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合集下载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应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

m t sp l t nd ge o i w i t ni: n>C ea o ui eref m h ht l r Z l l o r g oo n u s u>P b>A >C .ntes d i sc os Wui u s rI t yi s t n , j d h u n xei a
meh d o e fg o—a c mu ai n wa s d t s e ste he v tl . e r s lss o h tt o tmia t o fi x o e nd c u l t su e oa s s h a y me as Th e u t h wst a he c n a n — o to e e f s ra e s di n s i h hu e to ft e Hu i e fv ra e n th g in lv lo u fc e me t n t e An is cin o h a h e r o ih,t e i e fg o c u l— i h nd x o e a c mua
维普资讯
20卷 第 5期 0 0 第3 8年 9月
地 下水
Gr u d wae o n tr
Se p., 0 2 08 Vo 0 N0. L3 5
应 用 地 积 累指数 法 评 价 淮 河 沉 积 物 重 金 属 污 染
朱 兰保 。 盛 蒂 周 开胜 常晓 梅 。 迎春 。 。 汪
t n(go l syaem s b ten0~ ,t o tm n t nlvl aef m n nt moea .V r u ev i Ie )c si r ot e e 2 h cna iai es r r o d rt o a f w e o e o o e ai sh ay o

南京市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

南京市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
环 境 保 护 局 , 江 苏 南 京 南
20 1) 10 2
摘 要 : 测 了南 京 市 的 主 要 水 系 : 江 、 淮 河 和 玄 武 湖 水 体 表 层 的 沉 积 物 中 H 、 d P 、 u A 、r z 监 长 秦 g C 、b C 、 sC 和 n等 7种 元 素 含 量 , 析 了 元 素 的 富 集 程 度 , 用 H k no 分 采 a asn潜 在 生 态 危 害 指数 法 对 其 生 态 危 害 程 度 进 行 了评 价 。 结 果 表 明 :长 江 和 玄 武 湖水系沉积物 中, 7种元 素 含 量 属 于 低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淮 河 沉 积 物 则 呈 较 高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元 素 的 富 集 系 数 均 为 , 秦 7种 秦 淮 河 >玄 武 湖 > 江 , 江 c 长 长 d元 素 的 富 集 系 数 最 大 , 3 1 , 淮 河 和 玄 武 湖 两 水 系 都 是 Hg的 富 集 系 数 最 大 , 别 为 为 .8 秦 分 1 .8 3 3 ; 元 素 的 生 态 风 险 而 言 , 江 水 体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 1 7 和 .3 就 长 7种 元 素 属低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武 湖 表 层 沉 积 物 中 , H 玄 除 g 属 中潜 在 生 态 风 险 外 , 余 6种 元 素 属 低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淮 河 表 层 沉 积 物 的 7种 元 素 生 态 风 险 由 高 到 低 , 次 为 H 其 秦 依 g>C d
>C u>A >Z s n>P b>C , 和 c rHg d分 别 属 高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和 较 高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余 5种 元 素 属 低 潜 在 生 态 风 险 。 其

