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型软米种质资源遗传差异及其与杂种产量优势关系研究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是一种备受青睐的水稻品种,因其独特的香味和柔软的口感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在过去几年里,科学家们对香软米水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其生产和品质。
本文将从品种选育、生长环境、品质特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介绍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一、品种选育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香软米水稻的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他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了一系列具有良好品质和高产性的香软米品种。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也得以提高香软米水稻的抗病性和耐逆性。
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香软米水稻的生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生长环境
香软米水稻的生长环境对其生长发育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适合香软米水稻生长的环境是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科学家们也在探索适应不同生长环境的香软米水稻品种,以扩大其适应范围,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品质特性
香软米水稻的香味和口感是其最重要的品质特性。
科研人员对香软米水稻的香气物质和风味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香气形成的关键酶和代谢途径。
他们也在探索提高香软米水稻口感和咀嚼感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其食用品质。
四、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方面,科学家们积极推广香软米水稻的种植技术,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他们结合现代农业技术,优化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提高水稻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率。
他们也在探索环保型的水稻栽培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研究

的理想材料 ; 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是 : 高、 株 剑叶宽、 千粒重、 每穗总粒数、 生育期、 全 有效穗 、 株产量 、 长、 单 穗 结实率 、 剑叶长和 每
穗实粒数。
关键词 : 香型软米; 种质资源; 主要农 艺性状 ; 配合力 ; 遗传力 中图分 类号 : l. S 1 5 2 文献标识码 : A
香 型 软 米水 稻 种质 资源 主 要农 艺 性 状 配合 力及 遗传 力研 究
罗 龙 李存龙h , , 李 俊2 陶永宏 杨 芬 玉尖章2 , , , ,韦永贵 罗天刚 , , 卢光辉
(. 1文山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云南 文山 630 ;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6002 . 云南 景洪 660 610)
摘 要: 选用来 自5个不同地 方香型软米水稻 品种和 自主选育的 6 个香型软米保持系材料 , 按照 N I CI交配设计 , 对其 F 代 l 个 l 1
主要经济性状作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 明, 除剑 叶长、 每穗实粒数和 结实率的基 因加性 效应不 明显, 剑叶宽和每 穗 总粒 数 的非加性效应不显著外 , 其余性状受加性和非加 性效应达 显著或极 显著 水平; 亲本加性效 应对每穗 总粒数、 叶宽、 剑 株高、 千粒 重 和有效穗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而每穗 实粒数、 实率、 结 单株产量、 穗长和剑 叶长 的性状 表达主要 受非加性效应 控制 , 生育期则 受 全 来 自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影响; 除有效穗 、 每穗总粒数和剑叶宽 的性状表达 主要受保持材 料影响外 , 其余 多数性状 主要 受地 方香型软米资源控制; 八宝谷、 豪木允、 豪木 吕和文香 2 B的大多数性状具有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 , 能是 转育优 质杂交水稻 亲本 5 可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香软米是一种具有特殊香气和口感的米种,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消费需求。
近年来,人们对香软米的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
研究人员对香软米的遗传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了一些与香气和口感相关的关键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了控制芳香化学物质合成的基因,这对香软米的香气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还发现了控制糊化程度和米粒软硬度的基因,这有助于增强香软米的口感和风味。
研究人员在香软米的耐逆性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们发现,香软米相较于普通米种在干旱、高温和病虫害等逆境下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香软米的抗逆基因,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具抗逆性的耐逆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研究人员还在香软米的品质改良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他们通过调控栽培管理措施和改良种植技术,成功地提高了香软米的风味和品质。
通过合理的浇灌管理和施肥技术,可以提高香软米的香气和口感。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种植环境的调控和稻谷贮藏技术的改进,有效地减少了香软米的脆性和裂粒现象。
研究人员还在香软米的种质资源挖掘和保护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他们对不同地区的香软米资源进行了调查和鉴定,保存了大量的香软米种质资源。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进行分析,研究人员为未来的种质改良工作提供了宝贵的遗传信息和参考依据。
