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异文校勘的方法
论杜诗校勘史上的“以意改字”现象——以宋代杜诗校勘学为中心

一
、
杜诗校勘史上 “ 以意改字’ ’ 的具体表现 形式
( 一) 异 文众 多 , 归于一是
王安石 是宋 代较 早对 杜诗 异文 进行 辨析 之
人, 《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卷九引《 蔡宽夫诗话》
云: “ 今 世 所 传 子美 集 , 本 王翰林原叔所校 定 , 辞有 两 出者 , 多 并存 于注 , 不敢 彻去 。至王荆 公
③ 按: 王安石《 唐 百家诗选》 中并未选杜诗 , 而据 《 直斋 书录解题》 著录 , 王安石另选有《 四家诗选》 , 专选杜 、 韩、 欧、 李四家。
34
孙微 , 王新 芳 : 论杜诗校勘 史上 的“ 以意改 字” 现 象—— 以宋代 杜诗校勘 学为 中心
‘ 阙’ 字 与下 旬语 不类 ; ‘ 隅 目青荧 夹镜 悬 , 肉骏 碾 碣连 钱 动 ’ , ‘ 肉骏 ’ 于 理 若 不 通 。 乃 直 改
典, 而 浅 人 难 识 。倘 若 真 改 为 “ 芜地” , 反 而 会
降低杜诗的艺术水准 , 应该说王安石这则校例
是 相 当高 明 和精 彩 的。有 论 者 指 出 , 唐 诗 异 文 中用非 典故 异文 替 换 典 故异 文 是 一 种 “ 集 体 无 意识 ” 的文化 减 负 活 动 ⑦。而我 们 看 到在 杜 诗 校 勘 学 中 的情 况 往往 正 好 相 反 , 这 是 由于宋 人 秉持 “ 杜 诗无 一字 无 来历 ” 的观念 , 在校 勘 杜 诗 时 往往 肯 定 那 些 有典 故 含 量 的异 文 , 而抛 弃 那 些 没有 出处 的异 文 , 这恰 恰 体 现 了宋代 杜 诗 校
王安 石 将 “ 二 王 本 ”中并 存 未 删 的 异 文 通
过辨析后定归一辞 , 本无 可厚非。不过而在异 文酌 定 的过程 中 , 他并 未仅 仅 限于择 善归 一 , 有 时甚至进行没有任何文献版本依据的臆改 , 可
应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

应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应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
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
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
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
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
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
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
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在古典文献学的领域中,文本校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就像是为历史文献拂去尘埃,还原其真实面貌的精细工艺。
那么,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文本校勘技巧呢?首先,我们得谈谈对校法。
这是一种最为基础和直观的方法。
就是将需要校勘的文本与其他可靠的版本进行对比。
比如,有一部古籍,我们找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包括早期的刻本、后世的抄本等等。
通过逐字逐句的对照,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差异。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接,能够快速发现明显的文字出入。
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如果所依据的版本本身都存在错误,那就可能导致校勘的不准确。
接下来是本校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同一文献内部的逻辑和行文规律来进行校勘。
比如说,在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了某个事件或人物,后面再次提及的时候,如果表述不一致,那就可能存在问题。
又或者,文中引用的典故、史实,如果前后矛盾,也需要进行考证和校正。
本校法需要对文献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不连贯之处。
还有他校法。
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
比如校勘一部史书,我们可以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史书、笔记、方志等。
通过这些旁证来判断文本中的正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参考依据,但也需要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理校法在文本校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没有其他版本可对照,也没有相关的旁证时,就需要依靠校勘者的学识、经验和推理能力。
比如,根据文字的语法、语义,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对文本中的疑难之处进行判断和校正。
但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需要校勘者具备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出现误校。
