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能触碰的教育误区读后感
教师个人教育感悟:请不要触碰底线

教师个人教育感悟:请不要触碰底线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闲聊,谈起他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言语之中流露出不屑与蔑视:“还教书呢,就他给孩子作业本上写的批语,跟蜘蛛爬的一样,还总写错字。
就这样一个老师,下手还特别狠,听我孩子说,昨天把一个学生打伤了,已经住进了医院。
三年级的一个小孩儿,怎么忍心下那么重的手啊!这种老师,真是欠揍!你说我的孩子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老师?”朋友越说越气愤,情绪也激动起来了。
听了这番话,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的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表情凝重,没有说一句话,更没有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辩护什么。
这时候,我只有哑口无言,在残酷的事实面前,我失去了辩解的勇气和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
我的一个同事在学生即将放暑假的时候,跑到陌生的班里(估计和班主任有过沟通),非常亲切地跟学生讲:下学期我就要教大家某某学科了,这个学科难度比较大,不提前准备可能学起来会很吃力,所以老师准备假期里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同学们提前上上课,当然了,要交那么一点点费用,这是为了大家好,希望大家好好考虑,不过完全自愿啊!说得真是入情入理啊。
不过既然是“自愿”,还是有学生没有选择在假期参加补课。
谁也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一脸严肃,郑重其事地宣布:假期里我们已经学过了前四章,因此,我们从第五章开始学习。
这让那些没有参加补课的学生一下子彻底傻了眼。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这位“傻”老师被学生家长告得一塌糊涂,不仅把补课的费用全部退还了学生,而且还背上了行政处分。
在今天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名利至上”的社会现实中,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多少有些见怪不怪了。
在严峻的现状面前,我们每一个教师是不是都该思索一个问题:教师的底线是什么?我曾经读到过一个颇富深意的故事,名字叫《第十九层地狱》:一个杀人犯死后打入十八层地狱,伤心得不得了。
正在伤感之际,忽然听脚底下有人唉声叹气。
杀人犯很吃惊,就问:下面什么人?你住在什么地方?下面的人回答:我是教师,住在地狱的第十九层。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读后感假期,难得有暇,静下心来一口气读完《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抚卷细思,感到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学会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从而经常纠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这也就是说的师生共同成长。
《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
这些事件,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guǎn lǐ、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距离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guǎn lǐ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
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司空见惯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会有所悟、有所省,从而避免因工作中的失误,而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伤害”。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
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
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教师是潜在的动力源,运用社会赞许可以乌枣学生的行为”,“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语言,使我们共享卡罗林博士的智慧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改变自己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的原型策略和技巧,从而得到发展。
读《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有感

读《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有感
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读着这本书我的思维混乱了。
还是让自己冷静下来,细细去品味,去思考吧。
读罢,我便有了一番
见解,人便豁然开朗。
这本书确实不是简单地说理,她通过自身搜集的案
例向读者说明着各种道理,她并没有要求读者认同她的观点,只是她的观
点让人不得不去反思。
就从师爱泛滥和误解新课程理念两个方面说说吧。
我们平时呼吁最多的便是爱的教育,用爱心来俘获学生,我们说每个
学生都是平等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多鼓励夸赞学生,但是这样
的两个案例不得不引发人的思考。
有一个女孩腿有残疾,教师便特别照顾
这个学生,每当她想上厕所时,教师便找另一名女生陪她去,每当学生想
交作业本时,教师便让她的同桌替她代交……教师以为自己对学生有了无
微不至的关心,实际上却伤害了学生。
这份爱,是错爱。
有一名孩子投篮
命中,教师刚好路过,便夸赞他“你真棒,真是个命中高手〞,让老师意
想不到的是,这个孩子低着头转身便走,留在操场上的老师丈二的和尚摸
不着头。
原来老师的夸奖让孩子有了压力,他不敢再去投篮。
这里我想起
了“适度〞这个词语,是呀,爱也要爱的有度。
有了爱不等于有了教育,“一视同仁〞、大力夸赞不一定就有好处。
此时,我回想自己一年的教育
教学情况,我便觉得自己的实践中布着荆棘,有时真得会碰到冷冷的墙壁。
教师触碰教育底线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然而,近期在教育工作中,我触碰了教育底线,对此我深感愧疚和懊悔。
在此,我想通过这篇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敲响警钟。
首先,我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触碰教育底线的严重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然而,在这次事件中,我却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对学生进行了不当的言辞和行为。
这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也伤害了学生的心灵。
我深感愧疚,为自己曾经的错误行为感到痛心疾首。
其次,我要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在教育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追求教学成绩的过程中,我逐渐迷失了教育的初衷,将学生视为达到目标的工具。
这种观念让我在教学中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从而触碰了教育底线。
为了改正自己的错误,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时刻以师德为准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 改进教学方法。
我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成长中收获。
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我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4. 深入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要时常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不再触碰教育底线。
同时,我要积极参与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总之,这次触碰教育底线的事件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以此为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广大教师引以为戒,共同维护教育行业的纯洁和尊严。
教师避免踩雷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然而,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雷区”。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避免踩雷的心得体会。
一、了解学生,尊重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我们要充分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同时,要避免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