香软米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对香软米的基因和基因组进行研究,探索其香气和口感形成的分子机制。
要加强对香软米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为其品质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和技术支持。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香软米是指具有丰富香味和特殊口感的高品质大米。
与传统大米相比,香软米有着更优异的口感和独特的品质特点。
近年来,随着对高品质大米需求的增加,香软米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文将从基因、生理、化学和加工等多方面介绍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基因方面,香软米水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影响其香、软等品质特点的基因。
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品质特点受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影响。
其中,OsBADH2基因是影响香味的关键基因。
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提高了OsBADH2基因的表达水平,使得转基因水稻拥有更丰富的香气。
此外,OsSAP基因、OsGAD2基因等也与香、软等品质相关,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香软米水稻品质形成的机理,从而更好地引导优化水稻的育种。
生理方面,香软米水稻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光合作用、生长调节、物质运输等方面。
其中,光合作用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稻会产生大量的糖类物质,这些物质也是影响香、软等品质特点的重要物质基础。
因此,研究如何优化水稻光合作用对于提高香软米水稻品质至关重要。
此外,生长素、赤霉素等激素也对植物生长发育及香软米水稻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者通过分析这些激素对植物的调节作用,也可以为育种提供有效的参考。
化学方面,香软米水稻的研究主要涉及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香软米水稻具有比传统大米更高的氨基酸含量和更低的淀粉含量。
此外,香软米所含的多糖物质也是影响其软绵度等品质特点的关键。
针对这些物质,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条件下水稻的组成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发现不同因素对于水稻品质的影响有所差异。
这些研究为设计更优化的育种和加工方案提供了基础支持。
加工方面,香软米的研究主要关注其不同加工方法对品质的影响。
在品质特点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炊后软、香是衡量香软米水稻品质的重要标准。
因此,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加工方法下米饭的软硬度、香气、口感等指标的差异,寻找最佳加工方案。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作者:于梅梅陶权丹华杰王时超计文刘岩刘康伟张建祥于恒秀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促使科学家们对于我国香稻和软米资源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水稻香味基因和软米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开发了一系列的功能标记应用于香软米品种培育。
本文在了解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香味基因、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软米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及香软米水稻品种培育的研究进展,并对基因编辑技术在香软米水稻培育的应用前景作综述。
关键词:水稻;香味基因;软米;食味品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511.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10-0011-05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一直以来,我国育种家注重提高水稻产量,而对于品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了水稻的种植推广和商品价值,所以优质的水稻品种不仅要丰产,而且加工成的稻米外观要好看,具有较好的口感和食味。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香味基因以及软米相关基因研究取得的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优质香软米水稻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稻米香味基因研究进展香味是稻米的重要食味品质性状之一。
因此,稻米香味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国内外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稻米香味化学组分进行了研究,可能由于所选材料、品种来源和地域条件的不同,结果也不一致[1]。
Yajima等的研究表明,香米中挥发性化合物约含有114种[2]。
Buttery等以无香味品种Long、Texars、Grain和Calrose为对照,测定了Malagkit、Basmati370、Hieri和Sungsong等8个香稻品种,发现香稻糙米和精米的蒸馏挥发物2-乙酰基-1-吡咯啉的含量是对照品种的5~10倍,同时发现8个香稻品种的稻米香味强弱排序结果与其含有2-乙酰基-1-吡咯啉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得出稻米香味形成的主要成分为2-乙酰基-1-吡咯啉的結论[3],后来这一结果得到了许多学者研究结果的支持。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

