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杨汉春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胸膜炎 腹膜炎 心包炎 关节炎(腕关节、跗关节) 脑膜炎
4、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减
5、治疗
抗菌素对发病猪群的 治疗效果较差、治疗 剂量应大 较敏感的抗菌素: 青霉素 阿莫西林 头孢类 庆大霉素 状观霉素 磺胺
少应激因素 控制其它呼吸道疾 病发感染和发生 药物预防 疫苗免疫接种
发流行,并出现PDNS发病猪群
死亡率达20%-30%
3.4 临床症状
猪只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 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 淋巴结明显的肿大 腹泻 皮肤苍白、贫血
黄疸
上述症状可以单独或联合出
现
猪 只 消 瘦
猪只表现出黄疸症状
较少见的症状
咳嗽 发热
胃溃疡
猪群中,发病率4%--25%,病死率5%10%
并发或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使死亡率大大增 加,死亡率可达25%以上。 副猪嗜血杆菌是最常见的继发感染细菌 各种环境因素如拥挤、空气污浊、各种年龄的
猪混养、卫生条件差及其它各种应激因素可加
重病情
在疾病流行感染过的猪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会降低
3.2 国外流行情况
病变通常出现在猪的后腿、腹部,也可
扩散至全身 感染轻的猪可自行康复 感染严重的猪可表现出跛行、发热、厌 食、体重下降 皮肤继发感染可化脓、溃烂 肾脏肿胀、苍白、有出血性瘀斑,呈斑 驳状
皮炎,皮肤上有褐色斑点
肾脏肿大,斑点
谢 谢!
六、副猪嗜血杆菌病 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Glasser氏病
肺炎,有出血点
3、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 (PMWS)
流行特点 国外流行情况
目前国内的现状
有些养猪人自己,是导致蓝耳肆虐罪魁祸首

有些养猪人自己,是导致蓝耳肆虐的罪魁祸首!当下,中国养猪业处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我们收获了丰硕的养猪技术和成果之时,复杂的猪病防控形势让养猪人十分头疼。
猪越来越难养?病越来越难防?是很多养猪人共同的心声。
老病新发、新病不断、多重混合感染,继发病影响加剧、病原变异,免疫抑制等因素不容忽视是新时期下猪病防控工作体现出的新特点!《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对猪病综合、全面防控也给出了相应的计划和措施。
那么,在如此复杂的疫病形势下,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来保障自己的养殖效益呢?不要慌,且听国内著名猪病防控专家-中国农大杨汉春教授教来帮助大家在猪病防控中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蓝耳病蓝耳病自进入中国以来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当下对我国养猪业危害最大、防控最棘手、疫病防控中最重要的疾病!应该位居猪场疫病首位!猪场若出现母猪繁殖障碍、育肥生长猪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生继发感染,那么这个猪场一定会有蓝耳病毒的存在!而在仔猪方面,发病率达到20%-30%,死亡率8%-10%,并伴随有轻微呼吸道症状,这时就需要引起养猪人高度关注!蓝耳发病虽然十分普遍,但不该成为猪群常在性动物疫病。
当下我们面临的现状是规模化场蓝耳阴性率仅仅1%!究其原因,毒株多样性引发的疫苗使用无序,实在是蓝耳防控效果不佳的罪魁祸首!毒株本就让养殖户无从下手,而蓝耳毒株之间的演化重组又更是为防控带来困难,毒株重组以后毒力更强!在毒株重组发方面,新近发现并引发重视的NADC30-like毒株表现更甚!国内猪场一刀切式的免疫实在是不敢恭维,因为现在使用的蓝耳减毒活苗毒力返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竟然有猪场给种公猪免疫蓝耳活苗,殊不知种公猪是不能免疫蓝耳活苗的!盲目增加免疫频次和剂量也是对猪群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免疫防控上,建议针对高致病性蓝耳发病场,综合防控还是要从生物安全保障入手,坚决禁止野毒进入,做好引种控制,禁止阳性猪进入猪场并确保公猪精液不带毒,采用全进全出的两点式生产是比较好的,最理想是三点式生产。
