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六十年经济史专题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发展述评:惊人的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

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

中央新闻单位从8月9日起联合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分经济发展成就、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等24个专题,系统展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

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可以帮助带动世界其他国家走出低谷。

”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告别贫穷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956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这是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排成长列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时候,全厂职工夹道欢呼。

新华社发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热火朝天的新中国工业建设。

他参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选址和验收工作。

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富拉尔重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沈阳重机厂、大连造船厂……他眼见着一个个重工业企业拔地而起。

“解放前我们只能制造一些轻工日用品,装备制造业一片空白。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

建国60年经济的变化

建国60年经济的变化

浅谈建国六十年经济的变化姓名:鲍月专业:08地理科学学号:2008510150摘要:1949年我国正式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商品和服务品种多样化,经济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基础建设和基础产业明显增强,对外贸易不断加强,本文主要通过以上各方面介绍经济的变化,来反映中国建国以来六十年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建国六十年人均GDP 经济变化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科技和教育无不显示着中国正在以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无论是2008的奥运会,还是今年是世界博览会,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一下主要介绍一下中国建国以来几个重要时期的经济大变化。

一、我国GDP总量、增长速度及人均GDP增长水平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

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如下图1.工业发展过快,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慢。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

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1995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

2000年至今,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增长8.9%。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五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五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五)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建国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仅限于原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而成为世界对外贸易大国。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量跃居世界第3位。

对外贸易在经历了1952-1978年的低速徘徊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6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2266倍,年均增长14.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7.4%。

出口额由1950年的5.5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14286亿美元,增长2596倍,年均增长14.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8.1%;进口额由1950年的5.8亿美元扩大到11331亿美元,增长1953倍,年均增长14.0%,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16.7%。

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29位跃升到第3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与此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1980年,农副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高达50.3%,2008年,初级产品比重已经降到5.4%,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则上升到94.6%。

量的增加和结构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对外贸易大国。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建国之初到1978年,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在近乎空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

1979-200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26亿美元,平均每年284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

198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9.2亿美元,2008年达到924亿美元,年均增长20.2%。

建国60年政治经济变化

建国60年政治经济变化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1964年10月
16日15时整, 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 成功。
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 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1966年10月27日,中国导弹核武 器发射试验成功。
发射测试站指战员成 功地进行了中国第一
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 头的“两弹”结合热 试验,核弹头精确命 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此次试验粉碎了霸权 主义对中国核威胁的 阴谋、打破了超级大 国的核垄断。
60年代—中山装、制服热
一、灰色干部服
干部服热是受军队服装的影响。进 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 装。
二、中山装系列 建国后穿中山装的人越来 越多,50年代后更是形成 穿中山装的热潮。这时的 中山装有了发展,其款式 特点:尖角翻领,单排5 颗扣,胸前是戴盖的暗兜, 可插笔用,下摆处有两个 胖裥袋。这种款式受列宁 装的影响。此后,又出现 了其他的款式,比如青年 装、学生装、军便装等, 与中山装相比,仅领、兜 有点变化,形成中山装系 列。
三、工业技术
(14) 1956年7月,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 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 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 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 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 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露天电影院:老少咸 宜的娱乐场所
田间地头:边劳动边娱乐
录像厅:一代年 轻人的文艺启蒙
卡拉OK厅:把娱乐的门槛降到最低
台球厅:全 民热身打台 球
网吧:又一 个烟雾缭绕时代 的开始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10.1%和5.9%。

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

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

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

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

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四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四

新中国60周年经济发展成就(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

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逐步由发展瓶颈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推进器。

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建国60年来,我国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有两个重点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农村集体经济时期,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各大队、生产队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基本形成了遍布全国多数农村的以中小型水库、机井(水塘)以及灌溉渠网为主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此段时期农业的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个时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散生产的模式,在改革开放前期,农村水利设施长期处在疏于管理、年久失修的状态,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更高的层次上修建防洪、排涝、灌溉等工程设施,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在恢复中明显提高。

到2008年底,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3710座。

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08年的58472万公顷。

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82190万千瓦。

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

作为经济发展血液的重要基础产业,能源生产一直得到高度重视,60年的建国史同时也是能源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200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6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08.5倍,年均增长8.3%,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32亿吨扩大到2008年的27.93亿吨,增长86倍。

