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 5.劳逸所伤 • 6.情志因素 • 7.地理因素 • 8.疾病针药及其它原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内经》:阴阳含量划分法 五行归属划分法 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 心理特征分类法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体质转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成,与体质有关。
二、阐释发病原理
1.体质决定能否感邪而发病 • 体质强壮者:正气旺盛,邪气难以侵入体内; • 体质羸弱者:正气虚弱,邪气易于乘虚侵入; • 发病的即时而发、伏而后发、时而复发、发病
后的证型与体质有关 2.体质状态或缺陷是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此外,凡影响体质的因素均可影响发病。
性等。 心理发育水平:智力,情感,行为,个性,意志,性格等。 适应能力: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损害能力,
调控能力,修复能力等。
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
1. 身体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型匀称,体重适当; 2. 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须发润泽,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3. 声音洪亮,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脉象和缓均匀,睡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表现为人格、气质、性格 等。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1.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中医对个体生理特点和素质倾向的总称。
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医体质包括整体体质、脏腑体质和气血津液体质三个方面。
2. 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体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程,对于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中医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体质与生活方式个体的体质特点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的选择。
比如体质较虚弱的人应该有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等;而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等。
4. 体质与中医调理中医体质学说也在指导中医调理方面有所应用。
中医调理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体质的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具体的体质分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个体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多个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素质特点、易发疾病和调理方法。
6.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包括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生理功能正常等特点。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
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
7.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气血功能失调,气虚,常见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眩晕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多进行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艾灸、适度的运动等。
8.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虚火旺,常见烦躁热症、盗汗、口干口渴等,适宜选择滋阴清热的调理方法。
9.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选择温补阳气的调理方法。
10.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常见痰喘、口苦、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宜选择化湿祛痰的调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男子以肾为先天,以精、气为本;女子 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男子多用气,故气
常不足;女子多用血,故血常不足。男子病多在 气分,女子病多在血分。男子之病,多由伤精耗 气,女子之病,多由伤血。
(四)饮食因素
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对体质有明显的影响。 长期的饮食习惯和固定的膳食品种质量,日久可 因体内某些成分的增减等变化而影响体质。 (五)劳逸因素 活动和安逸是影响体质的又一重要因素。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使气血调畅,筋 骨强壮,脏腑功能旺盛;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 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维持人体正常的功能 活动。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保持 良好的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六)情志因素
七情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精气的变化,而影 响人体的体质。情志和调,则气血调畅,脏腑功能协调, 体质强壮;反之,长期、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 的生理调节能力,可致脏腑精气的不足或紊乱,对体质 造成不良影响。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质特征。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述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体的体质特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中医体质学说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被广泛运用于中医治疗和健康调理领域。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体质类型,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不同方面的体质特征,这些体质特征是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体质的人表现出的病理状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强调要因人而异,因体制宜。
2 中医体质分类及其特征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质类型分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不同方面,其中最为重要和常用的是阴阳和五行体质分类。
阴阳体质以阴阳平衡为基础,体内各系统功能协调,所以它是中医保健的重要目标。
五行体质是以五行生克相生相克的道理来划分的,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体质类型。
金体质通常特征是皮肤干燥、多汗、容易过敏等,木体质则有肌肉发达、体型偏瘦等,水体质则是皮肤娇嫩、血液质地偏稀等,火体质则是精力充沛、易激动等,土体质则为体型偏胖、易疲劳等。
3 中医体质分类与养生保健中医体质学说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不同体质的人需要不同的养生方法,才能达到保健效果。
例如,寒凉体质的人可以选择温补的养生方法,如热水泡脚、喝养生汤等,而燥热体质的人则需要注意清热解毒,如多喝茶水、吃清淡的湿润食物等。
同时,中医养生也强调运动与调节心态的重要性,除了应对不同体质类型的养生方法外,适当的锻炼和情绪调节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理念和实践都深刻地体现了中医学在养生、保健和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精气血津液
• 都是维持生命活动、并决定生理特点的 重要物质,故也可影响体质。
•(4)生理功能
• 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新陈代谢、自我 协调,以及偏盛偏衰的基本状态等,都是 生理功能的表现和结果,它们都是构成体 质的要素。古代医家常说的“阳体”(阳 质)、“阴体”(阴质)等,大多是从生 理功能的特点来认识或对体质进行分类的。
• 治则:益气固表、增强体质。 • 针灸:敷贴疗法(天灸)----背俞穴:
调五脏,理六腑。 (附子、细辛、白芥子等辛温药, 研细末,姜汁调和外敷)。
• 保健穴:迎香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
复习题
1. 中医体质的概念是什么? 2.中医体质具体分类有哪些? 3.中医体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论述。
• 4. 地理气候因素:
• 包括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
• 5、其他因素:
• 包括: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 素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 体质趋弱。
(三)体质的特点
• 1. 体质是个体基本生理特性的概括,是 内在脏腑气血等强弱盛衰的概括
2. 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 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 不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 • 体质学说的任务就是揭示其规律,并就
中医体质
•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群中不同个体的 身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生命延续和 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等重要内容的理 论知识。
