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求谏》检测卷及答案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后针对训练12求谏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六单元经典原文6求谏含解析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 Word版含答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渐⎩⎪⎨⎪⎧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 渐.入佳境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________ 实愿罄.其狂瞽 ________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________ 便即护短.不纳 ________ 四、分析句式类型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________下为百姓所怨 ________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 ________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________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________终不以直言忤意,辄相责怒 ________五、积累名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后针对训练12求谏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2019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课时跟踪检测六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90425331

求谏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若此.家.臣.渐.正.滥杀无罪.死.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
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下列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 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使报秦之人。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则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后针对训练12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述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太宗知其.假设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那么..滥杀无罪..正②怒那么D.①言而不用,那么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那么〞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以下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那么海内可安。
(3)木从绳那么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那么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那么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5求谏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 谏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必须极言..规谏 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 正人:正直的人。
项,勖:勉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D.{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项,凭借/垫着;B 项,写作/劝酒;C 项,征兆,苗头,开端;D 项,对待/际遇,机会。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 .皆失其举措..B.此之谓自谦..C.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D.所以..诤臣必谏其渐项,古义:举止失当。
今义:举动;措施。
B 项,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C 项,古义:相互对待。
今义:遇到,相见。
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求 谏

基础夯实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导学号549500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选好人,用好人,首先必须先了解人,知道人。
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
做到人尽其才,才有所用。
应该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用人。
“金要足赤,人要完人”那只能缘木求鱼,永远难得。
要让一个人一生没有错误,那是不可能的,问题是怎样利用他的优点,让他能够发挥优势。
要任人唯贤,莫任人唯亲。
要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类人才,做到“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用人不疑”,不以个人好恶选人用人。
《贞观政要》所总结的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倾心仁政等领导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颇值得现代人借鉴。
书中有许多名言佳句早【课内挖掘】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你怎样看待“从谏如流”?请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课外运用】示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局面;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
关于从谏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取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
“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别人,更要相信自己。
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句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解析:C项,勖:勉励。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解析:B项,“知”同“智”,聪明,明智;C项,“衡”同“横”;D项,“孰”通“熟”,仔细。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句是()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C.怒则滥杀无罪..D.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解析:A项,古义,举止;今义,举动,措施。
B项,古义,妃嫔;今义,漂亮的女子。
D项,古义,活着的人;今义,不熟悉的人。
答案:C4.下列句子中,与“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外欺于张仪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D项为定语后臵句。
例句与其他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D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而耻学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D.⎩⎪⎨⎪⎧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解析:C 项,均为副词,竟然。
A 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
B 项,①介词,向;②介词,对于。
D 项,①连词,表递进;②连词,表转折。
答案:C6.填空。
唐太宗曾引用荀子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 .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盈:满,做完 B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渐:渐渐 C .皇后自此未闻有愆.愆:过失 D .不合.问外人 合:应该 解析:B 项,渐:开端,开始。
答案:B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可反手而待也.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B.⎩⎪⎨⎪⎧①首创奢淫,危亡之.渐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C.⎩⎪⎨⎪⎧①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金器不已,必玉为.之②公为.我献之 解析:B 项,均为助词,的。
A 项,①助词,表陈述语气;②助词,表判断语气。
C 项,①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②表示转折关系,却。
D 项,①动词,做;②介词,替。
答案:B9.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A .太宗问褚遂良,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人苦谏舜帝制造漆器和禹帝雕饰俎器,褚遂良认为那是他们过分地讲究,开奢侈浪费之风,是危险的开始。
诤臣必须在刚开始露出奢侈的苗头时进谏,一旦奢侈成风,再进谏就难了。
B .唐太宗认为褚遂良的观点很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还是将做完,都能及时得到下属的进谏。
C.这段文字写的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向谏议大夫褚遂良求谏的事,唐太宗的做法说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坚守信用、能够听取他人意见的相对开明的君主。
D.这段文字有问有答,论证严密,运用了类比手法等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整段文字有很强的说服力。
解析:C项,“坚守信用”之说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C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食器之间,何须苦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2)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就不起作用了。
(3)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廖永忠,楚国公永安弟也。
从永安迎太祖于巢湖,年最少。
太祖曰:“汝亦欲富贵乎?”永忠曰:“获事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所愿耳。
”太祖嘉焉。
陈友谅犯龙江,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大败之。
从攻江州,州城守备甚固。
永忠度城高下,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桥傅于城,遂克之。
从下南昌,战鄱阳湖。
永忠乘飞舸追且射,汉卒多死伤。
明日,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又以六舟深入搏战,复旋绕而出,敌惊为神。
又邀击①之泾江口,友谅死。
还京,太祖以漆牌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字赐之。
从徐达取淮东,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太祖令永忠还兵水寨御之,达遂克淮东诸郡。
寻充征南副将军,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寻拜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
永忠先发书谕元左丞何真,晓譬利害,真即奉表请降。
至广州,擒海寇邵宗愚,数其残暴斩之。
永忠善抚绥,民怀其惠,为之立祠。
明年九月还京师,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明年,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蜀人设铁索桥,横据关口,舟不得进。
永忠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度已至,帅精锐出墨叶渡,分两军攻其水陆寨。
黎明,蜀人始觉。
永忠会将士舁舟出江者,上下夹攻,大破之。
明日,和始至,乃与和分道进,期会于重庆。
永忠帅舟师直捣重庆,次铜锣峡。
蜀主明升请降,永忠以和未至辞。
俟和至,乃受降。
帝制《平蜀文》旌其功。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及杨宪为相,永忠与相比。
宪诛,永忠以功大得免。
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选自《明史·廖永忠传》,有删节) 注:①邀击:拦击,截击。
1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士诚遣舟师薄.海安薄:迫近B.数.其残暴斩之数:列举C.次.铜锣峡次:停留D.永忠与相比.比:匹敌解析:D项,比:亲近。
答案: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桥傅于.城,遂克之帝命太子帅百官迎劳于.龙江 B.⎩⎪⎨⎪⎧复与俞通海等以.七舟载苇荻以.征西副将军从汤和帅舟师伐蜀 C.⎩⎪⎨⎪⎧复旋绕而.出故止封侯而.不公 D.⎩⎪⎨⎪⎧民怀其惠,为.之立祠及杨宪为.相 解析:A 项,在,介词。
B 项,用,介词/凭借……身份,介词。
C 项,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一说并列),连词。
D 项,替、给,介词/做,动词。
答案:A1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廖永忠用兵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忠大呼突阵,诸军从其后 ②造桥于船尾,以船乘风倒行 ③乘风纵火,焚敌楼船数百 ④帅舟师自海道会汤和,略定闽中诸郡 ⑤密遣数百人舁小舟逾山渡关,出其上流 ⑥永忠以和未至辞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解析:①写廖永忠作战勇敢;④写廖永忠的战功;⑥写廖永忠不与主将争功,表现他的谦让。
答案:C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廖永忠是楚国公廖永安的弟弟,曾跟随兄长在巢湖迎接明太祖;当时他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受到明太祖的称赞。
B.廖永忠战功卓著,曾经击败陈友谅,抵御张士诚,擒杀了海盗邵宗愚;每次回到京都以后,都受到了明太祖的接见和嘉奖。
C.因为跟随汤和平定淮东、闽中、广东和四川等地,廖永忠官职屡次升迁;每到一地,他都善于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爱戴。
D.太祖认为廖永忠指使一些读书人窥测圣意,要求给自己封爵,所以对他不满;后来廖永忠犯了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