装置等等,从细微处描写景物,文字平易,却有言简意远,朴拙幽深的意境2。让我这个从未在北平呆过的人也能把北平游览一遍。 北平的春,“来也无信,去也无踪”;北平的夏,让你“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一般;北平的秋,有一种“悲哉秋之为气3”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4”的哀感,因此先生才说:北平的秋,是真正的秋;北平的冬,应是先生最喜爱的,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 北平的四季美景如斯,先生却在提醒我们,这是“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一切美景都是为了唤起人们的爱国之情5。其实先生也与鲁迅先生一样,是“用笔杆战斗的人”。 注释: 1.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2.选自《大学语文》第155页。 3.原为“悲哉,秋之为气也”选自战国宋玉《九辩》。 4.选自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5.选自《大学语文》第156页,有改动。 关键词:北平四季郁达夫赏析先生 09206203304 董佳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郁达夫故都的赏析2球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2 (2009-11-15 08:56:47) 转载 分类:文学历史资料 标签: kk文化 文化 作者进而又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在比较和议论中进一步感叹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可见,作者把自己对秋之情无疑又渲染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作者用心中之秋写笔下之秋。从五个方面刻画故都的秋的景象,景象无不留有作者心的痕迹:北国院内赏秋景、北国槐下知秋物、北国蝉底听秋声、北国雨后感秋意、北国秋清话秋果。至于传统的文章里明秋情的内容,是联想的展开,不在景物描写之内容。作者围绕着故都之秋,文不离题,一唱三叹,或聚或散,或叙或议,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字里行间,由首至尾无不融情于景,情景交汇,情感的波澜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层层递进,层层迭起,通篇洋溢着一股恋秋的主旋律。 《故都的秋》主要写作方法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绘景色用描写的方法,如“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写游踪用记叙的方法,如“从杭州赶上青岛”“从青岛赶上北平”这是记游踪,它是游记的一个必备因素和特点;开发深味用议论笔调,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将抒情渗透在叙事、写景、议论之中,如“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不用浓墨重彩,一篇《故都的秋》满写着赞美、眷念的韵味的和幽远、落寞的情怀。故都的秋早已都被作者涂抹了一层清、静、悲凉的色彩。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究竟在哪里呢?在秋院的破壁腰,在秋槐的落蕊旁,在秋蝉的残鸣中,在秋雨滑落下,在秋果的成熟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时。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姓名何志美学号 1342001259984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 2015年 5月 27日

