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电荷》教案(人教版初二) (3)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电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电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物理《电学》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 了解电流的概念及其特性- 掌握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熟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篇- 教具:电池、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及其特性- 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

- 电流的计算方法:电流等于通过截面的电荷量除以时间。

- 电流的特性:在闭合电路中,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沿着导线的方向流动。

2. 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电阻的定义: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 电阻的计算方法:根据欧姆定律,电阻等于电压除以电流。

- 电阻的单位:欧姆(Ω)。

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串联电路:电流只能沿着一条路径流动,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 并联电路:电流可以分别沿着不同的路径流动,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4. 电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电功率的定义: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化速率。

- 电功率的计算方法:电功率等于电流乘以电压。

- 电功率的单位:瓦特(W)。

教学活动1. 实验:利用电池、导线和电阻搭建简单的电路,观察并记录电流的变化。

2. 讨论:与学生分享电流、电阻和电功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练:通过解题让学生巩固电流、电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总结:回顾电流、电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实验结论。

2. 练题:布置一些题目,考察学生对电流、电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讨论,评估其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参考资料-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篇- 《物理课堂教学指导》(教育部物理教育研究室编)。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教案1

《第一节 电荷 摩擦起电》教案1

《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电荷及单位。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5、了解原子结构、电荷从哪里来、金属导体中存在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参与实验结果讨论,学会主动发言,能流利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养成好问、爱探究的习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塑料梳子、塑料尺、塑料笔杆、碎纸屑、毛皮、绸布、橡胶棒、玻璃棒、铁架台、验电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塑料丝束、乒乓球六、教学方法实验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互动①与电相关的现象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例子。

②这些现象很多都比较复杂,要理解它们需要从学习简单的电学知识开始。

2、演示:这也是一个与电有关的实验:用手反复捋塑料丝束。

3、提问互动:可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叫什么名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摩擦起电?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新课讲解:静电现象1、学生探索摩擦起电:用毛皮(可用头发和丝绸)摩擦塑料梳子、尺子吸起纸屑。

①观察靠近梳子尺子的纸屑出现什么现象。

②学生讨论:塑料梳子尺子摩擦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③学生给“摩擦起电”下定义。

2、教师小结并给出摩擦起电的定义及带“电”性板书:经过摩擦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性质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带“电”性: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叫带了电荷,或叫带了电。

3、互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摩擦起电的现象吗?电荷间的作用规律①用细绳将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悬挂在铁架台下,分别用绸擦玻璃棒和毛擦橡胶棒靠近,让学生观察排吸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电荷》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一节《电荷》

8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
对外显带电性质吗?
想一想:这个生了移动。
五、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1、导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湿木)
2、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橡胶、玻璃、塑料、陶瓷、干木、油)
注意: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讨论一下
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它们的相互作用情况如 图,已知丙球带正电,试分析甲乙的带电情况
课堂小结
一、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验电器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阅读材料: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
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 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 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 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 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 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 大量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 只有两种电荷。
• 被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 正橡电荷;(玻丝正)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一.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1.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 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 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什 么? 答:可以判断所带电 荷的多少
3.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 样规定的理由是C ( )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电荷》公开课教学设计《电荷》的教学设计xxxx禅城区xx中学xx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高中物理电荷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电荷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电荷试讲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及单位,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内容。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电荷的基本性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电荷相关的现象,并引出电荷的基
本概念。

2. 讲授(20分钟):介绍电荷的基本性质,包括正负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守恒定律
和库仑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际例子讲解电荷间的作用力计算方法。

3. 实验(15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摩擦产生静电的过程,验证电荷
的正负特性。

4. 讨论(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在生活中的
应用。

5. 练习(10分钟):布置几道与电荷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相互交流。

6. 总结(5分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荷对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四、作业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电荷的基本性质。

2. 完成课堂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应用。

五、课后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在导入部分引出电荷的方式较为单一,可以尝试多种引导方式;实验设计
方面可以进一步创新,增加趣味性。

今后还需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探究能力。

电荷教学反思

电荷教学反思

《电荷》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三〉重、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1 电荷-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三册(2019版)教案

1 电荷-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第三册(2019版)教案

电荷-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相关公式3.理解导体静电平衡的概念及其应用二、教学重点1.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2.库仑定律及其相关公式的掌握3.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应用4.导体静电平衡的应用三、教学内容及安排3.1 电荷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讲解电荷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物理意义•分析电荷的基本特征,如量子化、代数和矢量性等•丰富学生电荷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电荷概念的兴趣3.2 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守恒定律概念的理解•给出一些常见的电荷守恒例题,让学生掌握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时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与电子、质子、带电粒子相互转化的关系3.3 库仑定律及其相关公式的掌握•阐述库仑定律的概念,说明其在电荷间相互作用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库仑定律的公式及其应用方法,并且加以应用与分析•分析库仑定律在电场强度、带电粒子速度等方面的应用3.4 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应用•讲解电场强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作用机制•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学生记忆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方法•估算电场强度时,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电场线、带电粒子轨迹等信息3.5 导体静电平衡的应用•系统介绍导体静电平衡的概念、条件及其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导体表面电荷如何分布的规律性,以及计算方法•分析导体静电平衡的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四、教学方法1.导入型教学法:通过例题、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概念及其应用2.实验型教学法: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直观掌握电荷实际运用情况3.讲授型教学法:分析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相关公式和实际应用五、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检查学生对特定问题的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三(2019年新编)9-1 电荷(教案)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三(2019年新编)9-1 电荷(教案)

9.1 电荷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元电荷的概念,认识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知识点一、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质的微观结构(1)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正电荷的数量跟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

4.物体带电: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当物体内的正电荷数量多于负电荷数量时,物体带正电,反之,带负电。

正电荷数量与负电荷数量相等时,物体不带电。

【题1】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答案】B【解析】b球带电后,使a产生静电感应,感应的结果是a靠近b的一侧出现与b异种的感应电荷,远离b的一侧出现与b同种的感应电荷。

虽然a上的感应电荷等量异号,但因为异种电荷离b更近,所以b 对a的静电力表现为引力。

当b吸引a使两者接触后,由于接触带电,b、a便带同种电荷,有斥力作用,因而又把a排斥开,所以B正确。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即把a排斥开知识点二、三种起电方式1.接触起电:(1)指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荷》教案(人教版初二)(3)月日星期学科物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摸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什么缘故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显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故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不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讲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讲物体带了电,或者讲物体带了电荷。

适应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能够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差不多明白了什么叫带电现象,明白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觉,用摩擦的方法能够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
电。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定。

例1:假如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定那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假如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定那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看实物明白验电器的要紧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现在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讲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

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

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能够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能够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旧闭合。

实验现象讲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三、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电荷
1.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

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
3.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
5. 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 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

四、反思与重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