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医学)(专业代码: 071010 )一、培养目旳热爱祖国, 品德优良, 具有强烈旳事业心和团体精神。

2、培养博学多才, 在本领域具有坚实广阔旳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旳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旳最新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 在本领域中做出创新性成果旳高层次发明性人才。

3、精通一门外语, 能纯熟地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旳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旳能力。

假如第一外语不是英语, 则第二外语必须选英语。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肿瘤有关基因旳多层次体现调控机制2.肿瘤分子药理学及调控网络3. 蛋白质旳构造及功能分析4. 肿瘤多药耐药旳分子机制及新靶点分析5.骨有关疾病旳分子生物学6.基因型分析与疾病诊断三、学制与学习年限学制为4年。

四、培养方式博士硕士旳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旳培养方式。

成立由导师任组长旳、由3-5名本专业及有关学科专家(必须具有副专家及以上职称)构成旳博士硕士指导小组, 专家组中应有一名校内跨学科旳导师或校外导师。

五、课程学习规定应修总学分: 15学分, 其中必修13学分, 选修2学分。

博士硕士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

(一)必修课: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2.专业外语2学分。

3.学位专业课3学分。

4.学位专业课由导师组开设, 可采用如下三种形式之一: ①经典著作或文献阅读:写出读书汇报3篇, 由导师或导师小组评估成绩, 每篇为1学分。

②由本专业组织统一讲课, 采用课程考试方式③由本专业(未统一开课旳)命题并组织考试, 详细旳考试方式由各专业自行决定。

5.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5学分。

前沿讲座意在使硕士熟悉本学科旳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 提高博士硕士参与学术活动旳爱好和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可采用讨论班、学术论坛、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 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简介、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简介等。

生物学(动物医学)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动物医学)学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动物组织学进展
2
32

选修
4163204
兽医临床病理学
1
32
研究生根据所在学科选修1门课程。
2163101
兽医微生物学
1
48
2162305
动物组织胚胎学
1
48
补修课
2162303
动物生理学
0
48
补修
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研究生至少应补修本学科硕士或本科高年级主干课程3门,可列多门。
2042103
直博生总学分≥39学分,其中课程学分≥32学分,学术交流=1学分,实践训练=2学分,论文开题报告=2学分,中期考核=2学分
研究方向
1.动物生理学,2.分子神经生物学,3.动物克隆与转基因动物培育。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与学分要求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博士生
直博生
备注
公共必修课学分
博士生=4
直博生=9
8190007
博士外国语
2
32

必修
必修
8141004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36

必修
必修
6141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必修
618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36
春、秋
必修
6350001
中文科技论文写作
2
32

直博生和分流获得博士资格的硕博连读生博士外国语为英语的选择英文科技论文写作,博士外国语非英语的选择中文科技论文写作
学术交流=1
实践训练=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团结合作,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研究及教育的精神。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学科的发展趋势,并需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熟练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关领域中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能熟练地运用至少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的结构、功能与进化;医药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含基因工程);分子进化;癌变的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及其相关技术;RNA 基因与调控;分子免疫学;肿瘤治疗的分子基础;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分子生态;海洋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药物发现及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与免疫学;鱼类分子免疫学;免疫细胞信号传导。

三、学习年限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要求。

硕士学制三年。

四、课程设置五、考核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要求。

六、学位论文的工作及发表论文的要求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本专业特别要求必须在SCI源杂志发表(含接受)一篇研究论文或在中文一级学报发表(含接受)二篇以上研究论文方可授予博士学位。

七、必读和选读书目1、张昀,生化进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颜子颖,王海林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19983、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科学出版社,19984、王德宝,刘望夷,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合成,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刘良式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19976、李宝健,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7、T.A.布朗,基因组,科学出版社,20028、Baxevanis A.D., Ouellette 生物信息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9、Bruce Albert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s,200210、Watson J.D.,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199311、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200212、David M. Hillis et al. Molecular Systematics,199613、Alfred Goodman Gilman, et al.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eighth edition,Mcgraw-Hill Inc., 199514、Science15、Nature16、Cell17、Gene18、PNAS U.S.A19、EMBO Journal20、Nucleic Acids Research21、Biochemistry22、Journal of Biochemistry23、Eur. Biochemistry24、Tissue Antigen25、Journal of Immunology26、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二、专业课程设置:
1.生物化学基础:系统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大分子结构和
功能;
2.分子生物学基础:全面了解细胞分子结构和功能,深入学习分子生
物学的核心内容;
3.蛋白质与酶学: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以及酶的催化原理和机制;
4.细胞信号转导:深入研究细胞内外信号传递机制,了解细胞信号转
导通路的调控;
5.基因表达调控:掌握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了解转录、翻译和修饰
等过程;
6.分子遗传学:学习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异和遗传
传递规律;
7.生物信息学: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基因组学和
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8.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培养实
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研究生科研实践:
1.科研素养培养:学习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课题选择和论文写作: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3.实验室实践:参与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积累实验操作经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4.学术交流和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交流能力;
5.学科竞赛和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和学术论坛,锻炼自己的表达和辩论能力。

