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C卷

合集下载

《柳叶儿》同步练习3(苏教版七年级下)

《柳叶儿》同步练习3(苏教版七年级下)

10.《柳叶儿》同步ABC测试卷A 基础储备卷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9分)lēi()紧凉sōusōu()菜糊糊zhōu()涩()噌噌()逞能()捋()攥()着兀()地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卷()_________ 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咽()_________ 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3、解释文中的下列词语:(12分)兀地()舒展()品尝()逞能()得意洋洋()赞赏()4、选词填空:(8分)①天蒙梦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_______(冰凉、清凉、阴凉)。

②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放一_______(瓢、勺、杯)油。

③河水缓缓地流着,_______(安静、平静、宁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④对于柳,人们又是_______(写诗、作诗、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5、文中“我”把“太阳”说成是“肉做的大樱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这是“我”童心未泯的表现B、那时因极端饥饿在“我”头脑中的条件折射C、远望太阳,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而美好D、因为淘气,所以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笑声6、对我“挨骂”、“挨打”却感到“美滋滋”的细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5分)()A、那时候农村的教育方式值得商榷B、家人的“打”和“骂”中包含着对子女的爱C、小时候我们都会经历的生活,父母总是很严厉D、表现了家长的担心和“我”因爬树本领的自豪感7、对“我和三叔常常一大早去抢柳叶儿”的细节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4分)…()A、清晨是柳叶生长中的发芽期,又嫩又好吃B、因为生活清贫却又不想让他人看见,所以只得偷偷进行C、村里吃柳叶儿的人实在太多,争取早起在别人之前抢到D、当时饥荒很严重,“我”的童年生活非常苦涩B 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1.根据课文填空。

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柳叶儿》同步测试-苏教版

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柳叶儿》同步测试-苏教版

《柳叶儿》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

苦sè()品chánɡ()luō()树叶凉sōusōu()()wù()地cènɡ()破jiáo()碎cōnɡ()花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廉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

()(2)(我)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呈能。

()(3)天朦朦亮,眼睛还没有争开。

()(4)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倘出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A.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

B.多亏了这些树叶,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C.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D.谁说这树太高,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

4.仿照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发表你对某个焦点问题的看法。

(你既可以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两项,也可以列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评论)(培养大家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关于“克隆问题”可以写成:克隆技术掌握了生命诞生的规律,但给生物的自然进程带来威胁。

(1)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中三战三败自选题:二、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水很活泼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

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

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

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

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

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10课答案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10课答案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10 柳叶儿一、1.luo zuan duo cha sou2.(1)滴滚(2)甩飞抱摇摇弹摆溜 3.湿润润凉飕飕 4“我”对柳叶有着特殊的感情。

5. 示例:(1)你渴望理解吗?那么你得先理解他人,因为理解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2)你希望成材吗?那么你得立志,因为志气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6.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7.①“煮”、“捞”、“泡”、“攥”等动词可以看出要去掉柳叶儿的苦味是很复杂的。

②从侧面说明了饥荒之严重:就是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

③写吃柳叶儿的乐趣以及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

二、1.花边饺子小时候吃母亲包的饺子母亲过生日时吃“我”包的饺子人间亲情 2.第九段和第二段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

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第八段和第六段惊喜地叫了起来。

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第四段和第二段我不懂事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带玩地吞进肚里3.第八段中“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这一细节,表现了“我”惟恐母亲吃不到这个包了糖馅儿饺子的精心安排。

第一段中“最后盆手两净,不沾一星面粉”,表现了母亲和面的利落。

4.(1)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母亲的能干,生动地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煮饺子时的生趣。

5.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和我对母亲深深的爱。

6.相同之处:(1)以小见大。

本文借花边饺子表现母爱,《纸船》以叠纸船表现母爱。

(2)都有细节描写。

不同之处:(1)本文以具体的事例表现主题,《纸船》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主题。

(2)本文侧重于实写,《纸船》有实写也有虚写。

灿若寒星。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柳叶儿》课时作业(1)(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10《柳叶儿》课时作业(1)(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10《柳叶儿》课时作业(1)(新版)苏教版一、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1.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2.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3.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4.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5.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

二、你知道下面的多音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该怎么读吗?1.嚼嚼碎()咀嚼()倒嚼()2.折折腾()折扣()折本()3.咽吞咽()哽咽()咽喉()4.糊糊涂()糊弄()糊红薯()三、下面这段话中有的字容易写错,请你试试,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kuāng________里,然后shāo________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lāo________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zuàn________干了duò________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四、认真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