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 * Y X\ >A $ [ \ 3 , Zb@ 8D CA 8 " $’ $ Y X] A G 8D OA 8U
" "‘ / @ N @ G L M : 6 @ 89 @ L 7 R 4 G I@+ 8S A L 7 8F @ 89 $6 :A 8@ N @/ @ N @ G L M :3 M G ?@ F <7 R + 8S A L 7 8F @ 89 G ; 5M A @ 8M @ $T @ A H A 8U "((("’ $ 6 :A 8G ’ ’‘ 5M :7 7 ; 7 R 1>8A M A OG ; G 8? + 8S A L 7 8F @ 89 G ; + 8U A 8@ @ L A 8U $] A ; A 83 L M :A 9 @ M 9 >L G ; G 8? 6 A S A ; + 8U A 8@ @ L A 8U. 8N 9 A 9 >9 @ $6 :G 8U M :>8 "*((’" $ 6 :A 8G ’ *‘ Y 7 8U c :7 > 7 M G 9 A 7 8G ; 2 @ M :8A M G ; 6 7 ; ; @ U @ $ Y 7 8U c :7 > E’)((( $ 6 :A 8G # < 3 , ) & F7 ) !. 8 7 L ?@ L 9 7A 8S @ N 9 A U G 9 @ ? :7 L A c 7 89 G ; ?A N 9 L A C>9 A 7 8 OG 9 9 @ L 8N7 R :@ G S <F @ 9 G ; NA 8 N >L R G M @N @ ?A F @ 89 N7 R \ 7 8U c @4 G I@ $ :@ G S <F @ 9 G ; M 7 89 @ 89 N A 8 @ S @ L <N G F O; @ NQ @ L @F @ G N >L @ ? C<. 8?>M 9 A S @ ; <6 7 >O; @ ? V ; G N F G D 3 9 7 F A M+ F A N N A 7 8 5O@ M 9 L 7 F @ 9 L <" . 6 V D 3 + 5# G 8? 3 9 7 F A M = ; >7 L @ N M @ 8M @N O@ M 9 L 7 F @ 9 L <" 3 = 5# G 8? 9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N 7 R @ G M : :@ G S <F @ 9 G ; N Q @ L @G 8G ; < c @ ?B2 :@G S @ L G U @M 7 89 @ 89 N 7 R :@ G S < F @ 9 G ; N 6 >$ [ 8$ V C$ 6 ?$ 6 L $\ U $3 N $= @ $3 ; G 8? 18 G L @ *E‘ ## F U P IU $ $’‘ EE F U P IU $ "&‘ &’ F U P IU $ *‘ ’E F U P IU $ )$‘ )# F U P IU $ (‘ ($ F U P IU $ ’*‘ %$ F U P IU $ ’#‘ %* F U P U $ *$‘ "# F U P UG 8? (‘ %# F U P U $ L @ N O@ M 9 A S @ ; < B\ 7 L A c 7 89 G ; ?A N 9 L A C>9 A 7 8 OG 9 9 @ L 8N7 R @ S @ L <:@ G S < F @ 9 G ; N "6 >$ [ 8$ V C$ 6 ?$ = @ $ 3 ; $ 6 L $ \ U $ 18 G 8? 3 N # A 8 N >L R G M @N @ ?A F @ 89 NQ @ L @S @ L <N A F A ; G L BT <A F OG M 9 7 R :< ?7 ?< 8G F A M G ; G 8? 9 7 O7 U L G O:A M G ; M 7 8?A 9 A 7 8$ 9 :@M 7 89 @ 89 N7 R :@ G S <F @ 9 G ; NQ @ L @N A U 8A R A M G 89 ; <; 7 Q @ LA 8 9 :@A 8R ; 7 QL A S @ LF 7 >9 : G L @ G N9 :G 8 9 :G 9 7 R 7 O@ 8 Q G 9 @ L G L @ GA 8 9 :@@ G N 9 @ L 8 OG L 9 7 R 9 :@; G I@ $G 8? 9 :G 9 7 R CG < N G 8? 7 >9 R ; 7 QL A S @ L F 7 >9 :G L @ G N B2 :A N ?A N 9 L A C>9 A 7 8 OG 9 9 @ L 8 C@ ; 7 8U N 9 72 >L CA ?A 9 <= ; 7 7 ? $ A 8?A M G 9 A 8U9 :G 9 9 :@ <G L @R L 7 F9 :@N G F @O7 ; ; >9 A 7 8 N 7 >L M @ B2 :@ 17 ?@ ; B2 :@ N @:@ G S <F @ 9 G ; NG L @:A U :; <L @ ; G 9 @ ? Q A 9 : @ G M : 7 9 :@ L O7 N A 9 A S @ ; < U @ 7 D G M M >F >; G 9 A 7 8 A 8?@ J" 5 # G 8? 9 :@\ G IG 8N 7 8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A 8?@ JQ @ L @G OO; A @ ? R 7 L G N N @ N N A 8U9 :@N 9 G 9 >N 7 R N @ ?A F @ 89 :@ G S < U @ 7 F @ 9 G ; @ 8L A M :F @ 89 G 8? 9 :@@ J 9 @ 89 7 R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B2 :@O7 ; ; >9 A 7 8@ J 9 @ 89 7 R :@ G S <F @ 9 G ; N R 7 ; ; 7 Q @ ?9 :@7 L ?@ L !6 ? l3 N l6 > l6 L l[ 8 l\ U lV C$ Q :A ; @9 :@N A 8U ;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7 R :@ G S <F @ 9 G ; NR 7 ; ; 7 Q @ ? 9 :@7 L ?@ L ! 6 ? l3 N l\ U l6 > lV C l6 L l[ 8B2 :@ O7 ; ; >9 A 7 8 @ J 9 @ 89 G 8? O7 9 @ 89 A G ;@ M 7 ; 7 U A M G ;L A N I 7 R6 ? Q @ L @9 :@F 7 N 9N @ L A 7 >NG F 7 8UG ; ;:@ G S <F @ 9 G ; N B2 :@?A N 9 L A C>9 A 7 8 OG 9 9 @ L 8 7 R6 ? A 8?A S A ?>G ;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A 8?A M @ NA N@ J G M 9 ; <9 :@N G F @G N9 :G 9 7 R U @ 8@ L G ;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A 8?A M @ NR 7 L G ; ; :@ G S <F @ 9 G ; N $ A 8?A M G 9 A 8U9 :@A F O7 L 9 G 89M 7 89 L A C>9 A 7 8 7 R6 ? A 8 9 :@U @ 8@ L G ;A 8?A M @ N B3 8G ; < N A NN :7 Q @ ? 9 :G 9:@ G S <F @ 9 G ;O7 ; ; >9 A 7 8 G 8? 9 :@O7 9 @ 89 A G ; !9 :@M @ 89 L G ; 7 O@ 8Q G 9 @ L G L @ GG 8? 7 >9 R ; 7 QL A S @ L F 7 >9 :L @ U A 7 8 " 5# $ 5" G 8? 5& # $ 9 :@87 L 9 :@ L 8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 J A N 9 @ ? A 8 9 :L @ @L A N IL @ U A 7 8N CG <L @ U A 7 8 " 5% # G 8? 9 :@Q @ N 9 @ L 8 CG <L @ U A 7 8 " 5) # B A% G I +& * , !\ 7 8U c @4 G I@ ’ N >L R G M @N @ ?A F @ 89 N ’ :@ G S <F @ 9 G ; N ’ ?A N 9 L A C>9 A 7 8 ’ O7 9 @ 89 A G ; @ M 7 ; 7 U A M G ; L A N I