四、质量评价标准:
1.课程考核:参加课程期末考试,获得合格成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任务
1.培养具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
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项目能力
的高水平科学研究人才;
3.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注重实践与创新,具备
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生物医学、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等领域从事生
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
1.基础课程: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导论等;
2.专业课程: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基因组学与遗传学、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免疫学、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等;
3.学术研究课程:科研前沿讨论、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研伦理与
学术规范等;
4.选修课程:依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选择一定数量的选
修课程;
5.实践环节:实验室实训、科研项目实践、学术会议报告等。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
1.导师制:每位研究生有一位指导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2.课程学习:学生在前期完成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扎实的理
论基础;
3.科研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4.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室实训、科研项目实践和学术会议报告等
环节,提高实验技能和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现
代生物工程技术,具备独立从事生物工程领域高级研究和创新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能够在生物医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应
用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培养方案:
1.学制和课程设置
本专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制为3年,且不得超过6年。

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包括生物化学、分子
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传感器、生物医药等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自由选择。

2.科研与实践
研究生应积极参与校内外学术交流和实践活动,自主开展科研课
题并发表论文,具有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围绕生物工程领域热点问题和学科发展方向,具有一
定的研究意义和创新性,且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三、培养效果评估:
研究生评价包括考试、课程论文、科研能力、学术论文等方面,
评估结果向研究生反馈,作为考核研究生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

同时,结合研究生毕业去向、就业岗位等综合反映研究生培养效果。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

生物工程专业博士培养方案1.掌握生物工程领域较为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

2. 具备扎实的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在生物工程领域中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

3. 具备广泛的学术视野和国际化的研究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4. 具备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岗位。

二、培养要求1.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应具备本科毕业或硕士毕业的生物工程或相关专业学位,并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

2.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3.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 研究生应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联合研究等活动,开拓学术视野,提升国际化的研究能力。

三、培养流程1. 研究生在入学后应尽快确定导师,并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2.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导师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

3.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中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升科研素养和管理能力。

4. 研究生应在研究生课程和研究生论文答辩环节中充分展示研究成果和研究能力。

四、培养成果1.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和答辩。

2.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中发表学术论文,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管理工作,提升科研素养和管理能力。

3. 研究生应在研究过程和毕业后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岗位,或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中从事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2012年6月修订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坚持质量第一,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适应生命科学与热带亚热带农业科学发展的需要,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以及生命科学和热带亚热带农业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需求。

同时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先进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基础研究的实际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二、研究方向1. 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2. 蛋白质、酶学与酶工程3.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4. 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三、学习年限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7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

至少应修满12学分。

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1. 公共必修课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36学时)② 博士生英语(Ⅰ)(2学分,36学时)或博士生英语(Ⅱ)(2学分,36学时)(二选一)2. 专业必修课①生命科学进展(3学分,54学时)(二)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

五、培养环节1. 开题报告及综合考试在第二学期末由学院统一组织论文开题工作。

提交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8个月。

在进行开题报告的同时进行综合考试(笔试),内容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

2. 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交流是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不计学分,要求如下:①在读期间累计听学术报告12次以上;②在读期间至少在学院或更大范围的本专业学术活动中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

由导师监督执行。

3. 科研成果要求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建议授予学位前,博士研究生必需以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和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SCI刊物(影响因子不得小于1)接受发表1篇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如果影响因子不小于5,则排名前两位的作者可申请博士学位;如果影响因子不小于9,则排名前三位的作者可申请博士学位。

如未达上述要求,导师承诺在该博士生毕业后一年内可达到上述科研成果要求,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可申请博士学位。

(SCI影响因子以最新的公布的数值为准,一年后导师的承诺未能实现,不能继续承诺)。

4. 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答辩前必须交回毕业论文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由导师或所在实验室存档。

论文答辩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毕业与学位完成上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方可授予博士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培养环节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深入的植物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本研究方向的各种实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研究中做出创造性成果,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1. 系统与演化植物学2. 结构植物学3.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三、学习年限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7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