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香软米是一种优质水稻,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近年来,对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涉及到育种技术、栽培管理、品质分析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香软米水稻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育种技术是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关键,也是香软米水稻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优质的香软米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在产量、抗病性和品质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为香软米水稻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育种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到了对香软米水稻的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香软米水稻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组结构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品质形成的机制,为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二、栽培管理的研究进展栽培管理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围绕香软米水稻的栽培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生长调控等方面。
在水肥管理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进行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对比试验,确定了最佳的施肥方案,使得香软米水稻在养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技术,成功解决了一些常见病虫害对香软米水稻的危害,保证了水稻的健康生长和稳定产量。
在生长调控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和田间管理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香软米水稻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三、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水稻品质是香软米水稻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香软米水稻的感官评价和理化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品质形成的机制和关键因素。
在感官评价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香软米水稻的风味、口感等特征进行评价,发现了一些影响香软米水稻品质的重要因素。
例如水稻的稻米形态、颜色、气味等特征,都对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控,成功培育出了更好的香软米水稻品种。
杂交香稻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杂交香稻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张涛;韩磊;徐建第;蒋开锋;吴先军;汪旭东;郑家奎【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6(039)004【摘要】[目的]研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SR标记检测R527等恢复系与泸香90A等不育系间的遗传距离,并分析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间的相关性.[结果]杂交香稻亲本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性状及其各构成因素杂种优势间的相关系数偏小(-0.257~0.292),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所选用的杂交水稻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大小并不能反映杂种优势;所选用的SSR标记不能预测水稻产量杂种优势,利用分子标记遗传距离来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总页数】5页(P831-835)【作者】张涛;韩磊;徐建第;蒋开锋;吴先军;汪旭东;郑家奎【作者单位】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 64600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 611130;西南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 611130;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 64600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611130;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温江 611130;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相关文献】1.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J], 唐文武;吴秀兰;黄英金2.杂交稻亲本间成穗率QTL-SSR遗传距离与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的关系 [J], 黄永相;刘永柱;郭建夫;王慧;陈志强3.高粱杂交种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及杂种产量关系研究 [J], 陈悦;曹嘉颖4.杂交稻特殊配合力与杂种优势、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 [J], 倪先林;张涛;蒋开锋;杨莉;杨乾华;曹应江;文春阳;郑家奎5.肉牛杂交亲本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 [J], 左福元;王玲;刘昌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粳型香软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

Vo L28 N 3
西
南
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业
学
报
S o u t h w e s t Ch i n a J o u ma l 0 f A g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文章 编号 : 1 0 0 1 —4 8 2 9 ( 2 0 1 5 ) 0 3— 0 9 5 7一 o 5
摘 要: 针对云南高原梗稻 区优质米育种面临海拔高、 夏季雨水 多、 气温低 , 特别是 灌浆期 气温不足等 难点 , 开展 了特色粳 型软米
( 香软米) 育种。文章对云南近年选育的梗型软米( 香软米) 品种进行 了产量和 品质特性分 析。软米和粳 米在碾 磨 品质指标上 没 有差异 , 差异 主要表现在理化指标上 , 软米 的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 于粳米。 蛋 白质含量和胶稠度极 显著高于粳 米, 碱 消值差 异不 显著。软米味度值 显著高 于粳米 。软米 的 R V A淀粉谱特 性优于粳 米, 表现 出最 高黏度 较高, 最低 黏度 较低 。 崩解值 较高 , 最终 黏 度较低 , 消减值较低 , 到达 最高黏度 时间较短 , 两者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产 量及其构 成因子分析表 明 , 产量 与高产对 照品种 比 还有 一定差 距, 影响产 量提 高的因子是分蘖 弱、 穗 总粒数少和千粒重偏低 。针对试验结果 , 对改 良云 南梗型软 米 品质 和产量 途径