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避免过分强调成绩,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言行一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四、关注心理健康,关爱学生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心理素质相对较弱。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问题。
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触及他们的心理防线。
五、加强沟通,增进理解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我们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同时也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沟通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尊重对方的意见,增进彼此的理解。
六、遵守教育法规,规范教学行为教育法规是教师工作的底线,我们要严格遵守教育法规,规范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权利,避免违法行为。
七、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时事热点,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避免踩雷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学生的成长,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读后感

《教员职业生涯十大误区》读后感之青柳念文创作厉群立在短短的寒假里,我读了茅卫东主编的《教员职业生涯十大误区》,深受感触,该书从“有了爱,就有了教导”、“不要科学—可操纵性”、“教死书”、“把讲堂当秀场”、“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有一种迷失叫追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读出自己的思想来”、“这一辈子值不值”、“找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十大误区停止阐述,并引导一旦进入误区后如何尽快地出误区.看了之后对我此后的教导讲授中如何走出自己的误区,或者不再进入误区有很大的帮忙,也希望自己尽快的走出误区,停止正常的讲授工作.由于每一个教员的讲授才能、性格特点、思维形式等多方面的分歧,教员在讲授过程中不免会走入误区,在这本书书中阐述的十大误区中,我们能够会走入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误区,出现讲授偏差时,我们要敢于面临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犯的错误,以最快的速度地走出自己的误区.下面我就以书中的三个误区谈谈自己的想法:误区一:有了爱就有了教导“如果你不爱学生,那末你的教导一开端就失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讲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心,不爱自己的学生,就无法停止正常的讲授工作,或者说你的讲授必定要失败的.教导中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宠爱,而是关系学生,多学生的学习认真负责,因此这种爱必定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认真负责.这使我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学生——宓冬晴.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就发现她学习很有天赋,学习成绩也不错,我感觉她可以自己完成学习,所以对她的一些小缺点就视而不见,一朝一夕我发现她上课很爱做小动作.这也许就是我对她放任的成果,因为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她,这时我才感觉这种爱是宠爱,反而会害了她,于是我找了她停止谈心,指出了她的缺点,之后她上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了.误区二:死教书1、照搬书上内容.上课方法没有创新,一直用自己的老一套.时代在变更,社会在发展,讲授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上课只把课文分析一下,教员问,学生答的这种以教员为主导上课形式太陈旧了.应该把讲堂还给学生,教员在整个讲授过程中起到的是引领的作用.2、题海作战.天天有做不完的作用,特别是到了复习的时候,复习题一大推,也不做归类分析,只是做做做讲讲讲,学生处在题目标海洋里,没有得到系统的复习,成果是累了自己又累了学生,就像大海捞针.这是一些教员的常常使用的复习手段,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讲授效果.误区三:把讲堂当秀场有时许多教员会把讲堂当成自己的秀场,在讲堂上秀自己的一些特长,一讲到底,使得学生没有了展示的机会.这种讲授方法当然知足了一些教员的自我表示的欲望,那下面的学生成了什么呢?那是观众!还有一种做法,认为教员要把讲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讲堂的主体,就让他们自己学习,自由讨论,让学生来说,还有学生讲授生,还有人说,教员可以不讲.于是讲堂就变成了学生的秀场.我感觉任何事情,做过了头都欠好.我们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引领者,教员讲的时候要精讲,能不讲的尽能够的就不讲,学生自己能处理的问题教员不要代以处理,这样的讲授方法毫无疑问是正确合理的.我们应该把讲堂当成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他不克不及属于个人,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质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正的教导者,不是没有失误,也不免会走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因此,我们教员要不竭学习新的教导讲授实际,不竭更新讲授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导.2016.3。
教师权位误区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这份责任让我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然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逐渐认识到教师权位误区的问题,这让我对自身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愿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权位误区体现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偏差。
有些教师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应该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诲。
这种观念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探索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其次,教师权位误区还表现在对权力运用的不当。
有些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过分强调权威,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
这种做法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我认为,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关爱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再次,教师权位误区还体现在对评价体系的过度依赖。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分数,忽视了自己的全面发展。
我认识到,评价学生应该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等多方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克服教师权位误区的几点思考:1. 转变观念,尊重学生。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知识。
2. 合理运用权力,关爱学生。
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去关爱他们。
3. 优化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要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等多方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警惕教师权位误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德师风不妥言行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不妥言行心得体会在教育的征途上,每一位教师都是播种知识、传播文明的使者。
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近期,我不幸目睹了一些师德师风上的不妥言行,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更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我愿以这份心得体会,深刻反思并呼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心智,塑造人格。
当教师的言行出现偏差时,这种塑造就可能发生扭曲。