热点:杨汉春、何启盖谈伪狂犬病防控

热点:杨汉春、何启盖谈伪狂犬病防控今年伪狂犬病在河北、河南、湖北等地的一些猪场暴发流行,发病猪场损失大。
在生物制品中,伪狂犬疫苗是开发得相对成熟的病毒性疫苗。
近几年来的疫情稳定,也证明伪狂犬疫苗的有效性。
为何伪狂犬疾病又再度暴发?是病毒的变异,还是疫苗免疫出现问题?农财宝典记者采访业内权威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杨汉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何启盖,为读者分析如何防控伪狂犬疾病。
农财宝典:对伪狂犬病,我国有基因缺失疫苗;近年来不但很多猪场控制得好,而且净化的场也不少。
为何今年伪狂犬疾病会如此扰乱猪场?杨汉春:伪狂犬病在我国的再度流行和发生确实有些令人费解,疫苗免疫猪群发病,从流行病学上也无法解释。
综合分析,原因不外乎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伪狂犬病毒的毒力增强的新流行毒株(“超强毒株”),尽管伪狂犬病毒属DNA病毒,变异不应该如此大,但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也是DNA病毒,就有超强毒株,因此出现伪狂犬病毒超强毒株也不是没有可能,但这需要科学证据,需要做更多的相关研究,包括伪狂犬病毒的变异分析与毒力检测;二是一些因素会影响伪狂犬疫苗的免疫效果,如猪群的免疫抑制,会影响猪群的免疫功能;除此之外,就是疫苗的质量问题,但从“不论哪家企业或公司的伪狂犬疫苗免疫猪群均发生伪狂犬病”的现象分析,这一原因应该可以排除。
如果第一个原因成立,毒株从何而来?是伪狂犬病毒野毒演变还是重组?尚不能解释。
何启盖:这跟免疫松懈有一定的关系。
近年来,不少养殖场在控制伪狂犬病毒方面确实做得可以,因此,不少人会将疫苗的免疫次数减少。
从以前的3次~4次/年减少到2次/年,这在猪场免疫抑制存在的情况下,给伪狂犬病的暴发留下基础条件。
此外,从2010年底开始,我国出现严重的仔猪流行性腹泻。
许多猪场使用返饲方法控制疫情,但返饲病料中不能排除其他病毒或病原菌。
因此,我认为此次伪狂犬的暴发,与返饲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农财宝典:从去年到现在,有不少大型伪狂犬阴性的种猪场,都有不同程度的转阳现象。
我国生猪生产中的主要疾病困扰和解决办法 杨汉春

猪——带毒种猪 人 运输工具(车辆)
对策
重点防控高致病性PRRSV感染,采取综合 防控措施,达到稳定控制
猪场的生物安全 猪群的饲养管理 疫苗免疫管理 猪群的继发感染控制 其他措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
猪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防止引入 PRRSV新毒株 人员 车辆 物品 闭群管理 引种监测——避免引入带毒种猪
第十二届(2014)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我国生猪生产中的主要疾病困扰和 解决办法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疫病控制研究室 2014-08-29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
猪流行性腹泻 猪伪狂犬病
一、猪蓝耳病
繁殖障碍
呼吸道疾病
继发感染
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 一大病毒性疫病
极易变异 极易重组 毒株的多样性——高致病性毒株、低致病 性毒株 持续感染 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作用(ADE)
免疫抑制
重组是PRRSV变异的重要分子机制
不同PRRSV毒株共感染导致的重组现象 不同毒株间的重组导致新毒株的产生
Liu et al., Virus Research 2011, 155: 473-486.
