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00

合集下载

什么是绿色交通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什么是绿色交通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什么是绿色交通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交通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什么是绿色交通?又该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呢?绿色交通,简单来说,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交通运输方式和系统。

它旨在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同时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绿色交通的核心包括多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

例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公交车、轻轨等。

这些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能够有效地减少道路上的私人车辆数量,从而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

在短距离出行中,步行和骑自行车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绿色交通还注重交通工具的能源优化。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和应用,是减少传统燃油汽车尾气排放的重要途径。

这些新能源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较少,对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呢?首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政策,如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供财政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设置公交专用道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等。

同时,通过法律法规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车辆的上路,加强对交通排放的监管。

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发展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

一方面,要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增加公交线路和站点的覆盖范围,提高公交服务的质量和频率,让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公交出行。

另一方面,要建设专用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确保行人与自行车的安全和便捷通行。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和建设停车场,引导车辆有序停放,减少因乱停车导致的交通拥堵。

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交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断研发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技术,提高电池性能和续航里程,降低车辆成本,能够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同时,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如交通流量监测、智能信号灯控制等,优化交通运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能源浪费和尾气排放。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建设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建设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建设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现代交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各个城市、乡镇和村庄的关键媒介,同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但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一条又一条道路的简单搭建,它还需要多方面的协调、规划和优化。

本文将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劣、规划与建设、技术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势和缺陷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交通运输中的主要优势是覆盖范围广、运输成本低、运输时间短等。

公路可以连接的交通网络多样化,不同种类和形式的交通工具均可在道路上行驶,地域覆盖面积大、群众参与度高。

同时,公路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人资物力承受难度小,配套设施建设灵活度高,交通运输贸易活跃程度非常高。

但公路基础设施也存在不少的缺陷,比如道路资源分配性不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道路维护成本高等。

这些主要原因是公路交通的投入和使用需求决策没有有效、科学的规划以及管理策略,没有能够达到良性循环的底层机制。

同时,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和人口老龄化,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等原因,公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划和建设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

一方面,公路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特点和结构,保障路网建设的合理、平衡和持续性;另一方面,再往里钻,也需要考虑各交通模式的配合与整合,以便实现互补和协调,创造出更优质的运输服务品质和乘车体验。

可以上升为一级标题的“技术与创新”随着国家市场化、全球化和专业化等现代化趋势的推进,传统的公路建设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框架范畴,需要采取先进技术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创新和发展。

可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创新不能忽视社会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应用能力和群众需求,科技和技术也更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技术壁垒和基础能力建设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需要采用更多更优质的创新技术,如建立完善的数字公路技术、创建智能交通系统和信息服务中心、实现物联网、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等方面,以便公路交通资源的最大利用。

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是指在城市化和交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统一:在城市发展和交通规划阶段,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因素,将自然资源的保护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2. 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发展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如推广公共交通、鼓励自行车出行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

3.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在交通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如建设生态回廊、植被覆盖等,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 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通过应用先进的交通技术,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5. 公众意识的提高: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引导人们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积极采取行动促进交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交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是在城市化和交通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原则下,推
动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总结

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总结

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开展了一系列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

本文将对这些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一、城市交通规划的优化针对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制定了一份全面的城市交通规划。

该规划考虑到了城市的基本情况和交通需求,包括公共交通覆盖范围的扩大、道路网络的优化以及步行和骑行的便捷性提升等。

通过规划的优化,城市交通的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二、公共交通的改善我们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升了公交车的数量和质量。

新引进的公交车辆采用了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公交车的精准到站,大大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准点率和乘客的满意度。

三、非机动交通的发展为了鼓励居民选择步行和骑行出行,我们加大了对非机动交通的发展和推广。

新建了一批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并提供了足够的停车区域。

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共享单车和电动滑板车等新型交通工具,方便居民短距离出行。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减少了机动车辆的使用量,减轻了交通压力。

