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焓变学案 苏教版选修4

合集下载

(步步高化学选修4课时作业)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步步高化学选修4课时作业)第一章第一节第1课时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目标要求]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焓变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焓是与物质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单位:kJ·mol-1,符号:H。

焓变是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

单位:kJ·mol-1,符号:ΔH。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生成时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这需要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

ΔH=反应物分子的总键能-生成物分子的总键能。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或ΔH<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降低。

(2)当ΔH为“+”或ΔH>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升高。

4.反应热思维模型(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2)反应热的本质(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E1:E(H—H)+E(Cl—Cl)E2:2E(H—Cl)ΔH =E 1-E 2知识点一 有关反应热的概念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C .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 .焓变的符号是ΔH ,单位是kJ·mol -1,反应热的单位是kJ答案 C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步步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件 人教大纲

【步步高】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课件 人教大纲

【基础回归】 1.常见的氧化剂
类别 活泼非金属单质 元素处于高价态的氧化物 元素处于高价态的含氧酸
元素处于高价态的盐
过氧化物
实例
F2、Cl2\,O2\,O3 MnO2\,Pb3O4 浓H2SO4、HNO3 KClO4\,KMnO4\, K2Cr2O7、Fe3+盐 Na2O2\,H2O2
2.常 见 的 还 原 剂
①Zn+CuSO4===ZnSO4+Cu ②2KMnO4 + 16HCl( 稀 )===2KCl + 5Cl2↑ + 2MnCl2 +
8H2O ③3O2=放==电==2O3 ④Cl2+H2O===HCl+HClO ⑤3NO2+H2O===2HNO3+NO ⑥2CH3CH2OH+O2 cu 2CH3CHO+2H2O ⑦2FeCl2+Cl2===2FeCl3 ⑧CuSO4+Ba(OH)2===BaSO4↓+Cu(OH)2↓ 答案 ⑦ ⑧ ① ①②④⑤⑥⑦ ④⑤ ⑦
要点二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 根 据 方 程 式 判 断
氧 化 剂 + 还 原 剂 ===还 原 产 物 + 氧 化 产 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根 据 物 质 活 动 性 顺 序 (常 见 元 素 ) 金属性越强的元素,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 离子的氧化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单质的氧 化性越强,而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就越弱。
解析 该题的最关键一点是分析各元素的化合价,难 点 是 碳 元 素 在 H C N 和 C aC N 2中 的 化 合 价 , 从 反 应 物 C aC O 3到 生 成 物 C O 2, 碳 的 化 合 价 均 为 + 4价 , 没 有 改 变 , 再 从 生 成 物 H 2分 析 发 现 氢 的 化 合 价 降 低 , 显 然 H C N 中 氢 得 电 子 , H C N 是 氧 化 剂 , 而 C aC O 3中 的 各 元 素 均 无 化 合 价 变 化 , 而 还 原 剂 也 必 是 HCN, 其 中 的 碳 元 素 也 一 定 被 氧 化 , 在 H CN中 碳 为 + 2价 , CO 中 的 碳 也 为 + 2价 , 则 C aC N 2中 碳 为 + 4价 , 故 C aC N 2为 氧 化 产物。 答案 C

