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中常出现
课文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整理

课文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整理
1. 比喻:用某种事物或概念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或概念,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例如:“妈妈是我的太阳”。
2. 拟人:赋予非人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月亮躲进树梢一只眼还在看我们”。
3. 夸张:夸张手法在文中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者极端的状态。
例如:“一千只蚂蚁一起向北爬去”。
4. 对比:通过对不同事物的相互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或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例如:“白白的身子,黑黑的头,分明儿只有两个认得唬弄人的眼睛”。
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或概念,以增加表述的厚重感和声势。
例如:“樱花陨落的时节,鸟儿纷纷飞走,蜜蜂和蝴蝶也都离开了”。
6. 比照:通过两种或多种相近的事物的对比来形成对比效果,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例如:“争我白发与你青丝~”。
7. 借代:用某个具体的概念或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例如:“清清的雨,雨化成小小的挂珠”。
8. 招呼:用特定的念叨词来和读者进行交流,加强表达的亲切感。
例如:“好吧,我向你讲述我们微小凡俗而又物有所值的一生。
”。
文学作品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文学作品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下面介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作者可以用一个熟悉或具体的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或感受到被描述的事物。
比如,“他是一只勇敢的狮子”就是一种比喻。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质或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化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更好地描绘事物的形象,使作品更具情感和表现力。
例如,“风儿在耳边低语”这句话中的“风儿低语”就是一种拟人手法。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来达到夸张效果的修辞手法。
通过夸张,作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并在一些幽默或戏剧性的情节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例如,“天空中下着银河般的星星”就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4. 反问反问是一种提出问题但预料对方不会回答的修辞手法。
通过反问,作者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情感共鸣。
例如,“难道人类不应该追求和平吗?”就是一种反问。
5. 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观点来强调某个特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通过排比,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有节奏感和力度,增强表达的冲击力。
例如,“追求快乐、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就是一种排比手法。
6. 对比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来突出差异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比,作者可以更好地表达事物的特征、情感或价值观,并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斗争是永恒的”就是一种对比。
7. 借代借代是一种用一个事物代指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借代,作者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隐含意义。
例如,“战争的利刃刺痛了人民的心灵”中的“利刃”就是一种借代。
8. 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一种直接引述他人的话语或文字的修辞手法。
现代文学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

现代文学中常见8种修辞手法说明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某种观点或感受。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明亮。
”比喻常用于创造形象生动的描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2. 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
例如:“她的美丽如同清晨的花朵。
”比拟常用于表达夸张、夺人心魄的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 象征象征是通过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动物或符号来代表某种特定的含义或抽象概念。
例如:“白鸽象征和平与自由。
”象征常用于传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
4. 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语句结构排列在一起,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触。
例如:“快乐可以分享,悲伤可以减轻,困难可以克服。
”排比常用于打动人心、强调重点或呼唤共鸣。
5.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强调某种观点或事实。
例如:“难道不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吗?”反问常用于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6. 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夸张事物的程度、规模或特征,来强调某种效果或产生戏剧性的效果。
例如:“他跑得飞快,快到超过光速。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形象的描绘。
7. 对比对比是将两个相互对立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例如:“黑夜之后是光明,忧伤之后是希望。
”对比常用于表达情感对比、强调矛盾和冲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8. 双关双关是通过使用具有多重意思或解释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来产生一种玩味、幽默或意味深长的效果。
例如:“爱情是让人痛苦的甜”。
双关常用于幽默、调侃或表达深意。
以上是现代文学中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的说明。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观点,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常用修辞方法20种

常用修辞方法20种修辞方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下面列举了20种常用的修辞方法:1. 比喻,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以便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本质。
2. 比拟,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4.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形式,以便产生夸张的效果。
5.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6.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对比,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7.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对比效果。
8. 反问,通过提出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9.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10. 拟声,通过模拟事物的声音来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11. 拟态,通过模拟事物的形态和动作来表达事物的形象和特征,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12. 借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13.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形式,以便产生夸张的效果。
