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模型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阴阳离子共同 构成物质
阴、阳离子
所带电 性情况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显电性
联
分子可以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原子
系
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在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中,质子数、 中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中哪些发生了 改变?哪些没有?
质子数、中子数、 核电荷数没有发生 改变,核外电子数 发生了改变。
修正和完善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分层理论
电子只能在特定的轨道上运动
丹麦科学家玻尔
完善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 枣糕或西瓜模型
卢瑟福 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 分层模型
从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看,一个模型 的建立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建立模型需要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 使它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说明:现在原子模型还在不断修正, 比玻尔的模型又有了很大的改进。)
下图中代表离子的是( D )
(说明:圆圈内数字代表质子数,“+”表 示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黑点代表核外电子)
(1)A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 _8__个中子。 (2)B原子核中有 _8__个质子,__9_个中子。 (3)C原子核中有_8__个质子,_1__0_个中子。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20
核外电子数 1 2 6 7 8 13 16
17
读表:从下表中你能获得哪些规律?
针对原子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与中子数没有必然的联系
✓ 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带正电 1.6726×10-27kg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要点详解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
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

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
电的电子。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 物质。
西瓜模型
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 其中。
意义:电子是一种带负电、有一定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各种原子之中。
A A.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原子呈电中性
9、填表。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 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意义:修正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认识到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4、波尔原子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氦原子结构 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
碳原子结构
根据科学家们的测定: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 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氧原子的核 电荷数为8。
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为一个电子的1836倍,故电子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核所带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
质子数
电子数
5、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_______,发现原子里有卢电瑟子福的科学家是________。 汤姆生
6、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 ) A.汤姆生 B. 卢瑟福 C. 道尔顿 D. 玻尔 C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汤姆生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
3.核式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
4.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即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20 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建立了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即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时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地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巩固基础1、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C、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D、α粒子会激发盒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2、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C.电子D中子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问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①②③ B. ③②①C.②③①D. ①③②4、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来校正模型。
其中提出“分层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 B.卢瑟福C.波尔D道尔顿二、原子核内的秘密(质子、中子、电子)1.原子的结构(1)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结构模型电子排布

03
副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等于 族序数加1。
04 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与影 响
对化学键的影响
共价键
01
电子的排布决定了原子间形成共价键的性质,共价键的形成与
电子云的交叠有关。
离子键
02
电子的排布也影响离子键的形成,当电子完全转移时,形成离
子键。
金属键
03
在金属晶体中,电子的流动性决定了金属键的性质,这种流动
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理。
主族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 数不超过18个,次外层电子
数等于族序数加2。
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等于价电子数,价电子数等于
族序数。
副族元素的电子排布
01
副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 超过18个。
02
副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填充顺序 为(n-2)f、(n-1)d、ns等能级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 理。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集中 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电子
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其数量与元素的化学性
质密切相关。
能级
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能 量高低不同,这些不同 的能量状态称为能级。
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内以一定的 概率分布,这种概率分
布区域称为电子云。
02 电子排布规则
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原子结构模型中的基本原 理之一,它指出在任何一个原子中不可能存 在两个或更多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量子状 态。
