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段”,掌握分段的基本形式及意义。
2.通过诵读本单元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文学情感。
3.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叙事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分段的基本形式及意义。
2.难点:理解叙事文的特点,辨析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文:《小草的朋友》2.教学课件3.教学资料4.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活动1.同学们早上好,请大家起身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准备好开始我们的课程。
二、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看课文《小草的朋友》的插图,让学生就图片展开联想。
三、学习新课1.让学生跟读课文,领略文中情感。
四、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何为段,段的作用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1.教师讲解段的概念,分段的方式。
四、课堂练习1.布置学生小组任务,让学生形成段落。
第三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完成的段落,分享学习成果。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新文本,理解文本整体结构。
三、学习新课1.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文章分段习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五、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段落关系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巩固中提高。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案)教学内容本单元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内容涵盖了《秋天的雨》、《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旨在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观察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古诗的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次含义,如《秋天的雨》中的“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2. 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3. 通过对《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的观察,理解生物的生存智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放大镜(用于观察自然生物)。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秋雨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2. 新课:逐篇讲解课文,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如观察校园中的爬山虎和蟋蟀,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描述的自然现象。
4. 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每篇课文后附上生字词列表,以及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或诗句。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并默写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扩展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03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展开,包括《大自然的语言》、《瀑布》、《风娃娃》三篇课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现象,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培养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背诵指定的段落,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简单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概念的理解。
2. 《瀑布》一文中,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 《风娃娃》一文中,风娃娃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导入本单元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生字词。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仿写、绘画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图表、关键词等方式,展示大自然的语言及其特点。
2. 《瀑布》:通过图片、关键词等方式,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及其象征意义。
3. 《风娃娃》:通过图片、关键词等方式,展示风娃娃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 创作活动:仿写课文,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
3. 阅读拓展: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更多关于自然的知识。
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然现象,感受自然的魅力,同时培养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篇课文:《麻雀》、《爬天都峰》和《我要的是葫芦》。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观察与思考”的主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和锻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的运用。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汇的理解,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教案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把握,让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扩展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总设计-部编版(学历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总设计-部编版(学历案)一、教学内容1.1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包括《麻雀》、《爬天都峰》、《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民间故事,又有自然风光,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课前预让学生预课文,查阅生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做好准备。
4.2 课堂导入通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4.3 课堂讲解1. 讲解生词: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注意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分析课文:解读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点和修辞手法。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4 课堂练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完成练:让学生完成课后练,巩固所学知识。
4.5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单元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围绕“人与自然”。
内容包括了《大自然的语言》、《爬山虎的脚》、《蝙蝠和雷达》三篇课文,以及一个“语文园地”环节。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自然的多样性,探索生物的奥秘,并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并运用新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词汇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大自然的语言”、“爬山虎的脚”等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
2. 文本解析:《蝙蝠和雷达》一文,需要学生理解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3. 写作表达:指导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语言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 实物展示:爬山虎、蝙蝠等模型或图片。
- 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 朗读《大自然的语言》,讨论自然界的多样性和语言的表现力。
- 观察《爬山虎的脚》,学习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 探讨《蝙蝠和雷达》中的科学原理,理解仿生学的应用。
3. 实践与讨论:分组进行观察活动,记录自然现象,并分享观察心得。
4. 总结与反思:回顾所学内容,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将简洁明了地呈现每篇课文的主题、关键词汇和主要观点,以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记忆和理解。
作业设计- 个人作业: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身边的自然现象。
- 小组作业:每组选择一个自然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能够流畅朗读三首古诗。
3.能够理解古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4.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感悟,写出个人感悟。
二、教学准备1.板书:《古诗三首》;《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春晓》。
2.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3.辅助教材:课件、录音设备。
4.音频资源:古诗三首配音。
5.图片资源:相关插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者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静夜思》•给学生听《静夜思》的配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古诗的基本韵脚和节奏。
•解读古诗中的词语、造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感。
•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并默写《静夜思》的节奏和意境。
3. 学习《望庐山瀑布》•播放《望庐山瀑布》的配音,让学生模仿跟读,认识古诗中的声调和情感。
•对古诗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笔下的壮美景色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望庐山瀑布》的感悟和理解。
4. 学习《春晓》•播放《春晓》的配音,让学生听后跟读,感受诗中的清新气息。
•对《春晓》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春天的美好。
•让学生自行体会《春晓》的意境和情感,写下个人感悟。