中国经济与政策60年的发展

中国经济与政策60年的发展

一、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 30 年 ( 1949-1979 ) 后 30 年 ( 1979-2009 )(一)前30年 ( 1949-1979 )反映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的需要。

第一个阶段为1949-1952年;第二个阶段为1953-1957年;第三个阶段为1958-1978年。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政策这一时期的经济学,一方面围绕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等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前期条件的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围绕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为推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行研究。

1953-1957年:向计划经济转轨的经济政策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主要特点:及时转入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建设。

毛泽东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造”。

1958-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政策强调“一大二公”。

认为公有制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以及完全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体制是唯一正确的。

“左”的思想逐渐发展。

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左”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到顶峰,主流思想是政治第一,经济第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主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承认“价值规律”的经济学家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二)后30年( 1979-2009)经济政策理论围绕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理论与政策的变化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78-1983)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89)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1992)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1997)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997-)进入新世纪,200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16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战略思想。

60年口述经济史

60年口述经济史

60年口述经济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来源:人民网2009年11月26日14:17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口述者:于光远1915年生于上海。

著名经济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1948年—1975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64年任国家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1975年以后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五天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的日期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为期5天。

会前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日期是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为期36天,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七倍,的确为全会做了充分准备。

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理解,何以五天的全会能开得那样成功。

出席者和列席者名单中央工作会议于1978年12月15日散会,18日就要举行三中全会。

不是中央委员的人要离开京西宾馆。

曾涛、胡绩伟和我等少数几个“非中央委员”留下来了,仍住在原先的房间没有动。

12月15日是个星期五,周末我回家休息了两天。

在回家前我已经知道三中全会的议程,18日是阅读学习文件和传达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三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

议程上当然不会说参加了工作会议的人可以不阅读文件,但事实上听过那三个讲话,又在14日、15日两日讨论过那几个讲话的人,18日能自由支配时间。

12月18日星期一我回到京西宾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那个三中全会参加者和列席者的名单。

从这张名单知道,十一大选出的333名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有六位已经去世,他们是郭沫若、罗瑞卿、彭绍辉、王铮、林李明和谢正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 是小农 经济 占据 优 势 , 列 宁 时 的 俄 国 有很 多 相 了历 史 发 展 的 阶 段 , 严 重 的 弊 端 使 企 业 失 去 了 与 其
似 之处 , 中国 向俄 国学 习 , 实行 国家 资本 主 义 的 活力 。 故 也
方 式 , 果成 功 地 实 现 了对 资 本 主 义 的社 会 主义 改 结
这 是俄 国所没 有的 。
的 认 识
第二 次 : 党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会 后 , 单 一 的 公有 从
造 。但 中国 自己也有 创 新 , 就 是实 行 了 赎买 政 策 , 制经 济变 为 以公 有 制经 济 为 主体 的 多种 经 济成 分 并 那
存 , 计划 经济转 变 为 以计 划经 济 为 主 、 从 市场 调 节 为
产 力 ,f 得 到 发 展 . 成 就 举 世 瞩 目。 一业 其
注重 分析历 史问题 的能力 , 对重 要史实 的认 识能 力。
共 总结 新 中 国成 立 以 来 正 反 两个 方 面 的经 验 教 训 , “ ” 思想 的泛滥 。 左 倾 4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中 国农 村 生 产 关 系的 四次 ( )土地 改革 : 除封 建 地 主 土地 所 有 制 , 行 1 废 实
召开 了十一 届 j 中全 会 , L 了实 行 改 革 开 放 的 决 = 作叶 J 经济 体制 改革 的不 断 深 化 和 扩 大 、 外 开 放 的格 局 对
【 重难点分析】
1 .新 中国成立初期 。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 因 ( )学 习苏联 建 设 经 验 。( )我 国工业 基础 、 1 2 特
“ ” 左 倾行 为 。( ) 4 家庭联 产 承包 责任 制 : 坚持 土地 公
有制 , 形式 上包 产到 户 、 家庭经 营 , 自负 盈亏 。 5 .新 中国成 立后 工业体 制的 三次重 大转变 第 一次 : 中 国成立初 到 1 5 后 , 建立 以社 新 9 6年 从
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向小 康社会 的 目标前进 。
策, 走上 了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随 着 调 整
逐步 形成 ,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体制 初 步确 立 , 动 社 农 民土地所有 制 。( ) 业合 作化 : 推 2农 把土 地私 有 制变 为社会 主 义 公 有 制 。 ( )人 民公 社 化 运 动 : 3 出现 了
新 中国六十 年 经济史
口 张 齐胜 张 先 留

