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 课堂实录文档

愚公移山 课堂实录文档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师:据我所知,咱们很多同学都是在故事里泡大的,课前先和同学们分享这样一则故事:蜀地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一个穷和尚,一个富和尚,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像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听了,很诧异,说:“你凭借什么而去呢?”穷和尚说:“一瓶一钵足矣。

”富和尚听完,说道:“这么多年我想要买舟南下,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你凭借什么而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色。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何哉?兴许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就可以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大声读标题。

生齐读标题师:是愚公用箕畚把山移到了朔东雍南吗?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师板书“诚”字)师:愚公的诚心让天帝都为之动容,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愚公的这颗诚心呢?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并在文章进行圈点勾画。

(生读课文,ppt展示:诚之所在)生:从“方七百里,高万仞”可以读出。

(板书山高)生:年且九十,愚公年迈却依旧移山。

(板书年迈)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这里看出人少。

师:几个人?生:四个,“荷担者三夫”加“遗男”生:不对,应该是五个人,遂率子孙荷担者的主语是“愚公”。

师:五人去移走两座巍峨大山,人少力量弱,“诚心”彰显得淋漓尽致。

(板书人少)生:诚心也可以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显露出来。

师:箕畚说明工具简陋,用两字来概括就是“器陋”(同步板书这两字)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遥”,同样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对,“路遥”也知“诚心”啊。

(板书路遥二字)生:移山路上有“妻子”和“智叟”的反对,也表明愚公有诚心。

生:妻子应该不是“反对”的态度。

师:同学们一致认同的是愚公在智叟的反对声中坚持移山足以体现其“诚心”(板书智叟二字)。

困难越大,“诚心”越能彰显,同学们找的很好。

只是妻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大屏幕。

请读出来。

(ppt展示)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生齐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应认识的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一首歌,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好吗?(歌曲:愚公移山)师:听完了这首歌,你知道歌曲中唱的是谁的故事吗?(愚公)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王屋、太行)师:你说得太好了,说明你们认真倾听了,认真倾听是最好的习惯,不但可以获取知识,还表现了对别人的尊重,“有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了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认真倾听。

师:“愚公移山”就是刚才咱们欣赏的这首歌的名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师: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愚蠢、蠢笨、傻)公又是什么意思?(对年老男子的尊称)师:愚公又是什么意思?(愚蠢的老头)师:同学们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吗?(听过)现在我们就到语文书中,看看课文中是如何写愚公移山的,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到100页,自由读课文,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用自己的办法学一学,然后把它多读几遍,(读课文)二、初读课文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查字典、工具书、问同桌、问老师)师: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多要求我们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验一下我们的识字成果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生字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三、精读课文师: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师:是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万里,高万仞”就是说,王屋山和太行山面积有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摘要: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师:上一课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

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生:河曲。

师:对。

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

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

还有别的问题吗?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

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生:一样!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

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

“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一、回顾导入师:关于寓言,我们并不陌生。

上学年我们学习了《寓言四则》,分别是?生(齐):《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

师:《列子》中有着先秦时期丰富的寓言和神话,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列子》这部书中的另一篇寓言——《愚公移山》。

【设计意图】从已学内容联系引申到现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发散性。

对寓言特性和列子作品的回顾,为本篇寓意内涵的挖掘奠定基础,以更好地学习本篇。

二、情节我知晓手法来感知师:让我们齐读文本,读准字音。

同时有意识地感知情节,读后请你们来复述故事。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在冀州南面、河阳北面,愚公九十岁了,向着山居住,出入很曲折,就把家人聚集讨论移山,家人都赞同,妻子献疑。

愚公带着三个子孙开始叩石垦壤。

智叟笑他们不聪明,愚公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尽,山不会增加,不用担心移不平。

操神之神很害怕,告诉了天帝,天帝很感动就把山移走了。

生2:愚公一家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挡,在愚公的提议下,近九十岁的愚公带领子孙进行艰苦的移山,邻居小男孩也加入移山队伍。

河曲智叟嘲笑他们的行为,而愚公却认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会成功。

智叟哑口无言。

天神听说了这件事很害怕,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感动就派天神搬走了两座大山。

从此他们再没有山川的阻隔了。

师: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对于愚公提出要移山一事,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请找出原文依据,由此分一分类。