【步步高】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排查落实练一 化学计量课件 新人教版

【步步高】2014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排查落实练一 化学计量课件 新人教版

一定量的 NaOH 固体,这时指针不停地晃动,且偏向右边,下面他
的操作应该是 右手持药匙,左手轻轻拍打右手手腕,让掉下来的少量
NaOH加到左盘使天平平衡。
(2)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方法:
(3)在该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 是________。在用玻璃棒转移 液体时应注意什么?
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瓶塞,右 手搅食拌指、顶引住流瓶塞在,用左玻手璃托棒住引瓶底,将容 量流瓶时倒,转玻过璃来棒看末瓶端口应处插是入否到有水渗出, 若容没量有瓶,刻将度容线量以瓶下倒,立且,玻将璃瓶塞旋转180 度棒,靠重近复容上量述瓶操口作处,且如不果能瓶触口仍无水渗 出及,瓶则口此,容如量右瓶图不所漏示水:。
(√ )
(22)2 g NO2 和 44 g N2O4 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为 3NA (√ )
(23)25 ℃ 1 mL H2O 中所含 OH-数为 10-10NA
(√ )
(24)T ℃ 1 L pH=6 的纯水中含 10-6NA 个 OH-
(√ )
(25)18 g D2O 所含的电子数为 10NA
(11)2.4 g Mg无论与O2还是与N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都是0.2NA (12)5.6 g Fe与Cl2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纠错 0.3NA (13)6.4 g Cu与S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NA
纠错 0.1NA
( ×) (×)
( ×) ( ×) (√ ) ( ×) (× )
写出实验 2 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_A__l+__3_H__2S__O_4_=_=_=_A__l2_(S__O_4_)3_+__3_H__2↑__、 ____ __F_e_+__H_2_S_O_4_=_=_=_F__eS__O_4_+__H_2_↑___。 (2)实验 1 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液___封__,__避__免__氢__气__从__长__颈___漏__斗__中__逸__出__;__控__制__加___浓__ 氢___氧__化__钠__溶__液__的__体__积___,__调__节__化__学__反__应__速__率___;__节__省__药__品___, 实验 2 装置中导管 a 的作用是__平__衡__分__液__漏__斗__与__锥___形__瓶__内__的__气__压__,__使__液___体__顺__利____ _流__下___。 (3)对于实验 1,在读数前需要上下移动量筒调平 B 与 C 的液面,其理由是无__法__直___接___ 测___量__B_内__的__气__体___压__强__,__调__平__B__、__C_装__置__液___面__,__使__B_内__的__气___压__等__于__外__界__大__气__压____。

步步高2014届新人教课标Ⅰ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资料word版:第一章 第1讲.pptx

步步高2014届新人教课标Ⅰ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资料word版:第一章 第1讲.pptx

学海无涯
(2) A 装置用于监控气体流速 例如:给病人输氧气时,可在广口瓶中加入少量水,从 a 端通入氧气,b端接入呼吸 罩,则可从广口瓶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来监控所通氧气的速率(如图)。 (3)测量气体的体积(B 装置) 长导管与另一弯管连接伸入量筒底部,广口瓶中盛满水,气体“短进长出”。将广 口瓶中的水排到量筒中来测量难溶于水的气体的体积。 (4)安全防倒吸装置 ①C 装置中长导管与另一弯管连接伸入溶液中,气体“短进长出”。 ②D 装置中,两短导管间加一长直玻璃管,气体从两短导管其中一个进,另一个出。 2.球形干燥管——多变的角色 (1)干燥管可作干燥、吸收及检验装置
①干燥管内盛无水硫酸铜时,可用于水的检验。 ②可用于有毒气体的尾气吸收,如内盛碱石灰可吸收 HCl、Cl2、SO2 等。 ③可用于定量测定气体的质量。定量测定时,有时需要考虑空气中的成分对测定的 影响,所以吸收气体的装置后还要另接一个干燥管,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水或二氧 化碳等对定量测定产生干扰。 (2)球形干燥管的创新用途
学海无 涯
2.常用分离、提纯仪器
仪器
主要用途
(1)向小口容器中 转
普通漏斗
移液体 (2)加滤纸后,可过 滤 液体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制作过滤器时,滤纸紧贴漏斗内 壁,用水润湿,注意不得留有气泡 (2)滤纸上缘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 于滤纸边缘
(1)用于随时添加 液体
(1)注意活塞不得渗漏 (2)分离液体时,下层液体由下口
要注意广口瓶的不同用途中,导气管的长短不同。 (1)A 装置可作集气瓶和洗气瓶 例如,利用A 装置收集或干燥以下三种气体。 ①Cl2 ②NH3 ③NO Ⅰ.若集气瓶是干燥的,则由 b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②。 Ⅱ.若集气瓶是干燥的,则由 a 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①。 Ⅲ.若集气瓶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③;此时气体由 b 口进入。 Ⅳ.若集气瓶内装入浓硫酸进行气体干燥,可用此装置干燥的气体是①③,这时气体 由 a 口进入。

