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七至九年级)

文言文总复习七年级上册:1、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1、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所以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3、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1、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2、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3、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4、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5、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一)阅读《伤仲永》,完成19-25题。
(共15分)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固.众人或.以钱币乞之20.“之”的用法主要有6种:①代词,一般用作第三人称②动词,到……去③结构助词,的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凑足音节⑥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出下面“之”分别是哪一种用法。
(只需写出序号,2分)忽啼求之()卒之为众人()不能称前时之闻()送孟浩然之广陵()21. 翻译(2分):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2.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3分)23.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王子认为是“”,而这又是由“,,”造成的。
(2分)三、文言文阅读(1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专项复习(九) 课内文言文阅读

(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6)太丘舍.去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趁,乘 舍:舍弃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思。 (1)去后乃.至 乃:才 (2)相委而.去 而:连词,表顺承 (3)则.是无信 则: 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 (4)下车引之. 之:代词,代元方
(2)从本文所选的几章论语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学习态度端正,懂教育方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三)《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静.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3)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8.《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二)《〈论语〉十二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吾日.三省.吾身 (3)为人谋而不忠.乎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传.不习乎
愠:生气,恼怒 日:每天 省:自我检查、反省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 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四)《狼》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其一 /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 / 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缀.行甚远 (2)一狼仍从.
缀:连接、紧跟 从: 跟从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4)屠大窘. (5)顾.野有麦场 (6)积.薪.其中 (7)苫.蔽.成丘 (8)弛.担持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一)《论语》十二章【原文】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精读文言文分课复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精读文言文分课复习【含答案】咏雪》___在一个寒冷的___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雪下得越来越大,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___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___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___是太傅大哥___的女儿、左将军___的妻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突然下起大雪2)撒盐空中差可拟——好像在空中撒盐一样3)寒雪日内集——在___聚集在一起4)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2、翻译下列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___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一句总述了___家人___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4、在这篇小短文中,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___把家人聚集在一起,大家谈诗论文,相互倾听,相互欣赏,互相分享美好的时光。
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谐融洽,充满了温馨和幸福的气息。
5、我认为___更满意___的答案,因为她的比喻更为恰当,更能表达出雪花纷飞的美妙。
6、写出文中两个比喻句。
___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___和朋友约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但是朋友迟迟未到,___不再等候,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___的儿子___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___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___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内容默写专项训练(七年级语文)一、名胜风景1.百草园之春色彩斑斓,那里有“,,,。
”;百草园之夏妙趣横生,听“”,看“,。
”百草园之秋乐声不断,“,”那是昆虫的音乐会。
2.于园前堂石坡“以实奇”,因为“,,。
”;后厅大池“以空奇”,因为“,,,。
”;卧房槛外“以奇”,其典型的景观是“”;而园后水阁四周更是幽静如山林,其“,,,坐其中,。
”3.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
”;从岳阳楼上观洞庭湖,气象极为壮观,用杜甫诗句描述为“,”黄鹤楼高耸巍峨,阎伯理曾这样描述“,,,。
”其造型独特“,。
”登上黄鹤楼可以看见“,。
”滕王阁意境高远,唐朝诗人王勃的诗句“,。
”写尽了其妙处。
4.康桥附近的拜伦潭引发了诗人徐志摩美丽的梦,他写道:“,,;,。
”,于是他荡舟寻梦:“,;,。
”二、芳韵幽香。
5.莲花是美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这样描述其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李商隐的诗句“,”写尽了莲花与莲叶相映之美,郑谷的诗句“,”写出了莲叶的香美;莲花之果——莲子更是清香诱人,苏轼有诗为证:“,。
”而陆龟蒙的诗句“?”则写出了白莲的情态美。
“,。
”更成为莲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的象征。
6.梅花是美的,美在其精神。
