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亮科学教案

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亮科学教案

三年级太阳地球和月亮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亮
年级:三年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和位置关系。

2. 理解太阳对地球和月亮的影响。

3. 掌握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运动规律。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形象。

2. 小组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如纸板、彩纸、颜料等。

3. 课堂练习和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教学步骤:
引入:
1. 展示一张太阳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太阳的特征和它对地球的重要性。

探究:
2. 介绍地球的形象,并询问学生对地球的了解。

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特征和它与太阳的关系。

3. 展示月亮的图片,并鼓励学生分享对月亮的观察和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月亮和地球的关系。

实践:
4.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用纸板和彩纸制作太阳、地球和月亮的模型。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了解设计模型。

5. 学生完成模型后,组织展示和讨论。

让他们互相观察和解释彼此的模型,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想法。

总结:
6.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强调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更深入的探究。

拓展:
7. 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他们观察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鼓励他们与家人一起观察和讨论。

评估:
8.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活动中的观察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理解程度。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认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一、引入地球和太阳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认识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探究地球与太阳的关系1. 导入问题:大家来想一想,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量对地球的作用,引发兴趣。

2. 认识太阳- 通过图片展示太阳的特征:火球状、发光、高温等。

- 询问学生对太阳的认识,对相关回答给予肯定或修正。

3. 认识地球- 通过图片展示地球的特征:蓝色(大部分是海洋)、绿色(陆地)、云等。

- 询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对相关回答给予肯定或修正。

4. 地球绕太阳运动- 通过模型或动画展示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过程。

- 解释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关系,确保学生理解。

5. 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 通过模型或图示展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过程。

- 强调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一年的产生。

6. 太阳的能量- 讲解太阳是地球上的所有事物能量的源泉。

- 通过实验演示太阳能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巩固与拓展1. 认识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综合讲解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强调地球因太阳能量而存在、因太阳引起季节变化等。

2. 地球和太阳与我们的生活-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如提供光和热能等。

-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想法。

3. 观察太阳的注意事项- 强调观察太阳时需要注意保护眼睛、不直接盯着太阳看等安全知识。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和太阳的关系,知道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同时也认识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利用太阳的能量,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五、作业观察太阳出现的位置和时间,并记录下来。

同时写一篇感想,简单描述太阳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教案《太阳、地球和月球》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2.掌握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3.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2.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白纸、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在阳光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物体的影子,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和记录影子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了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形成原理。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形状和位置,并解释影子形成的原理:当物体挡住阳光时,阳光无法照射到物体的背面,形成了物体的影子。

2.掌握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和记录影子的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包括影子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等。

3.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用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白纸上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什么因素的改变而改变?3)学生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1)教师提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实验,你们知道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影子的大小和形状会随着什么因素的改变而改变?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

2.应用影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师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用到影子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呢?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回家后观察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并思考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板书设计】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学反思】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所致,月球的不同位置和角度造成了不同的月相。

一个月中的月相变化可以分为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约7天。

【核心素养目标】3-1《月亮、地球和太阳》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3-1《月亮、地球和太阳》教案

大象版六年级3.1《月亮、地球和太阳》教学设计教材第一局部是引入活动。

《尚书》的记载描述了日食发生的过程以及古人对日食出现 原因的推测。

第二局部是猜测假设。

先提供真实的日食图片或视频资料,指引学生进行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描述日食发生的过程,说明这个“怪物”是从哪个方向,怎样一点点“吃掉”太 阳的,是怎样“吐”出来的,这个“怪物”是“谁”呢?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日食的成因作 出假设。

第三局部为事实证据。

根据自己的假设开展日食模拟实验,并观察模拟实验现象与 真实的现象是否一致。

第四局部是处理信息,是本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环节。

处理信息前需 要收集信息。

通过模拟实验,各组已获得了相应结果。

第五局部是迁移应用。

完成了对日食 的模拟分析,学生可用相同的思路去思考产生月食现象的原因,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巩固所 学内容。