2014-2015学年高中人教版化学课后作业 必修1全套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高中人教版化学课后作业 必修1全套 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B.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方法是实验方法C.化学品标志表示的是三级放射性物品D.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且符合安全要求的是()3.有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方法:①用50 mL量筒量取5 mL 蒸馏水;②称量没有腐蚀性固体药品时,把药品放在托盘上称量;③氢氧化钠浓溶液不慎溅入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且边洗边眨眼睛;④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的瓶口不对准容器口;⑤块状药品都要用药匙取用;⑥固体药品用细口瓶保存;⑦用右图所示的方法闻气体的气味。

其中错误的是()A.①②③⑦B.③④C.②⑤⑥⑦D.①②④⑤⑥4.实验中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用试管取出试剂瓶中的Na2CO3溶液,发现取量过多,又把过量的试剂倒入试剂瓶中B.Ba(NO3)2溶于水,可将含有Ba(NO3)2的废液倒入水槽中,再用水冲入下水道C.在100 mL的量筒里稀释浓硫酸溶液50 mLD.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时,浓硫酸溶于水后,应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5.下列实验仪器,能够受热或者在加热过程中可以用到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酒精灯⑤胶头滴管⑥蒸发皿A.①②④⑥B.①③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③⑤6.下图分别表示四种操作,其中有两处错误的选项是()7.下列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②给盛有液体的体积超过13容积的试管加热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④将试管平放,用纸槽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然后竖立试管⑤取用放在细口瓶里的液体时,取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倾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对着地面⑥将烧瓶放在桌上,再用力塞紧塞子⑦用坩埚钳夹取加热后的蒸发皿⑧将滴管垂直伸进试管内滴加液体⑨稀释浓H2SO4时,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浓H2SO4的量筒中⑩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掌贴住容器的外壁或用微火烘烤A.①④⑦⑩B.①④⑤⑦⑩C.①④⑤⑦⑧⑨D.④⑤⑦⑧⑨8.做化学实验时,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和环保问题。

步步高广西专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学案

步步高广西专用2014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学案

学案5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二)——物质的量浓度[考纲要求] 1.了解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会进行有关误差分析。

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一的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溶质B1c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量,也称为B。

B nV表示溶液的体的物质的量,表示溶质2B.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是,mol·L。

B1-积,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3.将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稀释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同理,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溶液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但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cVcV(稀)。

(稀)·即遵循稀释定律: (浓)·=(浓)问题思考1.将标准状况下1 L氨气溶于1 L水中,得到的溶液是2 L吗?若不是,还需要哪些数据能求出该溶液的体积?答案不是,还要知道溶液的密度。

2.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取出一部分,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吗?答案不变。

知识点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容量瓶的使用(1)规格及特点:常规的容量瓶有100_mL、250_mL、500_mL、1_000_mL等几种。

(2)容量瓶上标注有温度、刻度线(标线)、规格。

(3)使用容量瓶的第一步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水,操作方法是加水→倒立→观察→正立,瓶塞旋转180°→倒立→观察。

问题思考3.容量瓶使用前应用蒸馏水洗净是否还需要待配溶液润洗?答案不需要,若润洗,则加入的溶质偏多。

4.实验室需要480 mL某溶液,应选用多大规格容量瓶配制溶液?答案 500 mL容量瓶。

.以配制1 000 mL 1.0 mol·L的NaCl溶液为例。

完成下列填空:-12nmc (1)实验原理:==VMV·(2)实验仪器:主要有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1_000_mL容量瓶、胶头滴管。

版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专题讲座一PPT25张

版步步高高中化学一轮复习课件:第一章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专题讲座一PPT25张