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

苏教版七下语文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第10课《柳叶儿》同步测试一、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

苦sè()品chánɡ()luō()树叶凉sōusōu()()wù()地cènɡ()破jiáo()碎cōnɡ()花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廉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

()(2)(我)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呈能。

()(3)天朦朦亮,眼睛还没有争开。

()(4)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倘出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A.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

B.多亏了这些树叶,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C.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D.谁说这树太高,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

4.仿照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发表你对某个焦点问题的看法。

(你既可以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两项,也可以列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评论)(培养大家辩证思维的能力)例如,关于“克隆问题”可以写成:克隆技术掌握了生命诞生的规律,但给生物的自然进程带来威胁。

(1)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中三战三败自选题:二、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水很活泼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

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

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

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

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

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

七年级(下)语文《柳叶儿》习题卷

七年级(下)语文《柳叶儿》习题卷

七年级(下)语文校本练习——《柳叶儿》班级学号姓名家长签名一、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1.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2.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3.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4.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5.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出来一茬。

二、你知道下面的多音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该怎么读吗?1.嚼:嚼碎()咀嚼()倒嚼()2.折:折腾()折扣()折本()3.咽:吞咽()哽咽()咽喉()4.糊:糊涂()糊弄()糊红薯()三、下面这段话中有的字容易写错,请你试试,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kuāng________里,然后shāo________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lāo________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zuàn________干了duò________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四、认真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文后问题。

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

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

七年级语文柳叶儿 同步练习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柳叶儿 同步练习苏教版

柳叶儿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兀地.( ) 一茬.( ) 捋.下来( )2.仿照下面的句子,按要求造句。

(1)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一嚼。

利用“对于……,人们……,我却总……”句式造句。

(2)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

仿造上句的修辞造句。

3.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童年的“我”却感到无穷的乐趣。

讨论讨论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4、“我”和三叔一大早去抢柳叶儿,是因为()A、早晨的树叶沾着露珠,又嫩又新鲜。

B、“抢”其实是偷,不能让别人看见。

C、抢的人太多,争取在别人之前抢到。

D、树叶儿是难得的美味,营养丰富。

5、“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一句中,如何理解其中的“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乐”是实写,那时的“我”,确实是全家最快乐的。

B、那时的“我”并不懂得生活的艰难,不知道全家的处境。

C、因为摘柳叶儿可以显示自己能够上树爬高的本领。

D、这里的“乐”是反语,体现了作者以苦为乐的乐观主义精神。

读选文,回答问题:①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

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②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

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

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

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响。

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

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10月16日“神州5号”飞船发射成功,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B . 登上长城,清风徐来,我顿感心旷神怡。

C . 乌云滚滚,幕天席地,暴风雨就要来了!D . 朱老师没有偏见,对基础差的同学也一视同仁。

2. (2分)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A . 《紫藤萝瀑布》和《海燕》都是状物抒情的散文,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B .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象征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 . 《马说》是一篇议论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反而摧残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

D . 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3. (2分)对课文《下雨天,真好》理解有误的是()。

A . 本文是以孩童的口吻,所写出的一首怀旧作品。

其中本文以“真好”为主线,贯串和雨相关的人与事。

B . 全文叙写她童年家乡生活的情趣,以童年为时间线索。

C . 本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由随意记叙旧时琐事,贯穿仁爱与温情的人文精神。

D . 叙述平淡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诗韵。

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

4. (2分)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南橘北枳”形容某种事物因环境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也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这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

B . 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C .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柳叶儿》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这座寺庙经过数月的修缮,如今已整修完毕。

整座庙宇看上去古朴庄严,惟妙惟肖。

B . 冬去春来,夏隐秋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变化无常。

C . 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笼。

D . 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退色的老照片。

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2. (2分)对课文《鼎湖山听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又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开头一段却首先写山中蒙蒙的细雨和雾气,这是因为雨和雾遮挡了视线,“眼不见,耳则愈灵”,突出了本文“听泉”的特点。

C . 本文主要内容是写鼎湖山的泉水,但文中却用大量的文字写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这是因为庆云寺的钟声和菩提树都和佛教有关,这样写更能衬托出鼎湖山环境的清静,突出“听泉”的特点。

