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防治早产儿呼吸暂停50例临床观察
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3例疗效观察

( B一内啡肽 ) 显著增多 , 制呼吸。 抑 纳络酮 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 剂 , 与 阿片受体结合 后能 有效 阻断 内源性 阿片
样物质所介导的多种效应 。
小时后给 予维持 量 2 g k , 1 m / g 每 2小时给
药 1次 , 释 后 静 滴 负荷 量 0 1 g k 推 , 首 . m / g静 1小
洛 酮 安 全 性 高 。
治疗组 4 3例 , 效 2 显 9例 (7 2 ) 6 .% , 有效 1 2例( 7 9 ) 无 效 2例 ( . % ) 2.% , 46 , 总有效 4 1例 ( 5 4 ) 对 照组 3 9 .% ; 8例 , 显 效 1 ( . % ) 有效 1 7例 4 7 , 1例 ( 8 9 ) 2 .% , 无 效 1 例 ( 6 %) 总 有 效 2 例 0 2 .3 , 8
(4 ) 7% 。
量输液 泵持 续静 脉注射 , 日总量不超过 每
0 4 g k 。 结 果 : 疗 组 显 效 率 和 总 有 效 ,m /g 治
率 分 别 为 6 . % (9 4 ) 9 . % ( 1 7 2 2/3 和 54 4/ 4 ) 对 照 组 分 别 为 4 . % ( 7 3 和 3 , 47 1/ 8)
良反 应 。
碱 治 疗 早 产 儿 原 发 性 呼吸 暂停 , 效 优 于 疗 单用氨茶碱。 关键 词
缺 氧 。脑 组 织 缺 氧 时 内 源 性 阿 片 样 物 质
20 0 0年 1月 一20 0 6年 1 2月在 我 院就诊
的原发性呼 吸暂 停早 产儿 8 1例 , 机 分 随
疗效判定标准 : 显效 : ① 用药 4 8内呼 吸暂停停 止 发作 及 呼 吸节 律 正 常 ; 有 ②
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50例

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50例
祁冠聪
【期刊名称】《新乡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8)006
【摘要】目的探讨纳络酮对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暂停100例均分为2组,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纳洛酮静推或静滴,连用3 d;对照组加用氨茶碱稀释后滴注,12 h后给予静滴,连用3 d.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7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0 05).结论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合理有效,疗效优于氨茶碱.
【总页数】2页(P427-428)
【作者】祁冠聪
【作者单位】滑县人民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1
【相关文献】
1.纳络酮与氨茶碱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 [J], 黄爱好;李娜;杨德胜;梁礼新
2.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J], 杨艳菊;杨学锋
3.纳络酮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J], 屈继红;蒋宏亮;欧奇林
4.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76例临床分析 [J], 张翠珍
5.纳络酮与氨茶碱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J], 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的临床诊治分析

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的临床治疗措施和特点。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52例,总结临床表现和临床治疗措施。
本组患儿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纳洛酮和氨茶碱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给予呼吸机机械通气或鼻塞持续正压通气。
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原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就越高。
患儿均在接受治疗3-5天后,症状得到改善,原发呼吸暂停发作得到有效的控制,48例早产儿在肺炎治愈后出院,没有复发者;4例患儿肺炎未治愈,出院后呼吸暂停再次发作,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的治愈率为92.31%。
结论:防治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应该从其出生后就开始,对早产儿进行密切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环境,降低其原发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关键词: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临床治疗措施【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3-02新生儿呼吸暂停就是早产儿停止呼吸超过20秒,足月小儿停止呼吸超过15秒或停止呼吸不超过15-20秒,但是伴有皮肤青紫或苍白,肌肉张力减低,心跳减慢。
周期性呼吸是指新生儿呼吸停止5-10秒后又恢复呼吸,不伴有皮肤青紫或苍白,肌肉张力减低,心跳减慢等表现。
因呼吸停止时间短,故周期性呼吸是良性的,不影响小儿的气体交换。
然而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现象,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生儿长时间的缺氧,可导致脑损害,对以后小儿智力发育是不利的,本病在早产儿中发病率高。
多种疾病能引起早产儿的呼吸暂停,但是部分患儿的发病原因不明确,称其为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其发病原因可能和早产儿呼吸和神经功能发育不完善相关,其发病确切机制还不明确。
现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住院的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治疗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纳洛酮佐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纳洛酮佐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治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121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7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显效51例(72.9%),有效13例(18.6%),无效6例(8.6%),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显效25例(49.0%),有效15例(29.4%),无效11例(21.6%),总有效率为78.4%。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1,p0.05)。
结论:纳洛酮佐治早产儿呼吸暂停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纳洛酮氨茶碱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572008年3月~2011年7月收治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患者121例,采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对并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8年3月~2011年7月收治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患者121例,均符合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1]。