生1:人物有愚公、家人、妻子、遗男、智叟、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

愚公提出移山,家人、遗男支持,智叟嘲笑,天神帮忙。

妻子提出了疑问。

生2:愚公、家人(妻子)、遗男、智叟、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这些形象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愚公、遗男、家人(包括妻子)、神仙都是肯定这个行为的,而智叟不认可他们。

生3:我也认为是这样。

愚公提出“毕力平险”,移山的信念坚定;家人“杂然相许”,虽然妻子有疑问,在总体上是同意后“献疑”,所以家人都是支持的;遗男“跳往助之”、天帝“感其诚”也是支持的。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4.领悟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5.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成语“愚公移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毅力。
6.结合现实生活,讨论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
-思想感情的传递:如何让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如在分析“出入之迂也”时,学生可能对“迂”字的含义感到困惑,教师需要解释“迂”在这里指的是“绕远”,并结合实际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移山精神的奥秘。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文言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仍然是一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愚公移山的过程和精神内涵。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可能还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更加具体、生动地呈现愚公移山的场景,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愚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23课《愚公移山》学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3《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3 《愚公移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

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参考答案:二、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

熟读并背诵课文,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和同学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三、翻译句子,体会智叟和愚公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

1.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参考答案:1.译文: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智叟的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

聪明如我,怎么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2.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愚公的心理:我虽然年迈,但我还有众多的子孙,他们还会有他们的子孙,这样一代一代坚持挖下去,总有可以挖平的一天!智叟竟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真是枉称一个“智”字!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年且.九十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且.焉置土石身已半入,止.露尻尾3.何苦.而不平4.帝感其诚.必先苦.其心志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参考答案:1.将近况且2.制止仅,只3.愁苦。

这里指担心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4.诚心真正,确实五、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

不少于200字。

1.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2.愚公与智叟辩论参考答案:【示例】愚公与智叟辩论河曲有个智叟,听说愚公要移山,便跑来阻止,说:“你怎么这么傻呀!人都这么老了,又没有什么力气,就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拔不动,还想对付那些山石?”愚公擦了擦额上豆大的汗珠,笑了笑说:“大山不移,乡亲们出入不便啊。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淄川实验中学陈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师板书课题)请同学组内交流文中不会翻译的字、词、句。

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会的下位请教会的同学。

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师:文章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将感动你的地方划出来,并说说感动你的原因。

师:小组合作交流,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并说明感动的原因。

生:本文让我最感动的是116页第二段的中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溃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这种毅力在我们现代人已很少拥有,他有长远的目光,相信他的子孙能帮助他完成这件事。

生:我也喜欢这段话,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一个人可以搬一天石头,难的是天天搬石头,搬一辈子的石头。

生:我同意他的观点,别看愚公年近九十了,但他有豪迈的信念,他坚信能将山搬走,为子孙后代造福,他拥有一腔热血,他充满自信,相信子孙能帮助他完成未了的心愿。

生:最让我感动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

这句话是说(愚公移山)一年才能往返一次,可见从他家到渤海的距离有多远,但他始终不放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句话是说山很高,而愚公已近九十岁了,可见他开垦荒山的难度有多大,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感动。

生::我来补充一下,这句话通过写山大、山高,愚公年龄近九十,为下文写搬山困难,写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作铺垫。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他面对智叟的嘲笑,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怕吃苦,有恒心,有远大的目标。

师:刚才,同学们只是从愚公的角度来谈了让你感动的地方,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说呢?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年近九十,还凭借残存的力量去移山,他的妻子很关心他,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师:你能读一下这个句子吗?生:读,尽量读出商量的语气。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学生: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明德雨花实验中学高三163 班时间:2019 年7 月15 日作课缘由:2019 年长沙市雨花区暑期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提升专题培训一、课堂导入——经典之“常读常新”师:班长在哪儿?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班吧,如果现在要你给你们班制作一个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来介绍你们班?班长:团结。