科学观念: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运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 的视野。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模拟实验方案,并借助统计图表对到的证据进行信息处理。

探究实践:能够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

能在小组提供中收集汇总实验结 果,通过比照分析,概括出日食发生的原因。

态度责任: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发生原因的因果兴趣,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周期性运动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能认识到太空探索拓宽了人类的 视野。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模拟实验方案,并借助统计图表对到的证据进行信息处理。

教学过程课题月亮、地球和太阳 单元 学科 科学年级 教材 分析学习 目标重点 难点讲授新课4、日食的形成真的是天狗吃掉的吗?天狗是指什么?一、猜测假设1、月亮、地球和太阳,它们之间是怎样运动的?月亮引入实验探究2、月亮、地球和太阳,它们的体积有多大?明确: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的130万倍,地球的体积约为月球的49倍。

如果说地球是一个篮球,那么月球那么是一个乒乓球。

《太阳、地球和月球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太阳、地球和月球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人教鄂教版》

《太阳、地球和月球》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白天有太阳,黑夜有月亮?为什么昼夜交替,季节不同?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来揭开这些奥秘的面纱。

二、目标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

3.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原因。

三、认知1. 太阳太阳是我们太阳系中的中心星,它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09倍,是地球的近200万倍。

太阳主要由氢和氦等气体组成,是一个巨大的等离子体球体。

太阳的温度高达约5500摄氏度,是地球上最热的物体。

2.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是一个椭球体,有自转和公转运动。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四季变化。

地球的大气层能够保护我们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

3.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

月球没有自己的光源,只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的表面有许多山脉、撞击坑等地貌特征,也有月海等平坦区域。

四、探究1. 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公转一周,这导致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一周,导致了昼夜的交替。

月球绕地球公转,每个月公转一周,这导致了月相的变化。

2.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自转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太阳照射情况不同。

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五、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理解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的原因。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探索更多关于宇宙的奥秘。

六、拓展1. 请同学们尝试观察不同时段的太阳位置,记录下太阳的运动轨迹。

2. 请同学们研究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为什么会有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等不同月相。

3.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地球不自转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地球公转轨道是圆形会有什么影响?七、作业1. 完成《太阳、地球和月球》相关的练习题。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优秀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优秀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优秀教案•相关推荐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准备:月球探秘网页。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

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

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好吗?(二)、分组自学,自主探究。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

网址:百度网站中的月球探秘。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对月球的认识。

课文重点知识:(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还有许多环形山。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

【配套K12】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备教学内容:白天与黑夜昼夜的生物四季更替弯弯的月亮登上月球教学目标: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准备:对每天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

观察植物开花情况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观察记录夜行性动物的活动规律。

教学课时:6课时1、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能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喜欢大胆猜想,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活动准备:分组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

活动过程: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谈话导入: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

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通过好多天文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来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

《太阳、_月球和地球导学案》

《太阳、_月球和地球导学案》

《太阳、_月球和地球》导学案《太阳、月球和地球》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观点及特点;2. 掌握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干系;3. 理解日食、月蚀和四季变化的原理;4. 能够诠释为什么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

二、导学内容:1. 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观点;2. 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干系;3. 日食、月蚀和四季变化的原理;4. 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的原因。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外观和特点;2. 进修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观点,包括它们的大小、质量、距离等;3. 介绍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干系,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等;4. 分析日食、月蚀和四季变化的原理,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5. 探讨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的原因,包括适宜的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四、导学方法:1.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形态;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干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3. 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于日食、月蚀和四季变化的理解,增进思维碰撞。

五、导学评判:1. 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进修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水平;2. 理解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3. 表现评判: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判和指导,增进学生的进修效果。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2.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3. 思考地球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星球的原因,写一篇小结。

