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力的平衡 学案6(鲁科版必修1)
高中物理 5.34 力的平衡 平衡条件的应用同步备课课件

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堂 互
法
动
分 析
1.基本知识
探 究
(1)平衡的种类
①不稳定平衡:如果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它的重心就会
教 ______,且不能自动回到___________.
当
学
堂
方 ②稳降定低平衡:如果物体离开平原衡平位衡置位时置,它的重心就会
双
案 设
_______,并在______作用下自动回到____________.
基 达
计
标
③随遇平衡:如果物体离开平衡位置时,它的重心
升__高__________重__力____,始终保持平衡原状来态的.位置
课
课
前 自
既不降低也不升高
后 知
主
能
导
检
学
测
菜单
LK ·物理 必修1
互 动
分 析
顿第二定律之前,所以,应用物体平衡条件解题的思路,
探 究
与后面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思路相同.另外,通过
共点力平衡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
教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 当
学 方
的兴趣,为后面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在高
堂 双
案 中物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应该加以强化,练习的选择应 基
•步骤2:老师提问,
析
堂 互 动 探 究
检查预习效果(可多提
教 学 方
问几个学生)
当 堂 双
案
基
设
达
计
标
课
课
前
后
自
知
主
能
导
检
学
测
【新教材-新高考】新鲁科版物理必修1 第5章 第3节 力的平衡 第4节 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案

第3节力的平衡第4节平衡条件的应用1.知道平衡状态和力的平衡的概念。
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条件。
3.了解平衡的种类及影响稳度的因素。
4.知道静态平衡、物体在某一方向的平衡及动态平衡。
5.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物体保持□01静止或□02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03合力为零,即F合=0。
(3)力的平衡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04合力为零,这种情况叫做力的平衡。
2.平衡的种类和稳度(1)平衡的种类①□05不稳定平衡。
②□06稳定平衡。
③□07随遇平衡。
(2)稳度及影响稳度的因素①稳度:物体的□08稳定程度。
②影响因素a.重心的高低。
重心越低,稳度□09越大。
b.支持面的大小。
支持面越大,稳度□10越大。
3.平衡条件的应用(1)物体的静态平衡物体所受力的□11合力为零,处于□12静止的平衡状态。
(2)物体在某方向的平衡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方向上□13合力为零时,在该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
想一想1.当物体的速度为零时,是否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提示:不一定,如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初始时刻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物体没有处于平衡状态。
2. 我们都玩过垒积木,且积木垒得越高时,难度越大,积木倾倒的可能性越大,你能用力学原理解释吗?提示:积木垒得越高时,重心越高,稳度越低,积木倾倒的可能性越大。
判一判(1)平直道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赛车处于平衡状态。
()(2)百米竞赛中,运动员在起跑时速度为零的瞬间处于平衡状态。
()(3)合力保持恒定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提示:(1)√赛车沿平直道路高速匀速行驶,合力为零,故赛车处于平衡状态。
(2)×运动员起跑瞬间虽然速度为零,但具有加速度,不处于平衡状态。
(3)×当合力恒定且不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会发生变化,物体不处于平衡状态。
课堂任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力的平衡》学案5 鲁科版必修1

特别要注意的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这是学生易错点。
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的种类。
2、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前准备
1、思考:回顾牛顿第一定律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由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活动1 阅读课本110页,并思考下列问题
1、(1) 停泊的充气船受到地球的吸引产生方向向 的 以及水对船方向向 的浮力。
引导学生对以上物体所受力进行分析,(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明确而力平衡的定义,知道什么样的物体二力平衡
通过这一块加深二力平衡的定义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初步感觉在什么情况下二力平衡。
说明
有点难度
具体体现二力平衡时的情况。
看看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
该实验做的其实 是探究物体在二力平衡时两个力是什么关系?从反面验证在什么情况下二力平衡
(2)这时,两个力的合力为 ,二力的作用效果 (相互抵消、不能抵消),相当于 (受力、不受力)的情况,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
四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静止在桌面的杯子重5N,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是多少?说明理由。
2、请思考:“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如何利用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说明
1、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才会处于平衡状态?
2、猜想与假设:(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仔细观察课本112页的图6-26(1)实验中怎样改变小车受力的大小?
