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计划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1)三、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四、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方案及原则 (4)五、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组织机构和人员设备配置 (7)六、施工地质超前预报的内容和方法 (9)七、超前地质预报与测试技术要求 (13)八、其它要求 (21)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一、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3、巴达线站前技术交底。
4、巴达线补充初步设计说明书5、已到的隧道施工图及参考图6、达州建设指挥部制定下发的相关管理办法。
二、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新建巴中至达州铁路北起乐巴铁路终点巴中车站,向东南经巴中市巴州区的兴文、卢山,平昌县的兰草、金宝、岳家、涵水,进入达州市达县的石桥、石梯,通过渠县的文崇后又经过达县的龙会、渡市过州河,分方向接入襄渝线,向北接入覃家坝站重庆端,向南接入渡市站重庆端。
巴达铁路站前Ⅱ标共计有隧道16座,全长11752m。
其中正线有3座隧道,共计2092m;联络线有13座隧道,共计9660m。
本标段岩层主要为砂泥岩地层,只有鸭子岩、太阳湾1#、2#三座短隧道局部遇到灰岩地层。
本标段地层有白垩系(K)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夹泥岩、粉砂质泥岩,侏罗系(J)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部分段夹介壳灰岩、结晶生物碎屑灰岩、炭质页岩、煤线及薄层硬石膏,三叠系(T)砂岩、泥岩、灰岩及可采煤层,可采煤层厚一般0.5m左右,第四系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广泛分布于沿线地表,局部为碎石土、块石土,河床及阶地分布厚度较薄的卵石土。
本标段隧道主要不良地质表现为岩体破碎、煤窑采空区(鸭子岩隧道)、天然气及煤层瓦斯有害气体(李家山隧道为高瓦斯隧道,黎家湾隧道、杨家岩隧道为低瓦斯隧道)。
当采用综合地质预报明确隧道位于上述不良地质地段时,应采用相应安全的措施及稳妥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目标本次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工程旨在通过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探测与预报,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本工程位于[具体地点],涉及的主要地质构造为[描述地质情况],可能存在[潜在地质风险]。
因此,本次预报的主要目标是准确识别施工区域内的地质异常,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二、预报方法与技术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用[具体预报方法,如:地震波法、电磁波法等]进行地质预报。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探测地层结构、岩石性质以及潜在的不良地质体。
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钻探、物探等],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设备与材料准备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设备与材料:[列举所需设备与材料,如:地震波探测仪、电磁波探测仪、钻探设备等]。
所有设备将提前进行检修与校准,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稳定运行。
四、工作流程与步骤现场勘查与布置: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勘查,确定预报点和测线布置。
设备安装调试:将所需设备运输至现场,并进行安装调试。
数据采集与处理:按照预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数据采集,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预报结果编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地质预报报告。
结果反馈与应用:将预报结果反馈给设计、施工等相关单位,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五、安全保障措施为确保施工安全,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列举安全措施,如:设置警戒线、配备安全设备等]。
同时,所有施工人员将接受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安全规定。
六、质量控制要求为保证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将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与校准,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同时,还将建立严格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流程,确保预报结果的可靠性。
七、人员培训与分工为确保施工的高效进行,我们将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分工。
培训内容包括[具体培训内容,如:地质知识、设备操作等]。
分工方面,将根据项目需求和人员特点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地球物理法包括地震波法、电阻率法、电磁波法等多种方法,通过测量地球物理场的变化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 分布、厚度、岩性、含水性等特征,以及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的位置和性质。地球物理法具有快速、无损、 高精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超前地质预报中。
地球化学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地下水、土壤、岩石等介质中的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组成,推断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形态。
详细描述
地质调查法是超前地质预报中最基础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收集地层岩 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应力等地质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地质图, 分析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预测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工程风险。