师:团结。

很好。

然后名片底下还要告诉大家,你们是明德雨花实验中学的什么班?班长:我们是高三163 班。

师:好,如果要给你自己制作名片的话,你会用什么关键词?(一些同学在低下说“帅”)师:哦,很多同学都在说你“帅”,那你自己呢?班长:低调。

定义学生的预期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

为了得到更合理、更适切的产出成果,我们把专业认证和行业能力需求两个方面作为主要参考而确定产出目标。

[1]师:帅而且低调,太优秀了!我再找一位女同学,也给咱们班制作一个名片,你给出什么样的关键词。

生:我们班很优秀。

师:优秀的163 班,好。

能介绍一下你们班是属于什么科的班吗?生(齐):理科!师(惊讶):咦,我怎么昨天听说是艺术班呢?生(杂):我们是理科班。

师:你们是理科班吗?那太好了,理科班的同学有智慧,今天让我见识一下你们啊。

你们在接到这个任务要来上这一节课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心理:什么呀,把我们当小孩儿啊?这不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吗?为什么老师要来给我们再讲一遍?会有这样的心理吗?生(齐笑且大声):没有!师(亦笑):好吧,每一次我都猜错。

那你们怎么想的呀?生:以谨小慎微的态度面对每一次语文课堂。

(生齐大笑,且自发地一齐鼓掌)师(亦笑):太棒了!那今天就让我来见证一下你们的优秀!《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而且已经过去很久了。

大家有没有读过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生:没有。

师:毕淑敏说她在8 岁的时候读安徒生的童话《人鱼公主》,她看到了生命,当她看到人鱼公主变成泡沫的时候她就万分伤感;当她18 岁的时候,她看见爱情,因为那个时候“我”正是青春期;等她28岁的时候她自己已经做了母亲,所以她看到的是亲情,她想象人鱼公主的母亲和祖母对人鱼公主是多么的牵挂;到了38 岁的时候,她已经做了作家,所以当她再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她更多关注的是写作技巧;48 岁的时候,她读到了灵魂,她说这是一个关于灵魂的故事,人鱼公主的海底世界非常丰富绚丽,但那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世界,所以为了追寻灵魂,她愿意付上生命的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徐杰师:我们开始上课,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问题。

我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岀示PPT: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准备……移山的方式……移山的艰难……移山的阻力……移山的结果……)(生看书准备)师:好了。

谁来回答移山的原因?生:惩山北之塞,岀入之迂也。

师:“惩”是什么意思啊?生:“惩”是“堵塞”。

师:“惩”是不是“堵塞”?生:苦于。

师:好,苦于这座山挡住了岀行的道路。

移山的准备谁来说?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是不是这句?生:是。

师:是的。

其实再简单一点,我觉得移山的准备用四个字就可以。

生:聚室而谋。

师:“聚室而谋”,你们有没有注意这个“而”字很有意思啊?它表示什么意思呢?生:表顺承。

师:表顺承,就是说明先把一家人聚到一起然后再开会。

(板书:聚室而谋,顺承)师:大家的文言功底不错啊。

继续来,移山的方式呢?来请你。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师:对不对?生:对。

师:对的。

我问一下,“箕畚”是什么东西啊?(板书:箕畚运于)生(齐):用竹籬、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师:一种器具,就是我们扫地用的工具。

你们叫什么?生(齐):扫帚。

师:不是扫帚,是扫地以后装垃圾的工具。

生(齐):铲子。

师:有点儿像那个。

那么,这里的“箕畚”解释为什么呢?生(齐):用箕畚装。

师:哦,大家说得很对。

(板书:用箕畚来运)师:这是一种什么用法呀?师:名词作动词吗?生:名词作状语。

师:对,名词作状语,来修饰“运”这个动作。

(板书:名作状)师:好,移山的艰难是哪一句?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反”是什么意思?生:就是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师:嗯,确实很艰难,有没有其他补充的?来,请你回答。

生:以君之力,曾不能损(读成yJn)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上石?师:这句有没有表达岀"困难”的意思呀?生:有。

师:有一个字读错了。

生:曾c6ngo师:曾zOng,读得对的呀!生:损。

师:“损”,读“sdn”,不是“yJn”。

好,这也是表示艰难。

师:“移山的阻力”你们发现了吗?阻力在哪里呀?请你说。

生:移山的阻力……师:没发现?来,那位男生。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苴如上石何?师:嗯,你们认为这算不算阻力?生:算。