5. 总结•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三首古诗的感悟和理解,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强调古诗的魅力和深度,鼓励学生多读诗多感悟。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撰写自己的感悟和赏析,作为课后作业提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留意学生的学习反馈。
结语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是学生接触古诗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学生能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感悟和品味。
希朴学生能够爱上古诗,培养他们的文学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四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出版”《自然观察日记》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连续细致观察的习惯,教给学生记录观察的方式,并且尝试写观察日记。
《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观察的细致。
其中,《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
《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过程。
两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通过“词句段运用”体会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的表达,也凸显连续细致观察的好处。
“日积月累”编排了与季节相关的俗语、谚语,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致观察,感受气候变化给自然万物带来的改变。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按照事物的变化发展进行连续细致观察,最终指向表达,通过写观察日记来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之旅。
教材在“观察”及“准确生动的表达”训练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上是有设计规划的: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旨在培养学生进行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的能力。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已经了解了日记的一般格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细观察,注意事物的变化,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这些都为本次习作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
“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读写结合”的单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文阅读中感受到的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迁移到自己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的连续观察中,将观察后准确生动的表达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教学初探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处处留心,连续观察”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进行连续观察,让学生进行细致、仔细地描写,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对事物的描写。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通过阅读,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学习并运用观察方法描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
景定五年(1264)除秘书郎。
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郎。
五年,棹给事中。
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诗留名千古。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学习仔细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二是配合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植物的无穷魅力,增加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这篇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首先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其次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作者介绍】叶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早年曾做过小学教师,后从事文学创作,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
曾出版童话集《稻草人》,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爬山虎:又叫“常春藤”“地锦”“巴山虎”。
多年生落叶藤本。
它的茎如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
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枝上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
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的茎扯下来。
爬山虎的生长速度快,如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蔓延到整个墙壁。
叶片多但不重叠,能充分利用阳光。
叶形变化很大,基部或花枝上的叶是掌状复叶,幼枝上的叶是单叶或三裂。
冬季落叶,春季重新萌发生长,秋天叶色变为黄色或红色。
5月—6月开花,9月—10月结果,浆果蓝色。
爬山虎有爬墙的本领,来自于它卷须上的吸盘,就像壁虎的脚一样,只要碰到房屋的墙壁,不管墙壁表面有多光滑,吸盘都能牢牢地吸附在上面,爬上十几米的墙壁,直到屋顶。
人们利用爬山虎的爬墙本领,只要在房子四周种上爬山虎,用不了几年,它就会爬满整个墙面,等于给房子穿上了一件绿色外衣。
夏天,住在这种穿上绿色外衣的屋内,会比普通房子凉快得多,因为爬山虎在墙面上形成浓阴,既美化了环境,又能降低墙面的温度,是城市里常用的绿化好材料。
蜗牛:一种软体动物。
有黄褐色的壳,有螺旋纹,吃草本(如蔬菜等)植物的表皮,危害农业。
蜗牛的触角像细丝,成枝状。
【教材分析】《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筑成的等知识,赞扬了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语言精炼传神,字时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生动而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青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科学的奇妙,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看书的习作实践中去。
【作者介绍】法布尔: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
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未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于1879-1907年间将研究所得,陆续写出《昆虫记》十卷。
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以及关于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论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蟋蟀又叫促织、趋织、蛐蛐,是一类善吃、好斗的昆虫。
夏末秋初的夜晚,它们躲在墙角里、庭园中、杂草间、砖瓦下、土洞里,不停地发出“瞿瞿”瞿”“唧唧……唧唧……”的鸣叫。
蟋蟀中只有雄蟋蟀会叫,因为它有发声器,这是一种“求婚”的信号,雌蟋蟀听到后会赶去“赴约成亲”。
这时,如果闯来一只雄蟋蟀,就会发生一场搏斗。
两只雄蟋蟀先是振翅鸣叫,然后爪子相对,猛扑乱咬,直到一方斗败逃脱为止。
得胜的雄蟋蟀,还要得意地振翅鸣叫一番。
因为蟋蟀善鸣好斗,自古以来,人们喜欢饲养蟋蟀,观看它们精彩的争斗表演。
在蟋蟀的头上,有一对比身体长的丝状触角,尾部有一对长长的尾须,雌蟋蟀的产卵管比较长,夹在两条尾须当中,所以俗称三尾子。
雄蟋蟀没有产卵管,叫它二尾子。
凭鸣声常常可以判断蟋蟀的优劣:鸣声尖而轻的多为小蟋蟀,鸣声高亢雄厚的多为个头较大的壮蟋蟀,叫不成声的可能是“烂衣翅”,它的一只翅膀发育不良,或幼虫蜕变成虫时因外因烂掉了部分翅梢;可是“烂衣翅”不是无用之辈,它在格斗时却十分凶猛哩!由于蟋蟀善鸣好斗,不少人偏爱它,而对它的坏处反不以为然了。
其实,蟋蟀是农业害虫,不论成虫还是幼虫,都能咬食农作物的叶、茎和根。
课后作业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 tīnɡ zhuān jiā wò shì xuǎn zé()()()()六、1.(1)一点儿不觉得可惜。
(2)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2. 比喻句:①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②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拟人句:①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②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3.它常常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七、略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确定观察对象。
1.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选择什么事物来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呢?大家打开书翻到第46页,看看这些小朋友都准备观察什么?2.学生回答:他们想观察种子发芽、树叶颜色变化、月亮变化的过程、家里养的小猫。
3.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察对象,然后在全班交流。
三、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习作。
(一)指导观察方法1.过渡:小朋友们,我们已经选好了要观察的事物,你能告诉我们一下,你怎样去观察选好的事物?2.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1)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特点写在纸上。
(2)让学生将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1)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自己每步观察的结果。
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出示课件3)(2)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等,要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地了解。
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出示课件4)板书:观察植物(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生长习性)(3)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板书:观察动物(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二)引导学生习作1.师导言:我们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出来,记录下事物的变化和自己的观察过程,以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呢?请大家再读第44页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中的两则日记,找出能体现作者观察细致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气象谚语1.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