地球物理法
总结词
利用地球物理场的理论和测量技术,通过分析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推断地下地质体的性质和形态。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地质变化, 及时更新和完善超前地质预报方 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04
预报结果评估与反馈
预报结果准确性评估
对比分析
将超前地质预报结果与实际勘探资料进行对比,评估预报的准确 性和误差范围。
误差分析
对预报结果与实际勘探资料之间的误差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误差 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精度评估
01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确定需要进行数据采集的地点和钻孔位置
。
采集方法
0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勘探方法,如钻探、物探等,进行数
据采集。
数据整理
03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号,以便后续处理和分析
。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如数据格式转换、异常 值处理等。
数据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提 取有用的信息。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总2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目录1 开展超前地质预报的必要性 (1)2 工程概况 (1)3 各隧道地质概况 (1)3.1石鼓山隧道 (1)3.2王家和隧道 (2)3.3马鞍山隧道 (3)3.4冯家塬隧道 (3)3.5清姜隧道 (3)3.6塔稍村隧道 (4)4 编制依据 (5)5 实施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5)6 超前地质预报的技术 (5)6.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选择 (5)6.2超前地质预报的关键技术问题的对策 (6)7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8)8 本标段隧道采用的预报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8)8.1本标段隧道采用的预报方法 (8)8.2适用范围 (9)9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及技术要求 (10)9.1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 (10)9.2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要求 (12)10 超前地质预报重点难点分析及对策 (21)10.1超前地质预报重点 (21)10.2超前地质预报难点及对策 (22)11 超前地质预报组织机构 (23)12 设备配置 (24)13 安全措施 (24)14 附件 (25)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1 开展超前地质预报的必要性隧道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地质勘查资料,而隧道施工的主要依据是设计文件。
大量的隧道工程建设实践表明,地质勘察精确、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做出的设计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屡有发生,由此而来的隧道洞身塌方、涌水、涌泥、涌砂、岩爆、瓦斯爆炸等灾害时有发生,从而给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
因此在隧道施工期间,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因灾害发生的损失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需要。
必须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必须认真、坚持,真正使预报能起到指导施工的作用。
2 工程概况标段内共含隧道6座,总长度为双线13.707km。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速和复杂化,地质环境对于施工项目的影响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前进行地质预报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探讨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以确保工程施工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二、地质调查与分析2.1 初步调查在确定施工区域前,进行初步地质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对地质地貌、岩土特征、地下水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初步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为后续的详细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2.2 详细调查根据初步调查的结果,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调查。
包括地层岩性、地下水位、断裂带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以了解潜在的地质风险,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三、地质风险评估3.1 风险识别基于地质调查结果,对施工区域的地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包括地质灾害、地陷、滑坡等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潜在的施工隐患。
3.2 风险评估通过专业的地质工程师对地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对施工的潜在影响。
对不同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为制定施工方案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四、施工方案制定4.1 技术方案根据地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施工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施工措施,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4.2 安全措施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安全措施,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五、施工实施与监控5.1 施工实施按照制定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实施。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5.2 监控措施实施施工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监控措施。