PRRSV毒株的多样性
我国毒株以北美洲型(基因2型)毒株为主
致病性的多样性 毒株的多样性 至少可以分为三个亚群 我国猪群已有欧洲型(基因1型)毒株的感染
以亚群3为主 高致病性 低致病性 疫苗毒株
近年来我国PRRSV多样性分析(基于Nsp2基因)
高致病性毒株——临床野毒株
PRRSV毒株
降低。
杨汉春加强仔猪腹泻性疾病防治

杨汉春加强仔猪腹泻性疾病防治——访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猫科动物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大学教授当前已进入高温高湿季节,生猪容易发生各种每种疫病,给养殖户造成损失。
如何做好夏季玉米疫病防控,特别是去年底以来,部分地区发生和流行的仔猪腹泻性疾病,生猪爆发类似疫病的风险中药材再次加大,为此,专家组就相关问题特别采访了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猪病记者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动物医学院复旦大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杨汉春教授。
记者: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引起幼崽因腹泻引来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疫情状况如何?杨汉春:从去年末到今年年初,我国华东、华南、华北等部分地区出现以仔猪腹泻为次要特征遭遇的生猪疾病,导致仔猪死亡增加,给数以百计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
我们知道,仔猪腹泻的原因十分复杂,除极端天气多、温度变化大等饲养环境等发病因素外,还有病原性因素引起,如夏季易发的细菌性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等常见猪病。
调查表明,这次多个地区发生时髦和流行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病原致病菌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次是传染性肠炎,也还有猪轮状病毒肺病、Kobu病毒病等,部分养殖场还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继发感染。
目前,疫情已趋于稳定。
记者:仔猪腹泻性疾病有什么特色,肥猪和其他猪会受影响吗?仔猪腹泻性疾病的腹泻主要病原体是什么?杨汉春:仔猪腹泻性疾病主要会发生在出生后10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一些地方地方性的养猪场几乎整窝患病,呈水样腹泻,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不死的仔猪成为弱仔和僵猪,日龄较大的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对较低一些。
仔猪腹泻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是猪流行性腹泻病原,有的猪场还存有存在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通过对流感病毒的分析,溃疡与先前的流行猪流行性腹泻、百日咳胃肠炎等疫病临床病例相比,这次流行毒株主要引起哺乳仔猪的严重疾病,对妊娠母猪和其他生长阶段的猪明显影响,病毒的病原学特性和致病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杨汉春蓝耳苗免疫一年不能超过2次,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杨汉春:蓝耳苗免疫一年不能超过2次,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目前蓝耳疫苗有7大毒株29个厂家生产,产品繁多,养殖户的选择广。
但专家认为这对蓝耳病的防控并无好处,疫苗毒株越多反而会加剧病毒的重组。
2015年9月18-21日在厦门举办的2015中国猪业科技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呼吁猪场少用蓝耳疫苗,减少病毒变异重组的压力。
传入我国的蓝耳新毒株NADC30或将在多地区流行。
蓝耳病是目前对全世界养猪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中国因为蓝耳病造成的损失因为疫病复杂很难统计。
在美国,蓝耳病带来的损失也是不计其数。
据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Holtkamp统计,蓝耳病每年对美国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为6.64亿美元(约40亿人民币)。
蓝耳病对母猪群的影响主要是降低分娩率,降低产子数和降低窝均断奶仔猪数。
它对每窝母猪造成的损失约为74.16美元,对每头生长猪群造成的损失为6.25-12.25美元。
虽然目前疫苗免疫是控制蓝耳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中国养猪业蓝耳苗的使用进入无序状态:有44% 的猪场猪群一年免疫3-4次蓝耳苗。
根据《农财宝典》-新牧网2015年6月份的调研,蓝耳苗的全国免疫率在69%(广东89.29%),其中一年免疫1 次的4%,2次的占20%,3次的28%,4次16%,4次以上的1%。
蓝耳苗一年免疫不能超过2次。
对于蓝耳病的防控,杨汉春认为,猪场应树立综合防控蓝耳的理念,走出过分依赖疫苗的误区,将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放在首位,积极探索闭群饲养、毒株驯化、多点饲养等方式,建立适合自身猪场的综合防控体系。
美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切断PRRSV 传播途径和消灭传染来源是预防猪群感染PRRSV的最有效措施。
据杨汉春介绍,蓝耳病防控不能过分依赖疫苗。
尽管有商业化的疫苗,但养猪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也并非完全依赖于疫苗,而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控制策略。