师:嗯,这个阻力来自于不干事的人,来自于别人,对不对?生:对。

师:“笑而止之”挺有意思,这里又是一个“而”。

(板书:笑而止之)师:也表示顺承吗?生:不是。

师:表什么?生:表修饰。

师:表修饰,嗯,对的。

(板书:修饰)师:可以怎么翻译呢?生:笑着阻止他。

师:好,最后一个是我挖的一个坑,我看看你们会不会上当。

移山的结果是什么?生: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我挖的坑就在这里,“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是不是愚公移山移掉的?生:不是。

师:这不是愚公移山的直接结果,但它是个间接的结果,直接结果在哪里?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曆朔东,一曆雍南。

师:嗯,有没有道理?生:有。

(板书:帝感英诚)师:“感”是什么意思啊?生:感动。

师:感动?生:被感动。

师:对了。

同学们一泄要注意,这是一个被动的用法。

(板书:被感动)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挺不错的。

现在我们把这些省略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吧。

(生自由读)师:读完了吗?愚公移山令天帝都感动了,现在老师来看看你们是否真的也被感动了?(出示PPT:我们在愚公身上看到了:不畏困难的勇气:造福子孙的胸怀:师:我被感动了,因为我在愚公身上读到了不畏困难的勇气。

你看,“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居然有勇气去把它移总。

咱们贵州这里也有“方七百里,髙万仞”的山,叫我去游玩我也怕。

(板书:勇气)师:我们还可以在愚公身上看到他造福子孙的胸怀。

愚公多大年纪了?生:九十。

师:咦?生:将近九十。

师:对,“年且九十”不是“九十”。

这“且”是什么意思啊?生:将近。

师:将近九十,可能八十九,可能八十八,对吧?生:对。

师:在古时候,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奇迹了,但是他还想着要去移山。

这山移走了,路变平坦了,他能享到福吗?生:不能。

师:对,但是他还是要做这个事情。

所以说,“吾与汝毕力平险”,这''汝”有的同学翻译成“我和你们”,这个“与”翻译成“和”好不好?生:不好。

师:翻译成什么才最好?“我同你们” ?生: ...师:“我跟你们” ?生:不对。

师:他在为谁移山啊?生:子孙后代。

师:对,为子孙后代啊!所以这个“与”翻译成哪个最好?生:为。

师:对啊!“我为你们”,这才能体现出一种胸怀。

当然,'‘与”字没有翻译成“为”这个说法,但我们自己心里要明白啊!翻译的时候是“我和你们”,但是他心中想的是“我为你们”。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敬佩的胸怀,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子孙后代。

(板书:胸怀)师:从愚公身上还可能读出很多东四来,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徐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准备一下。

这一次允许大家讨论,你可以把自己的发现跟其他人交流。

边读边交流,或者读完后再交流,都可以。

(学生活动3分55秒)师:好了,我们现在分享一下我们的发现,你还在愚公身上读到了什么?你来。

生:我们在愚公身上发现了乐观的态度。

师:详细一点说说看。

生:他没有从坏处来想,因为他“年且九十”了,他的力气很小,没有年轻人的力气大,但是他为了造福子孙,他没有从坏处来想,而是从好处来想。

他觉得,如果我把这座山移龙了的话,这条路就通了。

师:嗯,你们同意不同意?生:同意。

师:首先她说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乐观太重要了,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左要看到好的积极的一面。

(板书:乐观)师:徐老师要补充问一下,愚公是不是盲目乐观呢?生:不是。

师:不是的。

他能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个问题,他是看得比较长远的。

那么,有了这种长远的眼光,再加上他的乐观,就更好了。

(板书:眼光)师:来,继续来,请你。

生:我还看到他老当益壮的坚韧,因为他的年龄都将近九十岁了,还把自己当作一个年轻人看待,想要把山给搬走,为子孙造福,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态度真的让我们特感动。

师:她说坚韧我是同意的。

但坚韧的表现,我要打一个问号,你们说“坚韧”在哪个地方可以读出来?生:他的坚韧就是表现在“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后而的内容。

师:那是“坚韧”吗?刚刚说了,那体现的是眼光和乐观。

哪个地方体现了“坚韧” ?还是你来说。

生:坚韧是……师:什么叫“坚韧”啊?坚持一件事情,把它做下去,不放弃。

(板书:坚韧)师:请你来说。

生: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解释一下,为什么?生:因为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这体现了他们的辛苦,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家。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非常坚韧。