通过地质监测、传感器监控等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地质风险。
六、总结与展望超前地质预报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细致的地质调查、风险评估和施工方案制定,可以有效减少地质风险,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
未来,随着地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前地质预报将在工程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
实施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地质勘探:根据隧道所经过的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地
质勘探。
这包括地质剖面和岩体测试,以了解隧道穿越的
地层类型、岩体强度、断层和裂隙的分布等重要地质参数。
2. 地质分析:根据地质勘探数据,进行地质分析,确定隧
道施工中可能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如岩体不稳定、地下
水涌出、地震活动等。
3. 大量监测:通过设置一系列的监测点和使用现代地质监
测设备,对隧道区域的地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
这包括地
表位移、地下水位、震动等参数的监测。
4. 数据解读: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及时发现地质
变化的迹象,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5. 建立预警系统:根据地质监测数据,建立预警系统,及
时向监测人员发出预警信息。
6. 采取预警措施:根据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
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
例如,加固地下水封堵、加固和
注浆处理不稳定的岩体区域等。
7. 监测和调整:在施工过程中,持续地进行地质监测和调
整预警措施,确保隧道的安全施工。
总结起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主要包括地质勘探、地质分析、大量监测、数据解读、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预
警措施和监测调整等步骤,旨在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
灾害,保障隧道的安全施工和运营。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方案超前地质预报方案1. 简介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经验丰富的预测地质灾害的方法,通过对地质环境的仔细观察和分析,能够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相关部门提供有关应对措施的建议。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案,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
2. 方案流程2.1 数据收集在开始超前地质预报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地质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质勘察报告、地质灾害历史记录、地质监测数据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质环境,为地质预报提供依据。
2.2 地质环境分析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位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地质环境,我们可以找出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为后续的预报提供基础。
2.3 地质灾害特征提取基于对地质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取出地质灾害的特征。
这包括地形变化、地下水位波动、岩石位移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提取,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2.4 数据模型构建在提取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数据模型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数据模型可以基于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构建。
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训练数据模型,并通过模型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2.5 预报结果输出最后,根据数据模型的预测结果,我们可以输出地质灾害的预报结果。
预报结果可以包括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时间范围和可能影响范围等信息。
这些结果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救灾措施。
3. 方案优势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相较于传统的地质预测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及时性**: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和数据模型的预测,可以提前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相关部门留出更充足的处理时间。
- **准确性**: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数据模型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