养殖户随着对PRRSV传播、致病、变异等特性以及现有商业化疫苗的实际免疫效力和弊端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意识到单纯依靠疫苗来控制PRRS难以奏效,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PRRS是十分必要。
杨汉春:中国PRRSV毒株多样性且发病复杂IPVS(6月11日上午)

杨汉春:中国PRRSV毒株多样性且发病复杂IPVS(6月11日上午)2018年6月11日,由国际猪兽医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猪病大会在(中国)重庆隆重开幕,这是自国际猪病大会由国际猪兽医学会于1969年创立并传承至今的50年以来首次在中国召开。
IPVS2018 会期持续4天,哼哼会将在会议现场为广大养猪朋友带来最新听课笔记和解读。
中国PRRSV流行现状:毒株多样性且发病复杂杨汉春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防控研究室主任和岗位科学家,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传染病组组长,国际猪兽医学会(IPVS)执委,IPVS2018大会主席)杨汉春教授从5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中国PRRSV的流行现状,1.高致病性蓝耳毒株的消失或灭绝和类高致病性毒株的出现;2.PRRSV 类NADC-30毒株的出现和流行;3.PRRSV 2型在中国的多样性;4.PRSSV毒株的基因型持续重组;5.PRRSV防控的一些建议。
一、高致病性蓝耳毒株的消失或灭绝和类高致病性毒株的出现:杨教授向我们介绍,PRRSV病毒就像“恶魔病毒”,具有高传染性。
主要表现为高热(41-42℃),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引起母猪的严重流产和育肥猪的呼吸道障碍。
表1:蓝耳弱毒疫苗与蓝耳对应的毒株序号疫苗对用毒株1 KV CH-1a2 KV HP-PRRSV JXA13 Ingelvac PRRSV MLV VR-23324 MLV CH1R CH-1a5 MLV R98 R986 MLV JXA1-R HP-PRRSV JXA17 MLV TJM-F92 HP-PRRSV TJ8 MLV HuN4-F112 HP-PRRSV HuN49 MLV GDrI80 HP-PRRSV GD其中,JXA1-R、TJM-F92、HuN4-F112、GDrI80这4个高致病性毒株在田间对同源性比较高的毒株具有保护力,疫苗免疫能减少高致病性蓝耳毒株的发病率。
十年凝心,筑梦同行——中国兽医协会第八届兽医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

十年凝心,筑梦同行——中国兽医协会第八届兽医大会在南京成功举行2019年11月3日至5日,中国兽医协会第八届兽医大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成功召开,大会旨在提升兽医服务水平、加强相关企业合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十年凝心,筑梦同行”。
有来自中外的嘉宾、讲师、企业代表等3000余人参加了会议。
4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辛盛鹏秘书长主持,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兽医师袁日进先生,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先生,非洲兽医协会会长Dr.Kechrid,美国兽医协会会长Dr.Howe,韩国兽医协会副会长Dr.Hur,首席赞助商广东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阿明先生分别为开幕式致辞。
有领导、嘉宾、获奖代表、参会代表等15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伟生先生,中国兽药协会会长、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才学鹏先生,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先生在开幕式上分别作主题报告。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伟生先生作主题报告《抓住新机遇,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陈主任指出:非洲猪瘟给行业上下游都带来巨大影响,从业人员减少、业务量剧减。
非洲猪瘟给养猪业带来很多的变化,对于生猪来讲,规模养殖是我国最大的变化,到2020年,这一变化还会更大,尤其是大型养猪企业集团加快了布局的步伐;就地屠宰的问题在逐步落实;随着生猪产量的下降,生猪消费量也在下降,禽肉的消费量在上升;最大的变化是生物安全,要求、布局比原来更多、更严格,过去一年成立了许多洗消中心,分区管理已逐步推进。
非洲猪瘟反映出我们许多问题:基层兽医体系不够健全,公共服务能力还需加强,疫情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
非洲猪瘟暴露的最大问题依然是人的问题,在过去的一年里,非洲猪瘟从最北的黑龙江到最南的海南,再到最高的青藏,非洲猪瘟的传播不仅仅是因为养殖,它与我们养猪生产、销售、运输、屠宰每一个环节的人都有关。
非洲猪瘟还将在我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要让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危机变成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的新机遇,我们需要培养壮大执业兽医队伍,稳定发展官方兽医队伍,强中国兽医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辛盛鹏主持开幕式63中国兽药协会会长、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才学鹏先生作主题报告《严峻挑战下的中国兽药产业》最近几年,中国兽药产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非洲猪瘟发生以后,企业、员工都对兽药产业产生了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 禽流感病毒的理化特性