至少应修满12学分。

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1. 公共必修课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36学时)② 博士生英语(Ⅰ)(2学分,36学时)或博士生英语(Ⅱ)(2学分,36学时)(二选一)2. 专业必修课①生命科学进展(3学分,54学时)(二)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

五、培养环节1. 开题报告及综合考试在第二学期末由各学院统一安排,由学科组组织论文开题工作。

提交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答辩时间不少于18个月。

在进行开题报告的同时进行综合考试(笔试),内容涵盖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植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

2. 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交流是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不计学分,基本要求如下:①在读期间累计听学术报告12次以上;②在读期间至少在学院或更大范围的本专业学术活动中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

由导师监督执行。

3. 科研成果要求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建议授予学位前,博士研究生必需以第一作者(排名第一)和华南农业大学单位署名,在SCI刊物接受发表1篇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如果影响因子不小于3,则排名前两位的作者可申请博士学位;如果影响因子不小于5,则排名前三位的作者可申请博士学位。

如果影响因子不小于9,则排名前5位的作者可申请博士学位。

如未达上述要求,导师承诺在该博士生毕业后一年内可达到上述科研成果要求,经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可申请博士学位。

(SCI影响因子以最新的公布的数值为准,如一年后导师的承诺未能实现,不能继续承诺)。

4. 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答辩前必须交回毕业论文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由导师或所在实验室存档。

论文答辩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毕业与学位完成上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方可授予博士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培养环节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华南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 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思想素质和科学风貌,勇于创新,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人才。

2. 具有扎实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在生命科学和热带亚热带农业科学领域研究的背景,掌握本学科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后能胜任与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物技术企业等单位的教学、科研及技术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 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2. 蛋白质、酶学与酶工程3. 应用生物化学4.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5. 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三、学习年限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至少应修满26学分。

一般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1. 公共必修课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18学时)或自然辩证法(1学分,18学时)(二选一)③ 硕士生英语(4学分,72学时)2. 专业必修课①高级生物化学(3学分,54学时)②高级分子生物学(3学分,54学时)(二)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

五、培养环节1. 必修环节(3学分)必修环节包括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活动三部分,各计1学分。

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依据材料,如所作的学术报告PPT(讲义)、参加学术报告笔记、文献综述报告、实践活动工作报告等,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给分。

各个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①在读期间按研究方向做“读书报告”交流1次(导师根据书面读书报告、PPT讲稿和讲解情况评定等级。

书面报告、PPT讲稿和讲解情况要求备案);②在读期间累计听学院组织的学术报告8次以上(导师根据学术讲座登记卡纪录的参加次数、学生提交学术得笔记评定等级);③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助研、助教或助管等实践活动(导师根据实践活动效果评定等级)。

2.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由学院统一组织,按研究方向开展论文开题工作。

提交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

3. 科研成果要求鼓励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

4. 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答辩前必须交回毕业论文实验的所有原始数据,由导师或所在实验室存档。

论文答辩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六、毕业与学位完成上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要求以及培养环节要求,并完成学位论文可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答辩通过者,准予毕业;达到学科规定的科研成果要求方可授予硕士学位;最终答辩未通过者,作结业处理;未达到培养环节要求的作肄业处理。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植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本研究方向的实验技能,能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较强的解决植物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承担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二、研究方向1. 植物资源与利用2.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3. 植物结构和生殖生物学4.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三、学习年限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至少应修满26学分。

一般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1. 公共必修课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18学时)或自然辩证法(1学分,18学时)(二选一)③ 硕士生英语(4学分,72学时)2. 专业必修课①高级植物学(3学分,54学时)②高级植物生理学(3学分,54学时)(二)选修课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

五、培养环节1. 必修环节(3学分)必修环节包括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活动三部分,各计1学分。

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依据材料,如所作的学术报告PPT(讲义)、参加学术报告笔记、文献综述报告、实践活动工作报告等,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给分。

各个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①在读期间按研究方向做“读书报告”交流1次(导师根据书面读书报告、PPT讲稿和讲解情况评定等级。

书面报告、PPT讲稿和讲解情况要求备案);②在读期间累计听学术报告8次以上(导师根据学术活动登记卡记录的参加次数、学生提交学术笔记评定等级);③在读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助研、助教或助管等实践活动(导师根据实践活动效果评定等级)。

2. 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由各学院统一安排,按研究方向开展论文开题工作。

提交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不得少于12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