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期末(第12—22课)复习重点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12~22课)[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12~22课)[复习学案][人教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56a53f98f5335a8103d2208d.png)
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目标导学案(学生用)检测板块一、选择题:(共24分)1、1927年——1931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而开展的斗争是()①发动五四运动②举行南昌起义③建立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④召开遵义会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右图是一“重点红色旅游区”内的革命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主题形象设计与图片相关的是()A.开天辟地,党的创立B.革命摇篮,领袖故里C.历史转折,挽救革命D.延安精神,革命圣地3、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I I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4、建筑是浓缩的历史,下列建筑中见证了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是连义会议会址卢沟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A南帛起义指挥部B5、今天的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交通破袭战”这二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A.淮海战役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台儿庄战役6、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西安事变④重庆谈判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7、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To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8、下列描述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中,直接导致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是()A. “关门打狗”,决战东北C.兵临城下,直取平津D.百万雄师过大江9、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总体发展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A.乘轮船.火车出行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C D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初二期末(第12—22课)复习重点2

第18课
• 1、三大战役分别是? 三大战役分别是? • 2、什么事件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 什么事件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 22 权的垮台? 权的垮台?
第18课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 首先攻打锦州——关门打 ①辽沈战役 首先攻打锦州 关门打 ——解放东北 狗——解放东北 •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南京的解放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 标志统治中国22 南京的解放 标志统治中国22年 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 民族工业畸形发展 民族工业畸形发展——集中在轻工业 集中在轻工业——地区 集中在轻工业 地区 间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时间
洋务运动到 清朝末年 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
发展情况
原因
民族工业的萌芽, 民族工业的萌芽, 受封建制度的阻碍 发展缓慢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 国经济的掠夺 辛亥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 封建制度 再度受挫, 再度受挫,陷 入困境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国民党发动内战、 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12课
• 1、三大起义分别是? 三大起义分别是? • 2、三湾改编的意义是? 三湾改编的意义是? • 3、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 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
第12课
• 三大起义 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的第一枪。 国民党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 ②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 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第 建立了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 复习要点

22 礼记二则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弗:不,表否定。
旨:甘美,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jiāo)学相长(zhǎng):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
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
行,施行天下为公: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担任社会职务)。
贤,指品德高尚。
与,通"举",推举,选举。
能,指才干出众。
讲信修睦:讲信,讲求信用。
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
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所终:能够善终。
有所用: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
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
废疾者,残疾人。
分(fèn):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12—22课知识点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文景之治背景; 汉初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措施:①轻徭薄赋②重视农业③提倡节俭④以德化民意义:西汉社会安定,民富国强,为汉武帝大一统提供经济基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书P67—69)原因:1、客观:文景之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措施: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2、思想文化:(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规模反击匈奴。
影响: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第14课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强大国家。
(发展畜牧业、冶铸业,学会农耕)进入鼎盛时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河西走廊地区。
2、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武汉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大胜而归,霍去病挥师北进,追击匈奴。
漠北战役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汉元帝时期,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史称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汉匈边境安定了较长了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
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12课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
的仙湖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骞qiān 萧瑟sè庇bì护干涸hé
吞噬shì裸luǒ露鹭鸶lù sī
点拨::"庇"不要误读为"pì";"涸"不要误读为"gù"。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作者吴刚。
2.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
方、作比较等。
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下):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要点(13-22课)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3课-22课)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红军长征1、原因: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性质(实质、目的):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3、开始时间、地点: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4、长征路线:江西瑞金→冲破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5、遇到的困难:①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③缺少粮食等6、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四渡赤水河7、跳出敌人包围圈的行动:巧渡金沙江8、两次会师: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的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9、胜利标志: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0、胜利原因:①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主要原因);②红军的英勇善战;③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11、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2、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
13、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多少省:走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
二、遵义会议1、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②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关键时刻,采纳毛泽东意见,进入贵州,渡过乌江,攻占遵义。
2、时间:1935年1月地点:贵州遵义3、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八年级上册10—22期末复习知识点.doc