禽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耐 干燥,但在湿的环境中如鼻腔分泌物和湿的粪 便可存活很长时间。 禽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6C30分钟,60C10分钟 即可被灭活。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可灭活病 毒。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病毒。 禽流感病毒可被许多消毒剂灭活。
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不同病型的原因
• 病原(IBV)的血清型多
• IBV易变异
• 不同IBV毒株具有不同的组织嗜性
• IBV感染后导致多样性的临床表现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 • • • 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控制的难度 设计一种免疫接种计划预防控制所有IBV 感染病型?在现有条件下是不现实的 并不是所有的疫苗对所有的病型都有效 设计这样的免疫接种计划是十分昂贵的, 需加入不同血清型的病毒 新型疫苗的设计和开发
• • • • • • 呼吸道型:上呼吸道感染 肾病变型:肾脏病变为主 腺胃型(嗜肠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 肿头综合征(窦炎) 胸肌病(血管炎)
“禽冠状病毒感染”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各病型的特点 • 呼吸道型 IBV侵害气管和支气管 各种日龄鸡均可感染发病 表现为呼吸系统的症状 有继发感染如支原体、大肠杆菌,可 加重临床症状,引起死亡率升高。
• 禽流感的症状可涉及到呼吸道、消化道、 生殖道及神经系统
禽流感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 一般症状
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饮食欲降低 消瘦 流泪 羽毛松乱 身体卷缩 头部和颜面水肿 皮肤发绀(鸡冠和肉垂)
• 呼吸道症状
咳嗽 打喷嚏 罗音 呼吸困难
禽流感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 消化道症状 感染鸡群严重下痢 • 生殖道 产蛋量下降,下降幅度不等 • 神经系统 神经症状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 • • •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严重危害雏鸡(3~6周龄) 高度接触性疫病 免疫抑制性疫病 发病率高,病程短 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 直接危害 间接危害(免疫抑制)
死亡增加 淘汰增加 增重下降 饲料利用率下降 抑制疫苗免疫抗体产生 增加其它病的严重性 诱发其它疾病
产蛋鸡感染IBV,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引 起产蛋下降,产软蛋、蛋形不规则,色泽变淡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各病型的特点 • 胸肌病
发生于肉种鸡 受感染鸡表现为双侧性胸肌感染,可侵害深 层和浅层肌肉 胸肌表现为显著肿胀,苍白,可见出血,其 表面形成一层胶胨样水肿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IBV感染侵害腺胃、十二指肠、空肠 感染30~80日龄的鸡 早期症状不明显,感染10~15天后,鸡体重下 降,采食量下降。病鸡精神差,可见腹泻。 腺胃肿大,上皮偶尔可见针尖大的出血。
主要影响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各病型的特点 • 生殖道感染
小于2周龄的雏鸡感染,可造成生殖道的损 害,输卵管发育不全,引起“假产蛋”。 感染雌鸡在25~32周龄时无产蛋高峰。
我国禽流感的流行现状
• 禽流感病毒感染在我国鸡群十分严重。 • 主要以低致病力毒株感染为主(H9N2)。 • 以产蛋鸡群危害较重,引起严重的产蛋下降, >30%。 • 雏鸡和中鸡一般无明显症状。 • 肉鸡死亡率较高。 •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
禽流感
鸭 鹅 鸡 我国分离的禽流感病毒 H4、H5、H6、H3N2、H1N1、H3N8 H5N1 H9N2、H14N5、H4N6 我国鸡群禽流感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H9阳性率,93.67% H5、H4、H14 阳性率6.33%
与疫苗种类有关(活苗) 与免疫途径有关(滴鼻、点眼、饮水、气雾)
禽流感
禽流感的危害
• 经济损失 • 影响国内和国际贸易 • 禽类产品价格上涨 • 公共卫生问题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 血清型多
HA(血凝素)——1~16 NA(神经氨酸酶)——1~10 H与N随机组合可产生很多亚型的禽流感病毒
• 致病性不同(不同亚型、不同毒株间的 致病性有所不同)
以上症状可同时现或单独出现
禽流感
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 死亡率的高低与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有 关,0%~100%。高致病力毒株感染,可 没有明显的症状即可见到鸡只死亡
• 禽流感可继发其它感染,如大肠杆菌、 鸡新城疫等
禽流感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 高致病力的毒株感染的病理变化 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
组织器官的坏死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 • 疫苗免疫接种 确定最佳首免日龄
意义:使接种的疫苗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防止过 晚接种,避免鸡群因母源抗体下降而感染
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可保护3~4周龄雏鸡抵抗IBDV的感染
影响首免日龄确定的因素 1日龄雏鸡母源抗体水平不均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控制 • 疫苗免疫接种 确定最佳首免日龄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目前免疫控制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策略