14. 对比,通过对事物的差异进行对比,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15.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以便突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或对比效果。
16. 比喻,通过直接或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以便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本质。
17. 拟人,赋予非人事物人的特征和行为,以便增强其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18.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观点,以便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9. 反问,通过提出反问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便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20. 借代,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以便突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含义。
古文常见修辞

一、古文常见修辞1.比喻,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也叫譬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显地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喻词常用“如、若、似”等。
如“肤如凝脂”(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
把比喻的事物和所说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叫暗喻。
它常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
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叫借喻。
如“朽木不可雕也”(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朽木指不可教育的人)。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为博喻。
《劝学》中用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地方就形成博喻,句式整齐匀称,读来语气酣畅,音韵铿锵。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博喻中比喻句的数量不固定,一般来说要有两个或更多,方可称之为博喻。
2.互文,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的修辞手法。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3.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某一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关的别的事物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都安闲自在,快快活活。
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事物)。
“金.就砺则利”(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和小孩儿磨过就锋利了)。
“朱门....的食物多得都变臭了,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人.。
“朱门”是房..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屋的一部分,“骨”是人体的一部分,以部分代整体)。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英雄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刘备..已经..已平”(天下已经安定,战争..才逃到这里来。
以地名代刘备,因刘备曾任豫州牧)。
“天下已定,金革平息。
以具体代抽象)。
“听事..前面仅仅能够容一匹马转身。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初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
1. 比喻: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类似或具有共同特点的形象生动地描绘该事物。
例子:他是一头骄傲的狮子。
2. 拟人:赋予非生物事物以人的行为、感受或特征。
例子:大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晃。
3. 夸张:对某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特征或效果。
例子:他跑得飞快,比闪电还快。
4. 对偶:用相反的词语、句子或观点进行对比和对立,突出其中的差异。
例子:黑夜没有白天明亮。
5. 排比:将同类事物或句子依次列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子: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夏天的雨水,秋天的丰收,冬天的雪花。
6.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达到强调、感召的修辞效果。
例子:你难道不知道这是错的吗?
7. 借代:用一个物体代表另一个物体,通过关联和联想互相补充。
例子:我怀念那片青山。
8. 比照:通过与其他具体事物的对比,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特征。
例子:你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
9. 双关:运用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子:他是一个功夫高手,不只是厨艺了得。
10. 增补:在句子中插入一些修辞性的修饰语,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修辞效果。
例子:那个小男孩,眼睛明亮而深邃,活泼而机智。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10种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3、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7、比喻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8、拟人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9、夸张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10、衬托衬托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文学常见修辞手法

文学常见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给作品增添美感,加深读者的阅读体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一种暗喻或形象的意义。
比喻使得作品更加形象生动,读者可以根据比喻来产生共鸣。
例如,李白的《登高》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霞,登高一望众山小。
”这里的比喻将天与云涛相连,把小山与众山相对,形象地表达出了李白登上高山后的视觉感受。
二、拟人拟人指的是赋予非生物的物体、动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类似人类的思维和感情。
通过拟人,作品中的事物变得更加鲜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作者通过拟人,将月亮和露水赋予了行动和感知能力,使其成为舍弟的忠实伴侣和故乡的象征。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表达,以增加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夸张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夸示作品的特点。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绝望了,我的泪还没有流干呢!我是认真的!”这里作者夸大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焦虑和矛盾。
四、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系列类似的词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修辞效果。
排比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强调事物的重要性。
例如,周恩来的《纪念白求恩先生》中写道:“他生活清苦,饭吃红薯,逢上困难,不为所动;他献身公益,视死如归。
”这里通过排比,突出了白求恩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反问句,以引起读者思考或强调一种观点。
反问常常被用来表达强烈的情感或迫使读者进行思考。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这里作者反问出湘江从长沙向北流动的情景,以凸显大时代的变革和个体的坚韧。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 X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②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 带走的是荒凉,留下的是繁华.。
③喜鹊说:“寒号鸟,别睡觉., 大好晴天,赶快垒巢.”