淮河及其支流沿岸土壤重金属铅镉含量及评价

淮河及其支流沿岸土壤重金属铅镉含量及评价
MIO Y hn , A u— og WA G Y — U , N i g L u, A i f g N i lB wA G Qa , I i T NJ n H n— a n ( o eeo R suc n ni n et H nnA r u ua U i rt, hnzo 502 C i ) C lg f e readE v om n, ea gi l r n esy Z eghu400 , hn l o r ct l v i a
中 图分类 号 :85 文献 标识 码 : 文 章 编号 :01— 5 12 1 )6— 14— X2 A 10 88 (00 0 00 0 4
Co tn n a u to fSolHe v ea s Le d a d n e t a d Ev l a i n o i a y M t I a n Ca m i m l n u i e Ri e n t a c e d u a o g H a h v r a d Is Br n h s
含 量 标准 , 体 处 于二 级含 量标 准 与三 级含 量标 准之 间 , 大 淮河 干 流与 四条 支流 之 间 铅含 量 无 明显 差 别 。而镉 的 污 染程 度 比较
严重, 其中惠济河、 贾鲁河支流污染最重 , 0— 0c 2 4 n、0~ 0c 在 2 m、0— 0o 4 8 m土层 中土壤镉含量超三级含 量标 准率均在 5 % o 以上 , 双洎河支流 、 清巽河支流和淮河干流污染相对较轻。 关键词 : 土壤重金属 ; ; ; 铅 镉 污染状况; 淮河

cd im i2k oe l g h uie ie adi u r ce J uRvr H i Rvr Sun i i r dQnxn ie)i amu ms p o eH a vr n sor a hs(i i , u i i , ha ̄ v igu vr n n c ant hR tf b n l a e j e R ea n R