• 使用现有的疫苗,包括活苗和灭活疫苗,设计 免疫接种程序 • 使鸡群产生高水平的血清抗体
• 采用滴鼻、点眼、喷雾免疫方法使鸡群建立局 部的粘膜免疫力,产生高水平的IgA抗体
• 使鸡群建立良好的细胞免疫力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
• • • •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 应激因素 真菌毒素 营养因素 传染性疾病
IBD MD CIA RE Reo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鸡生产的危害 • 养鸡业无声的杀手 • 损害鸡的免疫系统,特别是损害小于3周 龄鸡的初级免疫器官
骨髓 胸腺 法氏囊
• 影响鸡的免疫功能 • 降低鸡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保护力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对养鸡生产的危害 • 降低鸡群对其它疫苗的免疫应答,从而 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 使鸡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疾病增加 • 降低鸡群的生产性能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HPAI)病毒
导致严重疾病、鸡只大批死亡。H5、H7的一 些亚型毒株如H5N1、H7N7等。 标准:病毒接种4~8周龄的易感鸡(SPF鸡), 10天内的死亡率75%。
低致病性的禽流感(LPAI)病毒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致病力低。引起产蛋下降、轻度呼吸系统疾病。
确定首免日龄的方法 采用琼扩试验、ELISA或细胞微量中和试验进行抗 体监测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非典型新城疫
非典型新城疫的诊断 • 流行特点 • 血清学诊断——鸡群的HI抗体检测 发病初期HI抗体水平不均,有高、有低。 发病后10~15天,鸡群抗体水平大幅度上 升,蛋鸡群一般在1:2048(213)以上。
非典型新城疫
非典型新城疫的控制 • 合理免疫程度的制定 首免日龄 二免与一免的间隔时间 一免或二免用活苗的同时注射半剂量 的灭活苗 开产前增加一次气雾免疫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种类
• • • • • • •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马立克氏病(MD) 鸡传染性贫血(CIA)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 腺病毒感染 禽流感
鸡免疫抑制性疾病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种类 法氏囊 胸腺 脾脏 骨髓 + + + + + + + + + + + +
无致病性的禽流感(NPAI)病毒
无明显的致病力。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 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性 禽流感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 低致病力高致病力
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 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感染的鸡只可从呼吸道、眼结膜和粪便排出病毒。
感染初期的排毒量很大。粪便污染的用具和物品可 传播病毒。 水禽和野鸟等都能传播(带毒、排毒、污染水源) 禽流感病毒。 蛋传?康复后鸡群产的蛋不含病毒。 空气传播。 鸡群感染结束后3~4周,不能从鸡群或环境中检测出 病毒
禽流感
我国应该如何控制禽流感 • 疫苗免疫接种:禽流感灭活疫苗 3-4周龄鸡和开产前各免疫一次。
• 发病鸡群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
• 发病鸡群用电解多维饮水
禽流感
我国应该如何控制禽流感
• 作好高致病力毒株的疫苗战略储备 • 建立免疫带
• 对流行毒株进行监测、分离与鉴定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型
禽流感
我国禽流感流行面临的问题 • 在我国鸡群中是否有高致病力毒株流行? H5、H7亚型的病毒株。 • 近2~3年是否会发生高致病力毒株的禽流 感病毒流行?
禽流感
我国应该如何控制禽流感
(隔离检疫、封锁、扑杀及处理感染鸡群)
• 早期诊断 • 控制鸡只与鸡蛋的流通 • 作好消毒卫生工作:鸡舍消毒、带 鸡消毒、养鸡环境的消毒
禽流感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病理变化
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
肺充血、水肿;气管炎,口腔和气管内有分泌物、气 囊炎 肌胃与腺胃交界处的乳头及粘膜出血;肠炎、肠粘 膜充血与出血 卵巢退化、出血和卵子破裂;输卵管炎、“蛋性腹膜炎” 肾脏肿大、内脏的尿酸盐沉积、出血
禽流感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 感染日龄<3周龄 高死亡率 60%~70% 体液免疫抑制 引起法氏囊严重出血、水肿,外观呈现 紫葡萄样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控制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毒株 感染鸡3日内法氏囊迅速萎缩,造成严 重的免疫抑制 不出现法氏囊的炎性水肿及出血性病变 脾脏明显肿大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各病型的特点 • 肾病变型
IBV主要侵害肾脏 感染初期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拉稀,粪便呈白色水样。感染后6天出现死亡。 10天到高峰,持续2周以上。 病鸡脱水、全身衰竭。 主要发生于2~3周龄的幼鸡,死亡率可达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