【 总体概括 】
从 实 际 出发 的原 则, 能 机械 地 照搬 外 国经验。 不
新 中 国成 立后 , 国共 产 党带 领 人 民迅 速 克 服 ( )发 展经 济必须 符合 客观规 律 , 中 2 生产 关 系 的调整 必
严峻 的经济 形 势 , 复 和 发 展 了国 民 经 济 。 中 国共 须 适 应 生 产 力 发 展 状 况 。(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 以 经 恢 3 要 产 党在此 基 础上 对 如何 建设 礼会 主 义进行 了艰苦 的 济建设 为 中心 , 把发展 生产 力放 在首位 。( )必须 调 4 探索 , 成就也有 严重 的 失误 。2 纪 7 有 0世 0年 代末 中 动一切 积 极 因 素 为 经 济 建 设 服 务 。 ( )应 该 防 止 5
责编 / 蒋潞潞 李 毅 邮箱 / gz @1 o x  ̄ 6 cn k 3 r 20 0 9年 第 l 0期

昕有制经济 , 调整 产 业 结 构 , 变 企 业 管理 方式 , 改 实 全部 具备 。对 主干 和重点 知 识 的再认 和基 本 概念 的
0 0年 考 行政企分开 等 。( )结 果 : 强企 业 活 力 , 放 了生 理解 将会是 2 1 高考 命题 的主要 方 向 , 题将 更 3 增 解
工业 建设 正反 两 方 面 的经 验 , 定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行 工 业 经 济体 决
1 党 3 .对 5 0年代 中期至 7 O年代 中期 中 国经济 建 设 辅 的经济 。 ( )原 因 : 中央总结 了新 中 国成立 以来 ( )制定 经济建 设方针 必须 坚持 实事 求 是 、 1 一切 制 改革 、 对外 开放 的政 策 。( )核 心 内容 : 展 多种 2 发
( ) 中国成立初 期 , 临帝 圈主义 的军 事威 胁 和 经 ( ) 因 : 照搬 苏 联模 式 。② 中共缺 乏 经 济 建设 3新 面 1原 ①
济封锁 , 优先 发展重工业 是维护 国防安 全的需要 。
经验 , 照搬 政 治 斗 争 方 式 。③ 主 观 上 追 求 “ 大二 一 划经 济 , 除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 立 社 会 主 义 公 有 废 建
2 .新 中国对 资本 主义工 商业 的改造 与新 经 济政 公” 急于完 成工业 化 。( )核心 内容 : , 2 实行 和强 化计
策 的 比较
新经 济政 策是列 宁在 小农 经 济 占优 势 的 俄 国找 制 , 面追求 工业 发 展 的 高速 度 。( ) 果 : 种体 片 3 结 这 到 的一条 向社 会 主义 过 渡 的 正 确 途 径 , 的创 举 就 制在 建 国初 期 , 于恢 复 国 民经 济 、 行 工业 化 建设 它 对 进 是 实行 了 国家 资 本 主 义 的 方 式 。新 中 国成 立 初 期 , 曾起 过积 极 的作 用 , 得 了 一 定 的 成效 。但 它 超 越 取
别是重 T业 基础 非 常薄 弱 。我 国的 工 业 化 建 设起 点 :
比较低 , 许多重要 工业 产品 的人均 产量 远远 落后 于 发 会主 义公有 制 为主体 的 多种 经 济成 分 并 存 的经 济体
达国家, 改变 这 种状 况 只能 优 先 发展 重 工 业。 制, 要 向高 度 集 中 统 一 管 理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转 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