淮河安徽段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淮河安徽段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

淮 河 安 徽 段 水 及 沉 积 物 中 重 金 属 的 研 究
严 睿 文 李 玉 成 ,
(. 1 安徽 大 学现 代 实验技 术 中心 ; . 2 安徽 大学生命 科 学学 院环境科 学研 究所 , 合肥 河安 徽 段 水及 沉积 物 样 品 , 用 IPA S进 行 重 金 属 分 析 , 果表 明砷 、 、 超 标 , 沉积 物 中 的 利 C —E 结 铅 铬 在
Ab ta t s r c :Th tra d s d me t r olc e n te id tila e r m h e in o a h i e.Th a l r s a e ewae n e i n swe e c le t d i h n usra r afo An uis ct fHu i e rv o e s mpeswe e a s y d b CP— yI AES frdee tn a y me asco e t .Th e u t ndc td t th a y mea swee manl o d e itn n s di n s a d o tci g he v t l ntn s e r s ls i iae ha e v tl r i y fun xsig i e me t n sa td t c umu ae i h i ig c e t r o y,a d f rh r r tre o a c l t n t e lvn r au e b d n u te mo e,t r ae e h tre o y tm nd s ft fi o c s Th swo k h e tn d t e wae c s se a ae yo t prdu t. s i r s o l fe o du td i r rt e e tp lut n. h u d be otn c n ce n o de o prv n o l i o Ke ywo ds:h a y me as;wa e r e v tl tr;s d me s e i nt

南京市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

南京市主要水系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

2.2.1 评价方法 选用瑞典科学家 Hakanson提
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 。 根据这一方
法 , 某一区域沉积物中 , 第 i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
危害系数 Ei r及沉积物中多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
害指数 RI, 可分别表示为 :
Ei r =Ti r· Ci s/Ci n
n
RI=∑ i=1
样品置于瓷盘中自然风干 , 用玛瑙研磨后 , 过 100目尼龙筛 , 供分析用 。 样品中 , Cu、Zn和 Cr含 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d和 Pb采用无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s和 Hg含量采用原子 荧光法 。测试方法均通过 CANS认证 。
2 结果与讨论 2.1 重金属富集特征
1 样品采集和测定 1.1 样品采集
于 2006年 , 在长江 、秦淮河和玄武湖共布设了 10个点位 。 长江南 京段 3 个点位 分别是江 宁河 口 、九乡河口和三江口 ;秦淮河 3个点位分别是文 德桥 、七桥瓮和三汊河口 ;玄武湖 4个点位分别是 东南湖 、西北湖 、武庙闸 、和平桥 。利用无扰动掘式 采样器采集沉积物 , 采样深 度小于 10 cm, 样品基 本可以代表表层的沉积物 。 1.2 样品测定
故重金属的含量不但比相应水相中的高 , 而且浓度 稳定 , 表现出较强的分 布规律性 [ 2, 3] 。 因此 , 对于 重金属的分析 , 可用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方 法来进行 , 这比单 纯的水质分析更 具代表性和可 靠性 。
通过对南京市区主要水体表层沉积物的重金
收稿日期 :2008 -05 -15;修订日期 :2008 -06 -12 作者简介 :陈建平 (1957— )男 , 江 苏南京 市人 , 工程师 , 大学 , 长期从事环境管理工作 , 已发表论文多篇 。