所有患者均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低血钙、低氧血症、低血糖、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所致的症状性呼吸暂停。
121例患儿男54例,女67例;体重1~1.5kg者78例,1.5~2kg者31例,2~2.5kg者2例;胎龄28~30周64例,30~32周36例,胎龄>32周11例。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1例。
两组患儿性别、胎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治疗方法:121例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温箱保暖、输液、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内环境稳定等治疗,均在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给予氨茶碱3mg/kg,加入5%的葡萄糖5ml中静脉推注,20分钟左右完成。
12小时后以1.5mg/kg/次,每12小时给药1次。
治疗组同时加用纳洛酮0.1mg/kg/次,静脉推注,每12小时给药1次,连用4~7天。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0例临床观察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40例临床观察
王红霞;庞华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6(19)8
【摘要】呼吸暂停(apnea)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很高。
根据国外资料约有40%~50%的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出现周期性呼吸暂停。
发病率随着新生儿的不成熟程度剧增,胎龄28~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可达90%。
国内近年报道,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病率为23%,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为49%。
于1999年4月~2005年4月我科通过应用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4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961-962)
【作者】王红霞;庞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儿科,274900;山东省巨野县人民医院儿
科,274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0.597
【相关文献】
1.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56例临床观察 [J], 张勤梅
2.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60例临床观察 [J], 张路;刘玲
3.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观察 [J], 张兰
4.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56例临床观察 [J], 张勤梅
5.氨茶碱联合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60例临床观察 [J], 张路;刘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洛酮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

纳洛酮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12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
观察组于未发生呼吸暂停前即予纳洛酮预防性治疗,并与对照组按常规治疗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间呼吸暂停发生率、吸氧时间、体重增加速度、住院时间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出生10天呼吸暂停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49.21%);胎龄36周时其发生率(14.29%)也低于对照组(58.73%),P均0.01。
观察组在吸氧时间、体重增至2kg日龄、住院时间方面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或P0.05)。
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应用纳洛酮,能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减少吸氧时间,有利体于重增加及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婴儿,出生时低体重;纳洛酮;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超过20s并伴有心动过缓和紫绀的异常现象,多见于低出生体重儿。
由于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所致,近几年研究发现其与内啡肽类物质有关。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甲基黄嘌呤类物质——氨茶碱来治疗,但有时效果不理想,而且有一定副作用。
笔者对出生后未发生呼吸暂停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应用纳洛酮,并与同期常规治疗组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002年12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产科及外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于出生24h内转入我院新生儿监护室,共126例,其中男83例,女43例。
并符合以下条件:①胎龄28~34周;②体重1 000g~1 500g;③孕母无使用镇静剂亦无基础疾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见表1)。
对入院前已发生呼吸暂停,入院后死亡或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者,不列入本研究。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1.2 方法观察组于入院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即予静脉滴注纳洛酮首次0.1mg/kg,继之按0.1mg/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以0.03~0.05mg/(kg·h)速度静脉泵入,每天1~2次,每次维持3~4h,胎龄28~31周者,用药2周,如无呼吸暂停发生,出生第3周起纳洛酮则减为1次/d静脉滴注;胎龄32~34周者,用药1周。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病因 J 。呼吸暂停导致心 动过缓 , 有脑灌注 和血流量减少 , 伴
缺 氧缺 血导 致 脑 损 害 或 加 重其 他 原 因 的脑 损 伤 , 重 者 危 及 生 严 命 , 有 中枢 神 经 系统 后 遗 症 。 陆 中权 等 对 2 或 6例 早 产 儿 原 发 性 呼 吸暂 停 经 综 合 征 的研 究 发 现 , 生 呼 吸 暂 停 后 2h和 发 4
1 资 料 与 方法
注: 与对 照组 比较 , P< .5 O 0 ,P<O 叭 .
( 00 P< .5或 P< . 1 。见 表 2 00 ) 。
表2 2组临床疗效
[ ( ) 例 % ]
2 2 呼 吸 暂 停 发 作 次 数 、 续 时 间 和 消失 时 间 治 疗 组 治疗 . 持 后 呼吸 暂 停 发 作 次数 、 续 时 间 、 失 时 间 均 少 于对 照 组 , 异 持 消 差 均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0 ) P< . 1 。见 表 3 。
3, d 血浆 内啡肽含量 明显 高于未发 生呼吸暂停 , 且重度组 高于
表3 2组呼吸暂停 发作次数 、 持续 时间、 消失时 间
( ±s )
注 : 对 照组 比较 , P< . 1 与 停 综 合 征 极 为 常 见 , 发 生 于 出生 后 多
12 治疗方法 .