量子力学模型
量子力学模型是描述微观粒子运 动规律的理论框架,它解决了经
典力学无法解释的微观现象。
量子力学模型中,电子在原子中 的运动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 而电子排布则由电子云密度分布
第13.2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第十三章原子结构13.2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目标导航一、原子的“枣糕模型”汤姆孙的“枣糕模型”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 实验装置2. 实验结果:①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沿原方向前进;②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个别甚至被弹回。
实验解释: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偏转,是需要很强的相互作用力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电荷集中到很小的核上。
又因为绝大部分α粒子不发生偏转,说明原子内部很空的。
能量变化: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α粒子在碰撞过程中,原子核对α粒子先做负功后做正功,α粒子电视能先增大后减小,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例1.(多选)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包含的内容有()A.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B.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C.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它的全部体积上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原子核旋转答案:ABD解析: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几乎全部质量和所有的正电荷,电子在核外绕原子核旋转。
例2.如图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B、C、D四个位置时,关于观察到的现象,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A.放在C位置时屏上观察不到闪光B.放在D位置时屏上能观察到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C.相同时间内放在A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少D.相同时间内放在B位置时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比放在A位置时多答案:B解析:AB.放在C、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
说明极少数α粒子有较大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且质量大,故A错误,B正确;C.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说明大多数α粒子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内部很空旷,故C错误;D.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比放在A位置时少,说明较少α粒子发生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故D错误。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

的物质。
实验现象:燃烧后瓶内出现了白烟,冷却后变成了白色
固体——食盐。
带电的原子——离子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 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 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 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中性的氯化钠。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质子、中子和电子
电子是带负电的,我们常常把一个电子所带 的电荷量大小叫做一个单位的电荷。
根据科学家的测定:中子是不带电的;一个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与一个电子所带的电 荷等量异号)。
如氧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 8 个单位的正电荷(即 +8 )。
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如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 。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碳原子的结构
碳原子有 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氧原子的结构
氧原子有 8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 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
掀开原子核的秘密
铁原子的结构
铁原子有 26 个核外电子,它的原子核含有26 个质子和 30 个中子。
分析下表:在一个原子中哪些项目的数目总是 相等的?
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它们的质子数、 电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我们把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 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8个质子 8个中子
A
8个质子 9个中子
B
8个质子 10个中 子
C
上面三种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的同位素原子
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拓展
为什么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n=4
n=3 n=2 n=1
吸收能量
辐射能量
电子从一个电子 层跃迁到另一个电 子层时,吸收或释 放一定的能量,就 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波长的光, 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贡献
玻尔的核外电子分层排 布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 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 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阐明了原子光谱源于核 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 道之间的跃迁,而电子 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 子化(不连续)的。
(3)电子云:描述电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大小的图 形.
知识小结:
1.原子轨道:量子力学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描述原子轨道的量子数是:n、l、m.
2.描述电子运动的量子数是:n、l、m 、ms. 3.n、l、m 、ms的取值与原子轨道数,可容纳的电子数 的关系: 每层的能级数=电子层数(n) 每层的轨道数=电子层数的平方(n2)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电子层数的平方(2n2)
D
例3.下列各电子层,不包含d能级的是( CD
A.N电子层
)。
B. M电子层 C. L电子层 D. K电子层
例4.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C )。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例5.以下各能级能否存在?如果能存在,各包含 多少轨道?(1)2s (2)2d (3)4p(4)5d 答:(1)2s存在,轨道数为1 (2)2d不能存在 (3)4p存在,轨道数为3 (4)5d存在,轨道数为5
第一节 原子结构模型
LXY
2015.06.25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电子云模型)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一、氢原子光谱
(1)光谱定义:人们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 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即得到光谱。
(2)光谱分类:
a.连续光谱(如太阳光):
各种波长,且波长差别极小不能分辨
m只可以取0,即s能级只有1个轨道。 m可以取0, ±1,即p能级有3个轨道。
n 、 l 、m 定,
原子轨道就确定了.
练习:找出下列条件下原子轨道的数目 A.n=1 1 1s
B. n=2
4
2s 2px 2py 2pz
C. n=3 9
规律: 每层的轨道数=电子层数的平方(n2)
④自旋量子数ms:描述在能量完全相同时电子 运动的特殊状态(简称为电子自旋状态). 处于同轨道上的电子的自旋状态只有两种 . 分别用ms =+1/2(通常用符号↑表示). ms= -1/2 (通常用符号↓表示).