四、交通管理的精细化为了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我们引入了智能化技术。

交通信号灯的调度系统实现了智能协调,减少了交通拥堵现象。

同时,我们加强了违章行为的执法力度,提高了交通秩序的整体水平。

这些创新性的交通管理手段,使得城市交通更加有序,居民的出行更加便利。

五、与居民的互动与合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注重与居民的互动与合作。

我们多次组织公开听证会,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居民参与交通绿色出行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这些互动与合作,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居民的出行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推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城市交通问题依然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努力。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
话题。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这个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代,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呢?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减少交通拥堵,缓解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让更多的市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

其次,我们需要推动绿色出行理念。

随着汽车的普及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交通
拥堵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障碍。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比如骑自行车、步行、乘坐电动车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共同建设美丽的城市。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
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措施。

我们应该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执法,规范交通秩序,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和畅通。

在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让我们携
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城市交通环境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2024年实现交通现代化的新阶段

2024年实现交通现代化的新阶段

交通现代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提高运输效率: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善出行条件:提高出行便利性,降低出行成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24年交通现代化的背景和意义
业竞争力
扩大消费市场: 提高居民出行 便利性,促进 旅游、餐饮等 消费市场发展
提升城市竞争 力:提高城市 交通基础设施 水平,吸引更 多投资和人才
流入
交通现代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减少交通拥堵, 降低尾气排放
提高公共交通效 率,减少私家车 使用
推广新能源车辆 ,降低碳排放
优化交通规划, 减少环境破坏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市场需求:随 着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人们 对交通的需求 日益增长,为 交通现代化提 供了市场机遇
国际合作:国 际间的合作与 交流,为交通 现代化提供了 更广阔的发展
空间
应对挑战和机遇的策略和措施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智 能交通发展
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交 通安全水平
20世纪初: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推动了交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20世纪中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现代化水 平
21世纪初: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使得交通现代化进入了智能化、信息化的新阶段
2024年:预计将实现交通现代化的新阶段,包括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等技术的 广泛应用
绿色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交 通污染,提高能源效率。
交通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服 务,如共享出行、智能停车等。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 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交 通效率。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
洪 田俊 曹 , 泓 【. 1 宝清县公 路管理站 ;. 2 黑龙江省交通 科学研究所 )

要: 针对可持续发展 战略要求 , 讨道路交通领域 的观念 变化 、 探 系统 结构 变化 、 科研 方 向变 化等 问题 , 并
对交通环境对策框架 进行 了讨论 。 关键词 : 道路 交通 ; 代化建设 ; 现 持续发展 中图分 类号 : 4 2 U 9
维普资讯
20 07年 第 9期 ( 总第 13 6 期)
黑 龙江 交通 科技
HEIONGJANG l L l JAOTONG KE l J
N 9。 0 7 o. 2 0
( u o 13 S m N .6)
可 持 续发 展 概 念 下 的道 路 交通 现 代 化 建 设
1 前 言
文献标识码 : C
文章编号 :0 8— 3 3 20 )9— 15— 1 10 3 8 (0 7 0 0 2 0 需要分析 系统外 部环境对道路交 通系统所提出的功能要 求 , 根据这种 功能要 求确定 系统 的结 构 , 支撑这一结构 的科学技 术体 系。 根据执行 可持 续战略 的要求 , 道路交通 系统将与其他 系 统之 间形成如下接 口关系 。 与 自然 系统的直接接 口, 包括从 自然 界 的索取 、 自然 向 界 的排放 、 自然界 的干 预等。 对 与社会系统 的接 口, 与城 市化进 程 的协调 , 国土发展 对 均衡程度 的调节 , 对消费模 式的影响等 。 与经济 系统 的接 口, 包括 与 区域 经济 发展 战略 的协 调 , 与能源利用政策 的协 调 , 产业 结构与布局的影响等。 这种接 口关 系要求 道路交通 系统满 足如下功能 : 基本交通功能 , 保证交通 运输 通畅 、 全、 安 快速、 舒适 、 便 捷; 环境保护 功能 , 高单位 土地 的利用效率 , 提 减少对 自然 界 的索取和排放 ; 进社会 进步 功能 , 促 通过 展 , 正确引导社会消费方式, 促使社区健康发展; 支持经济发展的功能 , 保障经济发展战