2组病例 , 除早 产儿一般常规治疗外 , 在首次
射 ,2 1h后给予 25 g k 维持量 , .m / g 每隔 1 时静脉滴注 1 2小 次。治疗组 同时加用纳洛酮 , 首次 0 1 / g静脉 注射 , .mgk 以后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

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评价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将96例呼吸暂停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6例。
两组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纳洛酮10 ug~20 ug·kg·h-1持续静脉点注,呼吸暂停控制后减量;对照组首次应用氨茶碱负荷量5 mg·kg-1,12 h后予以维持剂量5 mg·kg·d-1,分2次静脉滴注,用药3 d~5 d。
比较两组患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时间、发作的次数、心率、氧饱和度。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73.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27,P<0.05)。
结论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起效快、安全性高。
【关键词】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纳洛酮;氨茶碱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 s并伴有心动过缓和紫绀的异常现象。
早产儿常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有学者认为其病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不成熟,呼吸控制系统失调有关;有人提出早产儿呼吸暂停发作其血浆β内啡肽含量升高[1]。
目前临床上采用氨茶碱兴奋呼吸中枢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并不满意。
为此,我们应用纳洛酮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与氨茶碱治疗进行了对照过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00年1月~2007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原发性呼吸暂停诊断标准[1],排除电解质紊乱、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硬肿症、心肺疾病患儿。
共入组96例,胎龄:30 w~34 w,体重<1500 g32例,1500 g~2400 g70例。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生对于粘连性肠梗阻都是 先采取保 守治疗。本组 3 例也不例外。但 是大家应充分认识到必须在排除 2 肠粘连并发 肠扭转 、 内疝 等绞 窄 性 肠梗 阻 的前题 下施
[ ] 黄 筵庭 , 2 费立 民, 刘赓平 , 急 性肠 梗 阻 [] 中 等. J.
维普资讯
第1 4卷 第 6期 20 0 8年 6月
河 北 医 学
H EB IME I I E D C NE
Vo1 1 , . 4 No. 6
Jn 20 u .,0 8
环 孔 , 从环 中通 过而形 成 内疝 ; 肠管 ④较 长 的一段肠管 粘 着成 团 , 致使 部分肠管 变窄 ; 肠管 以粘着 部为支点 ⑤ 发生扭 转 ; ⑥肠 管粘着远 处腹 壁或其 他组织 , 受肠 系膜
关 键 词 : 早 产 儿 ; 呼吸暂停 ; 纳洛酮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 726 文献标识码 : B
20 03年 1月 至 2o 0 7年 1 共 收 治早 产 儿 12 2月 0
例, 采用纳洛酮防治呼吸暂停 5 O例 , 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现报告 如下 : 1 资料与 方法
J n.,0 8 u 2 0
儿 的发 病率 约 2 % , 3 在极 低 出生 体 重 儿为 4 % 。呼 吸 9
暂停是 个危 险症状 , 不及 时处 理 , 如 可继 发 心脑 等脏 器