……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崖缝里冷得厉害, 寒号鸟冻得直打哆嗦,悲哀地说:
“哆罗罗,哆罗罗., 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例②“撮其精华”和“删剪其枝叶”两个述宾结构抽出来单说,都没有毛 病,并列在一起,就出现结构和音节上不匀称的问题,显得站不稳。如果作 述语的动词都用单音节的,把“删剪”改为“删”,或者都用双音节的,把 “撮”改为“撮取”,就没有问题了。
遣词造句达到音节匀整平稳,简括地说,就是要求不违反双音节和四音节的 节奏倾向,注意协调音节。或者是从同义词里选择音节相称的词语,或者对 词语的音节加以扩充或压缩。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W 199
10.1 韵律配合不协调
汉语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汉语音乐性的美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节匀 整平稳,声调铿锵和谐。韵律配合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押韵和音节两方 面。
你知道吗?许多在语言上见功夫的作家,都很注意“声音之美”,写作当 中,完篇之后,自己吟诵咏叹或念给别人听,从声音上反复推敲、琢磨,力 求做到适口、顺耳,而在咏叹之中,也自然会获得音乐性的美感享受。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W 205
口语就用口语的方式,其他交际或传播领域也是如此。如果在日常谈话里夹 进文绉绉的书面词语,或者在法律文书里使用俚俗的纯口语词汇,都会让人 感到别扭。
在这里我向大Biblioteka 举一个例子:戏剧作家曹禺《日出》里的一个角色顾八奶奶是个俗不可耐的女人,一张口 就是满嘴文明词儿,“所以我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有法子办”, 有时她又会说“你真是个杰作!又香艳,又美丽,又浪漫,又肉感……”观 众听到这样不伦不类、似通非通的话,必然会哄堂大笑。
10.2 词语选用不精当
我们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表现力特别强。反映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问题, 表示一个意见,告诉别人一件事,表达一种思想感情,可供选择的词语往往 不止一个,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比如说,有个小孩很灵活,很好玩,我很喜欢他。用什么词语表达这个意思 呢?可用“灵”“精灵”“伶俐”或“机灵”“很有心眼”“聪明”。但这些 词语之间并不是毫无差别的,这就有选择,选择一个最能表示他给你的印象 的词语。
在日常谈话中,一般人诀不会这样堆砌书面词语。如果口语中我们运用这种 语体风格上的不协调、违反常规,一定会引起对方的误会,认为我们在胡言 乱言。
忽视口语语体在用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随意把一些书面语词汇过多的连接 词塞进口语语体中,造成一种不伦不类的语言,这是运用文字来表达口语语 体时常见的毛病。下面这些例子都犯了这类毛病:
例③两节话中的“巢”与“窝”是同义词,为什么同时出现在相邻的两节话 中呢?主要是为了押韵。前一句是顺承“觉”用了“巢”因为“觉”的韵母 是 iao,“巢” 的韵母为 ao,通韵;后一句是顺承“罗”中国象声词,用了 “窝”,因为“罗”的韵母是 uo,而“窝”的韵母是 uo,自成音节,押得相 同的韵,使得语句顺口有韵味。
200 X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如何对词语的音节加以扩充或压缩呢? 现代汉语双音化倾向强烈,在语句里成为基本的语音段落和主要的节奏。这 主要是因为现代汉语单音节的词多半不能单说,总要通过种种方式扩充为双 音节,才能自由活动。
再有,从修辞说,双音节词比多音节词精炼、音节匀整,便于组成四言词 组,因此多音节往往简缩为双音节。
204 X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准确地选用义含褒贬的词语,不仅可以鲜明有力地表现出爱憎好恶的感情, 而且还可以强调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使用义含褒贬的词语,要仔细辨清词义和感情色彩,注意所选用的词语与自 己对所写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否一致,弄不好就会因褒贬不当而引起 误解,甚至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
一般地说,词语的语体风格色彩应该遵循社会上普遍应用的常规,同特定 的、统一的风格相适应,否则就会造成风格色彩上的不协调,显得不伦不 类。
说话写文章的用词有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之别。一般说来,口语体的词语通 俗、亲切、活泼,而书面语体则较为严谨、严肃、庄重。在选用词语时要注 意选择,使风格协调,语体和谐。
例②一连用四个四字袼刻画大刀王三胜练武的动作,写得有声有色,音节匀 称,声调铿锵,确是“念起来丁当响”。
10.1.3 押韵不和谐
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隔行押韵,有行行押韵的。诗歌、唱词、歌谣一般 都押韵。散文,有时为了有力地突出某种气氛,抒发强烈的感情。例如: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塞下曲》)
①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却从.容.不.迫.地在抹桌子。 揩椅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②溢.美.之辞从《人到中年》的作者口中说出,并不带吹棒的成分。从湛容的 眼中,分明看得出感激和赞赏的神情。
例①“从容不迫”是沉着镇定的意思,含褒义,这里应该用“故作镇静”一 类含贬义的词语。
①杭州是历史上的名都,西湖更为古今中外所称道;画.意.诗.情.,差不多俯拾 即是。(朱自请《“燕知草序”》)
②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胸前摆动,削.砍.劈.拔.,蹲.越.闪.转.,手.起.风. 生.,忽.忽.直.响.。(老舍《断魂枪》)
例① “诗情画意”是常用的的骈立,这里把它倒了个儿,意思没有变化,但 声调不一样了,由以仄声字“意”煞尾,变成以平声字“情”打住,这样就 可以避免跟下一句“差不多俯拾即是”同用仄声字收尾,念起来就有了抑扬 顿挫。
10.1.1 音节不匀称
遣词造句要求音节平稳是汉语修辞的一个特点。符合这个要求的词句,念起 来就适口、听起来就顺耳,有一种整齐和谐之美。反之,念起来就拗口、听 起来就刺耳。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据权威人士评价;掖县居民孙洪林是从祖.辈.人.手中得到这册《永乐大典》 (残本)的。此书今.年.初.经掖县图书馆移赠北京图书馆。
①我一个暑假阅.读.了三.册.新小说。 ②大娘乐滋滋地对我说:“实行新政策以后,我家的日子更美满。我也不用 去田间劳动了,在家看看孙子,悠闲得很呐!”