10 11
解析 答案
11.金属锡的纯度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分析:将试样溶于盐酸,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Sn+2HCl===SnCl2+H2↑,再加入过量的FeCl3溶液,发生如下 反应:SnCl2+2FeCl3===SnCl4+2FeCl2,最后用已知浓度的K2Cr2O7溶液 滴定生成的Fe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FeCl2+K2Cr2O7+14HCl=== 6FeCl3+2KCl+2CrCl3+7H2O。现有金属锡试样0.613 g,经上述反应后, 共用去0.100 mol·L-1 K2Cr2O7溶液16.0 mL。求试样中锡的百分含量(假定 杂质不参加反应)。
89
解析 答案
9.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
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 g
√B.8.51 g
C.8.26 g
D.7.04 g
解析 最后沉淀为 Cu(OH)2 和 Mg(OH)2,Cu 和 Mg 共 4.6 g,关键是求增加的
D.115w321-w184w1
345
解析 答案
5.(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6 mL由NO与NH3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催 化剂作用下于400 ℃左右可发生反应:6NO+4NH3 5N2+6H2O(g), 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变为17.5 mL,则原混合气体中NO与
NH3的物质的量之比有四种情况:
n(OH-),n(OH-)等于金属单质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即 n(OH-)=242448000×1 mol
+22334600×2 mol=0.23 mol,故沉淀的质量为 4.6 g+0.23×17 g=8.51 g。

【步步高】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1节 第3课时 习题课课后作业 鲁科版必修2

【步步高】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1节 第3课时 习题课课后作业 鲁科版必修2

第3课时 习题课一、构成原子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A ZX 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原子。

关系⎩⎪⎨⎪⎧①质量数 A = +②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对于中性原子来说,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③m 质子 ≈m 中子 ≈1 836m 电子 ≈m 11H二、元素、核2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三、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1.短周期元素中,A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C元素原子M层电子数等于其L层电子数的一半;D 元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D的阳离子与B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则4种元素原子序数关系中正确的是( )A.C>D>B>AB.D>B>A>CC.A>D>C>BD.B>A>C>D2.下列四组物质中,两种分子不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总数的是( )A.H2O2和CH3OHB.HNO2和HClOC.H2O和CH4D.H2S和F23.某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它们的原子具有不同的( )A.质子数B.质量数C.原子序数D.电子数4.下列关于63Li、73Li、2311Na、2412Mg、14 6C、14N、16 8O等微粒及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63Li、73Li分别与16 8O组成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不同B.其中只含有6种核素C.中子数相同的微粒有两组:2311Na和2412Mg、14 5C和16 8OD.金属元素63Li、2311Na的单质分别与16 8O2反应,均只能得到一种化合物5.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元素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A.1对B.2对C.3对D.4对6.我国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了首次太空行走。

宇航员所穿的太空服不仅要用高强度的涤纶等材料,还要辅以多种金属和胶粘剂等,其中某种金属R可形成离子R2-。

已知该离子的原子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焓变[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能量转化形式及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本质。

2.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1.化学反应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多种形式,释放或吸收热量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因此化学反应分为两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下列图中,图1表示放热反应,图2表示吸热反应。

3.有下列反应:①氧化钙与水反应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③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④燃烧煤炭取暖⑤钠与水反应⑥胆矾受热失去结晶水,其中为吸热反应的是②⑥,放热反应的是①③④⑤。

探究点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N2(g)+O2(g)===2NO(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1 mol N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946_kJ;1 mol O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98_kJ;2 mol NO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1264_kJ;则N2(g)+O2(g)===2NO(g)的反应吸收的热量为180_kJ。

2.反应热、焓变的概念(1)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即: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所具有的焓与反应物所具有的焓之差)。

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

3.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1)放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

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0(填“<”或“>”,下同)。

(2)吸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反应。

由于反应时吸收环境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0。

[归纳总结][活学活用]1.由右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C和B+C―→A两个反应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不等B.A―→B+C是放热反应C.A具有的能量高于B和C具有的能量总和D.A―→B+C是吸热反应,则B+C―→A必然是放热反应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由图可知,B+C的能量高于A的能量,则反应B +C―→A一定是放热反应;反之,A―→B+C则是吸热反应。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两反应的反应热在数值上相等,符号相反。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是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以发生答案 C解析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于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之和与所有生成物的总能量之和的相对大小,前者大的为放热反应,后者大的为吸热反应。

所以,放热反应中每种反应物的能量不一定比每种生成物的能量都高。

放热反应也往往需要加热才能进行,如炭的燃烧;吸热反应不一定都需要加热,如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不用加热就能发生。