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何志美 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 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 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一)坦率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这种赤裸裸的自我暴露式的内心描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郁达夫早期小说《沉沦》、《血泪》、《茑萝行》等常常以自己的遭迹、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充实的勾勒了自己纯真的生活。正如他所主张的那样:“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的。郁达夫对于生活,尤其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理活动都毫无保留地予以大胆的自我暴露,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保留了弱国子民在异国他乡遭受的种族歧视及忧闷和孤独。郁达夫早期作品《沉沦》就描写了一个患“忧郁症”的留日中国学生。对其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惊醒细致的刻画。抒写了“弱国子民”在异邦所受到屈辱冷遇,以及渴望纯真的友谊和爱情而终不可得的失望与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盼望祖国早日富强起来的热切心愿。这是一个染有当时“时代病”的青年典型,他酷爱自由,多愁善感,关于生活在无限的幻想之中,他热爱生活却又不被人理解,才华横溢却又无所作为,希望麻醉自己而有良心永不死亡,他是一个苦闷的失去任何大小依托的人。 暴露的生活的贫困和失业的悲哀,愤怒的诅咒罪恶的社会制度。郁达夫1922年回国,他开始体验到贫困和失业的痛苦。在《血泪》中,主人公“我”是个东洋留学生,遇到了一个卖文赚钱的差事,然而却遇到了问题,当外套的二角钱和六七个铜板,若买了纸币,就不得不饿肚写小说,若吃了饭,又没有买纸笔的钱。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极端贫困和凄惨。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最大问题。“一踏上上海的岸,生计的问题就逼近到我的眼前来。缚在我周围的命运的铁锁圈,就一天一天扎紧起来了。”(郁达夫《茑萝行》)。郁达夫就是将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浅谈郁达夫的成长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别:AS10011 学号:AS1001140 姓名:邹土娇内容摘要:郁达夫的创作独树一帜,其小说或是散文,都充满着这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本文重点探讨郁达夫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主人公的忧郁性格的联系,以及对其小说特点形成的原因。分别从他的童年和成年后的经历进行论述。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忧郁成因童年经验留学日本 每个作家的经历对其文学创作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没有哪位作家的作品是凭空想象的,完全不依赖以生活实际。尤其是小说,一部成功感人的小说必定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我们相信小说中的主人公必定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真实人物为原型,小说中的事件也是以生活中的某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因此小说才会令读者感动并产生共鸣,那么更何况一直主张小说都带有作家自叙传的郁达夫。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独树一帜,给予了读者苦闷、伤感、不幸、悲哀、绝望及颓废的另类视角,因为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小说比例相当高,甚至不少有对性苦闷、性压迫、性变态的心理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多愁善感、愤世嫉俗而又意志薄弱、精神委顿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反复地叙说自己的不幸,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冷遇,失望、苦闷、惆怅、贫困、病痛、死亡,几乎充斥了所有作品。其实郁达夫的这类小说,都是在描写着自己的真实生活,叙说着他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这样说呢?我现在从他的童年、成年的经历简单的分析一下。 郁达夫有一个极不幸的童年,他本人也将自己的出生阐释为“悲剧的诞生”,他一出生便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才长不到一岁,就因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病。在他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父亲郁企就因劳累过度而病逝,抛下了妻子儿女。过早的失去父亲,使童年的郁达夫变得沉默孤苦。另外,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孤独的。用他自己的话讲“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由于父亲早丧,从此他的母亲在他的生活中不仅充当了母亲形象,也充当了父亲形象。两兄长都比郁达夫大好几岁,都到离家很远的书塾念书,家中还有一个几十年吃斋念佛不问尘世的老祖母,从他的家庭情况,我们就足可以想象得到郁达夫的童年是何其的孤独。 郁达夫的童年可以说是童年的缺失。童年缺失,其实就是童年经验的缺失。所谓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童年缺失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一)作家的体验生成与他的童年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童年经验对作家的个性铸造有重要意义;(三)痛苦的童年经验常使作家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博大的同情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四)童年的痛苦体验对作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它造就了作家的心理结构和意向结构,作家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此结构的过滤和析光。正是童年的缺失,形成了郁达夫后天孤寂、自卑、懦弱、敏感、多愁伤感的忧郁性格。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也多是敏感懦弱、自尊且自卑、忧郁且旷达、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也正类似郁达夫本人的性格特点。 郁达夫“悲剧的诞生”后,成年后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又一出悲剧的上演。如果说童年缺失是一首哀乐的前奏,那么成年后的经历及际遇便是乐曲的高潮。郁达夫所在的社会是腐败的,时代是黑暗的。郁达夫十八岁后,东渡日本留学,其中的经历和给予更是郁达夫一生中最漫长的挫折和苦痛。在日本留学时,作为中国弱国子民,使身处异国他乡的郁达夫受尽了白眼和歧视,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使他在与日本人的交往中极度自闭,也使得他变得更加的敏感、苦闷、多愁善感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在郁达夫自传中他曾回忆到,因受日本国民的轻视与虐待,以致寻求去妓馆发泄,很显然他将受尽轻视与白眼这种弱国子民的苦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欢迎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一:《故都的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秋天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

