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黄鹤楼》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鹤楼》,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黄鹤楼》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篇课文唐诗五首中的一首。

体裁是七言律诗。

本首诗歌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二、说学情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中的学生并不陌生,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为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走进古诗文,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赏析古诗词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了解律诗知识,学会划分律诗的节奏,能说明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诗歌大意,品析重要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妙处为我的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诗文中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理解诗歌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语句特点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词析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
故乡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 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 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 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 渺大江令人发愁!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 有关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黄滕岳鹤王阳楼阁楼
细读感悟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 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 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 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 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 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 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黄 白鹤 云一 千去 崔载不 颢空复 《悠返 黄悠, 鹤。 楼 》
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164
走近作者
作者
崔颢 朝代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整体感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黄鹤楼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黄鹤楼
意向
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 些意向?意向与感情 之间有何关系?
关键词 思乡
借景抒情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 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 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的?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黄鹤楼》课文朗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 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 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 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一 读一读字音
昔人( xī ) 萋萋( qī )
二 写一写字形
yīng鹉( 鹦 )洲
自然之美
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 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答案】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 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 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手法探究】 这首诗是如何即景抒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 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 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 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 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 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注释: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 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 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 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 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应他对黄鹤楼的爱恋 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 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 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 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两首在唐朝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描写景物的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里,的确可以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 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

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
的 传
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 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 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 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 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光辉, 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 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 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 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 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 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 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 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 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 “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精品教学课件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精品教学课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色明丽 境界阔大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 ? 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 怀乡之愁
诗人因景生情,由 到 ,先感慨 而后生愁绪;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 ,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 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李颀《古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边塞、大漠的独特风光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Hale Waihona Puke 读诗句烟日芳晴白黄此昔
波暮草川云鹤地人
江 上 使 人
乡 关 何 处
萋 萋 鹦 鹉
历 历 汉 阳
千 载 空 悠
一 去 不 复
空 余 黄 鹤
已 乘 黄 鹤
崔 颢
黄 鹤 楼
愁是洲树悠返楼去
。?。,。,。,
历史悠久 色彩神异
高耸云端
位置独特 气势恢宏 景物多变 宜乎凭吊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怅惘之情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部编八年级上
黄鹤楼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黄鹤楼》古诗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黄鹤楼》古诗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黄鹤楼》古诗赏析黄鹤楼(七言律诗)【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文学文化常识:选自《全唐诗》,崔颢(hào)(约公元704年—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初唐著名诗人。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因经历边塞生活,所以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即《黄鹤楼》。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以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

[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返回。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川,平原、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上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歌从神话传说写起有何作用?[答]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又为黄鹤楼罩上了神秘色彩。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黄鹤楼文化意义:理解黄鹤楼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诗中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举例:《黄鹤楼》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学生需掌握“故人”指的是旧友,而“烟花”则形容春天的美景,这两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文学色彩,也加深了诗句的情感表达。
2.重点词汇解析:如“故人”、“烟花”等,掌握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3.诗句朗读与赏析:学会正确朗读《黄鹤楼》,理解诗句的韵律美,分析诗句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4.黄鹤楼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了解黄鹤楼的历史变迁,挖掘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5.诗中描绘景象与情感表达: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举例: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黄鹤”和“白云”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这种深层意境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领悟诗人的感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离别亲人和朋友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好奇心பைடு நூலகம்让我们一同走进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感受离别的情绪。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深层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抽象意境,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哲理与感慨。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在识别和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时感到困难。
-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可能对黄鹤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理解不深,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 促,世事茫茫.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 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 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 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 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 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 更美。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崔颢(hà o)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的黄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 年)。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 檐翼舒,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 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 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 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 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 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 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 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 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 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 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 “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黄鹤楼。”
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 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上黄 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 黄鹤楼有感而作。因为有了崔颢的题咏, 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 誉。《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 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 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 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诗词中的黄鹤楼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 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 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 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 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诗词中的黄鹤楼
此外,李白还写了不少诗反映他对黄鹤楼的眷恋 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 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 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 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两首在唐朝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描写景物的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里,的确可以
互相媲美,也 都堪称佳作。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 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 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 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 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 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 诗,颇令李白折服。但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 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 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 不多的主要原因。
黄 鹤 楼
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 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 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 赋。
美 丽 的 传 说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 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 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 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 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 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 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 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 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 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 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 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 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 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情感是诗歌流动的血液, 情感是诗歌鲜活的生命。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 感慨。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 思。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 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 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 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 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 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全诗借 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 乡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