除了这些主要的方法,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技巧也不容忽视。
比如,要注重对避讳字的研究。
在古代,为了避讳皇帝、尊长的名字,常常会对某些字进行更改或替换。
了解避讳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文献的时代和版本的先后。
再比如,对字词的通假现象要有清晰的认识。
古代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通假字的存在较为普遍。
浅谈《古书疑义举例》的校勘方法

浅谈《古书疑义举例》的校勘方法作者:刘燕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4期摘要:《古书疑义举例》是以群经、诸子为语料,综合研究古籍多种语言现象的训诂著作,同时也是清代校勘学的集大成之作。
本文通过分析其书中的校勘实例,将俞樾的校勘方法归纳为“上下文意考证法”“史料考证法”“用典考证法”“古义考证法”“古注考证法”“格律音韵考证法”“书写体例考证法”七种方法。
关键词:《古书疑义举例》;校勘方法晚清著名学者、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俞樾先生一生著作多部经典,在训诂学、校勘学、经学乃至通俗文学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有《诸子平议》《群经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其中《古书疑义举例》(以下简称《举例》)则是其集大成之作。
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曾评价此书道:“尽天下之方,视《经传释词》,益恢郭矣!”近年来,对俞樾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整体研究的学者很多,而对其专书进行校勘方面的学术研究乏陈可数。
本文试分析《举例》一书中的校勘实例来总结归纳俞樾的校勘方法。
校勘是用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
黎千驹教授指出:“古书在不断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在这些不同的版本中,因传写、抄录、刊行而难免出现一些讹字、异文、误漏、误增或因丝韦断绝竹简散乱而使文句颠倒错乱的现象,这就需要校勘之学,以复古书之旧。
”[1]王引之曾指出:“经典之字,往往形近而讹,仍之则义不可通,改之则怡然理顺。
”段玉裁在《经韵楼集·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里说道:“校勘定是非最难。
是非有二: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
……何谓底本?著书者稿本也。
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也。
……不先正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
”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所以历代学者非常重视古文的校勘,其中清代学者取得的校勘成就最高。
而俞樾的《举例》则是清代校勘学的集大成之作。
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校勘方法还没有一个系统而权威的认识,只是大体赞同陈垣先生在其《校勘学释例》所提出的“本校法”“对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四种方法。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校勘成果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应用于历 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可靠的资料和 依据。
校勘成果的数字化与网络化
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成果的存储、检索和 传播提供了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可 以将校勘成果转化为电子格式,方便保 存和传播。
VS
网络化平台
网络化平台可以促进校勘成果的共享和交 流,通过建立学术网站、在线数据库等方 式,使得学者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 用校勘成果。
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校勘将更 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 提高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望
未来校勘学将更加注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 究,不断拓展校勘领域的研究范围和应用价 值,为学术界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全面、准确 的服务。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校勘学在数字化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数字化时代的文献资源海量增长,需要更高效、 准确的校勘方法和工具来应对。
机遇
数字化技术为校勘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和便捷 的检索工具,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