读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郁达夫呢?我们来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书) 二、文本解读 1、作家作品。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艺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学等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积极宣传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达夫全集》《达夫游记》《郁达夫选集》等。 2、写作背景。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文学主题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文学主题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可谓是最频繁的触及“疾病”主题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中,疾病一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从早期的《沉沦》,到后来的《空虚》、《茫茫夜》、《迷羊》、《南迁》......疾病描写始终贯穿于其中,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人体柔弱,经常患上一种乃至多种疾病,常年都在吃药、求医,造成心理上亦苦闷异常。在郁达夫的小说的疾病描写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神经衰弱、肺结核、忧郁症、性行为障碍。这四种疾病,散布于郁达夫数十部小说作品中,构成了其小说中极具特色的“疾病”文学主题。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疾病 一、郁达夫小说中“疾病”主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生活经历 为何郁达夫先生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如此偏爱“疾病”主题呢?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世界的产生的看法与观点。文学反映论肯定了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 同时强调了创作主体即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反映生活过程的能动作用。郁达夫小说中,出现如此之多关于疾病的描写,也是来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并不是杜撰出来的。郁达夫自幼身体便十分孱弱,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便患上了神经衰弱。1916年3月,郁达夫因为严重的神经衰弱,以至于春假考试,7门仅考了3门便中途放弃。从此,神经衰弱就伴其左右,乃至1936年郁达夫到厦门任职,在他的日记中,仍然表露了对其神经衰弱症的忧虑。同样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还患上了肺结核,他在他的自传《海上》中写道:“这半年中的苦学,我在身体上,虽则种下了致命的呼吸器的病根,但在智识上,却比在中国所受的十余年的教育,还有一程的进境。”这半年,即指1913年9月到日本后的半年,“呼

郁达夫与《沉沦》

课程现代浙籍作家研究 题目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教师潘正文 学期10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班号 3161 学号08086146 姓名张黎丽 成绩 二0 一一年五月

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 【摘要】郁达夫的《沉沦》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自叙体”小说,记录了作者部分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我通过《沉沦》来解读郁达夫,他的苦闷、颓废,他的真诚、勇气,他的真挚的爱国情,他的傲世的才情,并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浙西文化中特有的水性。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作品解析;浙西文化;水性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兄弟三人,大哥从政,二哥行伍。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天性聪慧加上又是家中的“老小”,自然从小备受家人疼爱。除此之外,富阳位于浙西,所谓“浙西”,是历史上浙江以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多山地,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的“浙西”多水域。浙西多水,乃鱼米之乡,经济条件优越,这使的郁达夫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不用为生计担忧,让他有更多的好时间去思考人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除此之外,浙东和浙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郁达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群;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则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由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并非单纯地理因素决定的,但如此显著的地域群体性现象的出现,却不能说与区域文化特质完全无关,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读郁达夫的《沉沦》,着实感到深深的压抑。但不可否认,“苦闷”是他小说中呈现出的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从戚哀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窥测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身处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的心倍感凄凉。羸弱的祖国带给郁达夫的是关于尊严的践踏,以及人格的侮辱,还有欲求而不足的尴尬,因此内心苦闷之至。他这样描述自己在日本的心情:“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十年的留学生活,加深了他的忧郁思想并影响到了他的性格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沉沦》中的主人公忧郁、敏感,很大程度上是郁达夫本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曾经评价郁达夫,说其是“颓废之人”。一方面,可能是他的作品中多含“灰色”成分,描写的主人公不外乎是一些受封建社会迫害的苦命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他作品中关于“性”的大量描述,对于“性欲冲动”和内心隐秘心理活动的大胆揭示。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所以不能作为对郁达夫的全面的评价。他作品中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灰色”格调浓郁,这是确实的,《沉沦》便是如此。但是作为创造社有为的一员,他必定传承了本社的特色——文学作品在情绪表现上与浪漫主义的情感性、主观性相契合,这种契合又融进了西方的感伤主义以及中国古代的感伤传统因素,而且,在当时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中国,郁达夫作为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看到故国的陆沉,怎会不感到在异乡的屈辱,进而引起内心的苦闷?李初梨就这样说:“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

