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fuxiti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各节练习题及章末复习题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一节疆域(第一课时)1、我国在地球上位于()A、北半球、西半球B、南半球、西半球C、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东半球2、下列有关中国疆域说法正确的是()A、北回归线穿过中国的北部B、中国位于亚洲的西部,太平洋的东岸C、北极圈穿过中国的北部D、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3、我国领土大部分地区属于()A、南温带B、北温带C、热带D、北寒带4、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很多优越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俄罗斯、加拿大相比,我国气候更寒冷B、与巴西相比,我国气候更炎热C、与蒙古相比,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D、与日本相比,我国气候海洋性更显著第一节疆域(第二课时)1、我国三级行政区划指的是()A.省,县,乡B.省,自治区,直辖市C.省,地,市D.国家,省,地方2、下列省(区)的名称、简称与行政中心的组合,正确的是()A.吉林省—吉—吉林B.广东省—广—广州C.贵州省—贵—贵阳D.山东省—豫—济南3、目前我国省级行政区共有()A、23个B、31个C、28个D、34个4、下列城市都是省级直辖市的有()A、北京、深圳B、上海、南京C、重庆、广州D、天津、重庆5、我国省级行政区中全部位于热带地区的是()A、江西省B、台湾省C、云南省D、海南省6、成语“秦晋之好”中“秦”和“晋”是我国哪两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A、陕西山西B、山西山东C、陕西河南D、山西河北7、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包括()A.24个省、5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B.22个省、6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C.25个省、6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D.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8、下列直辖市与简称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上海-海B、北京-京C、天津-津D、重庆-渝9、试一试:“黔驴技穷”“黔”在省。
第二节人口1、201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约占世界人口的以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大学数学第一章复习题

第一章一、单选题1. 已知函数f (x )=x 2+2x ,则f (2)与f(1/2)的积为( )A. 1B. 3C. 10D. 52. 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是单调增加的函数是( )A. x 3sinB. 13+xC. x x +3D. x x -33. 已知函数f (x )=(x-3)2+4x ,则f (2)与f(-1)的和为( )A. 23.25B. 33.25C. 33D. 23 4. 已知:1)(2+=x x f ,则=+)1(x f ( )。
A .1)1(2++x B. 2+x C . 22+x D . 2)2(+x二、计算题1. 写出函数的复合过程)5tan(32+=x y 。
2. 指出y=tan(5x+1)的复合过程。
3. 已知函数⎩⎨⎧〉-≤=0,20,sin )(x x x x x f 求f(5), f[f(2)]. 4. 求定义域1142++-=x x y 。
5. 写出函数的复合过程212x y -=。
6. 求定义域1)2lg(++=x y 。
7. 对函数X e y 3cos=,写出其是哪几个基本初等函数所复合而成的。
8. 指出y=sin 2(2x+1)的复合过程。
9. 求定义域523arcsin3x x y -+-=。
三、判断题1. )0(2>=x x y 是偶函数。
( )2. 函数f (x )=2x+1在定义域内是奇函数。
() 3. 凡是分段表示的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 )4. 复合函数)]([x g f 的定义域即)(x g 的定义域。
( )5. 函数2x y =与x y =相同。
( )6. 已知函数)1(11)(2-<-=x x x f ,则)31(1--f 的值是-2. ( ) 四、填空题1. )2(sin log 2+=x y 是由简单函数 和 复合而成。
2. 函数y=12-x 的定义域为_______。
3. 若)(x f 的定义域是]1,0[,则)1(2+x f 的定义域是 。
有机化学复习资料题(第一章第八章)

有机化学复习题(第一章—第八章)一、用系统命名法命名或写出结构式1. 2. 反-1.4- 二异丙基环已烷的优势构象3. 1-氯丙烷的优势构象(纽曼式)4. (R 、S )-三羟基丁醛5. 10. 1,3-二甲基环己烯6.7. 8.CH 3CH 2CHCH 2CHCHCH 3CH 3CH 3CH 2CH 2CH 2CH 3CH 3CH CHCH 2CHCHCCCH 3Cl Cl SO 3HNO 2COOH COOC 4H 99. 10.11. 12. (E)-3-甲基-2-戊烯13. 3-氯环已醇的优势构象 14.15. 16. 3-苯基-2-烯丙醇17. 18. 4-甲基-6-硝基-1-萘酚ClCl CH 3CH 2CH 2CH 3C C CH 2CH 3CH 2CHCH 3ClCH 3CHCH 3NO 2COOH2H 5CH 3HO COOHOH OH H H19.HC(CH 3)3CH 3H 3C HH20、 1,7-二甲基双环[3.2.2]壬烷21. 22. 5-甲基螺[2.4]庚烷23、 24. 5-硝基-1-萘酚二、综合判断题(将结果写在括号内)1.下列物质与AgNO 3/EtOH 反应的快慢次序为( ) Ⅰ. 1-溴-3-甲基丁烷 Ⅱ. 2-溴-2-甲基丁烷 Ⅲ. 3-溴-2-甲基丁烷 Ⅳ. 1-溴-2-甲基丁烷 A. Ⅱ>Ⅲ>Ⅳ>Ⅰ B. Ⅲ>Ⅰ>Ⅳ>Ⅱ C. Ⅳ>Ⅱ>Ⅲ>Ⅰ D. Ⅳ>Ⅰ>Ⅲ>Ⅱ2. 具有对映异构现象的烷烃,其最少碳原子数是( ) A. 6 B. 7 C. 8 D. 93.光照下 是通过哪一种中间体进行的( )A.正碳离子B.游离基C.负碳离子D.协同反应,无中间体Br 2Br C=CMeMen-BuEt CH 3H4. 甲基环戊烷在光照下一元溴化的主产物是( )A. B. C. D.5. 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顺序是( )Ⅰ. Ⅱ. Ⅲ. Ⅳ. Ⅱ>Ⅲ>Ⅳ>ⅠA.Ⅱ>Ⅰ>Ⅲ>Ⅳ B. Ⅱ>Ⅳ>Ⅲ>Ⅰ C.Ⅱ>Ⅳ>Ⅰ>Ⅲ D. Ⅰ>Ⅱ>Ⅲ>Ⅳ6.某烯烃经臭氧化和水解后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丙酮和乙醛,则该化合物是( )A. B. C. D.7. CH2=CHCH 2CH 2C ≡CH+Br 2(1mol)→产物是( ). A. CH 2=CHCH 2CBr=CHBr B. CH 2BrCHBrCH 2CH 2C ≡CHC. CH 2=CHCHBrCH2C ≡CHD. BrCH 2CH 2CH 2CH 2CH=CHBr8. 丙炔与H 2O 在HgSO4催化下生成( ) A. CH 3CH 2CHO B. CH 3COCH 3 C. D.9. 下列哪一种化合物能与CuCl(NH 3)作用产物红色沉淀( )CH 2Br Br CH 3CH 3Br CH 3BrCH 2CHCH 2+=CH 2CH C +H CH=CH 2=(CH 3)2CH +CH 2CH 2+(CH 3)2C=C(CH 3)2CH 3CH=CHCH 3(CH 3)2C=CHCH 3(CH 3)2C=C=CH 2CH 3CHCH 2OHOH CH 3CHCHOA.CH 3CH=CHCH 3B.CH3CH2C ≡CHC.ph-CH=CH 2D.CH 3CH=CH-CH=CH 210.下列化合物中不能作为双烯体发生狄尔斯-阿德尔反应的化合物是( ) A. B. C. D.11. 傅-克反应烷基易发生重排,为了得到正烷基苯,最可靠的方法是 ( ) A. 使用AlCl 3作催化剂。