淮河流域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Pb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淮河流域重金属类环境激素Cd、Pb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第3 3卷 第 8 期 2 1 年 8月 01
宜春学院学报
Jun lo c u olg o ra fYih nC l e e
V0. 3.No 8 13 . Au . 0 1 g 2 1
淮 河 流 域 重 金 属 类环 境 激 素 C 、P d b污 染 及 潜在 生态 风 险评 价
中的 C d和 P 。 b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重金 属 ;环境激素;C 、P d b污染 ;生态 ;风险评 价 中图分 类号 :X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7 30 (0 1 8 l7一 5 5 6 1— 8 X 2 1 )O —0 1 O
S u y o v r m e t r n s o a y M e a s Cd,Pb Co t mi a o n t d n En i o n a Ho mo e fHe v t l l na n t na d i
IsEc l g c l s s s m e ti a h v r Ba / t o o ia k As e s n n Hu i e Ri e sn Ri Z HOU Ka —s e g X i i hn 。 U D2

( Tedp r etfApi hmsyadE vr m na n i e n , eg uC lg , 1. h eat n o p ldC e ir n ni n tl gn r g B n b o ee & m e t oe E ei l
mo e l v l d t e e tn c lg c a g e h a t sC n b p l to n s d me t a infc nl i h rt a n n e es a x e to e o o i a d ma e o t e v mea d a d P o l in i e n h f l f h y l u i n s w ssg i a t h g e h n i i y te Hu ie R v rs d me tC d P o l t n a d e oo i a a g e d g e . h a h e e i n d a b p l i n e / g c ld ma e re i n uo

