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实践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实践探索注: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部分研究成果,立项号GH14135。
大学生“朋辈教育”,即利用同学间、上下级学长间特有的亦是“朋友”亦是“同辈”的关系而产生的互助影响的教育效果。
朋辈教育,因施教和受教的双方年龄相仿、需求相近、关系平等、情感亲密等多种优势条件,易于沟通、理解和获得支持,更易发挥互助成长的影响作用,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如何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笔者基于理论认识和本校实践探索总结以下几点策略: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朋辈教育”立体网络,完善朋辈教育管理体系朋辈教育实质是人际互动的影响过程,“朋辈”关系,即是同伴友谊,又是时代同辈。
构建朋辈教育立体网络,就是要建立学校范围内广泛的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往互动的途径,同时形成信息顺畅的沟通渠道,加强管理和指导,确保朋辈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学校层面,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领导组织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的计划、指导和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附设在学生工作处,由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建队伍,与各院系的辅导员、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直接交往、联系。
同时,学校层面的学生群体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或青春健康同伴社,具体计划、组织和实施各项活动。
在院系层面,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组,作为具体实施机构,负责管理、实施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辅导组可附设在学院团委,与各系各专业的心理委员直接交往、联系。
同时,院系层面的学生群体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部,组织开展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1-2名,负责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指导工作。
同时,班级层面要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负责观察、发现、传达信息,及时应对个体突发事件等。
如此“立体网络”的建立,使朋辈教育工作及统一管理,又渗透于各个层面,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覆盖,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

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比较作者:李毛毛来源:《决策探索》2021年第22期【摘要】当代中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日益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文献法、描述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使用的教材、课程内容、课程模式三个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
另外,还对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美国教学经验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变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套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国外涌现了大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这些研究使一些国外学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为清晰明确,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在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心理素质”一词,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到21世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社会基石。
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与我国中小学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从深层次探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本文从使用教材、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模式三方面对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以期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中找到可借鉴的国外教学经验。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以下简称《纲要》)。
幼儿园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

服务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幼儿园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服务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套完善的幼儿园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 为幼儿准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内容,通过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家长正确处理幼儿的情绪问题,共同为幼儿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1. 为每个幼儿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幼儿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行为表现等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幼儿的心理问题。
2. 定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为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三、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1. 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干预师,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服务,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幼儿解决心理困扰。
2. 建立心理辅导室,为幼儿提供心理沟通和交流场所,引导幼儿主动表达内心情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态度。
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1. 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身心素质。
2. 组织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如户外运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周等,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会关爱自己,学会保护自己。
五、提供家校合作机制1. 建立健全的家校合作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心理健康管理,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服务方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服务方案应该是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干预与辅导、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家校合作机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完善,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全面发展。
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试论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确立的多种层级、多种类型的教育目标和工作组织与工作机制及其纵横联系构成的整体。
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并遵循发展性、合力性、全面性、主体性的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指导思想;指导理论;基本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实践中,如何构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该体系与西方国家有何区别?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总的指导思想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该意见还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正值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其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重要阶段,即心理断乳期。
他们在动力心理、学习心理、创造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性和恋爱心理、情绪心理、挫折心理、择业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应对模式探索

2010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1,2010第26卷JOUR NAL O F EDUCAT I ONAL INST ITUTE OF J IL IN PROV INC EVo l 26(总251期)T ota l N o 251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金库(6),男,吉林省吉林市人。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德育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应对模式探索李金库(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吉林132013)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高校中的恶性事件接连发生,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危急情势现状分析,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并结合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的感化作用,提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应对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模式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1006802一、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发展心理状态。
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所有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是从积极的预防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情势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年龄、年段的差异。
大学与中学环境的突变,一下子从他律环境进入到没有监督的需要自律的环境,许多新生因放松而导致无目标、无动力。
有的在中学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高手如云,自己优秀的地位不存在了,自信心丧失甚至产生自卑。
随着年龄的递增将出现情感的问题,再加上考研和就业压力的提前,更增加了心理的困扰。
1.人际交往障碍不知道该如何和他人相处,甚至恐惧和回避。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很少经历挫折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不强,个人主义意识过强。
心育助力青春成长——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心育助力青春成长——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作者:游忠来源:《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第11期编者按:早在2003年,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就开始了心理课程基地的建设探索。
十几年来,学校潜心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不断探索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2016年,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游忠【摘要】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坚持“三全育人”的理念,以学校青春文化成长课程基地为载体,深入思考,探索、实践出一条有效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路径。
课程基地坚持文化活动常态化,课程建设创新化,教师发展前瞻化。
【关键词】青春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8-0019-03【作者简介】游忠,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江苏泰州,2255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一、理念指引,明确心育方向1.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全员参与。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学校、家长、学生三方面的合力进行: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组、班主任及心理健康辅导员、全体教师构成学校心育三层级梯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家庭层面,全体家长构成心理健康教育后援团,配合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学生层面,心理气象员、心理健康社团成员、全体学生构成心育主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全过程参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致力于实现学生的终身成长,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入校时的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干预和辅导;通过生涯规划指导,指导学生明确自身发展优势,扬长补短确定人生目标;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获取第一手信息数据,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基地的发展方向。
全方面参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地基于学生青春期的困惑,提出“去依赖性,培养独立性”“去冲动性,培养自制性”“去压抑感,培养渴求感”“去封闭性,培养开放性”“去幼稚感,培养成人感”等心育方向,开展了一系列“走出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的心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211054256_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23”模式

交流平台88文/吕 俊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23”模式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在20%以上,技工院校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明显多于普通中学,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技工院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技工院校是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
在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稳定的人格,帮助学生学会妥善处理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是技工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4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教育内容和途径方法,以及如何组织实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近年来,襄阳技师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探索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123”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教育摘 要:近年来,患抑郁症的青少年学生数量不断增长,技工院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是高于普通中学。
在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实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发展性和预防性,立体化、多元化等原则,采取“123”模式,即“1个中心、2块阵地、3支队伍”,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技工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辅导课以及家庭教育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在个人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教育、咨询、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交往、管理情绪,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其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于2023年教师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

关于2023年教师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5篇2023年教师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篇1)心理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一生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渗透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德育工作、家庭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有序深入生动地开展起来,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迎来真正灿烂的春天。
学校现拟把心理教育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的立体网络。
一、指导思想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将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教育局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为依据,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
三、工作要求(一)以人为本、关注差异,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人格健全。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无疑给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如何帮助教师应对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挑战,排除消极心理,优化心理状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成为学校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我校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关注教师的心灵世界,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积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为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支持性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