第一章复习题及答案

1451. 若把电路中的参考点由原来电位较低的点改选为电位较高的点,则电路中各点的电位比原来(A) 升高(B) 降低(C) 升高或降低(D) 不变答:((B) 01456. 下列各图中, 图((B) 10)元件供出15 W功率。
01506. 图(N)所示线性电阻R的伏安特性曲线为图()。
答:((B) 01508. 按照下列各图中标出的U、I、R,可以应用公式IUR=的为图()?答:((B) 01514. 碳膜电阻有 2 W 、1 W 、12W 、14W 、18W各种规格,在阻值相同时,瓦数越大的,价格越高。
现需要用 4.7 kΩ电阻( 电流为10 mA ) ,选用哪种规格的电阻较适宜?º(A) 任选一种都可(B) 2 W (C) 12W(D)18W答:((C) 01569. 在下列各图中,与图( N ) 所示伏安特性相对应的电路是二端网络N的伏安关系如图 2 所示,则N可等效为答:((C) 01664. 图示为某电路中的一个回路,其KCL 方程为(A)R1I1-R2I2+R3I3-R4I4 = U S1+U S2-U S3-U S4(B)R1I1-R2I2-R3I3+R4I4 = U S1-U S2-U S3+U S4(C)-R1I1+R2I2+R3I3-R4I4 = U S1+U S2-U S3-U S4(D)R1I1-R2I2-R3I3+R4I4 = U S1+U S2-U S3-U S4答:((D) 5. 图示为电路的一部分,已知U ab = 30 V,则受控源发出的功率为(A) 40 W (B) 60 W (C) -40 W (D) -60 W答:()01494. 两个有源二端网络用导线如图连接。
如果电压表及电流表(1) 均作正向偏转;(2) 均作反向偏转,试问哪个网络发出功率?网 络 网 络12(1) 网络1供出功率 5(2) 网络1供出功率 501532. 在图示两种情况下,求P点的电位及电阻R的电流I 。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大众传播-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 )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
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第一章 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1903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配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 50 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 )。
A.华生B.斯金纳C. 桑代克D.杜威2.1868 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因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3. 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 ) 。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4.1924 年出版了第一本由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作者是 ( )。
A.廖世承B.陆志韦C.潘寂、D.陈选善5.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在 1908 年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该书的翻译者是 ( )。
A.陆志韦B.陈选善C.房东岳D.潘寂6.1963 年,我国心理学家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出版,与此同时,全国各师范院校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
此书的主编是 ( )。
A.廖世承B.陆志韦C.房东岳D.潘寂7.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是 ( )。
A.学习心理学B.人格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动机心理学8.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前苏联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上十分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为著名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者是 ( ) 。
A.赞可夫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斯基9.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面的观点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 )。
A.布鲁纳B.奥苏伯尔C.加涅D.班杜拉10.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 ) 。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概述习题集一、选择题1.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是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域广域网的互连是通过____________ 实现的。
A. 通信子网B. 路由器C. 城域网D. 电话交换网2.网络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独立的_________ 的集合。
A. 局域网系统B. 多协议路由器C. 操作系统D. 自治计算机3.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__________ 技术的产物;A.通信技术B.电子技术C.工业技术4. 计算机网络拓扑是通过网中节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它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__________ 。
A. 结构关系B. 主从关系C. 接口关系D. 层次关系5.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__________ 。