★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一士海(后期)(3)主力:学生Y人(6月初)(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2.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一课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梳理(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①虽:虽然。
②嘉肴:美味的菜肴。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③其:代“食”对象。
④旨:味美。
⑤至道:最好道理。
至,到极点。
⑥善:益处,好处。
⑦是故:所以。
①困:困惑。
②自反:自我反思。
③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③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节奏划分及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教学/相长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三)课文分析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二)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②之:的。
③行:施行。
④为:是。
⑤公:公共的。
⑥选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选,选拔。
贤,指品德高尚。
与,同“举”。
能,指才干出众。
⑦讲:讲求。
①信:诚信。
②修:培养。
③睦:和睦(气氛)。
④故:因此。
⑤独:只。
⑥亲:以……为亲。
⑦亲:父母。
⑧子:以…为子。
⑨子:子女。
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
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
③矜(gu 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②皆:都。
③养:供养。
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职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 京师大学堂——1898年维新变法时候创 京师大学堂——1898年维新变法时候创 ——1898 ——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 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办——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 来的北京大学。 来的北京大学。 •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第13课
• 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博古和李德 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错误的指挥)。 错误的指挥)。 • 长征的时间:1934 长征的时间:1934——1936年。 1936年 1936 • 长征的过程: 长征的过程: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①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领导 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四渡赤水—声东击西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②四渡赤水 声东击西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③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第16课
• 抗日战争中的三次主要的胜利:平型关大捷、 抗日战争中的三次主要的胜利: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①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②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 ③百团大战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最大 规模的战役。 规模的战役。 • 1945年——中共七大 1945年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 中共七大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 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做了准备。 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做了准备。
类别 文
人物 鲁迅
代表作 《狂人日记》《孔乙已》 狂人日记》《孔乙已》 》《孔乙已
学 艺 美术 徐悲鸿 术 音 乐 聂耳 冼星海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第21课
人 物 成 就 著作(思想主张) 著作(思想主张) 评 价 詹天佑 侯德榜
设计修建京张铁路 撰写《制碱》 撰写《制碱》 发明“侯氏制碱法” 发明“侯氏制碱法” 编写《海国图志》 编写《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著名的化学家 近代开眼看世界 的思想家
魏
源
严
复
翻译《天演论》 翻译《天演论》主张 维新变法时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启蒙思想家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
第17课
• 1946年——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6年 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 进攻中原解放区 全面内战 爆发。 爆发。 • 1947年——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共 1947年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 中共 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 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开 始战略反攻。 始战略反攻。
第12课
• 三大起义 三大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8月1日)——打响了武装反抗 打响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的第一枪。 国民党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毛泽东领导 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 ②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 三湾改编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了第 建立了第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 ③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改编为中国 1928年 朱毛井冈山会师 改编为中国 工农红军第四军。 工农红军第四军。
第19课
• 张謇 张謇——“实业救国”——大生纱厂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 大生纱厂 • 三座大山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主义 • 民族工业畸形发展 民族工业畸形发展——集中在轻工业 集中在轻工业——地区 集中在轻工业 地区 间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时间
洋务运动到 清朝末年 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
发展情况
原因
民族工业的萌芽, 民族工业的萌芽, 受封建制度的阻碍 发展缓慢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 国经济的掠夺 辛亥革命成功, 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 封建制度 再度受挫, 再度受挫,陷 入困境 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国民党发动内战、 国民党发动内战、官僚 资本主义的压迫
第18课
•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首先攻打锦州 首先攻打锦州——关门打 ①辽沈战役 首先攻打锦州 关门打 狗——解放东北 解放东北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 ②淮海战役 以徐州为中心 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京 和平解放北京——使华北全境 ③平津战役 和平解放北京 使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南京的解放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 标志统治中国22 南京的解放 标志统治中国22年 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第17课
•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在华政策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在华政策——扶蒋反共 扶蒋反共 • 抗战胜利后的主要矛盾 抗战胜利后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 国共两党的矛盾 •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①赢得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 准备内战的时间; 欺骗人民,赢得舆论支持; 准备内战的时间;②欺骗人民,赢得舆论支持; 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头上。 ③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头上。 • 重庆谈判结果——《双十协定》——未解决两 重庆谈判结果 《双十协定》 未解决两 个问题: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个问题: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黄金时代
一战后至新中 国建立
第20课
• 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 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淞沪铁路 • 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揭开了中 《定军山》 揭开了中 第一部无声电影 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序幕 • 近代最著名的报纸 近代最著名的报纸——申报 申报 • 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商务 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 商务 印书馆 •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剪辫、易服和废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剪辫、 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止缠足等
第13课
• 长征的胜利:红军的三大主力——甘肃会 长征的胜利:红军的三大主力 甘肃会 宁会师。 宁会师。 • 胜利的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胜利的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第14课
• 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 1931年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 18日 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了主要矛盾 •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杨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的 杨 靖宇等组织抗日——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靖宇等组织抗日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 1936 双十二事变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 十年内战基本结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 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7年 七七事变— 1937 七七事变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 1937年12月 南京沦陷——重庆成为战时陪 南京沦陷 重庆成为战时陪 都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三十万人 死难者三十万人
第16课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 日本无条件投降。 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 • 八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 八年抗日战争:1937 1945年 1945 •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①是一百多年来中国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反抗帝国主义的第一次胜利; 反抗帝国主义的第一次胜利;②是世界反法 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援了其他国家 人民的斗争。 人民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