师:对不对?生:对。

师:是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个句子让我仿佛看到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

愚公带着他的子孙在路上忙忙碌碌地奔忙。

没有坚持,这样长期长久的事情是做不下去的。

继续来。

生:我从他身上看了做事要有恒心,不畏艰难险阻的那种勇气。

师:好的。

“恒心”和“坚韧”是不是一回事?师:对,同义词。

生:我认为愚公他有自己的主见,在面对智叟阻I匕的时候,他坚持了自己的态度,没有任何的改变,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师:说得真好。

我们做事啊,一泄要有主见。

要坚泄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别人嘲讽的话一说, 就打退堂鼓。

(板书:主见)师:好,继续。

生:我觉得愚公有一种苦干实干的精神。

因为原文中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他带着子孙苦干实干为移山作准备。

师:好的。

你读到的是'‘苦干加实干”。

(板书:苦干+实干)师:是的,我尤其欣赏的是他的实干精神。

愚公有了想法以后,是不是天天泡一杯茶跟家里的人吹嘘,我们要移山,山移掉之后是怎样的大好前景?天天吹有用吗?生:没用。

师:他有了想法就立刻行动,这种实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还有吗?来,这位同学。

生: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而对不同的意见要学会以理服人,智叟说他有点不聪明,说他老了以后,就没有行动的能力了,但是他并没有因为智叟的话而自卑,他还是觉得有志者事竟成, 然后以理服人,把智叟说得没有话可以回应。

师:你们同意不同意?生:同意。

师:我倒有一点不同意。

愚公的话是有理的,但是他有没有让智叟“服”呢?生:没有。

师:看不岀来,最后一句话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什么叫"亡以应”呢?生:没有再说话。

师:没有再说话,是不是被说服了?生:没有。

师:也不一宦,也有可能被说服了,也有可能怎么样?生:没有。

师:不屑于回应。

他可能心里会想:这老东西!真是,算了!所以"亡以应”不一立是被说服的。

我们要辩证地去看问题。

那么,你们觉得,智叟有没有被说服呢?生:不一定。

师:不一圧,对呀!我知道是不一迫,你愿意他被说服呢?还是愿意他没有被说服?生:愿意。

师:你们都希望他是被说服的啊?如果智叟被说服了,这个故事中我认为是要加一句话的。

智叟应该是“一日,河曲智叟……” ?生:跳往助之。

师:“跳往助之” ?不能说“跳”,智叟跳不动了,应该是怎么去帮助比较好?生:走。

师:“走而助之”。

注意,这个“走”还是不合适的,在文言中,这个“走”是什么意思?生:跑。

师:"走”就是我们现在的“跑”,智叟跑不动了,智叟如果要去帮助,应该怎么去帮助?生:行。

师:你们这就说对了呀!行呀,古时候的“行”就是现在的?生:走。

师:慢慢地走叫“行”。

你们知道徐老师的网冬叫什么?“吟啸徐行”,什么叫“徐行” ?生:慢师:慢慢地走,不是“跑”。

所以,如果河曲智叟被说服了,要去帮助愚公,那就是河曲智叟?生:行往助之。

师:这就对了,但文中没写。

没写的话,有可能智叟心里想,愚公是不可理喻的,我不跟你烦了,对吧?生:对。

师:这个可能性更大一点,所以我们读文言故事啊,有的时候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你怎么理解,更合适。

好,我刚才忘记板书了呢,这是说愚公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啊?生:以理服人。

师:应该是一种自信比较合适。

(板书:自信)师:好,继续来,还有没有补充的?好,来,请你。

生:我觉得愚公身上有一种领导能力,他可以领导家里的人来一起帮助他移山。

师:其实,这种领导力,我可以把他称作有一种威信、威望。

(板书:威望)师:凭着这种威望,愚公有没有得到众人的拥戴?生:得到了。

师:家人拥戴,还有谁?生:邻居。

师:有邻居家的一个小孩也帮他了。

所以,“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要怎么样啊?生:带着大家一起做。

师:不要一个人硬着头皮去做,要带着大家一起做。

所以,愚公的智葱很值得我们去学习。

还有没有读到什么?文中说“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是不是在蛮干呀?生:不是。

师:是什么呀?生:有智慧。

师:对!有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