A. Internet 技术B. 接入网技术C. 局域网技术D. 分组交换技术1.B2.D3.A4.A5.B二、选择1.在OSI 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________ 。
A. 物理层B. 应用层C. 数据链路层D. 传输层2.在OSI 参考模型,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_________ 。
A. 帧B. 报文C. 分组D. 比特序列3.在TCP/IP参考模型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__________A. 主机- 网络层B. 互联网络层C. 传输层D. 应用层4.在TCP/IP 协议中,UDP 协议是一种 ________ 协议。
A. 主机- 网络层B. 互联网络层C. 传输层D. 应用层1.1 答: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口• 计算机网络凡是地理上分散的多台独立自主的计算机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 ,通过 软硬件设备互连 ,以实现交互通信 ,资源共享 ,信息交换 ,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处理等功能的 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分布式操作系统与网络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结构、工作方式与功能也是不同的。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设集合A={4,5,7,9},B={3,4,7,8,9},全集U=A B,则集合CU(A∩B)中的元素共有(A)(A)3个(B)4个(C)5个(D)6个2.已知是实数,则“ 且”是“ 且”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已知是实数,则“ 且”是“ 且”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设集合,则()A.B.C.D.5.集合, ,若,则的值为( )A.0B.1C.2D.46.若集合则A∩B是(A)(B) (C)(D)7.若集合是A.{1,2,3} B. {1,2}C. {4,5}D. {1,2,3,4,5}8.已知全集中有m个元素,中有n个元素.若非空,则的元素个数为A.B.C.D.9.已知是两个向量集合,则A.{〔1,1〕} B. {〔-1,1〕} C. {〔1,0〕} D. {〔0,1〕}10.下列4个命题㏒1/2x>㏒1/3x㏒1/2x㏒1/3x其中的真命题是(A)(B)(C)(D)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若是小于9的正整数,是奇数,是3的倍数,则.12.设A是整数集的一个非空子集,对于,如果且,那么是A的一个“孤立元”,给定,由S的3个元素构成的所有集合中,不含“孤立元”的集合共有个.13.设全集,若,则集合B=__________.14.某班有36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探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已知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6人,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4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人。
15.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兵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12__三、解答题16. (本小题共12分)已知,设P:函数在R上单调递减,Q:不等式的解集为R如果P和Q有且仅有一个正确,求的取值范围17. (本小题共13分)记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为,不等式的解集为.(I)若,求;(II)若,求正数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 1947年,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因素 民族因素 美国很多老人退休后迁移到南方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2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增长的时间分布(影响因素)
①农业革命前——缓慢 ②农业革命后——加快 ③工业革命后——更快
▲读图技巧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曲线、人口净增长数
3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读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的差异图,计算分析:
人口 政策
鼓励生 育,引 进外来 移民
发展 中国 家
水平较高
增长 很快
中国、印度、 计划生育 巴基斯坦等 ,控制人 口增长
5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二、当代三大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
①原始型 “高高低”模式——缓慢增长 (人类社会早期、原始部落) ②传统型 “高低高”模式——高增长 (农业文明之后、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 “三低”模式——缓慢,负增长 (后工业化时期、欧美发达国家) ★ 过渡模式——增长率下降
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平、 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 38 展水平等。
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水、 因素 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其
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 口超过了1.2亿。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 “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外,还 有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此外, 人口的流动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 亲情等)的影响。阅读上述材料,完成1~5题。 1.建设三峡水库需移民达百万之多。下列属于迁出地 “推力”的是 ( ) A.移民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 B.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C.移民迁入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D.移民对迁入地的生活习惯不大适应
(新加坡模式和中国模式)
思考:
现阶段世界人口增长以哪种模式为主?
