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高中语文 53 祭十二郎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部位:手太阴肺经起于中脘部, 下行至脐(水分穴) 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 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 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 桡骨边缘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 穴)。 2.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 (商 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 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 分属于十二经, 称为“十 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 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 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共有十五支,包括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 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 调节作用。) 孙络: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浮络: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 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
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 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 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 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 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 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 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材分析: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乘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十九岁来到京师谋生,二十五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往。
没想到老成竟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乃写成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祭文打破了传统的祭祀文体格式。
不去铺排郡望,历数祖辈官阶,赞颂死后的品德、业绩,而是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由于情绪的激动以及生活经历的繁富,所要书写的内容很多,所以文章乍看起来似乎往复重叠、散漫错综,实际上却是气脉不断,一种骨肉至情充塞全文,贯串始终。
要理解这一艺术特色,就必须把握住两点:他一面要追亿往事,叙述二人亲密的关系:一面要面对现实,抒发自己得到噩耗后,震惊、疑惑和万分悲痛的思想情绪。
正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些内容.作者只在开头的“年月日……告汝十二郎之灵”,和结尾的“呜呼哀哉!尚飨!”数句使用了固定格式,中间主要部分运用的都是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把手,谈论家常,倾诉心声。
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
又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重聚的机会。
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2、让学生理解文中折射在韩愈身上的儒家文化3、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韩愈身上的儒家文化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情境活动:焦作是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人杰地灵,怀川大地诞生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班里近期拟举办一个“怀川名人”介绍演说活动,请根据《祭十二郎文》的内容,从儒家文化的角度给“韩愈”写一篇介绍词。
一、按时间线索,将故事重新排序。
嫂子悲凉感叹、长安科考、宦海沉浮、书信往来、东野书信、耿兰之报、身后事安排二、从这些事,十二郎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吗?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韩愈?例:无或者不明显。
一个孜孜于仕途的读书人在书信前痛哭,一个失去骨肉手足的兄长在悔恨愧疚,一个家门屡遭不幸的儒士在接到噩耗后心灰意冷。
三、王维兄弟故事、苏轼和其弟的感情、班固兄弟的感情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文中十二郎和韩愈的关系是什么,你觉得韩愈对十二郎有怎样的责任和使命?实际上十九岁后的韩愈做了哪些?韩愈的内心的悔恨原因是什么?明确: 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兄嫂的亲身示范,韩愈的切身体验,让他把小自己几岁的十二郎既当成晚辈,又当成手足,让他对十二郎有长辈对晚辈和兄长对弟弟的感情和责任。
韩愈从小就有经世之志,读书刻苦,焚膏继唇,加上天资聪颖,未及弱冠便有名声,他踌躇满志,离开家人,离开骨肉相依、感情至深的十二郎,前往长安赶考。
儒家的孝悌之义和积极入世二者之间的难以协调让韩愈情感深处的愧疚之情倾泻而出。
四、陈情表中李密门衰祚薄、归有光家道中落,文中韩愈的家庭情况是什么,试分析韩愈有无振兴家门的愿望?明确: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韩愈希望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成为钟鸣鼎食之家,甚至声名绵延,光灿万世。
但家族人才凋零的现实却让韩愈哀叹绝望,痛彻心扉。
二者之间的落差,给韩愈带来的痛感也愈加强烈,悲上加悲,悲情愈烈。
五、李白感叹“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蒋捷感叹"时光容易把人抛”,苏轼感慨“哀吾生之须臾”,很多有责任感的文人都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感叹自己自然生命的短暂,韩愈的身体状况是什么,韩愈在文中怎么谈自己的自然生命的?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他有怎样的人生价值追求。
高中语文 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学习难点】鉴赏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学习课时】两课时【知识链接】1.韩愈,字退之,唐代昌黎人,也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惟陈言之务去”。
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2.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辞,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多为“歌其功,颂其德”。
但《祭十二郎文》却不拘格式,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被后人认为是“千古绝调”,欧阳修的《祭尹师鲁文》、袁枚的《祭妹文》也很有名。
3.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圭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
【学法指导】多读多感悟,争取读出情感,这样,才能产生同作者情感的共鸣,亲近作者和文本。
预习案一、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重点字词句和疑问。
二、给加点字注音:请归取其孥.()不省.()所怙.()斗斛.()之禄虽万乘.()之公相丞相薨.()窆.()不临其穴其余奴婢.()尚飨.()中年兄殁.()南方并令守汝丧.()吾不以一日辍.()汝遽.()去吾而殁三、找出下面的通假字: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皆不幸早世敛不凭其棺零丁孤苦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课文1—6段。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3祭十二郎文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体会文章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4、学习作者融抒情于叙事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难点:学习作者在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朗读者》第一期中,董卿是这样来描述遇见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见你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人生在世,遇见相识,离合聚散本是常事。
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得到。
一起走进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初读入情1、了解祭文格式古人写祭文常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上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介绍死者品德、业绩;语言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叙写——家庭身世,生活琐事抒写——无限哀痛,怀念之情2、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情感。
3、、初读课文后,你体会了到作者怎样的感情?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悲”“哀”,“字字是泪,句句泣血”师:文章第一段就有一个字奠定了这篇祭文的感情基调——哀。
能感知韩愈的失侄之哀并非难事,关键是要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研读悟情,走进韩愈的情感之河。
三、研读悟情 :走进韩愈情感之河(投影展示)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再读文本,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2、3、4、6、7段,分析作者叙述了哪些家庭琐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是?感动我的的原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学习,展示探究、合作学习的魅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5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2

3、检查朗读。
2、PPT 展示本节他学生体会文中情感。
中找出相关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二课时)科目:语文授课时间:第 10 周 星期三单元(章节)课题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1、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反复诵读,背诵部分段 落。