郁达夫 迟桂花及赏析

【迟桂花】 ××兄: 突然间接着我这一封信,你或者会惊异起来,或者你简直会想不出这发信的翁某是什么人。但仔细一想,你也不在做官,而你的境遇,也未见得比我的好几多倍,所以将我忘了的这一回事,或者是还不至于的。因为这除非是要贵人或境遇很好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事情。前两礼拜为了采办结婚的衣服家具之类,才下山去。有好久不上城里去了,偶尔去城里一看,真是象丁令威的化鹤归来,触眼新奇,宛如隔世重生的人。在一家书铺门口走过,一抬头就看见了几册关于你的传记评论之类的书。再踏进去一问,才知道你的著作竟积成了八九册之多了。将所有的你的和关于你的书全买将回来一读,仿佛是又接见了十余年不见的你那副音容笑语的样子。我忍不住了,一遍两遍的尽在翻读,愈读愈想和你通一次信,见一次面。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现在好了,关于我的一切结婚的事情的准备,也已经料理到了十之七八,而我那年老的娘,又在打算着于明天一侵早就进城去,早就上床去躺下了。我那可怜的寡妹,也因为白天操劳过了度,这时候似乎也已经坠入了梦乡,所以我可以静静儿的来练这久未写作的笔,实现我这已经怀念了有半个多月的心愿了。 提笔写将下来,到了这里,我真不知将如何的从头写起。和你相别以后,不通闻问的年数,隔得这么的多,读了你的著作以后,心里头触起的感觉情绪,又这么的复杂;现在当这一刻的中间,汹涌盘旋在我脑里想和你谈谈的话,的确,不止象一部二十四史那么的繁而且乱,简直是同将要爆发的火山内层那么的热而且烈,急遽寻不出一个头来。 我们自从房州海岸别来,到现在总也约莫有十多年光景了吧!我还记得那一天晴冬的早晨,你一个人立在寒风里送我上车回东京去的情形。你那篇《南迁》的主人公,写的是不是我?我自从那一年后,竟为这胸腔的恶病所压倒,与你再见一次面和通一封信的机会也没有,就此回国了。学校当然是中途退了学,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了的时候,哪里还顾得将来的立身处世?哪里还顾得身外的学艺修能?到这时候为止的我的少年豪气,我的绝大雄心,是你所晓得的。同级同乡的同学,只有你和我往来得最亲密。在同一公寓里同住得最长久的,也只有你一个人;时常劝我少用些功,多保养身体,预备将来为国家为人类致大用的,也就是你。每于风和日朗的晴天,拉我上多摩川上井之头公园及武藏野等近郊去散步闲游的,除你以外,更没有别的人了。那几年高等学校时代的愉快的生活,我现在只教一闭上眼,还历历透视得出来。看了你的许多初期的作品,这记忆更加新鲜了。我的所以愈读你的作品,愈想和你通一次信者,原因也就在这些过去的往事的追怀。这些都是你和我两人所共有的过去,我写也没有写得你那么好,就是不写你总也还记得的,所以我不想再说。我打算详详细细向你来作一个报告的,就是从那年冬天回故乡以后的十几年光景的山居养病的生活情形。 那一年冬天咯了血,和你一道上房州去避寒,在不意之中,又遇见了那个肺病少女——是真砂子罢?连她的名字我都忘了——无端惹起了那一场害人害己的恋爱事件。你送我回东京之后,住了一个多礼拜,我就回国来了。我们的老家在离城市有二十来里地的翁家山上,你是晓得的。回家住下,我自己对我的病,倒也没什么惊奇骇异的地方,可是我痰里的血丝,脸上苍白的,和身体的瘦削,却把我那已经守了好几年寡的老母急坏了,因为我那短命的父亲,也是患这同样的病而死去的。于是她就四处的去求神拜佛,采药求医,急得连粗茶淡饭都无心食用,头上的白发,也似乎一天一天的加多起来了。我哩!恋爱已经失败了,学业也已辍了,对于此生,原已没有多大的野心,所以就落得去由她摆布,积极地虽尽不得孝,便消极地尽了我的顺。初回家的一年中间,我简直门外也不出一步,各色各样的奇形的草药和各色各样的异味的单方,差不多都尝了一个遍。但是怪得很,连我自己都满以为没有希望的这致命的病症,一到了回国后经过的第二个夏天,竟似乎有神助似地忽然减轻了,夜热也不再发,盗汗也居然止住,痰里的血丝早就没有了。我的娘的喜欢,当然是不必说,就是在家里替我煮药缝衣,代我操作一切的我那位妹妹,也同春天的天气一样,时时展开了她的愁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