(2)实验中怎样控制小车受力的方向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017-2018学年鲁科版必修1 5.3力的平衡 第1课时 教案 (1)

5.3、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3)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4)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演示实验,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重点: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媒体应用:演示物体一个,弹簧秤三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生活中的物体有的处于平衡状态,有的处于非平衡状态;其中物体的平衡状态比较常见,而且很有实际意义。
那么: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呢?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二、新课教学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
(1)复习什么是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a 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其受力是共点力吗?b 靠在墙角的扫把呢?c 挂在光滑墙上的网兜装的球呢?d 夹在光滑墙角的球呢?(2)介绍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a:一个物体在共点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所谓平衡就是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也可以说是速度保持不变(请注意,速度是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
)b:请学生举例:哪些物体属于在共点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c:同学们刚才举的例子中,有的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有的物体在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
2022高一物理教案 5.3 力的平衡 (鲁科版必修1)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力的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及应用3.情感目标: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先从实验探究,再从理论上总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然后再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验、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1.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新课程(鲁科版)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学习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内容包括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衡。
共点力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运算等多方面物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问题,是高一物理的难点,同时是解决高中力学问题的基础。
另外,平衡问题中,涉及到的各种物理模型,在今后物理学习中会经常见到,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模型素材。
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力学学习意义重大。
但刚开始学习时,力的平衡理论并不难掌握,只是后续应用较为困难。
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加以简单应用。
2.学习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会比较容易;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但学生在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时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并可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1-5.3《力的平衡》学案1

第三节力的平衡把握要点二力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我们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__________的两个力(或多个力)为平衡力。
(3)条件: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大小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一个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__________。
(5)应用: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平衡状态(3)相等相反(4)零学前导航学习本节知识前要先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知道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是一种理想情况,而生活中的物体却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样那样的力,不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这个切入点引入,然后分析一些事例,进行探究,步步深入,从矛盾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本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本节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本节内容希望大家在对二力平衡的认识中感受处于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大家的分析、表述能力。
难点突破1.什么是二力平衡?剖析: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要保持平衡状态。
但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生活中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也能保持平衡状态。
例如: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的作用保持静止。
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在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这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期末复习3(力的平衡5章)学案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灿若寒星**整理制作)清流一中2007-2008学年上期高一物理期末复习三 第5章 力的平衡【复习要求】1、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体会等效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P822、应用实验方法来研究共点力合成的平等四边形定则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合力或分力。
3、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直角三角形等有关知识,计算合力与分力。
4、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验证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P915、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与利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典型例题】★ 知识点1: 力的合成 【要点归纳】1、共点力: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点或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2、力是矢量,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的方向不在一直线上时,力的合成运算不能简单地应用代数加减法,而应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
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 1和F 2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 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合力的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还可以等于分力。
特例 : 120,F F F θ=︒=+合 (最大值) 222190,F F F θ=︒=+合12180,F F F θ=︒=-合 (最小值) 1212120,,F F F F F θ=︒===合且则有合力范围 : |F 2-F 1|≤F 合≤ |F 1+F 2|4、当两分力大小一定时,两分力之间的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当合力一定时,两个分力间的夹角越大,分力就越大。
例子(引桥、斧子、石拱桥)。
5、力的合成的两种常用方法:(见练习册P51)(1)作图法;(2)计算法。
6、首尾相接法与三角形定则。
P83【例1】关于共点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是共点力B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是一对平衡力,则这两个力是共点力C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的作用点在同一点上,则这几个力是共点力D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它们力的作用线汇交于同一点,则这几个力是共点力 【例2】大小不变的两个力F 1、F 2,其合力为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可能小于F 1或F 2B .F 不可能既小于F 1,也小于F 2C .F 一定比F 1、F 2都大D .F1与F 2间的夹角变小时,F 一定变大 【例3】有三个力:F 1=2N ,F 2=5N ,F 3=8N ,则 ( )A .F 2和F 3可能是F 1的两个分力B .F 1和F 3可能是F 2的两个分力C .F 1和F 2可能是F 3的两个分力D .上述结果都不对【例4】六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 、2F 、3F 、4F 、5F 、6F ,相互之间夹角均为60°,如右图所示,则它们的合力大小是 ,方向 。
鲁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5.3力的平衡

“静止”与“v=0”的区别
(1)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说明v=0,a=0,
物体受合外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运动速度v=0则有两种可能 ①v=0,a≠0,物体受合外力不等于零,物体并不保 持静止,处于非平衡状态,如上抛到最高点的物体. ②v=0,a=0,这种情况与(1)中的静止状态一致.