我曾见过有教师在课堂上对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不当的讽刺和挖苦,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师应当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而非伤害者。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自省,是否每一次的批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出于个人的不良情绪发泄。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些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公正态度。
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的不同错误采取双重标准,对某些学生过于严厉,而对另一些学生则过于宽容。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容易在学生心中埋下不公平的种子,影响他们对正义的认知。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公正成为他们心中的一杆秤。
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我们还应该注重自身的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
有些教师满足于现状,不再追求新知,这种停滞不前的态度也是不妥的。
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榜样,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
我们要以身作则,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步。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也是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
有些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态度生硬,缺乏同理心,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家长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伙伴,只有通过有效沟通,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提升沟通技巧,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感受,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谋划策。
师德师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位有悟性的老师
——读《教师不能触碰的教育误区》后有感
韩鲜当老师要有悟性!这是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这群年轻人所说的一句话。
那时候我一直不能明白这句话的深意,如今在寒假里我读着《教师不能触碰的教育误区》,再结合着自己和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心里为之一颤!
对于如何当老师,又如何成为一位受学生、家长、学校欢迎的老师,这似乎是一个每个教师,甚至是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的话题。
但人人能谈,未必人人都能谈出门道来;能谈出门道,未必能切近实际。
读完《教师不能触碰的教育误区》,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做一位有悟性的年轻老师。
“悟性”两个字,范围可以很广,广到可以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也可以很小,小到秋毫之末,九牛一毛!用到年轻教师身上,我觉得可以用到学习、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交流等方面。
先说学习。
简单的说,一方面包括向身边的有经验老师和同事,甚至是学生身上学习,另一方面包括多看书、看报、上网向距离我们较远的但是拥有更先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人事物学习。
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老实说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从教2年来,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一些朋友总是在无意间犯着这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我更加认识到学习以及做一个有悟性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有些教育误区我们知道了,学习了,思考了,铭记在心里就能用它的理论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践行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能更好的避免重蹈覆辙。
作为教师,要合理把握好教育的边界,不随意触碰教育的误区。
在本书中作者以案例的形式谈到了教育的十大误区,虽然很多例子是小学的,但是我认为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作者谈到的误区一:师爱泛滥——对待学生无原则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刚刚从大学校园踏出来,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小,没有代沟,所以更容易跟学生亲近,但是往往没有把握好度,就容易起好心办坏事,错把关爱变成溺爱。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教师更要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
己的爱。
但是,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学生过分娇纵。
溺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
误区二:甘当教书匠——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成为教学的旁观者,相反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要有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妙,学生的主体作用越能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才会真正确立下来。
误区三:课堂“一言堂”——剥夺学生的参与权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舞台,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地方。
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把上课当成唱“独角戏”,而剥夺学生的自主参与权。
切记:教师的“讲”始终是手段,而学生的“学”才是最终目的。
误区四:以偏概全——重分数,轻素质
记得有一句话:什么是垃圾?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宝藏!我认为这句话用到教育上折射出的道理就是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我们教师要全面看待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误区五:评价一元化——不能发展地看待学生
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和长处,教师要慧眼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的长处给予褒扬性评价,对学生的弱点要低调的帮助使其改进,使每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扬长避短,真正成长为有个性和特长的人。
误区六:鹦鹉学舌——教学缺乏新意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教学过程中创新精神非常重要。
很多好的东西可以学习,但是不能完全复制。
在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东西,教学方式也要适合自己的个性,切不可盲目照搬。
误区七: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
题海战术不但是加重学生负担,也是在泯灭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多下功夫,做到精而巧具有代表性。
误区八:提问过多——教学效果低下
这个误区也是我们容易进的,尤其是年轻教师。
教学过程中提问不能过多,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这更有利于促进我们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
误区九:以己观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一个“问题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与呵护下,走出了泥潭,冲破了阴霾,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幸福感。
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也因此而精彩。
误区十:严师出高徒——体罚学生,扼杀灵性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教师也要多理解,不要冲动,以说服教育,以德服人,切不可体罚学生和变相体罚学生。
这一点这些年踢得比较多,案例也较多,大家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我觉得还是不容易犯的。
学习本书引起了我无尽的反思,也给了我无尽的启发,使我悟出了很多道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生活仍在继续,教育仍在前行,做一个有悟性的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