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无答案)

合集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大自然的语言》优秀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为一本优秀的学案,《大自然的语言》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学案展现了大自然中丰富的语言,同时也向学生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的机会。

以下是我对这本学案的一些看法。

首先,这本学案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探索机会。

通过数字采集,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的习性、特点和分布情况,了解我们生态环境中的各种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让他们走进大自然,感知大自然的语言。

其次,这本学案还是一本“知识库”。

它包括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生物的分类、遗传规律、生态平衡等。

这些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开阔视野,启迪思想,提升科学素养。

此外,学案中还植入了大量的科学史和实践案例,使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考究性。

最后,这本学案还具有很强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学案中设有小组合作、课堂活动和互动教学等环节,让学生们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心灵沟通和合作精神。

这也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总体评价方面,我认为这本学案是具有很高价值的。

它呈现了自然界的绚丽,解析了生命的奥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了他们的学科素养。

这也符合现代生命科学教学的理念,倡导学生立足现实、打破界限、开拓创新。

当然,这本学案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它缺乏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图像、视频等;学案的安排在某些环节上存在的冗杂和重复等。

不过,在总体来看,这些小小的不足不影响学案本身的重大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一本优秀学案。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多彩和丰富,深入理解自然界中的奥秘和规律。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案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观察力、动手实验能力等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学案来鼓励中学生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科学习中收获愉悦和风险综上所述,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案,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还具有趣味性和深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新人教版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描述一次大自然中的声音体验。
-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或视频,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指出学生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查找生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的大意。
-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通过语音、图片或文字形式提交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大自然语言的解读。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理解大自然语言的产生和解读过程。
3. 文化素养: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 注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主动参与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 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如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及这些声音背后的意义。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同时,课文也教育学生要珍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对自然界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某些专业术语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

此外,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相关术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社会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掌握。

2.难点:专业术语的理解,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入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景象。

2.教材:准备课文文本,以便学生阅读。

3.视频:搜集相关大自然声音的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和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生物的声音。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总结大自然声音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科普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写作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之美,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节气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节气、物候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了解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掌握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节气、物候等概念;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大自然来理解其语言;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节课将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大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举例:分析课文开头、中间、结尾各部分的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修辞手法运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这些手法在描述自然现象中的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课文中“春风拂面”、“夏雨润物”等句子,阐述比喻、拟人手法在描绘自然现象时的作用。
2.教学难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了解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物候现象,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惊叹于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在幽幽月光里聆听乡思,在青青柳色上读懂离别,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似乎全在向诗人倾诉柔肠。

诗人,或者是有一颗诗心的人是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的,这一点我们深信不疑。

可是你知道么?其实农民更懂大自然的语言。

他们不但听得懂而且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上千年。

好奇吗?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把握文意1.检查预习,学生找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2.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同时思考题目“大自然的语言”究竟指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有什么效果?(生动)板书。

明确:说明文在准确的前提下可以有平实和生动两种风格。

3.思考:如果你是作者,要向大家介绍物候现象,你想写些什么内容?学生先思考,试答。

再快速浏览课文,筛选信息,小组竞答。

本文为了说明物候现象,介绍内容如下:(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三、细读课文,理清结构4、寻读课文。

试根据课文,概括回答出每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小组合作)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

5 大自然的语言◎文化自信: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重点)◎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梳理课文,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ꎻ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重点、难点)◎审美创造:体会事理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难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飘逸的春柳,芬芳的夏荷,激情的秋枫,傲岸的冬梅,四季之景如诗如画,各具风韵。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也是物候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我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

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孕育”“销声匿迹”“草长莺飞”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

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背景链接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的。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

◎文体知识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2.目标任务二:初读课文,筛选信息。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事理性说明文的严密性。

教学难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教具准备:数字教材、智慧黑板、AIclass软件等二、教学流程:(一)导入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喜欢喝奶茶吗?(喜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索奶茶的秘密,好吗?播放录像《奶茶的秘密》(设计意图:从孩子们喜爱的奶茶谈起,激起学生兴趣,引出任务一)现在还想不想喝奶茶了呢?(不想)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同样爱喝奶茶的兄弟姐妹、同学或者朋友呢?(有)那么我们赶快把奶茶的秘密告诉他们,让他们也远离奶茶好吗?(好)那我们可要好好的做做功课了。

(二)出示任务一:当务之急劝说兄弟姐妹远离奶茶(温馨提示: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2、说话要委婉,表述要准确严密3、说明顺序合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与语文密不可分)同学们有困难吗?(有)(困难预设:理不清说明顺序,不会运用说明方法,语言表述不够准确等)那么,就让我们和竺可桢一起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探寻你想知道的答案。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设计意图:只有生活中学生真正需要,才有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三)学习任务1、初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阐述的事例。

2、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3、细读课文,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作者链接(数字教材出示作者信息)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1913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攻读气象学,1918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中央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 )化:萌( )发: . 花香鸟语:销声匿( )迹::5.大自然的语言编写者:王俊 责任编辑:章顺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2、学习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题目解读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 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

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 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 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竺可桢(1890 一 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 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次第: 悬殊:翩( )然: 周而复始:.3、浏览全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层次。

5、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探究解决)【合作探究】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导航]: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

1、从全文看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文章首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2、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3、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4、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拓展提升】古诗中的物候现象: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你知道下面古诗中的物候现象吗?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农谚( ) 簌簌( ) 孕育( ) 草长( )莺飞 萌发( )刺槐( ) 连翘( ) 丘陵( ) 风雪载( )途 侵害( ) ((“【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2、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 为_ __、__ 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 _ 、_ _ _ 、_ _ 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来安排农事。

3、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 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2、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相关链接】 关于物候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 :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段,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2、使用下列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3、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1、文章主要介绍物候知识,为什么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2、第 3 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3、作者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时,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4、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二、综合探究——品味语言5、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 用了哪些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6、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 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到 1750 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 1921 到 1930 年十年的平均值相 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7、本文运用最多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仔细阅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说说它们的作用。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水的语言郭治(水是会“说话”的。

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

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坐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

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候,叫声不是那样响了。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坐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

这些气泡很热,也 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

热气泡在冷水层放出了大量的热,它的温 度降了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

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鸣”叫了起来。

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就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

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

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就变成了水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 倍,这一涨,就像小炸弹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向地面上 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

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 100℃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围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气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

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言妙语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顺序,语言 。

2、本文说明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① ② ③ 。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当堂检测】1、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句中的“次第” 能不能改为“不断”,为什么?)(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删掉文中“迟十天左右”中的“左右”,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收获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