三个力平衡条件: 三个共点力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 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物体在n个共点力同时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在 任何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均为零.其中任意(n-1)个力的 合力必定与第n个力等值反向,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各力首尾相 接必构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
二、稳度及影响稳度的因素 1.平衡的种类(如图) (1)A位置的平衡是不稳定平衡. (2)B位置的平衡是稳定平衡. (3)C位置的平衡是随遇平衡.
第五章第三节
观察下列图片,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态
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就说这个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此时物体 加速度为
多大?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等大、反向、同体、共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互相平衡的两个力称为一对平衡力,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4.物体在某方向的平衡: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合力 为零时,在该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速度为零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ⅹ ) (2)速率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ⅹ ) (3)速度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
静止:速度为0,合力为0,处于平衡状态
速度为零,合外力不一定为0,不一定处于平 衡状态,如自由落体运动开始下落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力的平衡 学案6
【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用实例了解平衡的种类以及稳度问题. 【知识点导学】
[知识点一] 平衡状态
平衡的标志: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知识点二] 平衡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为零,即F 合 = 0. 它有如下推论:
若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受力正交分解,则有F x 合 = 0,F y 合 = 0 若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若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若物体受N 个作用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则其中任意一个力与其余(N
– 1)个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若物体受三个不平行外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则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在同一平面上,而且必为共点力。
[知识点三] 平衡的种类和稳度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使之稍微偏离平衡位置,它的重心降低,物体失去平衡,而且不能自动回到平衡位置。
这种平衡叫做不稳平衡。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使之稍微偏离平衡位置,它的重心升高,物体失去平衡,但在重力的作用下能自动回到平衡位置,继续保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叫做稳定平衡。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偏离平衡位置后,它的重心既不降低也不升高,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叫做随遇平衡。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的稳定程度叫做稳度。
物体稳度的大小由重心的高低和支持面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
重心越低、支持面越大,稳度就越大。
【典例解析】
例1 如图5
– 13a 所示,物块A 、B 重均为10N ,A 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设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绳重、绳与定滑轮间的摩擦均不计,为使A 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拉力F 应取何值?
解析:隔离B 并对其受力分析,B 受到重力G 、绳的拉力F
′作用,根据平
衡条件知,F ′ = G 。
隔离A 并对其受力分析,A 受到重力G 、绳的拉力F
′是已知量,桌面对A 的支持力N 方向竖直向上,大小未知,A 受到的摩擦力f 是未知量。
未知量应由A 的平衡状态来求。
作出A 的受力示意图,如图5
– 13b
所示,再进行估算,判定N 的大小和摩擦力的情况。
将F ′正交分解后,N = G
– F ′sin60° > 0,F 1′ = F
′ cos60° = 5N 。
若取F = 5N ,满足A 静止的条件,所以f = 0。
若F > 5N ,即F > F 1′时,静摩擦力f 应水平向左;同理,当F < 5N ,即F < F 1′时,静摩擦力f 应水平向右。
综上分析可知:F 的取值有一个范围。
答案:隔离出A 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示意图,如图5
– 13b 所示,根据题意A 静止,合力为零,则有 N + F
′sin60° = G ,得N = 1.34N ,所以A
(图5 – 13a )
F