(2)四个量子数
①主量子数n: 描述电子离核的远近. n取值为正整数1,2,3,4,5,6… 对应符号为 K,L,M,N,O,P…
n所表示的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也称能层。 练习:下列各层电子能量的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A. M层 B . K层
C . N层
D . L层
②角量子数l :描述原子轨道的形状.
一、氢原子光谱
(1)光谱定义:人们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 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即得到所谓的光谱。
(2)光谱分类:
特定波长、且彼此分离
b.线状光谱
(3)氢原子光谱
连续?线状?
理论推断: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经典电磁学
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 会自动释放出连续的能量
连续光谱
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 氢原子光谱不是连续光谱,而是线状光谱。
巩固练习
1、关于“电子云”的描述中,正确的是D A、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B、一个小黑点代表电子在此出现过一次
C、电子云是带正电的云雾
D、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 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巩固练习
2、下面关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D ) A、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 个假设)。 (1) 原子中的电子在 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
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
且不辐射能量;
(2)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能量,而且能 量是量子化的(即不连续),轨道能量依n值(1、2、 3、···)的增大而升高,n称为量子数。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 个轨道(能量为Ej)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 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 形成了光谱。
l取值为:
0,1,2,3… (n-1).共n个数值.
对应符号为: s, p, d, f…. (1) n和l一起决定原子轨道的能量,称为能级。如: 2s,2p,3p等。 它们的能量相同.
(2)若两个电子的n、 l 相同,表示它们处于同一能级, (3)对于某一电子层n,能级数目 = 对应电子层数n
练习:找出下列条件下能级的数目,并写出其能级的
这些问题用玻尔的原子模型无法解释.
怎样描述原子中某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呢? 第2课时
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本节课的关键词:
(1)原子轨道 (2)主量子数 角量子数 磁量子数 n l m
自旋磁量子数 ms
(3)电子云
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
(1)原子轨道
量子力学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称为原子轨道 . 每个原子轨道可由三个只能取整数的 量子数n、 l 、m共同描述.
符号
A. n=1 1 1s C. n=3 3 3s 3p 3d 规律:每层的能级数目 = B. n=2 2 2s 2p
D. n=4 4
4s 4p
4d 4f
对应的电子层数n
③磁量子数m:决定原子轨道数以及各原子轨道的能量状态。 m可以取0、±1、±2 如l =0, 如l =1, … ±l共(2l +1)个数值.
归纳:量子数和原子轨道的关系 n l m 原子轨道 符号 ms 取值
±1/2 ±1/2 ±1/2 ±1/2 ±1/2
取值 符号 取值 符号 取值 1 2 K L 0 s 0
1s
2s 2px 2py 2pz
0
1 0,±1 0 1 0,±1 2
s
p s p
0
0
3s 3px 3py 3pz
3
M
d
±1/2 3d 3d 3d xy yz xz 0, ±1 3dx2-y2 3dz2 ±2
例6.写出下列各组量子数表示的原子轨道的符号。 (1)n=2,l = 1 (2)n=4,l = 0 (3)n=5,l = 2
2p 4s 5d
例7.下列几组量子数能够同时存在的是 ( )。
A
A. 3、2、 2、 -1/2
B. 3、0、-1、+1/2
C. 2、2、 2、 2
D. 1、0、 0、 0
不足
波尔只引入一个量 子数能比较好地 解释了氢原子线状 光谱产生的原因; 但复杂的光谱解释 不了。
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
原子光谱带来的疑问?
①钠原子光谱在n=3到n=4之间会产生两(多)条谱线.
②氢原子光谱在n=1到n=2之间谱线实际上是两条靠
得非常近的谱线.
③在磁场中所有原子光谱可能会分裂成多条谱线.
B、所有电子在同一区域里运动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D、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典题解悟】
例1.在以下轨道中,具有球对称性的是( )
A. 1s
B. 2px
C. 2py
D. 2pz
A
例2.能够确定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量子数 组合为( ) A. n、l C. n、l、m B. n、l、ms D. n、l、m、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