(一)、概念
•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 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 人体个性特征。
• 中医体质观:形神合一
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
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 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 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 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 迟、五软、解颅、胎惊等。 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
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
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抑郁证、乳腺增生等。
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 不适应阴雨天气。
• 治则:疏肝解郁、调畅情志。 • 针灸:三阴交、完骨、翳风、内关。 • 太冲,肝俞-疏肝解郁。 • 保健穴:阳陵泉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
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 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 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 风、寒、湿邪。
• 治则:温中散寒、调畅经络、活血补气。
• 针灸:雷火灸(神阙、关元);悬灸;
气郁体质
• 临床表现:心情不畅郁滞,悲悲切切,胸闷 懒言,面色青黯,腹胀不固定, 食少纳差,舌质紫黯,脉涩。
• 病机:1、肝气郁结。 2、情志郁滞。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 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
谢谢
瘀血体质
• 临床表现:面色青暗,瘀血阻滞部位不同, 症状有差异,疼痛固定,拒按, 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沉弦、结代。
• 病机:1、情志、饮食、劳逸致血行不畅。 2、外邪、内伤、气虚、邪热迫血妄行。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 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 口唇黯淡,舌黯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癌症、痛证、中风。 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 治则: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 针灸:足三里、丰隆、中脘、水道、脾
俞。 • 保健穴:丰隆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特禀体质
• 临床表现:爱打喷嚏,爱过敏(花香、气味、 海鲜等),皮肤瘙痒。
• 病机: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2、遗传。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
(四)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 1. 体质的构成要素 • 2.分类
•(1)体型
• 指个体外观形状上的特征。它以躯体的 形态和功能特点,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一 定的关系。体型差异为直观,一望便知, 故备受重视。《内经》论及体质的篇章中, 大多数是抓住体型特点的。
•(2)脏腑
• 各项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因此,脏腑 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是构成个体体质的要 素。《内经》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 1. 先天因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作用。父母生殖之精的盈亏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薄厚强
弱,影响其体质。它是构成不同体质的基础。 • 2. 年龄因素: • 不同体质都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成熟、定型和演变的发展变化过程,
也是中医学的“恒动观念”的重要表现。
• 3. 性别差异:
• 中医学家认为 • “男子以肾为先天”(清∙费伯雄《孟河先生医案》), • “男子以精为本”(清∙程文囿《医述》)、 • “女子以肝为先天”(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 “女子以血为主”(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 在病理上,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也以男子较高。 • 清∙唐宗海《血证论∙卷二》专列“男女异同论”一篇,对此详细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气虚体质
•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经常感冒, 虚胖无力,面色无华,自汗,内脏 下垂,舌淡 ,脉虚弱。
• 病机:1、饮食寒凉之品,损伤脾气。 2、元气不足、卫气虚损。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 表现。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
• 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 针灸:刺血疗法(局部瘀血)。 • 灸膈俞,肝俞,血海。(活血化瘀) • 保健穴:三阴交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
湿热体质
• 临床表现:经常饮酒,喜食辛辣、肥甘厚腻, 周身乏力,倦怠,面部痤疮,面部 油性,口干口苦,便秘,尿短赤, 舌质红,苔黄、黑,脉沉数。
•
艾灸;隔附子饼灸。
• 保健穴:气海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阴虚体质
•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自觉身热,手足心热, 面部红赤,口干舌燥,皮肤干, 失眠,便秘,尿短赤,舌瘦红绛, 苔少 ,脉细数。
• 病机: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2、体内阴液不足,或虚火阳盛。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 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
劳,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 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 治则:益气健脾、补中益气。 • 针灸:艾灸足三里、脾俞。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 灸之)。
• 保健穴:足三里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或每次按摩100次)。
2.分类
体气 质郁
平和 体质
体质 分类
平和体质
•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
•
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
•
沛,耐受寒热,
• 。
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
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
3. 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成年后个体生理特性相对稳定,一般 不会骤然剧变。 •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和可变性。年 龄递增、慢性疾病的病理损害,以及自身 持之以恒的摄身行为等,都可以影响体质。
4.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 在不同个体身上,体质的存在和演变 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偏于某种体质类型者, 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 有的发展演变规律缓慢地演化趋势,从而 为及早采取措施,防体质恶化于未然提供 了可能。
•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 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阳虚体质
•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 长,舌淡苔白 ,脉细弱或沉迟。
• 病机: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2、体内阳气虚弱,或寒邪凝滞。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 表现为主要特征。
• 病机:六淫、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 是痰饮形成的病因。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 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 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
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 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 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 适应能力差。
• 病机:1、湿热外感。 2、湿热内生。 3、湿热下注。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 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 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
口苦口干,身重困倦, 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 小便短黄. 男性易阴囊潮湿, 女性易带下增多,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 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 较难适应。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鼻微干,喜冷饮,便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