探究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1.氢气与碘蒸气化合反应的能量(或热量)变化,可用下式表示:H 2(g)+I 2(g)=====200 ℃101 kPa 2HI(g) ΔH =-14.9 kJ·mol -1,它与化学方程式H 2+I 2 △2HI 相比较而言,其特点为 (1)指明了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若在25 ℃、101 kPa 时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2)用括号注明了各物质反应时的状态:s(固体)、l(液体)、g(气体)或aq(溶液)。

(3)在方程式的右边注明了ΔH 的数值、正负号(正号常省略)及单位。

2.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意义(1)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还说明了物质的“量”与“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要求(1)遵循一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一般不写反应条件)。

(2)在右端注明热量的变化:吸热反应,ΔH >0;放热反应,ΔH <0。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4)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因此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化学计量数改变,ΔH 要相应改变;逆反应的ΔH 数值与正反应的相等、符号相反。

4.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 mol N 2(g)与适量H 2(g)反应,生成NH 3(g),放出92.2 kJ 热量。

(2)24 g C(石墨)与足量的H 2O(g)反应,生成CO(g)和H 2(g),吸收262.6 kJ 的热量。

答案 (1)N 2(g)+3H 2(g) 2NH 3(g) ΔH =-92.2 kJ·mol -1(2)2 C(石墨,s)+2H 2O(g)===2CO(g)+2H 2(g) ΔH =262.6 kJ·mol -1[归纳总结]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3.H 2(g)+12O 2(g)===H 2O(l) ΔH =-285.8 kJ·mol -1表示的意义是在25 ℃、101 kPa 下,________气态H 2与________气态O 2反应生成________时,________的热量是285.8 kJ 。

答案 1 mol 12mol 1 mol 液态水 放出4.H 2(g)与Cl 2反应生成HCl(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H 2(g)+Cl 2(g)===2HCl(g) ΔH =-183 kJ·mol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 .任何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能发生D .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 答案 D解析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如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开始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2.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则下列关于方程式2H 2O(l)===2H 2(g)+O 2(g)的ΔH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ΔH 大于零C .该反应ΔH =-571.6 kJ·mol -1D .该反应可表示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答案 B解析 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若反应物和生成物对换,则ΔH 的符号相反,数值不变,故B 正确,C 不正确;D 项未注明水为液态。

3.在25 ℃、101 kPa 的条件下,1 g 液态甲醇燃烧生成CO 2(g)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H 3OH(l)+3/2O 2(g)===CO 2(g)+2H 2O(l) ΔH =725.76 kJ·mol -1B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1 451.52 kJ·mol -1C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725.76 kJ·mol -1D .2CH 3OH(l)+3O 2(g)===2CO 2(g)+4H 2O(l) ΔH =1 451.52 kJ·mol -1 答案 B解析 甲醇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ΔH <0,故A 、D 项错误;在25 ℃、101 kPa 的条件下,1 mol CH 3OH(l)燃烧生成CO 2(g)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22.68 kJ1 g×32 g=725.76 kJ ,故2 mol CH 3OH 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 451.52 kJ ,故B 项正确。

4.已知H 2(g)+12O 2(g)===H 2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1)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是__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ΔH ______0(填“>”或“<”)。

答案 (1)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 反应热 (2)放热 <解析 (1)H 2(g)和12O 2(g)与2H(g)和O(g)之间的能量差是H 2(g)―→2H(g)和12O 2(g)―→O(g)过程中断裂H —H 键和O===O 键需吸收的能量和。

所以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b 代表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c 则代表断键所吸收的能量与成键所释放的能量之差,即反应热。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 <0。

5.已知断裂1 mol H 2(g)中的H —H 键需要吸收436 kJ 的能量,断裂1 mol O 2(g)中的共价键需要吸收498 kJ 的能量,生成H 2O(g)中的1 mol H —O 键能放出463 kJ 的能量。

试写出O 2(g)与H 2(g)反应生成H 2O(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H 2(g)+O 2(g)===2H 2O(g) ΔH =-482 kJ·mol -1[基础过关]一、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B .对于ΔH >0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 .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常温、加热等)下也能发生 答案 C解析 化学反应中既有物质变化,又有能量变化,A 正确;ΔH >0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正确;有些放热反应需要加热或点燃才能引发,C 错误;有些吸热反应如Ba(OH)2·8H 2O 和NH 4Cl 在常温下就能反应,D 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