跨学科合作
数字化时代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如计算机科学、 数据分析等,以开发更先进的校勘工具和方法。
未来校勘学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古典文献的校勘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校勘学概述 • 古典文献的版本与校勘 • 校勘实践与技巧 • 校勘成果的呈现与利用 • 校勘学的未来发展
01
校勘学概述
校勘学的定义
校勘学是一门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 校勘、考据的学科,旨在恢复文献原 貌,为学术研究提供准确资料。
校勘学通过对文献的版本、源流、内 容等方面的研究,纠正文献中的错别 字、脱漏、衍文等错误,提高文献的 准确性和可信度。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春秋》所采用的校勘法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在《春秋》的校勘过程中,学者们采用了多种校勘方法来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校勘方法:
1. 对校法: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春秋》文本,找出差异之处,并试图确定哪个版本更为准确。
2. 本校法:在同一版本的《春秋》文本中,对前后文进行对比,以检查是否有矛盾或错误的地方。
3. 他校法:参考其他文献中的引文或相关记载,来校对《春秋》的文本,这种方法常用于校正一些特殊的字词或难解的句子。
4. 理校法:根据文意和史实,对《春秋》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推理校勘,这种方法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
5. 形校法:关注文本的字形、字体和书写风格,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字体和书写特点,来判断文本的可靠性和版本关系。
6. 音校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音韵,来校对文本中的字音,这种方法对于校正古代文本中的音韵错误特别有效。
7. 义校法:根据词语的意义和上下文,对《春秋》中的字词进行校对,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古代文本的真实含义。
8. 用校法:考察文本中的用词习惯和语法结构,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用词和语法,来判断文本的准确性和风格特点。
这些校勘方法在《春秋》的校勘过程中被综合运用,学者们通过这些方法来纠正文本中的错误,解释难以理解的文句,并尽可能地恢复《春秋》的原始面貌。
校勘工作对于理解和研究《春秋》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
校勘的基本方法范文

校勘的基本方法范文校勘是指研究古籍和文献的文字内容、版本、传承等问题的一种学术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多种版本的比较和校对,还原原始的文字内容,发现并修正历代版本中的误读、异文和脱漏等问题,从而确立一个较为准确的词句和文意。
1.汇集材料:校勘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尽可能多的版本资料。
这些版本可以是古代的文献版本,也可以是历代版本的刊本、抄本等。
研究者应尽力寻找各个版本的异同之处,以获得较为客观全面的记载。
2.比较校对:一旦获得了多个版本的资料,就需要进行比较校对。
这一步骤是校勘的核心。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对照,研究者可以找到异文和脱漏,确定每个版本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3.归纳整理:比较校对后,研究者需要对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归纳和整理。
这样可以系统整理出各个版本的共同点和特殊之处,找出错误和异文,并进行分类和排序。
4.评判定本:通过比较校对和归纳整理,研究者可以建立一个基于地位较高的版本作为定本。
这个版本应该基于各个版本之间的共同之处,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版本的年代、录入者的身份和学术造诣等。
5.补遗修正:当定本建立后,研究者可以对原始版本的内容进行补遗修正。
这意味着根据各个版本的异文和脱漏,进行一些修正、标点和释义的工作,以还原原本的文字内容。
这也是校勘的最终目的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校勘方法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古代文献或手稿可能已经失落,只留下了后人的抄本;抄本可能存在着不完善的改动或插入;版本的传承关系可能十分复杂等。