与桌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m = μN = 0.27N ,即得到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 < f ≤ 0.27N 。
当F > F 1′时, f 水平向左,F 取最大值F max ,由平衡条件得F max = F 1′ + f m = 5.27N ; 当F < F 1′时, f 水平向右,F 取最小值F min ,由平衡条件得F min = F 1′ – f m = 4.73N ; F 的取值范围:4.73N ≤ F ≤ 5.27N 。
例2 如图5
– 15所示,放在斜面上的物块m ,在沿斜面向上的推力F 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对物块的静摩擦力 ( )
A .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 .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 .大小可能等于F
D .大小可能等于零
解析:由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而静摩擦力f 的大小随物体受力情况变化而改变,可在0至最大静摩擦力之间变化,方向也不定。
可用定量假设分析方法即假设f 沿斜面向下,则有
f = F
– mg sin θ
当F > mg sin θ时,f > 0,方向沿斜面向下; 当F = mg sin θ时,f = 0;
当F < mg sin θ时,f < 0,方向沿斜面向上;
当F = 12 mg sin θ时,f = – 1
2
mg sin θ,大小与F 相等。
答案:ABCD
同步练习
1.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
将此悬浮液放入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
某人的血沉υ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 R 的
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所受的粘滞阻力为f = 6πηR υ。
在室温下η ≈ 1.8 × 10–
3Pa · s 。
已知血浆的密度ρ0 ≈ 1.0 × 103 kg/m 3,红血球的密度ρ ≈ 1.3 × 103 kg/m 3,取g = 10N/kg 。
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R 的大小(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红细胞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它共受三个力作用,即重力G 、浮力F 和粘滞阻力f ,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求解。
答案:红血球的重力G = 43πR 3
ρg
浮力 F = 43πR 3
ρ0g
由平衡条件得 f + F = G
即 6πηR υ + 43πR 3ρ0g = 43πR 3
ρg
解得R =
9ηυ
2g (ρ - ρ0)
= 3×10– 6m
2.如图5
– 17a 所示,长为5m 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为4m 的两杆的顶端A 、B 。
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其下边挂着一个重为12N 的物体。
试求平衡时绳中的拉力大小。
解析:设物体平衡时挂钩的位置为O 。
因为挂钩光滑,所以挂钩两侧绳AO 与BO 的拉力必然等大。
以表示绳AO
与BO 的拉力的线段为邻边所画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而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两侧绳AO 与BO 与竖直线的夹
(图5 - 15)
(图5 – 17a )
角相等,延长AO 交B 杆于C 点,△OBC 为等腰三角形,OB = OC ,故AC = AO + BO = 5m 。
从C 点向A 杆作垂线CD 交A 杆于D 点,如图5
– 17b 所示。
因为CD = 4m ,根据△ACD 可求得角α,进一步就可求绳的拉力大小。
答案:根据Rt △ACD 可求得
sin α = CD AC = 45,cos α = 3
5
取O 点为研究对象,将物体对O 点的拉力沿AO 、BO 延长线分解,由平衡条件得
2F cos α = G 得 F = G
2cos α
= 10N
3.如图5
– 19所示,《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的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是因为( )
A .马跑得快的缘故
B .马蹄大的缘故
C .马的重心在飞燕上
D .马的重心位置和飞燕在一条竖直线上
解析:飞奔的骏马之所以能用一只蹄稳稳地踏在飞燕上,和马跑的快慢没有关系,和马蹄的大小也没有关系,而是因为马处于平衡状态,飞燕对马的支持力和马的重力一定在一条直线上,二力是平衡的,所以马的重心位置和飞燕在一条
直线上。
因此A 、B 选项均错误,D 正确;根据雕塑的形态可知,马的重心不在飞燕上,C 选项错误。
答案:D 。
变形题 静止于在水平桌面上的《马踏飞燕》雕塑所处的状态是属于哪一类平衡? 提示:稍微将《马踏飞燕》雕塑倾斜,则其重心会升高。
答案:稳定平衡
4.如图12所示,拉力F 作用在重为G 的物体上,使它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若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拉力最小时拉力与地面的夹角θ为多大?最
小的拉力F min 为多大? 【解析】 物体受到重力G 、拉力F 、支持力F N 、摩擦力F f 共同作用而平衡。
由于F f = μF N ,且F f ⊥F N ,所以F f 与F N 关系最密切,可以先合成如图13所示,其合力F fN 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因为tan α = F f F N
= μ 即α = arctan μ不变。
这样就可认为物体受到G 、F 、F fN 而平衡如图14所示,由于G ′=G 大小和方向都不变,F fN 的方向和α也不变,根据“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可知,如图15所示,当F ⊥F fN 时即当θ = α = arctan μ时,F 最小,且F min = G ′sin α= G sin α,而由图16
可知,sin α= μ1 + μ2
, 所以F min =
μG
1 + μ
2
【反思】
(图5 – 19)
(图5 – 17b )
F
√
──── 1+μ2
图16
1 α μ 图13 N
F F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