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题本节课目标本节课重难点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环节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3、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4、掌握本文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5、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本文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祭十二郎文》 韩愈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真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真切的亲情。
《新新学案》 PPT教 学 过 程任务·目标 实施方法 备注检查 课前 预习读通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 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 3、 4、5 步教师 随机抽查学 生展示,由其他同 学纠错,教师点评 并补充。
1、抽查学生个读,要求学生1、教师激情导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朗读。
其 新课,导入新课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在诵读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融于字里 2、体会文中叙事和抒情相结 课的学习目标。
行间的真切的亲情。
合的感人效果。
指导自学 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 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 自主学习教师 自学。
2、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段 落,看看有没有标志性的词1巡视学生明确: (1)少年孤苦:吾少孤 惟兄嫂 是依 零丁孤苦 两世一身,形只影单 在孙惟汝,在子 惟吾 (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 归视汝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 琐事之中,尝试分析这种抒(5)作者好象在同死者对话,但是想到 侄儿的生、老、病、死、葬料理不到,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句。
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的抒情色彩。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高中后,我们已学过一篇祭悼之文,即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篇文章是从理性的角度对逝者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祭十二郎文》却是完全从感性的角度,用边泣边诉的方式,抒发了韩愈对侄儿老成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感情。
二、解题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河北昌黎,又称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任汴州、徐州幕府推官。
贞元十八年(802)入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因议赈关中旱,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后入为国子博士,累官至中书舍、邢部侍郎。
819年,因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
820年冬入长安,历任国子祭酒、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史部侍郎等。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破骈为散的祭文。
2.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
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
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红楼梦》中“宝玉祭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就属于这种真情自然宣泄的文字。
3、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章1.梳理字句。
(1)听读。
放古典音乐,教师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2)诵读。
学生齐读全文。
注意字音及字形的准确性。
出示投影:①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A.及长(cháng)长者存(zhǎng)尚飨(xiǎng)B.不省所怙(shěng)省坟墓(xǐng)窆不临其穴(biǎn)C.殒其生(yǔn)夭其嗣矣(cí)丞相薨(hōng)D.汴州(biàn)归取其孥(nú)殁南方(mò)②指出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A.万剩之公相 B. 零叮孤苦 C. 衔哀致诚 D. 如耽兰之报参考答案①D(A.及长cháng;B.不省所怙;C.夭其嗣矣)②C(A.剩——乘;B.叮——丁;D.耽——耿。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投影(注释词语,归纳特殊句式)(1)吾少孤;幼年死去父亲。
不省所怙:依靠。
《诗经·小雅·蓼莪》有“无父何恃”的句子,后因取“怙恃”为父母的代称,所怙,即指父亲。
请归取其孥:妻子和儿女的统称,即指家属。
函相甍:古代称王侯死叫甍。
唐代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亡叫甍。
辍汝而就:停止,这里指离开。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子息,后代。
不克蒙其泽乎;承受、蒙受。
窆不临其穴:葬时下棺入穴。
其又何尤:怨恨。
(2)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
其又何尤:宾语前置句。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选择疑问句。
呜呼!其信然矣:感叹句。
3.自由发问,提出问题由师生共同解决。
四、理清思路,体味抒情色彩1.问题:按祭文的一般格式,全文可分为哪几部分?讨论后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是祭文的固定格式外,中间按“生前——身死——死后”来组织文章。
第一部分交代祭奠时间、祭奠对象,最后一段再抒悲情以祭文常用语结尾。
中间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2~3段)写侄儿生前与自己孤苦相依的至厚亲情,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第二部分(4~9段)写侄儿身死情况及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三部分(10段)交代侄儿死后安排,包括守丧、迁葬、抚养侄儿子女的情况,自责之情令人动容。
2.指导诵读(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集体朗读第5、10两个抒情段。
明确:第5自然段是作者得到侄儿猝死消息的一段,作者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三个“乎”字和五个“矣”字来抒发感慨,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的真的,又不得不信的矛盾心情。
诵读时应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感情来。
(解说:本文在写法上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抒情的段落为2、5、10、11自然段,有标志性的词语,即段首的“呜呼”,叙述穿插于其间。
多郎读,体味抒情色彩,为鉴赏作铺垫。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五、课堂小结本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唱”,要想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应多读课文,本节课的目的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初步学习了文章的边诉边泣、波澜起伏的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1.教师范背。
2.学生集体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诵。
二、体会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感人效果1.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指定一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多媒体显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史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累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2.提问:本文以抒情为主,请同学们在文中的找出重在抒情的段落,看看有什么标志性的词语。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本文抒情的段落有2、5、10、11自然段,标志性的词语为段首的“呜呼”。
3.提问: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是把难似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试分析这种抒情的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本文感情的抒发是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
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殃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抒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
(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
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
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
“彼苍得天,易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诅咒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
全文悲起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情是本文的主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情的依托。
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
这种波浪式的结构使作者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4.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
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
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边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
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
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
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
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
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