因此,校勘研究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术素养、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总之,校勘是一种复杂且繁琐的学术方法,但它对于还原古代文献和史书的准确性以及揭示历史真相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认真的研究和比较校对,可以从多角度、多版本的角度探究古籍和文献的内涵,提高古代文献研究的深度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地偏相识尽 , . 鸡犬亦忘昂 ( 一作楼) < 。( 寒食= 》 ) 异文处 ,九家集注杜诗》 钱注杜诗 、 杜诗详注》 ( 《 、 《 、 读 杜心解》 同上 ; 杜诗 镜铨》 “ 。按 : 蹄 ” 《 作 蹄” “ 字确 。此 联 为五律的尾联 , 前三联 的韵脚字为 : 晖、 , 广 韵> 飞、 违 在< 中 均为平 声微 韵 , 平声 微 韵独 用 , 与 他韵 通 押。《 不 广韵 > “ 为平声微 韵 , 鼹” 合韵 ; 械 ” 两读 : “ 有 上声 旨韵 与平声 脂 韵, 均不合韵 。从诗意来看 ,寒食》 《 写寒 食之 日邻舍 问赠 , 邻里关系非常融洽 , 鸡犬也忘了归家 , 故原文当作 “ 。 鼹” 4 西南万壑注 , . 勃敌两崖 [ ( 。( 瞿唐怀古> 嗣] 髑) 《 ) 异文处 ,九家集注杜诗》 钱注杜诗 、杜诗详 注> < 《 、 《 、读
中的作用 , 未涉及 声律 问题。整体 而言 , 但 韵律 和对仗 是
古典诗歌 ( 古体诗和近体诗 ) 异文校勘共 有的方法 , 而借 助 声律来校勘在律诗 和绝句 等近 体诗的校勘 中起 着重要 的
作用 。下面将分 别从 韵 律、 对仗 和声 律 三个 方 面来 加 以 分析 。
( ) 韵 律 而 校 一 依
整体而言韵律和对仗是古典诗歌古体诗和近体诗异文校勘共有的方法而借助声律来校勘在律诗和绝句等近体诗的校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 3卷 第 2期 21 00年 3月
湖南科 技大学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 a o u a n esyo ce c o r l f n nU i ri f ine& T c n lg ( o il i c dt n n H v t S e h oo y S ca S e e E i n c i J o
Vo . 3 N 2 1 1 O。
Ma .2 l r 00
■ 语 言文 学
论 古 典 诗 歌 异 文 校 勘 的方 法
胡绍 文
(. 1 上海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 , 上海 2 0 3 2 上海商学院 基础部 , 0 24;. 上海 2 1o ) o 4o
摘
要: 古典诗歌的异文广泛存在。应该结合诗 歌语言的特点 , 四个方 面分析古典诗歌 异文校勘 的方 法: 从 依诗律而
异文处 ,九家 集注 杜诗》、 《 钱注 杜诗 、 杜诗 详注 > 《 同 上。《 杜诗详注》《 、读杜心解》 杜诗镜铨》 < 均作 “ 。 接”
按 :接 ” “ 字确 。此为古 体诗 , 全诗十二句 , 四句一转 每
一
依诗 律 而 校
古典诗歌讲究押韵 、 对仗 , 中律诗、 其 绝旬 等近体诗 的 声律要求非常严格。 因此 , 诗律是古典诗歌 校勘的重要依
恩、 、 、 ” 中“ 、 ( 作喧 ) 荨 、 ” 传 年 泉。 其 魂 嗔 一 、 恩 四字押韵 。 查《 广韵》 可知 :魂 ” “ 为魂韵 , 恩 ” “ 、 尊” “ 为痕韵。“ ” 嗔 为 真韵 、喧 ” “ 为元 韵。元、 痕 韵可 以通押 , 谆 、 韵通 魂、 真、 臻
押。所 以, 真韵字 “ 在此不押韵 , 嗔” 当为元韵字“ 。“ 喧” 百 鸟不敢喧 ” 将望帝所化之鸟杜鹃的威严描绘出来 了。 , 2 赤憎轻薄遮人怀 , . 珍重分明不来接 ( 一作折) < 。( 风 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
杜心解》 《 、 杜诗镜铨》 均作“ 。“ 字合韵 。此句 为五 阴” 阴”
收稿 日期 :09一l 20 2一O 8 基金项 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0 840 3 )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 目(8 17 20 0 46 4 ; 0 YS8 )
人窜改等方面的原 因 , 往往形成诸 多异文。古 典诗歌 的异 文非常普遍。作 为一 种艺术 语言 , 古典 诗歌 的语言凝 练、
跳跃性强 , 字里行 间有 大量 的审美空 白有待读者 去填 补。 古典诗歌与其它文体的语言有 着明显的差异 , 这使 得古典 诗歌异文的校勘与其 它文 体不尽 相同。本文将 结合杜 甫 诗歌异文来 探讨古典 诗歌异 文校 勘的方法 。文 中所举 杜 诗依据中华书局 17 99年版《 全唐诗》 。
的应用 , 还根据 诗律 、 诗韵 校释 了古典 诗 歌的异 文。徐乃
“ 是入声薛 韵 , 折” 叶韵 、 薛韵 不能通押。从语义来 看 , 九 < 家集注杜诗》 引赵 次公之语 : 师本作来 折 , “ 非盖 全篇 言落
花耳 ,岂复更言人之不折乎? 故原文当作合韵的“ 。 ” 接”
为也提出在古诗词校勘 中“ 依凭 对仗勘误 ” “ , 依凭韵 律勘 误 ”【郭文和徐文 均注意 到韵律 和对 仗在古典 诗歌 校勘 。 2
1生 子百鸟巢 , . 百鸟不敢嗔( 一作喧 ) 《 鹃》 。( 杜 ) 异文 处, 九 家 集 注 杜 诗》 、 注 杜诗 】 《 诗 详 < 』 钱 、杜
注》 同上;读杜心解》6、杜诗镜铨》 作“ 。 < C 《 ] 嗔”
按 :喧” “ 字是。《 杜鹃》 是古体诗 。该 诗有转 韵现象 ,
韵。前 四句韵脚 字为 “ ” “ 、 吹” 押平 声支韵 。后 枝 、 篱” “ , 四句韵脚字为“ ” 劳” 押平声豪韵。 中间 四句的韵脚 毛 和“ ,
字 为“ ” “ ( 怯 、 接 一作 折 ) , 怯 ”与 “ 都 是人 声叶韵 , ”“ 接”
据。郭芹纳< 诗律与校勘》 一文” , J就注意到诗律在校勘 中
校; 依词义差别而校; 依语境而校 ; 依作 家用 字习惯而校。
关键词 : 古典诗歌; 异文; 诗律; 词义; 语境; 用字 习惯 中豳分类号 : 0 H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8 5 2 1 )2— 16— 5 17 73 (0 0 0 0 0 0
在古籍流 传的过程 中 , 由于版本源流 、 传抄失 误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