6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 所处历史阶 长率 段
原因
原始型
高 高 低
原始社会时 期
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存条件极差,人 们抵御自然灾害和 疾病的能力很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 存条件明显改善,抵 御灾害能力提高,但 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 量依赖大
14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 社会因素:政治、文化、政策、社会变革、
战争、宗教等
15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战争) 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 宗教因素
实例
我国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41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4.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人均寿命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6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27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新课程标准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学习要点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课堂练习
28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一、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从生态学、资源和环境的角度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33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合理 人口 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 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定 义 人口、生态、 经济和社会协 调发展
具有相对性
合理人口容量
主要影响因素
a. ?
自然环境 的优劣
b. ?
自然资源的数 量和质量
c. ?
地域的开 放程度
16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新大陆发现后,世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路线主要 有哪些?
17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②定居移 民减少, 短期流动 人口增多 (外籍工人
逐渐成为国 际人口迁移 的主要形式, 即劳务输出)
18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哪些国家吸引人才较多?哪些国家人才外流较多?
3、国内人口迁移(我国)
从历史上看有三次南迁高潮 ①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②唐朝中期“安史之乱” ③北宋末年“靖康之难” 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 ①1950-198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内 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 ②改革开放以后: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③目前: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民工潮)
12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2、国际人口迁移 ①新大陆发现后至19世纪之前的人口迁移
欧洲→美洲、大洋洲 非洲→美洲 亚洲→国外
②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 ① ②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外籍工人 为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图、文)
13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自然要素(
阳光、空气——当前没有限制 淡水资源——限制因素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
3、环境人口容量
a.可通过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加以调节,但有一定的限度; b.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物质生活与
精神文化消费水平。
29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合理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迁入
大洋洲
迁入
亚洲
21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的主要流向
22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
23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我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的主要流向是什么?
24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25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区间的人口流动有什么新的特点?
37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活动 :请你说出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环境承载力 概 念
合理人口容量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 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 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 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 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 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 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 人口容量。
36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合理人口容量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
降低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 原有生存环境的破坏(如火 山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 化、环境污染) 对较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消 费水平不断提高 提高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 社会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自然增 人口增 长水平 长特点 发达 国家
保持较 低水平 增长 缓慢
原因
社会保障 制度健全 、生育观 念的转变 等 政治上的独 立,民族经 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 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 下降等
今后趋势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人口增长开 始趋于缓慢
典型国家
俄罗斯、 德国、日 本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新课程标准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学口增长 2、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说明:
人口的出生率:指人口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人数 与同期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的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 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数减 死亡数)和人口总数之比
31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 环境承载力活动4 看,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生物生理性 的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自然环境要素
人均消费水平 压缩到最低情 况下的人口容 量
阳光
空气
淡水
土地
生物
a. ?
b. ?
c. ?
已成为决定越来越多地 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39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2.下列情形中,由于“中间阻力小”造成的是 ( ) A.与贵州相比,安徽的农民主要流向长江三角 洲地区 B.广西的农民很少到上海创办公司 C.教育背景不太好的人往往不选择出国 D.西北大学的同学南下深圳谋职
40
首页上页下页 最近页
3.近年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是( ) A.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从城市流向乡村 C.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D.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区 别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 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 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