交通道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交通道路建设的重大意义

交通道路建设的重大意义首先,交通道路建设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交通道路是连接生产要素和市场的重要纽带,发达的交通道路网络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市场的扩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交通道路,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

交通道路的发展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进而刺激经济增长。

其次,交通道路建设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良好的交通道路可以缩短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交通道路的建设不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教育机会。

同时,优质的交通道路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交通拥堵、尾气排放等负面影响,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交通道路建设对于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偏远地区的交通道路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偏远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级及三级城市的交通道路建设,有助于提升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交通道路的建设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良好的交通道路连接城市和农村,便利了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的流通,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

最后,交通道路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规划交通道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

适宜的交通道路也可以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此外,交通道路的建设还可以促进交通方式的多样化,推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行等低碳交通方式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了解关于强夯法加固液化土地基的原理,对液化土地基进行处理。

我国液化发生地域广泛,破坏类型复杂多样,所以对液化的研究在地基处理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地基土在受到外界动荷载的作用,土体之间原来的联结和结构状态被破坏,使砂粒之间彼此脱离接触。

此时,由砂粒通过其接触点所传递的压力,就要传给孔隙中的水来承担,随着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孔隙水压力积累而逐渐上升。

关键词:强夯,抗剪强度,承载力。

AbstractThis thesis primarily illustrates on the b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principle of concerning 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liquefaction soil foundation by use of dynamic consolidation how handle liquefaction soil foundation by dynamic consolidation.In our country the area of liquefaction is extensive and the type of destroy is variety.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liquefaction soil foundation whether it liquefies or not is often an important aspect.With the help of the dynamic consolidation instrumen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soil will be destroyed, and the soil will uncontact each other.Key words: silt liquefaction, dynamic consolidation, shearing strength, bearing capacity.目录1 引言 (5)2 强夯加固法的概述 (5)2.1强夯加固法的由来及其基本情况 (5)2.2强夯法的特点 (7)2.2.1优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2缺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强夯的发展动态 (7)3强夯法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粘性土加固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夯击能的传递机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在夯击能作用下孔隙水的变化机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强夯时间效应理论. (9)3.2无粘性土加固机理 (9)3.3饱和粘性土以及非饱和土的强夯加固微观机理 (9)3.4国内外强夯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概况 (10)4 强夯法的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强夯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最佳夯击能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夯点布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夯击遍数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4相临夯击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确定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4.1.5加固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6起夯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7垫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施工工艺及施工要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效果检验及测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强夯时的场地变形及振动影响 (12)4.4.1强夯的场地变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强夯场地振动对建筑物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 (13)5.1选定地基处理方法的条件: (13)5.2地基处理方法的优选 (14)5.2.1单因素方案分析法 (14)5.2.2多因素方案分析法 (14)6 总结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18)1 引言砂土液化是地震产生的主要震害。

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路堤在地震时,砂土液化造成路基开裂、不均匀下沉及坍滑,桥梁折断和垮塌,它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的抗液化研究,最早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的山阳新干线(1967.3-1975.3)建设时被提出来的,当时所采用的加固工法几乎全是高速公路饱和砂性土抗液化处理的传统加固工法。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基的处理加固方法有注浆方法、静压实方法(压注方法、特种石灰桩方法)、深层混合处理方法、加筋路堤、EPS路堤、泡沫混凝土路堤及复合处理方法等。

其中信息化施工是一项很合理的施工方法,它在正式施工前进行试夯,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设计和施工都更加合理。

所以这个设计主要是利用强夯法对高速铁路液化土地基进行处理。

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的监测;处理后,利用各种检测手段对地基土进行测试,来确定处理的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同时给出检验效果分析和评价。

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进步,在以后的地基处理设计中,就像当初找到强夯法一样应找出更新更有发展前景的方法,给地基处理再增添一些新的手段。