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李宗春,张 杰,杨海兵,焦海洋,毛学佳,颜 涵(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江苏 南京 210000)摘 要:由于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风险评价不精准就无法彻底解决重金属Cr,Ni污染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通过分析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得出地质沉积物中重金Ni不仅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还会影响大气质量;计算地累积指数,模拟重金属Cr,Ni生态风险,完成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生态风险评价,致力于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地质沉积物;重金属Cr,Ni;污染现状;生态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X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09-0259-2Pollution statu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r and Ni in geological sedimentsLI Zong-chun, ZHANG Jie, YANG Hai-bing, JIAO Hai-yang, MAO Xue-jia, YAN Han (Jiangsu nonferrous metals East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Nanjing 210000,China)Abstract: Due to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of heavy metal Cr and Ni pollution in geological sediments, the problem of heavy metal Cr and Ni pollution cannot be solved completely without accurat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Cr and Ni in geological sediments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vy metal Cr and Ni pollution in the geological sedi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heavy metal Ni in the geological sediment will not only pollute water and soil, but also affect the air quality; calculate the land accumulation index, simulate the ecological risk of heavy metal Cr and Ni, complete the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Cr and Ni in the geological sediment, and strive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Keywords: Geological sediment; heavy metal Cr, Ni; pollution statu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地质沉积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能够直接影响地质条件,由于地质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污染问题出现次数频繁,已经成为相关人士重点关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37 No. 10 Oct. 2015
, ,
【 水环境与水生态】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冯精兰 , , , 栗笑迎 , , , 刘 群 , 刘梦琳 , , , 孙剑辉 , ,
1 2 3 1 2 3 4 1 2 3
1 2 3
( 河南 新乡 453007;2. 河南师范大学 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 1. 河南师范大学 环境学院, 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南 新乡 453007;3.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河南 新乡 453007;4. 驻马店市环境保护局,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1 -5 6 -7 8 7 9 - 12 13 - 15 13 - 16
层沉积物样品共 16 个, 采样点见图 1。用不锈钢抓斗 采泥器采集沉积物后, 取其表层 2 ~ 5 cm 置于塑料袋 中, 放置干冰保存。运回实验室经冷冻干燥后, 剔除砾 石、 木屑、 杂草等, 用研钵研磨, 过 100 目筛, 放入聚乙 烯密封袋内, 于冰箱中冷藏保存备用。
重金属是水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具有来源 广、 残留时间长、 易于沿食物链迁移富集的特点, 在某 些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而 对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备受环境科学 [ ] 研究领域的关注 。水环境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 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重金属在水、 沉积物、 悬浮颗粒 物和生物体中循环迁移, 只有很少一部分以溶解态停 留在水体中, 大部分被存贮地的底部沉积物吸附和积 聚。因此,水体沉积物通常是重金属的重要汇合 源[ ]。但是水体沉积物吸附的重金属不是固定不 变的, 在特定条件下扰动水体环境后, 沉积物中的重金 属会重新释放到上覆水体中, 由汇向源转化, 造成水环 [ ] 境的二次污染, 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因此, 国内外 [ , ] 学者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颇为关注 。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淮河 [ ] 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 淮河流域沉 [ 缺少对淮 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下游 ], 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调查和空间对比分析。因此, 选取淮河上游作为重点研究区, 初步分析淮河上游沉积 物中几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 利用地积累指数法评价沉 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 价该区域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程度, 以期为 淮河流域水生生态系统的评价和管理提供依据。
摘 要: 为了解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 Cr、 Zn、 Cd、 Pb 等 5 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光谱法测定了 16 个采样点沉积物中 Cu、 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和 Cd 富集最严重, 其次为 Pb; 相关分析及主成 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与河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相比, Cu 和 Cr 主要来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与侵蚀过程, Cd 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污、 分分析表明,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 Zn、 化石燃 料的燃烧以及农业活动, 上述两种来源对 Pb 均有影响; 地积累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 部分采样点 Cd 的污 染程度达到中等和强生态危害水平, 应予以重视。 关 键 词:重金属;沉积物;生态风险;淮河上游;分布特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1379. 2015. 10. 021 中图分类号:X131 文献标志码:
1. 2
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测定 沉积物样品经硝酸 - 氢氟酸 - 高氯酸消解后, Cr、 Cu、 Zn 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ICP - 测定, OES) Cd、 Pb 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 测定。质量监控办法及质量要求执行中国 ICP - MS)
图 1 淮河上10 期 人 民 黄 河 年 10 月 YELLOW RIVER
· 81·
人 民 黄 河
2015
年第 10 期
表 1 重金属元素含量统计
项目 淮河上游
Cu Cr Zn Cd 0. 03 0. 25 0. 14 0. 48 0. 066 0. 14 0. 57
地调局 2000 年发布的《 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 品测试及质量监控暂行规定》[ ]。采用准确度监控、 精密度监控、 内检分析监控和异常抽查分析监控 4 种 方法进行质量监控。Cd、 Cr、 Cu、 Pb、 Zn 的检出限分别 为 0. 02、 精密度分 0. 005 、 0. 001 、 0. 002 、 0. 002 mg / kg, 98. 73% 、 99. 88% 、 99. 61% 、 98. 31% , 别为 99. 95% 、 准确度分别为 97. 25% 、 95. 91% 、 99. 68% 、 99. 43% 、 98. 41% 。 1. 3 污染程度评价方法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评价采用地 积累指数法[ ], 计算公式为 I = lb[ C /( 1. 5B ) 1) ] ( I 为地积累指数; C 为沉积物中某一重金属的 式中: B 为所测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实测值; 本研 究中采用河南省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 ], 简称河南省背景值, Cu、 Zn、 Cr、 Pb、 Cd 的地球化学背 景值分别为 19. 8、 58. 8 、 63. 2 、 18. 3 、 0. 066 mg / kg。 1. 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淮河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采用潜 单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 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 数计算公式为 C ( E = T × 2) C E 为单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T 为单种 式中: 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 Hakanson ( 1980 )提出的重金 属毒性系数 T > T > T > T = T > T > T , 对毒 性响应系数作规范处理后定值为 T = 30, T =T = 5, T = 2, T = 1; C 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实测浓度; C 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值。 区域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RI 为 单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之和。
1 样品采集分析及评价方法
1. 1
样品采集 支流及湖泊采集表 2007 年 3 月在淮河上游干流、
2014 10 08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中 41103071, 41373132) 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3T60702, 2012M511580) ; 河南省基 122300410270) 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 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 134200510014) 计划项目( ;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13GGJS - 056) 项目( 。 作者简介: 1979 —), 冯精兰( 女, 河南新乡人, 副教授, 主要从 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 1957 —), 孙剑辉( 男, 河南洛阳人, 教授, 主要从事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sunjhhj@ 163. 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