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施工工程所面临的地质条件也日益复杂多变,地质灾害频发,因此对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报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超前地质预报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施工方案。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意义超前地质预报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提前对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识别、评估和预测,以减少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地质风险,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可以有效降低施工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保障工程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1. 地质勘测在工程施工之前,首先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测,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层、地下水情况等内容。
可以利用地质雷达、钻孔探测等技术手段进行勘测,获取地质数据。
2. 地质分析基于地质勘测数据,进行地质分析,对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评估和预测,包括地质灾害、地层变形等。
通过地质分析,可以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 风险评估根据地质分析结果,对施工区域可能存在的地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对应的应对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根据地质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4. 预警机制建立地质预警机制,监测施工区域的地质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
通过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施工安全。
5. 应急措施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情况,提前制定有效的救援方案和紧急疏散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序地处理。
四、结语超前地质预报在施工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明显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风险,保障工程安全。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超前地质预报施工方案,将对工程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案编制:复核:审核:2014年5月31日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1)3、技术服务容 (1)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 (2)5、地质预报案 (2)6、地质雷达预报 (4)6.1 基本原理 (4)6.2 测线布置及法 (5)6.3 使用仪器 (7)6.4 现场测试要求 (7)6.5 数据处理及解释 (7)6.6 资料整理要求 (8)7、TSP预报 (9)7.1 基本原理 (9)7.2 探测法 (10)7.2 测线布置 (11)7.4 仪器设备 (12)7.5 现场钻注意事项 (12)7.6 结果分析 (12)8、红外探测预报 (13)8.1 基本原理 (13)8.2 基本法 (14)9、超前水平地质钻 (16)10、隧道预报人员安排 (16)11、超前地质预报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17)11.1 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7)11.2 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8)11.3 工作进度保证措施 (19)1、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设计规》(TB 10003-2005)(2)《地下铁道施工及验收规》(GB 50299-1999,2003年版)(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 204-2008)(4)《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JTJ 064-98)(5)《地铁设计规》(GB 50157-2003)(6)《铁路工程物理勘探规程》(TB10013-98)(7)区间的地质勘查资料,以及设计资料(8)区间施工组织设计2、工程概况本合同段总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围岩以灰岩为主,岩溶发育。
在隧道施工中易发生突涌水和突泥。
因此准确预报掌子面前溶蚀带、溶洞和地下水带是本地质预报的重点。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发育溶洞及其导致的突泥、突水和可能的地面沉降问题、隧道稳定性、断层破碎带。
地质预报重点为:地下溶蚀带、溶腔、溶洞、地下水带、高压涌突水、断层破碎带。
预报难点为:溶洞、地下溶蚀带、溶腔、高压涌突水、地下含水带、断层破碎带。
为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及时了解掌子面前围岩的不良地质情况,以优化施工案,指导隧道施工,决定对隧道施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3、技术服务容按合同约定,本项技术服务工程量为地质预报,工作量共约2800米。
按照标准和相关部门颁的有关现行标准、规、规程、定额、办法和示例及有关图纸的规定进行地质预报后处理工作。
积极参与施工期间各工作,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4、超前地质预报的工作目标根据本工程特点,本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面:(1)溶洞、断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的位置、规模和性状预报;(2)突水、突泥可能发生的位置、规模大小及危害程度预报;(3)软弱夹层,软弱结构面的位置、规模及性状预报;(4)地下水分布规律,隧道涌水预报,包括涌水位置、水量等预报;(5)隧道围岩级别变化及分布位置预报。
5、地质预报案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优化设计、实现信息化施工,同时达到通过核实和预测掌子面前的地质条件,以及时调整工程措施、确保施工及结构安全的目的,本案根据该段合同段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进行初步安排如下:(1)预报的重点段落及容:地质构造带、岩溶发育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地下水情况;(2)超前地质预报法施工中应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法。
1)长距离超前预报:拟采用地震波反射法(TSP 203),对掌子面前约30~100m 围的地质构造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作较为详细的预报,预测岩体的完整性及岩溶和地下水的发育情况。
每100m施作一次,当有异常情况时适当加密。
2)中短距离超前预报:采用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对掌子面前(SIR-3000)进行中短距离综合超前预测、预报,地质雷达25m一次,一次围30m。