D . 课文写景之中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有些怅然——萌生爱意——“顿生雀跃之心”——听中悟理——美好祝愿。

3. (2分)读《往事依依》,“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仔细阅读这段文字,选出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

()A . 《千家诗》是最能影响作者童年生活的一本书。

B . 《千家诗》为作者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在那里,作者“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

C . 《千家诗》之所以会给作者以影响,最根本的原因是其中的歌咏祖国风物的诗歌是“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的。

D . 第2节中所引的诗句都出自于《千家诗》。

4. (2分)选出对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有错的一项。

()A . 本文采取了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从动到静、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B . “百草园”部分是本文阅读重点,作者主要对百草园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及与之有关的生动有趣的园中生活、神话传说的描述,来突出“‘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这一主题。

C . 用两个“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前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后一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

D . 写百草园的冬天,先以无味作陪衬,而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于拍雪人,塑罗汉,这么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语段详写捕鸟时间、条件、方法、收获、经验,甚至连“张飞鸟”养不过夜也写,这都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紧扣“乐园”。

扫、露、支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虽没有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5. (2分)下面各句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

(2)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东西。

(3)水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A . 训练稀罕唤醒支配B . 经验奇怪唤醒掌握C . 训练稀罕唤起支配D . 经验奇妙唤起支取6. (2分)作者在文《十三岁的际遇》中写道:“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请说说“委于我心”的是()A . 在北大学习很累,心里委屈。

B . 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C . 指北大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D . 北大的学生太优秀了,我有些失落。

7. (2分)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 .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B .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只是为了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C . 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

D . 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8. (2分)对课文《春》第四段理解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这段文字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

②作者写树上的花,是从花多、花艳、花甜三个角度来写的。

③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多、艳、甜。

④“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闪亮摇摆的野花,也暗写了阳光和轻风。

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9. (2分)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南橘北枳”形容某种事物因环境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也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这一典故出自《晏子春秋》。

B . 线索是叙事性文艺作品中贯穿整个情节发展的脉络。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C .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小说家都德。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反映了阿尔萨斯地区的法国人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D . 《阳关雪》节选自《文化苦旅》,表达了对唐人豪迈、放达的赞美以及后世未能继承这种积极风范的无奈和叹息,作者余秋雨是当代作家。

10. (2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的一项是:()。

A .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

B . 多亏了这些树叶,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一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

C . 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D . 谁说这树太高,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

11. (2分)选词填空()。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A . 是B . 即C . 既12. (2分)选词填空()。

在我国夏、商、周三代,并没有诽谤罪。

那时候,“诽谤”二宇,原是个褒义词,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

百姓诽谤天子,即对政事提出批评,是一种合法的,周厉王把诽谤自己的人杀掉,最后被民众赶到国外去了。

A . 权益B . 权力C . 权利D . 权限13. (2分)词语积累——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 . 镇定自若胸有成竹胜券在握B . 义愤填膺怒不可遏怒发冲冠C . 向隅而泣惨绝人寰痛心疾首D . 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白驹过隙14. (2分)选词填空()。

由于加拿大及中国之间没有引渡协议,处理赖昌星一案只能从外交及加拿大的移民制度两个途径。

赖昌星目前正在加移民制度下设法谋求胜诉,该制度最终会决定嫌犯会否被遣返回国。

A . 因此B . 因为C . 因而D . 所以15. (2分)选词填空()。

据统计,近年来,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江苏公务员累计人数共2191人,江苏省各级行政机关共辞退公务员600多人,公务员辞职900多人。

A . 通过B . 经过C . 由于D . 所以二、填空题 (共5题;共18分)16. (4分)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搅扰、夹杂不清。

________大概。

________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含讽刺意味。

________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

________17. (2分)解释下列词语。

本性:________ 。

布满:________ 。

18. (5分)下面这段话中有的字容易写错,请你试试,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kuāng________里,然后shāo________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lāo________进凉水里泡。

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zuàn________干了duò________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19. (4分)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a柳叶儿捋________下来吃,树枝儿烧火。

b我赶紧把裤带勒________紧,手上吐口唾________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________地爬上去。

20. (3分)下列句中加线的字容易读错,请给它们注音。

①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________ 着了树干,凉飕飕的。

②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________ 地跳出半轮鲜红……③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________ ,长出来一茬。

三、阅读理解 (共2题;共86分)21. (16分)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晖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式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