( 1 . 江城县农业 和科学技术局 , 云南 江城 6 6 5 9 0 0 ; 2 . 元江县农业技术 推广站 , 云南 元江 6 5 3 3 0 0 ; 3 . 保 山市 隆阳区农业技术 推广
站, 云南 保 山 6 7 8 0 0 0 ; 4 . 云南 省农业科 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 5 0 2 0 5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u i so n tc Die st n t l t n h p wi t d e n Ge e i v r iy a d IsRea i s i t o h
H e e o i fYil n Ar m a i nd S f t r ss o ed i o tc a o t础 c e
a rn mi h rc e g i o c c a a t m,t efrtp n i a o o n n gt e s  ̄n n mb r n a il r i s h e o d Wa h  ̄ wt e o h s r c p lc mp e t i i wa r i u e d p n c eS n ,t e sc n St e g h a a h p r d,t et i s i h h r wa d s i a r nwe g t n dt ett l o ti u i n r t ih 。a h oa n rb t a ew鹅 8 0 c o 2. 6% .By cu t ra ay i 。alt er s u c o n n e a c ln n d s mel c lv rei s l se n l ss l h e o r e f mit n e i ea o s n o a a i t e fie n o t e f tc u t r al i t h r l se ,Ba a g n o x n we l s i e 8 t e s c n d t i l se e a ae y tWa o c u e h tt e g - d i s b o a d Ha mu u r ca s d a h e o d a h r cu t rs p r t l .I g c n l d d t a h e n e i f n d n tc d sa c ewe n lc l l s u e d ma n e a c i e,p r n a rd c o fe c a ei d t e ye d d f r n ewe n p r n f ei it n e b t e o a ' r 8 a i t n n e l e e o n n a e tlp o u t n o h v r t a h il i e e c b t e a e to i a i e n s e
Ab t a t Usn l r ma c s f c n l d n r m i ee tpa e n r m ef s rl n t b e ma n e a c i e 8 ma e a s h sr c : i g l a o t o tr e i c u i g 5 fo d f r n l c s a d 6 fo s l- ti e a d sa l i tn i i e n e l s a t 种 质 资 源 遗传 差 异 及 其 与 杂 种 产 量 优 势 关 系研 究
李存龙 , 龙 , 罗 杨 芬 , 陶永宏 , 韦永贵 , 罗天刚 , 卢光辉
( 云南省文山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 云南 文 山 6 3 0 6 00) 摘 要: 本研 究选用来 自不 同地方 的5个香 型软米水稻和 自育稳定 的6个香型软 米保持 系作材料 , 对其 l 1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差
21 0 0年 2 3卷 4期
V0 3 L2 No 4 .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S uh s iaJ un lo o twetChn o ra fA c l rlS in e ut a ce cs u
文 章 编 号 :0 1— 89 2 1 )4—10 0 10 4 2 (0 0 0 0 3— 6
L u —o g。LUO o g 1C n ln L n ,YANG e F n。TAO Yo gh n n — o g,W EIYo gg i U0 in gn n —u ,L Ta —a g,LU Gu n -u a gh i
( u nnWesa ntueo c l r c n e,Y na nhn63 0 C ia Y n a nhnIstt f i A ut a Si cs u nnWesa 6 0 0,hn ) ul e
异性 、 主成分和聚 类分析 , 究不 同来源香型软 米间的遗传差异及其 对杂种 F 研 产量 的影响。结果表 明, 香型软米遗 传基础 丰富 , 不同品种 的香 型软米 间遗传差异显著 , 地方香型软米资源比保持 系间的遗传差异 显著 , 1个性状主成分分 析, l 第一主成分是 穗粒
数和穗 实粒数 , 第二主成分是全 生育期 , 第三主成分是 千粒重 , 累计 贡献 率达 8 . 6% ; 20 通过 聚类分析 , 所有 保持 系资源和部分 地 方品种 资源 归为第 一类, 宝谷和豪木允分别归为第;类和 第三 类; 方资源与保 持 系材料 间的遗传 距离与杂种 F 产量优 势相 八 地 ,
df r n e。p n ia o o e ta dcutra ayi fte1 gio cc aa tr rmai o iewe are u ,a dteg n tcd - iee c i r cp c mp n n n lse n lsso 1a r mi h rceso ao t s frc r c rid o t n h e ei i l h n f c t e v ri rma csf rc rm ie n 0 I ̄ n srlt nhp t h il fFlh b d gfrh rsu i . h e ut so d ta est o ao t o iefo df r t8U' Sa d i ai si oteyed o yf i t e O te o y r swa te tde T er ls h we t i u d s h teao t of rc a at e ei a k ru d,a dsg i cn e ei ie i xse i ie e t ait so rmai o rc n d h r mai cs t i h d we h g n t b c go n n inf a tg n t dv r t e it ndf n n rei f ao t sf i e,a e l c i c sy d v e c t
关不 密切 ; 品种 问各亲本产量及其亲本产量差异与杂种 F l产量优势相关不太 显著。 同时还进一步讨论在水 稻优质育种 中如何 利
用 品质优异 的香 型软米资源 , 杂交亲本遗传差异与杂种 F 产量优势的相关性 以及杂交水稻亲本遗传差异 与优质杂交水稻 亲本选 ,
配及其 改良方法 的利用等 问题。 关键词 : 味软米 ;种质资源;遗传差异 ;杂种优势;相关性 香
ta n t ie i n lc lv reisWa infc tta a n vreiso itn c ie nt epiep o o e ta ayi f1 h tg ei dv r t i oa ait g sg i a h n t ti ait mane a eln .I h r ia c mp n n n sso e c sy e in h e f n n l 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