陆游笔下的寒梅敢于傲霜斗雪,却是寂寞而又饱受摧残的,正如其诗中所写:“,。
,。
”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却是坚强不屈的,“,。
”但两位诗人都赞美了梅花的美好品格——不争春,毛泽东写道:“,,”;陆游是这样写的“,,,。
”7.康河边的草木是美的,那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射下,真是美艳无比的,诗人徐志摩写道:“,;,。
”就连康河里的水草也是那样诱人,诗人这样描述:“,;,。
”三、塞外风光8.塞外的荒漠,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王维的诗句“,。
”正是这一特征的最好写照。
9.边塞的夜晚,寒气逼人,月冷霜重,正如《木兰诗》中所写“,。
”10.北国的风光,用毛泽东的诗句来概括是“,。
”登高望远,诗人看到了“,;,。
,,。
”四、动物世界11.蝉在虞世南的笔下是“贵”与“清”的统一,其叫声响亮且传播极远,正如其诗中所写“,。
”12.孤雁是执著念群的,《孤雁》一诗中“,。
”写出了其执著的行为,而“,。
”则写出了其念群深切的心理。
13.郑谷在诗中这样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
”鹧鸪的叫声悲切,催人泪下,正如诗中所写“,。
”14.黔之驴是外强中干的,其外形是“”,其叫声也挺可怕的,柳宗元曾这样写“,,,,甚恐。
”但它面对敌人却是软弱无措的,其行动只有“”。
真是(填一成语)。
15.老虎是机智勇敢的,面对貌似强大的敌人,它终于战胜了恐惧心理,开始了“识驴三步曲”:第一步,“,。
”;第二步,“,,终不敢搏。
”;第三步,“,。
”从而激怒了驴,探出了黔驴之技,并采取果断措施:“,,,。
”五、人物风采16.赵普虽贵为宰相,晚年仍勤奋苦读《论语》,他“,,。
”;他“”,曾四次为国举荐人才,“,”、“”等细节描写,反映了他不顾个人安危而为国推荐人才的胆略和超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
17.杜甫晚年举目无亲,体弱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正如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所写:“,。
”却仍然为国事而担忧,“,。
”两句就表达了这样的爱国情怀。
18.爱国词人辛弃疾时刻不忘抗金大业,多少次梦回抗金战场,在《破阵子》一诗中,他写道“,。
”诗人想象着战斗的场面:“,。
”然而“,”的壮志难酬,只落得“”的慨叹。
19.木兰虽是一个女子,却决心替父从军,“,。
”表明了她对父亲的爱,更表明了对国家的忠。
一组排比句“,,,”展现了她从军前的忙碌景象。
在征战生涯中,她屡建奇功,“,。
”则是她赫赫战功的侧面表现。
但她不图功名利禄,依毅然辞官还乡,“,。
”就是她高尚品格的体现。
20.陶渊明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宁愿躬耕于田园,过着“,”的田园生活。
“,。
”两句含蓄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愿望。
21.外祖母在高尔基心目中是这样的身份:“,,、——,。
”可见外祖母伟大的人格力量。
22.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爱,给了青年人无穷的力量,正如阿累所写“在这四年里,,,,。
就是在我,我总是昂着头。
”23.周总理非常关心人民群众,“,……”是他与农民一起劳动的见证;“,。
”是他留给工人们的难忘回忆;“,……”则是他对海防战士的关爱。
2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有着前无古人的英雄豪气,《沁园春·雪》中“,,!”就表达了超越前人、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
六、生活万象25.发现源于观察,《两小儿辩日》中一儿注重从视觉角度观察太阳,他发现“,。
”于是得出了“,。
”的结论;另一儿从触觉角度观察,发现“,。
”他得出了“,”的结论。
他们的理论根据分别是“”和“”。
虽然他们的结论不是正确的,但他们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
26.大自然的风光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常建的诗句“,”写出了清幽的环境对人的影响;面对北国的雪景,诗人毛泽东也畅想着明天祖国的妖娆美景,正如其诗中所写“,,!”27.古代农民的生活是艰苦的,《观刈麦》一诗中“,”直接写出了麦收时节农民的辛苦;“,”则是通过农民的反常心理来表现他们所受的煎熬。
28.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橙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描绘了延安新貌。
六、其它类29.在她没来以前,,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
30.现在,先生是死了!,;,。
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31.宋初,,,未有其比。
32.《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是:,。
33.如果不怕刺,,,,。
34.《蝉》一诗中借蝉抒怀的句子是:,。
35.《鹧鸪》中“,”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36.,芙蓉向脸两边开。
,闻歌始觉有人来。
37.“,。
”两句写出了鸳鸯在荷叶下戏水的情态。
38.予谓菊,;,;,。
39.《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转而论史的过渡句是:,。
40.《木兰诗》中用比喻赞美木兰机智的诗句是:,;,?4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42.《破阵子》中“,。
”用对仗形式描绘了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43.《使至塞上》的颔联是:,。
44.《黄鹤楼》一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45.《沁园春雪》一词中(1)化静为动的诗句是(2)起承上启下的句子是(3)写想象的景色的句子是(4)主旨句是46.从课内或课外找出两句(1)描写花的诗句①②(2)描写山的诗句①②(3)描写水的诗句①②(4)描写鸟的诗句①②七、原文填空1、在她没来以前,我,但她一出现,,,用一根不断的线,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成为,成为,——是她那对,使我。
2、我对自己说:“!”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这还不是;我们也不愿,。
前面是一条路,,我们。
3、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文学常识1、《童年的朋友》节选自,作者,国籍。
有自传体三部曲、、。
2、《一面》作者,从文章的选材看,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我的老师》作者,记叙描写了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蔡老师的。
4、《从百草圆到三味书屋》作者,原名,选自他的散文集。
5、《月迹》作者,全文按照“”、“”、“”的顺序,记叙了一家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的想象。
6、《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本文运用了的语言,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材料。
7、《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作者,文章按顺序和顺序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8、《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于园》选自,作者。
9、《松鼠》作者,本文按照先后的顺序,生动地说明了松鼠、、的特点。
文章体裁是(4字)。
10、《松树金龟子》作者,达尔文称赞他是。
11、新闻通常包括、、三个必不可少部分,有时还可以加上、。
三、根据提示,填写诗文上下句。
1、,流响出梳桐。
居高声自远,。
2、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山舞银蛇,,。
须晴日,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数风流人物,。
3、俏也不争春,。
,她在丛中笑。
无意苦争春,。
,只有香如故。
4、,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5、关山度若飞。
,寒光照铁衣。
6、,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名。
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