七、拓展延伸:1. 观察夜空中的星星,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的知识;2. 钻研其他行星和卫星的特点,比较它们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异同;3. 参与相关实验,深入探究太阳系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教案第五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备教学内容:1、白天与黑夜2、昼夜的生物3、四季更替4、弯弯的月亮、登上月球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作出假设;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能利用表格整理观察记录;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观察昼夜长短的记录,对昼夜长短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教学准备:1、对每天日出、日落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

2、观察植物开花情况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观察记录夜行性动物的活动规律。

教学时:6时21、白天与黑夜教学目标:1、能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做出假设;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

3、喜欢大胆猜想,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活动准备:分组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

活动过程:(一)活动一:导入,了解历史上人们对昼夜变化的认识。

1、谈话导入:2、知道是什么原因产生昼夜交替变化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

3、介绍历史上人们对这个现象的认识过程。

(1)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关于这个问题,过去人们也非常想知道。

历史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

介绍“地心说”和“日心说”。

(2)老师总结:昼夜的变化是地球、太阳的位置相互变化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通过好多天学家的努力,证实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地球、月亮等天体的中心,实际上地球本身自己也在运动。

(二)活动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1、我们知道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但是昼夜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让我们先共同研究几个问题。

(1)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它什么时候从哪方升起,何时又落向何方?分析这个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可以借助桌上的地球仪研究一下。

(地球是自转的,自西向东转)(2)我们看到太阳的变化,两次变化一般间隔多长时间?讨论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3)白天与黑夜交替的变化是伴随什么现象发生的?3、学生讨论、交流。

老师总结。

(地球自西向东运转,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昼夜现象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

)4、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变化的原因。

师: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与太阳的东升西落相伴发生的,太阳升起后,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也知道了地球能自转,自转一周是24小时,为了进一步搞清楚昼夜现象的成因,我们根据这个事实做一模拟实验。

老师介绍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模拟太阳光)、学生分组活动,老师巡视。

6、交流活动成果。

老师总结:地球是一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作为地球上的一点,当它面对太阳时,就是白天,当它背对太阳时,就是黑夜,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三)活动三:应用知识自由活动1、同学们知道了昼夜变化的原因,请试着在地球仪上找出当我们处于正午12点时,地球上的哪些地区是黑夜?2、学生交流。

(四)活动四:总结拓展通过这节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一节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探究还没有结束,请同学们后根据对日出日落时间的观察,把教材的表格表示黑夜的表格涂黑,看有什么发现?教学后记: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掌握较好。

22、昼夜与生物一、学习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地球运动与我们的生活的第二《昼夜与生物》二、学习目标:1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观察动植物和人的昼夜行为变化,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准备:秒表、动植物录像、记录单等五、教学过程(一)学前激发:谈话导入:我们已经知道昼夜变化是循环往复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会对生物有什么影响呢?这节就学习昼夜与生物。

(二)学习过程1、认识一天中人的生活节律。

(1)谈话:同学们,前我们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的各项数据等资料,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交流,看看有什么发现和收获。

(2)学生将自己一天中身体活动情况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时间身体活动情况综合分析心跳次数体温呼吸次数其他起床后午饭前晚饭前晚饭后睡觉前(3)汇报交流发现与收获。

(4)教师小结: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展示出能说明人的生命活动都要受到昼夜变化影响的事实,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用搜集到的资料完善解释。

2、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内容一昼夜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1)教师出示牵牛花图片,以谈话“你们知道图中的牵牛花是什么时间开放的吗”引出探究活动,然后介绍牵牛花开花的时间和花的颜色之间的关系。

(2)学生交流下观察牵牛花的记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总结观察牵牛花的变化规律。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将一朵新鲜的牵牛花浸入到碱水中,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呈蓝色),然后,再把花放入酸水中,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慢慢由蓝色变成红色)。

最后,教师讲述:牵牛花开花期间,花的颜色常常会发生变化。

清晨,牵牛花通常呈蓝色,可到了中午却成了红色。

这是因为牵牛花中有一种特殊的花毒素,它遇碱变蓝,遇酸又会变红。

清晨,经过一天的呼吸,花朵内的糖分减少,细胞液碱性增强,所以花朵呈蓝色;中午,花朵在阳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细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红色了。