(3)超前水平钻探1)采用掌子面超前水平钻对地质雷达的预报结果进行验证,每个断面布设3个探测并一取岩芯,探测25m一个循环,单长度为30m左右,相邻探测之间的找搭接长度为5m;当有异常情况时,结合地质雷达结果判释,必要时适当增加钻或加长钻。
2)利用在隧道开挖工作面上钻小径浅来探测前围岩的地质情况,在每一循环钻设炮时布设5个加深炮较爆破(或循环进尺)深3m以上作为探测。
(4)隧道仰拱施工前,应对基底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根据探测结果,对异常区采用有效法进一步详探,发现基底存在空洞、溶洞、溶槽等应及时提出以便处理;当基底承载力不满足结构要求时应采用基底换填、注浆加固等综合处理措施,且应加强施工防护,以保证施工安全及结构承载安全。
(5)按照技术服务容要求,立即开始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工作;(6)对隧道所属区域的地勘资料进行详细查阅,同时对洞进行观察,及时和全面掌握整个隧道长度的地质情况;(7)根据围岩情况安排雷达探测断面,原则上每30米一个断面,并考虑不同距离的重叠交叉。
如遇溶洞变化、断层等特殊情况时考虑增加探测断面,增加探测频率,缩短探测距离。
对地质调查法、物探法、超前钻探法等预报手段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并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根据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果,相应优化调整工程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6、地质雷达预报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必须针对其工程特点,优选超前地质预报法,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合理的超前地质预报法组合。
同时,在发挥先进科技手段的同时,结合现场监测人员的技术和经验,对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建立一套适用于本工程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法,做到既能最优地满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通过对现有设计和地勘资料的分析,考虑到本工程所处地段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点,特别是由于溶岩发育的影响,隧道开挖易发生突水突泥,本案以地质调查法为基础,以超前钻探法为主,结合多种物探手段进行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采用宏观预报指导微观预报、长距离预报指导中短距离预报的法。
为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精度和施工要求,拟采用美国生产的最新型SIR-3000探地雷达进行全程预报。
同时,必要时采用其它物探手段进行预报。
6.1 基本原理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是由雷达信号发生器产生频率相对稳定的电磁波,通过雷达主控制器对信号脉冲宽度、相位、衰减度、指数增益等一系列技术参数进行调谐调频,并进行信号样点数字化、信号叠加处理,然后由主控器通过信号高保真电缆和屏蔽天线将信号以一定的向角向探测向发射,电磁波遇到有电性差异的目的体后会发生反射,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被天线再次接收,并返回到雷达的信号接收处理器,经处理后的雷达信号分两路传送:一路直接传送给雷达显示器,通过“四色原理”将雷达信号以彩色形式直接显示在视频显示器上,其显示速度与天线运行速度保持同步;另一路进入数据存储器中,存将所有技术参数连同雷达信号资料进行保存,以便进行回放和更深入一步的处理。
所有雷达的专业处理、反演解释软件均可安装在通用计算机上来完成,雷达主控器、存可直接与通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通讯,将雷达数据传到计算机中进行更高级的处理和解释。
如图6-1所示。
电磁波遇到不同电性反射界面后振幅和相位发生变化,介质的电性差异大小决定了电磁波反射的振幅强弱程度和其相位的正负。
岩破碎程度及其含水量情况是影响其电性常数的主要因素,根据测量结果判定掌子面前的围岩变化情况。
图6-1 地质雷达反射探测原理图6.2 测线布置及法根据现场掌子面的具体情况和隧道地质的复杂程度,在探测过程中可根据情况灵活布置测线,其原则就是尽可能靠近掌子面轴心位置,使测线距离尽可能长,尽可能多地采集数据。
隧道掌子面布线如下图所示。
图6-2 隧道掌子面测量布线图地质雷达数据采集时的信号触发式一般有三种,即测量轮触发、时间触发和键盘触发。
测量轮触发式一般要求测量表面比较光滑,保证测量轮正常滚动,以使雷达数据长度能够和实际测线长度相符,因为隧道掌子面凹凸不平,所以一般不能保证测量轮的正常工作,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触发式;时间触发式是地质雷达系统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自动采集数据,要求天线按照合适的速度匀速前进,天线底部和测量表面允一定的间隙,一般≯20cm,无论天线是否移动,系统都会按照设定好的速度自动采集数据,因此雷达数据长度会与实际测线长度不符,所以最好不要采用这种触发式;键盘触发式是通过电脑键盘发送指令给雷达控制系统,按一下键盘采集一道数据,天线按固定间距移动,移动一次采集一道数据,本区段隧道地质预报采用键盘触发式。
选用100MHz雷达天线,若有必要可使用其他频率天线作为辅助探测手段,有效探测深度最大为30m。
当遇到溶蚀带、溶腔、地下水发育段落、单个或较大的溶洞等异常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预报次数,减小预报间距。
6.3 使用仪器地质预报设备主要包括SIR-3000主机、天线、传输电缆、笔记本电脑、地质锤、卷尺、强光手电筒等。
6.4 现场测试要求(1)地质雷达使用先进的地质雷达SIR-3000,选用100MHz雷达天线,若有必要可使用其他频率天线作为辅助探测手段。
(2)仪器设备的信号增益控制具有指数增益功能,模数转换大于16bit,具有8次以上信号叠加功能,连续测量时,扫描速率大于每秒128次。
通过试验选择合适的仪器参数,采样率宜选用天线中心频率的6倍~10倍。
(3)现场测试时,应移走或尽量避开测线附近的机械设备与金属物体、导线等。
支撑天线的器材应选用绝缘材料,天线操作人员不应佩带金属物件。
(4)测试过程中,天线应紧贴岩壁,水平测线高度基本一致,垂直测线应保持铅直。
现场采用连测时,应匀速缓慢移动天线,保证点距不大于20cm;采用点测时,点距宜为10~20cm,采样时保持天线静止。
(5)采用测量轮标注时,宜每5m校对一次。
每次现场测试同时必须对隧洞掌子面及侧壁进行简要地质素描,了解隧洞掘进情况,以有助于雷达图像的地质解释与前期雷达成果报告的比对分析与复核。
6.5 数据处理及解释探地雷达接收到的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处理后送到计算机,必须再经过增益恢复、带通滤波、频率-波数(f-k)滤波、绕射偏移处理和反褶积滤波等一系列数据处理后形成雷达探测图像。
地质雷达图像剖面是地质雷达资料解释的基础,只要掌子面前介质中存在电性差异,就可以在雷达剖面图中找到相应的反射波与之对应。
根据相邻道上反射波的对比,把不同道上同一个反射波相同相位连接起来的对比线称为同相轴,雷达剖面图的识别主要是确定具有相同特征的反射波组的同相轴。
隧道超前预报主要是确定掌子面前的构造断裂、软弱夹层、岩溶洞穴等的分布位置以及掌子面前地下水状况,岩溶洞穴填充物及其性质的预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