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第六章体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二、后天因素
•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疏通经络气血,增强肌肉力量,提高抗病能力。体育锻炼 过度,反有损于脏腑气血,形成虚性体质
• 婚姻生育:长期禁戒房事,身心欲望得不到满足,心情久 郁,可致气血不畅,形成气郁体质。性生活不节,房事过 度,则会大伤肾精肾气,损耗肾阴肾阳,形成虚性体质, 出现早衰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二、后天因素
• 饮食营养: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维护和 增强体质十分有益。长期营养不良或营养不当,以及偏食 偏嗜某些食物,均会影响个体体质的变化
• 劳动安逸: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形成良好 的体质。过度的劳累,易损伤筋骨,消耗气血,致脏腑精 气不足,机能减退,形成虚性体质
• 稚阴稚阳之体:小儿像初生的嫩芽,“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 五脏有余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亏虚,心火有 余,肺脏娇嫩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青年体质
• 青年时期气血渐充,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是人 体生长发育的全盛时期。表现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 充足,精力充沛,体健神旺,形成基本稳定的体质类型
• 沿革:《黄帝内经》——体质形成、分类及体质病机、诊断、 治疗、预防关系。《灵枢·举痛》:“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 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 亦不等。”叶天士:平素体质不可不论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体质的概述
一、中医体质的 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要素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二、后天因素
• 精神情志:情志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影响脏腑的功能活 动和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运行而影响人的体质
• 疾病药物:疾病往往也是导致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疾病发生后,由于邪正斗争,人体内的气血阴阳必然会消 耗。用药得当,可补偏救弊,调理脏腑阴阳气血之盛衰; 用药不当更易引起体质的变化体质Fra bibliotek医基础理论分析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
•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虽然具有相同的脏腑组织结构, 但每个人在形态结构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人体生理功能的差异,可反映脏腑机 能和精气血津液的盛衰
•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为人格、性格、气质、态度、智慧等方面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多样性:遗传因素的多样性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复杂 性,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
• 体质的趋同性:同一种族或聚居在同一地域的人,因为生 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大致相同,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具有同 一性和一致性,从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呈现类似的特征, 这就是群类趋同性
• 体质的可调性:体质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变的, 这就使体质的可调性成为可能
• 青年时期是体质最强健的阶段,抵抗力强,不易感邪致病, 即使生病,也以实证为主,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中年体质
• 中年阶段,人体的脏腑经络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但也 是在此阶段,人体体质出现转折征兆,脏腑气血由盛极而 转向渐衰。由于生理上由盛转衰,逐渐出现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功能减退,形体开始走向衰退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三、体质的基本特点
• 体质的遗传性:遗传是亲代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一种现象 • 体质的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
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体质的可变性: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一成不变
的,这就意味着体质具有动态可变性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四、体质的评价标志
• 体质的评价指标
1.身体形态结构的发育水平 2.身体的机能水平 3.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的发育水平 5.适应能力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体质的形成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一、先天因素
• 先天:又称先天禀赋,是指子代出生之前在母体内所禀 受的一切,包括种族、家庭遗传、婚育、种子,以及养 胎、护胎、胎教等。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人 体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在体质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 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一、体质与年龄
• 小儿体质 • 青年体质 • 中年体质 • 更年期体质 • 老年体质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小儿体质
• 纯阳之体:指小儿的生命活力,犹如初升之旭日,其阳气 生长迅速而旺盛;小儿受邪以后,容易转化为热病;小儿 脏腑组织的修复力较强,对药物的反应敏感,患病后较成 人易于康复
三、体质的基本 特点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 体,指身体、形体、个体;质,指素质、质量、性质。体 质,有身体素质、形体质量、个体特质等多种含义
• 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 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 体个性特征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二、后天因素
• 生活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其水土性质、气候特点以及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这些因素常常影响着人的体 质,最终导致人的体质出现地区性的差异。社会环境同样 也会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体质的生理变化
重点:
9种常见体质的主要特征
难点:
体质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方法对人群进行体质
调查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概说
• 体质学说的概念: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体质的概念、 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 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学说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第五章 体质
徐财神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体质的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生理变化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
重点与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