2 强夯加固法的概述2.1强夯加固法的由来及其基本情况强夯法处理地基是60年代末由法国Menard技术公司首先创用的。

强夯法(动力固结法)就是用起重机将一个很重的锤(8—30t,最大200t)吊到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处,利用自动脱钩法,使锤自由落下,对软土地基进行夯击加固。

根据设计要求和土质情况,采用不同的夯点间距、夯击遍数和间歇时间及每点夯击数等施工参数,直到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其机理基本是利用重锤高落距产生的高夯击能给地基一冲击力,并在地基中产生冲击波在冲击力作用下,夯锤对上部土体进行冲切,土体结构破坏,形成夯坑,并对周围土进行动力挤压。

巨大的能量瞬间释放产生的压缩波使士体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大,土体局部液化,其强度锐减,随之在剪切波作用下使士体的原有结构解体,待波消失后,土粒落到一个新的较稳定的位置,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水排走,从而使士体迅速固结,降低了土体的压缩性,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

常用来加固碎石土,砂土和粘性土,而且还用来改善其抵抗振动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我国于1978年11月至1979年初首次由交通部一航局科研所及其协作单位在天津新港三号公路进行了强夯试验研究。

在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又进行了多次试验,效果显著。

并且通过试验研究及实际工程的应用,总结了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强夯工艺,填补了我国地基加固领域里的一项空白。

强夯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与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等地基。

对于饱和度较高的粘土和淤泥质地基通过置换等措施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不适宜用作高重设施基础。

关于高饱和度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采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进行强夯置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今年来多项全国重大工程项目采用强夯技术加固地基并取得显著效果,检测后满足设计要求,上部结构已经建成或已投入使用。

2.2强夯法的特点2.3强夯的发展动态近年来,过内强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更为广泛,其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大能量的强夯技术研究和饱和软土复合地基的强夯技术研究以及施工上。

1.大能量强夯技术:为了加固深厚地基,特别是山区非均匀块石回填地基和抛石填海地基,必须施加大能量进行强夯处理,这样对大能量的加固机理和强夯机具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

当强夯能量要求大于8000kN.m时,50吨的履带吊难以承受,因此施工机具的是制约过高能量强夯的技术发展的关键。

2.饱和软土复合地基的强夯技术:对于饱和淤泥质粘土或者淤泥质粉土,由于其含水量高,粘颗粒含量多,粗颗粒含量少,渗透性差,直接采用强夯效果很差,甚至夯后地基承载力降低。

因此决定饱和软土不适宜强夯的关键因素在于强夯过程中和强夯以后,饱和软土中超孔隙水压力不能消散,地下水不能排除,强夯所施加的能量根本不能改变土体结构,全部被超孔隙水所吸收。

甚至由此引起原有土体结果破坏。

因此可以在饱和软土中打入挤密碎石桩,砂桩,使其在饱和软土中形成竖向排水通道,既利于地下水的排除,又利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来解决地下水的排除和超孔隙水压力消散问题。

主要方法有挤密碎石桩加强夯,砂桩加强夯,真空/堆载预压加强夯,强夯碎石墩。

3.信息化施工由于强夯法的设计理论不成熟,夯击时地基土的动力性质又不十分明确,以及地基土性状变化多端等原因,在采用强夯法时必须进行现场试夯,并进行科学的施工管理。

另外由于按照目前勘查布孔的要求对建筑场地进行勘查时,只能大致了解场地的不均匀程度,设计人员在进行强夯设计时,往往根据勘查资料提供的参数进行设计,这样虽经过强夯处理,有的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有的又因施工过多的夯击能而造成浪费。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了信息化施工方法。

这种方法在强夯施工中的具体做法是:当按相同夯击次数夯完第一遍全部夯点后,对整个场地进行标贯等一系列测试,将实测结果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对地基处理效果作出定量评价,然后反馈回来修改原设计,提出第二遍夯击时各部位的夯击次数,并按此设计进行第二遍的强夯施工,直到达到预定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