例①宜改为“读了三本”。 例②的“美满”、“悠闲”和“田间”都太文气,根本不像农村老大娘的 话。
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政论体、科技体、事务体因为要求用语庄重、严肃,往 往多用书面语词汇,而叙事性的文学体,特别是小说、戏剧的对话部分和记 叙文,多用口语词汇。如果不恰当地用书面词汇叙事,就会显得生硬、扳 滞。例如:
第十章 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 W 201
组词造句注意声调的重叠和交替,造成低昂互节,抑扬有致的节奏美,在听 觉上就会感到铿锵响亮,优美和谐。
请你闭上眼睛,想象如果句子里全用一个声调的词语,没有起伏变化,缺乏 抑扬顿挫,听起来你会有什么感觉?
是的,我们肯定会感到平板单调,沉闷得很。
因此,遣词造句要注意一句之中的声调变化,避免全用平声字,或全用仄声 字。特别是两个对称的词语和句尾停顿的地方,要避免用同一个声调的字。 请看下面的例子:
遣词造句时忽略了以上的要求,音节上多出或缺少点什么,念起来就“违于 口耳”,让人感到别扭,甚至整句话站不住脚。例如:
瑞典用移植胰.治疗糖尿病。
上述例子是报纸的标题,“移植胰”念起来音节不平稳,听起来意思也不明 确,不如说“移植胰腺”
至于要如何从同义词里选择音节相称的词语呢?
由于汉语词汇里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同义词并存,我们可以根据语境 和行文在音节是的要求加以选择。例如:
10.2.1 词语感情色彩不相宜
感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映。爱、憎、喜、怒、悲、惧等感情反应,会 引起身体上的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形之以外会从表情上表现出来,如眉开 眼笑,流泪、发抖;还会从语言的语音、语调上,词语的选用上表现出来, 这就是语言的感情色彩。
语言里的一些词在概念意义之外,还带有附加的感情色彩,大多是同人的思 想感情、品性、行为有关的形容词、动词、名词。例如“顽强”和“顽固” 都有坚持某种信念,不肯改变的意思,但前者表示褒义,形容意志坚强不肯 屈服,而后者则是一个贬义词,指坚持保守落后的思想、立场,拒绝新鲜事 物。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上述例子有时用“己”, 有时用“自己”, 有时用“人” 有时用“别 人”,完全是根据音节节奏上的需要来互相转换,跟词义、语法没有关系。
10.1.2 平仄不相间
声调是汉语语音结构的组成成分和重要特征。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阴平、 上声和去声四声,又可以归成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两类。 阴平是高平调,阳平是中升调,平声的特点是上扬,所占的时间长;上声是 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仄声的特点是下降,所占的时间短。
第十章X修辞中常出现
的问题
预期学习成果
修完这章课目后,你将能够:
X 12..引说分言明析修修辞辞和和语语境音的、关词系汇;、语法的关系;
3. 说出修辞的作用和学习修辞的目的;
X 4.引从言意义、色彩、声音方面选用词语;
5. 辨别和选择句式。
X 引言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只有语言运用得正确,得体,恰当,自然, 用词造句合乎语法规范,就能做到通顺明白,语病很少,有感染人,说服 人,吸引人的力量。反之,词句欠通顺,比喻不当滥用,语言失去分寸。
②一般来说,把一部小说搬上银幕,需要经过在创造的过程:既要忠于原 著,包持原有的主题和风格,又要撮.其.精.华.,.删.剪.其.枝.叶.,并且根据视觉形 象的要求,更为鲜明、形象的再现原著的内容。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遣词造句时会碰到如何协调词语音节的问题。 例①“祖辈人”里的“人”字,在结构和音节上都是多余的。习惯上只说 “祖上”或“祖辈”。“今年初” 则刚好相反,在结构和音节上都短了点 什么,念起来不顺口,站不稳,应改为“今年年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