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设备履历表
设备履历卡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制造厂商
规格型号
购进日期
放置地点
建卡日期
设备类别
报废日期
关键/易损部件
规格型号
供方名称
联系电话
更换频次/周期
最低储备
磨损程度、更换标准
维修、保养记录、原因)
更换零件、设备改造和情况记录
维修/保养用时
故障停工时间
维修/保养人员
填表说明:
1)本表由设备管理部门在设备验收移交后填写并管理,要求根据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及时填写表中的各项内容;
2)对于设备上的易损零件和维修备件需根据制造厂商建议填写相应的运行时间;
3)每年末由设备管理部门统计所有易损零件和经常维修备件的更换次数,并作为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的输入
设备履历表
维修、保养记录
日期
维修
保养
摘要(故障现象、磨损情
况、原因)
更换零件、设备改造和情况记录
维修/保养用时
故障停工时间
维修/保养人员
填表说明:
1)本表由设备管理部门在设备验收移交后填写并管理,要求根据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及时填写表中的各项内容;
2)对于设备上的易损零件和维修备件需根据制造厂商建议填写相应的运行时间;
3)每年末由设备管理部门统计所有易损零件和经常维修备件的更换次数,并作为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的输入
设备履历表

1 目的对各种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确定改进的需求。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产品质量形成的各有关过程。
3 职责3.1 管理者代表对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的场所做出规定。
3.2 各部门、车间按照管理者代表的要求收集和分析数据,确定改进的方向。
3.3 全质办根据分析结果对有改进需求的项目提请相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
4 工作程序4.1 数据分析的场所管理者代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需求,对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运作的符合性和持续改进的有效性,以及产品生产的符合性、顾客满意程度等方面的数据,要求各有关部门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确定改进的方向。
4.1.1 业务部负责对有关顾客满意度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4.1.2 品管部负责对产品要求的符合性及过程和产品的变化特性及趋势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4.1.3 采购部负责对供方的质量控制能力和供货及时性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4.1.4 各职能部门对各自质量目标实现情况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4.2 数据收集数据的收集可以直接采用已有的质量记录,也可以采用交谈、调查等方式。
4.3 数据分析通常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常用的统计技术有:统计表、直方图、排列图、控制图、因果图等。
4.3.1 业务部每月月底将顾客意见(含顾客投诉)和需求汇总整理,找出主要问题,提请相关部门做出纠正。
业务部每半年一次制定“顾客满意度调查表”分发给顾客,经顾客反馈回来后,进行集中处理,用直方图分析顾客满意度,用排列图找出顾客最不满意项目。
4.3.2 品管部根据有关监视和测量记录,利用控制图对特殊工序产品质量控制能力进行分析;利用直方图对出货产品合格率进行统计,并与已确定的量化目标做出比较,确定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利用因果图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找出主要原因。
4.3.3 采购部利用直方图对供方产品质量是否满足公司要求进行分析。
设备履历书(样本)

履历书
机械名称:
规格能力:
管理号码:
说明:
1、本履历书每台机械设备均应配备一份,由机械主管部门负责保管,并随同机械设备转移。
2、机械说明各栏由机械部门根据铭牌或使用说明书以及就机进行量测检查后填写。
3、技术资料登记根据随机附带的相关资料和办理的有关证件逐一填写。
4、附属设备及随机工具根据设备配备的附属设备、随车工具及操作手领用的工具如实填写。
如有损坏或遗失备注中注明原因。
其他各种履历由履历书保管者根据下列资料登记:
Ⅰ、移动履历————根据调度或调拨通知单填写;
Ⅱ、事故履历————根据事故报告填写;
Ⅲ、工作履历————根据司机运转记录填写;
Ⅳ、修理履历————根据修竣交接单填写;
Ⅴ、技术改造记录——记录增加的非该设备外的改造(如沥青搅拌站增加沥青罐等);
Ⅵ、记事—————一切有关本机械历史性问题或参考资料都应记入。
设备照片
机械说明
机械名称:管理号码:型号:原值(元):
技术资料登记
附属设备及随机工具
技术改造记录
记事。
设备履历表

设备名称:
安装地点:
使用单位:
年 月 日
(一)主要技术参数
设 备 名 称
投运年月
型 号
出厂编号
规 格
资产原值
主 机 重 量
使用年限
全 套 重 量
折 旧 率
附属设备型号规格
数 量
重 量
安 装 及 转 移
部 门
承 办 人
时 间
(二)主机技术性能参数及要求
铭 牌 参 数
额定电压V
额定电流A
额定功率N
功率因素COS
其 它 要 求
(三)轴承明细
安装部位四)易损件明细
名 称
图 号
规 格
材 质
数 量
重 量
周 期
(五)设备运行时间累计
年 度
年
年
年
年
年
月 份
当月
累 计
当月
累 计
当月
累 计
当月
累 计
当月
累 计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七月份
八月份
九月份
十月份
十一月份
十二月份
合 计
备 注:
(六)设备主要部位润滑记录
时 间
部 位
润滑油名称牌号
换油周期
加油量
换油量
承办人
设备履历表