损 害 , 至 危及 生命 。一 般认 为早 产 儿 呼 吸暂 停 是 因 甚 呼吸 中枢发 育不 成 熟 , 吸 障 碍 存 在 于 中 央化 学 感 受 呼 器 , 围化学感 受器 和肺 反射 , 周 呼吸 暂停 婴 儿 的呼吸 调 节 中枢处 于抑 制状 态 , 呼 吸 暂 停 ( 且 窒息 ) 机 体 产 生 后
粘着 部位为支 点发生扭 转 2 1例 , 明本组 3 说 2例属 ③ 、 ⑤类 型 的粘 连性肠 梗 阻 , 即绞 窄 性 肠 梗阻 。 由于 忽视
27 保 守治 疗过程 中 , 者腹痛 、 . 对患 腹胀 的进 展 , 部 腹 体征 以及 生命体 征变 化 的观察 是 非 常 重要 的 。 旦 出 一 现体 温 升高 , 搏增快 。 脉 血压 下 降但 在 正 常范 围 内 , 全
腹压 痛 、 反跳痛 时 , 度警 惕 绞窄 性 肠 梗 阻 的 可能 , 高 一
旦再 出现休 克 血 压 , 紧 时 , 绞 窄 性肠 梗 阻 诊 断 成 肌 则
粘连性肠梗阻的分类 , 片面地诊 断为单纯性粘连性肠 梗 阻来保守 治疗 , 是值得 我们 吸取 的教训 。 这
2 6 粘连性 肠梗阻 手术 时机 的 把握 是 临床 工 作 者经 . 常面临 的一 个 问题 。 因为 。 的粘 连 非 常重 , 术 难度 有 手
2 周至不满 3 周的, 8 7 出生体重 10 g至 29 g 20 49 。根据 人 院顺 序 随机 分 成两 组 , 治疗 组 5 O例 , 照组 5 对 2例 , 两组 患 儿在 性 别 、 年龄 、 程 长 短 方 面 差 别 均 无 显 著 病
性, 有可 比性 , 见表 1 。
大。 若不 能彻 底解 除粘 连 。 后势 必 引起新 的粘 连 , 术 梗
立, 甚至有可能发生了肠坏死。但是 , 在当今医疗设备 不 断更 新 、 进 、 场经济年 代 。很 多 临依赖于辅助 检查 , 本组病例也不例外。所 以, 值得我们每个临床医
行。否则, 延误治疗 。 增加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 导 致 严重 后果 , 甚至生命 危险 。本组 1例术 后生命垂 危 ,
依 靠 呼 吸 机维 持 呼 吸 , 之 家属 经 济 困 难 。 术 后 d 加 故 2
放 弃 治疗 , 签字 出院 。
长度的限制或肠管另一端较固定肠管成牵拉性扭折而 梗 阻 。其② 、 、 类 型的粘 连性 肠梗 阻初 次发作 即呈 ③ ⑤ 绞窄性肠 梗 阻 , 组术 中探查 结果 : 连带 的两端 固定 本 粘 形成 环孔 , 管从环 中穿过 而 形 成 内疝 1 肠 1例 , 管 以 肠
华 外科 杂志 ,9 6 4 3—1 . 15 , : 1
文章编号:0 6— 2 3 20 )6 7 4一 2 10 6 3 【0 8 o 一o 3 o
纳 洛 酮 防 治 早 产 儿 呼 吸暂 停 5 0例 临 床 观 察
韩 永 才 , 蔡 素 丽 , 杨 秀 荣
(山 东 省 莘 县 人 民 医 院 , 山 东 莘 县 2 20 5 4 0)
务 工作 者深 思 和改进 。
参 考 文献 :
阻 复发率极 高 。特别 是放射 引起 的粘 连性肠梗 阻其肠 管 壁有较严 重 的病理 改变 , 累肠 管范 围较广 , 受 切除后 往 往残 留管壁生机 不佳 , 易发 生吻合 口瘘 。因此 , 临床
[ ] 吴 阶平 , 法祖 ,主编. 家驷 外科 学 [ . 6 1 裘 黄 M] 第
11 病例选择:0 例早产儿均系本院产科接生胎龄 . 12
表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基本情况
・
7 4・ 3
维普资讯
第1 4卷
第 6期
河 北 医 学
H E DI 1 EB lME C NE
Vo . 4, . 1 1 No 6
20 年 6月 08 表 2 两 组 疗 效 比 较
的p 一内啡肽增多 , 而后者 可降低 脑干神 经细胞对二 12 方法: . 在一般 常规措施 ( 置暖箱保 暖, 间歇吸 氧, 氧化 碳 的敏感 性而起 抑 制呼 吸 的作 用 。纳 洛酮 为羟氢 抗 生素预 防感 染 , 血 丙 种 球 蛋 白增 加 机 体 抗 病 能力 吗啡 酮 的衍 生 物 , 阿片 受体 竞争 性 拮抗 剂 , 自由通 人 是 能 与 亲 等) 基础 上 , 疗 组 人 院后 2 治 h内 给 予 纳 洛 酮 0 1 / 过血 脑屏 障 , 阿片 受体 呈专 一性 结 合 , 和力强 与 吗 . mg 所 增 降 k, g加入 1% G 0 S的 l O~2 m 内静 滴 , 持 1~2 , 0l 维 h 每 啡或 脑啡 呔 , 以能 解 除 呼 吸抑 制 , 加 呼 吸 频率 , 日 1 , 用 5 。治疗 期 间详细 记 录呼 吸暂停 次数 。 次 连 d 低二 氧化碳 分压 , 能改善通气 障碍 , 同时能改善脑循 环, 增加脑灌注后 , 使缺氧后 脑血流重新分布, 保证脑 2 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