(4)教师总结、介绍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内容包括:“向日葵的花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花生、菜豆的叶子迎着朝阳舒展,随着夜幕闭合”“昙花总是夜晚开放而且开花时间短”“水中的睡白天开放,夜晚闭合”等等,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在一天中的变化。

()介绍“花钟”的故事,引导学生总结植物昼夜变化的规律。

生物学家认为,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

按日照长短的变化,植物可分为日照植物(如月季、菊花)和短时日照植物(如牵牛花、昙花),花卉通常可分为喜阳光类(如石榴、荷花在阳光下生长较好)和喜阴类(如海棠、君子兰不喜欢强光直射)花卉。

每种植物的习性和生命活动都受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的按24小时变化,和时钟的变化一样。

各种花除了受自身节律支配外,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花朵开放的时间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内容二.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出示插图:白天活动的动物(如喜鹊),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刺猬)。

教师谈话:仔细观察你周围的动物,哪些是昼行动物,哪些是夜行动物。

(2)教师谈话:你知道昼夜对动物有哪些影响?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三)测补过程:1、人的活动在白天比较(活跃),夜晚时各项活动会逐渐(减弱);人的生命活动都要受到(昼夜)变化影响。

2、生物学家认为,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

(四)评价过程教师谈话: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堂表现,对自己或小组同学的学习情况作一个适当的评价。

学生交流自己的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评价进行适当补充。

3.小结: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相信我们坚持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发现。

教学后记: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掌握较好。

23、四季更替一、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季更替形成的原因进行猜测;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选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并能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

2保持和发展想要了解新事物、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在活动中愿意合作探讨。

3.知道四季的变化与地轴的倾斜和地球的公转有关。

二、教学重点:知道四季更替的原因教学难点:模拟实验验证四季更替的原因三、教具学具:地球仪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那四个季节?为什么大家习惯说春夏秋冬呢?(春天完了是夏……)问题了,冬天不教具学具地球仪是完了吗?冬天以后呢?(又是春天)这叫什么?(循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按照规律循环的,这也叫更替。

同学们的这个发现挺有趣,这节我们就研究一下好不好?(二).提出问题:师:我们刚才谈了四季更替,那关于四季更替你有没有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的提出。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这都是和四季有关的问题,对吗?那我们只要解决了四季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下面我们就从研究这个问题入手好吗?(三).大胆猜想:师:同学们都经历过春夏秋冬这种现象吧?那你们能不能结合你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一下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大胆猜测、自由发言)师:(出示地球公转椭圆图及日地实际数据驳斥。

)这是一个模拟地球公转的小视频,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太阳不在运行轨道的中心,地球有时候离太阳近一些,他认为地球上每个部分都过夏天;离太阳远时地球上又全部都过冬天。

你同意吗?师:可是同学们知道吗?地球上南北半球的季节是正好相反的。

老师这里有一个数据正好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是日地距离的实际数据,是通过测量得到的真实数据。

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

师:看四季的形成跟近日点和远日点没有关系!同学们观察得真棒!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数字,发现:近日点和远日点并没有我们所想象得那么近或那么远,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近似于圆的椭圆。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请用你的理由驳斥。

(四).据实推理:师:看在科学上仅有猜想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咱们联系生活实际推理一下。

请大家想一下,咱们这里的四季,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温度不同)温度不同可能是谁造成的呢?(太阳)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于太阳的照射。

那太阳的照射怎么会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呢?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跟太阳的照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考虑)(五).模拟验证:师:看仅靠猜想和推理还是不够科学的,如果我们能亲眼看一下就好了,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看一下呢?(做实验)怎么做实验?具体地说说。

(模拟实验,模拟地球运动)地球在宇宙中是怎么运动的呢?(一边自转一边绕太阳转)提供地球公转视频资料出示字资料做实验指导(着重讲解倾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角度约为23度,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