设备履历表
数量
重量
周期
(五)设备运行时间累计
年度
年
年
年
年
年
月份
当月
累计
当月
累计
当月
累计
当月
累计
当月
累计
一月份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七月份
八月份
九月份
十月份
十一月份
十二月份
合计
备注:
(六)设备主要部位润滑记录
时间
部位
润滑油名称牌号
换油周期
加油量
换油量
承办人
安装地点:
使用单位:
年月日
(一)主要技术参数
设备名称
投运年月
型号
出厂编号
规格
资产原值
主机重量
使用年限
全套重量
折旧率
附属设备型号规格
数量
重量
安装及转移
部门
承办人
时间
(二)主机技术性能参数及要求
铭牌参数
额定电压V
额定电流A
额定功率N
功率因素COS
其它要求
(三)轴承明细
安装部位
型号
数量
国产
进口
(四)易损件明细
14-试验设备管理履历表

使用记录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
开机时间
关机时间
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电源电压
试验项目
使用人
保养记录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设备编号:
保养项目
保养方式
保养频率
保养时间
保养人
审核:时间:
配套设备清单
序号
配套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测量范围
生产厂家
出厂编号
公司编号
备注
配套设备更换记录
序号
配套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更换原因
更换日期
更换后情况
经手人
备注
检定记录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
检定日期
检定周期
检定单位
检定结论
证书号
检定人
备注
维修记录
设备名称:设备型号:
损坏时间
维修时间
故障现象
故障原因分析
维修后情况
经手人
设备名称
型号规格
1.试验设备原始情况记录
2.使用记录
3.保养记录
4.配套设备清单
5.配套设备更换记录
6.维修记录
7.检定记录及检定证书
8.技术文件
生厂厂家
出厂编号
财产编号
进厂日期
拟制:
试验设备原始情况记录
名称
型号规格存放地点Biblioteka 测量范围制造厂及国别
公司编号
出厂日期
出厂编号
验收情况:
验收人:
年月日
启用日期
设备履历管理卡

照片
序
名称
1
2
3
4
5
6
7
89Βιβλιοθήκη 10规格型号主要备件 主要参数
数量
厂家制造商
说明:①本《设备履历卡》用作设备设施的技术档案 ②维修记录主要填写设备设施的中、大修和定期保养情况,零修与保养未涉及更换主要件时可不填写。 ③本表供参考选用。
设备维修履历
序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管理部门:设备部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五孔位置度监测仪
出厂编号
重量
额定电压 使用日期
AC220V Dec-14
设备原值
设备净值
设备图号
设备型号 制造厂家 安装日期 尺寸 额定电流 使用寿命 折旧率 已提折旧 使用说明书
设备履历管理卡
1A
编号: 设备规格 购入日期 安装地点 功率 额定转速 其它参数 工作介质 折旧年限 技术资料
班别
生产线
设备名称/型 号
设备编号
故障内容
维修过程
维修时间
确认签字
备注
30
(作业区分记录方法)
保养维修:P
检查维修:O
事后保全:A
设备履历卡

设备履历表
设备名称
设备编号
制造厂商
规格型号
购进日期
放置地点
建卡日期
设备类别
报废日期
关键/易损部件
规格型号
供方名称
联系电话
更换频次/周期
最低储备
磨损程度、更换标准
维修、保养记录
日期
维修
保养
摘要(故障现象、磨损情
况、原因)
更换零件、设备改造和情况记录
维修/保养用时
故障停工时间
维修/保养人员
填表说明:
1)本表由设备管理部门在设备验收移交后填写并管理,要求根据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及时填写表中的各项内容;
2)对于设备上的易损零件和维修备件需根据制造厂商建议填写相应的运行时间;
3)每末由设备管理部门统计所有易损零件和经常维修备件的更换次数,并作为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的输入
设备履历表
维修、保养记录
日期
维修
保养
摘要(故障现象、磨损情
况、原因)
更换零件、设备改造和情况记录
维修/保养用时
故障停工时间
维修/保养人员
填表说明:
1)本表由设备管理部门在设备验收移交后填写并管理,要求根据设备维修保养记录及时填写表中的各项内容;
2)对于设备上的易损零件和维修备件需根据制造厂商建议填写相应的运行时间;
3)每年末由设备管理部门统计所有易损零件和经常维修备件的更换次数,并作为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